公務員期刊網(wǎng) 論文中心 正文

思政元素融入高校心理健康課程淺析

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思政元素融入高校心理健康課程淺析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思政元素融入高校心理健康課程淺析

摘要:文章首先分析了思政教育與心理健康教育之間的聯(lián)系,然后闡述了思政元素融入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課程教學的意義,最后論述了思政元素融入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課程教學的策略。

關鍵詞:思政元素;心理健康教育課程教學;高校

2020年,教育部頒發(fā)了《高等學校課程思政建設指導綱要》,面向高校各門課程推動思政建設。而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作為必修課程,涉及心理學、教育學等多學科內容,為思政元素的融入奠定了良好基礎,可起到潛移默化地影響學生人生觀、價值觀等思想認識的作用。因此,高校應緊跟時代的腳步,認識到此項工作的重要性,及時轉變教學方法,探索思政元素在心理健康教育課程教學中的融入方法,確保可以順利實現(xiàn)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為國家培養(yǎng)高素質、高能力的人才。

一、思政教育與心理健康教育之間的聯(lián)系

(一)教育目標和效果保持協(xié)同

從教育目標來看,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課程的目的是引導大學生認識自己、了解自己和正確評價自己,使其在人際交往、看待事物等方面體現(xiàn)良好的社會適應性,有效提升大學生心理健康水平。而開展思政教育活動,旨在引導學生形成積極、健康的思想、態(tài)度,遵守社會道德規(guī)范,確立正確的政治方向。從本質上來講,二者都需要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作為指導思想開展教育工作,并結合社會客觀背景培養(yǎng)擁有良好道德品質的人才。從教育效果角度來看,開展心理健康教育有助于學生保持身心健康,學會正確看待事物美好的一面,始終展現(xiàn)積極、樂觀的生活態(tài)度。而在思政教育中,教師引導學生形成正確思想價值觀,可以幫助學生樹立人生理想,堅定意志,勇于克服困難,兩者具有協(xié)同性。

(二)教育內容和方法相互補充

從教育內容來看,思政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內容差異較大,前者存在于社會意識形態(tài)內,可以通過各種教育活動傳遞,包含的內容十分豐富,如道德規(guī)范、政治思想等。而心理健康教育課程中包含生命教育、愛國教育等涉及心理、哲學、政治等各學科的內容,注重社會研究理論成果運用。二者教育內容各成體系,但大量內容相互關聯(lián),可以起到互補作用。例如,在教育方法方面,思政教育擁有多種組織形式,如通過日常宣傳、學院育人活動等傳遞正確思想價值觀念,總體偏向于潛移默化地開展教育工作。而心理健康教育偏向于顯性教育,通過課程教學、心理咨詢等途徑傳授知識和疏導學生心理問題,強化心理教育與引導[1],故二者可以進行互補。

二、思政元素融入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課程教學的意義

(一)順應課程改革要求

在將思政元素融入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課程,對教學目標、內容等進行調整時,教師可以結合現(xiàn)階段大學生思想狀況、心理狀態(tài)容易受復雜社會思潮影響的特點推動課程改革,向學生傳遞艱苦拼搏、頑強奮斗等積極向上民族思想和價值觀念。教師圍繞新的課程教學目標實現(xiàn)教學內容、方法等各方面的創(chuàng)新,有助于引導學生客觀、正確地看待社會問題,培養(yǎng)學生心理韌性,幫助學生應對外來價值觀念給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帶來的沖擊。教師圍繞新的人才培養(yǎng)目標進行課程改革,可使學生在思想、態(tài)度和心理等各方面適應當前社會發(fā)展形勢,在形成良好的學習和生活狀態(tài)的同時,繼承和傳遞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由此可使課程教學達到“大思政”改革要求[2]。

(二)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

在高校各門課程開設過程中,都需要將立德樹人作為根本任務,而并非簡單追求知識和技能的傳授。基于此,在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課程教學中,教師不能只追求“育心”,而是要堅持“育人”,確保課程教學能夠與高校教育相統(tǒng)一,進而推動學生各方面素質的協(xié)調發(fā)展。在課程教學中融入思政元素,要求教師切實了解學生思想動態(tài),掌握各種心理問題的成因,從而有針對性地開展教學,確保學生能夠逐步端正認識,正確看待自己和他人,形成愛國、敬業(yè)等社會責任感。在開展教學過程中,教師只有通過思政教育引領價值觀念,才能將知識傳授和人的教育結合在一起,發(fā)揮教育協(xié)同作用。而通過引導學生完成人格修煉,其精神能夠得到不斷豐富,在面對各種困難時都能勇于應對、堅定信仰,同時能保持良好的心理狀態(tài),始終可以控制自己的情緒,從而更好地學習和生活[3]。

三、思政元素融入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課程教學的策略

(一)明確教學目標

首先,從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目標來看,包括知識、技能和自我認知三個層面。具體而言,在知識層面,要求學生通過課程學習掌握心理學相關理論、概念和心理健康標準,把握人在不同階段的心理特征和自我調適方法。在融入思政元素之后,學生還應認識到人類思維與心理學擁有相同的研究對象,由此教師可以引入馬克思主義世界觀和方法論,在堅定學生科學信仰的同時,引導學生運用馬克思主義觀點、方法看待和解決問題,輔助學生完成自我心理調節(jié)。在技能層面,要求學生學習和掌握自我管理、心理調適、環(huán)境適應、壓力管理、問題溝通等多項技能,這可以為學生適應今后生活奠定基礎。在融入思政元素后,教師要向學生傳遞敬業(yè)、守法、愛國等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幫助學生形成規(guī)則意識,引導學生運用人機交往原則化解沖突,從而更好地融入社會和實現(xiàn)自我管理。在自我認識層面,要求學生樹立自主意識,做到正確認識和接納自我,探索適合自己的生活狀態(tài)。在融入思政元素后,教師在培養(yǎng)學生家國情懷時,還要使學生形成集體感、歸屬感、責任感,進而使其在達到更高思想境界的同時,尋求自我發(fā)展。其次,遵循“育心”與“育德”相統(tǒng)一的原則優(yōu)化教學目標,將思政元素融入各個教學環(huán)節(jié),達到雙重育人目標。實際教學中,教師可以根據(jù)每個學生的情況制定學習任務,并在原本心理教育目標的基礎上融入思政育人目標,如在學生自我認識等方面,可以引導學生運用馬克思主義辯證理論看待事物,使其在形成科學認知模式的同時,能夠形成理性平和的心態(tài),做到凡事?lián)Q位思考,學會寬容待人。又如,針對個人成長中遇到的問題,為引導學生形成追求自我價值的健康心態(tài),教師可以向學生傳遞“四個自信”“四個意識”等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使學生有感于當前美好生活,形成同心、奮力實現(xiàn)民族復興偉大夢想的美好愿望,從中獲得幸福感、安全感、歸屬感,同時學會以國家宣揚的匠人精神、敬業(yè)精神等約束自我,積極應對各種社會不良思潮帶來的挑戰(zhàn)。在堅定信仰、偉大信念和良好精神的支撐下,學生不僅能夠將自由、和諧、民主等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內化為個人品質,也能形成自我探索和心理調適等技能,從而能在適應社會生活的同時,達到心理健康與道德健康和諧統(tǒng)一的境界,這可以為學生創(chuàng)造有意義的人生奠定扎實基礎。此外,教師要圍繞教學目標對學生開展針對性評價,促使學生能夠充分了解自身的思想狀況和學習目標。同時,全方位掌握每個學生的思想和心理情況后,教師可以結合教學目標有效制定下一步教學計劃,不斷完善教學方案,以保證課堂教學的有效性[4]。

(二)優(yōu)化教學內容

融入思政元素,優(yōu)化心理健康教育課程內容,需要教師積極尋求二者的結合點,圍繞不同的教學專題明確融入的內容,并挖掘相應元素構建科學的教學方案,從而使教材內容不斷得到充實。首先,為使課程內容與思政元素融為一體,教師在向學生傳授心理健康知識的同時,要圍繞課程內容對應的思政元素,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如圍繞“認識心理健康”主題開展教學時,教師可以將科學健康觀、健康內涵等內容與“健康中國”理論相結合,引導學生將個人命運與國家命運結合在一起,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又如,教師圍繞“珍愛生命”主題開展教學,講解生命意義、心理危機預防等內容時,可以與黨和國家歷史事件結合在一起,使學生從革命烈士為國犧牲的歷史故事中重新認識人生的意義和價值,學會應對挫折和危機,同時繼承先輩優(yōu)秀道德品質,做到珍惜生命,積極面對生活中的每一天。概言之,教師只有圍繞心理健康教育課程核心內容,掌握整個教學的中心思想,并找到與思政教育的契合點,才能夠合理融入思政元素,達到提高學生綜合素養(yǎng)的目標[5]。其次,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教材內容大多為國外案例和研究成果等,故教師單純講解這些內容難以與思政教育有效融合,因此教師要挖掘課程德育內容,并通過搜集相關資料充實教材內容,從而為思政元素融入提供途徑。具體而言,教師應利用電腦、平板等電子機器登錄網(wǎng)絡平臺,查找與心理健康教材內容相關的思政教育內容,對課程教學內容進行補充與完善。如講解“個性心理品質”相關內容時,教師可查找愛國英雄、社會楷模等事跡,通過仔細講解引導學生學習這些人物樂觀、奉獻等積極品質。講解“戀愛情感”相關內容時,教師可以向學生展示楊絳和錢鐘書的愛情故事,并提供相關圖片和影視資料等,培養(yǎng)學生的健康戀愛觀,指導學生從中汲取寶貴經驗,掌握戀愛心理調適方法。講解有關“情緒管理”的內容時,教師可以向學生列舉在疫情防控期間網(wǎng)絡上發(fā)生的正面事件和負面事件,使學生體會到情緒管理重要性,并對不良情緒表現(xiàn)和后果產生深刻認識,吸取教訓,掌握正確調節(jié)情緒的方法,同時向學生輸出友善、愛國、誠信等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引導學生重新認識自我,維持與他人的和諧關系,保證學生心理健康[6]。

(三)創(chuàng)新教學方法

在心理健康教育課程教學中融入思政元素,還應做到潛移默化地影響學生人生觀、價值觀等,以達到協(xié)同育人效果。為此,教師需要創(chuàng)新課程教學方法,運用情境教學法、主題演講法等不同方法開展教學。首先,教師可以通過引入生活情境的方式潛移默化地影響學生的思想、情感和態(tài)度。實際教學中,教師可以從學生的生活實際入手,尋找與教學內容有關聯(lián)的線索,制成視頻在課上進行應用,以激發(fā)學生的興趣,使學生獲得更深入的思想感悟。如在講解“幸福是什么”的內容時,教師單純講解相關理論或遙遠的故事案例難以給學生帶來切實的感受,因此在實踐教學中,考慮到學生對微視頻等內容形式十分感興趣,教師可以提前安排學生通過拍攝視頻的形式講述自己對幸福含義的理解,并在課堂上進行展示。這樣能夠呈現(xiàn)不同的生活場景,引發(fā)學生的廣泛討論,給學生帶來更多的啟示,使其認識到當下的美好幸福生活是建立在無數(shù)人努力和付出的基礎上,大家應該珍惜和保護,同時在未來應通過奮勇拼搏進一步追求美好生活,由此引導學生形成樂觀、積極的心理品質。教師以學生生活故事為線索,在生活化的情境中開展教學,可在傳遞知識和技能的同時,潛移默化地對學生進行思想教育[7]。其次,運用主題演講法開展教學,能夠反映出大學生心理成長主要依靠自我教育的根本理念,如此將課堂當成媒介滲透思政元素,能充分發(fā)揮學生主觀能動性,引導學生加強自我思索和完善。具體而言,教師可以根據(jù)當節(jié)課的主題,讓學生從自身視角出發(fā)對這一主題進行思考、解析,組織演講內容,以達到教學目的。如教師可圍繞“我的愛情”“情緒管理”等主題安排學生演講,引發(fā)學生的情感共鳴,引導學生在敘述成長故事的過程中形成正確的自我認識,學會調控和悅納自我。在此基礎上,教師可以引導學生進行互動討論,分析不同的愛情組合、類型等,傳遞“自覺承擔責任”“追求人格平等”等正確婚戀觀,幫助學生正確處理戀愛和學業(yè)的關系。需要注意的是,運用該種方法開展教學時,教師不能通過點評等方式強硬地對學生進行思想“灌輸”,而是需要建立和諧的師生關系,不斷拉近師生之間的距離[8],使學生感受到教師的溫暖和對自己的關心,這樣才能夠使學生暢所欲言,同時幫助教師了解其思想動態(tài),為教師引導學生樹立正確思想觀念和實現(xiàn)心理狀態(tài)調試奠定基礎,從而顯著提高教學質量。

(四)搭建融合載體

要想在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課程中融入思政元素,教師需要完成融合載體的搭建,進而充分發(fā)揮思政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的合力。從信息載體和文化載體兩個層面實現(xiàn)思政元素滲透,可以為思政教育融入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課程提供新途徑。首先,可以借助信息技術平臺為師生開展心理、思想交流提供載體,確保教師能在課堂教學中動態(tài)把握學生情況,適時引入思政元素,加強對學生的教育、引導,從而有效提高課程教學質量。在課堂教學實踐中,考慮到學生對移動媒體更感興趣,教師可以通過微信公眾號、QQ等途徑與學生進行課堂話題討論,學生可以匿名形式發(fā)表自己的看法。面對學生的疑問,教師可以適時通過平臺向其推送愛國影片、社會紀錄片等,以便引發(fā)學生的思考,促使其積極主動解決問題。通過有針對性地輸送愛國、敬業(yè)等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幫助學生解答心理困惑,可確保每名學生都能理解課程教學內容,形成良好的思想和心理品質[9]。其次,從文化載體搭建角度來看,教師可以通過開展社團公益活動、紅色文化參觀活動等各種活動打造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第二課堂,使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課程教學延伸至課外,在引導學生運用馬克思主義觀點和方法分析問題,將學習到的知識和思想內化于心、外化于行的同時,強化對學生心理素質的鍛煉。如圍繞“大學生發(fā)展困惑”主題,可由社團組織開展心理健康征文、海報評選等活動,這樣能夠吸引廣大學生參與討論相關問題,運用學習到的理論給出“做有修養(yǎng)的大學生”“做有理想的大學生”等不同答案。在活動中,教師能夠及時掌握學生當前的思想和心理狀況,并通過系統(tǒng)分析對課程教學目標、內容等進行調整,同時建立心理互助小組、班級心理委員等團隊,向學生傳遞正確思想價值觀念,如此可在形成良好學習氛圍的同時,對存在心理問題的學生進行合理化引導[10]。在文化載體的作用下,能夠形成校園協(xié)同育人環(huán)境,確保第二課堂教育活動順利開展,同時能引導學生堅定思想信仰,遇到問題積極主動思考,敢于面對困難,從而順利突破心理和思想困境??偠灾?,在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課程中融入思政元素,教師應當科學認識思政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的聯(lián)系,通過挖掘課程中思政育人元素推動課程改革,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在課程教學實踐中,教師應圍繞雙重育人目標調整教學內容和方法,搭建融合育人載體,全面引導學生加深思想認識,促進其身心健康發(fā)展,從而為國家培養(yǎng)高素質高水平人才,加快我國發(fā)展步伐。

作者:狄欣 單位:邯鄲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