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師范生文學素養(yǎng)培育探析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關鍵詞】文學素養(yǎng);小學語文教學;關系研究
一、當前師范院校文學教育的誤區(qū)
當前高校包括師范院校的文學教育存在一個很大的誤區(qū),就是過于強調“系統性”,以文學史為主,例如開設的課程有中國古代文學史、中國現當代文學史、外國文學史等等,而且分幾個學期開設,花大量的時間學習文學史。這些文學史知識非常全面,日益精細,且不斷被挖掘出新的東西。北大教授陳平原在2012年出版的專著《作為科學的文學史》和評論集《假如沒有文學史》中都談到了高校文學教育過于重視文學史這個問題,并認為現在的學生“知道很多,體會很淺”。雖然不是說師范學生完全不需要文學史的教育,但這種大而全、精而細的文學史對于這些未來的老師來說確實沒有必要,因為這只適合于深入研究這一領域的專家。學生學習了這么龐雜豐富的文學史,頂多也只是初步了解或掌握了某一時代的作家、文類、風格、流派等,對文學作品卻知之甚少,不去閱讀,至少沒有深入閱讀。即使文學史中提到了諸多文學作品,但會引起學生多少關注呢?閱讀就更不用說了。名著尚且如此,知名度不高的作品就可想而知了。對于高校文學教學中以“文學史教材”為中心的文學教育,筆者深有體會。筆者是一所師范院校的老師,從事外國文學教學,教材從以前朱維之版本的《歐美文學史》到現在統一的“馬工程”《外國文學史》,無一例外都是學“史”,連配套的文學作品選都沒有訂,當然即使有,估計學生也不怎么看。在教學中,主要就是講授外國文學的發(fā)展歷史,如西方不同時期的文學思潮、背景、特點、代表作家作品等,然后介紹每種文學思潮中一兩個代表性作家作品,模式就是作家的生平創(chuàng)作、思想內容、藝術特色,分析作品時,主要講作品情節(jié)、人物形象、藝術特點、成就影響等,但對于具體作品內容,學生一問三不知。如果讓學生評論某部作品某個方面,或對文學研究的某個現象發(fā)表看法,基本上是綜合各種觀點,再自己評論,幾乎沒有自己的思考。同樣,如果要求學生就某部文學作品寫一篇論文,保準是東拼西湊,缺乏自己的想法。這種情況在高校中應該是比較普遍存在的,即使碩博士亦是如此,網上時不時爆出某文科生畢業(yè)論文抄襲別人,即是明證,也是目前以“史”為重的文學教育帶來的“惡之花”。誠然,如果有文學作品選,學生的時間和精力有限,古今中外的文學作品浩如煙海,不可能所有作品都能讀,事實上也讀不好。所以應該讓學生有選擇性地讀,讀經典、讀精品,鼓勵他們有所懂,寬容他們有所不懂。但如果只學“史”,而不學作品,那就不可原諒了。而且這種文學教育的誤區(qū),在高校中國文學和外國文學教學中都存在,所以,迫切改變這種現狀,促使學生多讀作品是迫在眉睫的事情。否則,師范生的文學素養(yǎng)如何提高呢?而如果這些文學素養(yǎng)不是很高的師范生將來成為小學語文老師后,對小學語文教學的影響就可想而知了。
二、小學語文教學中的文學素養(yǎng)呈現
在小學語文教材中,有不少文學或與文學有關的課文,這就需要小學語文老師具備扎實的文學素養(yǎng),否則很難講出課文的文學味,也無法讓學生理解其中的妙趣,積累文學素養(yǎng)。例如人教版小學語文第一冊《烏鴉喝水》一課,就屬于古希臘《伊索寓言》中的一個故事,具有外國文學特點。所以我們不僅要使學生明白故事蘊含的道理,而且還要簡單介紹《伊索寓言》,甚至講述幾個簡單易懂的其他故事,這樣無形中為學生的文學素養(yǎng)進行了積累。第二冊中的《端午粽》自然會聯想到戰(zhàn)國時代的偉大詩人屈原,了解他的文學是繞不過的坎。第三冊里的《坐井觀天》、《狐假虎威》,第四冊里的《亡羊補牢》、《揠苗助長》、《小馬過河》、《羿射九日》,第六冊里的《女媧補天》、《夸父逐日》等都含有豐富的文學知識,孕育著文學素養(yǎng)。四年級下冊中的《普羅米修斯》是講述一個英雄人物的故事,但它也屬于古希臘神話,通俗易懂地向學生介紹一些古希臘神話,想必一定會激發(fā)學生的興趣,初步積累一些西方文學素養(yǎng)?!稘O夫的故事》則選自阿拉伯民間文學故事集《一千零一夜》,把這樣一部世界文學名著介紹給學生,可以讓他們了解神秘的阿拉伯世界和阿拉伯古代文學。五年級下冊第五單元里的《將相和》、《草船借箭》、《景陽岡》、《猴王出世》分別出自中國古典名著《史記》、《三國演義》、《水滸傳》、《西游記》,無不飽含著豐富的文學智慧,哪怕學生只是初淺地了解這些作品的相關背景知識,其文學素養(yǎng)積淀都是無可估量的。而六年級下冊第四單元的《賣火柴的小女孩》、《凡卡》、《魯濱孫漂流記》、《湯姆•索亞歷險記》對于了解丹麥的安徒生、俄國的契訶夫、英國的笛福、美國的馬克•吐溫,以及這些帶有異域色彩的文化文學,是一個不錯的窗口,外國文學素養(yǎng)也會在不知不覺中得到培育。當然,在小學語文教材中,還有一個文學素養(yǎng)呈現的“大戶”,那就是古詩詞。所以說,我們不要小瞧了小學語文教材,它所蘊含的文學知識和文學素養(yǎng)是全面而豐富的。這就需要我們的語文老師具備扎實的文學功底和深厚的文學素養(yǎng),這一切都得在大學里認真地閱讀、學習、體會,否則,根本無法應對日新月異的知識更新和語文教學改革,也無法有效幫助學生積累文學知識和文學素養(yǎng)。
三、師范院校文學課程與小學語文教學的內在聯系
從以上分析,我們可以看出師范院校文學課程與小學語文教學有著天然的內在聯系。師范院校文學課程的學習效果會對小學語文教學產生直接或間接的影響。文學課程學習扎實,那學生畢業(yè)后當了老師,就可以從容應對小學語文教材里和文學有關的教學內容。當然有人會說,一位優(yōu)秀的老師后天的努力也是很重要的,這話自然沒錯,但問題是基礎好和基礎差哪個更有先天的優(yōu)勢呢?相反,如果大學文學功底不扎實,在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就會“腸梗阻”,既影響教學效果,同樣會影響孩子們的文學素養(yǎng)積累。而小學語文教學中文學素養(yǎng)的培育也會影響師范院校的文學教學。這樣的觀點看似不合邏輯,因為小學和大學畢竟相差較遠,影響何來呢?其實只要認真地思考和梳理,就不難得出結論。我們知道,文學素養(yǎng)是一個需要長期的積累過程,并非一朝一夕就可以成功。如果從小打下了良好的基礎,在大學的文學殿堂就能游刃自如,而如果中小學階段沒有什么積累,那在大學文學課堂上就只能聽老師講,且估計是不知所云。所以說師范院校文學課程與小學語文教學是存在某種內在聯系的,兩者相互作用,相互影響。而把兩者聯系在一起的正是師范院校的學生即未來的小學語文老師,可見這個橋梁和紐帶的重要性。作為師范院校的中文專業(yè)學生,需要認真地學習文學知識,培育文學素養(yǎng),且知識全面淵博,所以在高校開設中國古代文學、現當代文學,以及外國文學等課程是很有必要的,因為小學語文教材涉及的課文既有中國古典詩詞、名著,還有外國童話、寓言、文學作品等,沒有完備的文學儲備和知識體系,無法為小學生答疑解惑、擴展視野、積淀素養(yǎng)。因此,師范院校中文專業(yè)學生畢業(yè)后從事小學語文教學的效果如何,是對高校文學課程效果好壞的最好檢驗。學生在大學里學得好,文學功底扎實,當老師后基本上來說也會教得好,而他們在小學課堂上的體現,無不反映了他們在大學課堂里的學習效果,兩種不同的課堂,卻通過“中介”如此奇妙地聯系在一起。此外,從另一個角度來說,師范畢業(yè)生的教學水平不可避免地會對高校的聲譽產生影響。水平高,說明學生培養(yǎng)得好,就會獲得小學以及家長的認可和青睞,與之相應的高校聲譽日隆,反之則日衰。這種因果關系是辯證地存在的。
四、解決打通師范文學課程與小學語文教學經脈的途徑
既然師范院校文學課程與小學語文教學關系如此密切,那么橫亙在兩者中間的障礙就需要得到清理,打通它們之間的經絡,使之獲得更順暢的聯結。而如何打通就成為其中的關鍵了,筆者認為有以下幾個途徑。
1.文學課程設置應以作品為主
學生對于文學史自然要有了解,但可以主要由學生自學,老師加以指導理清即可。而目前的現狀是師范院校的文學課程基本上是以“史”為本,把時間和精力都花在學習文學史方面了,雖然也講一些文學作品,或開設了文學作品賞析類的選修課,但就覆蓋面而言是遠遠不夠的。因而,應重點設置文學作品課程,精選古今中外的經典的代表作,講深講透,非經典作品安排學生課外閱讀。并可安排學生一學期寫兩三篇論文或讀后感,而且一定要有自己的感想。
2.文學課程教學方法應多樣化
如果文學課程主要講文學作品的話,要想使學生理解吃透,就得采用不同的教學方法,而非老師滿堂灌式的一人包辦。以外國文學為例,筆者經過實踐,認為一些方法是行之有效的。(1)片段鑒賞法。要以動聽的故事激發(fā)學生閱讀經典作品的興趣與欲望,最好在講解中能不斷引用外國文學經典文本中的原詩原句,使學生自覺走進經典文學殿堂。對經典名段,可以采用課堂朗誦的方法,喚起學生美好情感,使他們在誦讀中感悟人物、了解人物,體會外國文學的魅力。如莎士比亞戲劇《哈姆萊特》里的“生存還是毀滅”、“脆弱啊,你的名字就是女人”等經典片段,讀來還是非常令人動容的。(2)課堂分享法。文學課一定要督促學生去認真閱讀作品,如何檢驗落實呢?可以把全班分成若干組,每組至少閱讀一部名著,利用課前十分鐘進行介紹,成員分工合作,重點談感悟。這樣就能夠盡可能地促使學生去閱讀外國文學作品,而有些沒有閱讀過的作品也可以通過分享其他同學的演講予以了解。(3)名著表演法。學生在準備和表演的過程中可以充分理解作品中的人物角色,領悟作品的時代背景和寫作風格,把作品里的東西內化成自己的東西,收到了活躍課堂、寓教于樂,變“被動學習”為“主動學習”的教學效果。(4)影視欣賞法。在講授文學作品的同時,讓學生欣賞相關的視頻影像,通過視頻影像來理解作品,解讀作品。
3.文學象牙塔與基層語文的相互交流
大學以前被譽為“象牙塔”,體現其高雅,但也說明有些保守與脫離社會。當然隨著時代的發(fā)展,所謂的“象牙塔”早已搖搖欲墜,甚至不復存在,進而還需主動走出去,否則只能自得其樂。因而,要想將師范文學課堂和小學語文教學真正地聯系在一起,“走出去,請進來”是必不可少的。這其中不僅僅指學生,也包括老師?;诖?,現在的師范生都要有實習的經歷。筆者所在師范院校的學生就得經歷見習、教育實習、頂崗實習等過程,目的就是讓他們提前了解小學、熟悉小學,將自己的所學進行初步的檢驗。文學老師帶隊去小學實習、聽小學老師上課、在小學掛職,也是實現文學象牙塔與基層語文互相交流的途徑和辦法。此外,大學文學老師參與小學語文教材編寫、組織命題培訓,都可以達到多與小學老師接觸、交流,了解小學教學規(guī)律的目的。一個前提條件就是不能“居高臨下”,站在大學老師的立場來指導小學教學,那樣只會適得其反。而另一方面,可以請小學骨干教師進大學指導學生,引領他們走在正確的道路和方向上,促使他們認真學習,夯實基礎,為成為一名優(yōu)秀的小學老師做準備。這樣師范院校文學課程與小學語文教學就會相互促進,相互影響,從而形成一種良性互動和雙贏局面,何樂而不為?
參考文獻:
[1]孫靖.高校外國文學課程教學改革之我見[J].臺州學院學報,2005(2).
[2]唐扣藍.中文專業(yè)外國文學教學方法[J].常熟理工學院學報,2008(12).
[3]傅美蓉.新媒體時代外國文學的教學改革[J].陜西教育(高教版),2013(3).
作者:董岳州 單位:湖南第一師范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