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教育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医学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经济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金融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管理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科技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工业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SCI杂志
中科院1区 中科院2区 中科院3区 中科院4区
全部期刊
公務員期刊網 論文中心 正文

新形勢下文化建設論文

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新形勢下文化建設論文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新形勢下文化建設論文

一、文化建設要以中華優(yōu)秀傳統文化為思想基點

從事文化建設,首先需要一個思想基點。這個基點既涵蘊著文化建設的基本特質,也規(guī)劃著文化建設的基本方向,它就是中華優(yōu)秀傳統文化。將文化建設置于中華優(yōu)秀傳統文化的思想基點上,也是我們進行文化建設的基本著力點之一。中華優(yōu)秀傳統文化沉潛久遠、廣博深邃,在歷史的發(fā)展中不斷新繹、內化為國家本質和民族性格的基本方面,對于國家發(fā)展、社會進步、民族繁榮一直發(fā)揮著重要作用。十八大報告在“全面提高公民道德素質”與“豐富人民精神文化生活”的相關敘語中,明確提到要建設優(yōu)秀傳統文化傳承體系,弘揚中華優(yōu)秀傳統文化。這種觀點顯然是對中華優(yōu)秀傳統文化在文化建設中所起作用的肯認。在我國優(yōu)秀傳統文化中,有許多的文化資源值得重估和鑒用,如愛國主義、自強不息、和道文化等。在這些文化資源中,民本文化和理想文化一直占據著國家文化和士人文化的中心。民本文化是指以民為邦本、輻射民生基本需求為模式構筑的文化體系,其核心要義是以民為本,施行仁政。也就是說,治國平天下需遵循愛民、貴民、富民、教民的基本方略,形成以勤政為民、憂系天下為主要內容的民本思想。西周時期的“敬德保民”、孟子的“民事不可緩”、賈誼的“民為萬事之本”等主張,都突出了對民心、民時、民事的重視,視民為治國安邦的根本。傳統文化中關于理想文化的描繪與追求也很顯明。《禮記》是儒家的重要典籍,其中有許多關于人生儀節(jié)、器物制度的論述,而關于大同社會的描繪尤為引人注目:“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選賢與能,講信修睦。故人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使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鰥、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yǎng)。是謂大同?!边@種理想主義的描繪激起后世對理想世界的無限憧憬和不懈努力,并一以貫之地綿延在中國傳統文化的整個歷程中,由此形成了中國傳統社會里以理想國度為最終價值目標、覆蓋社會生活各層面的理想文化體系,成為引領各族民眾前進的精神旗幟。民本文化和理想文化的這些思想特質,構成國家文化和士大夫文化的基本精神。在國家發(fā)展的不同階段,士大夫以“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精神方向和行為軌則,希圖以自己的心性修養(yǎng)和行為努力為實現大同理想社會、成就個體德性提供堅定可靠的內外保障,并最終使士大夫文化和國家文化融為一體。盡管有國家層面的不同努力和士人集團的積極作為,然而中國傳統社會里的這種民本文化和理想文化卻只是部分的或者根本沒有實現。已經實現了的部分文化目標,被當作思想珍寶承傳下來并在這個過程中不斷吸納新的時代因素;沒有實現的,則在人們心中留下揮之不去的嘆惋,由此也成為人們心中的美好愿景,并輾轉成為當今國家文化建設的思想資源和文化追求。我們所說的文化建設,不僅要充分吸收、融注已經成為國家本質和民族性格的傳統文化資源,對于那些民本文化和理想文化中還未曾變成現實的文化目標,要在新的時代背景下創(chuàng)造條件把它們變成現實。事實上,中華優(yōu)秀傳統文化中的民本文化和理想文化,可以穿越時空的煙云,成為當今文化建設的思想基點、實踐準則和追求目標。新形勢下文化建設,要把中國傳統文化中的民本文化和理想文化等優(yōu)秀文化資源繼承并發(fā)展開來,使得中華優(yōu)秀傳統文化在當代中國的展示有其生動而具體的過程。需指出的是,從古代到當代,關于民本文化和理想文化等優(yōu)秀傳統文化的內涵隨著時代的發(fā)展已有較大區(qū)隔,即便是在不太長的時間段,這種內涵亦有可能呈現出不同側重。然而,優(yōu)秀傳統文化中的精神內核——勤政為民、小康社會、大同理想等——一旦被確定下來,它就具有歷久彌新的魅力,我們可以在時代的不斷發(fā)展中賦予這種精神內核以新的考察視角和衡量尺度,以便這種文化能夠超越時空的界限而不顯得保守僵硬。更何況在關于大同社會理想的描述中,天下為公、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鰥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yǎng)等內涵也正是現代社會孜孜以求并力圖使它永久保存下來的珍貴社會因素。這種社會因素并不會隨著時代和社會的變化而出現斷裂或被棄置。當代中國社會,國家和政府的重要職責,就在于以天下為公的作為,為社會各階層群體提供安居樂業(yè)的外在環(huán)境,特別是對于老幼病殘等弱勢群體,需要給予更多生活和工作上的關注和幫助。這不僅是國家和政府的必要職責,也是當今文化建設的內在要求。由此可以看出,當代文化建設和中華優(yōu)秀傳統文化的精神本質是一脈相承的。這也表明,只有很好地繼承并發(fā)揚傳統文化中的優(yōu)質內核,文化建設就會有可靠的思想根基和行為著力點,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就指日可待。在這個意義上,我們說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其內涵之一就是以新的時代眼光對仍具有時代意義與發(fā)展價值的優(yōu)秀傳統文化資源的文化復興,這種文化復興須以中華優(yōu)秀傳統文化資源為思想基點。

二、文化建設要體現海外華人的精神渴望

當今時代,海外華人已遍布世界各地,他們執(zhí)著于中華文化的內在魅力,對中華文化的宣揚起著種子般的擴散作用。盡管身在國外,海外華人的生活世界很多時候都深受中華文化的影響,在政治、經濟、教育、習俗、人際交往等各個方面都留有中華文化的痕跡,表現出他們對于故國家園的依戀與期待,并在此基礎上逐漸濃縮成對于故國家園的精神渴望。即便到了今天,這些方式與情感大多依然頑強的保存在他們的內心之中。因此,我們的文化建設,不僅要現代性的展示優(yōu)秀傳統文化,也要親情般地體現海外華人的精神渴望,為他們尋找、重鑄、創(chuàng)造中華文化之根,建構共屬于中華民族的精神家園。事實上,中華文化在內涵上具有多義性、交叉性和跨時空性,但它們始終建立在具有強大生命力的中華文化之根上,如血緣宗法系統的家庭文化和宗族文化、“仁者愛人”的仁愛文化、“正誼明道”的誼道文化等。這種文化之根對人的影響是多重的,它往往滲透在風俗習慣、倫理道德、思想觀念、心理素質、行為方式等各個方面,成為人的精神性格和行為指向的內在構成。對于海外華人而言,家庭文化和宗族文化的影響較為特殊,它既能確定自我血緣宗族關系,又可以找到情感施發(fā)的落腳點。其實,家庭文化和宗族文化大而擴之,可以延升為地域文化、華夏文化;小而凝之,則可以內聚為返祖歸宗觀念、個人身份認同意識。因此,海外華人認可家庭文化和宗族文化,實際也在很大程度上認可了支撐這種文化的地域文化、華夏文化以及對自我身份的認同。華人對待中華文化之根的這種態(tài)度,折射出他們對中華文化的自覺肯認,表明他們在異國他鄉(xiāng)希圖找到一種屬于自身文化歸屬的精神渴求。這種精神渴求并沒有隨著時代的發(fā)展、地域的遷移顯得弱化,相反還以新的方式呈現出來并趨于強化,如遍布華人世界的家誼會、華鄉(xiāng)會、形式各樣的華夏教育等。此外,新形勢下大陸文化建設的幅度、方式及其內涵所指,對于海外華人的精神吸引亦具有重要影響。換言之,“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fā)展大繁榮,興起社會主義文化建設新高潮”究竟如何展開,是華人世界關注的文化課題之一。海外華人固守中華儀規(guī)、積極投身家鄉(xiāng)故園建設、為國家發(fā)展貢獻新知、為祖國統一大業(yè)進行文化交流等舉動,實際上都可以納入到整個中華文化建設的大氛圍中來。在華人世界中,一方面普遍存在著希望祖國富強民主文明和諧、實現民族復興、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強烈愿望,他們關注當代中國的發(fā)展程度及其在國際上的影響力,主動維護祖國的國際聲譽和形象;另一方面,國家的建設成就和政策主張也通過海外華人的言傳身教散播到世界各地,成為世界其他國家了解中國的重要途徑。海外華人為祖國繁榮富強、民主進步所做的努力,實際是海外華人國家認同和文化認同的象征,反映了海外華人普遍存在精神渴望。海外華人的這種精神指向,要求新形勢下的文化建設對此作出及時呼應,大力加強具有家庭文化、宗族文化、地域文化特色的國家文化建設,筑就可供精神棲息的文化家園,形成能給心靈安慰和力量支撐的精神港灣,使包括海外華人在內的全體中華兒女團結在中華民族這面旗幟下,增強文化整體實力和競爭力,以身為中華民族中的一員而感到自豪,從而展現出中華文化的整體力量和作為華人的文化自覺與文化歸屬感。新形勢下的文化建設,也需積極創(chuàng)建有利于海外華人精神表達的文化機構和文化機制,暢通交流渠道,共同為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而努力。這也意味著當今的文化建設,不僅要著眼于文化之根的養(yǎng)育與護持,更要注重國家文化實力的整體提升,讓海外華人在中華文化的不斷進步中找到精神的依靠和自愿貢獻的精神源泉。在關于華人貢獻的評價上,我們要走出一個誤區(qū),那就是認為華人離開祖國,他們就不愛國了,或者說愛國的成分減少了。應當指出,華人對于所在國的身份認同并不影響華人的族性認同。只要他們心系祖國家園,為國家的繁榮進步有所作為,他們都是愛國的。在各國人員交流日益頻繁的今天,一個人的貢獻可以跨越地域和國別的界限,單純地以在國內還是在國外作為是否愛國的依據,這種做法是行不通的。實際上,許多在國外的華人所做的貢獻并不比在國內的某些人要少。更重要的是,在世界各地的華人圈,中華文化之根已經根深蒂固地存在于華人文化之中,在大陸文化和海外華人文化之間表現出民族和文化基礎之上的高度認同性,也表現為一種精神的互相依托和支持,這其實也是家國文化的一種呈現。因此,我們所要做的,就是要使新形勢下的文化建設也指向海外華人文化,讓華人文化在文化建設中顯明其中國元素,為華人文化的發(fā)展增添新的空間。

三、文化建設要展示出與世界先進文化的交流互動

文化建設除了以中華優(yōu)秀民族文化的繼承和發(fā)揚、體現海外華人的精神渴望為著力點外,同時也需著力于與世界其他先進文化實現交流互動,在與世界其他先進文化的交流與碰撞中,充分吸收、融合其精神特質。在歷史上,中華文化曾成功地吸收、消化和融合過印度佛教文化中有益因素,使之成為中華傳統文化的一部分。近現代以來代又充分吸收了西方文化中的合理內核,尤其是馬克思主義,使之成為中國特色文化理論的基本構成。它們已成為中國整體文化的主要組成部分,是中華民族精神家園的重要資源。同樣,西方在古代也融匯了希伯來文化、阿拉伯文化和亞西文化,在近現代也吸收了中華文化,這些來自不同民族的文化融入了西方文化之中,成為西方文化世界的重要資源。時至今日,世界范圍內的文化交流與互動較以往更為頻繁。新形勢下的文化建設,要在順應世界文化歷史發(fā)展的整體交流互動中,以民族文化建設為主體,充分吸收、融合外來文化的合理成分,充實中華文化的主體內核。同時,也要發(fā)揮中華文化的獨有特質,積極主動地影響他國文化,提高文化自身的軟實力。世界文化作為世界各國文化的總匯,具有幾個鮮明特點:

其一,共同的文化本質。世界文化中盡管存在著許多不同的國別文化,但這些國別文化都反映了文化的某種共通本質,都是人類自身有意識地作用于自然界和人類社會的觀念集合,都是人的政治生活、經濟生活等生活方式的觀念反映,都是關于人類生存和發(fā)展的經驗總結。

其二,具有多樣性。世界文化之所以豐富多彩,其實在于各國文化所獨具的特殊性。這種特殊性不僅增添了世界文化的整體意義,也顯示了國別文化的獨立價值。

其三,不斷發(fā)展的階段性。世界文化是不斷發(fā)展的,這種發(fā)展既表現在世界文化的整體推進上,也體現在各國文化的獨自前行中。世界文化的這些特點,表明我們在文化建設的過程中,在突顯整體文化共有本質的同時,又要堅持自身文化的獨特意義。只有這樣,新形勢下的文化建設才能與世界其他文化形成積極、多樣、逐漸推進的交流與互動。當今中國的發(fā)展是一種全方位、多層次的發(fā)展,涉及國家和社會生活的各個領域。這種發(fā)展從文化學的意義上看,既要突出本民族優(yōu)秀傳統文化的復興,對于世界文化的發(fā)展也應當具有促進作用。就世界范圍的發(fā)展而言,既有我們國家的文化建設,也有其他國家的文化建設,文化建設的目的,都是為了實現各自國家的文化使命和文化理想。要展示這個文化使命和文化理想,自然要把本民族中最優(yōu)秀的文化因素置于整個文化建設的過程中。這個過程顯然不是自我封閉的,而是在開放式的交流互動中實現的。我們認為,一種文化之所以是優(yōu)秀的,是因為它能自覺自為地和別的文化在交流互動中取長補短,它不封閉于自我的文化屬性,也不拒絕他種文化的優(yōu)秀品質,在交流互動中突顯自身文化力量的豐厚。此外,我們衡量一種文化是優(yōu)秀的,一個重要因素還在于這種文化不僅能為本民族服務,同時也能為他國民族提供有益的思考方向和行為借鑒,能夠推動世界其他文化的發(fā)展。我國的文化發(fā)展,在歷史上曾有過交流互動的成功時期,這種交流互動不僅成就了自身文化的優(yōu)越,對他國文化也產生了重要影響。新形勢下的文化建設,理應可以在這方面有更多的主動表現,大膽地讓中國文化走出去,讓中國文化既是中國的,也是世界的。同時,我們也可以參鑒世界其他國家文化建設的經驗,充分吸納、融合世界文化中的優(yōu)秀成分,使其為我所用,為我國的文化建設服務。這樣一來,中國的文化建設就不會僅限于中國地區(qū)和華人世界,它可以擁有世界的意義而帶具普遍性。要指出的是,我們在世界文化的交流互動中從事文化建設,它所昭示的文化復興與發(fā)展,其意義指向是正面、積極的,它不具有文化擴張和文化霸權的色彩,它以一種柔婉的方式表明了中國實現民族偉大復興的內在要求。也就是說,我國的文化建設是立足于中國實際,以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為最終目標,但中華民族的復興不會影響、威脅到世界其他國家的發(fā)展,它最終要歸結在世界整體的文化發(fā)展之中。這是因為,文化建設就其內在特質而言,是中國傳統優(yōu)秀文化的時代概括,并以中華民族一貫的和平渴望來實現文化的和平傳播。這種文化摒棄了暴力與霸道的因素,它以中國人特有的道德實踐和理性境界作為其文化的基本要求,但它也符合世界文化的共同本質,照應于世界文化的和平性、發(fā)展性。新形勢下實現什么樣的文化建設、怎樣進行文化建設是關系到國家和社會發(fā)展的大問題,十八大報告對此展開的相關論述,具有深刻的理論性和實踐上的可行性。我們認為,文化建設的目的在于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其復興之義是多方面的。站在文化學的立場,民族復興其實是民本文化和理想文化等中華優(yōu)秀傳統文化的復興。這種優(yōu)秀文化的復興,是華人文化的應有之義,也是其精神渴望與情感歸屬的內在要求。同時,如果我們把文化建設置于世界優(yōu)秀文化發(fā)展的整體歷程中,文化建設才更多的具有世界意義。由此觀之,新形勢下的文化建設是為中華優(yōu)秀傳統文化的現代實現、為華人文化的精神歸依、為世界文化的交流發(fā)展而采取的一種真切的文化實踐形式。新形勢下的文化建設,需要以更寬的理論視野、更好的實踐行動融合中華優(yōu)秀傳統文化、海外華人文化與世界先進文化,由此構成文化建設的三個基本著力點,并呈現出相應地文化作為。從這些方面看,關于文化建設的“著力點”探討,可以視為新形勢下實現什么樣的文化建設、怎樣進行文化建設所作的一種理論思考。

作者:阮春暉 單位:邵陽學院

免责声明

本站为第三方开放式学习交流平台,所有内容均为用户上传,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若内容不实请联系在线客服删除,服务时间:8:00~21:00。

AI写作,高效原创

在线指导,快速准确,满意为止

立即体验
文秘服务 AI帮写作 润色服务 论文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