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務員期刊網 論文中心 正文

群眾路線指導大學生社會實踐論文

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群眾路線指導大學生社會實踐論文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群眾路線指導大學生社會實踐論文

一、大學生社會實踐與學習踐行群眾路線的關系

社會實踐是學生利用課余時間,走進農村、走進社區(qū)、走進社會,學習群眾智慧,了解群眾需求,解決群眾問題,將理論與實踐相結合,是大學生課堂外的第二個學習平臺,也是大學生接觸社會、了解社會的重要途徑。黨的教育方針強調高校在教育與實踐統(tǒng)一性的原則上培育出具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yè)的合格建設者和可靠接班人,這就要求大學生把黨的群眾路線作為武裝思想來強化自己的精神世界,確立正確的、牢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作為新一代大學生,我們需要從實際情況出發(fā),深入實際、深入基層、深入群眾,從中引出其固有的規(guī)律性,即找出周圍事變的內部聯系,做到知民情、解民憂、暖民心。而要這樣做,就必須不憑主觀想象,不憑死的書本,而憑客觀存在的事實,在馬克思列寧主義一般原理的指導下,從中引出正確的結論。只有這樣,才能將群眾路線真正地轉化為自己的理念并踐行到實際行動中去。

二、群眾路線審視下大學生社會實踐中存在的主要問題

堅持群眾路線,必須講究方法、求真務實、注重長效發(fā)展。以此要求來審視,目前我國高校大學生社會實踐還存在諸多問題與不足。

(一)從實踐目的來看,大學生對社會實踐的認識還不足

由于缺乏事前科學的指導與管理,大學生對社會實踐的具體內容與重要意義認識不夠,對為什么要進行社會實踐活動,甚至連活動內涵和具體方式都不甚了解,實踐活動帶有盲目性與隨意性。他們缺乏參與社會實踐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對參加社會實踐活動提升自我的影響力認識不足,思想與行動不能達成一致。大學生做的社會實踐活動大多是做些簡單“三下鄉(xiāng)”走訪、調查后便草草收場,沒有以“一切為了群眾”為出發(fā)點設立實踐項目,忽略了社會群眾的需要,不能做到哪里需要哪里去,實踐內容較為空泛,缺少針對性,致使部分社會實踐活動流于形式,有名無實,成效低下,對提升大學生的綜合素質幫助不大。因此,如果大學生沒有正確地、清晰地認識社會實踐活動,沒有意識到它的重要意義,即使投身于社會實踐活動中也是益處不大的。

(二)從實踐過程來看,大學生社會實踐缺乏系統(tǒng)有效的組織開展

當前的大學生社會實踐機制缺乏系統(tǒng)性、規(guī)范性,不能穩(wěn)定高效、創(chuàng)新靈活地組織大學生開展社會實踐活動,深入基層群眾,了解并解決實際問題。在實踐活動過程中,缺乏主動依靠群眾,大學生沒有積極與社會基層群眾進行深入互動,從群眾的討論中發(fā)現問題,在需要幫助時努力創(chuàng)新發(fā)動群眾,組織群眾開展活動。實踐學生常常走馬觀花、蜻蜓點水,難以沉入基層,從問題表面看問題,根據自己的主觀臆想作出判斷,在這樣的實踐活動中不能得到實質性的幫助。因此,沒有一個系統(tǒng)、有效的組織進行策劃社會實踐活動,就難以持續(xù)深入地展開實踐活動。

(三)從實踐效果來看,大學生社會實踐成果反饋機制不健全

目前,大部分高校只注重學生實踐活動的實施和總結階段,不關注實踐后期活動的進一步發(fā)展。社會實踐作為一項以高校為組織領導,以大學生為活動主體的實踐調研活動,通過組織策劃,深入群眾,了解情況,分析總結,得出結論,卻難以將實踐成果反饋回到社會中去,不能實現為實踐地和服務對象提供智力支持,這直接影響到社會實踐的效果,使社會實踐活動失去了它本身特有的意義,也因此導致部分社會基層群眾并不是很認可大學生的社會實踐活動,導致一些地方或單位把接收大學生社會實踐作為一種負擔,因而不能主動、積極為大學生社會實踐活動提供便利條件。同時實踐成果反饋機制的不健全也讓大學生找到了“偷懶”的機會,實踐腳步在分析總結完成后戛然而止,不管所得的結論是否符合客觀規(guī)律,不再作深入的跟蹤調查,嚴重制約了社會實踐的長效發(fā)展。

三、以群眾路線指導大學生社會實踐創(chuàng)新

群眾是我們力量的源泉,群眾路線和群眾觀點是我們的傳家寶。真正學會運用黨的群眾路線,需要經歷一個端正立場、改造世界觀、鍛煉工作方法和工作作風的長過程,要下一番苦功夫才能做到,這對大學生社會實踐克服局限、求實創(chuàng)新、實現長效發(fā)展具有極大的啟發(fā)意義。

(一)加強對大學生社會實踐的宣傳教育

“沒有調查就沒有發(fā)言權”,任何理論的形成都要在大量的實驗和實踐的基礎上形成的,高校要著力培養(yǎng)大學生在實踐中動手動腦的能力,養(yǎng)成實踐(實驗)態(tài)度的習慣,要善于把課堂的做學運用到社會實踐中去,運用到服務社會中去。所以,大學生在社會實踐中,要以群眾為學習對象為社會實踐活動的出發(fā)點,要以真正了解群眾的迫切需求和解決群眾實際問題為實踐活動的落腳點,要以“群眾需不需要、答不答應、滿不滿意”作為衡量實踐活動是否取得成功的重要標準。有了思想上的覺悟,就要將其付諸于行動,開展對社會、群眾有益的社會實踐活動,解決實際問題讓群眾滿意。這樣既能保證提升大學生的綜合素質、鍛煉自我,也能做回報社會、奉獻社會,實現雙贏的局面。

(二)建立健全大學生實踐教學工作和組織機制

在教學上,高校應正確認識到社會實踐對學校的深化建設及學生的綜合素質提升的重要意義。不斷地改進實踐育人體系,把社會實踐進行學分制化,作為一門學科進行教學,由高校統(tǒng)籌征集各系院優(yōu)秀社會實踐活動案例,由專業(yè)指導老師進行內容整理、形式分類、形勢分析,由思政教學老師進行教學推廣,讓學生在實踐活動準備前期接受系統(tǒng)的思想教育,減少走彎路的幾率,讓學生更明確群眾需求,以及如何正確地將理論知識運用到實踐問題中。在組織上,要針對學生的專業(yè)學習和綜合素質發(fā)展狀況,進行優(yōu)良搭配、系統(tǒng)組隊。積極鼓勵學生跨學科、跨專業(yè)、跨年級、跨系院自由組隊選題,優(yōu)勢互補,各盡所能,培養(yǎng)創(chuàng)新型思維和團隊精神。

(三)創(chuàng)立穩(wěn)定的大學生社會實踐基地

在社會實踐上,高校應積極主動地、大膽地向社會尋找資源,與城市社區(qū)、社會服務機構、企事業(yè)單位等聯系并簽約創(chuàng)建多個固定的社會實踐基地,為學生搭建更多的鍛煉機會和平臺。學生也可以結合自己的喜好,選擇適當的行業(yè)進行實踐調研,在實踐中可以與實踐地簽訂實踐基地,以便開展進一步的實踐,也便于后續(xù)實踐者的再次實踐。同時,政府也應做好“推手”工作,調動企業(yè)、地方的積極性,鼓勵其接納大學生開展社會實踐活動。當然,作為與高校合作的基地的回報,高校應利用學校豐富的人才和技術資源,大學生應真正為實踐基地提供長期服務,實現為群眾辦實事,解決實際問題,讓群眾真正滿意。另外,學生也可以切實了解到企業(yè)所需人才的要求,改進學習方向,提升自身各方面素質,為將來踏上職業(yè)道路積蓄能量。

(四)完善大學生社會實踐考評激勵機制

高校作為大學生社會實踐活動的組織者和承辦者,應積極加大資金加入,建立專項基金,完善考評獎懲制度,支持、保障學生的實踐教育,充分調動師生對于社會實踐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對于社會實踐指導老師,在教學過程中時刻明確社會實踐的意義、認清自身的責任,并把教師參加和指導社會實踐活動的情況,與教師考核、工作業(yè)績、職稱評定等方面考評向掛鉤,提高教師責任感。對于學生,要建立良好的社會實踐監(jiān)控體系,通過網絡平臺、電話等通訊設備對學生的社會實踐活動過程進行跟蹤,及時反饋問題并提供適當幫助,保證學生的生命財產安全。實踐結束后,學生要提交社會實踐心得,并組織開展社會實踐優(yōu)秀調研報告、社會實踐優(yōu)秀個人、社會實踐先進集體的評選工作和總結交流表彰大會,對取得突出成績的個人、團體、單位進行物質和精神獎勵。若個別師生的社會實踐活動弄虛作假,也要對其作出相應的懲罰,做到獎懲分明,讓師生用最好的精神面貌迎接社會實踐。大學生社會實踐為青年馳騁思想打開更浩瀚的天空,為青年實踐創(chuàng)新搭建更廣闊的舞臺,為青年塑造人生提供更豐富的機會,為青年建功立業(yè)創(chuàng)業(yè)更有利的條件。在組織開展活動的過程中,大學生社會實踐只有僅僅依靠群眾,密切地聯系群眾,隨時聽取群眾的呼聲,了解群眾的情緒,代表群眾的利益,才能形成強大的力量,順利地完成自己的各項任務。

作者:陳福雖 柯丹珊

相關熱門標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