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務員期刊網(wǎng) 論文中心 正文

方言演唱的民間藝術生存及發(fā)展

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方言演唱的民間藝術生存及發(fā)展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方言演唱的民間藝術生存及發(fā)展

摘要:我國民間藝術大多處于發(fā)展瓶頸期,甚至有很多已經消失了,面對這種情況有必要對民間藝術的發(fā)展與生存問題展開研究。本文針對以方言演唱民間藝術進行充分研究與論證,為此類民間藝術的生存發(fā)展盡微薄之力。新形勢下,要發(fā)展就必須創(chuàng)新,要創(chuàng)新就得保有市場,增加投入,如此才能形成一個良性循環(huán),使此類民間藝術真正發(fā)展起來,而不是一味的“保護”。

關鍵詞:方言演唱;民間藝術;發(fā)展與生存;創(chuàng)新

我國地域遼闊,民族眾多,形成若干種富有特色的方言。在從前經濟不是很發(fā)達的時期,人們往往使用方言交流,因此出現(xiàn)用方言表演的民間藝術,比如內蒙古的二人臺、漫翰調、青海的花兒及陜北老腔藝術等。有些方言在語音、語法上與其他地區(qū)差異較大,所以從形成固定時期起,其自身便具有封閉性特征,外地人很難聽懂。目前隨著外來文化的浸入,我們越來越發(fā)現(xiàn)民族的才是真正屬于自己的有特色的文化標識,所以各地都興起了民俗、民間藝術的研究,人們越來越認識到即將消失或已經消失的藝術形式的可貴之處。但問題是,這些藝術大多屬于民間藝術,而現(xiàn)在也大都處于發(fā)展的瓶頸期,面對大眾文化的泛濫,這些具有藝術價值的東西往往正面臨著失傳的尷尬境地,面對這一問題,有必要做一些研究和論證。最重要的一點,便是如何將這些即將消失的民間藝術,重新拉回大眾的視野,讓其重新渙發(fā)生機與活力。

一、唱給誰聽是此類藝術首先要考慮的問題

以方言演唱的民間藝術,往往都浸透著該地區(qū)的文化、風俗,能夠流傳到現(xiàn)在,說明其藝術價值和魅力都很高,但是,是否因此就得必須保持原樣,“原汁原味”才最好?歷史發(fā)展表明,沒有一成不變的東西,只有古董才永遠不變。作為藝術,是在不同文化氛圍中不斷融合、舍棄、創(chuàng)新的,才能夠保有生命力,或者可以說一種藝術如果已經失去了創(chuàng)新的能力就證明其生命已經開始枯竭了。如今此類藝術的觀眾群越來越小,外地人往往聽不懂,即使十分喜歡,也難以深入研究,聽不懂歌詞意思,使其傳播、繼承和發(fā)展的最大障礙。所以外地人能夠接受的也大多是用普通話唱的帶有某地風格的部分,而這一部分所占比重十分小。在市場經濟的大環(huán)境下,沒有人聽,便沒有市場,再好的藝術也會失去活力。如何讓外地人接受是擺在方言演唱的民間藝術面前的一道難題,只在小范圍內被當?shù)厝私邮艿臇|西,對當?shù)厝艘苍缫咽ノ?,甚至被當?shù)厝苏J為是老土、過時的東西。信息高速發(fā)達的今天,這是一個睜眼看世界的時代,人人都在獵取著外界新鮮的事物,一成不變的東西顯得有些跟不上時代的腳步,而我們自身又沒有具備走出去的條件,自然陷入困境之中。本地的年輕人是傳承民間藝術的主要力量,一方水土養(yǎng)一方人。江南人溫婉,所以出現(xiàn)黃梅戲、越劇,蘇州評彈等藝術形式;西北地區(qū),民風彪悍,所以出現(xiàn)象老腔、秦腔這樣的藝術形式,外地人去演繹,總有些隔閡,還是本地人更能表演得淋漓盡致。可是年輕人都不喜歡這些民間藝術了,又如何傳承。從上個世紀中后期開始,年輕人便隨著港臺流行歌曲的腳步與方言演唱的民間藝術漸行漸遠,而年輕人恰恰是文化的傳承者,往往人們喜歡什么,是不可強制的,不可能強行不讓年輕人唱流行歌曲。更有甚者,即使一部分年輕人意識到民間藝術的可貴了,卻因為學校不教、家長不會、社會上不流行等因素的限制,而難以深入接觸。所以,方言演唱的民間藝術,如今只在小部分中老年群體中,而從全國范圍看,經歷過戰(zhàn)爭年代,及改革開放的中老年人更多還是喜歡用普通話演唱的紅歌、八大樣板戲等。方言演唱的民間藝術,已不是其業(yè)余生活的全部,所以趙麗蓉老師演小品得會說英語,得會唱流行歌會跳現(xiàn)代舞,這才能讓人驚艷。老年人們也沒有停止追求時髦的腳步,民間藝術只是這些老年人生活中一部分而已。方言演唱的民間藝術,已經很難有“用武之地”。面對這種情況,方言藝術究竟唱給誰聽,誰去繼承,確實是值得思考的問題。面對大多數(shù)都不喜歡的現(xiàn)實,即使唱得好也很難引起共鳴的現(xiàn)狀,想要發(fā)展,就要接受時代變遷的現(xiàn)實,弄清楚唱給誰聽,讓傳統(tǒng)在新形勢下、新的土壤中有新的發(fā)展,保持蓬勃的生命力。而不是“保護”就能讓其永遠留存下去。一件固體物件可以通過保護措施讓其流傳下去或流傳得更久,但方言演唱的民間藝術卻不可以,不求新的發(fā)展,總有一天會完全失去聽眾,甚至失去傳人,無人繼承。所以,應該突破自身發(fā)展局限,讓更多的人接受,這樣才是最好的“保護”。

二、如何去唱是此類藝術應該重點解決的問題

首先,就應該探討此類藝術如何既保有地方特色,又可以讓外地人聽懂,解決這一問題并不簡單,不是簡單的用普通話代替方言的辦法就能解決的。因為民間藝術的可貴就在于地方性,方言所特有的詞匯、語法語音,恰恰是普通話所不具有的,也是需要民間藝術保護的。如何讓外地人聽懂,又很好的保留地方特色,這一問題解決較好的例子,我們不妨研究一下。自從“原生態(tài)唱法”被提出,陜北民歌便走進大眾視野,如今有一大批廣為流傳的歌曲,縱觀這些歌曲發(fā)現(xiàn),并沒有出現(xiàn)令人難懂的歌詞,只是在演唱中保留了個別方言音而已,并且,隨著陜北民歌的流傳,大家也都知道了我讀(e),誰讀(si)了。以《蘭花花》為例,其第一段歌詞是“青線線那個藍線線,蘭格英英的彩,生下一個蘭花花,實實的愛死個人,與普通話不同字音的主要有:生下要唱成(sengha)、實實要唱成(sisi)、哥哥唱成(gougou)、我唱成(e),人唱成(reng)等,除此以外,還有大量兒化音的運用(線、格、英、花、人)。總體來說,一首歌只有幾個字不同音,對外地人理解歌詞并不會構成障礙,更何況還有字幕的幫助,所以這樣的民歌可以流傳。可見,首先要對那些與普通話差別較大的歌詞進行改編,在讓人能聽懂的前提下,保留部分具有特色的方言音與方言詞匯。像陜北民歌中的“圪梁梁”“淚蛋蛋”“羊肚肚手巾”不會給外地人的理解構成障礙,同時又很好的保有地方特色,這樣的歌曲便可以流傳,但比較生僻的詞匯就不便使用。王宏偉演唱的《花花尕妹》也是這方面的好例子,歌曲改編自青?;▋骸渡先ジ呱酵酱ā吩瓉淼陌姹局挥袔拙洌骸吧先ジ呱酵酱ǎ酱ɡ镉幸欢淠档?,看起是容易摘起難,摘不到手里是枉然。阿哥的白牡丹呀,摘不到想找的花兒枉然。”在《花花尕妹》的改編中,既保留了青?;▋褐谐S玫谋扰d手法,又保留了地方詞匯及語法特征的,豐富了歌曲的結構,有主歌有副歌,同時有引自有尾聲,使這首結構簡單的青?;▋涸诒A舻胤教厣耐瑫r,重新煥發(fā)了生機與活力。歌中以牡丹花喻心上人,以上川、望來形容男子的求而不得,這份情感優(yōu)美、寧靜,深沉而熾烈。從其對女子的稱呼中可見一斑,分別是“尕妹子兒”“尕妹妹”“妹妹”,這樣稱呼顯得親切、活潑、俏皮,讓聽眾分明看到一個俊如牡丹、開朗俏麗的西北姑娘活脫脫站在眼前,而且對“尕”字并沒有產生誤解。隨著青?;▋旱膫鞑ィ藗冏匀粫邮苓@個字,這也正是文化傳承的必要性和功效。其次,應該探索與不同藝術種類及藝術風格的融合與創(chuàng)新。民間藝術往往“土得掉渣”,這是其標志性特征,這種樸實正是勞動人民真誠情感的表露。如今隨著農村城市化進程的加快,這種民間藝術反而成了小眾的東西,更多的人脫離了田間地頭的工作,脫離了山水田園生活,所以往往難以引起共鳴了,反而都被時髦的新鮮藝術形式所吸引。在此種情況下,出現(xiàn)了許多民間藝術與流行音樂融合的典范之作,比如內蒙古杭蓋樂隊的一些作品,將蒙古族民歌與搖滾恰當?shù)娜诤希炊纬闪诵碌臅r尚,快要失傳的“呼麥”唱法,也讓人們十分驚艷,在演出時為了避免理解障礙,杭蓋樂隊往往蒙漢語兼用,傳統(tǒng)唱法與流行唱法并用,既是很好的繼承又是了不起的創(chuàng)新。民間藝術在改變演唱方法、保留旋律的同時,可以使用更多的唱法去演繹,可以是通俗,可以是美聲,不管用什么唱法,其旋律是不變的。就像《茉莉花》一樣,經過多次改編,形成多個不同的版本,南方人在唱,北方人也在唱,就連外國人也熟悉這首歌,有混聲合唱有獨唱,有通俗方法的演唱,有民族唱法的演唱也有美聲唱法的演唱,如今這首歌在國際舞臺上可以代表中國,在中國舞臺上又可以代表杭州,如此才能讓這首歌保留下來,否則再好的藝術也會枯萎。青?!盎▋骸?,內蒙古的滿漢調,本來和陜北民歌一樣,都屬于方言演唱的民歌,但由于歌詞實在不好懂,又沒有很好的與新的藝術形式融合,所以,發(fā)展的勢頭不是很好。內蒙古西部的“二人臺”與東北地區(qū)的“二人轉”在很多方面都十分相似,但就是因為二人臺語音詞匯與普通話差別太大,所以難以推廣。同時二人轉在近年來發(fā)生很多新的變化,這也是二人臺所沒有的,比如以“說口”為主,因為喜歡聽戲的人畢竟已經不多了;善于以模仿取悅觀眾,既模仿人的言行,又模仿其他藝術,很多二人轉演員都會唱多種類型的歌曲;以“丑”角為主,充分發(fā)揮其娛樂功能,與當今的娛樂文化相適應,出現(xiàn)一大批家喻戶曉的明星。盡管二人轉遭人批評說已經不是二人轉了,更像小品加唱,但不管怎樣它可以存活下來,在存活下來的同時,再去講究藝術性和社會影響。綜上所述,方言演唱的民間藝術,其生存與發(fā)展最關鍵的兩個因素就是:改造語言,在保有地方特色的同時讓外地人聽懂;與其他藝術融合,尋求新的發(fā)展與突破。在歷史的長河中,能夠保留下來的藝術往往都是善于改造自身也善于接納新事物的,一味的保護,解決不了根本的問題,只能讓其與時代脫軌,漸行漸遠。

參考文獻:

[1]周振鶴,游汝杰.方言與中國文化[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6.

[2]金鐵霖.金鐵霖聲樂教學文集[M].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2008.

[3]張坤.淺析改編陜北民歌《蘭花花》演唱中的吐字[J].大眾文藝,2014,(02).

[4]王金山.論河州“花兒”及其改編曲的語言特點[D].石家莊:河北師范大學,2008年.

作者:李秀巖 單位:赤峰學院文學院

精選范文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