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獨立學院美育革新探析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本文作者:吳靜 單位:廣西民族大學相思湖學院
新世紀新階段,隨著經濟社會的發(fā)展和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斷深化,美育的重要性越來越凸顯。特別是黨的十七屆六中全會,對深化文化體制改革,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fā)展大繁榮的一系列重大問題進行了研究部署,這就要求我們,必須結合獨立學院的實際,大力加強大學美育工作。筆者認為,破解獨立學院美育“功利”困局,在美育教學中必須直面獨立學院的現(xiàn)實功利性,充分發(fā)揮美育“礪志、明理、冶性”的作用,因勢利導,因人制宜,循序漸進,幫助學生端正人生觀、世界觀和價值觀,擺脫功利觀念,增強審美意識,提高審美能力,從而以積極的人生態(tài)度實現(xiàn)人生價值追求。
要按照服務生活服務專業(yè)的原則,進一步完善美育的課程設置。2006年教育部下發(fā)的《全國普通高等學校公共藝術課程指導方案》(教體藝廳〔2006〕3號)規(guī)定,高校公共基礎課程應開設大學美育課。但由于受功利辦學模式的影響,不少獨立學院在課程設置上日益實利化、短期化、市場化,大學美育課程開設情況不容樂觀:一是開設時間普遍偏晚,不利于學生養(yǎng)成良好的審美習慣。二是一般被列為任意選修課或考查課,個別的甚至根本不列入開課計劃,引不起足夠重視。三是課程設置缺乏配套的實踐內容,理論與實踐脫節(jié),形成“兩張皮”。根據(jù)大學生認知和心理發(fā)展過程以及美育“合目的性”的原則,美育課應著眼獨立學院學生的實際需要,努力為他們的現(xiàn)實生活和專業(yè)學習服務?;诖耍P者認為,大學美育課程應當由美學理論、藝術鑒賞和美育實踐等課程組成。要按照教育部文件規(guī)定,把大學美育課設置為獨立學院全校性的通識通選必修課或限制選修課,切實提高美育課程的地位。在大學一年級各專業(yè)普遍開設大學美育課程,重點通過辨析生活與美的關系等問題,糾正學生的審美偏差,指導學生樹立正確的審美觀念。之后,在大學二年級所有文科類專業(yè)開設藝術鑒賞課,重點提高學生的藝術鑒賞力和審美能力,為他們的專業(yè)學習打牢基礎。在此基礎上,在大學三年級開設美育實踐課,學生可根據(jù)自己的興趣愛好選修藝術實踐課程,教師重點指導學生提升專業(yè)水平,深化藝術修養(yǎng),為畢業(yè)后繼續(xù)深造創(chuàng)造條件。
要按照“理論夠用、能力夠強”的原則,創(chuàng)編適合獨立學院特點的美育教材。2002年教育部先后印發(fā)了《全國學校藝術教育發(fā)展規(guī)劃(2001—2010)》和《學校藝術教育工作規(guī)程》,2006年又頒布了《全國普通高等學校公共藝術課程指導方案》,對高等學校藝術教育的指導思想、教材建設和管理、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教師隊伍建設等內容進一步進行了明確和規(guī)范,推動了大學美育的快速發(fā)展,各種大學美育教材如雨后春筍般出現(xiàn),除了經典的高教版《大學美育》(仇春霖主編)、北大版《美學原理》(楊辛、甘霖主編)外,還涌現(xiàn)出了復旦版《新編大學美育》(蔣國忠主編)、高教版《美育教程》(張法主編)、高教版《大學美學》(王一川主編)和復旦版《新編美學教程》(王一川主編)等一批優(yōu)秀大學美育教材。這些教材雖然體系更為完備,思路更加新穎,但面對獨立學院學生實際,還有一些地方不盡如人意:一是教材理論艱深難懂,脫離“三本”學生實際。這些教材編者大多有著深厚的專業(yè)背景,教材中引述西方文藝理論的概念和術語也比較多,而這些概念和術語本身又是一個龐大抽象的體系,受教材體例的限制又不可能完全講清楚其來龍去脈,因此比較深奧晦澀。獨立學院學生的理論功底有限,理解消化這些概念和術語往往力不從心。二是教材內容狹窄陳舊,吸引不了學生興趣。有的教材談音樂就是高雅音樂,講繪畫就是古典繪畫,援引的的例子局限于專業(yè)領域,或明顯帶有編者生活經歷的影子,與獨立學院“90后”學生的現(xiàn)實生活相去甚遠,二者缺乏共鳴,學生興趣不高。三是教材內容體系單一僵化,不夠實用?,F(xiàn)行教材內容體系一般是根據(jù)美學的知識結構區(qū)分為美學概念、中西方美學史、美的本質和形態(tài)、美的類型、審美體驗等幾大模塊,這種區(qū)分就美學這門學科來講無疑是比較科學完善的,但這種大而全的分類方式,與大學美育的功能定位并不能完全貼合,明顯不夠實用。獨立學院是應用型的本科院校,獨立學院學生的培養(yǎng)目標是理論夠用、能力夠強,所以獨立學院美育教材的編寫應把握實用有趣的原則,力求通過普及審美知識,培養(yǎng)學生正確的審美觀念和健康的審美情趣,提高對美的感受力、鑒賞力、表現(xiàn)力和創(chuàng)造力,達到以美引善、以美啟真、以美怡情的目標,完全不必糾結于美學專業(yè)那些抽象深奧和爭論不休的理論問題。與其在一本教材中把復雜的美學史和美學概念、觀點統(tǒng)統(tǒng)灌輸給學生,不如選擇那些貼近學生情感和生活的現(xiàn)象、事例,精要講解與之緊密相聯(lián)的美學知識要點,使學生一看就感興趣,一學就能理解,并能在現(xiàn)實生活中舉一反三、熟練運用。通過這種學用結合的方式,讓學生自己在生活中不斷進行審美體驗,修正審美偏差,形成自己獨特的觀點和正確的審美觀念。
要按照“學生主體,教師主導”的原則,不斷摸索創(chuàng)新美育教學模式。獨立學院雖然一直倡導“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理論為基礎、能力為中心”的新的教學理念,但獨立學院美育課程教學的現(xiàn)狀卻與培養(yǎng)應用型本科人才的教學目標極不相稱。一方面,獨立學院的美育課程依然秉承普通高校以研究為導向的教學模式,注重美學理論、藝術技巧的傳授和訓練,把本應通過審美實踐來獲取獨特審美體驗的教學過程簡化成了老師滿堂灌,忽視獨立學院學生獨特的情感需求和人格特點,挫傷了學生的參與熱情。另一方面,美育課程仍然像高中一樣采取標準化的紙筆考核模式,學生只要死記硬背就能過關,而關上書本、離開課堂,這些知識卻用處不大,無法滿足獨立學院學生審美需求,學生也難以理解開設美育課程的意義所在。
筆者認為,獨立學院作為我國高等教育在跨越式發(fā)展背景下進行的新嘗試、新選擇,在教學模式上完全可以進行一些大膽的新嘗試。要重視獨立學院學生的實際需要和情感特點,堅決打破灌輸式的教學方式,大力推行體驗式教學模式,即教師在課堂上設置審美情境,引導學生充分參與審美活動,獲取個人審美體驗,而后開展審美體驗交流,通過分享與討論,不斷提升審美認識層次。開展體驗式教學必須具備以下條件:
科學設置審美情境。在設置審美情境時,應充分考慮獨立學院學生的生活經歷和認知水平,由易到難、由近及遠、由通俗到古典地合理設置,以有效激發(fā)學生的求知欲望和參與熱情。如在音樂鑒賞中,針對學生普遍覺得民族音樂“土”和“難聽”的問題,先組織欣賞學生喜歡的周杰倫《東風破》、《發(fā)如雪》、《青花瓷》等“中國風”歌曲,而后引導學生從歌詞意境、旋律結構、演唱技巧等方面分析周杰倫的這些歌曲融入了哪些傳統(tǒng)民族文化元素,有哪些優(yōu)點和不足,再選放我國著名民族音樂藝術家的一些經典曲目,引導學生與周杰倫的歌曲作橫向對比分析,讓之感受經典民族音樂作品的藝術魅力,增強對傳統(tǒng)民族文化的認同感。
平等進行審美交流。教師要善于在審美情境中與學生進行平等的交流對話,傾聽學生的體驗感受,尊重學生的分析判斷,通過鼓勵帶動討論,通過引導得出結論,使學生認識到這些結論是自己審美體驗的成果,從而激發(fā)他們參與審美實踐的積極性。如針對少數(shù)學生燙爆炸頭、著低胸和露背裝、滿口臟話的問題,可以設置一個校園行為對比展示情境,讓學生討論哪些言行舉止符合學生身份,大學生的服飾美、形體美和語言美應該是什么樣的,教師適時加以提示引導,最終使學生通過討論得出一致的結論(流行的未必就是美的,大學生的言行舉止要符合特定身份并能夠展示內在修養(yǎng)和氣質),從而使學生自覺按照美的要求規(guī)范言行舉止,形成良好的行為習慣。
依托情景開展考評。獨立學院的學生本就是傳統(tǒng)標準化考試的失敗者,為了幫助他們重建自信,美育課程應該棄用標準化的紙筆考試模式,代之以情景化的評價方式。具體來講,就是在體驗式教學過程中,通過細致觀察學生在特定或不同審美情境中的審美表現(xiàn),對其審美能力作出客觀公正的評價。如設置旅游情境,讓學生扮演導游,利用所學的美學知識向游客介紹景點;或模擬藝術品拍賣現(xiàn)場,讓學生扮演專家,分析介紹不同藝術品的藝術價值;或預設面試現(xiàn)場,讓學生充當應試者,從中體會如何著裝如何應答,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