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務員期刊網 論文中心 正文

終身體育教學方式的研討

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終身體育教學方式的研討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終身體育教學方式的研討

本文作者:劉文平

2002年教育部頒布了《全國普通高等學校體育課程教學指導綱要》,同年7月,教育部、國家體育總局聯(lián)合頒布了《學生體質健康標準(試行方案)》,并從2003年新學年開始在所有高等學校實施。同時廢止了實行多年的《國家體育鍛煉標準》,提出了高校體育課程運動參與目標、運動技能目標、身體健康目標、心理健康目標和社會適應目標,把高校體育課程的性質明確界定為"是實施素質教育和培養(yǎng)全面發(fā)展的人才的重要途徑"?!毒V要》和《標準》的頒布與實施,標志著我國高校體育教育步入了一個新的階段。大學生中參與運動、養(yǎng)成習慣、掌握技能、學會保健、提高素質、增進健康等這些新的目標取向將以技能學習為主的目標取向取代原有體育教學目標取向。體育教學是學校體育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在體育教學中貫徹實施《綱要》和《標準》指導思想,首要的是改革完善目前的體育教學模式。但從目前現(xiàn)狀來看,顯然與這一要求相差甚遠。所以,探究新的教學模式是很有必要的,尤其終身體育教學模式是當前呼吁最高,也是體育工作者們一直在努力研究的課題。

1對教學新理念的再認識

《綱要》和《標準》的頒布與實施在教學指導思想上對每位體育教學工作者提出了較高的要求,主要體現(xiàn)在以下幾方面。

(1)堅持“健康第一”的指導思想,強調“心理健康”和“社會適應”是學生身體健康的重要內容。其中心理健康要求學生能夠根據(jù)自己的能力設置體育學習目標,自覺地通過體育活動改善心里狀態(tài),養(yǎng)成積極樂觀的生活態(tài)度,應用適宜的方法調節(jié)自己的情緒;在運動中體驗運動的樂趣和成功的感覺,形成克服困難的意志品質。社會適應要求學生能夠表現(xiàn)出良好的體育道德和合作精神;正確處理競爭與合作的關系。

(2)注重培養(yǎng)和鞏固學生的運動興趣和鍛煉習慣并達到終身體育的目的。這就要求教師在教學設計中從教學內容的選擇到教學方法的安排都要十分注重學生運動興趣和鍛煉習慣的養(yǎng)成與鞏固,并將其作為重要的教學目標。

(3)以學生發(fā)展為中心,重視學生的主體地位。由于體育課的特殊性,充分發(fā)揮學生主體地位的作用十分重要。因此要求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特別注意體現(xiàn)學生在學習活動中的主體地位,以充分發(fā)揮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學習潛能,提高學生的體育學習能力。

(4)關注學生的個體差異和不同需求,采用有益于學生發(fā)展的評價方法。學校體育要面向全體學生,因此要求教師在教學過程中熟悉并根據(jù)學生的身心發(fā)展規(guī)律,從保證每個學生受益出發(fā),充分考慮個體差異,在提出教學要求和階段考核評價中,使用動態(tài)的內容和標準體系,以達到激勵和有利于發(fā)展的目標。

2我國現(xiàn)行體育教學模式現(xiàn)狀

教學模式從理論上講分類很多:有俱樂部教學模式、情景教學模式、自主學習模式等等。但在實際教學過程中理論與實踐脫節(jié)。大部分體育教學工作者仍在沿襲著傳統(tǒng)教學模式。多以技術教學為中心,學生缺乏提出自我目標和追求新目標的動力機制;教學偏重教師一方,過多地強調教師主導作用的發(fā)揮,忽視學生的主體性;教學效果偏重于“學會”某項技術,而忽略“會學”方法的指導,學生在大密度、高強度練習的擠壓下,缺乏自主活動實踐的時間和空間。沒有思考、探索問題的余地,學習氣氛沉悶,積極主動對與的意識不強,因而自主實踐能力得不到很好的培養(yǎng)。體育教師在上課中一般都采用“四部分”的結構模式;開始部分一一準備部分一一基本部分一一結束部分。這種結構由于對課的幾個部分限制過死,從形式和內容上過分突出了基本部分的作用,而忽視了其它部分的教育和培養(yǎng)作用。教師在實際操作中也被捆住的手腳,一味追求時間在各個部分的合理分配,以達到整節(jié)課在結構上的平衡從而影響了教學質量。

3終身體育教學模式的探討

(1)終身體育教學是以終身體育思想為教學指導思想,強調學生(或是受教育者)的終身體育能力的培養(yǎng),重視個人的需要和個性的發(fā)展,以人的未來發(fā)展為本。終身體育習慣的養(yǎng)成是其教學的核心。終身體育教學模式注重健康教育,教學過程中貫徹著“健康第一”思想,。終身體育教學是在增進受教育者健康水平的基礎上培養(yǎng)受教育者的良好體育態(tài)度、科學的養(yǎng)生保健手段、健康且個性化的生活方式。終身體育教學模式是發(fā)展了的健康教育模式,正確文明的健康理念應貫徹在教學的始終。它與《綱要》和《標準》頒布與實施的指導思想相融合。民主、平等是終身體育教學的另一個特點。教師與受教育者是教學過程的參與者,受教育者的主體性更加突出,教師更多的是扮演咨詢者、引導者的角色。教師應成為受教育者養(yǎng)成終身體育習慣、形成終身體育能力過程中積極的、能動的“工具”。

(2)終身體育教學模式的教學結構程序。研究教學模式的目的是為了突破、擺脫模式,提高教學的效益。凡是適合實際情況、行之有效的教學程序終身體育教學模式都可借鑒,但從發(fā)展的觀點看,現(xiàn)行的一些教學結構程序有待改進提高。終身體育教學模式的結構程序有其自身的特點。

終身體育教學的過程結構:(1)課前準備部分:調查分析、提出課題→教師的指導方案、學生的學習方案→討論形成教學目標、確定教學計劃→建立學習小組。(2)課的開始部分:身體動員、激發(fā)興趣→確定大課題、確定學習目標→提出假設、嘗試性練習→明確小課題、設計學習步驟。(3)課的中間部分:分組學習、探索驗證→小組討論交流、修正方法,得出結論→教師評價、小組評價、自我評價→修正計劃,加深理解、分組學習,情感體驗。(4)課的結束部分:課堂總結討論、整理學習心得→放松身心→準備下一課題。(3)終身體育教學的組織形式。終身體育教學的教學單位是由教師和學生共同組成的學習性小組(學生的興趣和需要是建立學習小組的重要依據(jù)),目前在部分高校存在的體育俱樂部是其形式之一,實行課內外一體化的循環(huán)教學;教學時間充分,學生有較大的選擇自由;教師是教育引導者也是學習參與者,學生在教學內容、方法、具體組織形式等方面有充分的發(fā)言權。

(4)終身體育教學模式要求的教學條件。軟件方面,體育教師應具有終身體育教育理念,教學能力強,人文素養(yǎng)較高,較扎實地掌握相關學科的知識,學校各方面重視學校體育工作。硬件方面,體育場館設施充足,常年都能較好地滿足學生體育運動的需要,尤其在視聽設備上能夠滿足學生欣賞體育的需要。

4小結和建議

1.創(chuàng)設終身體育教學模式要以課程改革理念為指導,堅持以人本,健康第一的思想。徹底改變陳舊的教學觀念和教學方法,重新審視現(xiàn)有的教學內容和方法。根據(jù)學生的愛好與體育鍛煉的習慣增加不同體育教學內容,滿足學生體育鍛煉的需要。

2.教學手段要靈活多樣,突出重點。根據(jù)不同的教學內容及個體差異分別實施。大學生的思維比較活躍,在大學期間他們不僅僅只想學到一些單一的體育技術,而更多的是要學到一些有關科學鍛煉身體的方法、手段。這就要求我們的教學方法、手段既要符合體育教學的原則,又要結合大學生的生理、心理特點,安排靈活多樣的內容,引導他們逐步養(yǎng)成堅持體育鍛煉的良好習慣。

3.評價內容要注重多元評價,既包括認知、技術能力的評價也要重視情感態(tài)度的評價。評價方式教師學生要共同參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