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務員期刊網 論文中心 正文

會展空間建筑設計中地域文化的審美

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會展空間建筑設計中地域文化的審美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會展空間建筑設計中地域文化的審美

摘要:為了在復雜多元的會展空間中,能夠找到一種設計方法,可以通過審美的方式來呈現不同地域的特殊文化。根據國內外會展空間設計中,優(yōu)秀案例和相關理論的綜合性分析研究。總結出在會展空間設計中,地域文化的審美呈現方式。地域文化的審美呈現主要是通過形態(tài)設計、視聽傳達設計和意象設計等來實現的。在這三種設計中,形態(tài)設計和視聽傳達設計是較為基礎的呈現方式,而意象設計是更為深層次的呈現方式。

關鍵詞:會展空間設計地域文化形態(tài)設計視聽傳達設計意象設計

一、會展空間中地域文化的形態(tài)設計

會展空間中地域文化的審美首先呈現在形態(tài)設計上。從設計語義學角度來講,設計師對于空間形態(tài)的設計,如同運用形態(tài)“語言”來與參觀者對話。形態(tài)是指事物存在的樣貌或在一定條件下的表現形式。在會展空間中,形態(tài)是可以把控的,也是可以感知的東西,任何一個展館都具有自身的形態(tài)特征。在會展空間中,地域文化的形態(tài)設計就是將不同地域的文化通過特定形態(tài)呈現的過程。設計師根據不同地域的特殊地貌、特殊自然環(huán)境等對展館形態(tài)進行審美加工。在會展空間設計中,地域文化的形態(tài)設計通??梢苑譃橐韵聝深悾海ㄒ唬┳匀恍螒B(tài)設計:自然形態(tài)是指在自然法則下形成的各種可視或可觸摸的形態(tài),會展空間中地域文化的自然形態(tài)設計是指設計師在不破壞自然形態(tài)的條件下對特定地域的特殊文化進行提煉和升華的過程。相對于人造形態(tài)設計,自然形態(tài)設計更具有一種通識性,這意味著在此設計過程中,自然形態(tài)設計所帶來的審美呈現更為簡明清晰。2010年上海世博會中的日本館,其外形設計靈感就源自于桑蠶的形象。在日本文化中,人們對桑蠶有一種獨特的好感,因為它是日本輝煌工業(yè)時代的一個縮影。早在明治時期,生蠶絲就成為日本重要的出口商品之一。隨著日本工業(yè)的大力發(fā)展,大批養(yǎng)蠶人選擇以機械制絲取代手工制絲來提高成品的精度,這在當時的世界絲織品領域中位居前列。而如今的日本不僅擁有“西陣織”這樣的國寶級傳統工藝品,更擁有現代高科技轉基因養(yǎng)蠶技術等領先科技,這些成就足以讓日本在織品界享譽盛名。也許正因如此,日本館的設計師在對日本國家館的外部形態(tài)設計上,選擇以桑蠶作為日本的地域文化符號,并且?guī)缀踹€原了桑蠶的固有形態(tài),這使得受眾能夠快速領會設計師的意圖。但是,設計師在展館外部顏色的選擇上以紫色為主體色調,這雖然不是桑蠶本身的顏色,但在日本文化中紫色代表了高貴和優(yōu)秀質量,使展館呈現出“破繭而出、展翅騰飛”的生動鮮活的意象,同時也展現出日本民族追求質量的精神特質。(二)人造形態(tài)設計:人造形態(tài)是指設計師們根據自身的主觀意識進行藝術創(chuàng)作,從而設計出一種不存在于自然世界的特殊形態(tài)。會展空間中地域文化的人造形態(tài)設計是指設計師從自然界的客觀事物中尋找靈感,并融入個人的審美經驗和情感而創(chuàng)作出來的新藝術形態(tài)。由于人造形態(tài)并非來源于自然,因此不會給受眾帶來乏味的感覺。相對于自然形態(tài)設計而言,人造形態(tài)設計更具有表現力和創(chuàng)造力,這意味著在設計過程中,人造形態(tài)設計所帶來的審美呈現,更具觀賞性和趣味性。2010年上海世博會的西班牙館,其展館外形設計就源自于設計師對西班牙跳舞女郎的細致觀察。當具有濃厚的西班牙風情的弗拉明戈舞女郎伴隨音樂的節(jié)奏旋轉舞動的時候,其裙擺隨風飄動的畫面定格在設計師的腦海里,這一生動的畫面就成了設計師構思西班牙館的靈感來源。弗拉明戈舞,作為當今世界最具感染力的流行舞種之一,是吉普賽文化和西班牙的安達盧西亞民間文化的結合,也是西班牙地域風情的重要體現。展館的外部形態(tài)猶如弗拉明戈舞女郎揚起的裙擺,加上外部層疊編制的藤條片如裙擺上的褶皺,鮮活地展現了西班牙文化中的熱情和活力。

二、會展空間中地域文化的視聽傳達設計

會展空間中地域文化的審美呈現也體現在視聽傳達設計上。視聽傳達是指視覺與聽覺共同構建的感官機制,兩者互相結合能形成最好的感官體驗。醫(yī)學研究表明,視覺是人們獲取外界信息最多的感知途經,通過它所獲取的信息是整體感官系統所獲取信息的百分之八十。而聽覺是人類認知過程路徑最短、最直接的感知途徑,它貫穿認知過程的始終,其他的感知信號總是先譯碼為聽覺碼,后再編碼成語意。因此,視覺與聽覺是人們整體感官機制中最為重要的兩部分。另一項醫(yī)學研究表明,人們在視覺與聽覺的聯合引導下,運動皮層的活躍度最高。這就意味著在人們整個感知過程中,雖然視覺機制所占比重最大,但是只有在視聽覺聯合引導的條件下,參觀者們所獲得的觀感刺激才是最強烈的。因此,視聽覺系統的共同建構是信息傳達過程較為完善的設計方案。在會展空間中,地域文化的視聽傳達設計就是以特定地域文化中特殊的圖像、色彩和聲音為傳達要素,以參觀者為傳達對象,以視聽覺系統為傳達媒介而進行的規(guī)劃性設計。設計師們將具有地域特色的人文、歷史、景觀和音樂等元素運用多媒體手段串聯起來,實現參觀者視覺、聽覺和大腦的同步感受,提供給參觀者更好的全方位體驗。2010年上海世博會上中國館展出的一副動態(tài)數字《清明上河圖》,它是非常優(yōu)秀的視聽傳達設計作品?!肚迕魃虾訄D》是中國十大傳世名畫之一,是一幅北宋風俗畫,是由北宋畫家張擇端制作完成的。該畫作在中國乃至世界繪畫史上是獨一無二的,在五米多長的畫卷里,畫家描繪了宋代社會面貌,具有很高的歷史價值和藝術價值,是我國的國寶級文物。在上海世博會中國館的設計中,設計師們?yōu)榱送昝莱尸F中國古代這副精美作品,通過數字技術將一幅原本靜態(tài)的、平面的藝術作品變成了一幅動態(tài)的、立體的畫面,達到了一種身臨其境的審美體驗。設計師們將原本靜止的畫面,重新賦予了新的人物動態(tài)和場景動態(tài),并且每隔四分鐘進行一次日夜效果的更替。與此同時,還通過多媒體手段還原了人物之間的交談聲、叫喊聲和吆喝聲等,甚至把流水聲和樂器聲也一一呈現。此外,在卷軸的視覺設計上,設計師沒有選擇較為呆板的扁平式樣,而是選擇曲線型的樣式,這樣既避免了參觀者們長時間欣賞作品的枯燥感,又豐富了展示空間中的設計層次。整體而言,這副動態(tài)的《清明上河圖》不僅給參觀者們提供了較好的視聽享受,在滿足受眾感官體驗的同時,又把中國優(yōu)秀的文化瑰寶帶上了更深遠的舞臺。

三、會展空間中地域文化的意象設計

會展空間中地域文化的審美呈現還體現在文化意象設計上。意象是指客觀物象經過創(chuàng)作主體獨特的情感想象加工而創(chuàng)造出來的藝術形象。會展空間中的地域文化意象設計是指不同民族文化在設計師腦海中所形成的獨特形象或印象。不同地域存在著不同的歷史文化,它們既具有特殊性,又具有共通性。在會展空間設計中,文化意象設計不僅要強調地域文化的相同屬性,也突出了它們特殊的地域特色。一般來說,意象設計通??梢苑譃橐韵氯悾海ㄒ唬┰家庀笤O計:會展空間中的原始意象設計是重要的審美呈現方式之一。原始意象亦或稱為母體意象,源自于心理學家弗洛伊德提出的俄狄浦斯情節(jié),即人們常說的戀母情結。弗洛伊德對母體意象的描述是,所有的文學藝術中一種戀母情結的升華,即個體無意識的升華形象。另一位心理學家榮格在此基礎上提出,文學藝術不僅是個體無意識的反映,同時也是集體無意識的升華,即人們對母體意象的共鳴。這意味著原始意象設計,是一種可以喚起人們共通情感的設計方式。在會展空間設計中,原始意象設計就是把人們對于母體意象的依戀情感融入到空間設計當中。值得一提的是,人類社會的發(fā)展受到早期農耕文明的影響,人們與農植物之間一直保持著一種格外親近的關系,甚至將植物與農作物看成是哺育自己的大地母親。因此,在世界眾多國家中,都有著把農植物當作母體意象的習慣,這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英國。早在維多利亞女王時期,當地居民就開始以蒲公英作為日常食物或藥物,隨著社會文明的不斷發(fā)展,蒲公英與當地的生活文化逐漸融合在了一起。在英國地域文化中,蒲公英有著“生命”、“青春”、“新鮮”與“活力”的含義。在2010年的上海世博會上,被稱為“種子圣殿”的英國館,就運用了原始意象設計。展館由六萬多根透明亞克力管組成,每根管子都像植物的根莖一般展開。管子內部存放了各類植物的種子,像母親的子宮。展館的整體外形酷似一顆蒲公英的種子,在自然界中,種子象征著生命和希望。因此,英國館的設計不僅展現了英國文化中的自然之美,又給參觀者提供了真實的母體情感體驗。(二)敘事性意象設計:會展空間中的敘事性意象設計也是重要的審美呈現方式之一。從敘事學角度講,敘事主要是指將特定時空內發(fā)生的具體事件,經由不同媒介再現的過程。會展空間中地域文化的敘事性意象設計是指設計師把他們所熟知的地域文化中的典型人物或符號進行移植和創(chuàng)造的過程。比如在2010年上海世博會上的丹麥館,將哥本哈根著名銅像“小美人魚”放置于展館中央,這就是一個典型的敘事性文化意象設計。美人魚的故事出自安徒生童話《海的女兒》,它講述了一個凄美、浪漫的愛情故事。美人魚為了能和自己心愛的王子在一起,忍受尾巴被撕裂成雙腿的劇痛和失去優(yōu)美聲音的痛苦,依然堅持等候自己心愛的人,這個美好浪漫故事烙在每一個丹麥人心中。根據這一個經典愛情故事,丹麥政府于1913年,邀請設計師們在首都哥本哈根的海邊,構思和鍛造了一座美人魚的銅質雕像,供游客們參觀和紀念。在2010年的上海世博會上,丹麥政府決定將“小美人魚”銅像移至丹麥館內,把美人魚的故事帶上世界舞臺,讓參觀者們真正體會丹麥獨特文化。(三)意境意象設計:會展空間中的意境意象設計是最重要的審美呈現方式之一,它也是這三種意象中最高層次的意象。意境通常來源于人們的內心深處,它是一種情感化的想象,受到人們生活環(huán)境、品德修養(yǎng)、審美意識等因素的影響。意境意象是藝術家們通過物態(tài)化的呈現方式,來表達某種意境的手段方法。會展空間中地域文化的意境意象設計是指設計師在空間設計中把情、景、意完美地融合在一起的過程。比如2010年的上海世博會,中國國家館以城市發(fā)展中的中華智慧為主題,融入代表中華文化的多重意境意象。展館構造橫平四方似一座巨大的糧食倉庫,有著中華“天下糧倉”之美意。展館外形酷似春秋時代的器皿——鼎,四組巨柱如鼎的四腳,將中國館架空升起,呈現出一種向上騰飛的力度氣勢。同時,鼎在古代被視為立國重器,是國家和權力的象征,有著“鼎盛中華”的深層寓意。此外,中國館的整體設計融合了古代營造法則與現代設計法則,延續(xù)了古人流傳至今的營造技藝,這使得中國館完美詮釋了東方“天人合一,和諧共生”的哲學思想。在2015年的米蘭世博會上,中國館的設計師們以“希望的田野,生命的源泉”為主題,構建了一座大氣恢弘的歇山式結構的展覽館。其展館屋頂運用了中國特色的竹編材料,遠看似清風吹過的麥浪,且四周簇擁著金黃色的花海,呈現一種“詩與田野”的意境。與此同時,設計師在中國館的入口處,設置了帶有中國元素的意象導向標識,使得參觀者們剛進入展館,就與周圍的環(huán)境一同構成一幅“人與江河”的畫卷。此外,中國館采用全開放式空間設計,這使得展館的內部空間與外部空間相互關聯,形成更為開闊的田野景觀,同時設計師通過這種方式將自然采光引入室內,當參觀者們置身于館內時,就能充分感受到中國館所營造出的“天、地、人、和”的意境之美。

結語

總之,在會展空間設計中地域文化的審美呈現方式是多種多樣,因人而異的。從總體上講,地域文化的審美呈現主要是通過形態(tài)設計、視聽傳達設計和意象設計等來實現的。在這三種設計中,意象設計是最高層次的一種設計,也是設計師在呈現地域文化的過程中最需要思考和意會的一種表現手段。而形態(tài)設計和視聽傳達設計是較為基礎的呈現方式,它們將信息傳遞給參觀者的方式更直接,更具象。

作者:胡平 倪雁冰 單位:上海工程技術大學外國語學院 上海工程技術大學藝術設計學院

相關熱門標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