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教育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医学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经济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金融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管理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科技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工业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SCI杂志
中科院1区 中科院2区 中科院3区 中科院4区
全部期刊
公務員期刊網 論文中心 正文

古典文學詞學研究

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古典文學詞學研究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古典文學詞學研究

詞,一代之盛,是一種與音樂相結合、可以歌唱的新興抒情詩體。研究唐宋合樂歌詞,不能忽視詞與音樂間的關系。在古典文學領域,施議對的《詞與音樂關系研究》是具有開拓性意義的詞學研究成果。全書分為上、中、下三卷。上卷“唐宋合樂歌詞概論”,作者站在“史”的高度,考察詞體的發(fā)展演變過程及其依賴的社會環(huán)境,論證詞的發(fā)展離不開音樂的制約和影響。中卷“詞與樂的關系”,主要論述詞與音樂既相互統(tǒng)一又保持各自的獨立性。強調詞的性質、聲律特征源于音樂的賦予,而詞與音樂的關系變化對詞體的演變和特性有重要影響。下卷“唐宋詞和樂的評價問題”,總結唐宋詞和樂的歷史經驗,從藝術發(fā)展規(guī)律入手,分析詞與音樂兩種藝術形式的異同及分合的利弊。本文以施議對的《詞與音樂關系研究》一書為藍本,探討該書的核心理論、獨特研究視角及其對古典文學研究的啟發(fā)。

一、微觀中現宏觀的演繹法

《詞與音樂關系研究》擅于將宏觀研究和微觀透視相結合。宏觀研究和微觀透視,即把研究對象置于廣闊的社會文化大歷史背景下進行透視分析,深入挖掘各個小問題,最后進行整體性的宏觀把握。施議對以翔實的材料為基礎,對詞和樂的關系作了較深入分析,從中尋繹出某些規(guī)律性。關于詞體的產生、發(fā)展、演化、蛻變正是這種方法的有力嘗試。詞體的產生存在多種說法,無論“詩余說”“樂府演繹說”,還是“和聲說”“泛聲說”,都說明詞體的產生與音樂相關。施議對認同這一觀點,但對詞體的產生時期存有異議。關于詞體的成立時期,以往學者只注重詞的形式、格律標志,忽視合樂應歌標志。通常,人們以朱熹“逐一添個實字,逐成長短句”及《詞譜》“字之多寡有定數,句之長短有定式,韻之平仄有定聲”等格式規(guī)定,作為辨別詞體的依據,判斷詞體產生的時代,這是片面的。施議對從詞體成立的兩個標志推測成立的時期。這兩個標志,一個是長短句歌詞的出現,另一個是由歌詩向歌詞的轉變。梁啟超以梁武帝《江南弄》為例,證實詞起源于六朝;劉大杰認為,梁武帝所作“還不能算嚴格的詞,可看作是由詩入詞的過渡形式”,提出詞體正式成立及其迅速成長是在中晚唐時期。唐奎璋經過確證《泛龍舟》七曲為隋曲,斷定“有樂曲就有歌辭,這是詞起源于隋的具體依據”。施議對認為,上述觀點雖然有一定依據,但缺乏科學判斷。他指出,考察詞體產生的時代,不可離開歌詞合樂的具體背景。梁武帝《江南弄》七曲,其一曰:“眾花雜色滿上林,舒芳耀綠垂輕陰,連手躞蹀舞春心。舞春心,臨歲腴,中人望,獨踟躕。”從格式上看,《江南弄》已成固定句式、韻位,但依然是詩歌形式,沒有合樂,且與合樂長短句歌詞有區(qū)別?!斗糊堉邸贰赌伦o子》等七調,皆為隋曲,也可能都帶歌詞,但僅僅是偶然嘗試,由歌詞之法代替歌詩之法,隋朝樂壇尚不具備。從清光緒二十六年發(fā)現的敦煌遺書記載看,許多民間歌詞已經是比較定型的長短句歌詞格式。如《云謠集雜曲子》里《破陣子》四首,無論格律形式還是內容,都為中晚唐文人的創(chuàng)作提供重要來源。李白的《菩薩蠻》《憶秦娥》,被認為是文人詞的開山之作。張志和的《漁父》、劉禹錫的《竹枝歌》等都是模仿民間歌詞的典型。晚唐時期,溫庭筠大力填詞,成為第一個專業(yè)填詞的文人。隨后出現歐陽炯、韋莊等一大批花間詞人。到南唐,“詞至李后主而眼界始大,感慨遂深,遂變伶工之詞為士大夫之詞?!笔┳h對通過分析歷史材料,結合長短句歌詞產生的兩個標志進行綜合考察,得出“詞體興起于初盛唐,中晚唐時期進一步發(fā)展成熟”的結論,并從歷史實際出發(fā),既充分肯定民間創(chuàng)作對詞體產生的開創(chuàng)之功,又充分估價文人才士創(chuàng)作確定詞的歷史地位作用,避免了詞論的片面性。正是基于對詞體形成演變的宏觀研究,施議對對詞體蛻變這一問題采取了胡適“大膽假設,小心求證”的方法論,對學術界流行的一種說法,即認為至南宋時,詞樂失傳,詞與音樂關系脫離,詞已逐漸衰亡,施議對“大膽假設”這一說法的錯誤,并列舉大量事例,證明詞至南宋并非“衰亡”,而是“蛻變”。而且,在廣大民間的娛樂場所,唱詞形式更加豐富多彩。鼓子詞、諸宮調、唱賺的大量出現,加速了南宋合樂歌詞的蛻變。所謂“變”,即一部分逐漸擺脫其對外在音樂的依賴,進一步蛻變?yōu)楠毩⒌氖闱樵婓w。南宋作家和作品數量遠遠超過北宋,內容和藝術領域也有新開拓;或繼續(xù)與音樂相結合,“變”而與民間“小唱”合流,成為元曲之先聲。施議對“大膽假設,小心求證”,論證詞至南宋并非“衰亡”而是“蛻變”,有力回擊了“宋衰即詞衰,宋亡即詞亡”不符合歷史史實的謬論。

二、歷時與共時的辯證法

在論述“詞與樂的關系”時,施議對始終堅持辯證唯物論的觀點,指出處于一定關系中的事物是普遍聯(lián)系,相互作用的。他不像近代某些論者,只看詞受制約的一面。劉堯民在《詞與音樂》中說:“音樂是詩歌的靈魂,所以詩歌自然是要追隨著音樂,以音樂為標準。”突出詞對音樂的依賴;胡適在《詞選》序里指出,“重音律,不重內容,詞的末運已不可挽救”,過分重視詞的獨立性,廢棄音樂。然而,施議對力排這兩種意見,辯證看待詞和音樂的關系。施議對從大處著眼,整體把握,把我國詩歌與音樂關系的演進變化歸納為“以樂從詩”“采詩入樂”“倚聲填詞”三個階段。特別指出,“倚聲填詞,言出于聲”是詩和樂重新進行更高形式的結合,無論“質”還是“形”都體現燕樂的情調,音律特征。施議對認為,詞作為音樂文學,受燕樂的制約,但同時燕樂的格律、音韻又賦予詞的特性。只有兩者結合,音樂性才能成為詞最重要的藝術特性。同時,施議對運用“歷時和共時”的研究方法,從“史”的高度對詞與音樂關系的發(fā)展流變進行全面考察,幫助讀者探尋詞的內部規(guī)律。從共時角度看,注重同時期作家在一個橫斷面上對其歌詞創(chuàng)作進行平面考察;從歷時角度,注重作家對詞體的發(fā)展演變歷史所作的貢獻和成就。“歷時和共時”研究方法的運用,既擴大了本書理論的覆蓋面,又給讀者一些新的啟示。在《詞與音樂關系研究》里,施議對論述詞與音樂的關系經歷了由民間到“尊前”“花間”,再到“閨閣”,最后走向多極化的過程。同時,以這一變化關系為主線,對詞史上具有特殊地位、作用的作家進行分析,從而給予中肯評價。

三、跨學科視角的創(chuàng)新性

黑格爾指出:“藝術家之所以成為藝術家,全在于他認識到真實,而且把真實放到正確的形式里?!遍L短句歌詞便是宋代藝術家體現“真實的正確的形式”。詞表現音樂的情感內容,音樂賦予詞藝術形式。施議對從藝術發(fā)展規(guī)律入手,運用美學思想挖掘文學與藝術的美,總結唐宋詞合樂的歷史經驗,分析詞與音樂兩種藝術形式的同異及其分合的利弊問題。唐宋詞合樂,詞借助于音樂,增加其藝術表現力及其審美價值;音樂又借助詞,使情感表現更明確、具體。但詞與音樂畢竟屬于不同的藝術形式,二者有各自的發(fā)展規(guī)律和獨特性。如,以是否入律可歌定優(yōu)劣,只顧音律,不管言詞,使歌壇上出現了許多“下語用字,全不可讀”的作品,大大削弱了詞的藝術感染力;而有的雖是好文詞,卻“不協(xié)律腔”,把詞引向雅化、凝固化的道路,阻礙詞的健康發(fā)展。從藝術和文學觀點看,這些都不利于歌詞和樂曲發(fā)展。這個認知,對今天的新詩、歌曲創(chuàng)作仍有借鑒價值。施議對對建國以來普遍流行的“音樂束縛論”和“聲律無用論”兩種觀點進行批判辯駁,從而做出客觀、公正的評價。例如,蘇軾革新詞體,轉變詞風,詞史上稱為“以詩為詞”,論者多認為是“打破詩詞界限,沖破音律的束縛”。然而,施議對認為,這是詞與音樂的一次調整。蘇軾處理詞與音樂的關系態(tài)度嚴謹,其作品大部分入律可歌,且對聲律及唱法尤為講究,是“以詞為詞”的當行作家。辛棄疾全力為詞,諸多論者多以“愛國主義”和“豪放”概括辛詞成就,以宣揚音樂束縛論,這是有失偏頗的。辛棄疾以詞為武器,多抒發(fā)愛國情感和戰(zhàn)斗精神,富有現實意義和英雄氣概。而藝術風格多樣化,仍十分注重歌詞合樂的效果,“以用字奇橫而不翻音律”和“以尋常語度入音律”,是“聲學”行家。另外,對南宋詞人姜夔、吳文英、張炎,建國以來論者多貶大于褒,而《詞與音樂關系研究》實事求是地評價他們對詞作的貢獻和功績,指出他們“為詞在形式特點上體現其音樂美,積累了豐富的經驗,這對于維護詞在文學史上的地位,是很有必要的”。這些都是反駁“音樂束縛論”的例證。對“聲律無用論”,施議對從詩歌與聲音的歷史發(fā)展演變中,肯定聲律的重要性,指出長短句歌詞中,決定詞性特征和價值的首先是文詞,其次是格律聲調。著重強調聲律不是無關緊要,而是體現詞的最重要的藝術形式。

四、結語

施議對《詞與音樂關系研究》探討詞的文學形態(tài)與其它藝術形態(tài)的關系。這一方法的運用拓展了古典文學的研究領域空間,有一定理論價值和實踐意義。施議對的詞學研究并不僅局限于歷史考察,而是與時俱進。同時,施議對還提出“李清照的‘詞別是一家說’、王國維的‘境界說’、吳世昌的‘詞體結構論’為中國詞學史上的三座里程碑”的論題。這三種批評理論模式的提出是當今詞學研究的新突破,在學術界引起極大反響,對未來詞學研究產生重要影響。

作者:王艷梅 單位:重慶人文科技學院

免责声明

本站为第三方开放式学习交流平台,所有内容均为用户上传,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若内容不实请联系在线客服删除,服务时间:8:00~21:00。

AI写作,高效原创

在线指导,快速准确,满意为止

立即体验
文秘服务 AI帮写作 润色服务 论文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