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務員期刊網(wǎng) 論文中心 正文

淺析古代文學對當代社會的影響

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淺析古代文學對當代社會的影響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淺析古代文學對當代社會的影響

摘要:中國擁有著上下五千年的璀璨文明這些文明中不僅有名勝古跡還有流傳千年的文學典集作品文學的傳承源遠流長到今時今日古代文學中的教育意義對中華民族的形成和發(fā)展仍然具有深遠的影響那么除此之外古代文學到底對當代社會有著什么樣的影響呢?

關鍵詞:古代文學;當代社會;中華發(fā)展

中國是一個有著五千年歷史文化背景的國家在這樣悠久的歷史條件下中國的文學創(chuàng)作和文化底蘊應當受到世界的矚目但是在當代社會有太多的人摒棄自己的文化而去追求西方文化究其原因大多數(shù)人表明中國的古代文學華而不實缺乏一定的實用性在現(xiàn)實生活中起不到什么作用因而遭到大家的摒棄現(xiàn)在我們就借本文來談一談古代文學在當代社會深遠而重要的意義

一、古代文學對建立當代國家價值觀的重要意義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作為現(xiàn)代文明大國崛起是不爭的事實一個國家尤其是像中國這種擁有十幾億人口的大國如果僅僅是經濟的繁榮和物質的豐富則不足以支撐其屹立于世界之巔峰位置因為國家文化價值的定位勢必會影響到這個國家整體的文化素養(yǎng)與整體的文學發(fā)展那么中國古代文學在這一潮流中又扮演了怎么樣的角色如何建立當代的價值觀呢?首先中國擁有五千年連綿不斷的歷史文化不管是先秦時期諸子百家爭鳴再到魏晉南北朝時期的自覺文學還是文學鼎盛的盛唐時期再逐漸從隋唐兩宋到沒落消沉的明清兩朝這些在歷史上數(shù)不清的傳記、史書、唐詩、宋詞是我們當代文學起步的厚重基礎也是最為深厚的文化底蘊“站在巨人的肩膀看世界會看得無限遠”那同樣的我們的當代文學就是站在古代文學的肩膀上而古代文學就是我們的巨人所以說中國的古代文學是具有非常之深遠的當代價值的什么叫做國家價值觀呢?所謂國家價值觀是從個人價值觀的概念中延伸而來的個人價值觀是指一個人對各類事物的看法與意見國家價值觀是指一個國家在長期而又漫長的歷史潮流中積累下來的能夠得到集體認同的共同的文化信仰國家價值觀是建立在國民心理、責任、道德、義務等等的基礎上作為一種價值認知、實踐準則與我們的理想共同存在著小時候家長們總會給孩子們講夸父追日、愚公移山、嫦娥奔月等中國古代神話故事其中所包含的對待事情堅韌不拔的態(tài)度絕不放棄的刻苦精神還有對美好愛情的向往等等傳遞給我們的都是對英雄的歌頌并把其類似行為作為一個準則這便是受到價值觀的影響中國古代文學是多變的但是有一個主題亙古不變那就是忠君愛國這類國家價值觀往往會形成一種定式現(xiàn)在的社會科技發(fā)達物質也極大豐富但也形成了一種浮躁的社會氣氛這種轉變使我們將古代文學中的鐵骨錚錚、正氣浩然丟得蕩然無存一個國家如果失去了文化的依靠還談什么所謂的國家價值觀若想建立正確的國家價值觀我們必須吸取和傳承古代文學的精髓只有這樣才能創(chuàng)造出更加輝煌璀璨的現(xiàn)代文明才能形成正確的國家價值觀

二、古代文學對交友的影響

當今社會有一個網(wǎng)絡熱詞叫“刷臉”所謂的刷臉就是指朋友多但選擇朋友必須擇其善者而從之在中國古代文學中早就系統(tǒng)地闡述了擇友和交友之道通過古代文學作品的學習與傳承進而引導我們正確處理與朋友之間的關系早在兩千多年前孔子就有云“益者三友損者三友友直友諒有多聞益矣友便辟友便佞友善柔損矣”劉向在«后漢書»中也說“與善人居如入蘭芷之室久而不聞其香ꎻ與惡人居如入鮑魚之肆久而不聞其臭”這句話的大概意思就是和學識淵博、品格高尚的人居住在一起對人的一生都有重大的影響ꎻ而與庸庸碌碌、品格低俗的人居住在一起這個人也會深受其害這就是我們常說的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人類是喜歡群居生活的群體他們不能沒有朋友交友交友這個“友”字是指兩個人友好互助的意思古有高山流水說的是俞伯牙和鐘子期兩個人只有在一起合奏才有高山流水的即視感兩個人即是朋友也是知己劉備三顧茅廬為的不僅僅是孔明的蓋世才能與此同時更多的是那種惺惺相惜的知己知音這樣的例子在古代比比皆是以上足以說明交友的重要性交友是通過什么來體現(xiàn)的呢?李白在«贈汪倫»中有詩云“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ꎻ詩人王勃在«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中»又云“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那又應該如何去擇友呢?交友的前提是擇友還是讓我們一起去古代文學中探索一下吧!人海茫茫知音難覓如何才能選擇一個適合自己的朋友呢?論語曰“視其所以觀其所由察其所安”意思是說選擇朋友考察他的品行其次要觀察他的一言一行分析他與你交朋友的目的當然這些不能僅僅看表面關漢卿有言“畫人畫虎難畫心”意思就是說人的內心很難看透判斷一個人是好是壞不能全靠看或者說你看了研究了也不一定能看清一個人最原本的面目所以與人相交還是貴在知心莊子也曾在«山木»中說“君子之交淡如水小人之交甘如懿”說的是君子之間的交往坦坦蕩蕩的就好像清水一樣清澈兩個人之間沒有任何的私心與利益并不會因為一些外在的因素而喪失友情而小人之間的交往像甜酒一樣嘗到一點點酒的香醇就會想要繼續(xù)交往下去但是一旦兩個人之前的利益受到影響兩個人之間的友誼也就因此破裂了我國的古代文學無言之中就在教我們擇友交友的道理無形之中對我們的擇友價值觀有著深刻的影響

三、中國古代文學對當代人文的影響

擁有龐大人口的中國是一個承載著上下五千年歷史文化的國家在這樣悠久的歷史背景下中國在文學創(chuàng)作方面的成就受到了更加廣泛的關注那就需要我們一起去更加深入地了解和學習而不是膚淺和表面化的學習中國文學的產生可以一直追溯到文字產生以前的遠古時期早在原始社會神話傳說和歌謠就在人們的講述下一代代流傳經過漫長的歲月的沉淀便逐漸演變成古代文學盡管最原始的那些神話傳說我們只知道一些星星點點但卻是最早為人所知的歷史縱觀中國古代文學我們不難了解中國的發(fā)展與曾有過的輝煌我國一直以來就缺乏古籍整理方面的人才老一輩的古文獻研究學者他們舊學根底好博學多識且有豐富經驗但隨著時間的流逝漸漸老專家越來越少中青年一代成長過程過長造成了青黃不接的局面盡管國家給予了足夠的重視在各學校設置了培養(yǎng)相關專業(yè)人才的碩士、博士點但想要超越前人的成就還是有比較大的難度古代文學在古代的價值與意義自不待言倘若百無一用就不會有生長的土壤縱而觀之研究古代文學對于當今社會人文具有很大的價值主要體現(xiàn)在:

(一)傳承真、善、美

當你在討論古代文學時它有一個最本質的特點就是極具感染力與審美價值觀也就像詩歌律詩那樣街頭巷尾口口相傳古代文學追求求真、向善、尚美求“真”它指的是歷史的真實性ꎻ向“善”體現(xiàn)為“人文關懷”ꎻ尚“美”體現(xiàn)為“文體升華”三位一體相互交融是人類三個最根本的精神世界:認識、倫理與美學給人以感染引起情感共鳴因此古代文學的研究是特別重要的它對于培養(yǎng)以“真、善、美”為內在核心的人群有著無可取代的作用中國古代文明孔子的思想受到大多數(shù)人的認同與贊揚當然也同樣包括那些以孔子為代表的儒家思想孔子提出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得到認同他強調自己不喜歡做的事情也不要強加到別人身上去孔子提出仁者見仁智者見智重新刷新了人們對人際關系的認知這里強烈的人文關懷躍然紙上體現(xiàn)了人與人之間的平等和人對人的尊重孔子這一具有人道主義思想具有歷史責任感、使命感的觀點一經提出便受到了高度的贊揚這一點即便是在當今社會也具有廣泛的指導意義和價值古代文學中的人文關懷、人與人之間互相尊重的相處、還有價值觀的培養(yǎng)這些都在潛移默化地指引著我們前行

(二)研究古代文學有利于促進社會和諧

馬克思列寧主義與中國科學發(fā)展觀促使我們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對當代的社會起著強烈的促進作用馬克思的社會主義社會理論的論述廣泛而全面孔子提出的儒家思想僅僅局限在個人方面但是國家正是由一個個個體構成的他所提出的是從個人的修養(yǎng)層面來維護社會秩序從而促進社會更和諧的發(fā)展

(三)深化古代文學研究有利于促進各民族之間的友好發(fā)展

與世界文明和諧共融唐太宗說:“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以古為鏡可以知興替”中國古代文學是我國古代歷史文化中很重要的一個組成部分不可分割不容忽視作為我們國家的傳統(tǒng)文化它的存在有利于培養(yǎng)我國人民的民族自豪感對自己行為負責的責任感身為國家公民的使命感中國作為一個傳統(tǒng)文化大國在歷史的大潮流中一直占有重要的地位傳統(tǒng)文化有利于幫助各民族團結一致友好發(fā)展當然古代文學的探索不能止步于此文化的傳承需要一代又一代的努力弘揚

四、結語

中國的古代文學蘊藏著無限的哲理對自己的人生觀、價值觀都有重要的影響教育人們要有骨氣、重節(jié)操文天祥說“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強調的就是一個人早晚都有一死但一定要對得起自己死得轟轟烈烈有價值林則徐說“茍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驅之”在國家利益面前哪怕犧牲性命也在所不惜有一種敢于奉獻的人生態(tài)度范仲淹說“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在人們擔憂之前就擔憂在別人都享樂之后才想到自己這樣犧牲自我幸福的憂樂觀一直被后世所銘記敬仰«愛蓮說»中最為著名的句子“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蓮花高潔不受污染的樣子著實讓人著迷這又在警告世人做人一定要潔身自愛清貧自律“天下興亡匹夫有責”這句話極具號召力好像在召喚人們拿起手中的武器保衛(wèi)我們的國家說了這么多優(yōu)美的詩句無非想告訴我們中國古代文學并未消失而是一直牢記在我們心口它深厚的文化底蘊早早就埋藏在我們心中大到國家價值觀小到人際交往還有對人文價值影響這一切的一切都是古代文學賦予對我們當代社會的深遠的意義

參考文獻:

[1]李芳民.展望、回顧與探索[J].西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3(3).

[2]沈光浩.漢語派生詞新詞語研究述評[J].唐山師范學院學報2014(1).

作者:石建華 單位:渤海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