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教育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医学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经济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金融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管理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科技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工业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SCI杂志
中科院1区 中科院2区 中科院3区 中科院4区
全部期刊
公務員期刊網 論文中心 正文

當代服裝設計中唐代云紋的應用

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當代服裝設計中唐代云紋的應用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當代服裝設計中唐代云紋的應用

摘要:中華民族是一個擁有悠久歷史文化的古老民族,它的過去絢麗輝煌、博大精深,文化與歷史的碰撞造就出了“九天閶闔開宮殿,萬國衣冠拜冕琉”的盛世華章。唐代紋樣豐富多樣、色彩艷麗,她們的美在服飾、器物、實刻、壁畫中展現(xiàn)的淋漓盡致。放眼望去這么多紋樣圖案,不難發(fā)現(xiàn)云紋具有獨特的韻律美和意境美。由此可見云紋在唐代藝術領域的運用是十分普及的。云紋與歷史文化傳統(tǒng)緊密地聯(lián)系在一起,我們可以對其所表達的寓意進行研究與探索,將其運用在當代服裝設計中,這種古今融合將會賦予傳統(tǒng)圖案新的意義,又一定程度上賦予了服裝新的意義。

關鍵詞:唐代云紋;當今服裝設計;古今融合

1唐代云紋分析

1.1云紋的背景

在唐朝時期,中國社會經濟處于上升階段,文化先進,是歷史上中國向周邊國家文化與技術的一個大輸出時期[1],兼容并蓄的社會風氣,在這個過程中亦從外族文明汲取諸多。唐時的絲織鳥毛混紡衣,薄如紙片,明似鏡光,以絲綢為代表的東亞漢民族商品,沿線各國互通有無,欣欣向榮,似樂土蕓蕓。

1.2調研云紋

唐代文化是中國歷史上最璀璨多姿的文化之一,國家統(tǒng)一、經濟繁榮使國內各地的優(yōu)秀文化融為一體,同時又大量吸收外來文化的精華,在創(chuàng)造了巨大的物質文明的同時,精神文明也得到了長足的發(fā)展[2]。唐代代表的云紋紋樣主要分為朵云紋(如圖1)和如意紋(如圖2)。從云紋形態(tài)上看,典型的唐代云紋有單勾卷和雙勾卷兩種最基本的樣式。兩者都使用圓滑波狀曲線將“云頭”和“云尾”聯(lián)結成渾然的一體,是在前代的基礎上高度程式化的總結。朵云紋形式在唐代已成定型,此后不斷變化的云紋,大多是朵云紋的各種組合形式及變形。朵云紋是由內斂式勾卷形為主形的“云頭”(如圖3)和以飄逸的尾線構成的“云尾”組合而成的。它以簡潔的形式完美地展現(xiàn)了“中庸”美學特性,使之成為中國人心中一種規(guī)范標準的云紋樣式,從而沿用至今。在漢代已有雛形的如意云紋,也在唐代呈現(xiàn)出高度的程式化,并被廣泛運用,它以云氣之神氣和萬物之情態(tài)的“衍化”意向為基礎,集中體現(xiàn)了云紋的盤繞盤曲、生動飄逸的形式韻味。在中國云紋體系中,如意云紋是最具抽象品格又被普遍認同并廣泛應用的一種云紋類型。它以左右對稱的穩(wěn)定的形式結構,蘊藏著互逆對旋的張力,因此呈現(xiàn)出平中見曲、靜中寓動、實中含虛的別樣的生動姿態(tài),闡釋出中國美學所崇尚的“空靈”,符合中華民族特定的審美心理和審美習慣。如意云作為一種完美的單獨紋樣,所以常常作為獨立的裝飾形式而被廣泛應用(如圖4)。通過了解這時期云紋的風格特點,我們可以看到在這一時期的云紋藝術樣式上具有富貴、圓潤、飽滿的審美取向。以朵云紋和如意云為例,從構形元素到結構模式,從造型方式到裝飾格局,都形成了相應的程式。但此后云紋風格樣式的變化不再像以往那么更迭頻繁,而是在原有的基礎上,結構更為復雜,造型更為豐厚,形象更為細致,對后代整個云紋發(fā)展的格局具有深遠的影響[3]。

2設計思路整理

收集、整理了解唐代文化、唐代服飾藝術文化,從中獲取靈感來源,并以唐代云紋為主要的靈感來源,以此來啟發(fā)自己的創(chuàng)作思路;服裝設計對象以20歲到35歲年輕女性為主,進行設計秋冬女裝成衣的設計;在面料設計、色彩設計、款式設計上,則應該調研最新一季的秋冬流行趨勢;再結合唐代云紋等元素進行服裝效果圖創(chuàng)作;以有趣的方式將古、今元素融合到一起為設計理念進行創(chuàng)作完成服裝設計作品,彰顯當代年輕人的時尚態(tài)度。

3設計構思

3.1圖案構思

大唐文化以開放的姿態(tài)吸取容納諸多異域風采,與外來文化相互吸收、融化、調和并趨于一體化。而那個時期的圖案藝術達到了一個前所未有的輝煌時期,流行的圖案紋樣可以分為:云紋、聯(lián)珠紋、寶相花紋、團巢紋、幾何紋、唐草紋等(如圖5)。這些紋樣主要表現(xiàn)于器皿、建筑裝飾等上。服裝設計大師迪奧曾說過:服裝與歷史同在,服裝與文化同在。一語道出服裝作為精神文化載體的實質[4]。在這些紋樣中,云紋和唐草紋吸引了我,朵云紋是由內斂式勾卷形為主形的“云頭”與以飄逸的尾線構成的“云尾”組合而成的;唐草紋以波狀線結構為基礎,將花、花苞、枝葉、藤蔓組合成富麗纏綿的裝飾紋樣。所以我決定將云紋進行再創(chuàng)造并運用在我的設計中,而唐草紋則采用具象的手法——提取原始造型表現(xiàn)在我的系列服裝中。

3.2面料構思

服裝面料是服裝的載體,所以完美的設計一定要有貼切的面料和擁有特殊感受力的質地配合來表現(xiàn),這是服裝設計中最為重要的一個理念[5]。在主面料的選擇上,我選用的是太空棉,因為中國唐代的面料大致有棉、麻、絲綢之類,但我想用一些看起來比較現(xiàn)代的面料,再者是因為我的設計想要的效果大致是簡單、挺括,所以選擇太空棉為主面料來表現(xiàn)服裝是最佳選擇,正好也是我設計理念的體現(xiàn):以有趣的方式將古、今元素融合到一起進行設計。在其他面料的選擇上則是用棉、針織布、織錦緞、硬紗面料來作本系列服裝的副調,對服裝不同部位所需的不同效果要求進行造型制作。

3.3色彩構思

調研了很多秀場資料、參閱了各媒體過的流行趨勢,對2019/2022秋冬流行趨勢有了以下的了解:流行色整體色調是偏溫和的,但不缺少亮色,這一點亮色提亮了整體色調,產生視覺碰撞,為陰暗的天空平添一抹神秘光彩。所以在系列服裝的選擇以暗紅色、白色搭配為主,棕色為輔;后期的面料再造運用金色或者孔雀藍管珠或燙鉆進行局部提亮,增加服裝細節(jié)。

3.4款式構思

廓形作為服裝造型的基礎,以最直觀的形式出現(xiàn)在人們的視野中,是設計過程中的基石[6]。服裝的主體是人體,所以其造型變化也是以人體的關鍵部位為基礎進行的。根據(jù)前期調研,我發(fā)現(xiàn)2019秋冬服裝款式在廓形上開始有所變化,從近幾年以來的H廓形開始向休閑修身轉變,例如有結構感的收腰連衣裙,它更容易體現(xiàn)女性魅力且在流行款式中,有型的收腰款式將會扮演關鍵角色。大唐三百余年中的女子服飾形象,主要分為襦裙裝、男裝、胡服三種服飾。這三種不同特點的服裝,構成了盛唐時期女裝的主流[7]。如盛唐時期襦裙的顯著特點就是長裙中褶間的運用,當時的長裙大多以六幅巾帛制成,寬度大約在三米以上,裙身有很多褶子[8].本系列服裝通過運用或改編唐代云紋、唐草紋和少量唐代女服款式:短襦和半臂(如圖8),再結合之前結合2019/2020ss服裝流行趨勢、市場情況進行設計,展現(xiàn)自己的作品與唐代文化的有趣融合。

4唐代云紋在服裝中的應用

我們常常用“衣食住行”來形容我們的生活,“衣”字被放在首位,由此可見其在生活中的地位是非常關鍵的。唐代云紋既圓潤富貴又生動飄逸,非常符合中國人心中的“中庸”美。將傳統(tǒng)云紋與當代服裝相結合,設計出一種兼具有時尚感與民族風相融合的服裝設計。

4.1云紋構成要素分析

紋樣雖然在漢代已發(fā)展到鼎盛時期,卻在唐代呈現(xiàn)出高度的程式化,呈現(xiàn)出一種富貴、圓潤的審美取向,形式更為豐富、結構更為復雜、造型更為豐厚、表現(xiàn)更為生動飄逸。

4.2云紋的設計方法

結合直接設計法和間接設計方法在面料上進行創(chuàng)造,直接運用如意云的多種組合形式,間接提取朵云紋的基礎走向,兩者再以四方連續(xù)的形式出現(xiàn)在織錦緞上,再結合服裝款式、色彩、面料的設計,古代與現(xiàn)代元素的融合,展現(xiàn)當代“中國風”時尚品味(如圖9、如圖10)。

5結束語

通過對唐代云紋的探索,可以看出傳統(tǒng)唐代云紋在當代服裝中具有較高的應用價值,它既代表一種傳統(tǒng)文化,也代表一種藝術符號。在這個“中國風”漸漸興起的創(chuàng)新時代,當代服裝設計師應將傳統(tǒng)文化與當代流行趨勢相結合,充分了解其表達的內涵,云紋圖案二次設計時注意保留其本質特征,并結合當代時尚潮流,賦予服裝新的時尚含義。

參考文獻:

[1][美]芮樂偉•韓森.絲綢之路新史[M].北京:北京聯(lián)合出版公司•后浪出版公司,2015:190-267

[2]徐麗慧.鄭軍,中國歷代云紋紋飾藝術[M].人民美術出版社,2010

[3]沈從文.中國服飾史[M].西安:陜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4:153-230

[4]黃元慶.服裝色彩學[M].北京:中國紡織出版社,2000:107-108

[5]王永壘,淺析服裝廓形設計[M].2015,37(23):47-48

[6]卞向陽.服裝藝術判斷,東華大學出版社,2006:34-36

作者:毛海燕 單位:西安工程大學

免责声明

本站为第三方开放式学习交流平台,所有内容均为用户上传,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若内容不实请联系在线客服删除,服务时间:8:00~21:00。

AI写作,高效原创

在线指导,快速准确,满意为止

立即体验
文秘服务 AI帮写作 润色服务 论文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