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務員期刊網 精選范文 外國文學教學范文

外國文學教學精選(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外國文學教學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外國文學教學

第1篇:外國文學教學范文

幾乎所有學生在中學時都學習過外國文學并有自己喜歡的作家作品,為什么上大學后卻對這門課不感興趣了?原因是多方面的,大致可以從三個方面看。從學的角度看,由于文化隔閡,只是像中學時代那樣閱讀個別作品、作品的部分章節(jié)還可以,系統(tǒng)地學習外國文學則感覺困難,有較強的陌生感;多年的應試教育,使得學生基礎差,接收能力差;從教的角度看,教材內容更新慢,模式老套,教學內容陳舊、教學方法欠妥等;從整體的學校和社會氛圍看,很多人不讀或很少讀文學尤其是外國文學的大部頭的作品;再加上近年來,對中國傳統(tǒng)文化和文學日益重視,儒學復興的浪潮把外國文學進一步邊緣化了。如何解決學生學習外國文學積極性不高的問題?作為教師,筆者關注的是教的方面。一則,筆者認為,教的問題解決了,學的問題才能迎刃而解或得以主要的解決;二則,應試教育、整體的外在氛圍等問題,不是教師的一己力量能解決的,我們不得不承認并面對這些事實,但是只要教師找到并堅持較好的課堂教學,或多或少,或早或晚,對問題的解決會產生積極地影響。解決教的問題,就是要解決如何通過教師的努力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使學生在積極、主動的學習中獲得知識,獲得精神滋養(yǎng),提高文學修養(yǎng)和人文素質。一般而言,主要涉及教材的選用或編寫;課堂教學內容及其設計;教學方法、考核方式的運用等幾個方面。

其中,筆者認為,課堂教學內容的設計是關鍵,而內容的設計又是由教師對本課的理解即教師的關于本課的教學理念決定的。從教學理念講,文學院開設的外國文學,應該強調一個區(qū)別,一個聯(lián)系。一個區(qū)別指與外語學院開設的國別文學課相區(qū)別。外語學院開設的諸如英語文學(英國文學、美國文學等)、日語文學(日本文學)等,是把外國文學作為學生學習非母語的第二語言的資料,在教學中以語言解讀為主,首要目的是培養(yǎng)學生的語言能力,同時提高學生的文學素養(yǎng)。文學院開設的外國文學,是把外國文學當作文學研究的資料和部分,正像以中國文學為文學研究的對象一樣。因為這種區(qū)別,文學院的外國文學教學要有整體視角,史的意識,要把作家作品放在縱(史的發(fā)展)橫(同時代)構成的坐標系上加以解讀。教師可以以作品為主,甚至可以以俄國形式主義或英美新批評的方法解讀作品,但這種解讀不能以語言理解為目的(語言理解是手段)。我們注意到,近年來,外語學院的教師越來越試圖擺脫語言解讀而表現出較強的文學理論研究的能力,正如文學院的教師越來越具備較強的語言解讀能力。然而,外語學院教師面對本科生的教學,畢竟與面對研究生的教學以及教師自己的研究有所不同,文學院的教師也只能是具備一門或兩門外語的能力,而他們要教授的卻是由諸種語言構成的多國多民族的世界文學。

當面對由諸種語言構成的世界文學并且是以翻譯成漢語的作品為主要閱讀文本時,教師能否讓學生認識到語言、故事所孕育、傳達的“意味”(藝術激起的審美情感以及諸如價值觀、思想意識、文化傾向、社會趣味等)和如何體會、理解這種“意味”就顯得尤為重要。與強調一個區(qū)別相關,強調一個聯(lián)系指外國文學與比較文學的聯(lián)系。外國文學與比較文學是兩門課,有各自的理論范疇、學科體系、研究對象。有人強調兩者的相同相通而忽略兩者的差別從而主張將兩者合并[1],筆者以為不妥。篇幅所限,在此存而不論。但文學院的外國文學,以從異質語言翻譯成漢語的作品為主要閱讀文本,這就內在地使外國文學具有了比較文學的性質,以比較文學理論和方法教授外國文學應該成為教師的自覺。以比較文學理論和方法教授外國文學,不是簡單地運用比較的方法(比較的方法是各科研究和教學都可以運用的方法),而是以比較文學的視域,把握一種文學與異質文學的關系。當強調了這種區(qū)別、這種聯(lián)系,不難看出,外國文學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在于它是我們了解異質文學和異質文化,從而更清晰、準確地了解自己的文學和文化的必然途徑,20世紀以來,這可以說是不可或缺的途徑。

不學習外國文學,對本民族的認識,對現實的了解,對世界的把握,都將是殘缺的、片面的。儒學的復興、對傳統(tǒng)本民族文學的重視因而都不是外國文學學習的不利因素,而可以轉化為學習的動力。教師要確立這種認識并把它貫穿到教學中去,以圖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確立了以強調這種區(qū)別和聯(lián)系為基礎的外國文學教學理念,便決定了外國文學教學內容的設計應該注重兩個方面的關系:其一,古典與當代的關系;其二,文學與現實的關系。外國文學涉及多國多民族的上下幾千年的文學,內容龐雜。在極其有限的課時中,試圖面面俱到,是困難的,也是沒有必要的。有的教師抱怨教材不好,如內容不全面、重歐美輕亞非拉等。

第2篇:外國文學教學范文

關鍵詞:外國文學教學;審美教育;教學方法

實質上,審美始終貫穿高校文科課程教學的始終,文學作品的欣賞、語言運用的分析等均是在進行審美教育。文學作品來源于生活,是對生活和藝術的描述,盡管并不具備直接的審美特點,但是文學作品具備自身所特有的審美特點。外國文學為高校漢語言文學專業(yè)的必修課,在教學過程中,不僅要向學生傳授外國文學知識,還應該進行審美教育,提升學生知識水平的同時,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

一、外國文學審美教育的必要性

高校外國文學教學中開展審美教育具有非常強的必要性,這可在審美教育在外國文學教學中的功能中體現出來。通過審美教育的開展,有利于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形成正確的人生觀,在教學的過程中,學生不僅可以對外國的文學史、文學理論等有所了解,同時,還可以鍛煉文學作品的審美能力,在外國文學作品中,可以體現出西方社會當時的意識形態(tài)、價值觀念等,在審美教育的作用下,可避免消極影響侵蝕學生[1]。在審美教育的作用下,學生的創(chuàng)造性思維能力可以得到提升,所謂創(chuàng)造性思維,是在對長期經驗的歸納、總結以及邏輯分析基礎上形成的,屬于跳躍式的思維方式,屬于“直覺”范疇,而審美活動同樣以“直覺”為中心,利用主觀的感受對審美對象進行感知,最終形成審美觀點,外國文學教學中,審美教育實施的過程可鍛煉學生的創(chuàng)造性思維,促進其提升。由此看來,高校在開展外國文學教學的過程中,審美教育有利于提升教學效果,促進學生全面發(fā)展,具有而非常重要的現實意義。

二、外國文學審美教育的教學方法

(一)在作品中感受美

依據外國文學教學大綱的要求,學生需掌握的外國文學作品數量比較多,短暫的大學時間無法達成教學大綱的要求,對此,教師應該指導學生學會正確的閱讀,系統(tǒng)的對外國文學作品進行學習,并在學習中重視作家個性及流派特征的學習與分析,從而真正的實現帶著審美的眼光欣賞和學習作品。新生入學后,教師將外國文學作品必讀書目印發(fā)給學生,并逐步的指導學生學會閱讀,在閱讀的過程中,感受作品的美,如作品的情感美、人格美,從而實現審美的遷移,提升學生的審美能力。

(二)在作業(yè)中創(chuàng)造美

在學生的閱讀中,課外閱讀筆記有著非常重要的作用,能夠激發(fā)學生的審美靈感。學期開學后,教師依據學生實際的狀況,規(guī)定學生需要閱讀的作品數量,并形成閱讀筆記,教師并不對閱讀筆記進行命題,而是由學生依據閱讀的書目自行撰寫。對于學生的課外閱讀筆記,教師應該認真的批改和講評,并挑出優(yōu)秀的作品在學生中穿越,這個過程中,教師不僅可以了解學生的審美能力狀況,還可以鍛煉學生的審美能力[2]。此外,還可以針對具體的作品指定學生寫作小論文。通過課外作業(yè),讓學生在完成作業(yè)的過程中創(chuàng)造美,增強學生的創(chuàng)造性思維,提升審美能力。

(三)在課堂教學中提升審美能力

在現代教學中,討論教學法是比較有效的教學方法,通過討論教學的開展,可以促使學生全面的參與到課堂教學中,提升教學效果,同時也可以激發(fā)學生的思維,提高學生的思維能力。外國文學教學中,審美教育的開展也可以利用討論教學法,討論可以針對整個作品來開展,也可以針對作家、作品中的某個人物、運用的某個詞匯等來進行討論,在這個過程中,不僅學生的學習興趣并充分的激發(fā)出來,還可以充分的調動學生的思維能力,鍛煉審美水平[3]。如在進行巴金《家》的教學時,教師可以針對心理描寫詞匯進行討論,可以針對高覺新這個人物進行討論,討論中,學生的審美能力得到有效鍛煉。

(四)利用多媒體陶冶學生情操

隨著科學技術的發(fā)展,現代教學手段越來越豐富,并廣泛的應用在教學中,有效的彌補了教師力所不能及的地方。在進行審美教育的過程中,可充分的利用現代教學手段,如多媒體、電視、音響等,展示出與外國文學作品相關的視頻介紹、作品插圖、精彩片段、改編的電影、配備的音樂等,讓學生直觀的感受作品中的美,進而在心中產生認同感與好奇心,在探索的過程中發(fā)現美、體會美,最終實現審美能力的提升。

結論:綜上所述,在外國文學教學中,通過閱讀作品、討論教學、課外作業(yè)等多種方法,有效的滲透審美教育,從而促進學生審美能力的提升,實現學生的全面發(fā)展。

作者:王旭琴 單位:晉中師范高等??茖W校

參考文獻:

[1]趙琨.淺談高校外國文學教學中的價值觀教育[J].教育教學論壇,2012,09:120-121.

第3篇:外國文學教學范文

在文化全球化發(fā)展的大背景下,外國文學教學應把教學內容的思考放在首要位置。在傳統(tǒng)的外國文學史教學中,我們大都運用社會學批判的方法對文學現象進行闡述,在文學史的講解時,通常從政治角度闡述外國文學的發(fā)展與變化。國內出版的很多外國文學史教材都把西方近代文學的產生于發(fā)展那與歐洲近代資產階級革命聯(lián)系在一起。當然,西方近代文學與西方資本主義的興起關系密切,但是文化制約著文學的發(fā)展。西方近代文學絕不僅僅是伴隨著資產階級的革命與斗爭產生的,它具有顯著特征,與文藝復興后,西方人意識的覺醒關系十分密切,資產階級革命僅對西方近代文學的某些特征起到了強化作用。

在文化語境全球化發(fā)展的時代背景下,對外國文學歷史進程的描述發(fā)生了很多變化。在過去的外國文學教學中,人們通常把中世紀視作一個黑暗時代,認為它是在基督教干預下為宗教服務的文學。而現如今,作為世界文化一個重要組成部分的中世紀文學在歐洲文學發(fā)展中是不可缺少的。在這段時期中,歐洲出現了多元文化融合的狀況,中古歐洲文學范圍得到了極大拓展,中世紀新質文化和文學由此也獨具特色。這是多元民族碰撞融合的結果。中世紀文學在被宗教束縛的表象下,遵循著文化、政治形態(tài)的規(guī)律。它是歐洲文學文化精神不可或缺的重要環(huán)節(jié)。

在開展外國文學教學時,要把握全球化這一大背景,深入探討外國文學發(fā)生于發(fā)展問題,絕不能僅從政治入手,把我國文學的發(fā)生于發(fā)展納入政治的包圍圈,視文學為政治的附屬。把西方文學看作全球化文化的一部分的同時,闡釋民族文學的時候要與世界文學聯(lián)系在一起,把其中具有的世界性特征挖掘出來。在多元文化特征明確的情況下,在教學過程中,我們要從文化的角度對問題進行闡釋,在總攬外國文學發(fā)展的同時,以發(fā)展的眼光來看待文學史。例如,上個世紀蘇聯(lián)社會主義現實主義的文藝觀屬于西方現實主義文藝觀的一部分。它的最為核心的問題是在現實中反映文藝,這種思想在西方已經有悠久的歷史。因此,社會主義現實主義可以看作是西方現實主義文藝觀的一個組成部分,應在全球化的視野中去審視和理解。

在全球化的大背景下,外國文學教學改革要立足全球化的思想觀念,在世界范圍內去思考文學,分析文學作品;其次思維方式要開放和多元,以一種開放的視野在外國文學教學中融入比較研究法。

在外國文學的教學中,我們特別要注意不同地域和文化間的整合?!笆澜缥膶W”學科命運發(fā)生了很大變化,“世界文學”和“比較文學“被整合在了一起。這兩者本來具有非常親密的關系,在合并之后,更加親密,即“比較文學”強化了世界文學、總團體文學意識,“世界文學”更加自覺地以比較文學的觀念、視野與方法展開研究。比較文學與世界文學的建設和發(fā)展是以各國文學的研究為基本目標,致力于摸清楚文學發(fā)展的普遍規(guī)律。比較文學與世界文學這一新的學科中必須要有中外文學關系的維度。

外國文學的教學目標不局限在外國文學的發(fā)展歷史上,還包括一些重要作家的作品,并且人文教育的責任也要承擔起來。外國文學史呈現給我們的是各國藝術家為獲得人類的發(fā)展而進行的不斷求索之路;從某一個角度看,外國文學發(fā)展史呈現了世界各民族作家的奮斗史和思想史,呈現出知識分子的人格理想和精神追求。從文化視角來看待文學,文本所產生的文化語境應引起足夠重視,這樣來探尋文學的文化內涵。國內現行外國文學史教材大概分為歐美文學和亞非文學兩個部分,按照時期和國家結構的不同,選擇經典作家講述生平及代表作。釋讀作品的方法是比較單一的,一般采用社會學的批評方法,把現實主義、浪漫主義作為文學創(chuàng)作手法的正宗,把文學與社會生活緊密聯(lián)系起來,能夠從社會、倫理學角度把握文學內涵,但還不夠重視文學的審美藝術本質。新形勢下,外國文學教學應強化文化背景和藝術家的心靈感受,從文化視角來闡釋文學,讓學生體會世界各民族以及人類文化的傳承,感知文學魅力,建構健全人格。外國文學面對的是一個開放的文化環(huán)境,外國文學教學必須引進西方批評方法,如精神分析批評、結構主義、解構主義、接受美學等,以提高學生創(chuàng)造性思維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擴大學生文本視野。

在跨文化語境下的外國文學教學該使用怎樣的一種教學方法,以利于全球化時代人才的培養(yǎng),是我們亟待思考的問題。

第4篇:外國文學教學范文

學生們認為課本中的外國作品,最吸引他們的是風格迥異的外國文化、時代背景,以及這樣的文化、時代背景下所生發(fā)的事件,以及從中折射出思想內涵。篇幅冗長、隱晦高深的文章或是與學生成長的環(huán)境或所接收的思想相去甚遠的作品往往會被學生無情的淘汰。學生們希望入選教材的外國文學作品是:“充滿人文色彩的”“帶有人生哲理的”“富有戲劇性的”“能夠體現時代特點的”……所以像經久不衰的《音樂之聲》《威尼斯商人》,科普、科幻類作品《喂———出來》《恐龍無處不在》《被壓扁的沙子》就比較容易受到學生們的喜愛。另一方面,出現這樣的反差,也與學生們年齡段的偏好有關。這個年齡層的孩子,普遍喜歡探究性、戲劇性或情節(jié)性較強的作品,這與他們此時正處青春期的思想、個性相關。而像《就英法聯(lián)軍遠征中國給巴特勒上尉的信》《紀念伏爾泰逝世一百周年的演說》等書信、演講稿等需要靜下心來,細細品析,揣摩的作品,學生們常常就缺乏耐心和深入分析鉆研的興致。

二、外國文學作品學習現狀的思考

通過以上對教材及學生的探究,我們不難發(fā)現,若要教材外國文學作品的認可度得以上升,這就需要多方面的配合。

(一)考查方式急需調整

雖說是義務教育,但在初中階段,我們仍然擺脫不了中考這根指揮棒的束縛。而中考重國學輕外國文學作品的思想,無形之中就影響了語文學科的教學安排。中考中,對外國文學作品的重視最明顯的僅體現在名著的考查中,初中階段要求必讀的名著有15部,其中外國文學作品有9部,占比重的60%。但中考對于名著的考查僅做“了解”的要求,不似漢語言文學那般細致、深入。而對課內外國文學作品的考查就更少了。因此,在初中階段,尤其是初三,在課時緊張的情況下,教師們往往會將外國文學作品的課時壓縮。老師只選取作品中的精華進行簡單點撥,這樣使得原本具有系統(tǒng)性、連續(xù)性的課堂被分解的支離破碎,而學生在有限的碎片中能了解到的東西就少之又少。不要說吸引學生的閱讀興趣,就算原本很有興趣的學生,也會因此放棄對相應作品的揣摩了。因此,在科目考查的安排中,我們應適當增加外國文學作品的比重,讓它受到應有的重視。當然,此舉并不是為了“以考促學”,但至少能夠為外國文學作品地位的提高起到一定的影響。

(二)《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

指導方針需注入新鮮血液在堅持培養(yǎng)學生愛國情懷、訓練學生運用祖國語言文字能力的基礎上,《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也應推陳出新。適當的,大刀闊斧的淘汰掉一些已不符合時代潮流的外國文學作品,力排眾議,堅持改革的道路,在篇目要求的范圍內,適量的引入新鮮的、富有時代氣息和個性特征的作品,真正的做到開闊學生的眼界、跟上時代的步伐,沐浴文學界的新風。

(三)師資水平亟待提高

教師作為文化的傳播者,擔負著重要的使命。俗話說:“言傳身教”。教師的一言一行在潛移默化之中影響著學生的一點一滴。所以,教師對外國文學作品的重視程度,理解把握程度,在很大方面會影響學生對其的重視度。

1.教學思維定式作亂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多注重對文本的語言賞析,陳妍嵐:初中語文外國文學作品教學現狀及思考然而此法在外國文學作品的教學中卻不適用。外國的文學作品都是翻譯過的文章,它已不是作品最原始的再現,而是融入了譯者的認識及漢語語言的修飾及改造了。此時再對將翻譯過的作品語言進行深入剖析,就更容易偏離作品本身的語言韻味。因此,在外國文學作品的教學過程中,教師應改變傳統(tǒng)的教學觀念,拋開針對作品語言的賞析,應更多的引導學生,以個人探究、小組討論等方式,幫助學生了解作品的風土人情、異國情調、文化心理、宗教觀念、人文精神等。

第5篇:外國文學教學范文

【關鍵詞】 新媒體 外國文學 課程體系 教學內容 教學方法

基金項目:咸陽師范學院教學改革項目(201102013), 咸陽師范學院專項科研基金項目(06XSYK225)。

[中圖分類號]:G420 [文獻標識碼]:A

隨著互聯(lián)網的出現和迅速發(fā)展,網絡、手機、數字電視等新媒體已然成為現代媒體的主流。語言文字傳播的形式和內容也發(fā)生了變化,用傳統(tǒng)的甚至是過時的教學內容和方法來為學生講授外國文學課程,明顯已經陷入教學困境。結合新媒體時代的特點和外國文學課程的實際情況,可以在課程體系、教學內容和教學模式等方面積極探索,拓展和深化外國文學教學改革。

新媒體時代學習方式的轉變

隨著新媒體的廣泛應用,人們的閱讀方式、交流方式和表達方式都開始發(fā)生變化,學生獲取知識的途徑也在悄然發(fā)生變化。作為新媒體的主力軍,網絡對人們的生活方式和學習方式發(fā)生了深遠的影響。博客、虛擬社區(qū)、電子郵箱、網絡電視、網絡文學、網絡游戲成為學生交流和獲取信息的重要渠道。與傳統(tǒng)社會相比,網絡社會的學習方式更加靈活,具有主動性、互動性、快捷性和超時空性。隨著網絡信息資源的不斷豐富和完善,外國文學的網絡資源越來越全面。一直以來, “教什么”與“怎么教”,“學什么”與“怎么學”都是教育領域所關注的核心問題。在新媒體時代,外國文學該怎樣上,學生又該如何學?

外國文學教學改革的具體措施

隨著新媒體時代的來臨,人們的學習方式發(fā)生了巨大的變化,外國文學概念性知識幾乎都能在互聯(lián)網獲取,學生不再滿足于傳統(tǒng)的教學方式,外國文學的課程體系、教學內容和教學模式都受到極大挑戰(zhàn)。因此,需要不斷完善外國文學的課程體系,拓展外國文學的教學內容,探索外國文學的教學方式。

1.完善外國文學的課程體系

高等學校課程體系主要反映在基礎課與專業(yè)課、理論課與實踐課、必修課與選修課之間的比例關系上。對外國文學教學而言,課程體系主要涉及到理論課與實踐課、必修課與選修課的比例關系。由于人文學科自身的復雜性,單獨開設外國文學實踐課并不現實。因此,一方面可以加強外國文學課堂教學的實踐性,另一方面可以在課外開拓多種途徑,如組織同學參加外國文學專題知識講座、成立外國文學經典研讀社、建立外國文學博客群等。

目前,大多數高校在講授時都采用兩大板塊模式,將外國文學分為歐美文學與亞非文學兩大部分,但兩者之間缺乏有機的內在聯(lián)系,所以授課內容往往很難深入。因此,需要構建新的外國文學課程體系,即以歐美文學為經,以亞非文學為緯,在突出歐美文學的同時,將兩大模塊融為一體。在比較文學的視野下觀照外國文學,平衡教學中東與西、史與論等多重關系。具體地說,就是圍繞外國文學開設“中西文學比較”、“中西小說比較”、“現代派與后現代派專題研究”、“20世紀歐美文學熱點問題”等專業(yè)選修課,形成一個比較完整的外國文學史知識體系。

2.拓展外國文學的教學內容

在新媒體時代,教學內容側重指教學過程中同師生發(fā)生交互作用、且服務于教學目的達成的動態(tài)生成的素材和信息。無疑,這對傳統(tǒng)的教學內容提出了挑戰(zhàn),教材作為教學內容的“載體”,不再是教學活動的中心。因此,在教學內容上,必須有針對性地拓展教材內容,深化教學內容培養(yǎng)學生的閱讀習慣。具體來說,可以從如下方面來拓展教學內容:

一是以教材內容為信息的輻射中心,進行跨學科教學,挖掘外國文學的文化內涵。素質教育雖然已經推行很多年,但高考仍然是應試教育的模式,學生知識面狹窄,對國外哲學、宗教、歷史、心理學、文化習俗等知之甚少,所以學習外國文學困難較多。走進外國文學的課堂,對學生來說本身就是中西異質文化的碰撞。如講授中世紀文學和古希伯來文學時,都會講到基督教的《圣經》,講授《哈姆萊特》時可以從精神分析、道德哲學、女性主義等多個角度展開探討。

二是利用豐富的影視資源,為外國文學教學提供形象而直觀的資料,豐富課堂教學。在新媒體時代的讀圖語境中,文學與影視、游戲、動漫的結合成為一種傾向。講故事的時代已經過去了,而且一去不復返,這就使外國文學教學面臨著種種尷尬和困境。在此背景下,教師只能借助豐富的影視資源,把學生“召喚”到文本中來。如通過播放電影《特洛伊》(2004)與《奧德修斯與迷霧之島》(2008)的精彩片段,與《荷馬史詩》進行對比分析,從而激發(fā)學生的閱讀興趣。

三是在比較文學的視野下講授外國文學,打破歐美文學與亞非文學的二分模式,在兩者之間建立有機的內在聯(lián)系。比較文學所強調的“跨民族、跨語言、跨文化、跨學科”把歐美文學與亞非文學聯(lián)系成一個有機的整體,使學生能夠宏觀地把握世界文學的本質,找到共同的“文心”或“詩心”。如把“多余人”作為一種世界性文學現象來講授,從社會歷史與文化環(huán)境等方面比較俄國“多余人”、日本“多余人”與中國“多余人”的異同,探討“多余人”的悲劇成因、社會意義和審美價值。

四是引入有爭議性的熱點問題,培養(yǎng)學生的問題意識。在教學過程中,既重視對外國文學經典作品的解讀,也重視對外國文學研究的前沿問題,并融入教師自己的評價,力求使課堂充滿思辨色彩,培養(yǎng)學生的問題意識。如講授20世紀歐美文學時,通過介紹后期象征主義、意識流、存在主義、新小說、荒誕派戲劇等文學流派,在課堂上討論“后現代主義”就是“后期現代主義”還是“現代主義之后”。

3.探索外國文學的教學方法

如果說對教學內容的改革是為了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那么要充分調動學生的主動性,就必須走出教學方法的困境,增強學生學習的主動性、獨立性和實踐性。從教師這方面來說,可以在以下方面有所突破:

一是改變傳統(tǒng)課堂單一講授的教學方法,利用新媒體將課堂授課、討論交流、課外閱讀等形式有機地結合起來。在傳統(tǒng)外國文學的教學活動中,教師是知識的擁有者和傳授者,但在新媒體時代,教師不再是知識的權威,學生也不再是知識的被動接受者。網絡在知識和學生之間搭起了一座橋梁,原本作為知識載體的教師也需要實現自身職能的轉變,給予學生更多的自。隨著智能手機的普及,學生獲得信息更加及時、便捷,甚至可以允許學生當堂上網查詢資料,當堂展開對話、討論。

二是充分利用現代化教育技術,創(chuàng)建適合外國文學教學和當代學生特征的視、聽、讀全新教學模式,實現教學現代化。在傳統(tǒng)教學中,教學過于依靠文字教材和教師的課堂講授,而在新媒體時代,現代教育技術可以集聲、文、圖、像于一體。在利用多媒體上課的同時,還可以同步播放跟教學內容相關的影視作品片段,如《哈姆雷特》、《紅與黑》、《悲慘世界》、《復活》等。影視作品具有形象、生動、直觀的特點,學生可以在文本細讀的基礎上,根據自己的興趣有選擇地觀看影片,并將文本和影片進行比較分析,以彌補教材知識和課堂學習的不足。

三是實現教學內容的網絡信息化,搭建網絡教學平臺和資源庫。借助網絡的開放性和共享性,圍繞課堂教學展開自主學習,使學生成為學習的主體。在新媒體時代,學生既可以通過校內網絡教學平臺與教師展開互動交流,又可以在新浪愛問、蘆笛外國文學論壇等校外網站下載相關資料、進行專題討論,還可以通過外國文學網、文貝網等網站及時掌握學術界的最近動態(tài)。在學校網絡教學平臺上展開教學活動,與學生進行網上互動式教學活動,不僅可以促成良好的師生互動局面,而且可以促成學生之間的互動局面,從而實現跨越時空限制的互相交流和協(xié)同學習。我校雖然已經于2008年建立了網絡教學綜合平臺,但目前仍未受到充分重視和充分利用。

值得注意的是,網絡信息雖然為教學提供了豐富的資源,但網絡信息良莠不齊,這就需要充分發(fā)揮教師的指導作用,為學生篩選網絡資源,去粗取精、去偽存真。在新媒體時代,經典文本經常受到戲仿和消解,學生極易受到誤導。以男歌手海鳴威為例,海鳴威是其藝名,不少學生竟其將與著名作家海明威相提并論,甚至混為一談。海鳴威的歌曲《老人與?!返母杳鸵庀螅鶃碜杂诤C魍男≌f《老人與?!?。顯然,前者是對經典的戲仿和挪用,“硬漢子”老人在此成了一場過往愛情的見證者,寄托著男女雙方分手后的懷念之情。

四是組織學生聽網絡公開課,尤其是世界知名大學的網絡公開課程,拓展知識視野。在新媒體時代,不出國門就能聽到世界名校的網絡公開課,耶魯大學、哈佛大學、麻省理工學院等美國知名高校在網上免費提供了課堂實錄的錄像,其中有不少是與外國文學相關的公開課,如耶魯大學的《解讀但丁》、《塞萬提斯的堂吉訶德》等,麻省理工學院的《西方文明的基礎I:從荷馬到但丁》、《西方文明的基礎II:文藝復興到現代性》、《中世紀文學:但丁、薄伽丘與喬叟》、《莎士比亞》、《重要英文小說:閱讀浪漫小說》、《二十世紀小說》等。

2011年,我國教育部開始建設高等教育課程資源共享平臺,并在“愛課程”網集中展示了“中國大學視頻公開課”和資源共享課,但遺憾的是暫時沒有與外國文學直接相關的公開課。清華大學、西安交通大學等國內知名大學的網絡公開課均未開設公共課。浙江大學的開放課程雖開設了《世界文學名著導讀》,但也僅僅不過十講。十二五期間,教育部將打造1000門精品視頻公開課和5000門資源共享課免費共享,無疑這將為外國文學教學提供豐富的教學資源。

結 語

面對著浩瀚如海的知識信息,如何改革外國文學教學內容和形式,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和探索熱情,培養(yǎng)創(chuàng)新思維和科研能力的目的,始終是我們關注的問題。機遇與挑戰(zhàn)并存,新媒體一方面為我們走出外國文學教學困境提供了技術條件,另一方面也對外國文學的傳統(tǒng)教學模式造成了巨大的沖擊。因此,新媒體時代的教師不僅要當好課堂的組織者,還要當好網絡世界的導航者,在提高課堂學習效率的同時,注重培養(yǎng)學生網絡學習的能力,讓學生成為終生學習型的人??傊?,只有深入思考教學現狀、積極探索教學模式,更新觀念、大膽創(chuàng)新,才能不斷改革和完善外國文學教學體系,實現新的超越。

參考文獻:

[1]中國互聯(lián)網絡信息中心(CNNIC).第30次中國互聯(lián)網絡發(fā)展狀況統(tǒng)計報告.2012-7-19.

[2]朱維之等.外國文學史(歐美卷)[M].天津:南開大學出版社,2009.

第6篇:外國文學教學范文

對照式教學是指將兩種以上的材料進行對比式的學習,通過比較它們的異同促進閱讀理解的教學模式。這種教學模式的形式自由而豐富,可以進行內容的類比,也可以進行作品形式的比較,還可以做出思想感情的對照。在外國文學作品教學中使用對照式教學,主要是將外國文學作品與中國文學作品進行比較,既可以打破中外文學既有的限制,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外國文學作品,又能豐富學生的思維方式,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

如學習卡夫卡的《變形記》時,就可以和蒲松齡的《促織》一文進行比較,都是描寫人變成動物的主題,教師就可以引導學生思考:同樣的主題,二者在內容和表達情感上有什么相同點和不同點呢?通過對兩個文本的細致閱讀,學生就會發(fā)現,在《促織》中人變成蟋蟀是主動的,是為了改變貧苦的生活,雖然過程充滿眼淚和痛苦,但最后的結局是美好的,一家人都過上了幸福的生活,這也是中國文學中經常運用到的大結局寫法。而在《變形記》中,格里高爾是被動的變成甲蟲,即使異化之后主人公仍舊想回到現實生活中來,生活也隨之變得更加痛苦,從始至終都充滿了無奈和悲傷,深深地表達了作者對資本主義社會的控訴。但二者也有相同的地方,就在于主人公都背負著生活沉重的壓力,都是生活在下層的人民。通過文本內容和情感的比較,學生就可以理解卡夫卡《變形記》的思想,同時理解中國文學的內在。

二、探究性教學方法

探究性教學是教師以學生的自主性學習為基礎,對學生進行研究專題的指導,幫助學生在研究過程中主動的參與學習以此獲得知識的活動。探究性教學方法將課堂的教學延伸到了生活之中,使學生能夠積極主動地參與,通過查找資料、總結文字、會議發(fā)言等,既能夠培養(yǎng)他們發(fā)現并解決問題的能力,培養(yǎng)團隊合作的精神,也提升了學生對所研究課題的興趣,增強思維能力。

第7篇:外國文學教學范文

【關鍵詞】外國文學 文本細讀 敘事

【中圖分類號】G6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6)10-0026-02

“文學性”(Literariness)是一個不斷發(fā)展變化的范疇,最早是俄國形式主義批評家、結構主義語言學家羅曼?雅各布森在20世紀初《最新俄詩》提出的,他在論及文學科學的對象時認為:“文學科學的對象不是文學,而是‘文學性’。即那個使一部作品成為文學作品的東西”。換言之,文學研究的對象是文學本身的特性,是文學與一切非文學比較所具有的差異性,是文學之所以為文學的那種東西。 胡濤在其博士論文《“文學性”研究》中對其多義性進行了深入探討,也指出上述解讀的片面性和不合適的地方,本文旨在就外國文學教學中出現的“文學性”缺失導致的問題進行論述,不做詞源學討論,故仍沿用上述解釋。

一、外國文學教學中“文學性”缺失導致的問題

窮究思想深度,缺少藝術性鑒賞能力在本科階段的教學中成為一種普遍現象,造成中現象的其中一個原因在于文學講授中文學性的缺失。由此導致的學生從藝術角度解讀作品能力的下降,寫作能力的荒疏,不得不說是當下外國文學教學乃至文學教學的遺憾。

首先,在當今“理論爆炸”的時代,盲目引用各種新奇理論對文學作品進行牽強附會的解釋。十九世紀末開始的西方文學在反傳統(tǒng)的旗幟下,各種文學思潮風起云涌,紛紛發(fā)出自己的聲音,由此生成各種具有創(chuàng)建性的文學理論和文學批評方法,精神分析學、人類文化學、生態(tài)學等陸續(xù)為我國文學研究界介紹到我國并在文學研究和文學講授中得以運用,在此基礎上,學生開始大量的了解和吸收文學批評新方法,在文學研究之初不加甄別的將之運用于作品的分析,導致文學作品與批評方法形似而神非。

其次,外國文學由于作品繁多、人物浩繁導致的教學時長安排的困難,學生對于西方文學話語方式上的障礙。課時不足是大多數從事外國文學教學的教師的共識,由于學生接觸外國文學的機會較少,對這部分內容生疏,教師不得不將大量的時間耗費在作家背景、創(chuàng)作生涯的介紹方面,對作品進行文本細讀的時間被壓縮,而缺少對文本的細讀的同時也就是在放棄文學性的探究,學生缺少對異質文學的不同話語形式的外國文學作品的解讀能力,進而對外國文學作品進行錯誤解讀。

最后,外國文學教學中文學性的缺失導致學生缺少從文學學科視角看待文學作品和文學素材的能力。漢語言文學專業(yè)外國文學課程的傳統(tǒng)文學教學模式更多關注文學作品“寫什么”而不關注“怎么寫”,而文學作品是作家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從文學的視角,立足“怎么寫”的解讀,是用“關注寫作”的角度來統(tǒng)攝和觀照文本,關注言語形式,關注作者在寫作流程中的個性與意圖。以文學獨有的形式表現出來,進而引起讀者的喜愛與認同,這有別于歷史、哲學、社會學的表現形式也是文學之所以區(qū)別于其他人文學科之處。放棄文學技巧的研究,而一味執(zhí)著于思想深度和內容的新奇的挖掘導致文學根本的喪失。與此同時,在文學創(chuàng)作中只是簡單地羅列一些問題、現象,表達空疏的道德義憤卻缺乏文學的感染力。

上述種種正是因為缺少對文學性的重視,缺乏對外國文學作品的文本細讀所造成的弊端,而外國文學的文學性突顯是解決問題的一條途徑。

二、教學中如何突顯“文學性”

文學性是文學之所以為文學的根本,那么如何突出外國文學教學中對文學性的重視與理解,需要從哪些方面入手呢?

首先,外國文學課堂教學中突出文本細讀。近些年來,外國文學教學研究實踐中長時期存在一個“重理論、輕文本”的誤區(qū)。理論方法只是文學的解讀與研究的切入視角,而文本細讀才是突顯文學性的根本?!拔谋炯氉x”是英美新批評貫穿始終的重要精神和批評方法。所謂“細讀”,實為“細評”,主要是指對文學作品進行仔細的閱讀和全面的評價,評論者在作品的結構、反諷、比喻和夸張等方面顯示文本的語義?!拔谋炯氉x”有利于在課堂教學實踐中引導學生正確認知外國文學以及外國文學研究的性質和意義。

在外國文學課堂教學中引導學生從小說發(fā)生的時間、地點、人物、情節(jié)以及小說敘事的語氣、主題、象征和寓言手法等方面來考察文本,結合作品同學生一起闡述敘事視角使用的優(yōu)缺點、象征手法的使用是否恰當、作品情節(jié)前后安排是否合理其因果關系如何等等,讓學生在充分了解小說主要故事情節(jié)和脈絡的基礎上,切實從實際出發(fā)來操作文學文本,進而引出相關的閱讀參考文獻與理論資源,掌握各種表現手法和運用技巧的搭配。 從文本的意象、人物之間的關系和作者自身經歷的影響等方面對作品進行了相關的分析, 不僅很好地顯示出了文章作者對已有的分析和結論的把握, 而且還清晰地表達了自己的獨立思考結論和對小說文本的基本看法。 納博科夫的《文學講稿》就是典型性案例,將作品拆解成各自獨立又整體相連的敘事迷宮,從而引導和幫助學生培養(yǎng)對文學的本質的認識能力,很值得我國外國文學教學的借鑒。

其次,通過教學建立起語言形式與外部現實之間的有機聯(lián)系。外國文學教學不僅要關注語言內容“說什么”,還要聚焦語言形式,即關注語言文字是怎樣把人的情和意在作品中表現出來的。一種文學的語言形式是這種文學思維形式的一種體現,同時異質文化帶來的文化差異也會導致對文本形式的理解偏差,即涉及到文本的語言形式與跨文化外部現實之間關系的構建。因此,外國文學教學不能只停留在對語言內容的理解、感悟上,還必須憑借文本去體會作者語言表述的形式以及語言如何表達的內心世界的思考,進而建立起學生――作者――作者眼中的世界三者之間的有機聯(lián)系。

敘事學中以深入挖掘文本層次之間的關系為主要目標,強調文本各個成分之間的相互作用考察,文本與語境之間關系,考察作者是如何通過語言的組合形式設計文本從而形成對外部現實世界的反映的,將作者的設計和寫作過程呈現于學生面前。學生了解的不再是文本表現出的最終的結果而是參與到創(chuàng)作過程的始終,從而促進學生掌握寫作技巧,加深文學性的感悟。

最后,是學生由被動接受向積極參與的轉向。教師的主要任務并不是“教”,而是誘導學生探究性學習的興趣;學生主要任務也并不是“學”,而是以熟悉各種藝術手法去剖解原文,以真正意義的“關注寫作”意識的核心,就是在文學性的前提下對如何運用言語的自覺關注。在外國文學教學的過程中,以言語為抓手,從寫作的角度研判作者如何運用語言,這是讀寫溝通的關鍵所在,也只有這樣才能實現真正意義上的“走進文本”。 以關注細節(jié)為切入點,引導學生尋找文本中反復出現的詞匯、意象、場景等,經過系統(tǒng)地歸納分析必然會得到意想不到的發(fā)現。

著名美國小說家納博科夫在講授《包法利夫人》時,設置了一些關于文本細節(jié)的問題供學生思考,如:愛瑪讀過哪些作品,描述愛瑪的穿著、發(fā)型和外貌等。以此來誘導學生從細節(jié)入手,從作品的言語方式入手解讀文學作品。

綜上所述,倡導外國文學教學中文學性的突顯,有助于學生提高文學素養(yǎng)以及藝術性的理解,有助于學生讀寫能力的培養(yǎng),是改變漢語言文學專業(yè)學生專業(yè)基礎薄弱,寫作能力差的根本所在,對于外國文學教學有重要的價值和意義。

參考文獻:

[1]羅曼?雅各布森.《現代俄國詩歌》,蔡鴻濱譯,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9年。

[2]周小儀.《文學性》,趙一凡等主編,《西方文論關鍵詞》,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06年

[3]陳思和.《文本細讀在當代的意義及其方法》,《河北學刊》,2004年

第8篇:外國文學教學范文

一、研究型教學的內涵

研究型教學借鑒自西方教育界,從德國威廉•洪堡的通過研究進行教學到美國杰羅姆•布魯納的發(fā)現式學習,經國內教育者本土化探索發(fā)展后,有了多種理解。本文的理解主要基于以下兩點。首先,教學與科研相結合,但教學為本,研究為用。研究型教學是高校在教育教學過程中采用研究的方法教給學生知識、培養(yǎng)實踐能力和創(chuàng)新精神;其中,研究是一種方式,目的是教學,知識是教學的內容載體,目標是培養(yǎng)實踐能力和創(chuàng)新精神。教師要把握主要目的不是為了研究成果的獲得去教學,而是為教學去展開研究、為培養(yǎng)實踐能力和創(chuàng)新精神而自然獲得新知識新見解,“授人以漁”而非“授人以魚”,更重要的是考量學生在教師用研究型教學方法學習知識的過程中主觀能動性、實踐能力與創(chuàng)新精神的培養(yǎng)狀況。教師會把自己適合的科研成果轉用到教學中去,而學生在研究式教學過程中推陳出新所得到的學術結論也可以轉化為公開的科研成果。所以,在這個教學模式中,科研與教學緊密結合,科研與教學是相輔相成相得益彰的。對于研究型教學模式,我們應明確其是一種教學模式而不是一種科研模式,即教學為本研究為用。其次,師生之間是獨立平等的對話關系,學生是主體,教師是主導。研究型教學模式,是讓學生自主學習的一個教學過程。教師與學生之間的關系不是傳統(tǒng)的灌輸式教學模式中講授與被動接受的關系,師生之間必須是獨立、平等的兩個主體。教師設計、預設了教學中各個環(huán)節(jié)并和學生一起執(zhí)行課程教學方案,但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必須退居一旁,讓學生獨立完成教師交給的學習任務,讓學生的自主學習占據教學過程的主置,教師觀察,以平等的話語方式與學生討論,提示、引導學生完成學習過程,最終讓學生自己得到結論獲取知識。研究型教學,從詞義結構上分析是一個偏正詞組,“研究型”限定“教學”這一中心詞。從詞組結構高校研究型教學是一個教育教學的系統(tǒng)工程,包括教學理念的確立、教育教學機制的建設、課程體系的設置、教學模式設計、評價體系的構建、教學團隊的培養(yǎng)、教學管理制度的建設,等等;各方面需要一個長期的理論與實踐間的循環(huán)推進發(fā)展完善的過程才能使研究型大學最終建立。作為課程任課教師,在研究型大學建設暨人才實踐能力創(chuàng)新精神培養(yǎng)的過程中,應依據本課程特點,設計出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發(fā)揮學生主觀能動性、培養(yǎng)實踐能力、激發(fā)創(chuàng)新能力的研究型教學方式方法,為研究型教學模式貢獻建設性思路。不同的課程或一個課程的不同內容即不同教學類型都應該有不同的教學方案來實踐研究型教學理念,這些與教學類型相應的教學方案及相關的教學理論包括研究型教學形式、教學方法、教學步驟等通而用之即形成一種研究型教學模式。本文立足于《外國文學》課程,從教學形式到教學方法、從教學步驟到教學內容類型到典型教案的設計來探索研究型教學模式,嘗試《外國文學》課程的研究型教學改革,此為本課程教學尤其是文學課程教學改革拋磚引玉、為創(chuàng)新性人才培養(yǎng)提供基礎思路、為研究型大學的建設鋪墊基石。

二、《外國文學》研究型教學的形式、方法、步驟

《外國文學》研究型教學的實施可采取的形式多種多樣:課程教學,課程論文,學年論文,學位論文,專業(yè)采風,參與教師課題研究,大學生科技創(chuàng)新競賽等。這些教學活動或競賽活動都可以實施研究型教學,而其中課程教學是最主要的,是占本科生學習過程的主要部分。每一種教學形式都可靈活選擇、組合多種教學方法。比如,課堂專題講授式,問題式,討論式,讀書報告式,情景再現式,互動輔導答疑式。課堂專題講授,教師把某部分教學內容統(tǒng)括在一個論題之下,分解為幾個有機的小主題,通過課堂教學逐一講解,最終完成對這一部分教學內容的深刻系統(tǒng)的了解。這一教學方式的目的是給學生展示一個基本的研究性思路與學習過程,起示范作用,從而啟發(fā)學生更好地完成研究型學習或自主設計研究型學習內容。問題式,教師提前將教學任務交付給學生,學生廣泛查閱相關書籍資料,整理出關于教學題材的重要論題和疑難問題,然后將之提交給教師,師生在提出充分理由及證據的基礎上共同商討確定要集中精力解決的論題和疑難問題,學生課外獨立思考及查閱資料獲得各自的答案,并以小論文形式上交教師,教師根據學生小論文觀點與理論運用的創(chuàng)新性、論述邏輯及語言進行評價。這一方式培養(yǎng)學生的問題意識、創(chuàng)新意識,訓練學生學術研究的全面素養(yǎng),而學生獨立思考、創(chuàng)新表達的小論文也有可能是質量可靠的科研成果。整個過程以學生為主體,教師參與學生討論起到一個引導作用。討論式,學生深入閱讀作品及廣泛了解各種觀點、提出與教學題材相關的主要論題,課前學生就論題深入閱讀并準備好發(fā)言內容,課堂上學生見智見仁各抒己見,不求見解一致,只需自圓其說、觀點明確、思維清晰,教師亦據此進行評價。這一方式,鍛煉學生就某一論題提煉論點及論據,鍛煉論辯能力與口才。讀書報告式,主要是學生在自行閱讀作品后,將所感所思提煉并用文字表達出來并在課堂上報告。這個報告不需要長篇深入闡釋,也不需要得出一個令人信服的結論,只需要真實表達能給人啟發(fā)即可。這一方式鼓勵創(chuàng)新、鼓勵學生抓住閱讀瞬間的感受與靈感。情景再現式,主要是針對文學作品中有人物動作與對話來設計的,比如小說、戲劇,通過模擬動作與對話來表演從而體驗作品人物情感、理解人物形象,還有詩歌通過朗誦,也可以再現作者的情感。這一方式以身臨其境的方式讓學生領會作品,同時借此培養(yǎng)學生在朗誦或表演方面的興趣愛好、讓學生了解與文學相關的其他藝術形式?;虞o導答疑式,師生在課后面對面或通過網絡來討論問題,或老師解答學生的疑問。這一方式保證學生在日常學習隨時能與教師溝通、交流,增強學生主動學習的時空。不論哪種教學形式、采用何種教學方法,其步驟都是大同小異的:備課———教學———檢驗效果———反饋、改進。教師備課,是整個研究性教學的總設計階段,選擇適于研究型教學的課程內容,設計學生自主學習的各個環(huán)節(jié),根據不同的內容選擇相應的教學方法。教學階段是學生在教師總設計框架內自主完成教師布置的學習任務的過程,教師退隱,在這一過程中充當觀察者,適當的時候起一個引導者、糾偏者的作用,但采用的是平等對話的方式。教學過程結束,師生共同檢驗教學效果,學生談收獲體會,教師總結,將經驗運用到下一輪教學改進中去。

三、《外國文學》研究型教學的類型

《外國文學》課程內容豐富復雜,時空跨度大,包含的文化種類多樣,批評方法跨學科跨領域;學生學識水平參差不齊、對外國文化文學相對陌生缺乏感性體驗;因此,不是所有的課程內容都適于讓學生自己來完成,需要選擇相對自成體系且適宜操作的課程內容來作為研究型教學模式下學生自主學習的對象。不同的內容根據其自身特點及其被批評研究的狀況進行教學設計,即每一種教學類型相對囊括某種類型的知識內容、傾向于訓練某種類型研究技能和思維、展現某種研究模式;每一種教學類型具備充分的學術空間,攜帶多層次的專業(yè)信息,而且展現出不同維度的研究視野;每一種研究類型選擇相應的一種或多種研究型教學方法。根據課程內容的實際狀況和教學的要求,研究型教學模式下的《外國文學》教學內容大致可以分出以下幾種類型:原著閱讀鑒賞型。這一類型是選取相對接近通俗文學一類的作品來進行研究性教與學,倡導重視文本細讀,體會文辭之美且嘗試獨立提煉作品的內涵與特色。如《偽君子》《巴黎圣母院》《紅與黑》《安娜•卡列尼娜》等,也有必要選擇文字簡潔易懂的英文原著一類比如莎士比亞的戲劇、狄更斯及馬克•吐溫的小說等。要求學生精讀某幾部作品原著,然后寫作讀書報告。讀書報告的內容依據學生的喜好可以關注任何一方面,語言表現力、細節(jié)、人物特征、作品思想及人文內涵;可以用情景再現方式表演戲劇或小說經典情節(jié)以加深體會。這一類型是最基礎的教學類型,適合于對作家作品展開精讀,引導學生根據自己對文字的理解進行判斷歸納。作家生平、社會現實與文學創(chuàng)作之間關系探討型。閱讀了解作家所有作品,將它們與作家人生經歷殊經驗與獨特情感傾向或時代思潮放在一起比較,梳理其創(chuàng)作中的規(guī)律性的思想或藝術特色,探尋作品與作家個人經驗及社會思潮之間的關聯(lián)。適于作品與作家經驗、時代思潮關系明顯的文學現象??梢赃x擇問題式或討論式來完成此項內容。文學現象多元闡釋類型。二十世紀西方文學批評理論層出不窮,對文學現象的闡釋極其多元化。選擇一些蘊涵多面、有爭議文學現象,進行多元闡釋以及前沿理論的最新解讀。采用問題式方法,讓學生研讀作品及各種評論,提煉出重要議題與難題以供師生在課堂上討論,關注各種批評理論解讀的得與失。此后,要求學生選擇自己感興趣的該文學現象的某一論題,運用某一文學批評理論對之進行自圓其說的解讀并能形成小論文。這一類型,目的是在學生細讀作品和研讀批評理論的基礎上,多角度理解作品,深入了解文學批評理論,學會將文藝批評理論運用到文學閱讀的實踐中去。相似文學現象橫向比較或縱向歸納類型。將跨越時空的文學現象放在一起考察,追問文學現象背后的文化根源,引導學生將文學現象置于文化的廣闊視野中來審視;關注某一類型文學現象的縱向發(fā)展軌跡,梳理文學現象發(fā)展脈絡,把握文學演變的內在規(guī)律。這一類型針對相似文學現象,意在總體上把握文學與外在文化的關系及歸納文學自身的發(fā)展規(guī)律。這一類型由于綜合性比較強,可以采取課堂專題講授型方法來完成,也可以問題形式讓學生完成局部內容。文學名著與改編影視作品比較類型。外國文學里有較多作品被改編搬上銀屏,對同一個作品的兩種文本進行比較,找出各自的亮點并挖掘源于文本形式的原因??梢圆捎糜懻撌交騿栴}式來完成這種類型內容的教學。

四、《外國文學》研究型教學方案設計

第9篇:外國文學教學范文

如果說以學生為本是價值觀問題,那么怎樣實現以學生為本就是一個方法論的問題“.教師的職責現在已經越來越少地傳遞知識,而是越來越多地激勵思考;除了他的正式職能以外,他將越來越成為一位顧問,一位交換意見的參加者,一位幫助發(fā)現矛盾論點而不是拿出現成真理的人.”踐行“以學生為本”的教學活動,必須立足于課堂教學這一學校教育主要的方式上去思考與創(chuàng)造.以《外國文學》課為例,以學生為本主要從兩個方面入手,以實現多因素啟發(fā)式互動教學.互動式教學的“動”,重在引發(fā)思索,集思廣益,提升教學質量,而不應流于形式,否則課堂上有問有答挺熱鬧,課后轉眼就忘了.那就不是真正的動.真正的“動”,是課上學,課后想,多年以后還不忘,生活工作用的著;是將一時的興趣使然,升華為一生的學習動力,而不是大量很快就會過時或被遺忘的事實的簡單積累.根據筆者多年教學經驗,教學互動分為“內動”和“外動”,只有二者共同發(fā)揮作用,才能達到理想的教學效果.“內動”,是發(fā)自內心的,自己主觀想“動”《.外國文學》課程在教學理念上,強調師生間學術的平等交流,思想共振,以提高素質、啟迪智慧、開拓精神視域為依歸.第一,從教師角度講,教師心里要有學生,要知道學生想什么,想學些什么,對他們今后職業(yè)生涯有用的是什么,了解他們對本門課程的期望值,了解他們的疑惑所在,這樣才能處理和把握好教材.例如講授古希臘文學的《荷馬史詩》,對其張揚人性,鼓勵滿足個人欲望的個人本位內涵,針對80后、90后學生個性已經較強的現狀,如果平鋪直敘不加慎思的交代給學生,未必對學生的思想成熟有益“.遵循教育的內部規(guī)律,教學活動必須從受教育者的實際情況出發(fā),必須有益于他們身心健康發(fā)展”.

所以在課上,對這部分內容做了弱化處理,而對其中的“阿喀琉斯之踵”所蘊含的民族自省精神做重點講授,這對當下社會與學生的浮躁心態(tài)是有警示作用的.這就是教師的“內動”,是教師研究學生,站在學生的角度去處理教材,把握授課內容.其次,是學生如何內動.堅持以學生為本不僅是一種價值論主張,而且是以這種觀念、態(tài)度、方式、方法來處理問題.教學中的以學生為本的觀念、態(tài)度、方式、方法,就是高度尊重學生.學生成為教學過程的主體,他們學習的積極性、創(chuàng)造性才能調動起來.因此,課程的講授,在興趣點上,教師應該跟著學生走,學生對什么感興趣,教師應該心中有數.第二,從學生角度講,在知識點上,學生應該跟著老師走《.外國文學》有一個章節(jié)講授的是文藝復興時期西班牙作家塞萬提斯的小說《堂吉訶德》.主人公堂吉訶德的大戰(zhàn)風車是一個可笑的行為.但這個形象所蘊含的深層次的觀點即知識點,卻不是堂吉訶德的所作所為有多么可笑,而是揭示其性格的兩重性———荒誕行為背后的動機都是高尚和純潔的,學生對此應該有進一步的理解.堂吉訶德大戰(zhàn)風車是因其視風車為魔鬼,出發(fā)點是高尚的,是不自量力地與邪惡斗爭,而且是屢敗屢戰(zhàn).而這恰是一種美德,是美德使他發(fā)了瘋.為什么說是美德使他發(fā)了瘋?知識點就在這里.在如何提高教學效果方面,要使學生跟著教師走,就要貼近生活,使學生易于理解.講授這一點時,我舉了一個現實生活的例子:一輛私家車在行駛至人行道時,在綠燈的情況下減速緩行或停車禮讓行人先行.這一行為卻被后車的司機罵為“瘋子”.在這種特定情境下,前車因禮讓行人的美德而被后車罵為“瘋子”.由此引出我們所要重點講述的知識點:堂吉訶德所處的時代與他美好的德行是不相匹配的,是時代的錯誤.這樣,在興趣點上教師跟著學生走,而在知識點上,一定要學生跟著教師走,教師要以學生的興趣為切入點,最終引導到教學的知識點上,這才做到了教與學的“內動”.

“外動”就是課堂上的互動,主要是通過課堂上教師與學生之間互相提問來實現.以《外國文學》課程為例,課堂上可以有多種提問方式.一是師與生的互相提問.在授課過程中,為保持學生積極的聽課狀態(tài),可以采取即興提問的方式,有選擇地將某些簡單的知識點讓同學自己講,鼓勵學生表達自己的觀點.更重要的是,在一學期的課堂教學中,應該選擇4-5次課,在下課前留出10-15分鐘的時間給學生就課堂教學的內容對教師提問.回答老師的提問在學生更多的是處于完成任務的被動心態(tài);而對向教師提出問題,則是積極主動的.如有學生提問:中國人大聲講話,而西方人說話只用對話者互相之間能聽見的音量,是否可以據此說中國人不文明,老師怎樣看待?對此問,教師從中西文化在地域性、民族方面的差異作答,并引用前外長李肇星關于此問題睿智幽默的回復作答:大聲說話,是中國人光明磊落.這種學生對教師的提問,使學生有自主學習的空間,給學生提供一個自我價值發(fā)現的平臺,會很有效地激發(fā)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拓展學習視域.

二是學生之間的相互提問.學生之間的互相提問有分組預先設題的方式,例如講授中世紀歐洲文學但丁《神曲》一節(jié)時,課前先布置題目:但丁的《神曲》描述了他對地獄、煉獄、天堂三界的游歷.其中,由維吉爾(知識的象征)引導但丁游歷了地獄和煉獄,游歷天堂則由貝婭特麗絲(愛的象征)引導完成.這個情節(jié)隱喻的觀點是天堂之路是由知識與愛鋪就的,為什么?題目布置好后,將學生分成若干組,指導其對作品進行研討.學生在課下要閱讀作品和相關評論,進行資料的搜集、整理;課上每組輪流推選一人為發(fā)言人,就“愛”的內涵進行課堂討論,當眾表述觀點,同時進行小組代表之間的交流.課堂氛圍極其熱烈,涉及內容豐富,角度多元.教師引導討論方向,協(xié)調可能出現的問題,隨機進入,進行點評、總結,并找另一組學生進行點評,最終在以學生為主的討論中將“愛”的內涵引導到教師預想達到的知識點:“愛”是激情,是持久的激情,只有保有長期的激情并心無旁騖的專注于所學所做,才能完成對知識的學習和研究,達到理想境界———天堂.

課前的充分準備可以使學習者對于課堂教學的主題有了充分的了解,會提出一些需要特別關注的問題.這不僅突出了聽課的重點,而且也為課堂上學習者能夠響應性思考騰出了空間.再如在學習雨果的《悲慘世界》時,安排學生課余時間觀看電影,預留思考題:對比原著與電影在人物刻畫方面的異同,并將“悲慘世界形成的原因”作為課堂討論題預留.這種開放性的預留題,使學生既可以從對歷史材料的處理方面來思考,也可以從語言的成功和情節(jié)的精彩方面來審視,用今天的觀念審視歷史人物,拓展思維空間,提出自己富于個性化的見解.通過預習自學,學生對問題有了思考和初步想法后,就樂于與同學探究、交流,從而將課堂上學生被動的聽講變?yōu)橹鲃訁⑴c學習活動;也為學生創(chuàng)建了自我能力展現的舞臺,使課堂真正成為培養(yǎng)學生的獨立性、自主性和創(chuàng)造性的天地,使學習者在自主、合作、探究的過程中體驗學習的樂趣.這種形式,使學生在內因和外因的共同作用下成為課堂的主人,學生既有與授課教師的思想、學術對話,又有同學間的觀點、看法交流;既有教師主講的“一言堂”,也有學習者積極廣泛參與的“群英會”,提升了作品分析的深度和廣度.同時,這種思想交流的碰撞,也激發(fā)了學習者活躍的思維,擴展了學術胸襟和眼光.

提問的形式多樣,使大多數學生能夠達到適合于自己個性要求的學習狀態(tài),從而保證學生的參與面.這樣,通過采用多種師生互動提問方式,使每個學生都動起來,積極參與所學課程的全方位教學進程,訓練了學生的問題意識、合作意識和創(chuàng)新能力,獲得最大的學習效果.為了更好調動學生學習興趣,提升教學互動的效果,還可以在教學過程中整合多種因素.在教學方法手段上應充分結合學科特點,采用多媒體教學,集電視、電影、幻燈、錄音機等各種功能于一身,能把文字、圖形、圖像、動畫和聲音有機地結合起來,具有圖、文、聲、像、影并茂的特點.有關外國文學名家名著精美圖片展示,精彩影視片斷播放,經典音樂欣賞等,都可以在教學中同步使用,彌補單純的語言文字講解的不足,加深學生對課文深度和廣度的理解,豐富課堂教學的內容,拓展課堂教學的外延,提高了課堂教學效率.如講授海涅的詩歌時,在課堂上播放門德爾松據海涅詩《乘著歌聲的翅膀》所作的同名歌曲,給學生一種切實的美的感受.多媒體教學設施為外國文學課教學手段、教學形式的豐富多樣、生動活潑提供了完善的技術展示空間.“本科教學是高校生存運行的主線和主旋律.沒有了本科教學,高校就不復存在.”

相關熱門標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