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外國文學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文學是本專業(yè)學生需掌握的重要一塊,而外國文學是世界文學中的重要部分。同時在學習、研究外國文學的過程中樹立的正確態(tài)度和理論聯(lián)系實際的良好學風,將會全面提高學生素質。本課程非常重視課程內容的設計,注意學科與學科之間的交叉,通過跨學科重新整合外國文學的教學資源,實現(xiàn)多媒體信息技術與課程的有效整合,創(chuàng)建全新的外國文學教學模式,及時把本學科教學改革與實踐引入教學,恰當處理課程內容經(jīng)典與現(xiàn)代的關系,極大地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學習效果。首先對教學內容進行整體精選和優(yōu)化,突出教學內容的重點、難點。在具體學習內容中每章都有學習要求,每節(jié)都有學習提要和思考題,每章每節(jié)結束都有圖表總結,以思維導圖的形式幫助學生把握本章本節(jié)的內容。詳細的學習輔導內容,不但有利于對本課程形成架構的認識和定位,對課程的了解更加深刻透徹,而且有助于學生自主學習的順利進行,促進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提高。其次,在教學內容設計上,大膽打破學科界限,豐富文化含量。注意本學科跨文化、跨學科的交叉特點,注意文學與歷史,文學與哲學,文學與心理學,文學與宗教,文學與藝術,文學與自然科學等的聯(lián)系,對外國文學現(xiàn)象進行跨文化研究、異質文化比較,在跨學科平臺整合歷史文化、繪畫建筑、音樂歌劇、科學考古等知識。特別注意把世界各民族的文化與文學融為一體,使學生在學好外國文學知識的同時,提高其文化素養(yǎng),達到加強大學生文化素質教育的目的。再者,在教學內容中,注意尋找契合點,培養(yǎng)學生的德育。如《羅密歐與朱麗葉》通過現(xiàn)代愛情觀和古代觀的比較,突出生命的意義,加強學生珍惜生命教育;如《伊利亞特》、《羅蘭之歌》、《羊脂球》等加強學生愛祖國、愛人民、愛社會主義教育。
2改革傳統(tǒng)教學方法,創(chuàng)建講、視、聽、讀、寫、做、編、演于一體的全新教學模式,促進學生素質的全面提高
2.1創(chuàng)建開放性教學模式
該教學模式能有效的激發(fā)學生的潛能,使學生發(fā)揮自己的優(yōu)勢智力,促進學生多元智能的協(xié)調發(fā)展,全面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針對“課堂聽學”模式下學生的被動學習狀況,本課程以情境、協(xié)作、交流的學習環(huán)境為基礎,創(chuàng)建了講、視、聽、讀、寫、做、編、演于一體的快樂學習的教學模式;圖文并茂,繪聲繪影,形成外國文學史的視聽化教學。講:學生講課,培養(yǎng)學生學術意識和創(chuàng)新能力。根據(jù)課后的“作業(yè)與思考題”進行自學、嘗試備課,并作好講課準備,然后讓這些學生登臺講解,師生一起品評。視:觀看電影改編和美術作品,外國文學視聽化。充分利用根據(jù)外國文學作品搬上銀幕的電影改編視聽資源將傳統(tǒng)文字外國文學史教學變?yōu)橐暵犕鈬膶W史。聽:欣賞音樂歌劇作品,回響外國文學天籟。充分利用西方音樂和歌劇改編視聽資源,改變傳統(tǒng)外國文學史教學的無聲世界,營造外國文學音樂殿堂的氛圍。讀:閱讀經(jīng)典名著,把握外國文學精髓。按照外國文學史的演化規(guī)律,系統(tǒng)閱讀外國文學3000年的經(jīng)典名著,掌握外國文學的思想精華和藝術奧妙。寫:撰寫外國文學論文,增強研究水平。從視、聽、讀中發(fā)現(xiàn)問題,探索問題,撰寫外國文學論文,為深入研究打下學術基礎,為寫作畢業(yè)論準備。做:制作多媒體作品,提高信息素養(yǎng)。學以致用,人人動手,將課程內容用新媒體技術表現(xiàn)出來,制作多媒體教學作品,課堂展示,協(xié)作學習。編:改編外國文學名著,重新詮釋外國文學作品。學習編劇,抓住外國文學原著的關鍵元素,進行戲劇改編的再創(chuàng)造,突出原著跨時代的母題意義和全人類性的普遍現(xiàn)象。演:演出外國文學課堂劇,與外國文學人物生活在一起。人人參與演出,展示才藝,體驗角色,使外國文學充滿現(xiàn)實生活感。
2.2改革傳統(tǒng)教學方法
(1)本課程采用混合式教學,開展研究性學習和小組協(xié)作學習。提倡研究性學習方法。教師根據(jù)課程內容,設計研究題目,讓學生通過閱讀、瀏覽網(wǎng)絡信息,確定自己的研究題目。這種學習既補充了課堂教學內容,又鍛煉了學生的研究能力、實踐能力、解決問題的能力。(2)在設計研究性學習的內容時,充分尊重學生的興趣愛好。比如講授中世紀文學,根據(jù)學生對騎士和騎士文學的興趣,將騎士文學的內容交給學生自己去研究。
2.3在教學中靈活運用多種教學方法,有問題式教學、情境式教學、討論式教學、歸納教學法和角色扮演等,調動學生積極參與學習,促進學生積極思考
例如使用多媒體資源呈現(xiàn)情境,導入教學,并提出問題,激發(fā)學生的興趣和探究激情,引導學生思考;在課堂上展開討論,鼓勵質疑批判和發(fā)表獨立見解,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思維和創(chuàng)新能力;采用思維導圖進行教學,為學生提供章節(jié)提要和圖表總結。
2.4進行創(chuàng)意性的即興表演課堂劇
在期初時列出外國文學名著目錄,讓學生分角色扮演,也可以學生自編、自演、自導劇目來體會外國文學經(jīng)典作品的內涵。分成協(xié)作小組的形式來進行實踐匯報演出。
3改革考試方法,建立新的考核評價體系
本課程改革傳統(tǒng)考試方法,實行過程性評價和最終性評價相結合的教學評價方法和考核形式。過程性評價(平時作業(yè))占學期總評成績的50%。內容包括學生課程小論文、閱讀文學原著感想、多媒體作品、改編外國文學劇本、課堂劇演出、課程實踐匯報、學習體會、演劇體會等。最終性評價(期末考試)以傳統(tǒng)考試方法進行,占學期總評成績的50%。閉卷考試分AB卷,增加主觀題。
四川大學劉亞丁教授表示:“我國的外國文學教學走入了極大的誤區(qū),多數(shù)教師在課堂上講思潮、講流派……就是不涉及具體文本閱讀體驗?!盵1]劉教授一針見血地指出了外國文學教學中的弊端——忽視文本閱讀的重要性。目前,教師多注重對文學史、文學思潮和文學流派的講解。解讀作品時,教師多因循一種模式:介紹作家生平,簡介情節(jié),總結思想內容和藝術特色,而很少引導學生深入文本本身,通過細讀文本來歸納總結知識點。復旦大學陳思和教授強調了文學史教學必須重視對文本的解讀:“離開了文學名著,沒有了審美活動,就沒有文學史。”[2]因此,外國文學教學需要重視對文本的細讀,形成以細讀文本為主,文學史教學為輔的科學教學結構。文本細讀是美國新批評派的文學主張之一,指“細密地研究作品的上下文及其言外之意,它要求批評家注解每一個詞的含義,發(fā)現(xiàn)詞句之間的精微聯(lián)系,包括詞語的選擇和搭配,隱呈程度不等的意象的組織等?!盵3]作為一種閱讀方法,文本細讀的起點和立足點就是直接為教學服務的,目的就是培養(yǎng)學生面對文學文本的專業(yè)審美閱讀能力。新批評的先驅瑞恰茲提出細讀法的目的即:“為若干角色比我們目前的教學方法更有效地提高分辨能力和提高對于所讀所聞的理解能力的教育手段鋪路搭橋?!盵4]21世紀,文本細讀進一步發(fā)展,擺脫了傳統(tǒng)形式主義文本閱讀與社會歷史語境相脫節(jié)的局限性,進化為新形式主義的一種文本閱讀方式,開始將作者因素、語境因素和讀者接受因素等納入其中,形成一種多層次、多角度的文本解讀方式。本文出現(xiàn)的“細讀”即接近于新形式主義的“細讀”,因此更接近該詞的中文本意——“仔細的閱讀”。
二文本細讀的閱讀范式
本文以福樓拜小說《包法利夫人》的分析為例,力圖探索文本細讀在外國文學教學中的課堂實踐問題,并提出幾種文本細讀的具體閱讀范式。
(一)專題研究與文本細讀結合
教師在教學中,可以以專題研究為依托,以文本細讀為提供論據(jù)的途徑來進行深入的文本解讀。本人在解讀《包法利夫人》時,采用專題研究的方式,確立了“解讀愛瑪?shù)幕孟雸D示與欲望錯位”的專題,并結合文本細讀,為自己的論點提供了充分的論據(jù)。首先,進行第一層次的文本分析:從愛情、生活、伴侶三個角度分析愛瑪?shù)幕孟雸D示。愛瑪因閱讀浪漫傳奇小說而形成的不切實際、想入非非的品性被稱為“包法利主義”。她耽于幻想,心中已形成一個既定的幻想圖示,這個圖示為她的欲望提供了明確的坐標。“幻想不僅以虛幻的方式實現(xiàn)了欲望,它的功能更像康德所說的‘先驗圖示’,幻想構成了我們的欲望,為欲望提供坐標系。”[5]P39提供理論依據(jù)后,結合文本細讀,引導學生分析并總結愛瑪?shù)幕孟雸D示和欲望坐標。愛情幻想圖示:“這東西對她來說就像一只玫瑰色翅膀的大鳥,飛翔在詩意的美麗的天空中。”[6]“愛情應當驟然而至,電光閃閃,雷聲隆隆,仿佛九霄云外的狂飆,吹過人世,顛覆生命,席卷意志。”[6]P96“玫瑰色”、“詩意”、“狂飆”這些詞的色彩和屬性暗示愛瑪欲望的愛情是浪漫、奇幻,充滿激情的。生活幻想圖示:“在她眼里,巴黎比海洋還大,籠罩在玫瑰色的云霧中,……他們過著一種超越世俗的生活,傲然于天地之內,翱翔于風雨之中,帶有幾分神奇的味道?!盵6]P57“他們”指貴族,愛瑪加在貴族身上的形容詞有:“超越世俗的”、“神奇的”,動詞有“傲然”、“翱翔”,這些詞透露出愛瑪對貴族及其生活方式的美化和神秘化,暗示她渴望過上一種經(jīng)主觀美化而顯得超凡脫俗、自由不羈的上流貴婦生活。伴侶幻想圖示:“他可能很漂亮、聰明、有地位……”“;假如哪里有一個既壯實又漂亮,生性勇敢,有細膩多情,有詩人的情懷,又有天使的外貌……”[6]P44“漂亮”、“壯實”、“天使的外貌”是對伴侶外表的幻想,而“勇敢”、“細膩多情”、“詩人的情懷”則是對伴侶內在素養(yǎng)的期待,“有地位”則暗示理想伴侶的社會地位和階級歸屬是貴族紳士而非平民百姓。由此可見,愛瑪欲望的伴侶是一位內外兼具的優(yōu)秀貴族紳士。其次,進行第二層次的文本分析:從愛情、生活、伴侶三個角度分析愛瑪?shù)默F(xiàn)實生活圖示。經(jīng)濟地位和婚姻狀況決定了愛瑪?shù)幕孟雸D示必然遭遇殘酷的現(xiàn)實?,F(xiàn)實愛情圖示:愛瑪用“例行公事”來形容夏爾表達愛情的方式?,F(xiàn)實中的愛情“就像吃完一頓單調的晚飯之后,人們照例準備吃點心一樣”平淡無奇,沉悶單調。現(xiàn)實生活圖示:現(xiàn)實中的愛瑪只能與“這些愚蠢的小市民”一起過著庸俗平凡的小市民生活,絲毫不能超凡脫俗,“傲然于天地之內”,“翱翔于風雨之中”?,F(xiàn)實伴侶圖示:愛瑪?shù)恼煞蛳臓柺且粋€平庸的鄉(xiāng)村醫(yī)生,“談話就像人行道一樣平板,內容平庸……不會游泳,不會擊劍,什么也不能教你,什么也不懂,什么也不想?!盵6]P126他沒有優(yōu)越的社會地位,沒有卓越的外表,更缺乏深邃的內涵。最后,進行第三層次的文本分析:分析幻想圖示與現(xiàn)實圖示分裂、矛盾的深層原因:愛瑪?shù)幕孟雸D示及其體現(xiàn)的欲望坐標與她的現(xiàn)實身份發(fā)生了錯位。簡言之,愛瑪?shù)挠c現(xiàn)實身份不符。愛瑪?shù)挠突孟雸D示都來自于他者——修道院學校的貴族同學和浪漫騎士小說中的貴婦人。精神分析學家雅克?拉康認為:“人的欲望就是他者的欲望;人的欲望與他者的欲望相同;人所欲望的就是他者所欲望的。”[7]教師提供理論依據(jù)后,引導學生細讀文本找出證據(jù):“他可能漂亮,聰明,有地位,她在修道院時的老同學沒問題都是嫁的這樣的人。她們現(xiàn)在過著怎樣的生活呢?她們會住在城里,街上車馬喧鬧,劇院里人聲鼎沸,舞廳燈火輝煌?!绷硗?在成長旅程中,愛瑪閱讀了大量浪漫騎士小說,這些小說使愛瑪幻想自己是古堡中的貴婦人,盼望著英俊騎士騎著黑色駿馬從曠野深處奔馳而來。愛瑪?shù)挠皇亲园l(fā)的,而是來自于“他者”,愛瑪?shù)耐瑢W和小說中的貴婦人即拉康所說的“他者”,愛瑪所欲望的愛情和生活正是他者所欲望的。愛瑪?shù)挠琴F族階層的欲望,然而她的現(xiàn)實身份則是小市民,欲望與身份的錯位注定了她的悲劇人生。
(二)西方文學批評方法與文本細讀結合
教師提供批評方法和理論視角,學生以此為依據(jù)進行文本細讀。本人提出從女性主義視角解讀《包法利夫人》,并明確了解讀的具體切入點——男性視域中愛瑪?shù)纳眢w,引導學生找出文本中有關愛瑪身體描寫的片段,從女性主義角度解讀文本片段。學生發(fā)現(xiàn)文本中愛瑪?shù)纳眢w是敘述所注視的對象和焦點,但她的身體缺乏形象上的完整性,破碎成局部或轉喻為飾物。文本中幾乎沒有對愛瑪?shù)脑敿毿は衩鑼?她的身體形象只是支離破碎地、印象式地呈現(xiàn)在三位男性人物的視域中。例如,魯?shù)罓柗蛞曈X下的愛瑪是這樣的:“牙齒長得美,眼睛黑黑的,腳也很小巧,模樣兒就像巴黎女人?!比R昂“在她肩上看到‘出浴妃子’的琥珀膚色;她有著封建 貴族女子修長的腰肢?!盵6]P259“她的指甲白得使夏爾吃驚,晶瑩有光,”[6]P15此外,學生還能從敘述者口中找到關于愛瑪身體的一些零碎細節(jié)描寫,它們同樣是吉光片羽的,如“棕色的眸子”、“黑油油的睫毛”等,很難找到一個完整的身體的呈現(xiàn)。只有在死后,作為一具尸體,愛瑪?shù)纳眢w才以完整形象呈現(xiàn):“被單從她的胸前傾斜下來,直到膝前,然后又上升,直到腳趾尖?!盵6]P326然后,向學生闡述相關的女性主義理論:身體是性別權力支配與斗爭的領域,女性身體是父權制權力凝視與規(guī)約的對象與客體“。視覺領域——更確切地說,位居現(xiàn)實主義敘述中心的視覺領域里的身體不可避免地聯(lián)系著窺視癖,在注視中的投入,傳統(tǒng)上被界定為男性的,其對象是女性的身體。”[8]P148在父權制文化的視覺領域中,女性身體淪為男性主體窺視的欲望客體。女性身體被抽空了精神內核與主體自我,淪為純粹的欲望對象與他者,呈現(xiàn)為一堆支離破碎的肉體碎片。由此引導學生運用上述理論解讀文本片段,并得出結論:“愛瑪?包法利沒有身體——沒有她自己的身體。她的身體是看她的男人們社會性的、幻想性的建構?!盵8]P114愛瑪?shù)纳眢w始終處于被三位男性人物注視的位置,而觀看與被觀看者之間通常有一種欲望關系,這意味著愛瑪?shù)纳眢w是男性人物欲望的對象。在三位男性人物充滿欲望的凝視下,愛瑪?shù)纳眢w不可能得到理性層面的認識,她的浪漫情懷和理想追求不可能被理解——她的身體和精神世界都是支離破碎、殘缺不全的。
一、外國文學教學的前瞻與意義
1827年歌德從“各民族文學間的相互容忍”和“作品具有普遍的全人類意義”兩方面提出“世界文學”(德語復合詞Weltliteraur)的構想“:民族文學在現(xiàn)代算不了很大的一回事,世界文學的時代已快來臨了?,F(xiàn)在每個人都應該出力促使它早日來臨”。研究者據(jù)此認為文學是不斷進化的有機體,從民族文學到世界文學,體現(xiàn)了人類文學的偉大進步,論者確信,隨著全球一體化的日益臨近,相互影響日益深刻,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世界文學正在形成。韋勒克·沃倫認為世界文學除歌德賦予的涵義外,還指全球各民族文學的總和,或指那些享有世界聲譽的優(yōu)秀作品,他較早認識到世界文學對于比較文學的重要性,他這樣界定比較文學:從一種國際的角度研究所有的文學。
從中我們看到兩種涵義的世界文學:一個著眼于文學發(fā)展前景的理論構想;一個立足于劃定比較文學的對象和角度。而在國內,“世界文學”卻沒有在學科的理論構建中真正發(fā)揮作用,起支配性作用的是“文學關系”說。比如陳惇、劉象愚著《比較文學概論》給比較文學下了一個相當完整的定義:一種開放式的文學研究,它具有宏觀的視野和國際的角度,以跨民族、跨語言、跨文化、跨學科界限的各種文學關系為研究對象,在理論和方法上,具有比較的意識和兼容并包的特色。把比較文學界定為對各種“文學關系”的研究,這是中國學派較為一致的觀點,而“文學關系”是一個差異性概念,在文學關系的研究中,國別、民族、文化差異等外部因素是其關注的中心,對它的強調消解了比較文學與世界文學作為一個學科的系統(tǒng)性和內在的同質關系。外國文學教學在多年來經(jīng)過無數(shù)學者的考證和實踐經(jīng)驗的總結,形成了一種行之有效的教學方式。目前,大多數(shù)高校的外國文學課程都采取以史為綱,伴以代表作家作品評析的方式。
二、我國外國文學教學的現(xiàn)狀分析
關鍵詞:多元文化 外國文學教學 西方文化 東方文化
外國文學可謂是縱橫五大洲、上下數(shù)千年,以其廣博性而聞名。即外國文學教師常常說的兩大塊四大段:兩大塊——西方文學即歐美文學,東方文學即亞非文學;四大段——古代文學,中世紀文學,近代文學和現(xiàn)當代文學。教師多采用的授課順序是依循文學史的發(fā)展脈絡,從西方文學的源頭之一古希臘文學講起,20世紀后現(xiàn)代主義文學為止;課時分配上明顯會偏重于西方文學、輕東方文學,而西方文學又多以英國文學、意大利文學、法國文學、德國文學、俄國文學的講授為主。這就造成了學生除了對東歐文學較為熟悉,對北歐、南歐和亞非國家的文學可謂是知之甚少。這種認知模式,是伴隨全球化而來的不平等,政治經(jīng)濟決定論,是典型的倒果為因,不利于實現(xiàn)真正的多元文化。多元文化并非是指表層的不同文化的共存,其深刻、本質的意義在于要承認不同文化的差異性,更要平等對待不同文化。在這一主題的指引下,觀照外國文學教學,就會發(fā)現(xiàn)當下的外國文學教學存在著多元文化缺失的現(xiàn)象。下面將對其進行具體的闡釋并嘗試給出解決途徑。
一.授課對象的文化多元化性缺失
由于課時設置有限,為了保證外國文學的經(jīng)典得到足夠時間的闡釋,必然會使北歐文學、南歐文學和亞非文學的講授無法做到充分具體,有些甚至直接省略。那么該如何完善高校中文系外國文學課程的設置呢?簡單、易行而又有效的途徑:主干課和選修課的合理結合;在設置課程以及講授的過程中,要做到主干課的經(jīng)典性與選修課的多元性。
首先,外國文學單獨設課,足夠的課時課保證外國文學經(jīng)典的深入解讀,使學生能夠系統(tǒng)掌握外國文學的思想精華和藝術奧妙。在具體的教學過程中,為了教學效果更好,使學生的參與性更強,并為選修課打下良好的基礎,教師應在開課前列出基本書目,分為必讀和選讀。必讀為經(jīng)典閱讀,即基礎閱讀;選讀為擴展閱讀,即補充閱讀。例如,狄更斯的《雙城記》是經(jīng)典閱讀的必選,為了讓學生認識到狄更斯的多面性,可選擇其《圣誕歡歌》作為選讀,體味狄更斯的圣誕精神。再如哈代,將《德伯家的苔絲》和《無名的裘德》作為其代表作品,已足夠體現(xiàn)哈代的創(chuàng)作;但若能同時閱讀其《還鄉(xiāng)》,必將有助于深化對哈代創(chuàng)作的理解:《還鄉(xiāng)》中生態(tài)主義色彩更強,生態(tài)主義又是目前學術界的熱點。
其次,選修課程要體現(xiàn)多元性。外國文學與比較文學自1997年合并為“比較文學與世界文學”。學科合并后,比較文學的教學與研究可謂成果斐然。與之相比,外國文學在中國高校開設的時間更久遠,其學科體系也更加成熟,但缺少更高視域的透射。學科合并后的十六年間,大部分的高校所做的事情是在中文系開設外國文學的基礎之上,只是加設了比較文學課程“比較文學與世界文學”就變成了外國文學和比較文學。對于這個問題,文學界與教育界雖已經(jīng)有所關注,但還停留在理論探討層面。選修課程的開設可為這一問題的解決途徑。不僅要設置《亞非文學研究》這樣的專業(yè)選修課,作為外國文學主干課程的有益補充;還需要加設《東方文化與文學研究》這類理論性更強的專業(yè)選修課,打通文化、文學、理論的壁壘;某一經(jīng)典作品或作家研究也是很好的選擇,例如《〈圣經(jīng)〉文學研究》,《圣經(jīng)》作為西方文學的一大源頭,集中體現(xiàn)了東西方文化融合的精髓,若能結合目前的文學人類學的相關理論,就能形成宗教、神話、意識、禁忌、禮俗等多方面的研究專題。多元選修課程要求高校外國文學教師要將日常的科研研究更多地融入到教學中,這樣才更能體現(xiàn)“比較文學與世界文學”這一學科的整合性、融合性以及跨越性。
二.授課過程中的文化多元性缺失
在當前全球化視野下,多元文化已經(jīng)深入人心,但真正地平等對待本國文化和異國文化并非易事:能平等對待異文化,不自詡文明中心;能積極向異文化學習,而又保持保持本民族特色。外國文學的講授就應該建立在尊重不同文化,推動跨文化交流,不同文化能夠平等對話的平臺之上。縱觀目前的外國文學教學,情況似乎并不如意。
1.西方經(jīng)典文化的缺失
無論是具體的授課還是學科建設,離開文化,就沒辦法談外國文學。要做到外國文學教學中的文化轉向,其實是對高校外國文學教師提出的極高要求。外部要注意文學與歷史、文學與民俗、文學與宗教的關系;內部要關注各流派之間的關系,不同地域間文學的關系。
而且外國文學教師,大多是通過翻譯文本來認識作品的,沒有讀過英文的莎士比亞的四大名著、德語的歌德的《浮士德》、西班牙語的塞萬提斯的《堂吉訶德》、俄語的托爾斯泰的《復活》等等。但若以閱讀原著為外國文學教師之必要條件,恐怕無一人可擔當此任。譯著在翻譯過程中一定會失掉源文化的某些內容,而加入翻譯者所在文化的某些特點,這也是翻譯文學的缺陷與價值所在。所以,只有加強對文本產(chǎn)生的文化語境的了解,才能最大程度地理解不同文化語境下的外國文學文本的真正內涵。例如,講授古希臘文學要結合古希臘文化,講授中世紀文學更要介紹猶太教、基督教的相關情況,講授彌爾頓不能不提清教文化等等。
2.東方(中國)文化的缺失
首先,表現(xiàn)為授課內容中東方文學的被忽視。后殖民理論家賽義德提出的“東方主義”,指出西方中心話語建構了一個全球規(guī)模的文化秩序等級結構。這是一種對立的霸權話語:與民主的、理性的、進步的、道德的西方文化不同,東方文化不僅處于邊緣地位,被冠以專制的、落后的、非理性的特征,而且只能被動接受。如上所述,在外國文學教學中,大部分的院校在課時設置時,均有西方文學一頭沉的現(xiàn)象,東方文學所占課時極少,甚至被完全忽略。
其次,表現(xiàn)為授課思維中的中國維度的缺失。外國文學雖然是講授中國以外的世界各國文學。但文學作品的解讀者,往往會從自身的文化語境出發(fā),根據(jù)自己的理解來闡釋文學文本。而且基本的文學研究方法、思路、理論是適用于整個世界文學的。所以,加強學生對本國文學的體認,是學好外國文學的基礎。在講授外國文學過程中,不僅要進行中西文學的比較研究,例如古希臘和中國古代神話的比較研究;更要注意介紹中國文學對外國作家作品的影響。與前者相比,后者是被高校外國文學教師更為忽略的。例如,在講授啟蒙文學的代表作家伏爾泰時,都會著重介紹其思想及作品,但很少有外國文學教師會提及伏爾泰曾將我國戲曲家紀君祥的著名元雜劇《趙氏孤兒》改編為《中國孤兒》,在歐洲引起了很大的轟動。對于像伏爾泰、歌德、托爾斯泰這些中國文學曾對其產(chǎn)生過影響的外國作家,為了體現(xiàn)真正的、平等的文化多元性,其身上的中國影響應為必講內容。
東方(中國)文化的缺失雖然表現(xiàn)在兩個完全不同的維度中,但都說明了外國文學,無論作為“教”者還是“學”者,對本國文化重視不夠,而且這種缺失還會直接影響到外國文學的“教”與“學”。只有進行這種深層的相互關系的辨證探究,才能真正認識本國文學與他國文學的特點和差異,也才能獲得如錢鐘書教授所說的“東海西海,心理攸同;南學北學,道術未裂”的世界文學內在規(guī)律。
三.教學理念中的文化多元性缺失
在我國,外國文學與比較文學自1997年就合并為“比較文學與世界文學”;在外國文學教學中引入比較文學的教學理念已無質疑、討論的必要。眾所周知,比較文學的研究方法具有多元性,不僅采用“類比”和“對比”基本的比較研究手法,“審美評論”、“歷史考據(jù)”、“文本細讀”、“哲學反思”等文學研究慣用的手法,還不斷地吸收新的研究手段和方法。其學習范圍甚至突破了社會科學,如近些年來自然科學的系統(tǒng)論、信息論和控制論的一些觀念都融入到了比較文學的研究領域中,也融入到了比較文學的日常教學中。
與之相比,外國文學教學理念中的多選性就非常不足,大多停留在基本的文本解讀階段。在全球化的大趨勢下,外國文學教學必須要引入比較文學的教學理念。一方面,要確立世界文學的觀念,在多元文化語境中進行多層次的文學、文化對比。另一方面,要學習比較文學開放、多元的理念,在進行文本解讀時,要積極引入新的文學、文化成果,例如講授古希臘神話時可結合20世紀的女神復興運動[1];講授《圣經(jīng)》文學時可結合文學人類學的相關內容[2]。只有這樣才能真正的講出外國文學獨特的文化性、文學性以及創(chuàng)新性。
綜上所述,多元文化不僅是現(xiàn)代社會的特點,亦是當今社會發(fā)展的趨勢。如何將多元文化的理念真正地引入外國文學教學是高校外國文學教師必須面對的問題。也只有如此,才能培養(yǎng)出可以適應二十一世紀的文學人才。
該文為華北科技學院教研課題“多元文化視野下的文化滲透——外國文學教學新思維的研究與實踐”成果之一,獲中央高?;究蒲袠I(yè)務經(jīng)費資助。
注 釋
[1]參見葉舒憲,《西方文化尋根中的“女神復興”——從“蓋婭假說”到“女神文明”》,《文藝理論與批評》,2002年第7期。
【關鍵詞】跨文化;語境;外國文學;教學研究
20世紀以來,整個世界都不斷走向全球化,電腦化和信息化,文化信息整合和融合特征不斷提高,隨著世界文化交流也日益增多,跨文學語境已經(jīng)是現(xiàn)代文學教學中非常重要內容,外國文化也已經(jīng)是高等教育階段非常重要漢語言文學系學科,在教學內容、方式和觀念都需要進行一定探索,已經(jīng)是我國對于外國文學教學研究發(fā)展潮流。
一、文學和文化的概念
文化是一個非常復雜概念,包含內容也是及其復雜,是人類在進化過程中發(fā)揮主要作用的含義,也是一個龐大的系統(tǒng),眾多相互聯(lián)系,相互制約的文化內容。而文學,有的解釋是通過閱讀所得到的高雅知識,也決不是封閉的系統(tǒng)。要必須對于文學和文化整體進行一定分析,在宏闊的視野中理解文學的豐富性和獨特性本質,不是簡單井文學淹沒在文化大海中,要強調文學自身的特點和發(fā)展邏輯。
二、外國文學和中國文學差異化
外國文學指的是我國各個民族文學以外的世界文學,包括歐美文學和亞非文學,任何文學研究和教學都必然是非常相互融會貫通的,根據(jù)自己知識水平和文化積累去研究外國文學,不可以忽視自身現(xiàn)實環(huán)境因素,無論是對于外國思想進行借鑒,還是研究都要首先對于中國文學進行一定了解和掌握,這樣才能夠站在一定高度分析外國文學作品,合理進行比較才能呈現(xiàn)外國文學價值和內涵。社會現(xiàn)象在文學作品中存在一定反映,文學中的歷史特點和當時社會狀態(tài)都是非常值得研究內容,當外國文學進入中國時候,要進行一定合理選擇和過濾,才能很好改造和借鑒外國文學特點。不能用中國思想文化去解釋外來異己的文化,要能夠學會融合和區(qū)別,通過中國文化精神來理解和認識外來文學思想內涵,不斷追求新的事物和新的哲學高度。人類對于無線精神的追求總是要經(jīng)歷一定階段,同時也要付出一定代價,就像錢鐘書說過那句話:“東海西海,心理攸同;南學北學,道術未裂。”
三、外國文學翻譯
1、通常的翻譯文學主要指的就是將原作轉換成另一語言文本,形成新的作品,是將文學作品的存在形式進行更好延伸方式,文學翻譯是非常常見傳播形式。在西方古羅馬人就把一大批希臘文學翻譯承拉丁文,在中國遠古時代就有將傳翻譯的事情,中國文字記載最早翻譯開始對于佛經(jīng)的翻譯,最遲不晚于東漢恒帝翻譯者安世高。外國文學并不是翻譯的外國文學,外國文學歷史更不是翻譯文學歷史,外國文學作品也不是翻譯的作品,外國文學作品經(jīng)過翻譯就必然進入到中國文化儲藏。雖然翻譯最終的結構都大概是語言,但是更多最終文學范疇,所以翻譯本質上是語境性的問題,自然語言形成個人島嶼橋梁,比較文學更加有限的研究對象是語言研究。和一般翻譯相比有很大不同,文學翻譯和研究更加注重語言研究,實質上屬于比較文學研究范疇,不局限于每一種語言現(xiàn)象,更多的是廣闊的背景下進行一定考察和研究,在外國文學教學過程中,可以把外國文學當成文學來講授,但是主要文學有自身特點和價值。任何時候翻譯文學作品都不能原文忠實于原作,會不可避免的加入翻譯者的理解、風格和個人色彩內容,這就是一種翻譯藝術。
2、外國文學不是完全的翻譯文學,只是比較忠實于原著,從語言角度分析可以看出作品表面上用的字句,都有一定多義性,更多時候會有象征性意義,由此可以看出,兩種不同的語言和文化差異中,任何翻譯者都會在一定程度上根據(jù)自己的理解對于原著進行一定翻譯,真正意義上的外國文學教學不僅僅教授翻譯文學,更多的是講授原著具有的創(chuàng)造性特色內容,要能夠合理體驗翻譯者的作用,還要對于原著進行一定合理比照,辨析和欣賞不同語言文學獨特韻味和魅力,這就是翻譯文學不同于外國文學。跨文化語境的外國文學教學并不是意味著可以輕視和忽視文學內容,不僅要能夠強調文化和文明的差異性,跨文化還要能夠在教學和研究中對于外國文學語境進行一定研究,要有清醒認識,對于泛文化和泛文明化進行一定區(qū)別,合理進行歸納和總結文化背景。文化不僅會影響到人們對于事物認識水平,還能夠加深人們對于事物理解能力,中西方人群有著不同思維模式,這也中西方文化差異性區(qū)別,隨著社會歷史發(fā)展,文化會貫徹人類文明發(fā)展整個過程。
四、結論
了解中西方國家文化底蘊差異,擁有各自審美取向,最主要因素就是要能夠對于民族文化傳統(tǒng)和思維方式進行一定了解,掌握中西文化個性差異,對于外國文學作品翻譯和欣賞要能夠合理分析,分析外國文學審美效果,提高自己審美風格、情趣能力和增強翻譯和鑒賞外國文學作品能力,不斷推進中西方文化交流和融合,使得兩者能夠得到共同發(fā)展和繁榮。
【參考文獻】
關鍵詞:外國文學教學;文本細讀;教學實踐
0 引言
外國文學作為文學專業(yè)院校的主修課程,對培養(yǎng)學生的審美修養(yǎng)以及提升學生對文學鑒賞能力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但是目前很多院校在教學外國文學時,常常強調文學史的知識積累,而對文本的解讀相對忽視,這顯然是不利于對學生文學鑒賞能力的培養(yǎng)。本文通過提出文本細讀這個概念,在外國文學史的教學中通過文本細讀這種教學模式并通過具體的課堂實踐來分析文本細讀教學模式的作用和效果。其實在2011年劉心武通過對我國古典名著《紅樓夢》的文本細讀發(fā)現(xiàn)了“日月雙懸”的這種政治懸案,從而顯示了文本細讀在文學研究和鑒賞方面所具有的重要作用。
1 外國文學教學現(xiàn)狀及文本細讀概念分析
1.1 外國文學的教學現(xiàn)狀分析
外國文學這門課程有的院校又稱為外國文學史,目前的主流教學模式是結合外國文學所體現(xiàn)的思潮流派的文學史,并根據(jù)外國文學史中每一個流派中,提出相應的代表作家和作品進行分析和講解。外國文學作品僅僅成為外國文學史教學中的案例。對此很多專家學者認為這種方式是一個非常大的誤區(qū)。四川大學劉亞丁教授就認為:“我國大學的外國文學教學走入了極大的誤區(qū),多數(shù)教師在課堂上講思潮,講流派,或者脫離文本講研究方法,就是不涉及具體文本閱讀體驗,學術刊物發(fā)表外國文學方面的論文的導向也與此相若?!逼鋵崉⒔淌谔接懙耐鈬膶W教學存在的問題和各種文學教學都存在著類似的困境。在這種教學模式下,學生只要不斷的記憶文學史的各種思潮流派,然后記住每個流派的代表作家和作品,記住每個思潮流派常見的藝術表現(xiàn)方法,就能夠完成這門功課的學習。
但是這種教學結果,培養(yǎng)出來的學生只能夠機械的背誦文學史的常識性問題,卻很難實現(xiàn)提升學生對外國文學的鑒賞能力,很難提升學生自由思考能力以及不斷積蓄外國文學的精華,幫助自己創(chuàng)作以及革新自己的創(chuàng)作理念,提升自己的創(chuàng)作能力。因此在外國文學教學以及其他的文學教學方面,應該遵循“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的原則,突出文本細讀教學為主,文學史教學為輔的創(chuàng)新的教學模式。
1.2 文本細讀的基本概念分析
文本細讀這個概念最早出現(xiàn)在上個世紀英美的新批評文論中,其基本概念指的是細密的研究作品上下文以及其言外之意。在文學評論中,要求注解每一個單詞的含義以及詞句之間的細微聯(lián)系,通過對文本的細微分析來挖掘整部作品的文學藝術價值。文學作為一門藝術,只有通過慢慢的品讀才能夠體味作品的精妙之處,很多文學作品前面的一個詞語可能就概括了后面的情節(jié)的發(fā)展,這就是所謂的草蛇灰線,伏脈千里。當代的文藝學家MH艾布拉姆斯在《鏡與燈――浪漫主義文論及批評傳統(tǒng)》這篇評論文章中就提出,文學作為一種活動是由作品、作家、讀者和世界這四個基本要素構成,因此文學的研究就離不開對這四個要素的綜合研究,這樣才能夠得出相對客觀準確的結論。讀者只有和文學文本進行親密接觸,仔細研讀才能夠真正理解文學的藝術魅力和感染力,由此可見文本細讀的在文學教學中的重要作用。
2 文本細讀教學實踐
2.1 文本細讀的教學方式
文本細讀對于外國文學教學而言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但是外國文學在數(shù)千年的歷史長河中,文學作品汗牛充棟,要想在課堂上對每一個作品都進行文本細讀式的教學顯然不符合教學實際,因此老師需要對教學內容進行選材,并按照下面四個步驟來安排具體的文本細讀教學。
第一步老師要展示解讀文本的問題以及解讀文本的方法;第二步學生利用老師提供的方法進行全文細讀;第三步學生根據(jù)老師提出的問題進行全文細讀;最后一步就是局部片段的文本細讀。在第一步中,老師應該選擇一段文本,并向學生展示如何從多個角度來分析同一部作品,每一種角度的解讀其細節(jié)的關注點是有差別的,學生就能夠從多個角度細讀文本并體會到細節(jié)的價值和作用。讓學生帶著具體的問題進行文本細讀是最佳的引導方式,這種方式更合適對短篇進行細讀教學。
比如在教學《變形記》這部作品時,老師在課前可以布置“請準確描述格里高爾的房間”這個問題,然后讓學生針對這個問題對這部作品進行細讀,此時學生就會發(fā)現(xiàn)格里高爾的房間竟然有三個門,從這個門的數(shù)量就可以分析出格里高爾所處的空間是沒有私密性的,這個空間并不屬于主人公自己,當學生細讀到三個房門都在傳來急促的聲音時,根據(jù)上下文又能夠聯(lián)想到外界對主人公的緊逼,通過這種文本細讀就能夠充分領略到《變形記》其表面文字透露出的深層哲學思考,而如果粗略的閱讀《變形記》只能夠感受到荒誕不羈的表面。
另外老師在設置問題時,還應該將學生的思維從封閉的文本結構轉向文化史學的角度進行思考,以莎翁的《哈姆雷特》教學舉例,可以引入約翰?厄普代克的代表作品《葛特魯?shù)隆愤M行對比式教學,從而引導學生對文化史學的思考。老師根據(jù)這兩種文學作品設置這樣的問題:葛特魯?shù)潞蛫W菲莉在作品中出現(xiàn)的頻率以及說話時和獨白時的頻率,通過學生認證研讀可以明顯的發(fā)現(xiàn)葛特魯?shù)乱葕W菲莉出現(xiàn)的頻率更高,在獨白和說話時,能夠明顯的感覺到莎翁的男權思想,正是通過對比教學,就能夠讓學生更好的領會文化史的發(fā)展也會改變文學作品的主流思想。
2.2 考核方式的創(chuàng)新
既然引入了文本細讀的教學模式,那么考核方式就應該隨之創(chuàng)新,要改變以往那種以文學史和文學思潮內容的考核。在文本細讀教學模式下,應該重點突出對文學作品的理解和解讀方面的考核,這樣才能夠凸顯學生對文學作品的感悟,可能沒有標準答案,但是卻能夠更好的釋放學生的所思所想,開拓學生自由思考的空間。比如暨南大學張世君在考核學生學習時提出的一道題目:“請描述托爾斯泰《安娜?卡列尼娜》的開頭”,看起來非常簡單,但是學生要想準確回答這個問題,就必須要完整的看完《安娜?卡列尼娜》,而且是細讀,才能夠更加準確的描述答案。這樣的考核方式才是真正和文本細讀教學模式相融合,才能夠有效的推進文本教學模式的開展。
3 總結
教材使用一般很多年,如果在外國文學教學方面始終以文學史和思潮教學為主,那么教材會變得越來越薄,學生只要憑借記憶力就能夠完成課程的學習,但是如果建立在文本細讀的教學模式下,將外國文學回歸到作品本身的教學上,那么教材就會變得越來越厚,無論從思想還是內涵都變得更加豐富多彩,學生才能夠獲得更多的精神營養(yǎng),才能夠讓學生獲得更加自由的思考空間。這對于提升學生的文學藝術鑒賞力,提升學生的創(chuàng)作能力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參考文獻:
[1]成立.論外國文學教學中人文精神的傳授和培養(yǎng)[J].文教資料,2011(22).
[2] 胡珂,布魯克斯.“文本細讀方法”研究[D].南京大學,2012(05):1315.
關鍵詞:外國文學教學;審美教育;教學方法
實質上,審美始終貫穿高校文科課程教學的始終,文學作品的欣賞、語言運用的分析等均是在進行審美教育。文學作品來源于生活,是對生活和藝術的描述,盡管并不具備直接的審美特點,但是文學作品具備自身所特有的審美特點。外國文學為高校漢語言文學專業(yè)的必修課,在教學過程中,不僅要向學生傳授外國文學知識,還應該進行審美教育,提升學生知識水平的同時,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
一、外國文學審美教育的必要性
高校外國文學教學中開展審美教育具有非常強的必要性,這可在審美教育在外國文學教學中的功能中體現(xiàn)出來。通過審美教育的開展,有利于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形成正確的人生觀,在教學的過程中,學生不僅可以對外國的文學史、文學理論等有所了解,同時,還可以鍛煉文學作品的審美能力,在外國文學作品中,可以體現(xiàn)出西方社會當時的意識形態(tài)、價值觀念等,在審美教育的作用下,可避免消極影響侵蝕學生[1]。在審美教育的作用下,學生的創(chuàng)造性思維能力可以得到提升,所謂創(chuàng)造性思維,是在對長期經(jīng)驗的歸納、總結以及邏輯分析基礎上形成的,屬于跳躍式的思維方式,屬于“直覺”范疇,而審美活動同樣以“直覺”為中心,利用主觀的感受對審美對象進行感知,最終形成審美觀點,外國文學教學中,審美教育實施的過程可鍛煉學生的創(chuàng)造性思維,促進其提升。由此看來,高校在開展外國文學教學的過程中,審美教育有利于提升教學效果,促進學生全面發(fā)展,具有而非常重要的現(xiàn)實意義。
二、外國文學審美教育的教學方法
(一)在作品中感受美
依據(jù)外國文學教學大綱的要求,學生需掌握的外國文學作品數(shù)量比較多,短暫的大學時間無法達成教學大綱的要求,對此,教師應該指導學生學會正確的閱讀,系統(tǒng)的對外國文學作品進行學習,并在學習中重視作家個性及流派特征的學習與分析,從而真正的實現(xiàn)帶著審美的眼光欣賞和學習作品。新生入學后,教師將外國文學作品必讀書目印發(fā)給學生,并逐步的指導學生學會閱讀,在閱讀的過程中,感受作品的美,如作品的情感美、人格美,從而實現(xiàn)審美的遷移,提升學生的審美能力。
(二)在作業(yè)中創(chuàng)造美
在學生的閱讀中,課外閱讀筆記有著非常重要的作用,能夠激發(fā)學生的審美靈感。學期開學后,教師依據(jù)學生實際的狀況,規(guī)定學生需要閱讀的作品數(shù)量,并形成閱讀筆記,教師并不對閱讀筆記進行命題,而是由學生依據(jù)閱讀的書目自行撰寫。對于學生的課外閱讀筆記,教師應該認真的批改和講評,并挑出優(yōu)秀的作品在學生中穿越,這個過程中,教師不僅可以了解學生的審美能力狀況,還可以鍛煉學生的審美能力[2]。此外,還可以針對具體的作品指定學生寫作小論文。通過課外作業(yè),讓學生在完成作業(yè)的過程中創(chuàng)造美,增強學生的創(chuàng)造性思維,提升審美能力。
(三)在課堂教學中提升審美能力
在現(xiàn)代教學中,討論教學法是比較有效的教學方法,通過討論教學的開展,可以促使學生全面的參與到課堂教學中,提升教學效果,同時也可以激發(fā)學生的思維,提高學生的思維能力。外國文學教學中,審美教育的開展也可以利用討論教學法,討論可以針對整個作品來開展,也可以針對作家、作品中的某個人物、運用的某個詞匯等來進行討論,在這個過程中,不僅學生的學習興趣并充分的激發(fā)出來,還可以充分的調動學生的思維能力,鍛煉審美水平[3]。如在進行巴金《家》的教學時,教師可以針對心理描寫詞匯進行討論,可以針對高覺新這個人物進行討論,討論中,學生的審美能力得到有效鍛煉。
(四)利用多媒體陶冶學生情操
隨著科學技術的發(fā)展,現(xiàn)代教學手段越來越豐富,并廣泛的應用在教學中,有效的彌補了教師力所不能及的地方。在進行審美教育的過程中,可充分的利用現(xiàn)代教學手段,如多媒體、電視、音響等,展示出與外國文學作品相關的視頻介紹、作品插圖、精彩片段、改編的電影、配備的音樂等,讓學生直觀的感受作品中的美,進而在心中產(chǎn)生認同感與好奇心,在探索的過程中發(fā)現(xiàn)美、體會美,最終實現(xiàn)審美能力的提升。
結論:綜上所述,在外國文學教學中,通過閱讀作品、討論教學、課外作業(yè)等多種方法,有效的滲透審美教育,從而促進學生審美能力的提升,實現(xiàn)學生的全面發(fā)展。
作者:王旭琴 單位:晉中師范高等??茖W校
參考文獻:
[1]趙琨.淺談高校外國文學教學中的價值觀教育[J].教育教學論壇,2012,09:120-121.
【關鍵詞】 新媒體 外國文學 課程體系 教學內容 教學方法
基金項目:咸陽師范學院教學改革項目(201102013), 咸陽師范學院專項科研基金項目(06XSYK225)。
[中圖分類號]:G420 [文獻標識碼]:A
隨著互聯(lián)網(wǎng)的出現(xiàn)和迅速發(fā)展,網(wǎng)絡、手機、數(shù)字電視等新媒體已然成為現(xiàn)代媒體的主流。語言文字傳播的形式和內容也發(fā)生了變化,用傳統(tǒng)的甚至是過時的教學內容和方法來為學生講授外國文學課程,明顯已經(jīng)陷入教學困境。結合新媒體時代的特點和外國文學課程的實際情況,可以在課程體系、教學內容和教學模式等方面積極探索,拓展和深化外國文學教學改革。
新媒體時代學習方式的轉變
隨著新媒體的廣泛應用,人們的閱讀方式、交流方式和表達方式都開始發(fā)生變化,學生獲取知識的途徑也在悄然發(fā)生變化。作為新媒體的主力軍,網(wǎng)絡對人們的生活方式和學習方式發(fā)生了深遠的影響。博客、虛擬社區(qū)、電子郵箱、網(wǎng)絡電視、網(wǎng)絡文學、網(wǎng)絡游戲成為學生交流和獲取信息的重要渠道。與傳統(tǒng)社會相比,網(wǎng)絡社會的學習方式更加靈活,具有主動性、互動性、快捷性和超時空性。隨著網(wǎng)絡信息資源的不斷豐富和完善,外國文學的網(wǎng)絡資源越來越全面。一直以來, “教什么”與“怎么教”,“學什么”與“怎么學”都是教育領域所關注的核心問題。在新媒體時代,外國文學該怎樣上,學生又該如何學?
外國文學教學改革的具體措施
隨著新媒體時代的來臨,人們的學習方式發(fā)生了巨大的變化,外國文學概念性知識幾乎都能在互聯(lián)網(wǎng)獲取,學生不再滿足于傳統(tǒng)的教學方式,外國文學的課程體系、教學內容和教學模式都受到極大挑戰(zhàn)。因此,需要不斷完善外國文學的課程體系,拓展外國文學的教學內容,探索外國文學的教學方式。
1.完善外國文學的課程體系
高等學校課程體系主要反映在基礎課與專業(yè)課、理論課與實踐課、必修課與選修課之間的比例關系上。對外國文學教學而言,課程體系主要涉及到理論課與實踐課、必修課與選修課的比例關系。由于人文學科自身的復雜性,單獨開設外國文學實踐課并不現(xiàn)實。因此,一方面可以加強外國文學課堂教學的實踐性,另一方面可以在課外開拓多種途徑,如組織同學參加外國文學專題知識講座、成立外國文學經(jīng)典研讀社、建立外國文學博客群等。
目前,大多數(shù)高校在講授時都采用兩大板塊模式,將外國文學分為歐美文學與亞非文學兩大部分,但兩者之間缺乏有機的內在聯(lián)系,所以授課內容往往很難深入。因此,需要構建新的外國文學課程體系,即以歐美文學為經(jīng),以亞非文學為緯,在突出歐美文學的同時,將兩大模塊融為一體。在比較文學的視野下觀照外國文學,平衡教學中東與西、史與論等多重關系。具體地說,就是圍繞外國文學開設“中西文學比較”、“中西小說比較”、“現(xiàn)代派與后現(xiàn)代派專題研究”、“20世紀歐美文學熱點問題”等專業(yè)選修課,形成一個比較完整的外國文學史知識體系。
2.拓展外國文學的教學內容
在新媒體時代,教學內容側重指教學過程中同師生發(fā)生交互作用、且服務于教學目的達成的動態(tài)生成的素材和信息。無疑,這對傳統(tǒng)的教學內容提出了挑戰(zhàn),教材作為教學內容的“載體”,不再是教學活動的中心。因此,在教學內容上,必須有針對性地拓展教材內容,深化教學內容培養(yǎng)學生的閱讀習慣。具體來說,可以從如下方面來拓展教學內容:
一是以教材內容為信息的輻射中心,進行跨學科教學,挖掘外國文學的文化內涵。素質教育雖然已經(jīng)推行很多年,但高考仍然是應試教育的模式,學生知識面狹窄,對國外哲學、宗教、歷史、心理學、文化習俗等知之甚少,所以學習外國文學困難較多。走進外國文學的課堂,對學生來說本身就是中西異質文化的碰撞。如講授中世紀文學和古希伯來文學時,都會講到基督教的《圣經(jīng)》,講授《哈姆萊特》時可以從精神分析、道德哲學、女性主義等多個角度展開探討。
二是利用豐富的影視資源,為外國文學教學提供形象而直觀的資料,豐富課堂教學。在新媒體時代的讀圖語境中,文學與影視、游戲、動漫的結合成為一種傾向。講故事的時代已經(jīng)過去了,而且一去不復返,這就使外國文學教學面臨著種種尷尬和困境。在此背景下,教師只能借助豐富的影視資源,把學生“召喚”到文本中來。如通過播放電影《特洛伊》(2004)與《奧德修斯與迷霧之島》(2008)的精彩片段,與《荷馬史詩》進行對比分析,從而激發(fā)學生的閱讀興趣。
三是在比較文學的視野下講授外國文學,打破歐美文學與亞非文學的二分模式,在兩者之間建立有機的內在聯(lián)系。比較文學所強調的“跨民族、跨語言、跨文化、跨學科”把歐美文學與亞非文學聯(lián)系成一個有機的整體,使學生能夠宏觀地把握世界文學的本質,找到共同的“文心”或“詩心”。如把“多余人”作為一種世界性文學現(xiàn)象來講授,從社會歷史與文化環(huán)境等方面比較俄國“多余人”、日本“多余人”與中國“多余人”的異同,探討“多余人”的悲劇成因、社會意義和審美價值。
四是引入有爭議性的熱點問題,培養(yǎng)學生的問題意識。在教學過程中,既重視對外國文學經(jīng)典作品的解讀,也重視對外國文學研究的前沿問題,并融入教師自己的評價,力求使課堂充滿思辨色彩,培養(yǎng)學生的問題意識。如講授20世紀歐美文學時,通過介紹后期象征主義、意識流、存在主義、新小說、荒誕派戲劇等文學流派,在課堂上討論“后現(xiàn)代主義”就是“后期現(xiàn)代主義”還是“現(xiàn)代主義之后”。
3.探索外國文學的教學方法
如果說對教學內容的改革是為了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那么要充分調動學生的主動性,就必須走出教學方法的困境,增強學生學習的主動性、獨立性和實踐性。從教師這方面來說,可以在以下方面有所突破:
一是改變傳統(tǒng)課堂單一講授的教學方法,利用新媒體將課堂授課、討論交流、課外閱讀等形式有機地結合起來。在傳統(tǒng)外國文學的教學活動中,教師是知識的擁有者和傳授者,但在新媒體時代,教師不再是知識的權威,學生也不再是知識的被動接受者。網(wǎng)絡在知識和學生之間搭起了一座橋梁,原本作為知識載體的教師也需要實現(xiàn)自身職能的轉變,給予學生更多的自。隨著智能手機的普及,學生獲得信息更加及時、便捷,甚至可以允許學生當堂上網(wǎng)查詢資料,當堂展開對話、討論。
二是充分利用現(xiàn)代化教育技術,創(chuàng)建適合外國文學教學和當代學生特征的視、聽、讀全新教學模式,實現(xiàn)教學現(xiàn)代化。在傳統(tǒng)教學中,教學過于依靠文字教材和教師的課堂講授,而在新媒體時代,現(xiàn)代教育技術可以集聲、文、圖、像于一體。在利用多媒體上課的同時,還可以同步播放跟教學內容相關的影視作品片段,如《哈姆雷特》、《紅與黑》、《悲慘世界》、《復活》等。影視作品具有形象、生動、直觀的特點,學生可以在文本細讀的基礎上,根據(jù)自己的興趣有選擇地觀看影片,并將文本和影片進行比較分析,以彌補教材知識和課堂學習的不足。
三是實現(xiàn)教學內容的網(wǎng)絡信息化,搭建網(wǎng)絡教學平臺和資源庫。借助網(wǎng)絡的開放性和共享性,圍繞課堂教學展開自主學習,使學生成為學習的主體。在新媒體時代,學生既可以通過校內網(wǎng)絡教學平臺與教師展開互動交流,又可以在新浪愛問、蘆笛外國文學論壇等校外網(wǎng)站下載相關資料、進行專題討論,還可以通過外國文學網(wǎng)、文貝網(wǎng)等網(wǎng)站及時掌握學術界的最近動態(tài)。在學校網(wǎng)絡教學平臺上展開教學活動,與學生進行網(wǎng)上互動式教學活動,不僅可以促成良好的師生互動局面,而且可以促成學生之間的互動局面,從而實現(xiàn)跨越時空限制的互相交流和協(xié)同學習。我校雖然已經(jīng)于2008年建立了網(wǎng)絡教學綜合平臺,但目前仍未受到充分重視和充分利用。
值得注意的是,網(wǎng)絡信息雖然為教學提供了豐富的資源,但網(wǎng)絡信息良莠不齊,這就需要充分發(fā)揮教師的指導作用,為學生篩選網(wǎng)絡資源,去粗取精、去偽存真。在新媒體時代,經(jīng)典文本經(jīng)常受到戲仿和消解,學生極易受到誤導。以男歌手海鳴威為例,海鳴威是其藝名,不少學生竟其將與著名作家海明威相提并論,甚至混為一談。海鳴威的歌曲《老人與?!返母杳鸵庀?,均來自于海明威的小說《老人與?!贰o@然,前者是對經(jīng)典的戲仿和挪用,“硬漢子”老人在此成了一場過往愛情的見證者,寄托著男女雙方分手后的懷念之情。
四是組織學生聽網(wǎng)絡公開課,尤其是世界知名大學的網(wǎng)絡公開課程,拓展知識視野。在新媒體時代,不出國門就能聽到世界名校的網(wǎng)絡公開課,耶魯大學、哈佛大學、麻省理工學院等美國知名高校在網(wǎng)上免費提供了課堂實錄的錄像,其中有不少是與外國文學相關的公開課,如耶魯大學的《解讀但丁》、《塞萬提斯的堂吉訶德》等,麻省理工學院的《西方文明的基礎I:從荷馬到但丁》、《西方文明的基礎II:文藝復興到現(xiàn)代性》、《中世紀文學:但丁、薄伽丘與喬叟》、《莎士比亞》、《重要英文小說:閱讀浪漫小說》、《二十世紀小說》等。
2011年,我國教育部開始建設高等教育課程資源共享平臺,并在“愛課程”網(wǎng)集中展示了“中國大學視頻公開課”和資源共享課,但遺憾的是暫時沒有與外國文學直接相關的公開課。清華大學、西安交通大學等國內知名大學的網(wǎng)絡公開課均未開設公共課。浙江大學的開放課程雖開設了《世界文學名著導讀》,但也僅僅不過十講。十二五期間,教育部將打造1000門精品視頻公開課和5000門資源共享課免費共享,無疑這將為外國文學教學提供豐富的教學資源。
結 語
面對著浩瀚如海的知識信息,如何改革外國文學教學內容和形式,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和探索熱情,培養(yǎng)創(chuàng)新思維和科研能力的目的,始終是我們關注的問題。機遇與挑戰(zhàn)并存,新媒體一方面為我們走出外國文學教學困境提供了技術條件,另一方面也對外國文學的傳統(tǒng)教學模式造成了巨大的沖擊。因此,新媒體時代的教師不僅要當好課堂的組織者,還要當好網(wǎng)絡世界的導航者,在提高課堂學習效率的同時,注重培養(yǎng)學生網(wǎng)絡學習的能力,讓學生成為終生學習型的人。總之,只有深入思考教學現(xiàn)狀、積極探索教學模式,更新觀念、大膽創(chuàng)新,才能不斷改革和完善外國文學教學體系,實現(xiàn)新的超越。
參考文獻:
[1]中國互聯(lián)網(wǎng)絡信息中心(CNNIC).第30次中國互聯(lián)網(wǎng)絡發(fā)展狀況統(tǒng)計報告.2012-7-19.
[2]朱維之等.外國文學史(歐美卷)[M].天津:南開大學出版社,2009.
關鍵詞:文化與“跨文化”;中西文化;語言環(huán)境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9324(2014)12-0136-02
文化不僅影響人對事物的認識,而且還能加深人們對事物的理解,這就是它最大的力量。中西方人群有著不一樣的思維模式,這是中西方文化之間產(chǎn)生差異的主要原因,也是“跨文化”現(xiàn)象產(chǎn)生的根本原因。隨著社會歷史的發(fā)展變遷,文化一直貫徹在其發(fā)展過程之中,在不同的背景下,產(chǎn)生的文化元素也將截然不同,而且文化會在歷史的變遷中,不斷地累積,不斷地更新,最終會產(chǎn)生自身所獨有的文化現(xiàn)象與思維模式。一般情況,在形成思維模式后,通常個體事物會受到忽視,但是會讓特殊社會群體里的認知放大,情感的色彩會夾雜在這種態(tài)度里面,并且被固化,還不易被扭曲。有時候定式思維是不正確的,因為在不斷變化的內外環(huán)境中,只用一種不變的思維是很難應付各種變化的。但需要清楚認識的是,有的時候定式思維又是正確的,雖然只能說是一種經(jīng)驗總結,但是勝算的概率還是很大的??傊?,思維模式影響文化,還影響人對文化的認知與理解,最后就會形成中西文化的差異。
一、“文化”與“跨文化”
對于“文化”這個概念,胡文仲先生認為“文化”中包括了“軟物品”與“實物”,“軟物品”是指思想、信條、智慧等事物,“實物”指器械、工具等,它們是人類在勞動中創(chuàng)造出來的,并且可以不斷傳承與更新。胡文仲先生認為“文化”并非天生就有,而是需要在后天的學習中才能獲得的,而且行動受到“文化”的指導,“文化”在人們的生產(chǎn)生活中可以提供解決的方法。
文化因為擁有其獨特的價值觀念而具有獨特性,不同的價值觀念會產(chǎn)生不同的文化。在文化的交流發(fā)展中,西方的文化價值觀念進入中國,在這個信息化時代傳播得更廣更快。所以,在不同的國家、民族與文化間的社會交流也不斷增加,這就需要多與西方人增加交流以加深對他們社會文化的理解。但這并非易事,在面對陌生的文化、思維方式、行為方式時,在與他們的交流之中,難免會產(chǎn)生文化上的沖突,這就是“跨文化”語境。
二、跨文化語境中的外國文學翻譯
1.增加對文化差異的了解,讓文化優(yōu)勢形成互補。在翻譯文學時,不能將文化背景獨立在語言之外,要加在文學翻譯里面,它能幫助讀者更好地體會與理解文學。文化背景與文學翻譯需要共同作用,才能將語言表達思想與交流情感的功能很好地發(fā)揮出來,才能提高欣賞跨文化翻譯文學的能力。眾所周知,無論哪一種文化都有其自身的特點與發(fā)展歷程,加深對它們之間差異的了解能夠形成優(yōu)勢互補,更加接近,兩者之間的相互影響與滲透會在中西方文化不斷增強的交流之中不斷加強。
2.加強西方文學作品的翻譯工作。文學是一種大眾化的綜合藝術,它包含了不同的藝術手段。文學不僅能夠抒發(fā)感情,還能夠傳播信息,讓讀者在閱讀作品中獲得美的享受。然而,我國的外國文學翻譯工作相對薄弱,翻譯的作品質量不是很好,并且不夠重視翻譯工作,也缺乏專業(yè)的翻譯人才,導致的最終結果就是外國文學作品翻譯成中文時無法保證原汁原味,而本國作品在翻譯時也體現(xiàn)不出自身特色,并且不符合西方人的思維模式與閱讀習慣。在翻譯文學作品時,還會涉及文學審美及審美情緒,但是在翻譯時又受到作者與翻譯者的限制。如何在翻譯時準確地傳達作者的意思,對翻譯者的功力來說是一個考驗。所以,亟需加強西方文學作品的翻譯工作,可以讓翻譯者深入了解西方的審美觀念,增加兩者的了解與交流,以促進文化的交流與傳播。
3.提高欣賞西方文學作品的能力。在欣賞西方的文學作品時,講解者具有關鍵作用。所以,在教授或講解西方文學作品時,不要僅限于教授外國文學的語法及詞匯,還要讓學生學會運用西方語言,加強在跨文化語境中交際的能力。即使不是學生而是普通人在欣賞外國文學作品的過程中,也需要提高自己的素養(yǎng),改變自己的觀念,提高對外國文學作品鑒賞的能力。
三、跨文化語境中的外國文學分析
1.在跨文化語境中尋找中西文化的共融。在國際文化加大交流的背景下,越來越多的人開始注意外國文學,而文學作品的翻譯為人們欣賞外國文學作品提供了條件。因此,翻譯外國文學的作品面臨著更高的挑戰(zhàn)。要分析外國文學作品,第一要在跨文化語境中找到中西文化的共融。在翻譯時,不只是簡單地將中文與外文之間進行互相翻譯,而且要將文學氣息帶入其中,可以說是用客觀審美的態(tài)度進行二次創(chuàng)作。
2.在跨文化語境中體現(xiàn)中西民族文化。不同的民族擁有其自身的文化語言與思維方式,因此文學作品都帶有很強的民族性或地域特色。在欣賞外國文學作品時,要了解這個國家的民族文化背景,因為不同的地區(qū)與民族看待同一事物的態(tài)度是不同的,如此我們就能從根源上對各種理解與見解進行剖析。從文學藝術角度來說,文學作品是一種生動的呈現(xiàn),有的文學作品單從名稱就能體現(xiàn)其民族文化及背景,這是由民族文化與地域文化決定的。
3.凸顯跨文化語境中中西方的傳統(tǒng)文化?!饵S河絕戀》與《泰坦尼克號》分別屬于中國與外國同時期的電影,它們的題材都是以愛情為主,但是它們在文化受眾中有著完全不同的反響?!短┨鼓峥颂枴返乃枷胄苑浅I羁蹋萌诵缘墓廨x讓觀眾折服,但是在奧斯卡評審中,中國的《黃河絕戀》卻被淘汰出局,二者是完全相反的結果,其中最主要的原因是中西方的傳統(tǒng)文化存在較大的差異。《泰坦尼克號》之所以能在奧斯卡角逐中獲得成功,是因為作品產(chǎn)生的背景是美國經(jīng)濟高速發(fā)展的時代,在利益驅使下,人與人之間諸多紛爭,相互之間的關系是一種漠然與戒備的狀態(tài),雙方之間缺乏信任及安全感。而《泰坦尼克號》中的愛恰恰溫暖了人的內心,讓人們體會到生命的珍貴與感人的愛情。這個主題契合了以財富為中心的西方中產(chǎn)階級的文化價值觀,但是中國的價值觀中心是自然山水,與西方的價值觀是背離的。
總之,中西方文化的差異導致交流阻礙,最終會由于缺乏共鳴導致作品欣賞受到影響。所以,要對不同文化之間的差異進行剖析,吸收對方的精華部分,促進文化的雙向交流。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