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務員期刊網 精選范文 基礎教育評估范文

基礎教育評估精選(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基礎教育評估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基礎教育評估

第1篇:基礎教育評估范文

一、實驗工作評估的目的

課程改革實驗工作評估,是國家課程改革實驗工作正常有序進行的重要環(huán)節(jié)。評估的目的在于全面評估縣(市)區(qū)及學校各項工作的進展,及時總結實驗過程中的經驗和教訓,為實驗工作的改進和完善提供依據,使課程改革實驗工作順利進行。同時,通過對整個實驗過程的評估,對課程改革的理念、措施和方法,以及課程設置、課程標準和教材提出建設性的建議。

二、實驗工作評估的依據

課程改革實驗工作評估,依據教育部《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等一系列課程改革的文件為依據,按照教育部及省市教育行政部門的有關實驗工作的要求進行。

三、實驗工作評估的基本原則

1、整體性。評估以縣(市)區(qū)、鐵路及直屬學校作為評估對象和分析單位,進行整體評估;評估內容涉及課程改革實驗工作的各個主要方面。

2、階段性。課程改革實驗是一個較長周期的研究工作,實驗的不同階段有不同性質的重點。評估將根據實驗的進展情況,分別對不同階段的發(fā)展狀況進行評估。每一階段的結果都將是實驗工作整體評價的組成部分。

3、可操作性。每一階段的實驗工作都要按實驗方案所確定的目標與任務進行。評估時,根據實驗的總目標與每一階段的任務,分解成若干項可操作的評估指標,使實施者和評估者都了解評估的標準,以期促進實驗工作的良性發(fā)展。

四、實驗工作評估的內容

課程改革實驗工作評估采取整體設計,分段實行,既重視對結果的評估,又重視對過程的評估。依據我市實施方案提出的任務的要求,從實施的準備、實施、結果等幾個階段,分別對縣(市)區(qū)、鐵路及市直學校的組織者、教師和學生,乃至社會各界分別進行考察,進而對實驗工作做出整體的綜合判斷。具體的評估范圍和內容同見附表。

五、實驗工作評估的方法

1、統(tǒng)一設計,分步實施。按實施的總體目標,統(tǒng)一設計實驗評估方案,規(guī)定對實驗的各個階段和不同的參與者進行不同形式的評估。評估隨著實施的進展,分階段實施。一般至少要為起動、過程和初步結果三個階段進行評估,根據進展情況進行專題評估等。

2、集中管理,分片落實。實驗工作的評估由市領導小組和專家工作組統(tǒng)一組織,分為縣(市)區(qū)和市直學校進行評估。

3、自我評估與專家評估相結合。每次評估先由實驗單位自我評估,再由專家組進行評估。

六、實驗工作評估的實施

課程改革評估工作組由市專家工作組成員組成。按階段和專題等對實驗過程進行評估。

1、實驗的準備與啟動階段的評估。重點評估實施方案、實驗條件和實驗啟動情況。在實驗初期進行,一般可安排在實驗啟動后的1個月之內進行。

2、實驗的常規(guī)與觀念評估。重點評估實驗是否走上正軌,相關人員的觀念是否發(fā)生轉變。一般在實驗進行3個月至6個月之間進行。

第2篇:基礎教育評估范文

【關鍵詞】中小學教師;教育技術能力網絡培訓;效果評估;指標體系

【中圖分類號】G420【文獻標識碼】B 【論文編號】1009―8097(2010)09―0058―04

一 教師教育技術能力網絡培訓背景

為了貫徹經國務院批準的《2003-2007年教育振興行動計劃》,配合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和“農村中小學現代遠程教育計劃”的實施,提高中小學教師教育技術能力水平,教育部在2005年啟動實施了“全國中小學教師教育技術能力建設計劃”。計劃按照“總體規(guī)劃、分步實施、學用結合、注重實效”的原則組織實施。從2005年開始,組織部分省(自治區(qū)、直轄市)先行試點。[1]為進一步擴大培訓的規(guī)模, 同年,教育部師范司委托北京大學和華東師范大學在兩套培訓教材的基礎上,開發(fā)中小學教師教育技術能力培訓(初級)網絡課程。2006年5-9月期間,北京大學教育學院和北京大學網絡教育學院合作,完成了網絡課程及相關資源的開發(fā)。2006年11月至2007年1月期間,北京大學組織教師對廣東深圳、遼寧沈陽和平區(qū)和新疆烏魯木齊三地的近200名教師開展了網絡培訓試點教學,培訓取得了滿意的效果。2007年2月,該網絡課程(初級)通過了教育部師范司和項目辦組織的專家評審,并向全國推廣。截止到2008年底,僅北京大學網絡教育學院和廣州市遠程教育中心兩個單位,就為12萬多中小學教師開展了這門課程的培訓。2009年,報名參加北京大學網絡教育學院培訓的人數已經接近9萬人。[2]

二 實施效果評估的必要性

從以上描述可見網絡培訓的規(guī)模確實可觀,但是網絡培訓是否真正起到了作用,在多大程度上起到了作用,我們應該如何對待網絡培訓:是繼續(xù)推廣?還是加以改進后再推廣?還是立即廢除停止?對于這些問題的回答都有待于我們對網絡培訓的效果進行評估。而目前,我國教師培訓還沒有一個成熟的評估模式來指導,對培訓效果的評估方法也是各不相同。[3]現實中教育行政部門衡量教師培訓效果的標準通常為是否完成了教育行政部門規(guī)定的學習課時,優(yōu)秀率是多少等,致使教師培訓存在各種各樣的問題而未被發(fā)掘,最終導致很多的教師培訓流于形式。教育界對于教師培訓效果的評估倒是有一些研究,但是這些評估大都是針對傳統(tǒng)的面授培訓的,而且評估也只停留在一些淺層次上,關于網絡培訓效果的評估尚未出現。由此可見,運用一定的評估方法對我國教師網絡培訓效果進行評估無疑是非常必要的。在教育評價中,評價的準則通常有兩種形式:其一為指標系統(tǒng),其二為概括性問題[4]。指標作為一種評價的準則,能用外在的行為來反映內在的思想,用具體的項目來反映抽象的內容,具有便于測量、測量誤差較小、信度較高等優(yōu)點。因此文章嘗試運用構建評估指標體系的方法對教師教育技術能力網絡培訓的效果進行評估。

三 評估指標體系的構建

1 指標體系建構的理論基礎

因為文章構建的是對“中小學教師教育技術能力網絡培訓效果”的評估體系,所以首先涉及到的問題就是教師的教育技術能力有哪些,經過初級培訓應該達到哪些目標。其次涉及到的問題是網絡培訓課程的質量,因為我們這里研究的培訓是在網絡環(huán)境下開展的,整個培訓的內容是以網絡課程的形式呈現的,網絡培訓課程的質量應該是影響培訓效果的一個很重要的因素,也應作為網絡培訓效果評估的一個重要指標。再次涉及到的問題是選擇什么樣的評估理論對培訓的效果進行評估。

綜上分析,本文擬在對《中小學教師教育技術能力標準》(以下簡稱:“能力標準”)和《中小學教師教育技術能力初級培訓大綱》(以下簡稱“初級培訓大綱”)、網絡課程評估理論、培訓評估理論綜合分析的基礎上嘗試構建出適合中小學教師教育技術能力網絡培訓的評估指標體系。

對于中小學教師的教育技術能力包含哪些,經過初級培訓應該達到哪些目標,筆者結合了“能力標準”和“初級培訓大綱”中的內容進行了分析,得出初級培訓后中小學教師在“意識與態(tài)度”、“知識與技能”、“應用與創(chuàng)新”、“社會責任”方面應該達到的目標。

對于中小學教師教育技術能力網絡課程的評估筆者參照了2002年6月7日,教育技術標準委員會的《教育信息化技術標準CELTS―22.1――網絡課程評價規(guī)范》,規(guī)范中從課程內容、教學設計、界面設計和技術這四個維度對網絡課程進行評價。

對于選擇什么樣的評估理論作為評估教師網絡培訓效果的支撐理論是本文的一個難點。此次培訓的目標是提高教師的教育技術能力,而能力的培養(yǎng)與提高又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影響能力培養(yǎng)與提高的因素也是多方面的。因此我們的評估不能是一個靜態(tài)的評估,而應是動態(tài)的、全面的、連續(xù)性的、分層次的評估。而美國威斯康星大學的唐納德•柯克帕特里克教授提出的評估四層次模式,也稱柯式四層次訓練成效評估模式[5]恰好采用了分層評估的思想,從反映、學習、行為、結果這四個層次來評價培訓的效果。這無疑對我國的教師培訓效果評估有很大的借鑒意義。其實,在實踐中,人們已經開始將這一評估模型應用到教師培訓評估中。教育部―微軟(中國)“攜手助學”項目中師資培訓效果評估采用了柯克帕特里克分層次評估培訓效果的思想,將教師培訓效果分為教師對培訓的反應、教師的學習、學校的支持、教師的應用、學生的學習結果五個層次分別進行評估。[6]因此本文在借鑒前人評估經驗的基礎上,將教師網絡培訓的效果的評估分為:教師對培訓的反應、教師的學習、學校的支持、教師的應用和培訓成果五個層次。其中的培訓成果包括學生的學習結果、教師的教學成果、學校的綜合實力三個方面。

2 評估指標體系雛形的構建

根據上述綜合分析,構建出來的評估指標體系的雛形如表1所示。評估指標體系包括一級指標5個、二級指標16個、三級指標52個和相應的評判標準。

四 結束語

構建評估指標體系僅僅是教師網絡培訓效果評估工作的一個開始。將評估指標體系很好地應用到評估實踐中,及時發(fā)現網絡培訓活動中存在的問題并加以解決,不斷提高培訓的效果才是我們的最終目標。但是對教師網絡培訓效果開展全面、深入地評估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首先,教師網絡培訓是在網絡環(huán)境下,依托網絡課程開展的,那么網絡課程的質量對培訓的效果會有直接的影響。而對于網絡課程的評估本身就是非常復雜的。其次,教師將培訓中收獲的知識技能應用到在教學工作中需要一個比較漫長過程,那么效果評估在應用層面上必然要持續(xù)較長的時間。最后,學生的學習能力、教師的教學成果和學校的綜合素質這些都是很難進行如實地評估的,因此效果評估在衡量培訓成果時又需要更大的耐心和更高的技巧。

參考文獻

[1] 教育部.教育部關于啟動實施全國中小學教師教育技術能力建設計劃的通知[EB/OL].

[2] 郭.從一門網絡培訓課程到“虛擬”教師培訓學院[J].中國電化教育,2009,(7):24.

[3] 戴錫瑩,王以寧.柯試成效評估模式對教師信息技術培訓評估的啟示[J].電化教育研究,2003,(12):57.

[4] 陳玉琨.教育評價學[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34.

第3篇:基礎教育評估范文

論文摘要:我國當前的評估制度在施行過程中產生的一些弊端,并不完全是由于評估指標設計不夠科學、評估技術不夠完善,而是由于更為深刻、更為根本的原因所導致的,充分探討適合我國國情的評估制度安排及其賴以建立的理論基礎是較研究評估技術更為迫切的一項工作。嘗試從高等教育質量觀、不同評估制度安排的效益存在差異、政府在高等學校評價中的角色扮演、對不同高校的社會態(tài)度等四個方面對評估制度之基礎理論進行初步探討。

2003年 ,我國正式確立了五年一輪的普通高等學校本科教學工作水平評估制度 (以下簡稱評估制度)。截至2008年6月,第一個五年評估工作已經結束,其間有 500多所高校先后接受了評估。然而隨著我國高等教育大眾化程度的不斷加深、高等教育質量問題的日益凸顯,評估制度也暴露了一些不足之處,如由于委托關系而產生的評估主體的道德風險問題,由于行政性評價而導致的評價指標體系單一問題等。其實,現有評估中的一些弊端,并不完全是由于評估指標設計不夠科學、評估技術不夠完善所導致的,而是由于更為深刻、更為根本的原因,如評估制度安排不盡合理等。本文認為,充分探討適合我國國情的評估制度安排及其賴以建立的理論基礎是較研究評估技術更為迫切的一項工作,因為它是評估制度不斷走向完善,在實踐中走的更遠,更能發(fā)揮實效的基礎。

一、 對高等教育質量觀的看法

高等教育質量觀是一個有著豐富內涵的概念,它會因為研究者所站的立場、層面的不同而不同。例如,站在學校的立場,從微觀的、具體的、操作的層面思考的研究者可能會著眼于學校的專業(yè)布局、課程結構等;站在社會的、政府的、公共福利的角度,從抽象的、宏觀的、指導性的層面思考的研究者可能會著眼于人才培養(yǎng)的價值取向,如學術性與職業(yè)性的消長問題等。本文所說的高等教育質量觀是站在社會的、政府的、公共福利的角度,從抽象的、宏觀的、指導性的層面而言的。國內外有關專家學者已經對大眾化條件下的高等教育質量觀作了很多的探討與論述,例如戚業(yè)國提出了高等教育多元化質量觀,認為不同類型、不同層次、甚至不同定位的院校應當有自身的質量觀;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提出 “避免用一個統(tǒng)一的尺度來衡量”不同國家、不同地區(qū)、不同學校的高等教育質量,這實際上也是堅持了高等教育多元化質量觀。

本文堅持高等教育多元化質量觀,其特殊內涵簡述于下。一所高等學??梢杂胁煌谄渌叩葘W校的質量追求。例如,同樣是辦土木工程專業(yè)的兩所高校 (甲與乙),甲校以培養(yǎng)土木工程基礎理論或技術研究人員勝任力為價值追求,如果其預期目標達到,那么它的辦學可以稱之為有質量,應該被社會承認;乙校以培養(yǎng)建筑工地工程技術人員勝任力為價值追求,如果其預期 目標達到,那么它的辦學同樣可以稱之為有質量,同樣應該被社會承認;類似上述甲乙兩校關于土木工程專業(yè)的辦學質量不應該進行排隊、比較,否則會誤導高校的發(fā)展。

推而廣之,同質的事物才可以進行排隊、比較,不同質的事物不可以直接進行排隊、比較。也就是說只有同質的高校、專業(yè)等才可以進行質量達成度方面的排隊、比較。一所學校將來的發(fā)展不應該過早地被非科學外力所決定,而應該建立一套發(fā)現其“內力”的機制,發(fā)揮其內力的平臺,在科學外力的激勵下,不斷獲得成長條件,逐步發(fā)展壯大,或者及時淘汰,有效提高社會的整體福利水平。當然,多元化的質量觀并不排斥不同高校質量追求達成度之間的排隊、比較,只是說,多元化質量觀是一個更基礎的觀念,只有在此基礎之上,只有在堅持不同高校可以根據自己的學校定位、專業(yè)發(fā)展目標、課程設置標準等多元化發(fā)展的基礎之上,我們才能進一步審慎地探索對同質高校、同質專業(yè)等進行質量達成度方面的排隊、比較,或者根據特定的技術處理將不同質的高校、專業(yè)等進行同質轉換后再進行排隊、比較,進而根據排隊、比較的結果以及相應的技術措施賦予相應的社會資源。同質轉換是一個相當復雜的問題 ,不是本文探討的重點。下面我們可以用圖示的方法揭示本文所秉持 的高等教育質量觀的內在要求,這也是我們探討高等學校評估制度安排的一個基礎。

二 、不同評估制度安排的效益存在差異

高等學校的客戶是多個群體的混合體,這個混合體里有家庭、企業(yè)、還有代表社會公共利益的政府等。不同的客戶對于高等學校的期待是不一樣的,這取決于客戶的結構狀態(tài)、理智水平等,例如家庭可能期待學校能夠提供富有競爭力的文憑,豐富學生的學識,提高學生的能力 ;企業(yè)可能期待學校能夠提供使受教育者具有團隊協(xié)作精神、扎實專業(yè)知識、良好綜合素質的教育服務或者具有市場價值的研究成果 ;政府可能期待學校能夠加強基礎學科的研究,生產具有重大理論或應用價值的研究成果 ,塑造學生的精神品質。一所高等學校要想存在發(fā)展乃至輝煌卓越 ,必須考慮其是否能夠滿足客戶的需求 ,如果能夠很好地滿足客戶的需求,那么它可以被稱之為是有質量的,否則是無質量的。從理論上講 ,一所高等學校最終的客戶即直接利益相關者利益的滿足程度應該作為評價其辦學質量的基礎。評估制度安排的設計應該建立在這一基礎之上,否則就是無本之木、無源之水,難以發(fā)揮應有的作用。所以,評估制度安排中評估主體的設計應該緊緊圍繞直接利益相關群體開展,建立利益訴求信息通道,使利益訴求信息得到充分表達,從而為科學評價高等學校的辦學質量建立一套有力的動態(tài)標準、監(jiān)督體制。我們應該建立一個多樣化發(fā)展的高等學校集合與其主要客戶群體互動 的良性平臺,這個 良性平臺類似我們建立秩序良好的市場環(huán)境以供買賣雙方互利互贏增加社會總剩余一樣。假設高等學校有三個主要的客戶群 A、B、c和誤差客戶集合(0,理論上講,高等學校的評估制度安排(記作 cuES)應該考慮到這三個要素和誤差客戶集合的利益訴求,應該是 A、B、C和利益訴求的一個函數,即 F(A、B、c、‘o),當缺少一個及以上主要客戶群或者顯著但沒有考慮時,高等學校的評估制度安排就是不完全的,不良性的,不平衡的。

當前我國的高等學校本科教學工作水平評估制度是政府主導的行政性評估,評估制度安排忽視了部分直接利益相關群體,如企業(yè)和家庭,造成了部分直接利益相關人利益訴求渠道缺失或利益訴求鏈條過長而導致利益訴求信息扭曲的結果,從而難以發(fā)揮企業(yè)和家庭在評估中的作用,難以形成合理的制約監(jiān)督機制。當然,企業(yè)和家庭在評估制度中的體現并不一定是實實在在的所有家庭和企業(yè) 的參與,而是一種更加可行、合理的制度安排,如可以是企業(yè)的人或者家庭的人,這兩個人能夠受到家庭和企業(yè)充分的監(jiān)督與信任,能夠充分代表家庭和企業(yè)的利益等。

三 、 政府在高等學校評價中的角色扮演

政府是購買高校 “產品”的一個重要客戶,例如培養(yǎng)學生的思想品德、民族精神等。由于某些高校 “產品”的特殊性 ,如果沒有政府或者某些特殊機構 (例如企業(yè)、慈善機構等 )的支持或采購,這些 “產品”可能難以被高校生產出來。從評估角度來講 ,當前評估制度安排的一個基礎無疑是 “政府評價政府”,也就是說,政府辦學 ,同時政府評價自己的辦學,盡管政府辦學的主體與政府評價的主體不同且有著不同的職責,但我們必須清醒地認識到,人并不一定會嚴格履行職責,他們很有可能背著被人謀取私利,很可能使評價大打折扣。這里我們有兩個根本的問題需要思考:一是政府充當了評價的主體,忽視了高校 “產品”的其他直接利益群體的監(jiān)督參與,政府是否可以很充分地代表其他直接利益群體的利益;二是當前本科教學評估中政府的評價者是否可以政府對政府的辦學者進行很好的評價。通過當前社會對高校教學質量的一片唏噓聲我們可以清楚地感到,社會直接利益群體的利益沒有被很好地通過政府內化為學校的專業(yè)建設、課程更新、教學模式、管理行為等。另外,高等學校本科教學工作水平評估制度運行過程中的一些弊端也充分說明了“政府評價政府”,委托之問進行評價的制度設計問題。所以說,政府在高等學校評價中到底應該扮演什么樣的角色是關系評估制度設計的又一個基礎理論問題。通過上邊的分析我們可以看到,評估制度和現代高等學校制度的建立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也就是說,政府首先需要確定自己在高校 “產品”生產中扮演生么樣的角色以及如何扮演這個角色。其次,“政府評價政府”是一種非良性評價制度。評價制度設計中應該充分考慮高校 “產品”其他直接利益群體的參與,使其利益得到表達轉化為高校 “產品”的特性 ,同時通過評價主體多元化制度安排,也有利于形成評價主體之問相互監(jiān)督、相互制衡的格局,從而為高校 “產品”質量的提高打下一個堅實的導向環(huán)節(jié)。

四 對于不同高校的社會態(tài)度

我們能夠清楚地看到,很多高等學校從產生之日起就存在著差別,或是由于辦學 目的不同而引起的辦學資源的差異 ,或是由于某種難以改變的外力的原因而導致的辦學資源的差異等等 ,總而言之學校存在差別是一種常態(tài)現象 ,關鍵的問題是,我們如何看待這種差別。本文認為,任何一所高校都應該有平等發(fā)展的權利。所謂平等發(fā)展的權力是指,社會應該為高校的產生,發(fā)展,消亡提供一個公平、科學的制度平臺,依托于該平臺,高??梢云降鹊禺a生 ,與此同時,其內部力量也將獲得公平發(fā)展的條件,如果高校的內部力量能夠有效發(fā)揮那么它將得到直接利益相關群體的認可,獲得相應的社會資源,否則就應該予以淘汰或者并人其他效率更高經營更好的管理者手中,否則就是對社會財富的一種侵蝕。也就是說,我們需要在高等教育領域建立一種 “優(yōu)勝劣汰”的制度機制,從而更加有效地利用高等教育資源。這種對不同高校的社會態(tài)度直接關系著評估制度的設計。依據這樣的對不同高校的社會態(tài)度,評估制度的設計應該著眼于每一所高校的發(fā)展 ,關注不同類型、不同層次的高校,通過實施評估,一方面通過給予適當資源量的正向激勵手段激勵經營得當的高校發(fā)揮優(yōu)勢,繼續(xù)發(fā)展;另一方面通過減少或者剝奪資源的負向激勵手段對經營不當的高校予以相應的懲罰。

參考文獻

[1]潘懋元高等教育學[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1995.

[2]袁慶明.新制度經濟學[M].北京:中國發(fā)展出版社.2005.2

[3]顧明遠.高等教育評估中幾個值得探討的問題田.高教發(fā)展與評估.2006(3)

第4篇:基礎教育評估范文

關鍵詞:數字心電圖機;電池電量指示;故障排除

引言

目前,數字心電圖機是我國醫(yī)用電子儀器的重要組成部分,其功能主要在于計量人體心臟活動中心肌細胞興奮所產生的各種電生理信號用以診斷心臟有無傳導阻滯等病理問題[1]。便攜式數字心電圖機通常采用交流220V和12V蓄電池雙電源供電模式,其中12V蓄電池為其在運動中使用供電,并時刻為打印機提供電源[2]。為了避免出現因電量不足造成設備無法正常運行或過放電引起蓄電池受損,在數字心電圖機中必須設計有電池電量指示電路,故而電量指示是電路構成中必不可少的基本單元電路[3]。而電池電量指示異常則會造成使用人員對醫(yī)療設備供電能力的誤判斷,嚴重者可致使醫(yī)療事故。因此對于醫(yī)用電子儀器與維護專業(yè)學生有必要掌握該電路故障排除方法。文章基于數字心電圖機教學平臺(上海譜康電子科技有限公司)詳述電池電壓指示電路,該平臺基于ECG-6951D型心電圖機,全部電路對外開放,能夠靈活設置典型故障可操作性強。

1 電池電量指示電路分析

電池電量指示電路由三端集成穩(wěn)壓器TL431ACD、集成運放LM324AD、三極管Q2、Q3以及發(fā)光二極管D11、D12、D21組成。TL431ACD提供2.5V基準電壓[4]與LM324AD構成的電壓比較器進行比較輸出實現三段電壓指示。其中三段電壓比較器翻轉時電池電壓臨界值分別為(以串聯電阻總值R=R23+R29+R36+R139+R41=461.2KΩ計算):第一段U6D+=(2.5V×461.2K)/(100K+40.2K)=8.22V;第二段U6C+=(2.5V×461.2K)/(100K+40.2K+10K)=7.67V;第三段U6B-=(2.5V×461.2K)/(100K+40.2K+10K+11K)=7.15V。

當電池電壓充足UBAT+≥8.22V時,U6D、U6C輸出為高電平,D11和D21點亮;U6B輸出為低電平,U6A輸出亦為低電平,Q2導通,D12點亮;當7.67V≤UBAT+≤8.22V時,U6D輸出為低電平,U6C輸出高電平,D21滅,D11仍點亮;U6B輸出狀態(tài)不變,D12仍點亮;當7.15V≤UBAT+≤7.67V時,U6D、U6C、U6B均輸出低電平,D11和D21滅,D12仍點亮;當UBAT+≤7.15V時,D11和D21保持熄滅狀態(tài)不變,U6B輸出變?yōu)楦唠娖郊s為12V,該輸出電壓經過電阻R30、R138分壓后得到6V電壓加與U6A同相輸入端,U6A的輸出也為高電平,向電容器C15進行充電,當電容兩端的電壓高于6V,則輸出為低電平,D12亮,電容C15放電,當其再次低于6V時,輸出又變?yōu)楦唠娖剑珼12滅,出現循環(huán)閃爍。

Q3為N溝道增強型絕緣柵型場效應管,當UGS>UGS(th)(一般為2-4V)開啟電壓時,MOS管能正常工作。MOS管柵極電壓UGS=(12V×R39)/(R39+R37)=6V>UGS(th),MOS管導通,保障二極管D11,D12,D21陰極均為低電平。

2 電池電量指示電路故障排除

電池電量指示電路故障現象可歸納為指示燈不亮,亮度異常,指示燈閃爍周期異?;虿婚W爍這幾種。文章先就最低電量指示燈D12始終點亮故障進行排除分析。由于D11、D21指示燈顯示正常說明TL431ACD基準電壓模塊、Q3二極管陰極低電壓供應模塊、U6C、U6D比較器模塊均正常。因為低電壓指示燈能夠點亮所以U6B和Q2應該正常。故可能發(fā)生的故障點在U6A或電容部分。首先先對U6A進行測試,即對LM324AD芯片1、2、3管腳電平測定,若U6A管腳2號腳始終為低電平,3號腳電壓在6V左右,1號腳輸出始終為高電平說明U6A正常,否則就需要更換LM324AD芯片。在排除U6A異常的情況下,對U6A2腳的電容進行測試判斷,用電容表測試C15對地電容值,若電容值顯示為0,說明電容被短路造成。亮度異常故障則考慮為限流電阻R33、R38、R35是否出現損壞,可以采用測阻值或是替代法來進行。指示燈不亮若出現全不亮則首先對Q3MOS管檢測是否正常,測定Q3管柵極電壓是否為6V,漏極電壓是否為低電平,若是則Q3管正常,說明問題出現在LM324芯片上面,替換芯片即可。若只出現某一路LED燈不亮,則需排查LED燈是否正常,相對用的比較器和電阻是否有損壞即可。

3 結束語

數字心電圖機是醫(yī)療電子設備的重要組成部分,為了保障該設備能夠正常運行,避免因為過放電致使蓄電池的損壞,電池電量指示不可或缺。本實驗教學平臺所采用的三段電池電量指示電路主要由LM324AD構成的比較器、三端集成穩(wěn)壓器TL431ACD、三極管以及發(fā)光二極管組成。該電路主要故障類型為單個或全部指示燈不亮、亮度異常、閃爍周期異常或不閃爍,并根據不同故障現象結合電路原理分析進行故障排除。

參考文獻

[1]王沙木.數字心電圖機計量檢定項目的意義[J].黑龍江科技信息,2014(14):2.

[2]趙東升.PHILIPS PageWriter Trim I 心電圖機直流開關電源供電的設計與實現[J].醫(yī)療設備,2014(27):17-18.

第5篇:基礎教育評估范文

本刊訊(記者 李配亮) 3月12日上午,云南省中英西南基礎教育項目完工評估座談會在省教育廳舉行。教育部中英西南基礎教育項目完工評估考察組趙玉池一行高度評價了云南省中英西南基礎教育項目開展以來取得的成績。省教育廳巡視員郭玉鑒出席座談會并講話。省教育廳基教處、外資辦等相關部門處室負責人參加座談會。省教育廳外資辦副主任宋捷主持座談會。

郭玉鑒巡視員就云南省基礎教育基本情況和云南教育國際化基本情況作了介紹。他介紹說,從1992至2011年的20年間,在教育部、財政部、發(fā)改委、商務部等主管部門的長期關心與大力支持下,云南實施了第一、第四、第五個基礎教育發(fā)展項目,以及“西南扶貧”項目教育子項目、“貧困社區(qū)發(fā)展項目”教育子項目、英國贈款西南基礎教育項目,共有8 549.4萬美元世行貸款、56 192.9萬元人民幣配套資金,折合人民幣12.8億元投入了云南的基礎教育。這些資金全部用于73個國家級貧困縣和13個省級貧困縣,覆蓋人口達2 849.44萬人,約為全省總人口的63%,覆蓋學生總數達431.92萬人,約為全省總學生數的67%。這些項目的實施,緩解了各項事業(yè)發(fā)展中教育投資不足的矛盾,更主要的是不斷為云南教育改革與發(fā)展引進新理念、方法和技術,并在項目實施中逐步本土化與規(guī)范化,推動了項目區(qū)義務教育發(fā)展,對促進教育普及與公平,減輕貧困和消除兩極分化,提高項目區(qū)人口素質和社會教育存量,有著不可低估的社會與經濟效益。為改進教育投資管理,提高投資效益,推進事業(yè)發(fā)展創(chuàng)造了良好的條件。同時也培養(yǎng)了大批技術人才與管理專家,全面、深入地影響了區(qū)域教育的改革與發(fā)展,為經濟、社會的快速發(fā)展提供了一份動力和基石。

省教育廳外資辦主任陳永進就云南省中英西南基礎教育項目完工情況作了匯報。據了解,中英西南項目自2006年11月啟動以來,在云南開展了多方面的工作,包括:每年資助15 769名弱勢兒童并改進寄宿制學校管理,多輪次培訓全體教師并建立教師專業(yè)發(fā)展支持服務體系,在315所學校實施學校發(fā)展計劃,并在115所學校開展新型教育督導,對全部校長、教育局干部進行了領導力提升培訓,實施項目監(jiān)測評估并建立教育管理信息系統(tǒng),培養(yǎng)和任用了一批女性干部,開展了多層次、多方位的改進項目管理和教育管理活動。項目實施促進了教育公平發(fā)展、教學有效進步、優(yōu)秀人才涌現、管理模式變革、機構能力提升、制度深化改革,有力地配合與支持了瀾滄等6個項目縣如期實現“普九”目標。為推進項目區(qū)基礎教育改革創(chuàng)新,促進公平、提高質量、提升管理作出了突出貢獻。

教育部中英西南基礎教育項目完工評估考察組就參與式教學等情況作了深入了解,并對云南省中英西南基礎教育項目開展以來取得的成績給予高度評價,考察組評價說:“云南省中英西南基礎教育項目自開展以來,能取得如此好成績,我們很受鼓舞?!?/p>

據了解,教育部中英西南基礎教育項目完工評估考察組將到彝良縣和瀾滄縣檢查云南省中英西南基礎教育項目產出一、產出二、產出三、產出四、產出五和項目管理的實施、效益及可持續(xù)發(fā)展等情況。

第6篇:基礎教育評估范文

關鍵詞:課堂教學;教學評價;新課程

中圖分類號:G622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2-7661(2013)30-109-01

基礎教育課程改革明確提出,教育的根本目的是為了中華民族的復興、為了每位學生的發(fā)展。新課程重審,關注學生在課堂教學中的表現應成為課堂教學評價的主要內容,包括學生在課堂師生互動、自主學習、同學合作中的參與表現、情感體驗和探索思考的過程等等,即關注學生是怎么學的,學的狀況。即使關注了教師的行為,也是為了關注教師是如何促進學生的學習的,這就是課堂評價“以學為主”的表現,從而建立“以學論教”的發(fā)展性課堂教學評價體系。

一、發(fā)展性的“以學為主”的課堂教學評價體系如何建立?應基于什么樣的原則?出發(fā)點在哪?

首先,應將課堂教學評價體系與課堂教學改革的目標統(tǒng)一起來,“綱要”指出:“改變課程過于注重知識傳授的傾向,強調形成積極主動的學習態(tài)度,使獲得基礎知識與基本技能的過程同時成為學會學習和形成正確價值觀的過程”,實現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三維目標和諧發(fā)展。

其次,發(fā)展性評價決定了這個教學評價不是終結性的,應該是形成性的,診斷性的,不但要對現在的課堂負責,而且應對課堂的將來負責,也就是說,應該充分發(fā)揮評價的作用,發(fā)揮學生的潛能,為學生的未來打好基礎。

第三,評價者與教師在課堂評價中應有共同的關注點,這個關注點就是課堂上的學生的狀態(tài),課堂教學評價“以學為主”,任何教學效果都必須通過學生的狀態(tài)才能實現,離開了學生,效果就無從談起。課堂教學評價“以學為主”,關注學生的課堂狀態(tài),那么,課堂上學生的狀態(tài)到底如何表現呢?

二、我們從以下四個維度來評判

(1)參與維度。新課程特別強調和倡導學生主動參與、樂于探究、勤于動手的能力,沒有學生積極參與的課堂是談不上開發(fā)學生潛能的,一要看學生是否全員參與學,二要看有的學生是否參與“教”,把“教”與“學”的角色有機結合起來,視為一體。(2)交往維度。通過觀察學生在課堂上如何討論、如何交流、如何合作、如何思考、如何獲得結論及其過程等等行為表現。一看課堂上是否有豐富多樣的信息活動,二看課堂上的學生人際交往是否有良好的合作氛圍。(3)情緒維度。課堂上學生的情緒狀態(tài)是直接關系到學生學習效果的,良好的情緒狀態(tài)會激發(fā)學生更加專注,促進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的生成。一要看學生是否有適度的緊張感和愉悅感,二要看學生能否自我控制和調節(jié)學習情緒。(4)發(fā)展維度。一看學生是否都各盡所能,感到滿足,二看學生是否對后面的學習更有信心,充滿學習的欲望。為今后的發(fā)展打下基礎。

三、新課程背景下基礎教育評價改革的指導思想

基礎教育評價在課程體系中起著激勵導向和質量監(jiān)控的作用。為了促進中國基礎教育新課程的順利實施,穩(wěn)步推進中小學教育評價改革,在新課程背景下北京市確立了基礎教育評價改革的目標為:建立體現素質教育思想、促進學生全面發(fā)展、激勵教師上進和推動課程不斷完善的評價體系,體現評價內容、主體、和方法的多元化,既要關注結果,更要關注過程。在此基礎上確定了基礎教育評價改革的指導思想,具體有以下幾個方面:

基礎教育評價改革要以科學發(fā)展觀、素質教育和學生發(fā)展為本的理念指導,以促進學生全面、和諧地發(fā)展為目標。在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中,把評價作為改革目標的六個具體目標之一,目的是改變評價過分強調甄別與選拔的功能,發(fā)揮評價促進學生發(fā)展的功能。素質教育是根據時代變化、社會發(fā)展的形勢,提出的一種新的教育價值觀。素質教育是強調以人為對象,以人的自身發(fā)展為目的的教育。素質教育強調學生有個性的發(fā)展,關心學生學什么和想什么,關心他們怎樣學和怎樣想,關心他們當前的學業(yè)成績和發(fā)展水平,更關心他們未來的學習能力和發(fā)展可能性。素質教育是指向大眾并關注教育質量的教育,它的目的是促進每一個學生的發(fā)展。所以,基礎教育評價改革,要以科學發(fā)展觀、素質教育和學生發(fā)展為本的理念指導,以促進學生全面、和諧地發(fā)展為目標。

基礎教育評價改革需要加強對學校的督導與評估,促進學校發(fā)展。學校是實施教育教學的主要場所,教育質量的高低取決于每一所基礎教育學校的辦學質量。加強對學校的督導與評估,規(guī)范其辦學行為,提高辦學效益是建立健全基礎教育評價體系的重要內容。加強對學校的督導與評估重點在于建立學校內部評估與學校外部評估有機結合、政府督導與社會評價有機結合的評價機制。加強學校的外部評估要加強政府督導的專業(yè)性。把督導作為使學校對自己的工作負責的手段,通過督導報告告知學校家長及地方教育團體,學校教育質量及其標準是否達到要求。把督導作為發(fā)展工具,通過評估結果幫助學校根據評估中提到的長處和短處來制定改進計劃。通過督導為學校提供國家教育信息,在知識和信息方面支持學校。

新課程課堂教學評價具有促進學生發(fā)展和教師專業(yè)成長的雙全功能。從關注教師的“教”到關注學生的“學”,從一個側面體現了本次課程改革中課程功能的變化,也是新課程課堂教師評價改革的方向。課堂教學評價體系的重建將在新課改理念下向縱深探索。

參考文獻:

[1] 陳 盛.關注教育評價改革[J];現代教育科學.2008.12.

[2] 盧 江,楊剛等.中小學語文教學.人民教育出版社,2002.

[3] 張美云.課堂教育[D];華中師范大學,2003.

第7篇:基礎教育評估范文

關鍵詞:農村基礎教育;質量監(jiān)控;長效機制;基礎教育質量

一、構建農村基礎教育質量監(jiān)控長效機制的重要性

(一)把好人才培養(yǎng)的“基礎關”,為建設人力資源強國奠定堅實的基礎

農村基礎教育是我國基礎教育不可缺少的重要組成部分,農村中小學生占全國中小學生總數的78%,因此農村基礎教育的質量直接決定了基礎教育的整體質量,而基礎教育的整體質量則直接決定了一個國家未來的人才素質。構建農村基礎教育質量監(jiān)控長效機制,遵循基礎教育發(fā)展的客觀規(guī)律,以科學的人才觀、教育質量觀為指導,及時掌握農村基礎教育質量的基本狀況,發(fā)現存在問題,引導政府和學校不斷深化農村基礎教育改革,促進農村基礎教育科學發(fā)展,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培養(yǎng)德智體美全面發(fā)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為建設人力資源強國奠定堅實基礎。

(二)消除城鄉(xiāng)教育資源失衡,促進基礎教育均衡發(fā)展。在我國農村基礎教育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時,也應該清醒認識到,我國農村基礎教育仍比較落后,城鄉(xiāng)教育差距過大,教育資源失衡,尤其是在師資力量和教學設施上表現得更為突出。以陜西延安地區(qū)為例。農村小學和初中任課教師中,高中和中師中專學歷的比例仍然占28.2%和8.9%,農村地區(qū)分布著超過96%的小學和超過70%的普通中學,但是農村小學的教學和生活用房的面積在全市小學教學總面積和生活用房總面積中的比例不足90%,農村中學的教學和生活用房面積比例剛突破60%。城鄉(xiāng)教育資源的失衡,使農村基礎教育面臨著諸多困難,教育質量難以保證。構建農村基礎教育質量監(jiān)控長效機制,加強對農村基礎教育質量的持續(xù)監(jiān)控,全面了解農村地區(qū)基礎教育發(fā)展的狀況,客觀評估一個地區(qū)的基礎教育辦學效益,使國家和地方政府有的放矢地出臺相應的政策措施,以促進基礎教育均衡發(fā)展和教育公平的實現。

(三)實現教育督導工作的轉型,全面提升基礎教育質量

多年以來,我國教育督導工作重基礎教育的“工程”,更多關注的是辦學條件、校園環(huán)境、教學設備等,輕基礎教育的“質量工程”,很少關注學生綜合素質、動手能力、創(chuàng)新能力和教育質量。構建農村基礎教育質量監(jiān)控長效機制,就是要促使教育督導工作實現由注重環(huán)境的“硬件”評估向注重內涵式發(fā)展的“軟件”評估轉型,切實把督導工作的重點放到基礎教育質量的監(jiān)控上來,以增強教育督導的針對性和時效性,更好地為基礎教育改革與發(fā)展服務,以便科學把握和全面提升我國基礎教育質量尤其是農村基礎教育質量,不斷提高教育督導的服務水平。

(四)推進素質教育有效實施,促進學生全面發(fā)展

構建農村基礎教育質量監(jiān)控長效機制,通過對基礎教育質量監(jiān)控,全面準確掌握學生的素質發(fā)展的實際狀況,積極探索基礎教育階段人才成長和培養(yǎng)的規(guī)律,為推進農村地區(qū)各個學校全面實施素質教育,全面提高教育質量提供實踐和理論依據。同時,通過對學生學業(yè)和成長的監(jiān)控和評估,幫助學校及時診斷和解決教育教學過程中的存在的問題,了解學生成長過程的表現特征,掌握學生學業(yè)成績的變化情況,采取有效的教育方案和教育策略,促進學生德智體美全面發(fā)展,促使學生健康成長。

二、農村基礎教育質量監(jiān)控長效機制的構成要素

由于人們的基礎教育質量觀、研究的方法論和關注點不同,所以對農村基礎教育質量監(jiān)控長效機制的內涵和構成要素的理解也就不同。根據農村基礎教育的基本現狀和發(fā)展特點,從內適性、外適性和個適性教育質量觀的結合點上來看,農村基礎教育質量監(jiān)控的長效機制就是以國家教育目的和基礎教育培養(yǎng)目標的實現為指向,以農村基礎教育質量的持續(xù)提升為目標,在教育行政部門直接領導和宏觀指導下,運用監(jiān)督、評估、反饋、改進等技術手段來全面、有效和持續(xù)監(jiān)控基礎教育質量的管理系統(tǒng)。

(一)政府保障機制

《義務教育法》明確規(guī)定:“義務教育實行國務院領導,省、自治區(qū)、直轄市人民政府統(tǒng)籌規(guī)劃實施,縣級人民政府為主管理的體制。”政府是天生的無法替代的責任人,是促進農村基礎教育均衡發(fā)展和質量提升的主體。農村基礎教育質量監(jiān)控的政府保障機制是農村基礎教育質量監(jiān)控長效機制的基礎性要素,是農村基礎教育質量監(jiān)控長效機制有效運行的物質基礎和前提條件。因此,要不斷完善農村基礎教育質量監(jiān)控的政府保障機制,其首要任務就是要強化政府責任機制,充分發(fā)揮政府特別是中央政府和省級政府的核心作用,依法明確和履行發(fā)展農村基礎教育的義務和責任,為農村基礎教育發(fā)展和質量提升提供堅強保障。其次是健全教育投入保障機制,通過加大中省財政投入、拓寬經費來源渠道、優(yōu)先編制預算、優(yōu)化支出結構、加強經費使用監(jiān)管等有效舉措,確保農村教師工資經費和日常教育教學活動費用的按期到位,為農村基礎教育發(fā)展和質量提升提供資金保障。再次要優(yōu)化教育資源配置機制,在農村中小學布局調整、教師定崗聘任、校舍規(guī)劃和建設以及教學儀器設備、圖書資料和教育信息化建設等方面,政府應加大統(tǒng)籌力度,優(yōu)先滿足和重點考慮農村中小學校的資源配置,為農村基礎教育發(fā)展和質量提升提供公平保障。

(二)制度約束機制

農村基礎教育質量監(jiān)控的制度約束機制是農村基礎教育質量監(jiān)控長效機制的規(guī)范性要素。只有通過質量責任明確、質量目標科學和注重持續(xù)改進的指導性、操作性強的制度約束,才能發(fā)揮農村基礎教育質量監(jiān)控長效機制的作用,確保基礎教育活動朝著預期的質量目標方向有序運行。從目前農村基礎教育質量監(jiān)控制度建設的實際來看,健全農村基礎教育質量監(jiān)控的制度約束機制應著重從兩方面入手:一是農村基礎教育質量監(jiān)控的法律法規(guī)的建立和完善。一方面政府及其教育行政主管部門要嚴格教育執(zhí)法制度,明確《教育法》《義務教育法》《教師法》等規(guī)定的政府、學校和教師應擔當的教育質量的法律責任,使農村基礎教育質量監(jiān)控有法可依。另一方面要進一步加強農村基礎教育質量監(jiān)控的法律法規(guī)建設,增強其針對性、可操作性和實效性。二是農村基礎教育質量監(jiān)控的質量管理制度的建立和完善。借鑒ISO9000質量管理的先進理念,以我國基礎教育階段的培養(yǎng)目標和農村基礎教育的特點為依據,確立農村基礎教育質量方針,建立農村基礎教育質量目標體系,編制農村基礎教育質量手冊,制定農村基礎教育質量程序文件和操作文件等。

(三)質量監(jiān)測機制

農村基礎教育質量監(jiān)控的質量監(jiān)測機制是農村基礎教育質量監(jiān)控長效機制的關鍵性要素。加強對農村基礎教育質量的持續(xù)有效的監(jiān)測,從宏觀上全面把握和了解農村基礎教育發(fā)展的真實情況和實際水平,有助于縮小基礎教育的城鄉(xiāng)差異、校際差異,確保農村基礎教育質量的整體提升。因此要加強和改進農村基礎教育質量監(jiān)測機制,既要重視以質量監(jiān)測為主要手段的外部質量監(jiān)控的完善,又要加強以健全學校自我發(fā)展機制為主要內容的內部質量監(jiān)控的建設。在農村基礎教育質量外部監(jiān)控方面,應建立和完善符合廣大農村地區(qū)基礎教育發(fā)展實際的質量監(jiān)測機構網絡。目前教育部依托北京師大成立國家基礎教育質量監(jiān)測中心,從國家層面對基礎教育質量實施外部質量監(jiān)控。在國家基礎教育質量監(jiān)測中心的統(tǒng)籌指導下,成立省、市、縣農村基礎教育質量監(jiān)測機構,明確各級監(jiān)測機構的職責、任務,多層多元、全面持續(xù)的監(jiān)測農村基礎教育質量,使農村基礎教育質量監(jiān)控始終處于不斷完善和改進狀態(tài)之中,為農村基礎教育質量提升提供咨詢和預警。同時,在農村基礎教育質量內部監(jiān)控方面,進一步改進農村學校內部質量監(jiān)測機制,從學校內部的質量監(jiān)測組織、職責任務、質量標準、監(jiān)測制度、隊伍建設、自我發(fā)展等方面不斷加強和完善,使農村學校教育質量的自我監(jiān)測、自我評估、自我控制、自我發(fā)展的能力得以提高。

(四)持續(xù)改進機制

農村基礎教育質量監(jiān)控的持續(xù)改進機制是農村基礎教育質量監(jiān)控長效機制的目標性要素,是促進農村基礎教育發(fā)展,提升農村基礎教育質量的綜合性機制。從教育質量持續(xù)改進的模式來看,學習型組織模式可以說是構建農村基礎教育質量監(jiān)控的持續(xù)改進機制最適合、最有效的模式。因此,應引導農村中小學校長著力抓好學習型組織的建設,充分發(fā)揮每個教師的創(chuàng)造積極性,努力營造一種彌漫于學校與教師集體的學習氛圍,不斷培育自身及其教師的學習習慣和學習能力,并使其制度化,以提升學校及教師集體的教學改革研究和教育教學能力,使廣大教師在教育教學過程中不斷反思、發(fā)現和識別存在的差距和需要改進的項目,及時、持續(xù)而有效的改進教育教學活動,不斷提高學校教育質量。學習型組織的建設的一個有效途徑就是實施“教研興校”戰(zhàn)略,學??梢圆扇娀虒W研究意識、加大教改實驗力度、開展行動研究、營造教研氛圍等措施,培養(yǎng)和提高教師的教學改革研究能力。同時,還可以通過教育教學活動會診、組織專題性論壇、召開頭腦風暴會議、開展經驗交流活動、定期教研成果信息、進行家訪和社會調查等系列活動建設學習型組織,增強學校持續(xù)改進教育質量的整體能力和水平,使教育質量的持續(xù)改進成為學校和教師追求的一個永恒目標。

三、構建農村基礎教育質量監(jiān)控長效機制的對策

構建農村基礎教育質量監(jiān)控長效機制,調控政府保障機制、制度約束機制、質量監(jiān)測機制和持續(xù)改進機制等要素,以形成最佳匹配方式和最優(yōu)聯系方式,充分發(fā)揮其全面、有效和持續(xù)監(jiān)控基礎教育質量的功能,應采取以下對策:

(一)樹立可持續(xù)發(fā)展理念,引領農村基礎教育走科學發(fā)展之路

構建農村基礎教育質量監(jiān)控長效機制,首先在認識層面上要徹底轉變發(fā)展觀念,牢固樹立農村基礎教育的可持續(xù)發(fā)展觀,才能使農村基礎教育走上科學發(fā)展之路,全面提升農村教育質量。具體來講,一是要充分認識到農村基礎教育是整個社會事業(yè)發(fā)展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要把農村基礎教育放到優(yōu)先發(fā)展的戰(zhàn)略地位,正確處理好農村基礎教育發(fā)展與農村社會政治、經濟、文化等方面可持續(xù)發(fā)展的關系;二是農村基礎教育作為國民教育體系中的一個有機組成部分,要與農村其他教育機構、城市基礎教育的發(fā)展等相銜接、相協(xié)調,優(yōu)化資源配置,促進農村基礎教育的均衡發(fā)展;三是農村基礎教育要堅持以人為本,面向全體學生,保障每一位適齡兒童少年獲得平等的義務教育,促進學生全面發(fā)展并為學生的終身可持續(xù)發(fā)展奠定基礎;四是農村基礎教育要注重內涵發(fā)展,處理好學校硬件建設和軟環(huán)境建設的關系,在改善基礎設施、辦學條件,實現教學手段現代化等的同時,要依法實施素質教育,著力提高師資隊伍水平,深化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努力培育學校辦學特色,不斷提高農村基礎教育質量。

(二)提高質量管理能力,推動農村基礎教育質量管理創(chuàng)新

構建農村基礎教育質量監(jiān)控長效機制,在實踐層面就是要充分發(fā)揮各級教育行政部門、學校管理者等教育質量管理主體的領導、組織和管理農村基礎教育質量活動的主導作用,注重對農村基礎教育質量提升的戰(zhàn)略思考,把農村基礎教育質量監(jiān)控納入到農村基礎教育的長遠發(fā)展規(guī)劃之中,保障農村基礎教育質量持久和深層次的改進與提升,為此,農村基礎教育質量管理者要在提高質量管理能力上下功夫,主動接受質量管理思想、質量管理技術和方法的學習和培訓,在農村基礎教育質量管理過程中不斷提高自身的質量教育能力、質量團隊建設能力、質量策劃能力、質量控制能力、質量分析能力、質量預警能力和質量改進能力。同時積極進行農村基礎教育質量管理方式的創(chuàng)新,努力在三個維度上實現質量管理方式的轉變:一是在外部維度上,關注社會系統(tǒng)諸因素的變革對農村基礎教育發(fā)展的需求,不斷深化農村基礎教育改革,建設以社會發(fā)展需要為取向的農村基礎教育體系,做一個社會需求為導向的戰(zhàn)略型質量管理者。二是在內部維度上,以學生發(fā)展為本,關注教師生活質量和學校集體利益,做一個誠信、民主和服務型的質量管理者。三是在自我維度上,要有強烈的質量責任感,注重學習,準求卓越,做一個不斷進取,豁達開朗的學習型質量管理者。

(三)培育學校質量文化,實施農村基礎教育質量立校戰(zhàn)略

構建農村基礎教育質量監(jiān)控長效機制,在學校層面就是要積極培育具有農村中小學特色的學校質量文化,形成人人關心質量、個個追求質量、部門聯動抓質量的良好文化氛圍,推動質量立校戰(zhàn)略的實施。作為農村中小學校長,要從基礎教育的性質、地位和培養(yǎng)目標的高度,從農村中小學自身的優(yōu)勢和特點的角度,按照“一切為了學生,為了一切學生,為了學生一切”的理念科學設計學校質量方針和質量目標,使其成為學校師生教與學活動共同追求的質量觀。同時要建立健全以教學工作為中心的質量管理機制,從過程到方法,從知識到技能,從情感態(tài)度到價值觀,深入開展教學改革和教學研究,在不斷改革和優(yōu)化教育教學過程中持續(xù)改進和提高教育教學質量。另外,要貫徹質量管理的“三全”原則,引導廣大教師全員參與質量保障活動,進行教育教學的全過程和全要素質量監(jiān)控,推進教書育人、管理育人、服務育人的齊抓共管機制的有效運行,努力建設領導重視教學、制度保障教學、教師熱心教學、教研促進教學、安全穩(wěn)定教學、經費保障教學和管理服務教學的學校質量文化環(huán)境。

參考文獻:

[1]史寧中,柳海民.中國農村基礎教育:問題、趨勢與政策建議[J].教育研究.2005,(6):31.

[2]陳遇春,劉雨凡.延安農村義務教育現狀與發(fā)展對策[J].安徽農業(yè)科學.2007,(11):34.

第8篇:基礎教育評估范文

【摘 要】 基礎教育由應試教育向素質教育轉變是21世紀經濟和社會發(fā)展的需要,是改革基礎教育領域種種弊端的必由之路。實現這一轉變應樹立現代教育觀念,深化課程體系、教學方法、考試制度的改革,建設高素質的教師隊伍,建立有效的評估機制和運行機制。

【關鍵詞】 基礎教育;應試教育;素質教育;轉變

基礎教育是整個教育的起始階段。基礎教育的質量直接影響著以后各階段的教育質量和人才質量。在基礎教育階段應該實現由應試教育向素質教育的轉變。這是教育改革的潮流和社會發(fā)展的需要,是改革基礎教育弊端的必由之路。我們要努力實現基礎教育中應試教育向素質教育的轉變。

一、由應試教育向素質教育轉變是順應世界教育改革潮流以及21世紀經濟和社會發(fā)展的需要

21世紀是一個競爭異常激烈的世紀。大家普遍認識到,未來國際社會的競爭,將是綜合國力的競爭,特別是人才的競爭,民族素質的競爭,歸根結底是教育的競爭。從這個意義上說,誰掌握了面向21世紀的教育,誰就能在21世紀的國際競爭中處于戰(zhàn)略主動的地位。為此,世界各國都非常重視教育的改革和發(fā)展,并將戰(zhàn)略重點由物質、資金的投入轉向對人才的投入。在戰(zhàn)略發(fā)展目標上,把人才培養(yǎng)放在首要地位,把提高國民素質,培養(yǎng)跨世紀的一代新人作為教育的核心。在教育質量問題上,各國不僅重視受教育者的知識質量,而且重視智力質量,注重品質的培養(yǎng),文化、道德、身體和心理素質的和諧發(fā)展。現代社會科技飛速發(fā)展,生產力水平不斷提高,與之相適應的是對勞動者素質的要求也越來越高。于是,教育的功能被強化,提高全體國民素質被擺在日益突出的位置。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實現民族的偉大復興,達到發(fā)達的生產力水平,要求培養(yǎng)一大批適應經濟和社會發(fā)展需要的各級各類人才,要求這些人才具有比較全面的綜合素質,包括道德素質、心理素質、科學素質、勞動素質、審美素質、交往素質等。這些素質的形成,應試教育是無法實現的。只有面向現代化的綜合素質教育,才能承擔起這一歷史重任。因此,基礎教育由應試教育向素質教育轉化已成為時代的必然選擇。

二、由應試教育向素質教育轉變是基礎教育的基本任務所決定的

基礎教育是我國教育事業(yè)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在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中發(fā)揮著極其重要的奠基作用。實現現代化,需要大批的高級人才。這些人才的培養(yǎng)靠高等教育,而高等教育的生源在基礎教育?;A教育搞好了就能為人才的培養(yǎng)奠定良好的基礎,提供優(yōu)質的生源?;A教育搞不好,就會影響人才的培養(yǎng)質量,最終影響現代化建設。大家知道,基礎教育的基本任務就是為高一級學校培養(yǎng)合格的新生,為各行各業(yè)培養(yǎng)合格的勞動者,為學生奠定離校后繼續(xù)全面發(fā)展的基礎。它的內容包括德育、智育、體育、美育、勞動教育等。它具有普及性、全民族性、起始性等特點。青少年兒童在這個階段所受的教育,往往影響他的一生,影響他一生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等的形成。因此,我們不能把基礎教育搞成單純的應試教育、升學教育,而應該搞成影響學生全面發(fā)展的綜合素質教育。

三、由應試教育向素質教育轉變是改革基礎教育領域種種弊端的必由之路

不可否認,這些年來,我國基礎教育發(fā)展很快,取得了重大成就。但我們也應看到,基礎教育領域還普遍存在著應試教育的弊端。正是這些弊端影響了學生的全面發(fā)展和國民素質的提高。應試教育的本質是以“應試”為目標,一切圍繞“應試”開展教育活動。它是一種選擇、淘汰教育,以應試能力強弱定獎懲,以考分多少分優(yōu)劣,以升學率高低論成敗。它致力于考試科目范圍內的書本知識灌輸,致力于獲取高升學率。由此產生出種種弊端:一是教育對象的局限性。其主要特征是選拔適合教育的兒童,而不是創(chuàng)造適合兒童的教育,因而造成相當多的學生在不同階段和不同層次上成為被淘汰的對象。二是教育內容上的片面性。應試教育導致一切圍繞考試這根指揮棒轉,考什么教什么,不考的知識技能不教。三是教學過程上的表面性。應試教育只注重學生應考能力的培養(yǎng),而忽視全面的素質教育。教學缺乏應有的深度,常常帶有表面性。四是教育效果上的不真實性。為了應考而暗渡陳倉,用教師的能力代替學生的能力。因而,以分數為唯一標志的水平不能完全反映學生的實際素質水平,應試教育也無法完成提高國民素質的使命。素質教育的本質就是按照社會和人的發(fā)展需要,遵循教育規(guī)律,使人的先天稟賦和后天的社會諸因素的影響相結合,挖掘和發(fā)揮受教育者的身心潛能,促使其身心全面和諧的發(fā)展。與應試教育相比,素質教育有著不可比擬的巨大優(yōu)勢:一是主體性,即在教育過程中,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充分發(fā)揮學生的主體作用,調動學生的主體積極性;二是全面性,即面向全體學生,為全面提高每一個學生的綜合素質,發(fā)展其個性,創(chuàng)造條件;三是基礎性,就是為每一個受教育者的終生發(fā)展打好基礎,為他們的素質全面發(fā)展建立起堅實的生長點;四是時代性,素質教育是當代社會發(fā)展的產物,體現了當代社會發(fā)展對教育的目標、內容、形式的具體要求,具有鮮明的時代特征;五是綜合性,它注重培養(yǎng)學生各方面的素質,使之形成相互促進、相互制約、相輔相成的有機整體;六是層次性,它使學生生理素質、心理素質和社會素質的發(fā)展形成一個由低到高、由量變到質變的漸進過程。因此,我們要消除基礎教育中應試教育的弊端就必須實施素質教育。

四、深化改革,努力實現由應試教育向素質教育的轉變

基礎教育由應試教育向素質教育轉變,是教育改革向深層次發(fā)展的必然趨勢,是教育領域里的一場深刻革命。我們要充分認識這場革命的重要性、必要性和緊迫性,努力搞好這場革命。

1、轉變教育思想,樹立現代教育觀念

全面推進素質教育,必須轉變傳統(tǒng)的教育思想,樹立現代正確的教育觀、質量觀,面向全體學生,為學生學會做人、學會求知、學會勞動、學會生活、學會健體、學會審美,打下堅實的基礎,使之在德、智、體、美等方面得到全面的發(fā)展。

2、加快課程改革

落實國家教委頒布的《課程計劃》,建立由學科課程、活動課程和隱性課程組成的課程體系。要切實解決義務教育教材偏深、偏難和輔導材料繁多的問題,減輕學生的課業(yè)負擔。

3、改革教學方法

要改革以往“注入式”、“滿堂灌”為特點的傳統(tǒng)教學方法,代之以啟發(fā)式教學,尊重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主體地位,充分發(fā)揮教師的主導作用。

4、加快考試制度的改革

當前,在普及九年義務教育的地方,要取消小學畢業(yè)生的畢業(yè)考試和升初中的升學考試,實行就近入學,并逐步取消義務教育階段的留級制度,要進一步完善初、高中畢業(yè)會考制度,充分發(fā)揮畢業(yè)會考對中學教育的導向作用。

5、完善政策導向

一是改革現行的勞動人事制度和畢業(yè)生分配制度,改革現在考大學就是轉戶口、端鐵飯碗的助長片面追求升學率的戶籍制度。二是進一步改革中等教育結構,大力發(fā)展職業(yè)技術教育,減輕升學競爭的壓力。

6、建立有效的評估機制和運行機制

要根據教育方針、素質教育的目標和社會發(fā)展的要求,堅決摒棄以升學率和考試分數來評價學校、教師和學生的單一、片面、靜態(tài)的評價標準,運用現代的教育評估手段和技術,將中學的合格率與升學率分開,并在評價上脫鉤,建立全面的、發(fā)展的、科學的素質教育評價體系,把建立有效的評估機制與運行機制結合起來,通過有效的運行保證評估目標的實現。

第9篇:基礎教育評估范文

【摘 要】本文以可持續(xù)推進基礎教育信息化的思考為基礎,針對中學物理教學當中的電熱作用案例,將教育信息化代入其中,從信息化的主動識別、問題聚類、個、效果評估四點出發(fā)系統(tǒng)的分析了這一問題。

關鍵詞 可持續(xù);基礎教育; 信息化

1.當前基礎教育信息化概況

作為金磚五國的核心成員國,我國自2000年以來至今14年的加速建設,完全實現了工業(yè)化向現代化的轉變,無論是GDP總值還是外匯儲備亦或信息化建設都已經成為國際領先的超級大國,尤其是在信息化教育方面,我國緊追歐美腳步,將信息化融入到社會當中的每一個角落。根據2013年的統(tǒng)計,我國現有網民已經超過5億,而各大城市當中的高、中、小院校的信息化配置以及達到85%,各大高等院校和重要城市的教育信息化覆蓋更是達到了100%。但是雖然在數量上取得了非凡的發(fā)展,卻在具體應用上出現了掣肘,據2013年各大院校信息化課堂利用率不完全統(tǒng)計,在北、上、廣、深、津五大城市當中,學校內部尤其是中小學對于信息化的應用還不足30%,農村薄弱學校更是可想而知,因此基礎教育信息化應用的短板暴露無遺,因此作者針對可持續(xù)應用的特點,從應用的具體方向出發(fā),結合初中物理案例,在本文中對基礎教育信息化進行解析。

2.從中學物理案例看基礎教育信息化的作用

基礎教育信息化的作用主要體現在主動識別、問題聚類、個、效果評估這四個方向上,而可持續(xù)發(fā)展則體現在設備維修、系統(tǒng)更換、教育模式隨系統(tǒng)發(fā)展而改變上,因此應用是主題,而可持續(xù)發(fā)展是基礎教育信息化的靈魂,比如在中學物理教學電熱作用這一章節(jié)當中,如果以基礎教育信息化為前提則要進行如下章節(jié)教學拆分。

首先,利用信息化解決主動識別問題,這里的主動識別包括教師主動識別以及學生主動識別,因此可以利用書本當中的知識點進行歸納總結,將焦耳定律以及公式、電流通過導體產生的熱量、在什么條件下與電流所做功會出現生么樣的關系等進行總結,在通過ppt的形式將其做成課件,一方面方便教師系統(tǒng)化管理,另一方面方便學生在上課時的觀看。同時利用互聯網收集本章重點外的而外信息,比如在電熱作用當中除以上重點外還包含電阻、電流、形成電阻的材料等而外的知識點,通過搜索與總結,將其融入到教學當中,實現通過互聯網形成的在教育上的“滴水不漏”。

其次,進行問題聚類,問題聚類是指支持該物理知識系統(tǒng)運行所需要匯總的各個問題,并根據所提出的問題進行方案的解決。比如在電熱作用當中,重點章節(jié)當中包含電熱的利用,電熱利用是純電阻電路就是指電流通過的電路中的所有的導體,電流所做的功全部轉化為內能。這樣的電路叫做純電阻電路。如生活中的電熱器就是一個純電阻電路,人們利用它來作加熱的設備:例如: 電爐、電烙鐵、電熨斗、電飯鍋、電烤爐都是電熱器。電熱器重要組成部分是發(fā)熱體,發(fā)熱體是由電阻率大、熔點高的電阻絲繞在絕緣材料上做成的,電流通過電阻絲發(fā)出熱量。電熱器清潔衛(wèi)生,沒有環(huán)境污染;熱效率高;有的還可以方便地控制和調節(jié)溫度等優(yōu)點。例如:電褥、電烘箱;家禽電熱孵卵器,引發(fā)炸藥的電熱裝置乃至高空飛行服里的電熱保溫裝置,都是電熱器,它們有不同的構造和用途,但原理相同。

這里就出現了幾個有意思的問題,第一在真正的實驗課上作為教師不可能將各種電器搬到實驗課堂當中供學生參考;第二電熱器重組過程不可能在真實當中看見,因此針對這兩個問題,我們利用信息化當中的3DMAX技術,通過電腦模擬能夠輕松的實現,幫助學生了解這些問題的具體行程以及解決過程,使學生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提升教學的趣味性以及廣泛性。

最后,可以利用信息化技術進行隨堂測驗,劃分重點以及知識點的考察方向,并將整個課件以郵件的形式寄存在學生的電腦當中是,使學生在課下之余能夠做到溫故知新,并針對考核問題進行重新了解,將課堂真正的搬入到學生的家庭當中,不僅完成了學生部分的效果評估,更做到了人性化服務這一特點,完全的展現了教育信息化的應用。

總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