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教育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医学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经济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金融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管理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科技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工业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SCI杂志
中科院1区 中科院2区 中科院3区 中科院4区
全部期刊
公務員期刊網(wǎng) 精選范文 短篇散文精選范文

短篇散文精選精選(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短篇散文精選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短篇散文精選

第1篇:短篇散文精選范文

關(guān)鍵詞:黃源深 成才的"瓶頸" 虞建華 "知"與"用"

中國大學的擴招,英語專業(yè)畢業(yè)的學生越來越多,看似英語人才有些過剩,實則“小才擁擠,大才難覓”。英語教育已經(jīng)陷于純粹的口語、詞匯、句法等基本功教學及應付各種等考試,專業(yè)知識課,如文學課,只在高年級開,也似乎成了可有可無。英語專業(yè)學生的思辨能力和中文水平歷來被公眾詬病。筆者有幸參加了高等教育出版社在寧波舉辦的中國英語教學方法高級研修班,從中受益匪淺,在這與各位同仁分享。[1]

研修班上,黃源深教授集中探究了英語專業(yè)學生成才致命的“瓶頸”: 英語寫作基本沒有過關(guān);中文掌握不夠水準;知識面狹窄,人文素養(yǎng)欠缺;思辨能力薄弱。英語寫作基本沒有過關(guān)表現(xiàn)在:辨不清口筆語文體差別,通篇簡單句;語感弱,中文腔重;詞匯量小,酷似小學生的寫作;只會描述,不會說理。而只會說幾句,不會寫,充其量可做個導游,相當于一文盲,卻難以勝任眾多其他工作。中文掌握不夠水準一向是外語專業(yè)人的惡名,中文水平直接影響對外語的理解、表達和翻譯能力。“幾年前上海的一次翻譯大獎賽,一個新加坡人戰(zhàn)勝了幾百個有專業(yè)英語背景的中國人,拔得頭籌,而令人驚訝的是他不是贏在英文水平上,而是在中文表達上”(前言)。知識面狹窄,人文素養(yǎng)欠缺同樣直接影響外語閱讀能力、表達能力和翻譯能力。外語學生和老師在學和教中,多只見語言的字詞句,忽略語言傳遞的信息和存在的文化。思辨能力薄弱體現(xiàn)在:寫文章長于描述,短于立論,課程論文和畢業(yè)論文缺乏觀點、分析和論述;聽講座提不出問題,更難有論點的交鋒;討論會甘當聽眾,無法貢獻自己的見解;頭腦空空,沒有想法。結(jié)果是,“走上社會后,善于復現(xiàn)相關(guān)語境,卻難以貢獻獨特見解,缺乏創(chuàng)造力。他們也許能適應模仿性工作,亦步亦趨跟從別人,卻無法獨當一面,闖出一片天地來。”[2]

有鑒于此,黃教授做了一個“前所未有的嘗試”,精挑細選編寫了一部針對性很強的《英漢散文比較欣賞》,不失為一種局部性補救嘗試,以期提高英文寫作水平,提高中文水平,提高思辨能力,擴大知識面,提高人文素養(yǎng)。之所以說是“前所未有”,是因為“已有的英語散文教材都是基于一國一語編寫的,唯《比較賞析》打破了這一傳統(tǒng),把兩種不同語言、不同文化背景和不同時代的名篇佳作按照其“契合”之處予以匹配并進行比較賞析?!保ㄇ匦惆?,2012:105)針對性強是指黃教授身為教師多年,洞悉英語專業(yè)學生的長處和短處,畢業(yè)生的成功和問題所在,有鑒于學生成才的“瓶頸”,獨辟蹊徑,精選歷代英漢名家各20篇,以散文的形式和內(nèi)涵的相似行成對成單元。秦秀白教授認為每單元的英漢散文具有至少兩個契合點:“題材相同或相近”和“謀篇布局和遣詞造句的手法相近”。內(nèi)容“涵蓋了政治、軍事、教育、藝術(shù)等重大題材,也包括洞察世情、感悟人生、詠物明志、追求理想、修身養(yǎng)性的抒情隨筆” (2012:106)?!侗容^賞析》的另特色是編者在選用的英文文本和漢語文本上都標出了重點段落,要求學生細讀或背誦。這些英文散文都是正式文體,可讓學生辨明口筆語文體,學會使用地道的標準的簡明的句式,及篇章寫作的邏輯性和說理,減少中文腔。而相對應的中文散文則有助于提高學生的中文水平和對英文的透徹理解,也有益于學生的中英互譯水平的提高。中英散文對比學習,也因其題材多樣和內(nèi)容的深刻,可拓寬學生的視野和提高學生的思辨能力?!侗容^欣賞》是“一種局部性補救”,是指這本書對突破英語專業(yè)學生成才“瓶頸”的一個突破性的開端。要克服英語專業(yè)學生的弱點,決非一部教材、一朝一夕所能為,需要全方位長時期治理,但只要我們下定決心,不怠不惰,堅持不懈,才能逐步打破“英語專業(yè)人的惡名”的魔咒。[3]

上海外國語大學的虞建華教授在探討高等院校文學課的“知”和“用”時,提出了三對相對的命題:無用和有用,工具學科和人文學科,學以致用和學以致知。目前的英語文學課教學所遭遇的是,“隨著市場經(jīng)濟的不斷發(fā)展,社會對大學畢業(yè)生的需求發(fā)生了巨大變化,實用型的大學畢業(yè)生更受用人單位的歡迎,外國文學遭到冷遇,受到輕視,甚至忽視,大學生對外國文學的喜愛近年來已經(jīng)幾乎降到了冰點?!保▌⒉ā⒘_承寧,2003:86)“英語”專業(yè),各高校對其定位不同,態(tài)度不同:多數(shù)將它當作“應用專業(yè)”,以語言技能訓練為主要手段,以語言運用能力為目標。少數(shù)將它當作“人文專業(yè)”,以人文內(nèi)涵為主要內(nèi)容,培養(yǎng)國際文化意識和跨文化交際能力。學科定位的模糊性,帶來了實施教學方面的混亂。以語言應用為目標的專才教育成為主導,學生通適性能力的培養(yǎng)、文化視野的開拓、健康人格的塑造和人文精神的陶冶遭到忽視,畢業(yè)生總體上呈現(xiàn)“小才擁擠,大才難覓”的狀況。[4]

英語文學課的有用性,回歸人文學科,當學以致知是有充分理據(jù)的。老清華、北大和解放前的西南聯(lián)大英文系除去專門把文學當專業(yè)學習外,在語言習得方面也以大量的文學閱讀為主,然后配以寫作訓練。在國際上,外語本身從來算不上大學的一個學科,外文系設置的專業(yè)和學科決不是聽、說、讀、寫的技巧訓練,它們的外文系就如同中文系在中國,而是英美和西方文學、文化和語言學等??箲?zhàn)時期教學條件極差但人才輩出的西南聯(lián)大的英文系,語言能力課(相當于現(xiàn)在的精讀、泛讀、聽力、寫作等課程)只占年總學分的不到16%,英語語言水平的提高,是通過諸如散文、英詩、西洋戲劇等其他課程來實現(xiàn)的(劉意青,2010:1-2)。“上個世紀80年代,隨著我國的對外開放,大學校園里曾出現(xiàn)過人人都在讀外國文學名著、人人都在討論外國作家、場場外國文學講座都座無虛席的盛況?!保▌⒉ā⒘_承寧,2003:86)。目前國內(nèi)一些重點院校,比如北京大學英文系,已從一年級就開設出英語文學、語言學、文化和文學理論等各種課程,并把這些課程與提高閱讀和寫作能力的語言訓練緊密地結(jié)合起來(劉意青,2010:1-2)。黃源深教授建議大幅度調(diào)整課程結(jié)構(gòu),語言技能課應控制在25%以下,文化知識課,包括語言學、文學、歐美文化等,比例應占60%左右,知識可用英語授課。英語專業(yè)應該回歸到人文學科本位,其意義在于,“學生通過閱讀英美文學作品,主動參與文本意義的尋找、發(fā)現(xiàn)、創(chuàng)造過程,逐步養(yǎng)成敏銳的感受能力,掌握嚴謹?shù)姆治龇椒?,形成準確的表達方式。這種把豐富的感性經(jīng)驗上升到抽象的理性認識的感受、分析、表達能力,將使學生受益無窮(王守仁,2002:11)”。虞教授以一段生動形象的視頻來展示文學語言的魅力。一個乞丐手身邊放著一塊牌子,寫著:I’M BLIND. PLEASE HELP ME,但人來人往,施舍的寥寥無幾。后來,一個女青年把牌子翻面,重新寫上:IT’S A BEAUTIFUL DAY AND I CAN’T SEE IT,結(jié)果,很多行人開始不斷地施舍。這兩句話,意義上沒有太大差別,但深層次上,卻有天壤之別。前者是事實陳述,直接請求,以乞丐為中心,而后者是詩一般語言,個人敘事,事實的陌生化,以行人為中心,敘事空白得以填補,乞丐的目的不是直接請求而是暗含其中等。虞教授還提到,曾被一名外籍教授請求回答一道“選擇題”:“Professor Yu, which would you prefer: a student who can only stutter out his ideas or one who speaks fluent English but has nothing to say?”這一問題,不得不令人反思目前高校英語專業(yè)教育存在的弊端。[5]

鑒于文學課對于英語專業(yè)教育的重要意義,虞教授借鑒了以往英語短篇小說編寫的經(jīng)驗,特編寫了《英語短篇小說教程》,以期“知”和“用”的緊密結(jié)合。虞教授的選材的依據(jù)是,語言淺顯易懂,又是名家大家作品;一定要短,在短時間內(nèi)能讀完;蠶食空間,讓學生發(fā)散想象空間;脫離文學史,使短篇小說自成體系。名作的淺顯和短可讓學生不會花太多時間就可以讀懂,參與討論,發(fā)揮學生的想象空間,培養(yǎng)學生的分析能力和思辨能力,避免學生無時間閱讀,老師自我陶醉地對文本賞析,老師熱,學生冷。脫離文學史,可避免老師和學生花太多的時間去了解文學史,沒時間研讀、分析、賞析文本,本末倒置。虞教授編寫此教材是期盼學生“通過文學作品,可以最直接、最形象、最生動地了解英語民族諸方面的文化因素”,學生“不僅要有熟練的外語運用技能,更需要提高人文造詣,對語言對象國家要有更深的文化浸潤,對其歷史淵源、、思維方式、習俗禮儀等諸多方面要有更透徹、更細致、更廣博的了解,以獲得更多異域文化的體驗,提升進行深層次跨文化交際的能力。從根本上講,文學中涵容的人文精神,要比文學文本反映的語言知識更加重要,因為編碼于文學作品中的精神文化方面的東西,可以開闊學生的視野,豐富學生的底蘊,并且潛移默化地影響學生”。[6]

終上所述,兩位教授分別從不同的角度分析和探究了因市場經(jīng)濟的沖擊和功利性教育的影響,高等院校英語專業(yè)的教育偏離了人文學科的正常軌道,導致了學生成為大才的“瓶頸”和文學學習“知”的缺失。兩位教授有針對性地編寫了《英漢散文比較賞析》和《英語短篇小說教程》,無疑會對目前的英語專業(yè)教育改革起到非常大的促進作用。[7]

參考文獻

[1] 黃源深,徐凱,周小進.英漢散文比較賞析 (A Comparative Approach to English and Chinese Essays) [Z].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

[2] 劉波,羅承寧.高校外語專業(yè)外國文學教學的困境與對策.華南理工大學學報[J].2003 (2).

[3] 劉意青.序[A].方巖.英語短篇小說選讀[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0.

[4] 秦秀白.在散文鑒賞中感悟中西文化的契合與碰撞――《英漢散文比較賞析》評介.中國外語[J].2012(3).

[5] 王守仁.應該終結(jié)“文學史+選讀”模式.鄭州大學學報(哲學社科版)[J].2002(2).

第2篇:短篇散文精選范文

1982年9月,北京中國青年出版社出版長篇小說《寶姑》,作者王瑩。先生為之作序《不能忘卻的紀念》,強調(diào)作為作家的王瑩“好學深思,文思敏捷”,半年以后,病中的施蟄存先生同樣強調(diào)王瑩的“文學趣味極高,評論看過的作品,也多中肯的意見”。和施蟄存,一是左翼文學的掌門人,一是現(xiàn)代派文學的翹楚,不約而同地稱贊王瑩的文學創(chuàng)作,這就引起了筆者的關(guān)注。上世紀90年代,筆者指導中國現(xiàn)代文學碩士時就曾安排學生搜集整理王瑩“青年時代的抒情小品”,但始終未能成書。15年后的今天,夙愿終于得以實現(xiàn)?!兑掠稹肪褪峭醅?0年代短篇小說、抒情小品、電影隨感和報告文學的精選集,世人或可借此重新認識這位差不多要被遺忘的女作家。其實,王瑩絕非寂寂無名。她是30年代大為走紅的中國電影明星,影名大大超過文名。雖然當時也有論者認為:“王瑩在電影上,也許還沒有她在文學上的成就。”

原名喻志華、又名王克洵的王瑩(1913―1974)是安徽蕪湖人。家境貧寒,當過童養(yǎng)媳,后進湖南湘雅醫(yī)院護士學校求學。她自小性格倔強,富于正義感。1928年秋,歷經(jīng)顛沛的王瑩來到上海,開始她有聲有色的海上10年文藝生涯。王瑩喜歡文藝,先后入上海中國公學文學部和復旦大學文學系攻讀,又先后加入藝術(shù)劇社、復旦劇社和辛酉劇社。她主演了《炭礦夫》、《西線無戰(zhàn)事》等話劇,表演才華由此得以嶄露,很快成為上海左翼話劇界的新秀。

一九三二年“一?二八”后,王瑩拓展戲路,踏入上海電影圈。她進入有名的明星影片公司,大顯身手,連續(xù)主演了《女性的吶喊》(沈西苓編導)、《鐵板紅淚錄》(編?。┖汀锻稹罚ň巹。┤侩娪?,以聲情并茂、真摯自然的表演廣獲好評,從而奠定了她電影明星的地位。還有論者專門撰文討論女電影明星“王瑩型”出現(xiàn)的可能,預測“過去的女明星是楊耐梅型,現(xiàn)在的明星是胡蝶型,也許將來會有王瑩型的”。著名戲劇家洪深寫《一九三三年的中國電影》,在介紹影壇新人時,王瑩的大名又與費穆、沈西苓、湯曉丹等導演相提并論。

然而,當時的電影圈充滿陷阱和危險。1934年2月12日,王瑩的好友、同樣才華橫溢的女明星艾霞自殺,震動上海灘,連魯迅都在《論人言可畏》文章中提到。一個月后,正直而潔身自好的王瑩遠赴東瀛深造。在離滬之前,她接連發(fā)表《沒有和艾霞說最后的一句話》和《卸除了一件五色的外衣》兩文以明心跡。

和施蟄存文中都提到王瑩喊出的口號“沖出黑暗的電影圈”,但遍查已找到的王瑩當時諸文,未見同題之作,也未見文中有這句振聾發(fā)聵的名言,也許他們的記憶有所出入。但是,在《沒有和艾霞說最后的一句話》中有如下的話:

同是被生活扔到了這黑暗的電影圈,在這可怕的圈子里,比較能夠說說的,只有艾霞。

在《卸除了一件五色的外衣》中又有如下的話:

我,怕了這熟圈子,熟圈子!換了一顆奮斗而且堅苦的決心,奔到那遙遠的天涯去投陌生。臨行,我要抖一抖衣襟,抖去那無由的愛憎。

與王瑩成為電影明星同步,她的文學創(chuàng)作也漸入佳境,成為引人注目的文學新星。當時女明星涉足文學的不乏其人,最為出色的就是王瑩和艾霞??上О际且婚W即逝的彗星,而王瑩則越寫越好。她的作品不但出現(xiàn)在《現(xiàn)代》、《申報?自由談》、《東方雜志》等大型文學文化刊物上,更在《時代電影》、《電通半月畫報》等電影專刊上頻頻亮相。從“動人而可愛”的《春雨》、《剪秋蘿》到帶有自傳色彩的《衣羽》,王瑩的抒情小品、表演札記和短篇小說,無不充溢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對社會不公的憤慨和對影劇藝術(shù)的追求。文筆總是那么清新,那么纏綿,那么想象瑰麗,那么愛憎分明,把一個新女性內(nèi)心的情感波瀾展露無遺。就是她當時與另一位文學青年英子的通信,也都直抒胸臆,文采斐然。

一年以后,王瑩重返上海,加入電通影片公司,主演電影《自由神》(編劇),同樣大受歡迎。1936年11月王瑩主演的名劇《賽金花》,“轟動了上海文化界一直到最落后的小商人”,而藍蘋()爭演主角賽金花未成,種下了王瑩在“”中慘遭迫害的禍根。

抗戰(zhàn)爆發(fā),王瑩積極投身抗日洪流,以主演街頭活報劇《放下你的鞭子》而聞名海內(nèi)外,最后以1943年春應邀進入美國白宮為羅斯??偨y(tǒng)演出而達到。郁達夫在新加坡重見王瑩,就曾贊嘆“她的政治見解,她的文藝修養(yǎng),以及她的閱世經(jīng)驗”的“驚人的進步”。

在烽火連天中,王瑩仍筆耕不輟。《日記一頁》、《征途》等文就是明證,在保持明凈優(yōu)美風格的同時,又增添了些許慷慨激昂。1947年夏,女作家趙清閣編選《無題集―現(xiàn)代中國女作家小說專集》,遠在紐約的王瑩應邀寫了追溯往事的《別后》,被趙清閣譽為“近年來讀者所不易見到的杰作”。

第3篇:短篇散文精選范文

關(guān)鍵詞: 中學作文評價 作文文體教學 駕馭文體能力 內(nèi)容效度 效標效度

高中語文人教版“表達與交流”模塊對高中寫作教學無疑具有指揮棒的作用。由五本課本中“表達與交流”內(nèi)容編排的分析,我們可以看出教材注重什么淡化什么。具體為必修一:心音共鳴――寫觸動心靈的人和事,親近自然――寫景要抓住特征,人性光輝――寫人要凸顯個性,黃河九曲――寫事要有點波瀾。必修二:直面挫折學習描寫,美的發(fā)現(xiàn)學習抒情,想象世界學習虛構(gòu)。必修三:多思善想――學習選取理論的角度,學會寬容――學習選擇和使用論據(jù),善待生命――學習論證,愛的奉獻――學習議論中的記敘。必修四:解讀時間――學習橫向展開議論,發(fā)現(xiàn)幸福――學習縱向展開議論,確立自信――學習反駁,善于思辨――學習辯證分析。必修五:緣事析理,學習寫得深刻;謳歌親情,學習寫得充實;錘煉思想,學習寫得有文采;注重創(chuàng)新,學習寫得新穎。

不管從標題上,還是從篇目內(nèi)容及課后練習上,認真分析比較,我們都可以歸納出“表達與交流”的三大內(nèi)容:一談如何寫好記敘,描寫,抒情,議論,二談“虛構(gòu)”與真實,側(cè)重虛構(gòu),三談好文章的四項指標――深刻、充實、文采、新穎。沒有涉及它們與文體的相關(guān),更沒有涉及文體的理論知識與實際操作指導。必修教材的“表達與交流”忠實地執(zhí)行了我國《語文課程標準》的要求。我國《語文課程標準》并不特別強調(diào)文體,小學以敘述文為主;初中有明確的文體要求:“寫記敘文,做到內(nèi)容具體;寫簡單的說明文,做到明白清楚;寫簡單的議論文,努力做到有理有據(jù);根據(jù)生活需要,寫日常應用文?!逼胀ǜ咧兄灰缶C合運用記敘、說明、描寫、議論和抒情等表達方式,并沒有明確的文體規(guī)定。這反映出《語文課程標準》淡化文體意識的價值取向。

美國高中作文教學卻與我們不同,文體教學在美國高中作文教學中有著重要地位,在作文教學的幾大模塊中占有相當大的比重。

如在作文教學綱要和指導觀念里,實用文體的寫作訓練和寫作基本能力訓練與表達方式的訓練共同組成美國的寫作教學的三大內(nèi)容。這三大訓練有多種訓練體系,有單向的也有綜合的。“文體”意識和實際指導在這些體系中隨處可見,如“思維―表達訓練體系”主要進行思維和文體寫作的訓練,其他還有一般文體寫作訓練體系、實用文體寫作訓練體系。如美國加利福尼亞州的《公立學校英語課程標準》明確要求學生寫敘述文、文學評論、研究報告、勸說文、技術(shù)性文章及常用應用文,對每一文體都有明確規(guī)定。

在實際教學操作中,文體教學得到了同樣的重視。

如三冊《美國語文》(2004年同心出版社出版的《美國語文―――美國著名中學課文精選》,以下簡稱《美國語文》)是中國大陸第一套系統(tǒng)引進的西方著名中學語文教材。文體類型(除編譯時由于篇幅關(guān)系刪去的戲劇、詩歌外)統(tǒng)計如下:

文體類型具體類型舉例:

(1)小說:短篇小說、科幻小說、長篇小說;

(2)散文:分析散文、諷刺散文、說明散文、思考性散文;

(3)其他類:日志、神話、傳說、故事、敘述文、布道、自傳、勸說文、演講、格言、書信、通告、游記、回憶錄等。

課后寫作練習文體訓練類型舉例:

(1)想象、娛樂、感受類:神話、短篇小說、科幻小說、電影情景、人物傳記、日記、續(xù)寫、改寫、廣告、網(wǎng)頁制作、格言等;

(2)通告、闡釋、描述類:通信、通告、新聞報道、報告、描述性信件、摘要、訃告、課程描述、競賽公告等;

(3)勸說、建議、說明類:說服性的短文、給校長的建議、建議專欄、收藏者指南、提議、有說服力的信條等;

(4)分析、評論類:文學分析、社論、批判性回應、說服力評價、比較研究等。

與淡化文體教學對應的是中國作文評價標準是面向文學性、詩意和哲理性很強的記敘文、議論文、說明文的通用標準;與注重文體訓練對應的是美國評價標準鮮明地體現(xiàn)為分文體定標準。這種分文體制訂評價標準的做法是較為嚴謹?shù)?。它能充分反映評價學生駕馭不同文體的能力,較之抽象地評價內(nèi)容充實否、結(jié)構(gòu)完整否、符合要求的“通用”標準否,更能起到實際的評分指導與規(guī)范作用。

我認為美國作文教學對文體教學的重視,是美國作文教學卓有成效的原因之一。在美國教學中最令全球教育界驚奇的事就是美國人普遍具有良好的寫作能力,只要受過普通教育的美國人,都能把自己要說的話寫在紙上且表達清楚,同時盡可能遣詞造句,使意義更準確。而這種情況,反映的正是美國高中作文評價有相當高的效度。

美國作文教學之所以卓有成效,注重文體教學和注重效標效度的分文體制訂評價標準的作文評價功不可沒。這樣的結(jié)論不是主觀臆測,而是通過客觀分析得出的。了解美國文體教學與分文體制訂評價標準的作文評價,并對評價效度進行分析,我國作文評價的效度問題亟待解決。

怎么改進甚至改革高中作文教學呢?作文成績與寫作能力是否成正比呢?

舉個比較絕對的例子,假如高中作文教學只有新詩教學,作文練習與測評題只有新詩形式的測評題,有這么一個可能結(jié)果,老師抱怨作文難教,學生抱怨作文難學難寫、沒東西可寫、太多束縛不自由……還有一個可能結(jié)果是,作文測評成績不錯的高中畢業(yè)生在社會上不會寫讀書筆記,不會寫文學評論,不會寫報告,不會寫社論,不會寫計劃書,不會寫基本的商業(yè)策劃,不會寫比賽公告……作文測評成績不好的高中畢業(yè)生在社會上卻成了新興作家或者公司的文案高手……于是作文教學改革呼聲四起,興起了半命題寫詩、話題寫詩、材料寫詩、漫畫寫詩、不定題材寫詩、生活化寫詩、心靈化寫詩、學生詩作互評、多就少改詩、總評詩、面評詩、每日一詩……

當然,上述是一個較為絕對的例子,可事實是,這個絕對例子與當下高中作文教學內(nèi)容的關(guān)系只不過是五十步與百步的差別。高中作文教學中并未有更多樣的文體介紹和指導,在大部分學生的腦海中,他們知道的文體就只有文學性質(zhì)的記敘文、散文、論點論據(jù)論證式議論文、詩歌和戲劇,就在這有限的三四個文體中選擇,較之于事實上豐富多樣的文體而言,“文體不限”能算是真正意義上的文體不限么?腦海中根本就沒有多少文體概念知識,何談文體不限的選擇呢?在記敘文、散文、論點論據(jù)論證式議論文、詩歌和戲劇范圍內(nèi)分文體定標準的作文評價是否是真正意義上的分文體定標準作文評價呢?如前文所示美國中學文體訓練類型涵蓋了工作崗位上大部分的文體寫作,培養(yǎng)了美國人而不是美國學生普遍良好的寫作能力,而大部分接受過高中作文教學的中國高中畢業(yè)生,在進行工作崗位上基本的文案寫作時一般都是初次接觸,能力匱乏。這不僅是高中語文作文教學中文體教學缺失造成的后果,還反映了對應于淡化文體教學的淡化文體評價的作文評價的低效度。

任何測評都涉及效度。效度是指所測量到的結(jié)果反映所想要考察內(nèi)容的程度,測量結(jié)果與要考察的內(nèi)容越吻合,則效度越高;反之,則效度越低。在作文教學中或者在升學考試中指作文測評的分數(shù)反映學生作文真實能力的程度。在判斷作文測評是否有效性時,在考慮到測評的內(nèi)容效度的同時還必須考慮到效標效度。

內(nèi)容效度最容易理解,它關(guān)心的是測量的內(nèi)容。比如某一個學段進行詩歌寫作教學,內(nèi)容效度就會考察詩歌寫作測題是不是與這個學段教授的詩歌寫作知識、方法和技能有正相關(guān)。

效標效度稍微復雜些,是指當前一項測驗結(jié)果與作為效標的資料或數(shù)量之間的相關(guān)程度。效度的高與低,需要有一定的參照點加以考查,尤其是能力的測試。實際上能力都是無法測量的,因此我們只能確定一個或幾個能反映能力的標準,然后做間接的比較。這種人為確定的效度標準簡稱“效標”。效標效度關(guān)心的是測量結(jié)果和另外一個效標(criterion)的符合程度。比如,據(jù)說微軟公司招人的時候會考一些類似腦筋急轉(zhuǎn)彎的問題,像“紐約有多少個水井蓋”之類??疾煺卟⒉徽娴年P(guān)心答題者是不是真的知道紐約有多少個水井蓋,他關(guān)心的是答題者以后的工作業(yè)績(相當于效標)。那么考題到底能在多大程度上預測工作業(yè)績呢,或者說這些考題和工作業(yè)績的相關(guān)程度到底如何呢,這就是效標效度。比如,在美國高中作文教學進行的同時,進行多種文體的訓練與測評,這個測評,除了關(guān)心測評題與教學內(nèi)容的相關(guān)程度外,更關(guān)心學生實際生活和工作中的寫作能力及發(fā)展。測題到底能在多大程度上預測寫作能力呢?或者說這些測題與日后的寫作能力的相關(guān)程度到底如何呢?這就是效標效度。

內(nèi)容效度和效標效度的區(qū)別首先是調(diào)查者(investigator)的觀察的取向(orientation)不同。使用內(nèi)容效度的調(diào)查者,關(guān)心的是測量的得分。比如教師對學生進行寫作測驗,那么學生在這張試卷上的得分正是教師所關(guān)心的。使用效標效度的調(diào)查者,他關(guān)心的是效標的得分。比如上面舉的招聘的例子,公司并不真正在乎你在招聘試題上的得分,他在乎的是你以后的工作業(yè)績(相當于效標),上面舉的作文測評的例子,教師還關(guān)心學生在以后的生活和工作中的寫作能力(相當于效標)。

這是兩種效度在觀察重心上的區(qū)別,另一個明顯的區(qū)別就是推論(inference)的程度的不同。對使用內(nèi)容效度的測量者來說,基本上不存在推論。還以作文測題為例,作文成績高分就說明這學生作文能力好,教師不需要進行推論,作文成績得分直接說明問題(如果要引申到學生的學習態(tài)度就是在進行推論了)。在效標效度的例子里,推論是很明顯的。招聘試題上的得分真的能預測將來的工作業(yè)績嗎,詩歌寫作成績好真的能預測將來生活和工作中的寫作能力嗎?局限于記敘文、散文、小說、論點論據(jù)論證式議論文和詩歌的寫作成績好,真的能預測將來的寫作能力嗎?這時候推論的意味已經(jīng)很強烈了,實際上效標效度就是用來衡量這種推論的可靠性的。

測量者關(guān)心的是測量得分時,用內(nèi)容效度;測量者關(guān)心的是效標得分時,用效標效度,也許還需要解釋一下,這兩種效度并非只能用于不同的作文測題,而是取決于測量者如何使用作文測題。比如,同樣是一套或一系列作文測題,兩種效度都可以用來考核它,這取決于施測者如何使用這套或者一系列作文測題。如果施測者只想從中知道學生對相關(guān)的寫作知識和能力的掌握情況,那么他應該關(guān)心這套或這個系列作文測題的內(nèi)容效度如何;如果施測者想以此推斷學生將來工作生活中的寫作能力,那么他應該關(guān)心這套或者這個系列的寫作測題的效標效度如何。

在關(guān)注效標效度時,不能忽略了同時效度和預測效度。它們是在時間上對效標效度進行的分類。它們的區(qū)別是時間上不同,同時效度的效標和原測量工具是同時施測的,而預測效度的效標是在原測量工具之后施測的。比如學習期間正式進行的作文寫作測驗的同時效度的效標是與這些測驗并行的學生寫作練習成績和老師觀察評價等,而預測效度的效標則可以是期末考作文成績,高考作文成績和生活工作中的寫作能力。

前文已經(jīng)說道,效標效度的使用者真正關(guān)心的是效標上的結(jié)果,因而待檢驗的測量工具其實是作為效標的替代物出現(xiàn)的。為什么要使用替代物呢?其理由在預測效度這里很明顯,效標是作用于將來的,我現(xiàn)在要知道結(jié)果就必須使用替代物。比如要知道學生在將來正式高考時的可能成績,那么我們需要使用有較高的預測效度的模擬試卷。又或者要知道學生將來寫研究報告的能力,那么教學時應該使用有較高的預測性的作文測題;這兩個例子里的模擬試卷和寫作測題都是為了實現(xiàn)預測的目的而必須使用的替代性的測量工具。

結(jié)合以上關(guān)于內(nèi)容效度和效標效度的分析,我國作文教學和作文評價的現(xiàn)狀如下:高中作文教學模塊“表達與交流”有三大內(nèi)容:一談如何寫好記敘,描寫,抒情,議論,二談“虛構(gòu)”與真實,側(cè)重虛構(gòu),三談好文章的四項指標――深刻,充實,文采,新穎。作文評價對應于這三大內(nèi)容的評價標準。那么從理論上說作文評價已有了較高的內(nèi)容效度。可是內(nèi)容效度高并不代表作文評價的效度高,并不能真實反映作文教學的成效如何,是否科學合理。在作文教學中,文體教學的嚴重缺失,文體意識嚴重匱乏導致學生日后生活中自由寫作思維極為狹隘,沒有可供自由選擇的文體寫作,駕馭文體能力相當乏弱導致學生日后無法快速應對豐富多樣的文體寫作,這反映了我國高中作文教學評價相當?shù)偷男诵Ф取?/p>

事實上,高中畢業(yè)后大部分人都有這樣的經(jīng)驗,開始社會生活、走上工作崗位后,沒有多少人會繼續(xù)進行我國高中作文類型的寫作,例如寫文學性、詩意、哲理性很強的記敘文、散文、議論文,反而是當下高中作文教學所淡化的形式規(guī)范性很嚴格而且思維能力要求各具特色的其他文體寫作特別是實用文體寫作成了很多人的日常寫作,可是在作文評價過程中,忽視對效標效度的分析,并沒有把駕馭這些文體的寫作能力當做預測效標來分析和重視。缺少這種效標效度分析的作文評價就無法發(fā)現(xiàn)當下作文教學成效低微,學生應對生活與工作的實際寫作能力低弱的真正原因。

參考文獻:

[1]黃全愈.高考招生制度改革的追問[J].全球教育展望,2005(5).

[2]陳文中.外國大學入學作文考試的啟示[J].中學語文教學,2004(4).

[3]周鸞飛.近五年我國高中教學作文評價的研究[J].湖南師范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9.5.

[4]賀義廉.高考備考作文訓練的現(xiàn)狀與誤區(qū)[J].當代教育論壇,2008第5期.

[5]王選遨.構(gòu)建符合課程標準要求的寫作教學新思路[J].語文教學通訊高中版,2005(3)

[6]朱曉斌.西方寫作教學研究的新進展[J].心理科學,2001,VOL24(4).

[7]張娟.我國高考作文命題及評價回歸生活的訴求[J].教育測量與評價,2008.9.

[8]黃全愈.“高考”在美國[M].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

[9]瞿寶奎.教育學文集?教育評價[M].人民教育出版社,1989.

[10]張華.課程與教學論[M].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

第4篇:短篇散文精選范文

[摘 要] 《吉祥如意》是新世紀詩化小說的代表作,它“以優(yōu)美雋永的筆調(diào)描述鄉(xiāng)村的優(yōu)美雋永,凈化著我們?nèi)找娓≡瓴话驳男撵`”而榮獲第四屆魯迅文學獎。作家用詩意唯美的文字細膩書寫端午節(jié)的風俗人情,詩情而生動的娓娓講述更強化著傳統(tǒng)節(jié)日的文化蘊涵,也是對文化傳統(tǒng)的詩意守護。同時,作家還借助兒童語言和心理動態(tài)來透視人性本真的善良和愛心,主人公們淡定的生活態(tài)度和樸素的生存哲學,既深觸人性的仁善之端,也在呼喚著人性的返璞歸真。

[關(guān)鍵詞] 郭文斌;文化傳統(tǒng);詩意守護;人性的溫情;返璞歸真

[中圖分類號] I206[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1-5918(2011)05-0123-02

doi:10.3969/j.iss.1671-5918.2011.05-062[本刊網(wǎng)址] http://省略

郭文斌的短篇小說《吉祥如意》曾榮獲第四屆魯迅文學獎。評委會高度評價它“以優(yōu)美雋永的筆調(diào)描述鄉(xiāng)村的優(yōu)美雋永,凈化著我們?nèi)找娓≡瓴话驳男撵`”?!都槿缫狻返湫偷卮砹斯谋笮≌f的詩化風格和美學追求,散發(fā)出純天然的真、不做作的善、超功利的美。這樣的作品宛若優(yōu)美雋永的鄉(xiāng)村牧歌,自然清新,純凈澄明,淡泊寧靜,讓人陶醉和感動。作家用蘸滿詩意的文字還原西部農(nóng)村的鄉(xiāng)風民俗,守護民族文化傳統(tǒng);用飽含溫情的語言再現(xiàn)家鄉(xiāng)人的質(zhì)樸單純,呼喚人性的本真。

一、文化傳統(tǒng)的詩意守護

當今社會文化多元發(fā)展,外來文化、新潮文化以強勁的攻勢挑戰(zhàn)和抗衡著傳統(tǒng)文化。而文學對這種文化觀念更新和時尚因素往往更為敏感,也更易于接受。但郭文斌“于紛繁中守持寧靜”,詩意地耕耘著傳統(tǒng)文化的一方凈土。這首先體現(xiàn)在作家對民族傳統(tǒng)節(jié)日和獨特地域風俗的關(guān)注上?!都槿缫狻肪褪且环宋顼L俗畫,一首端午文化詩。作家用詩意唯美的文字認真細致地敘寫著端午節(jié)的傳統(tǒng)風俗,并與傳統(tǒng)文化產(chǎn)生感應和關(guān)聯(lián),凸顯傳統(tǒng)節(jié)日的文化內(nèi)核。小說的主人公五月、六月是姐弟倆,小說開篇第一句就是“五月是被香醒來的”,這甜蜜的香氣來自娘蒸的熱氣騰騰的甜醅子。它揭開了喜氣的端午節(jié)風俗畫的序幕,也奠定了作品詩意的書寫基調(diào)。接下來作家依次勾畫出家門上插柳枝、花饃饃供神、磕頭、吃供品、綁花繩、上山采艾的圖景,還穿插了端午節(jié)前買香料、縫香包的場面。這一系列鄉(xiāng)風民俗經(jīng)由作家的娓娓講述,更見其詩情畫意和生動有趣,并且蘊含著濃濃的傳統(tǒng)文化韻味。小說描述的節(jié)日習俗對我們來說既是陌生的又是熟悉的。說它陌生,是因為快節(jié)奏的現(xiàn)代生活已經(jīng)忽略了許多道風俗習慣的程序;說它熟悉,是因為它觸動和牽連著我們傳統(tǒng)文化的心理基因。我們跟隨作家詩意的文字重溫傳統(tǒng)節(jié)日的文化蘊涵,也是讓我們的心靈在這醇厚的風情中得到一次凈化和升華。

作家用“端午節(jié)”這面?zhèn)鹘y(tǒng)節(jié)日的鏡子來映照我們的傳統(tǒng)文化,為我們開起了一扇洞見傳統(tǒng)文化內(nèi)在意蘊的窗子,那就是“吉祥如意”的美好祈福和祝愿。正如小說題目所示,作品帶給我們的是一種溫暖祥和的審美體驗,一種文化傳統(tǒng)的親近感和共通感。小說中寫到,爹向天點香,往地上奠米酒,然后極其莊重認真地念了祝詞,以示對天地及其孕育萬物的虔誠祈頌;五月告訴六月,采艾葉時,只有天的兒子太陽蛋蛋和地的女兒露水蛋蛋兩人全在時,采到的艾才叫“吉祥如意”??梢?,小說中的人們對天地始終心懷仰慕和敬畏,他們執(zhí)著堅定地認為天地有吉祥如意而不言。這可以說是傳統(tǒng)文化中天地人和、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精神內(nèi)涵在作品中的生動體現(xiàn)。作家借人物語言傳達自己的溫馨祝福;他希望“處處都吉祥”,把吉祥如意的祝福感融入艾中,融進太陽蛋蛋和露水蛋蛋里。這樣,“吉祥如意”所代表的深層文化心理和祝福感,就在字里行間彌漫開來。

在郭文斌看來,傳統(tǒng)文化有著“巨大的神秘”和“巨大的審美上的緊張”,因此他對傳統(tǒng)文化始終懷著一種發(fā)自內(nèi)心的崇尚和敬畏,就像《吉祥如意》中六月的爹在上供時那樣莊嚴和虔誠。閱讀《吉祥如意》,我們會獲得關(guān)于傳統(tǒng)文化的情感體驗和價值認同,進而對傳統(tǒng)文化產(chǎn)生更多向往和懷想。

二、人性本真的溫情呼喚

沈從文曾長期致力于在他的文學世界里搭建供奉著“人性”的希臘小廟,從這個意義上說,郭文斌或許可稱得上“當代的沈從文”?!都槿缫狻肪褪枪谋髴阎嗾\之心搭建的一座希臘小廟,里面供奉的同樣是本真的“人性”。

小說敘事以兩個童男童女的視角展開,充滿童真童趣的語言和心理,使作品清澈空靈,字里行間透著“人之初”的喜悅。姐弟倆對什么是“童男童女”各抒己見,姐姐五月說童男童女是“銅做的”,弟弟六月說童男童女是“沒有當過新娘和新郎的人”。童男童女一起采艾時,六月覺得大家每一個人都是美好和可愛的,包括平時憎惡的人,節(jié)日的喜慶讓他發(fā)現(xiàn)“怎么現(xiàn)在就看著地生不憎惡呢”;白云對“蛇不咬善門中人”的篤信,讓六月情不自禁地取下自己的香包送給她,并大方地說“喜歡就送給你吧”。天真爛漫的兒童的對話,自然而真實地流露在作家筆端,清爽至極,動人至極。這樣干凈透明的語言投射出人性原初的至善和大愛。如六月采艾時下不了手,因為“一刃子下去,就會有好幾個太陽蛋蛋死掉”,六月“覺得這露珠兒太可憐了”。作家通過對兒童心理的生動刻畫,展現(xiàn)人性的善良和悲憫,深觸人性的仁慈之端,喚起人皆有之的惻隱之心。

除了借助兒童的語言和心理描寫來透視人性本真的善良,作家還通過其他方式傳遞著簡單的生活態(tài)度和樸素的生存哲學,呼喚人性的返璞歸真。小說中的人們物質(zhì)生活簡單甚至貧困,但他們知足常樂,心懷感恩和珍惜。他們感恩生活,發(fā)得好的甜醅“就像是好日子一樣”;他們珍惜生活,一年才能吃一次花饃饃,卻“不忍心一下子咽到肚里去”。在這里,作家著意于展示生活的美好和值得珍重,呈現(xiàn)給我們“一種動態(tài)的寧靜和安詳”。這種動態(tài)的寧靜和安詳應該指向人心最現(xiàn)實的滿足感:懂得珍惜擁有的,不去抱怨失去的;對得到的心懷感恩,對得不到的不去奢求。正如六月的娘所說:“有些東西啊,恰恰自家人占不著,也不能占。給了別人家,就吉祥,就如意。所以你奶奶常說,舍得舍得,只有舍才能得,越是舍不得的東西越要舍。”這是一種淡泊物欲的生活態(tài)度,一種沒有機心的生存哲學,也是作家希望傳達的人性本真的理想。

郭文斌認為,人的成長不可避免地要受到復雜環(huán)境的污染,而他要在寫作中“反污染”,以此來“接近生命本意”?!吧疽狻笨梢岳斫獬杀菊娴娜诵?,它會隨著年歲和閱歷的增加而日漸離我們遠去,就像露水蛋蛋一樣,被成長的手給搖落。正因為這純美的人性本真是脆弱的,易受污染,所以才需要珍惜、呼喚和挽留。在《吉祥如意》中,郭文斌用平實而詩意的語言,贊美著天真、淳樸、滿懷愛心的五月、六月,善良淡泊、樂觀豁達的爹娘,描摹著他們那簡單、樸素、如世外桃源般地其樂融融的幸福生活;同時作家更是在用溫情的筆調(diào),呼喚人性的本真,“尋找并且挽留住原本屬于我們的卻早已丟失的原初的生命的豐富和生動”。閱讀《吉祥如意》的過程,也是凈化人性的過程,是接近生命本意的過程。

《吉祥如意》牢牢地扎著文化傳統(tǒng)和人性本真之根,沒有浮,沒有飄,讓人讀來感到特別踏實和安穩(wěn);這也使得小說具有清新脫俗的氣質(zhì)和感人至深的力量。作家在小說結(jié)尾深情地寫道:“他們的腳步把我的懷念踩疼,也把我心中的吉祥如意踩疼?!倍蚁胝f,郭文斌的《吉祥如意》把我們的懷念點燃,也把我們心中的吉祥如意點燃。我們的文化傳統(tǒng)和人性本真,在作家詩意的守護和溫情的呼喚下重新被審視和認識,我們旅行已久的心因《吉祥如意》而找到回家的路。

參考文獻:

[1]郭文斌.郭文斌散文精選[M].銀川:寧夏人民出版社2006:7.

[2]曉章.行走在紙頁上的快樂――訪郭文斌[J].黃河文學,2006(3).

[3]郭文斌.回家的路:我的文字[M].銀川:寧夏人民出版社,2005:425.

第5篇:短篇散文精選范文

摘 要:本文認為遲子建的文學作品具有民間立場。以《親親土豆》為例,本文分析了小說中的民間生命意識、民間生存狀態(tài)及民間風土人情。遲子建的人生經(jīng)歷促使她站在民間的立場書寫,成為民間的代言人。

關(guān)鍵詞:民間立場遲子建生命意識

作者簡介:

趙西芝,女,(1984-)碩士研究生,山東大學威海分校,中國現(xiàn)當代文學。

梁輝,男,碩士研究生,長沙理工大學,古代文學專業(yè)。

遲子建是當代文壇著名的女作家,寫了很多描寫底層生活的小說。目前評論界從各種角度對她的小說進行評論,如底層寫作、苦難意識、人文關(guān)懷和生命意識等。但是從民間立場對其作品進行的論述還不多,本文主要以《親親土豆》為例分析遲子建的民間立場。她出生在北方的漠河小鎮(zhèn),從小跟隨姥姥生活在偏僻的農(nóng)村。所以農(nóng)村的文化氛圍讓她生成了強烈的民間意識,影響了她以后的文學創(chuàng)作。她的創(chuàng)作突出了對底層社會的關(guān)懷,表現(xiàn)的是原始的民間生活狀態(tài),顯示了她堅實的民間立場和民間情懷。

1994年陳思和先生用“民間”的視角來研究抗戰(zhàn)以來的中國文學時,不僅把以往被忽略的一個文學史空間發(fā)掘出來,而且為文學研究和批評注入了新活力。韓東認為:民間立場就是支持獨立精神和自由創(chuàng)造的品質(zhì)。民間是陳思和先生說的三大文化空間之一,有自己獨特的存在形式和特征。陳思和先生認為:“民間是與國家相對的一個概念,民間文化形態(tài)是指在國家權(quán)力中心控制范圍的邊緣區(qū)域形成的文化空間?!?,“它的活動背景往往是國家權(quán)力不能完全控制,或者控制力相對薄弱的邊緣地帶?!雹倜耖g是相對于官方而言,遠離政治、自由自在的邊緣文化形態(tài)。本文認為民間立場就是用民間的信仰、道德、人情等視角來看整個世界,即站在民間的立場用民間的眼光書寫。本文從民間立場對遲子建的小說進行分析,希望能較準確的解讀作品,接近作者。

遲子建的作品大多是中短篇小說,也有很多散文。她的作品主要描寫農(nóng)民遠離政治和現(xiàn)代社會污濁的田園牧歌式鄉(xiāng)村生活。她的小說憂傷而不絕望,溫暖而優(yōu)美。我們從她的小說中可以發(fā)現(xiàn)她對民間文化的熱愛,對自然生存方式的留戀和贊美,對原始生命力的欽佩。原始生命強力是維持民間生存的真正力量。雖然民間也有苦難和愚昧,但是人們那善良、隱忍、勤勞、樂觀的人生態(tài)度驅(qū)散了不幸,讓民間充滿了更多幸福。民間文化空間具有生存意義,也有審美意義。向往美好的生活和追尋健康的人性是人們永遠的憧憬和追求。從她的作品里,我們可以看到她的作品在不自覺的接近民間,她已經(jīng)是民間的代言人了。

遲子建的作品在主題、題材、價值觀等具有民間的特征?!队H親土豆》描寫的是一對夫婦共同面對死亡時的鎮(zhèn)定和樂觀。男主人公秦山是一個很愛吃土豆的人,他對土地和土豆有一種特別的愛好。但是他也嗜好吸煙,所以得了肺癌。他們面對死亡的威脅,平靜、幸福的生活。我們被他們的豁達、開朗、樂觀感動。從民間立場的角度分析這篇小說,本文想透視它的生命和審美價值。

小說雖然不長,但彌漫著一種自由自在的氛圍。死亡存在主人公的心中,但是他們還是坦然面對,幸福地過著每一天。小說剛開始就讓我們走進了大自然,遠離了塵世的浮華。人死了也能聞到土豆的花香,也想傳達對親人的思念。這是民間的純真親情,也是民間和諧、自然的生活。他們相信親人在另一個世界和自己生活在一起。所以他們并不懼怕死亡,而是坦然地面對死亡,幸福地生活。

秦山一家人去田地勞動的情景充滿了田園牧歌的美,“他們?nèi)ネ炼沟馗苫顣r總是并肩走,他們九歲的女兒粉萍跟在身后,一會去采花了,一會又去捉螞蚱了,一會又用柳條棍去戲弄老實的牛了。”②農(nóng)民對這樣的生活感到滿足,也讓人羨慕。他們無憂無慮,自然地存在著,遠離了政治和功利彌漫的塵世。民間的自由狀態(tài)很自然地從作者的筆下流露,顯示了作者的民間文化立場。

禮鎮(zhèn)的人們都喜歡土豆,但秦山家的土豆最多。所以土豆剛熟的時候,鄉(xiāng)親們就會去秦山家的土豆地里摸土豆。秦山用信號讓摸土豆的人知道他來了,裝作不知道。這能顯示農(nóng)民的善良、風趣和樂觀。他們沒有功利主義的自私,也沒有庸俗的打罵、記仇,而是默默的表達對鄉(xiāng)親的寬容。這是民間文化的一個重要方面,讓我們感到輕松和愉快。在搭鄉(xiāng)親的車看病的路上,秦山和鄉(xiāng)親們沒有看病的沉重。人們冷靜、坦然地面對這個世界,沒有大悲大喜。秦山的檢查結(jié)果出來以后,妻子用“這是他的本命年,本命年總不太好”來安慰自己。他們相信命運,相信命運無法改變。

李愛杰天真、純樸地相信大城市能治好自己男人的病。來到大城市,她很羨慕這里的一切,總和自己的家鄉(xiāng)相比。秦山認為:“如果自己的病是治不好的,他寧愿回家等死,陪媳婦逛逛大城市,買雙牛皮靴,再買個開長衩的旗袍?!雹圻@是一個農(nóng)民的最大愿望,多么簡單、樸實。他們的民間文化意識,讓他們有了這樣平和、健康的心態(tài)。面對死亡,他們是這樣的坦然,追求著力所能及的幸福。秦山對妻子和孩子充滿留戀,但他沒有表達太多的個人痛苦,只是默默地承受自己的悲劇。秦山愛土地,也愛土豆和親人。他想為自己的親人省錢,讓他們過更好的生活。正是因為作者具有了民間立場和民間情懷,她才能細膩地觀察、描述這樣純美的民間生活。

小說中除了表現(xiàn)人們樂觀的生命意識外,還表現(xiàn)了他們純樸、善良的民間風土人情。秦山夫婦去哈爾濱看病時,把自己的家和女兒托付給鄰居照顧,表現(xiàn)了民間相互信任的文化傳統(tǒng)。人們之間互相幫助,沒有爾虞我詐的玷污。秦山在醫(yī)院里擔心家里的土豆,老婆安慰他說:村里的人不會讓他們家的土豆爛到地里的。這表現(xiàn)了鄰居之間的互相幫助,非常自由、和睦的生活著。李愛杰要回家尋找丈夫的時候,從旅行袋里取出自己一條舍不得穿的褲子,送給一個貧苦的女人。她在自己丈夫?qū)⒁x開人世的時候,還不忘幫助別人。李愛杰在丈夫去世的最后時刻,平靜地給他做飯、洗衣、鋪床。這里的一切都平靜、自然的存在、發(fā)展著。人們是樂觀、鎮(zhèn)靜、向上、充滿愛的善良的勞動人民。

當然這只是對遲子建的一部小說的分析,她的《北極村童話》、《五羊嶺的萬花筒》、《福翩翩》、《鬼魅丹青》、《向著白夜旅行》等也具有民間立場。由于篇幅有限,就不作更多的分析。總之,遲子建是一個具有民間立場的當代作家,值得深入研究。

注釋:

第6篇:短篇散文精選范文

[關(guān)鍵詞] 自欺欺人;社會悲?。簧埔獾闹e言;社會現(xiàn)實

【中圖分類號】 I207.4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4244(2013)06-141-2

有人說,如果說魯迅的文字有一種苦悶,毫不客氣地朝自己掄鞭子,讓無知識無意識的民眾擔當起拯救國難的責任;那么白先勇則擅長生動地講故事,敘述完畢,悄悄隱沒了自己,留下讀者孤單垂淚,或者令他們不由得自己去尋鞭子。白先勇的文字正如他說的是寫給那一群群在最深最深的黑夜里獨自徘徊街頭無所依歸的孩子們。

一、《金大奶奶》:被欺騙感情

《金大奶奶》是白先勇的處女作,講述了一位被欺騙了一生可憐女性的悲劇。作品中的金大奶奶有兩次婚姻,第一次婚姻葬送了她的青春,前夫逝世,讓她成為一個有錢的寡婦,被外表體面內(nèi)在只愛她的錢的金大先生欺騙結(jié)婚后的悲慘命運。從一開始金大先生娶她的目的,就注定了結(jié)局,婚后的虐待也是一種必然。金大先生的欺騙造成金大奶奶的悲劇,金大奶奶的形象是封建社會的遺棄物,與金大先生和全家都充斥著不和諧。金大奶奶被欺騙不僅是她落后愚昧的思想所導致,也反映出金大先生從裝束談吐似乎擺脫了舊社會思想約束,骨子里卻是把對舊社會的厭惡發(fā)泄到舊社會中的不幸者身上。金大奶奶最終以結(jié)束自己的生命為代價,結(jié)束了金大先生對自己的情感虐待,維護了自己的尊嚴,在第二次婚姻里她葬送了自己的生命。金大奶奶曾經(jīng)每天在臉上涂上一層厚厚的雪花膏,描上一對彎彎的假眉,其實在她心里期待著得到金大先生感情上的回報。對金大奶奶最后死亡慘象的強調(diào)描寫也是對社會和人性的發(fā)泄,越是猙獰越是殘忍。這觸目驚心的場景與金大先生的道貌岸然,金二奶奶的刻薄惡毒,以及小虎子不符合年齡的畸形嘴臉形成對比。

欺騙這件事本身不好定義,也許像金大奶奶一樣被騙的沒了地契,沒了房屋,沒了地位,更沒了自己。 最后在金大先生結(jié)婚當天以死亡的悲劇結(jié)束自己的生命,金大奶奶選擇在這一天離去,不僅是因為自己將被趕出金家,她不能忍受就這樣被掃地出門,寧可遭受,所有人的辱罵和白眼,她一個舊時代裹著小腳思想落后的這樣一個婦女,卻有一種信念守住自己最后的東西,這個“家”,這是她唯一的歸宿,就算死也不肯離開這里?;蛟S在另一方面,金大奶奶選擇在這個時間死亡,也有她自己的私心,新婚時有人死亡是一件多么不吉利的事情,她似乎在利用這件事進行她唯一的報復。白先勇通過對金大奶奶死亡時的樣子進行描寫和容哥兒生病惡夢來反應金大奶奶是帶著怨恨離開的,可是對于她真正想報復的人金大先生卻沒有任何的反應,沒有悲傷,沒有負罪感,似乎在他們那群人中心里是歡喜的,是真正的解脫,金大先生在一開始欺騙金大奶奶的目的到了這一刻才算是真正的實現(xiàn)和圓滿了。金大奶奶這個舊時代的可憐人用她落后自以為是的報復換來了那群失去良心的可笑之人最后的解脫。就像沒有人記得金大先生對金大奶奶感情和財產(chǎn)上的騙局一樣,也沒有人會記得曾經(jīng)金家的大奶奶是一個裹著小腳相貌丑陋的可憐之人。

二、《我們看去》:善意的謊言

歐陽子認為,“白先勇才氣縱橫,不甘受拘;他嘗試過各種不同樣式的小說,處理過各種不同類式的題材?!卑紫扔轮v述故事的方式很多,《我們看去》的小說情節(jié)是從人物對話中引出來的。文章中的“我”和“姐姐”,自小兩人一起長大,感情深厚,之后姐姐精神有病,“我”騙他說去看把她送進醫(yī)院接受精神治療。其實這個故事并不是偶然,就在這篇小說發(fā)表的前5年,白先勇的三姐白先明因患精神分裂癥從美國回到臺灣。他的散文《第六根手指》就是紀念自己的親姐姐白先明。明姐,多是一個人的生活,孤獨,缺乏家庭溫暖,異鄉(xiāng)孤獨癥患者,不及五十歲就耗完了生命。明姐沒有前兩個姐姐才貌出眾,與母親熱情自信的個性不相類,她掩蓋在三位出類拔萃女性的陰影之下,她們的光芒,是一種莫大的威脅。姐姐白先明從小就心地善良,和白先勇相處時間最長,姐弟兩人的感情也最深最融洽。白先明的得病,對白先勇無疑是個極大的打擊和刺激,使他始終難以釋懷。白先勇寫到“明姐在昏迷中,突然不停的叫起“媽媽”來。母親過世二十年,明姐從來沒有提起過她。是不是在她跟死神搏斗最危急的一刻,她對母愛最原始的渴求又復蘇了,母親逝世對明姐沒有給夠的母愛。

三、《金大班的最后一夜》: 欺騙與現(xiàn)實

故事中的另一個女人朱鳳所發(fā)生的,讓金大班回想起許多,似乎朱鳳就像年輕時的自己。朱鳳被騙情騙色,懷了孩子,最后被男人騙還依舊相信那個男人會回來找她。她愛上他了,金大班嘆息,要是這個小真的愛上那個小王八,那就沒法了。這一切讓金大班想起了自己的過去,替月如懷了孕,卻被迫把已成形的男胎打掉,所以當想起這些,金大班并沒有勸朱鳳打掉孩子,因為她知道那有多么的痛苦。金大班和月如的分開,是身份地位的懸殊,家人的阻撓造成的,他們也無法逾越這世俗的觀念。金大班想替月如生一個兒子,一輩子守住這個男人?;蛟S是欺騙,或許是無可奈何,最終月如還是離開了金大班。幸福是幻影,是痛苦,是年輕人的“傻念頭”。若被人打了左臉,再伸過右臉讓其同樣施為,只是可鄙的惡性循環(huán),但她最終成為風月場中迎戰(zhàn)八方風雨仍能巋然不動的“大班”。白先勇沒有交代原因,讓我們?nèi)ヂ?lián)想月如可能無力對抗家族的反對,也可能是他最終改變了,自愿離開。這段感情中不知道算不算欺騙,一開始沒有,到后來誰也說不清了。朱鳳的遭遇和金大班類似,唯一不用的是這段感情,一開始就只有欺騙,而她卻深陷其中。最后金大班遇到了仿佛是又一個月如,害羞,眉清目秀,和這樣的人在一起,她才覺得自己在活,認真的在活,不像行尸走肉一般,在他們身上才能感覺到自己像一個人,這段感情中除了愛他人,也是在愛自己,愛像一個一樣活著的自己。最后一段引人聯(lián)想,和年輕男人一起跳舞,金大班想到了月如,想到了這一樣讓人愛憐的男子,讓她似乎依舊相信愛情。故事以這個結(jié)尾,沒有再交代金大班和年輕男子的后續(xù)故事,只結(jié)束在優(yōu)美的舞蹈中“一、二、三――”“一、二、三――”這段故事不必開始,因為可能只是又一段月如和金大班的故事,就讓它結(jié)束在最美好的開始。讓我們聯(lián)想到好的方面,也許認為這一次不同,這一支舞蹈就一直跳下去,金大班在這個年輕男子身上得到了真正的圓滿。

四、《謫仙記》:自欺欺人

“謫仙”顧名思義,本應是天上的神仙,卻被貶下凡。常常形容有才華卻不得志的人。《謫仙記》主要講了四個女人年輕貌美才華出眾,尤其是李彤,然而她們無法擺脫生活中的空虛和庸俗,無法避免愛情的失敗與幻滅。

故事的敘述者是四位女主角之一慧芬的丈夫陳寅,他以從妻子口中聽說到的和后來自己見到和接觸之后對李彤這個人的印象貫穿了整個故事。文中很多地方直接運用大量語言形容李彤的美艷,還穿插了很多的細節(jié)上的描寫。見到李彤是在他和慧芬的婚宴上,之前就聽到李彤家里出了事,父母罹難,家當淹沒,李彤在一段沉默后雖說是恢復了往日,但變得不討人喜歡了,事情發(fā)生之后,李彤一樣談笑,一樣生活,但她的內(nèi)心一定發(fā)生了很大的變化,卻只有她一個人知道。她本身就是一個不愿表明內(nèi)心故事的人,明明心里是喜歡的卻依舊高傲,嘴硬不肯說出口,到頭來一直孤身一人直到最后的死亡。李彤是一個有些自欺欺人的人,她讓自己傲慢異常不僅是因為外表的美麗,很多時候也是因為她的內(nèi)心一直在欺騙自己,隱瞞自己的真實情感和內(nèi)心的苦痛。親人的離世讓她一直躲避,欺騙自己,總不斷告訴自己不悲傷,不流淚,不真正放開自己的心,藏著所有苦楚,全部由自己承擔,到后來即使是自己最好的朋友,她依舊沒有說出口,她是一個要強的人,就算是在最好的朋友面前,她一樣展現(xiàn)出來的只有開心,就像她們四個最初的樣子。當朋友們紛紛都結(jié)婚了,她形單影只,她對朋友真心的祝福表現(xiàn)的很徹底,說明她的真心。把很珍貴的戒指送給慧芬的女兒也毫不吝惜,但對于她自己,她卻編織著不同的謊言自我欺騙著,騙了自己那么多年,什么也沒有換來,父母離她而去,感情上也沒有找到最終的歸宿。不管是周大慶,鄧茂昌還是最后的那個美國人,李彤的情感飄渺的沒有安定下來,對于感情她似乎從來不愿拿出真心去愛誰。朋友們一個個都結(jié)婚各自忙,很久不見面了,回紐約的那次偶然相遇成為了慧芬和陳寅人生中的最后一次見面。

李彤的最終離開讓很多人無法相信,她們不知道什么原因讓李彤選擇了這條路。她選擇最后的死亡是她最后一次真心表達自己的意愿,也許只是她心中不想再這樣自欺欺人下去了,不想假裝自己過得很好,假裝自己不孤單。在朋友都有了歸宿之后,她毅然決然地離開了她們,因為這一生中她唯一沒有自欺而勇敢表明的就是她對她們幾個的感情,是一輩子讓她珍惜的情誼。故事的最后白先勇有著更深層次的詮釋,朋友們聽到李彤死亡的消息后的沉默,被一聲嬰啼沖破了漸漸濃縮的沉寂,又恢復了喧鬧。她們在重復李彤的自欺欺人,假裝自己不悲傷,繼續(xù)打麻將,繼續(xù)吵鬧著,吵得更熱烈了。其實是這個噩耗對每個人的打擊太大了 。亦舒說過能說得出的委屈,便不算委屈;能搶走的愛人,便不算愛人。當真正痛徹心扉的時候已經(jīng)什么也說不出了,只能重復著之前做著的動作,自我麻醉。走出屋外,慧芬發(fā)髻松散了,坐上車,打開了車窗,天氣很冷,陳寅和慧芬因為車窗這很小的爭吵打破了這種自欺欺人偽裝,慧芬哭了,一雙眼空茫失神地直視著,淚水一條條淌出來,慧芬從來沒有這樣憔悴過,她一向心性高強不在人前失態(tài),此時的那份悲哀是無法用話語慰藉的,這一刻她所需要的是孤獨與尊重。

參考文獻:

[1]白先勇.第六根手指[M].廣東:花城出版社,2004.

[2]白先勇.寂寞的十七歲[M]//白先勇.白先勇精選集.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2006.

免责声明

本站为第三方开放式学习交流平台,所有内容均为用户上传,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若内容不实请联系在线客服删除,服务时间:8:00~21:00。

AI写作,高效原创

在线指导,快速准确,满意为止

立即体验
文秘服务 AI帮写作 润色服务 论文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