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教育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医学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经济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金融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管理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科技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工业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SCI杂志
中科院1区 中科院2区 中科院3区 中科院4区
全部期刊
公務員期刊網(wǎng) 精選范文 短篇哲理故事范文

短篇哲理故事精選(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短篇哲理故事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短篇哲理故事

第1篇:短篇哲理故事范文

關鍵詞: 博爾赫斯 小說《交叉小徑的花園》 時間 迷宮 可能性

自詹姆斯·喬伊斯始,人們便開始不斷地探索與追問小說的可能性限度到底是什么,小說可以展示什么樣的想象時空。小說之所以為有生命力的藝術形式,就在于作家們不斷地在試驗中拓展小說文本的無限的可能性?!督徊嫘降幕▓@》[1]集中體現(xiàn)了博爾赫斯在藝術上追求新奇、獨特、別出心裁的特點,以及他最熱衷的關于迷宮和時間的兩個話題??梢哉f,這個短篇小說是博爾赫斯的標志性作品。

這短篇小說《交叉小徑的花園》從體裁上看是一份犯人的獄中聲明。博爾赫斯自己評價這部小說時說,讀者將目睹“一次犯罪的經(jīng)過及其一切準備活動,讀者不會不知道這次犯罪的動機,但卻不理解——在我看來是這樣——直到最后一段才會明白”。[2]小說發(fā)生在1916年的英國。主人公名叫俞琛,是一個中國人,一戰(zhàn)時期卻在英國給德國人做間諜,被英國特工馬登抓住,現(xiàn)被關押在獄中并即將被處以死刑。

故事由他的獄中供詞伊始,開頭卻是莫名其妙地少了兩頁——“他的聲明的開頭兩頁已經(jīng)遺失”。[1]俞琛在獄中供詞的開頭寫到他已經(jīng)得知同伙被捕,并被打死了,而英國特工馬登馬上就會前來追殺他,因為他掌握了一項軍事絕密情報:英國大炮新陣地的名字——阿爾貝小城。這個情報無疑對于英德兩國都極為重要。但在當時,由于條件有限,俞琛無法將這一重要的情報傳達給其的德國上司。怎樣才能把阿爾貝的名字傳給上司?一一掠過自己擁有的東西,俞琛在逃命之前終于從電話簿上找到靈感:殺死一個與阿爾貝小城名字相同的人,這樣,這起謀殺案就會見報,然后被害者的名字和俞琛自己的名字就會同時登上報紙頭條。他的德國上司恰恰又是一個喜愛讀報的人,只要他能讀到這起謀殺案的報道,那么就一定能破譯這其中的信息,從而摧毀阿爾貝小城。

于是俞琛即刻出發(fā)謀殺一位名叫史蒂芬·阿爾貝的人。列車在馬登趕到之前開動,馬登要追上他就得坐下一班火車,這為俞琛爭取了近一個小時的時間。當俞琛順利地來到阿爾貝家前的花園時,驚奇地聽到里面居然傳出了中國音樂。與阿爾貝深談之后,俞琛發(fā)現(xiàn)阿爾貝是一位曾經(jīng)在中國待過多年的漢學家,他潛心研究的竟然是俞琛的曾祖父崔朋當年未完成的兩項偉大事業(yè):一部其中人物比《紅樓夢》還要多,名為《交叉小徑的花園》的小說,以及一座任何人進去都會迷失的迷宮。崔朋“花了十三年的時間,從事這兩項不同性質的工作。但是有個來歷不明的人暗殺了他,他的小說變得毫無意義,他的迷宮也找不到了”。[3]讓他人不明所以的崔朋的小說被阿爾貝成功破解。原來崔朋并沒有建造一座真實存在的迷宮,這個困擾了好幾代人的迷宮其實根本就不存在。而崔朋寫的混亂錯雜的小說本身才是一座真正的迷宮,它是“一座象征的迷宮,一座看不見的時間的迷宮”。[3]正如文中所說,這部龐大的小說還可以看做是一個謎語,而其謎底則是那永恒不變的話題——“時間”。這座小說迷宮最終探究的正是關于時間的可能性的主題,但整部小說卻連一個“時間”的字樣都沒有——“他甚至不愿意用含有‘時間’意義的字眼”。正像我們猜謎,謎語的謎底是絕不會出現(xiàn)在謎面上的?!徼『桶栘惲牡檬滞度?,差點都忘了自己是來干什么的。讀者也如同主人公一樣,沉浸在他的虛幻的遐想中,忘了他“被人追捕的悲慘命運”。我相信,即使是再讀這篇小說,也會有相當一部分讀者忘了俞琛此行的真正目的。就在這時,俞琛看到有個人正在小徑上走來——英國特工馬登。當阿爾貝轉過身去的片刻,俞琛掏出已準備好的手槍朝可憐的老頭阿爾貝開了槍。馬登沖了進來將其逮捕,當然,他聰明的德國上司也猜出了他的計謀,作為城市的駐扎著英國軍隊的阿爾貝最終被德國人炸成了廢墟。

《交叉小徑的花園》這篇小說的表層框架是一個間諜故事,充滿了情節(jié)上的跌宕起伏和無限的懸念。但如果就此認為小說只講了一個俞琛槍殺阿爾貝的故事則是不對的。這部小說顯然不單單地描述了一起謀殺案。它在深層次上表述的是漢學家阿爾伯特講述的迷宮故事——《交叉小徑的花園》。無疑,這才是小說真正想要表達的核心所在。表層的間諜故事不過是個載體。間諜故事體現(xiàn)著通俗小說的特征,而迷宮故事則有著哲理小說的特征,博爾赫斯把深奧難懂的哲理作了淺顯通俗的形式處理,讓兩者巧妙相融在了一起。

可以看出,《交叉小徑的花園》有一個極其復雜的結構,它的敘事結構也有著明顯的迷宮特征。開頭的缺失和結尾的可疑不定,使小說成為一個沒有進口也找不到出口的迷宮,讓讀者在這個封閉的空間里打轉,造成循環(huán)往復的效果。小說既成為敘事的冒險,又成為閱讀的冒險。在博爾赫斯的這篇小說中,敘事中有敘事,分叉中有分叉,每次分叉又都引出新的岔路。比如開頭從《歐戰(zhàn)史》的介紹到俞琛的供詞是第一次分叉。里面的作為間諜的俞琛的故事、漢學家阿爾貝的故事、阿爾貝所研究的崔朋的故事,還有交叉小徑的花園本身、俞琛謀殺阿爾貝的故事,以及作為小城的阿爾貝的覆滅,都可以看成是一個個分叉。在《交叉小徑的花園》中,作者敘事的推動速度極快,讀者面臨著一個又一個的新的岔路。就像小說中崔朋建造的迷宮,里面的叉路可能是無窮的,他不斷地在挑戰(zhàn)著故事的可能性。這不禁讓我們想到王小波的《萬壽寺》——作者將探求可能性推向了極致,他想在這小小的文本里窮盡可能性。事實上,絕大多數(shù)文學作品都在探求可能性,相信可能性——也就是我們常說的批判性思維,是每一個文學作者都想要做的事情。在《交叉小徑的花園》中,情節(jié)的交叉表現(xiàn)在故事的多種巧合,時間的分岔和多維存在讓情節(jié)的發(fā)展具有各種可能性。于是,互不相干的人和事就有可能因種種巧合而造成情節(jié)的交叉。這種分叉敘事隱含著一種生成,好像故事可以無窮地衍生下去,每一個岔路都孕育著新的敘事基因,表現(xiàn)出對無限可能性的追求,就好像博爾赫斯的另一部作品——《沙之書》一樣,“無論是書還是沙子,都沒有開始或結束”。[3]這就是一種分叉敘事,也是博爾赫斯在文本敘事結構上設置的迷宮。這種迷宮敘事就像真正的迷宮一樣,充滿了敘事的分叉和歧路,小說如同迷宮,這座迷宮里有一條小徑通向中心,這就是表層故事揭示的間諜小說的小徑。在這部篇幅短小的小說中,作者運用的高超的迷宮技巧使這摻雜著諸種文類的小說不僅沒有臃腫凌亂之感,而且達到了為小說的虛構現(xiàn)實增添復雜性的目的?!岸@種原來的小說具有的迷宮特征又被不同的中譯本加強了。我對照了三個中文版本,開頭關于《歐戰(zhàn)史》這本書到底是哪一頁記載了行動推延的歷史事件,就有各不相同的翻譯。一個版本說是22頁,一個是242頁,第三個則是272頁。中文翻譯(也許是排版工人)可以說是真正領悟了迷宮敘事的精髓”。[5]從這么一個小小的細節(jié)中,我們也可以窺探到現(xiàn)在出版圖書的不嚴謹性。

“時間是永遠交叉著的,直到無可數(shù)計的將來?!痹凇督徊嫘降幕▓@》中,漢學家阿爾貝這樣對俞琛說。博爾赫斯在他那題為《時間》的演講中認為:“時間問題比其他任何形而上學問題都來得重要?!保?]這就是博爾赫斯的小說化的時間觀。他通過高超的敘事技巧讓時間與迷宮最終完美地結合在了一起。

參考文獻:

[1]博爾赫斯著.王央樂譯.交叉小徑的花園.博爾赫斯短篇小說集.上海譯文出版社,1983:69.

[2]埃米爾·羅得里格斯·英內加爾.博爾赫斯傳.東方出版中心,1994:339.

[3]博爾赫斯著.王央樂譯.交叉小徑的花園.博爾赫斯短篇小說集.上海譯文出版社,1983:77.

[4]博爾赫斯著.王央樂譯.沙之書.博爾赫斯短篇小說集.上海譯文出版社,1983:381.

第2篇:短篇哲理故事范文

關鍵詞: 說話文學 佛教 庶民性 文學性

日語中的“說話”一詞,泛指口頭敘說或書面記敘的短篇故事,而“說話集”則是將這些短篇故事按照一定的方法收錄編輯在一起的故事集。這種方法通常稱之為說話集的編纂方法。所謂“說話文學”,廣義上指各種書籍中所收錄的傳聞雜談、靈驗傳奇、緣起故事等,多是一些題材短小而具有紀實特征的短篇故事,偏于敘事,其內容則明顯地傳達出人們的喜怒哀樂和思想尚好。狹義上指文學史上平安時代至室町時代所編撰的《日本靈異記》《今昔物語集》《宇治拾遺物語》《古今著文集》等說話集中所收錄的短篇故事群。正如《今昔物語集》《宇治拾遺物語》等作品的題目所示,現(xiàn)在被稱之為“說話集”的作品原本多屬于“物語”文學的范疇,只不過近代以來將其從中獨立出來而已。一般認為如《源氏物語》《竹取物語》等“物語”作品多屬于較長篇幅的虛構創(chuàng)作,兼具現(xiàn)實性、批判性等特點,而被稱之為“說話”的作品則屬于短篇的傳承故事,有意虛構和創(chuàng)作的成分較少,以“說話集”的形式出現(xiàn),多具有某種明顯的編撰動機或說示意圖。

一、說話文學的發(fā)展傳承

說話文學從內容上一般可分為:胎生于神話的說話、佛教說話、世俗說話(包括宮廷和民間)。最早起源于平安初期,主要是《日本靈異記》(約成書于822年)《三寶繪詞》(984年)等佛教說話,成為佛教說法的重要資料,以宣揚因果報應等佛教教理為目的,具有佛教說法倡導的實用性。這與當時佛教開始在庶民間流行有關。至平安中后期,物語文學達到爛熟后,知識階層開始對軼聞、傳說、街頭巷語等表現(xiàn)出濃厚興趣,除卻佛教說話外,又出現(xiàn)世俗說話。比如,收錄佛教和世俗兩類說話的《古本說話集》(約1130年),以及各種說話的集大成之作《今昔物語集》(12世紀初)收錄了“天竺”(印度)“震旦”(中國)和“本朝”(日本)的佛教和世俗故事一千多則。還有根據(jù)當時的談話筆記和日記文學編錄而成的筆錄說話集,內容多是宮廷逸事和貴族慶典等,有重現(xiàn)實傾向的,如《江談抄》(約1104-1108年)。

及至鐮倉時期,說話文學得到長足發(fā)展,《宇治拾遺物語》(約1212-1221年)《十訓抄》(1252年)《古今著文集》(1254年)等世俗說話和《發(fā)心集》(成書年限不詳)《沙石集》(1283年)等佛教說話集相繼而生,說話文學進入繁榮期。而且歷史物語、軍記物語、隨筆、伽草子等文學樣式中也夾敘多種說話,因此中世文學被稱作具有“說話性”。由于貴族階層日益失去權威,失去了創(chuàng)作意欲。而僧侶、隱士等與庶民接觸較多的知識階層,日益占據(jù)文化的中心地位;而且隨著讀者階層的擴大,人們希望在亂世中尋求新的生活哲理和人物形象,因此此時期的說話文學呈現(xiàn)出啟蒙教化的傾向和鮮明的庶民性。

二、說話文學的特征

1.明顯的說示意圖

說話文學根據(jù)編纂動機和內容,大致可以分為三類:佛教說話、世俗說話、王朝說話(貴族說話),為宣傳新興佛教、啟蒙民眾,抒發(fā)懷古情調發(fā)揮著重要作用。

佛教說話與佛教的布教宣傳和信仰功德有著密切的聯(lián)系。如日本最早的佛教說話集,同時也是說話文學的濫觴之作——《日本靈異記》就是藥師寺僧人景戒出于宣傳佛教因果報應的動機編撰而成,大致以佛教在日本的發(fā)生、傳播和發(fā)展的時代先后順序進行組織排列,收錄了佛教傳入日本后尤以奈良時代為主的佛教說話,體現(xiàn)了撰者試圖以說話集的形式來描述和展現(xiàn)日本佛教史的歷史意識。《三寶繪詞》則以文配畫的形式,達到“見繪悟文,讀文通繪”,便于在大眾中弘布佛法,可惜繪畫已失傳?!督裎粑镎Z集》按照天竺、震旦、本朝這種佛教發(fā)生與傳播的方式進行編撰,宣揚因果報應和輪回轉世等佛理。

世俗說話,以武士等歷史人物的傳聞逸事、妖魔鬼怪、奇情異戀等為題材,尤其關注現(xiàn)實中的人與事,生動地描繪了人性的復雜,也成為說話文學的動人之處。不見得每部說話集都具有“說話性”,但各種世態(tài)人生相的描繪,猶如萬花筒般呈現(xiàn)在讀者面前。比如《今昔物語集》中的世俗說話部分人物形象生動而豐富,出場人物不僅有上層貴族,還有武士、町人、庶民、狐、鬼等,展現(xiàn)了貴族的恩怨榮衰,描摹了街頭巷尾的販夫走卒,刻畫了家長里短的生活百態(tài),極富生活氣息和文學性。將趣聞逸事、靈異奇談統(tǒng)一到因果業(yè)報的佛教主題上。《古今著文集》則集古今著名的說話、當時的巷語雜談于一體,取材廣泛,結構整然有序,人物描寫生動自然。

王朝說話,主要描述平安貴族世界,其中關于宮廷生活中的故事及和歌相關的說話較多,流露出日益沒落的貴族階層面對實力漸強的武士階級而對王朝文化的依戀和落寞。如《江談抄》根據(jù)身為貴族階層大江匡房的談話,由藤原實兼筆錄而成,主要記錄了一些宮廷逸事,以及圍繞漢詩文、和歌等的相關雜記。

2.受漢文學的影響

說話文學素材一般取自日本本土、中國大唐、印度,而中國和印度部分大都是依據(jù)漢譯佛典和中國佛教靈驗故事集等加以翻譯編輯而成,所以說話文學受漢文學的影響不言而喻,在編撰動機、方法、素材等諸方面都可看到其對中國文學和日本漢文學營養(yǎng)的吸收和汲取?!度毡眷`異記》受唐朝唐臨的《冥報記》和《金剛判若經(jīng)集驗記》的啟迪,吸收了按佛教因果思想貫穿全書的編撰意識。但景戒并不是單純地模仿,而是如書名全稱《日本國現(xiàn)報善惡靈異記》所示,一方面強調“本土”意識,要以日本的“本土奇事”編寫內容,另一方面強調“現(xiàn)報”,106則靈驗故事中帶“現(xiàn)報”“現(xiàn)得”等字樣的題目便有50余則,不同于重視人死后冥界報應的《冥報記》?!督裎粑镎Z集》則受中國遼代非濁大師的《三寶感應要略錄》影響顯著,從各則說話的標題目錄到撰者的末法意識,從靈驗故事的吸收引用到佛法僧三寶的編排順序,都能看到《三寶感應要略錄》的影子。

3.獨特的文學性

說話文學的文學性不在于教理的闡述,而是敘事中具體情節(jié)描寫的生動多彩,還不時插入歌謠、漢詩等韻文學,增強了抒情性,承載著貴族情懷,為當時的日本古代文學注入了新奇的活力。不同于典雅的貴族文學,平易低俗的庶民性給說話文學注入了生動新奇之風,被芥川龍之介評價為具有一種“野性美”。

佛教說話集為了便于在大眾中布教,勢必需要深入淺出地闡述佛教艱深玄奧的教義、教理,進行文學手段的處理,從這個角度講,說話集的編撰不可能離開文學性,而且許多教義本身就具有極高的文學價值?!度毡眷`異記》作為首部口承說話的文字化之作便顯示出其文學性的一面。它的文學特質總體表現(xiàn)在虛幻性、神異性等的“靈異”上,而為了營造“靈異”特色,創(chuàng)作者景戒運用了擬人、夸張、用典、譬喻、對句等多種文學表現(xiàn)手法及中國的典故語句豐富自己的文學表現(xiàn)。被寓作“最大的說話集”的《今昔物語集》故事取材廣泛,人物各式各樣,而且描摹生動,精彩紛呈,可以說是說話文學的曼陀羅。文風簡潔樸素,和漢混合體的文體粗獷剛勁,內容通俗易懂,為日本古代文學注入了活力,為現(xiàn)代文學提供了豐富素材。芥川龍之介的《羅生門》《芋粥》《好色》等,谷崎潤一郎的《少將滋干的母親》等都取材于《今昔物語集》。因宣揚佛教的理念而被人熟知的這本故事集,當今因其描寫的是民間的精彩故事而被樹立起豐碑。

4.一定的重復性

由于歷史條件的限制、說話文學編撰動機的明晰性及題材來源的單一性等,不同說話集中的說話存在類似或相同之作。比如平安時期的《打聞集》與《今昔物語集》有21則共同的說話;《宇治拾遺物語》196則說話中,有80余則與《今昔物語集》相同,而《古本說話集》中的說話又與前兩者有多處共通之作。

總之,說話文學與佛教的布教宣傳密切相關,又廣泛取材于現(xiàn)實生活中的傳聞逸事,題材豐富,頗具庶民性。為我們了解佛法的傳播歷程及道義信仰、當時庶民社會的人生百態(tài)、政治勢力的榮辱盛衰等文化、社會知識提供了生動的素材。同時在表現(xiàn)手法、敘述角度、人物描寫等方面又具有極高的文學價值,并為日本后世文學提供了大量題材,豐富了日本文學的創(chuàng)造性,還具有宗教學、民俗學、社會學、比較文學等多方面的研究價值。

參考文獻:

[1]遠藤嘉基,池垣武郎.注解日本文學史.中央圖書,1974.

[2]新日本古典文學大系30『日本霊異記[M].巖波書店,1996.

[3]日本古典文學大系22『今昔物語集[M].巖波書店,1960.

[4]李銘敬.日本說話文學中中國古典作品接受研究所存問題芻議——以《日本靈異記》和《今昔物語集》為例.日語學習與研究,2009(2).

第3篇:短篇哲理故事范文

父親一人教書維持全家生計,我記得很清楚,他一個月工資是八元錢,但就是這樣,父親仍然愛買書,包括給我賣小人書,有《鋼鐵是怎樣煉成的》《古麗亞的道路》《安居平五路》《走馬薦諸葛》《小矮子牟科》等等,令我愛不釋手,上小學后,我偶然看到一個同學的《陜西少年》,看完意猶未盡。我們家那時沒有后墻和前門,只有兩間廂房,一個做臥室,一個做廚房,只有一個房門,墻壁被煙熏成濃淡不一的黑灰色,而就在廚房的墻壁上搭著一頁板,上面放著古香古色的書,我經(jīng)常踮著腳尖看它們,充滿了好奇,總想一睹為快,但父親總說我小,看不懂的。

村中四隊有個小個子知青,我到現(xiàn)在還記得他的名字——朱建利,他借了父親三本書,返城時未將書返還父親,父親急忙去追,結果沒有追上,垂頭喪氣地回來了,連當時幼小的我也一臉憂傷,父親愛書之情由此可見一斑。

父親對待課本也是異常珍貴,每次發(fā)新書,他都要找些牛皮紙將書認認真真包起來,以防損害,而當時不懂事的我竟很不滿意父親當時的做法,因為漂亮的圖案被牛皮紙遮住了……現(xiàn)在想來,真是慚愧!

上初中后,我向大部頭著作挺進,《封神演義》《說岳全傳》《聊齋志異》《野火春風斗古城》等等,經(jīng)常趁老師忙著上課搞“地下工作”,慶幸的是,那時候老師不像現(xiàn)在這樣嚴格,我倒樂得逍遙自在。從此,我知道了長著翅膀的雷震子,個子矮卻有艷遇的土行孫,愛搗蛋的申公豹,手掌上有眼睛的楊任,各個神乎其神;我仿佛看到了岳飛的忠肝義膽和秦檜的賣國求榮、恬不知恥;等等。

剛剛上高中,班上流行看李存葆的作品,因為電影《高山下的花環(huán)》,我記得他的作品集收錄了兩部作品:除此之外,還有《山中,那十九座墳塋》,都是反映以對越自衛(wèi)反擊戰(zhàn)為題材的。此后不久,《冰川天女傳》《撒哈拉的故事》《窗外》等紛紛來襲,看得人不亦樂乎!看《冰川天女傳》我十分投入,幻想自己也能擁有超人的神功,竟然行之于夢,自己在山間騰挪跌宕,飄飄若仙,嬌喝一聲,敵人膽寒……那時候男生女生界限分明,青春懵懂的我們幸好有三毛、瓊瑤,以解情竇初開之憂。高二時語文課本中有莎士比亞的《威尼斯商人》節(jié)選,我分外感興趣,早讀時自己一個人用不同的語調來演繹夏洛克、鮑西亞等劇中人,直到下早讀鈴響我仍意猶未盡,自覺妙不可言,好像這些人物就在我的面前表演。高三學習緊張,不自覺地遠離了課外書,早讀時間我依然抓得很緊,我是高三才從理科轉學文科的,我將政治書讀得不打磕絆,朗朗上口,政治成績全年級前三名。因為要預選,我借來同學一本歷史參考書,邊看邊想邊抄,慮人逼取,急不可待。另外還有英語單詞、語法和課文,怎一個“忙”字了得!

好不容易考上延安大學中文系漢語言文學專業(yè),發(fā)現(xiàn)學校圖書館有很多藏書,且對中文系學生相當優(yōu)惠,可以多借文學書,但不美氣的是,在閉架門口遞了書單好久,圖書館老師竟然兩手空空出來說沒有我要的那本書,氣得人吹胡子瞪眼也只好作罷。所以我倒喜歡在開架區(qū)找書,什么《靜靜的頓河》《約翰-克里斯多夫》《莎士比亞全集》《契訶夫短篇小說選》《莫泊桑短篇小說選》《歐-亨利短篇小說選》《巴黎圣母院》《高老頭》《簡-愛》五花八門,令人應接不暇,印象最為深刻的則是卡夫卡的《變形記》、艾特瑪托夫的《白輪船》以及沃爾夫的作品《墻上的斑點》,因為它們構思的新穎獨特,讓人眼前一亮。

當然晚上讀書還有一個好去處——閱覽室,里邊有刊載最新消息的雜志及報紙,另外還有 方法和技巧,我拿著筆記本尋章摘句,直到管理員喊下班。還有給我們教寫作的女老師的散文集《紅襖綠褲的期盼》,很接地氣,還有《短篇小說選》《小小說選刊》《延河》雜志,印象最為深刻的是我的偶像和校友路遙不幸英年早逝,《延河》雜志為此出了一個專輯來紀念他,我也渾身顫栗,邊哭邊看邊抄其中的優(yōu)美語段,直至將整本雜志看完,若有所失……

大學畢業(yè),許多同學將自己不便攜帶的書送人或燒毀或賣了廢紙,我卻整理了兩大紙箱書托老鄉(xiāng)捎回,見不得人將書隨意糟蹋,每每見到,痛心疾首。可恨的是,因為搬家,無知的丈夫竟然以不見我用那些書而將它們賣了廢紙,弄得我魂不守舍好幾天。

現(xiàn)在參加工作已經(jīng)整整二十個年頭,前三年做了兩個書櫥放書,書籍五花八門,有教學用的課本、教案、參考書,有雜志、有小說還有《智慧背囊》《時文選粹》《羊皮卷》《讀者文摘》等等,家中床上、沙發(fā)上、床頭柜上、桌子上到處是書,俯拾即是!

今年元旦我與時俱進,買了一個智能手機,兒子給我下載了掌閱iReader,上面讀書林林總總,我更是爭取每天簽到掙閱餅,拿到閱餅忙買書,看完了《為官五十年》《隨遇而安》《痛并快樂著》《特種兵在都市》《明朝那些事兒》《幸福了嗎?》《狄仁杰奇案》等,雖然讀書機會大大增加,但感覺沒有紙質書那樣的可親可近,令人猶感興味不濃,不疼不癢,不能盡情過癮!

各種各樣的書陪伴我度過了三十多年的光陰,無怨無悔,忠誠如初,看到它們就像看到久別重逢的不會說話的朋友,它們一直注視著你、鼓勵著你,讓你感到活得充實,活得自由,尤其是紙質書所散發(fā)出來的淡淡油墨香,讓人陶醉不已,興奮不已,這是電子書永遠無法比擬的!

看的是書,交的是朋友,領悟的是知識、哲理和人生!

陜西省禮泉縣實驗中學 鄒芝婷 郵箱

第4篇:短篇哲理故事范文

關鍵詞:現(xiàn)實;文化;哲理;象征;趙本夫小說

中圖分類號:I 206.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7—7030(2012)03—0063—06

在新時期之初涌現(xiàn)出的作家中,趙本夫出道并不算早,然而他一亮相,就給文壇帶來鮮活的氣息,顯示出早熟的大家風范。這不僅僅是因為《賣驢》作為處女作就贏得了1981年度全國優(yōu)秀短篇小說獎的佳譽,從而證明他駕馭小說創(chuàng)作的能力與天賦,更重要的在于他總在不斷探索新的創(chuàng)作主題和表達形式,試圖超越當時的創(chuàng)作潮流以及自己的創(chuàng)作定規(guī)。于是,我們發(fā)現(xiàn)早在上個世紀80年代,趙本夫就突破了那種(也是當時創(chuàng)作時興的)精雕細刻的現(xiàn)實主義手法,嘗試運用象征進行小說創(chuàng)作實踐,去尋找思想的客觀對應物,來曲折地表達他對人類、生命以及宇宙的深度理解,而《白駒》、《涸轍》、《地母》三部曲等文本則為我們提供了開啟趙本夫象征藝術世界的一把把鑰匙。本文擬從現(xiàn)實象征、文化象征和哲理象征三個維度,探究趙本夫的小說象征敘事,系統(tǒng)解讀趙本夫小說的象征蘊涵。

一、現(xiàn)實象征:社會現(xiàn)代歷史

趙本夫是以現(xiàn)實主義創(chuàng)作方法起步的作家,他對我們所處的社會環(huán)境、現(xiàn)實生活有著天然的敏感性,于是,當他嘗試跨出藝術求異的重要一步,以象征的方式來表達他對現(xiàn)實世界的感悟時,也沒忘記將一部分作品定格在社會日?,F(xiàn)實敘事上。當然,對社會日常性事件的描寫,并不是作者所要表達的重點,現(xiàn)實生活事件只是作者描寫的表層結構,在這一表層情節(jié)之外所蘊含的深刻思辯理念才是作品的真正追求。寫實性的現(xiàn)實生活是這一象征藝術世界的濃厚底色,或者說是敘事的背景,企圖營造敘事背后的意蘊才是作者真實的目的。就像作者《通俗與消閑》所說:“優(yōu)秀通俗文學作品,不但在第一層面上給一般讀者以精神享受,而且應當和能夠做到有更深層的意義?!庇谑?通過表層的現(xiàn)實敘寫,直指“更深層的意義”,就成了這類小說文本的重要特征。

《枯塘紀事》是一部以現(xiàn)實事件為藍本創(chuàng)作的小說。小說主要圍繞縣城邊上一片枯塘來展開??萏晾锍涑庵?臭氣遠揚,是縣城最大的垃圾廠。居民們都盼著枯塘能被改造成一水塘或漁塘,既美化環(huán)境,也能帶來利益。當枯塘邊上的北關大隊準備開塘放水養(yǎng)魚時,卻遭到了其他大隊以及化工廠的竭力反對,其他大隊反對的理由是魚塘的好處不能由北關大隊獨占,化工廠反對的理由是枯塘若改造成魚塘,化工污水就沒地方排了。官司打到縣政府,最后是不了了之。后來縣政府準備親自規(guī)劃改造枯塘,可在對改造后的枯塘命名上常委們發(fā)生了很大分歧,于是又不了了之。又過了兩年,來了一位從部隊到地方養(yǎng)病的老軍人,“鬢發(fā)已有白絲,面色卻紅潤,威嚴里透著幾分癡相”,帶著一條狼狗在枯塘邊轉了三天,半月后帶領幾百人清理魚塘,他親自握锨上陣,硬是挖成了一片清鱗鱗的魚塘,改善了環(huán)境,也帶來了經(jīng)濟效益??粗习傩崭吲d勁兒,老軍人的傷病也好了。當他計劃著更多的理想如何修公園、造涼亭、鋪草坪,美化縣城居住環(huán)境時,卻又因資金、手續(xù)等問題屢屢碰壁,不久老軍人又病了。當初因為腦損傷憑著一股“瘋勁”到每個部門辦事所向披靡,可當恢復身體,進入生活常態(tài)時,他發(fā)現(xiàn)事情又是那么難辦。小說與陸文夫的《圍墻》很相似,通過對現(xiàn)實生活的描摹,對政府中的體制作了深刻的暗示與反思。在這里,整治枯塘只是表層情節(jié),圍繞整治枯塘所表現(xiàn)出來的扯皮拖拉作風,以及老軍人由病到愈再到病的變化過程,深刻地隱喻了現(xiàn)實世界的浮夸與荒謬:這是一個有病的社會。老軍人再次變“瘋”的結局,在深層結構中表現(xiàn)出作者對現(xiàn)實社會的某些憂患。

在對現(xiàn)實進行反思時,作者往往又能和現(xiàn)代社會的發(fā)展相聯(lián)系,通過象征藝術橋梁,暗示出城市與鄉(xiāng)村的矛盾關系?!栋矋徶畨簟返闹饕楣?jié)是進城務工的鄉(xiāng)下青年毛眼在城里無法安身,就落腳在一座廢棄了的治安崗亭,這時他在心理上認同自己已是城里人的一分子,盡自己所能維護安全、幫助人做好事。不過故事的結尾頗耐人尋味:警察收回了崗亭,并將毛眼等一幫青年押上了一列火車,聽說是送到黃河邊一個農場去了。此時,毛眼意識到:“他的一切努力包括對這個城市所有好心好意都成了一廂情愿。他并不屬于這個城市?!泵鄣摹白》俊北皇栈?顯示出農民只能在城市中飄浮的命運。小說故事之外的意蘊不難解讀:城市與鄉(xiāng)村永遠存在著距離,農民無法被城市所接受。趙本夫非常敏銳地捕捉到農民渴望城市身份而又不可得的焦慮,這種焦慮也許正是改革開放、城鄉(xiāng)交融過程中最大的社會現(xiàn)實。

第5篇:短篇哲理故事范文

有人說,在他的作品中,能找到一個小說家、一個哲學家、一個音樂家,能發(fā)現(xiàn)一個充滿童真的孩子。

他的作品形式簡潔、色彩和諧、充滿兒童畫趣味、洋溢著音樂律動,看似簡單卻蘊含著深奧的哲理。所以,孩子們看他的作品能找到共鳴,成人在他的作品里一樣能找到應和。

大師的故事

1879年,克利生于瑞士伯爾尼。他的爸爸是德國人,是師范學校的音樂教師;他媽媽是瑞士人,是一所音樂學校的聲樂教師。這樣的一個家庭,讓保羅?克利從小生活在藝術氛圍之中,也因此愛好文藝,在中學時代即寫過短篇小說,寫過詩,在音樂方面也很有天賦,小提琴拉得極好。后來在學了一段時間繪畫之后,他堅信自己在繪畫上更具發(fā)展前景,于是決心投身繪畫。

保羅?克利相信萬物都有靈魂和生命,他仔細觀察動植物后反映在作品里,再回歸單純線條。他的作品看起來類似兒童畫或原始藝術,畫風稚樸、幽默趣味,創(chuàng)造了一種詩情畫意的象形魅力。

克利的畫處處都充滿音樂性,從小養(yǎng)成的音樂素養(yǎng)讓他很自然地把音樂的形式運用到了繪畫中,所以克利的作品,無論是油畫、版畫,還是水彩,都表現(xiàn)得富有韻律性,畫面布滿各種有趣的符號。

今天,我們也像克利那樣來創(chuàng)作吧!

準備材料:

白紙、厚紙板、水溶性彩鉛、彩色筆、膠水、剪刀等。

操作步驟:

1. 在白紙上隨意地用水溶性彩鉛進行涂抹。

2. 也可以用很輕的方法來涂色,還可以在某些地方留白。

3. 用毛筆把涂過的地方輕輕掃一遍水,這時你會看到留白的地方也有淡淡的彩色。

4. 在厚紙板上畫一幢房子。

5. 等之前制作的彩色紙干透后,用剪刀把彩紙剪成小的四邊形。

6. 把這些小的四邊形一塊塊像磚塊那樣拼搭到房子的墻體部分,用膠水固定。

7. 再把屋頂和天空也拼搭好。

8. 用記號筆把屋頂、大門勾勒出來。

9. 找一些彩色筆(水彩筆、圓珠筆、彩鉛等)在磚塊上畫上細密的小點。細密的小點排得越密越好。我們的作品就完成了。

Tips:

第6篇:短篇哲理故事范文

微型小說,又稱小小說或超短篇小說,是一種獨立的文學樣式。一般情況下,微型小說在寫作上所追求的個性特征可以用四個字來概括,即微、新、密、奇。也就是說,微型小說大多是篇幅在兩千字左右的,立意新穎別致,結構嚴密,結尾奇趣且風格單純易懂的文學作品。

在閱讀微型小說的時候,同學們應該注意以下兩點:

1.微型小說的本質特征是以微知著,以近知遠。簡單來說,就是用非常少的文字去詮釋較為深刻的人生哲理,因此同學們在閱讀的時候要對微型小說中故事發(fā)生的背景及大致內容有基本的掌握。

2.閱讀時,要把握好作者的情感脈絡,讓自己的心神隨著小說的故事情節(jié)展開或與小說中人物共命運,同沉浮,真正融入文本之中。

【即學即練】

父親的阻擋

周海亮

秋日里那個星期天,男人難得有了空閑。他帶著自己七歲的女兒去動物園玩。

他們看了猴子、孔雀、狗熊、駱駝、錦雞和長頸鹿,玩得有些累,開始往回走。經(jīng)過獅子洞的時候,女兒突然叫嚷著要看獅子。男人笑笑,說,好。

災難就是這樣降臨的。

他們倚著獅子洞上方的鐵欄逗著獅子。那個位置,只能看到獅子的后背。七歲的女兒咯咯笑著,把腦袋探得很遠。男人想提醒女兒小心,但來不及張嘴,就看到女兒一頭栽了下去。父親慌忙伸手去抓,可是他什么也沒抓到。

掉下去的女兒似被摔昏,她躺在那里,緊閉著雙眼。男人大叫,妞妞你沒事吧?他的喊聲并沒有叫醒女兒,反而驚動了獅子。獅子先是看一眼落在它不遠處的不速之客。然后,它突然興奮起來,直奔女孩而去。

周圍的人急了,有人慌忙撥打110,有人跑去找動物園的馴獸師,還有人高叫著,試圖趕開正一步一步逼近女孩的獅子……

現(xiàn)在獅子距離那個昏過去的女孩,僅剩一步之遙……

正在這時,男人突然做了一個讓所有人都目瞪口呆的舉動。他縱身一躍,跳了下去……

他正好落在女兒與獅子中間。

男人重重地摔倒,可是他馬上爬起來。他沒有看自己的女兒,只是狠狠地盯著獅子。周圍一下子安靜了下來,人們甚至可以清晰地聽到男人和獅子怦怦的心跳……

也許是他的鎮(zhèn)定讓獅子不安,也許是他的樣子讓獅子恐懼,總之,在對視了幾秒鐘之后,獅子竟然慢慢地轉過身,怏怏而去。

所有人都長舒一口氣。剩下的事,就是他們靜靜地等在那兒,直到動物園來人把他們救出去。

可是,故事到這里并沒有結束。事實上,這個故事才剛剛開始……

女孩醒來后看著陌生和恐怖的環(huán)境,竟“哇”地大哭起來。于是,剛剛躺下的獅子再一次被激怒,它向女孩直撲過去!

獅子的血盆大口,此時距女孩的頭,只差分毫。

男人迅速推開自己的女兒!他伸出自己的右臂,擋在獅子面前。他能夠感覺獅子的利齒深深地扎進他的骨頭。獅子咬著他的右臂,男人被拋起,然后重重地跌落。

獅子再一次盯著他的女兒。此時女孩已經(jīng)退出很遠,臉色蒼白,似乎已經(jīng)嚇得忘記了哭泣。

男人再一次爬起來,再一次在獅子呼著腥氣的血盆大口距女兒僅差分毫的時候,伸出胳膊擋在獅子面前。

這次是左臂,他的右臂已經(jīng)動彈不得。獅子愣了一下,再一次咬住了他的胳膊,開始了瘋狂的撕咬……

動物園的馴獸師終于趕來。他們用兩個麻醉槍,才將獅子擊倒。

男人躺在醫(yī)院里,他兩只胳膊的肌肉都被獅子撕爛,鮮血淋漓,并且嚴重骨折。

有人問他,那個時刻,為什么要用你的胳膊,阻擋獅子?男人認真地想想,說,不知道。那大概是父親保護女兒的本能吧?

可是,假如動物園的人沒有及時趕到,你還將怎么辦呢?那個人繼續(xù)問他。

那么,我將繼續(xù)擋下去……用左腿、用右腿、用胸膛以及腦袋。男人輕描淡寫地說。

(選自《小小說月刊》2013年第1期,有刪改)

1.選文主要講述了一個怎樣的故事?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

(解題思路:同學們在做這類題目的時候,需要對全文內容有一個大致的梳理。因為文章開頭往往會介紹故事發(fā)生的背景,這對大家在理解文章內容時有一定的幫助,然后再將自己的感情融入其中就可以了。)

第7篇:短篇哲理故事范文

一、披文———形象思維帶動學生感受美

人類對美的追求總是從對具體形象的感知開始的,所以在教學文學作品時,首先就要通過形象思維帶動學生感受美。

文學作品種類繁多,應根據(jù)作品特點來感受美。例如,學習《濟南的冬天》,教師就要帶動學生通過誦讀、描繪、聯(lián)想、想象,使作品所描繪的山、水、雪景、水藻、垂柳等各種景物直觀呈現(xiàn)在學生的眼前,使學生感受到濟南冬天的溫情美、舒適美,漸入意境而產(chǎn)生身臨其境的感受。學習魯迅先生的《社戲》就要帶動學生聯(lián)系生活經(jīng)歷,調動學生形象思維,在大腦中形象再現(xiàn)小伙伴們搖船的畫面、看戲的場景、偷豆吃的情景。

文學作品中的形象和意境具有完整性的特點。教師在課堂上引導學生學習時決不能采取逐句講解、逐段分析的方法,而要在解決難點的前提下引導學生整體感受文本再現(xiàn)的形象美,教師要用自己豐富的美學知識和審美感受喚醒學生相關的經(jīng)歷和感受,帶動他們張開想象的翅膀,融入作品的美境,豐富深化其審美感受。

二、入情———情感熏陶引導學生體驗美

《語文新課程標準》指出:“欣賞文學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體驗,初步領悟作品的內涵,從中獲得對自然、社會、人生的有益啟示。”感情是人類追求真理的原動力,要培養(yǎng)學生的審美情趣,最好的辦法莫過于以情感人。

不同體裁的文學作品表達思想感情的方式不同,教師要根據(jù)作品的特點,采取相應的方法去引導學生體驗感受作品之美,如小說教學,教師要在學生了解故事情節(jié)的基礎上,重點引導學生通過品味人物的語言、動作、神態(tài)、心理活動,走進主人公的內心世界,把握典型環(huán)境下的典型人物形象。主人公的形象在學生心中清晰了,學生才能對小說的思想感情有深刻的體驗。再如詩歌教學,抒情詩側重于直接抒發(fā)感情,教師就要引導學生抓住思想感情線索體驗感悟;敘事詩有較完整的人物形象和故事情節(jié),就要引導學生從場景、人物、情節(jié)入手,逐步體會作品表達的感情;說理詩則要琢磨詩句所包含的深刻哲理,體會詩句之間的內在聯(lián)系,從而把握作品的感情。作品表達的思想感情在學生心中引起共鳴,學生就有了個性化的體驗,審美情趣也會在潛移默化中提升。

三、入理———理性分析啟發(fā)學生鑒賞美

缺乏理性的感情是不穩(wěn)定的,只有升華到理性,學生的情感才會趨向穩(wěn)定,才能正確地鑒別真善美、假惡丑。

以學習莫泊桑的短篇小說《我的叔叔于勒》為例,學生如果只限于對小說曲折故事情節(jié)的了解,對菲利普夫婦的自私、冷酷、貪婪、勢利、虛榮、惟利是圖的丑惡嘴臉厭惡痛恨,對于勒的悲慘遭遇同情可憐,那未免太膚淺了。教師要在此基礎上引導學生探討金錢是否能夠影響到人與人的關系,這不僅在國外、在過去,即使現(xiàn)在也是一個深刻的社會問題;探討人性的弱點;探討人物形象的社會意義。嘗試了這樣深層次的理性賞析,學生就會對作品豐富深刻的內涵理解更深更透徹,對小說所表現(xiàn)的那個時代、那個社會、那種人性的丑惡都會有新的深刻的認識。有了這樣深層次的鑒賞,對提高學生的審美理解能力必然大有裨益。

四、拓展———實踐運用激發(fā)學生表現(xiàn)美

第8篇:短篇哲理故事范文

【關鍵詞】;幸福觀;矛盾分析法

被譽為“法蘭西玫瑰”的《小王子》是一本世界著名的哲理童話,更是一部寓意生命的寓言。書中以一位飛行員作為故事敘述者,講述來自B612號小行星的小王子從自己星球出發(fā)前往地球的過程中,所經(jīng)歷的各種奇幻地歷險。作者以小王子的孩子式的眼光,透視出成人的空虛、盲目和愚妄,用淺顯天真的語言寫出了人類的孤獨寂寞、沒有根基隨風流浪的命運。同時,也表達出作者對金錢關系的批判,對真善美的謳歌,創(chuàng)造了一個充滿象征意義的神奇世界。正如法國作家安德烈·莫洛瓦對圣??颂K佩里的評論一樣:“《小王子》在其富有詩意的淡淡哀愁中也蘊含著一整套哲學思想?!蔽覀兛梢詫⑦@種哲學思想以幸福觀的視角去其做新的探索。尤其,矛盾作為整個唯物辯證法理論的基石,也在小說中有著充分的表現(xiàn)和闡釋,與此同時,矛盾分析法作為認識事物的根本方法,這也為我們更好的解讀這本小說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

唯物辯證法認為,事物的聯(lián)系是普遍的,客觀的,整個世界就是一個普遍聯(lián)系的有機體。而這種聯(lián)系的內容就是事物的內部和事物之間矛盾的相互聯(lián)系、相互轉化,事物都是一分為二的,沒有矛盾就沒有世界。故事的主人公飛行員由于在童年時期還保留著對大人們想法的批判,成為了小說中最主要的矛盾沖突點,他的內心想法和現(xiàn)實世界之間的矛盾聯(lián)系在了一起,才使得故事有了承上啟下的作用,使讀者們能夠理解:只有主人公才能看到并和來自外星球的小王子哲理性地交談,這一現(xiàn)實生活中不可能真正存在的故事。人們認識矛盾,就是認識世界,人們改造世界,就是解決事務的矛盾。在小王子的世界里,他認識到了B612星球里面包樹會將自己的星球毀滅的矛盾、飛行員給他畫的山羊不能適應B612星球的矛盾、狐貍希望被馴養(yǎng)得到愛的矛盾等等。因為,矛盾分析法是人們認識世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這也是小說間接地告訴我們一個道理:人們要想科學的認識事物,正確的解決問題的前提,就必須堅持矛盾分析法,學會對具體的矛盾進行具體的分析,這樣才能防止和克服方法上的片面性和絕對性。

一、《小王子》中所表現(xiàn)出的具體矛盾分析方法

首先,就主客體之間的關系而言,體現(xiàn)出了人物與物質世界之間的矛盾。在故事里,小王子是一個超凡脫俗的仙童,他住在一顆只比他大一丁點兒的小行星上。陪伴他的是一朵他非常喜愛的小玫瑰花。但玫瑰花的虛榮心傷害了小王子對她的感情。小王子告別小行星,開始了遨游太空的旅行。他先后訪問了六個行星,各種見聞使他陷入憂傷,他感到大人們荒唐可笑、太不正常。比如小王子發(fā)現(xiàn)人類缺乏想象力,只知像鸚鵡那樣重復別人講過的話。小王子這時越來越思念自己星球上的那枝小玫瑰。作品通過小王子的經(jīng)歷,闡述了對社會上不同類型的大人的看法和批評,提出了一些發(fā)人深思的問題,使我們看到了人類社會和客觀物質世界的集中矛盾。童話描寫小王子沒有被成人那騙人的世界所征服,而最終找到自己的理想。這理想就是連結宇宙萬物的幸福,而這種幸福又是世間所缺少的。因此,小王子常常流露出一種傷感的情緒,使這一矛盾面的產(chǎn)生有了更多的真實情感體驗。作者通過小王子對愛與責任不斷的領悟升華,認識到了必須要正確對待客觀現(xiàn)實世界這一矛盾,表達了對人生本真的堅守、對幸福的向往乃至對完美人生價值孜孜不倦追求的終極理想。

其次,在這個小說中我們也可以看到人物外表與內心靈魂之間的矛盾,即普遍性原理。故事以第一人稱敘事,一個飛行員因飛機故障迫降在撒哈拉大沙漠,他在那里遇見了小王子。六年后,他講述了這段奇遇故事。雖然其中大部分篇章是飛行員在復述小王子一人旅行的故事,我們可以卻可以體會到人物內心深處真實的想法。從整體上來看,《小王子》體現(xiàn)一種孤獨,以及在這種孤獨中尋找某種人生經(jīng)驗的本質和意義,從而抨擊現(xiàn)實生活中的某種價值觀,捍衛(wèi)人類的精神家園。《小王子》中的孤獨氣氛主要體現(xiàn)在自始至終小王子都是獨自一人在星際間旅行,他所遇到的生命幾乎都不能與他在心靈上產(chǎn)生共鳴,因而感到失望,不得不繼續(xù)到其他星球去探尋。而且此時的小王子在精神上是空虛的,他還不知道生活的本質。我們每個人都在尋找幸福,或許自己的內心和外表所呈現(xiàn)給大家幸福的方式是不一樣的,作為矛盾中的個體,我們從小王子的身上看到幸福作為矛盾的普遍性,無論是寂寞也好,還是空虛也罷,必須堅持兩分法,一分為二的看待這一問題。

第三,小說通過敘述小王子的經(jīng)歷,闡述了對社會上不同類型的大人的看法和批評,提出了一些發(fā)人深思的問題,體現(xiàn)出矛盾特殊性原理。在旅途中,小王子遇到了居住在不同地域、不同職業(yè)的人:滿心控制欲的國王、自以為是的自大狂、矛盾重重的酒鬼、唯利是圖的商人、“忠于職責”的燈夫和教條主義的地理學家。正如酒鬼所說“喝酒是為了遺忘喝酒的恥辱”,陷入一個不斷循環(huán)的怪圈,他們?yōu)樽约骸岸ㄏ铝艘粋€難以達到的目標,以極力掩蓋和彌補對自身本質不關心的悲劇”。因此,他們的表現(xiàn)大多為郁郁寡歡、焦慮不安。在上述的對話中,我們可以看到,由于具體事物的矛盾及每一個矛盾的各個方面都有其特點;以及各個具體事物的矛盾及每一個矛盾的各方面在發(fā)展的不同階段也各有特點。在大人們的世界里或許也有過單純、美好的想法,但是隨著年齡和社會閱歷的增長,人們的認識狀態(tài)也在不斷地發(fā)生改變,沒有一個人的想法和別人是完全相同的,這是隨著人們認識的不斷發(fā)展而改變的客觀想象。所以這也是小說所呈現(xiàn)的,我們觀察事物,首先就要注意到矛盾的特殊性,堅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因為,分析矛盾的特殊性是正確認識事物的基礎;同時,分析矛盾的特殊性也是正確解決矛盾的關鍵。

第四,通過對《小王子》中玫瑰與小王子的誤解與沖突分析,可以看到正確處理好主要矛盾與次要矛盾的關系,即善于把握事物的重點這一原理。在小星球B612上,小王子與玫瑰的相處是帶有“共生性結合”色彩的?!肮采越Y合”的內涵就在于他們生活在一起,相互需要,表現(xiàn)出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相互依存,不可分割。雖然小王子與玫瑰的對白并不多,但他們每次的交流都存在嚴重的分歧與誤解,最終導致小王子逃離了自己的星球。玫瑰并沒有挽留小王子,她唯一的一點點小小的驕傲讓她強忍住了痛苦。而小王子最終也沒能理解玫瑰的良苦用心,他離開了他深愛的玫瑰,逃離了自己的星球。從小王子與玫瑰交往過程中的誤解和沖突中可以看出,小王子與玫瑰的悲劇結局不禁令人嘆息,但它也從某個側面反映了我們的現(xiàn)實生活。在日常生活中,類似于小王子與玫瑰之間的誤會經(jīng)常發(fā)生,但是我們如果以主次矛盾的分析方法來對待這些問題,看到這些誤會和沖突的重點在哪里,這也是我們在日常生活中處理和解決問題的關鍵,與此同時,我們也不能忽視善于把握主流,分清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尤其是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小王子正是看到了在B612星球上的自己的幸福并不是自己與“玫瑰”單純的愛情,而是在看到自己產(chǎn)生矛盾的主要方面,即需找真正的快樂,才離開了星球去尋找理想的幸福。

二、矛盾對立面相互轉化在《小王子》中的體現(xiàn)

首先,從事物范圍的廣大和發(fā)展的無限性看,矛盾的普遍性與特殊性是可以相互轉化的。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不是凝固不變的,在不同的場合是可以相互轉化的。圣·??颂K佩里有著雙重身份:飛行員與作家。這兩個生涯對他來說是相輔相成、相映生輝。小說的作者是一名真實的飛行員,就是在他在航空的探索這一普遍性中,結合自己的真實經(jīng)驗和思想寫照,將普遍性轉化為具體的小說故事這一特殊性。因為在這個場合為普遍性的東西,到另一個場合則轉化為特殊性,如同化和異化的矛盾,對于作者來說,執(zhí)行任務的飛行是矛盾的普遍性,但對于這片小說的故事情節(jié)來說,則體現(xiàn)出了矛盾的特殊性。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是相對的,他們之間沒有一條不可逾越的鴻溝,隨著條件、時間、場合的變化,二者是相互轉化的。由于矛盾普遍性和矛盾特殊性的相互轉化,也讓我們認識到:人的偉大在于人的精神,精神的建立在于人的行動。人的不折不撓的意志可以促成自身的奮發(fā)有為。在現(xiàn)代文學史,圣·埃克蘇佩里被認為是最早關注人類狀況的作家之一。

第二,在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以及矛盾的主要方面和矛盾的次要方面的相互關系中,它們之間也不是絕對的、一成不變的,在一定的條件下,可以相互轉化。例如:在小說中,飛行員認為他到長大后畫畫不是很好看,是因為在小的時候大人們對他說還是要把興趣放在地理、歷史、算術、語法上。使他畫畫的生涯失去了勇氣,從而放棄了自己對畫畫的熱愛,把不會畫畫作為一種主要矛盾。但是隨著年齡的增長。這一矛盾的凸顯也只是簡單的為外星球的小王子畫一幅山羊的畫作,也決定了這本小說的階段。到接下里的情節(jié)中,飛行員還是覺得自己真正熱愛的興趣還是喜歡冒險和自由,這是作為畫畫為興趣的主要矛盾轉化為了次要矛盾,而由行帶來的外界探索和人生哲理成為了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同時帶領讀者走進了一個新穎又不失哲理的童話世界。

第三,新事物與舊事物的相互轉化。新陳代謝是宇宙間普遍的永遠不可抵抗的規(guī)律,任何事物的內部都有其新舊兩個方面的矛盾,形成為一系列曲折的斗爭,拋開具體事物的特點,任何事物可以用新舊兩個方面的斗爭來表示。小說的結尾雖然以悲傷的形式收尾,卻給讀者們語重心長的思考:無論遇到多么大的困難和挫折,靈性、純真、執(zhí)著、愛是世界上最美好的東西,凡是與所愛的人兒聯(lián)系的上的東西,都能引起幸福的遐想。因為事物的不斷運動、變化和發(fā)展,其結果必然是新的方面由小變大,上升為支配的東西;舊的方面則由大變小,逐漸歸于滅亡,一旦新的方面取得支配地位,也就是矛盾著的雙方,依據(jù)一定條件,向其相反的方向轉化,舊事物的性質就變化為新事物的性質,而新舊事物的轉化,其趨勢總是辯證的否定,使事物呈現(xiàn)出螺旋式上升或波浪式前進的趨勢。什么是通往幸福生活的秘密途徑?當你看完這本書得時候也許你就會明白。

這是一個平實的故事,它用平靜的語言,來向你傾訴著一些隱藏在事實背后的東西。就像小王子所說的:真正重要的東西是看不見的。我們都會有小王子的經(jīng)歷,那是生活給我們的考驗,我們卻不希望有小王子的結局,失去了才懂得珍惜,遺失了才知道美好。希望通過運用矛盾分析法可以更好地解讀傳遞給我們的幸福。我們都想擁有自己美麗的世界,都想現(xiàn)在未來都是美好的。但是,怎么可能呢?我們不能留住時間,不能讓現(xiàn)在成為不朽,這也是矛盾分析法帶給我們最簡單的啟示,但我們可以盡力珍惜現(xiàn)在,盡力珍惜即將隨著自己的尋找而流逝的現(xiàn)在。因此,對于現(xiàn)今社會不少丟失本真自我、缺少對幸福的執(zhí)著乃至責任的人們來說,深讀《小王子》的確有著對幸福的深刻啟發(fā)和教導意義。

參考文獻

[1] 安東尼·德·圣??颂K佩里,周克西譯.小王子[M].上海譯文出版社,2007年.

[2] 吳元樑.科學方法論基礎[M].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2008年.

[3] 李雙麗.游走于文本與世界的小王子[J].西北師范大學,2009年碩士學位論文.

[4] 吳雙.略論小王子的存在主義意義[J].重慶教育學院學報,2006年第四期.

[5] 蔡名言.中玫瑰與小王子的誤解與沖突分析[J].遼寧對外經(jīng)貿學院,2010.

第9篇:短篇哲理故事范文

1984年香港著名導演許鞍華以忠實原著的態(tài)度對張愛玲的《傾城之戀》進行改編,但只在人物設置和情節(jié)安排上遵循了原著,卻沒能抓住原著的精髓,在對原著故事表達的精神領略上發(fā)生了錯位,導致電影失去了原著的風格神韻。

作為張愛玲小說改編的最早嘗試,許鞍華的電影《傾城之戀》推出后,引來學者與“張迷”的很多不滿,其中顯而易見的原因就是,許致力于在形式上與張愛玲的小說達到契合,演員的說辭對白守于小說原著的窠臼,對原著的字句過于遵循,使得整部電影成為小說《傾城之戀》的“影像志”,并沒有導演再創(chuàng)造的意義所在,只是單純的記錄小說。電影是一門繪聲繪色的藝術,其獨特的語言是鏡頭的記錄,電影《傾城之戀》的內容卻是由張愛玲精彩的文學性對白來支撐,這就使電影《傾城之戀》喪失了作為一部電影本初的魅力。又由于張愛玲的小說語言精致而富有張力,給讀者留下韻味無窮的想象空間、思考。《傾》電影微弱的鏡頭表現(xiàn)力與精彩的哲理化的臺詞相結合,使觀眾沉浸于回味咀嚼人物對話的思考之中,同時,電影因遵循原著頻繁的鏡頭切換與冗長的人物對話,使整個觀賞影片的過程節(jié)奏都非常緊張,影片安排沒有張力,致使觀眾對于電影更多是“審視”,少有“審美”之感?!秲A城之戀》電影多處用情節(jié)演繹旁白顯得蒼白無力,不合常理。如“白流蘇送徐太太在下樓后,“徐太太道:‘……明兒吃飯的時候免不了要見面的,反而僵的慌?!魈K聽不得‘吃飯’這兩個字,心里一陣刺痛,硬著嗓子,強笑道……”[2]電影在演繹這段文字的時候不能夠表現(xiàn)人物的心理活動,但導演同時放棄了外在的鏡頭表現(xiàn)形式,比如對演員表情的刻畫,電影中只有僵硬的說一句“吃飯?!”代替上述的心理描寫,喪失了原著的生動。再如白流蘇從香港回家以后,白家認為流蘇有辱家門,大逆不道,大家先議定“家丑不可外揚” 這對于封建保守的白家是合乎情理的,而在電影中白家人心里刻薄流蘇的話借四少奶奶之口展現(xiàn)了出來,這就改變了張小說中為白家營造的偽善,中庸的氛圍。

小說《傾城之戀》披著才子佳人故事外殼出場,但張愛玲實質表達對傳統(tǒng)才子佳人小說的顛覆。正如小說所說“他不過是一個自私的男人,她不過是一個自私的女人”,“他們把彼此看得透亮。因而雖然最后作者以香港的淪陷成全了他們,讓他們成為一對平凡的夫妻,但他們的結婚,交易的成分多于愛情的成分。這樣的故事情節(jié)與小說標題“傾城”構成反諷的意味,張愛玲不過想描寫庸庸碌碌的眾生之相,對于讀者閱讀標題的期待形成審美距離,但是,許鞍華卻將一個顛覆才子佳人的故事拍成了才子佳人的套路。

首先,導演對小說的精神內質沒有很好的把握。電影的序幕是于昆曲《牡丹亭》“驚夢”一出拉開,雖然沒有唱出戲文,卻可以想得出柳夢梅那句:“恰好花園內,折取垂柳半枝。姐姐,你既淹通書史,可作詩以賞此柳枝乎?”許鞍華正想就此死亦可以生的古典轟烈,與白流蘇廢墟之中建立的愛情構成一個互文的效應。電影為我們塑造了一個大義凜然的范柳原和一個木訥溫婉的白流蘇,小說中二人機關算盡,斗智斗勇的主題全然不見,張愛玲在小說開頭的結尾反復詠唱“胡琴依依呀呀拉著,在萬盞燈的夜晚,拉過來拉過去,說不盡的滄桑故事――不問也罷!”[3]這句話奠定了小說蒼涼基調和小市民百無聊賴的一種感情狀態(tài),電影的改編把小說這一層的精神內蘊解構殆盡。

其次,是電影這種藝術形式鉗制了張愛玲小說精神內蘊的表達,《電影的本性》中論述道“小說也常常熱衷于描繪實體―――臉、物體、風景,等等。但這只是小說所掌握的世界的一部分而已。作為一種文字的作品,它能夠直接提出和深入揮究內心生活的事件―――從情緒到觀念、從心理沖突到思想爭論。小說的世界主要是一種精神的連續(xù),這種連續(xù)現(xiàn)在常常含有某些非電影所能掌握的元素,因為這些元素并不具有可資表現(xiàn)的客觀形態(tài)……在攝影機所能再現(xiàn)的現(xiàn)實范圍內不存在任何可以依附的東西?!保?]

電影《傾城之戀》對于小說形式上細節(jié)的遵循和精神內質的誤讀,造成了電影自身出現(xiàn)矛盾的狀況,電影主題游離于“夢幻愛情”與諷刺批判之間。

張愛玲的的小說往往被認為關注私人生活而缺少時代意識。實際上,張愛玲的創(chuàng)作依然曲折地回應了社會現(xiàn)實問題,白流蘇的生存狀況是關于女性啟蒙狀況的隱喻,反映了20世紀前期普通女性生存與啟蒙之間的對立沖突,間接傳達了五四啟蒙范圍。白流蘇去香港,與范柳原談戀愛,建立自己想要的婚姻,是流蘇第二次主動追求自己的人生、開創(chuàng)自我生命的勇敢、驚人之舉,白家是一個在幾千年儒家思想熏陶下大家庭,白流蘇的舉動是違反封建綱常的,小說語言把白的舉動戲謔為“一些遼遠的忠孝節(jié)義的故事,不與她相干了”,白流蘇在鏡子前的對照,實質上是一種自我生命的審視與重估,生命軌跡和態(tài)度的再選擇從這一刻改編,電影中對于流蘇鏡前自照的一段演繹的十分生動,但是后來演員對于流蘇形象的塑造又回到軟弱,沒有生氣,等待他人救贖的狀態(tài),歸根結蒂,還是導演對于小說精神的誤讀造成的。

許鞍華的《傾城之戀》一改張愛玲《傾城之戀》給讀者的華麗印象,拍出普通男女平實戀愛的感覺,這是導演再創(chuàng)造的顯現(xiàn)。其他的情節(jié)實際上就是一種失卻了原著神韻的機械復制,因而一個在才子佳人故事外殼下顛覆才子佳人傳奇的作品,只剩下了一個才子佳人故事的外殼,其失敗也就是必然的了。

注釋:

[1]夏志清:《張愛玲的短篇小說》,《再讀張愛玲》,劉紹銘等編

免责声明

本站为第三方开放式学习交流平台,所有内容均为用户上传,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若内容不实请联系在线客服删除,服务时间:8:00~21:00。

AI写作,高效原创

在线指导,快速准确,满意为止

立即体验
文秘服务 AI帮写作 润色服务 论文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