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教育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医学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经济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金融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管理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科技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工业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SCI杂志
中科院1区 中科院2区 中科院3区 中科院4区
全部期刊
公務員期刊網(wǎng) 精選范文 從軍行七首其二范文

從軍行七首其二精選(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從軍行七首其二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第1篇:從軍行七首其二范文

2、黃沙百戰(zhàn)穿金甲,不破樓蘭終不還。王昌齡《從軍行七首·其四》

3、男兒何不帶吳鉤,收取關山五十州。李賀《南園十三首·其五》

4、茍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林則徐《赴戍登程口占示家人·其二

5、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還。佚名《荊軻歌 / 渡易水歌》

第2篇:從軍行七首其二范文

2、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堅忍不拔之志?!K軾《晁錯論》

3、鞠躬盡瘁,死而后已?!逗蟪鰩煴怼?/p>

4、窮且益堅,不墜青云之志。——《滕王閣序》

5、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岳陽樓記》

6、仰天大笑出門去,我輩豈是蓬蒿人。——李白《南陵別兒童入京》

7、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使我不得開心顏?!畎住秹粲翁炖岩髁魟e》

8、老驥伏櫪,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壯心不已?!懿佟洱旊m壽》

9、青山遮不住,畢竟東流去。——辛棄疾《菩薩蠻·書江西造口壁》

10、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踔疁o《登鸛雀樓》

11、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杜甫《望岳》

12、莫道桑榆晚,為霞尚滿天?!獎⒂礤a《酬樂天詠志見示》

13、少年心事當拏云,誰念幽寒坐嗚呃。——李賀《致酒行》

14、洛陽親友如相問,一片冰心在玉壺。——王昌齡《芙蓉樓送辛漸》

15、不要人夸好顏色,只留清氣滿乾坤。——王冕《墨梅》

16、新松恨不高千尺,惡竹應須斬萬竿?!鸥Α秾⒏俺啥疾萏猛局杏凶飨燃膰类嵐?/p>

17、千淘萬漉雖辛苦,吹盡狂沙始到金。——劉禹錫《浪淘沙·莫道讒言如浪深》

18、千磨萬擊還堅勁,任爾東西南北風。——鄭燮《竹石》

19、寧可枝頭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風中?!嵥夹ぁ懂嬀铡?/p>

20、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奶煜椤哆^零丁洋》

21、粉身碎骨渾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間?!谥t《石灰吟》

22、不要人夸顏色好,只留清氣滿乾坤。——王冕《墨梅》

23、花開堪折直須折,莫待無花空折枝?!徘锬铩督鹂|衣》

24、落紅不是無情物,化作春泥更護花?!徸哉洹都汉ルs詩》

25、黃沙百戰(zhàn)穿金甲,不破樓蘭終不還?!醪g《從軍行七首·其四》

26、茍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林則徐《赴戍登程口占示家人·其二》

27、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懹巍抖棺x書示子聿》

28、沉舟側畔千帆過,病樹前頭萬木春?!獎⒂礤a《酬樂天揚州初逢席上見贈》

第3篇:從軍行七首其二范文

《白雪歌》在唐代眾多的送別詩篇里確是以其詩境奇特引人注目,以致論者多以“尚奇”論其創(chuàng)作主題。本詩常被稱道的用筆之奇主要集中在三處:開頭以梨花喻雪是一奇;中間寫?zhàn)T別宴席上的音樂是一奇;結尾寫風雪中的紅旗又是一奇。但筆者認為,既然它是一首送別詩,詩人所使用的任何詩歌意象說到底應該都是為送別主題服務的,單單就“尚奇”來理解此詩特點有失偏頗。并且說作者把這種“不是春光,勝似春光”的“美麗精神境界”貫串了全詩,也還存在難以詮解之處。

全詩開篇即從送別時的天氣寫起:“北風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飛雪。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币岳婊ㄓ餮┛芍^別開生面。但這并非詩人寫進此詩中的刻意求奇之句,遍覽岑詩可以看到,花是其詩歌的中心意象之一。據(jù)筆者統(tǒng)計,出現(xiàn)在岑詩中花的意象有23種之多,如蘆花、荻花、桃花、松花、槐花、、梅花、橘花、牡丹花、海棠花等等,而岑參最喜歡的莫過于梨花了。在創(chuàng)作時間早于《白雪歌》的作品里,我們可以看到詩人多次寫到了梨花意象,如“長安柳枝春欲來,洛陽梨花在前開?!?《送魏四落第還鄉(xiāng)》)“胡地三月半,梨花今始聞?!?《登涼州伊臺寺》)“渭北春已老,河西人未歸。邊城細草出,客館梨花飛?!?《河西春暮憶秦中》)“野曠不見山,白日落草頭??蜕崂婊ǚ?,深樹隱鳴鳩?!?《冀州客舍酒酣貽王綺寄題南樓》)“梁園二月梨花飛,卻似梁王雪下時?!?《梁園歌送河南王說判官》)“梨花千樹雪,柳葉萬條煙”(《送楊子》)等等。除了梨花,岑參甚至還寫梨葉梨果,如“客舍梨葉赤,鄰家聞?chuàng)v衣。夜來常有夢,墜淚緣思歸?!?《楊固店》)“林晚梨初拆,枝寒梨已紅”(《秋夜宿仙游寺南涼堂呈謙道人》)等等。

由此可見,花意象,尤其是梨花于詩人的印象何等深刻。有意思的是,詩人寫梨花(如上所舉)常常是在他遠離故鄉(xiāng)的時候,而且從詩意看,他筆下的花總是和思春念歸、士逢知遇等情感活動聯(lián)系在一起。反過來再看《白雪歌》中的梨花意象,它看似神奇,就詩人而言實則信手拈來。這大雪飄飛恰似梨花盛開的自然景觀,對在內地少觀雪景而多看花開的詩人來說,不能不勾起他對往昔生活的憶念和對關中春光的眷顧。這種情愫的產(chǎn)生應該是和他久居塞外(寫此詩時岑參已經(jīng)是第二次出塞)且又送武判官東歸長安的活動有關。所以,以梨花喻雪并不是單純詠雪,它實際上寄托著詩人由送人東歸引起的對家鄉(xiāng)故土的思念。如果再進一步就全詩詩意的跌宕和情感的起伏來看,說它是為造成詩歌抒情結構上的揚抑頓挫也未嘗不可。因為,產(chǎn)生于雪后美景的這一點驚喜,很快便被難耐的嚴寒所取代了。詩人接著寫道:“散人珠簾濕羅幕,狐裘不暖錦衾薄。將軍角弓不得控,都護鐵衣冷難著,瀚海闌干百丈冰,愁云慘淡萬里凝?!辟p閱雪境的美麗心境很快就變成了對難以抗拒的自然力的著意刻畫,正是在這寒入肌骨、陰云籠罩的環(huán)境氛圍中響起了音樂之聲:“中軍置酒飲歸客,胡琴琵琶與羌笛?!?/p>

周嘯天先生指出:“‘胡琴琵琶與羌笛’句,并列三種樂器而不寫音樂本身,頗似笨拙,但仍能間接傳達出一種急管繁弦的場面,以及‘總是關山舊別情’的意味。”(《唐詩鑒賞詞典》)此說比較中肯。唐詩里吟詠胡琴琵琶羌笛的篇章不少,但是借助這類樂器之聲表達喜悅之情的不多。我們耳熟能詳?shù)睦钜娴摹稄能姳闭鳌罚蹙S的《隴頭吟》,李白的《春夜洛城聞笛》,高適的《塞上聽吹笛》,王昌齡的《從軍行》其二,王之渙的《涼州詞》,王翰的《涼州詞》等等,都是借琵琶、笛子之聲傳遞愁情怨緒的。正如林庚先生所云:“笛子的愛好起源于北朝的《折楊柳》。”(《詩的活力與詩的新原質》)而北朝民歌《折楊柳歌詞》所吟詠的恰是非常哀怨的情緒:“上馬不捉鞭,反折楊柳枝。下馬吹長笛,愁殺行客兒。”這說明出現(xiàn)在詩歌里的塞外笛聲自古以來就不是抒寫奇麗心境的。

岑參在自己的邊塞詩里亦多次寫到琵琶與笛子。如“天門街西聞?chuàng)v帛,一夜愁殺江南客。長安城中百萬家,不知何人夜吹笛?!?《秋夜聞笛》)“涼州七里十萬家,胡人半解彈琵琶。琵琶一曲腸堪斷,風蕭蕭兮夜漫漫?!?《涼州館中與諸判官夜集》)“胡笳一曲斷人腸,座中相看淚如雨。琵琶長笛曲相和,羌兒胡雛齊唱歌?!?《酒泉太守席上醉后作》)等等。詩人以“頗似笨拙”的筆墨點出席間音樂的急管繁弦,確實是苦寒氛圍中的一處奇筆。但是如果離開了對軍帳中別離雙方彼時彼地情緒脈搏的把握,忽略了“胡琴琵琶與羌笛”在詩歌里只是作為表達愁情別緒的符號存在,又怎么能理解詩人為什么不寫音樂本身而僅僅點出樂器名稱的原因呢。餞別之時席間響起的音樂之聲確實打破了環(huán)境氣氛的沉悶,但詩人寫音樂顯然不是從“尚奇”角度考慮的。

全詩最后六句集中寫雪中送別場面,尤其是詩人寫到了雪幕中的紅旗?!凹娂娔貉┫罗@門,風掣紅旗凍不翻?!闭撜叨嘁詾檫@雪幕中的紅旗也體現(xiàn)了此詩“尚奇”的特色。因為在茫茫雪天里這紅旗的顏色太鮮明顯眼了。其實先不說在風雪迷天的薄暮時分這蒙雪僵硬的紅旗是否還那么耀眼,單就被別情籠罩的別離者而言,此時是否有心欣賞這景色也還難說。周振甫先生說:“《白雪歌》用‘風掣紅旗凍不翻’來寫苦寒也極為突出。”(《談岑參的邊塞詩》)這倒是中的之見。詩人用此句不僅照應了上文因寫軍中餞別而中斷了的對嚴酷的自然氣候的進一步描寫,而且與下文的“雪滿天山”之景互為表里,傳達出對東歸之人雪天出行的隱憂和關照之情。詩人緊接著詳寫道:“輪臺東門送君去,去時雪滿天山路。山回路轉不見君,雪上空留馬行處?!痹谶|闊的背景中,山回路轉,行人已經(jīng)消失,而送人者仍久久佇立風雪之中不愿離去,他注視著眼前的一行馬跡,若有所思,若有所失。這種情景和“美麗的心境”,“尚奇”的風格又怎么能聯(lián)系到一起呢?它分明表達的是獨特深長的離情別緒。

綜觀全詩,以詠雪而寫天氣的寒冷倒是作者寫景抒情的一條線索,而對別情離緒的抒發(fā)也可謂一波三折。雖然離別之情沒有被過分渲染,但它卻始終如千里伏流之涌動,貫串于詩歌的字里行間。全詩所抒寫的是一個久戍邊塞之人,在功名未就、回歸不得而又送人回歸的特定情景氛圍與氣候條件下產(chǎn)生的別情,它那么清新,又那么凝重,如塞外愁云一樣翻卷在詩人心頭,在歷經(jīng)了奇寒的鍛造和思鄉(xiāng)念遠情結的蕩滌之后,顯得既慷慨無悔又意緒綿長。

注:①見《唐詩鑒賞辭典》上海辭書出版社,1983年12月,第424頁。

第4篇:從軍行七首其二范文

一、騰挪跌宕的變化美

一切藝術之美,貴在變化。

中國書法是東方特有的藝術,它之所以能成為一門審美價值很高的藝術,主要是因為用毛筆寫出的字具有線條千姿百態(tài)、變化無窮的特點,體現(xiàn)了典型的變化美。

國粹京劇何曾沒有變化?唱、念、做、打是京劇表演的四種藝術手段,也是京劇表演的四項基本功。

中國畫的筆法竟然有“十八描”,可見其變化之豐富。

中國的詩歌,自然也不乏變化之美,有起承轉合的變化,有虛實的變化,有動靜的變化等等。

在中國詩歌中,即使簡單的一個“以景結情”的結句,也有無窮無盡的變化之美。下面淺析“以景結情”的變化之美。

1.表達方式的變化

文似看山不喜平,詩歌也不例外,多種表達方式綜合運用,才能體現(xiàn)出詩歌的變化之美。先看下面的例子。

從軍行七首(其二)

王昌齡

琵琶起舞換新聲,總是關山舊別情。

撩亂邊愁聽不盡,高高秋月照長城。

此詩截取了邊塞軍旅生活的一個片斷,通過寫軍中宴樂表現(xiàn)征戍者深沉、復雜的感情。起句寫軍中宴樂彈奏琵琶。宴樂中不停地轉換彈奏琵琶的曲調??墒牵脧椬嗟膬热莶]有多少變化,“總是關山舊別情”。那曲調無論什么時候,總擾得人心煩亂不寧。

前三句均就樂聲抒情,結句詩人輕輕宕開一筆,以景結情,使用了描法。在軍中置酒飲樂的場面之后,忽然出現(xiàn)一幅優(yōu)美靜謐的畫面,一個月照長城的莽莽蒼蒼的景象:古老雄偉的長城綿亙起伏,秋月高照,景象壯闊而悲涼。

正是因為末句使用了景物描寫,給讀者以豐富的想象,讀者據(jù)此會產(chǎn)生出各種豐富的感情:也許是無限的鄉(xiāng)愁?是立功邊塞的雄心?是對于現(xiàn)實的憂怨?也許,還應加上對于祖國山川風物的深沉的愛,等等。

結句的描寫,是絕處生姿的一筆,使表達手法不顯得單調貧乏,讓詩歌具有了騰挪跌宕的變化之美,也使詩歌的意境也得到極大的拓展。

詩歌在藝術上常常是抒情與寫景兩相結合、交織成篇的。明代謝榛在《四溟詩話》中說:“作詩本乎情、景?!澳嗽娭剑槟嗽娭?,合而為詩?!?/p>

2.動靜的變化

白居易的《琵琶行》中有一處:“曲終收撥當心畫,四弦一聲如裂帛。東船西舫悄無言,唯見江心秋月白。”前兩句是精彩動人的動作描寫,是精彩的音樂演奏,當琵琶聲戛然而止,詩人沒有多說自己內心多么激蕩起伏,卻描寫了一個美麗空蒙的靜景,“唯見江心秋月白”,多么靜謐空靈的景色,多么寧靜。詩人以動襯靜,動靜結合,將動靜的變化之美,彰顯得淋漓盡致,給讀者留下了豐富的想象空間。

再看黃裳的《喜遷鶯?端午泛湖》:“梅霖初歇,乍絳蕊海榴,爭開時節(jié)。角黍包金,香蒲切玉,是處玳筵羅列。斗巧盡輸年少,玉腕彩絲雙結。艤彩舫,看龍舟兩兩,波心齊發(fā)。奇絕。難畫處,激起浪花,飛作湖間雪。畫鼓喧雷,紅旗閃電,奪罷錦標方徹。望中水天日暮,猶見朱簾高揭。歸棹晚,載荷花十里,一鉤新月?!?/p>

此詞上片先寫端午自然風光,接著使用動作描寫鋪敘種種風俗:嘗角黍、品香蒲、戲斗草、結彩絲,競龍舟。末尾寫景,以景結情。

此詞從表達方式上看,是最富變化的詩歌之一。全詞有點有面,有敘有議,聲與色齊作,景與情交融。前面的熱鬧場景和后面“以景結情”的“寂靜”場面截然不同,是典型的“動靜對比”。此詞突出體現(xiàn)了變化之美,極大地豐富了讀者的想象空間。

3.視聽觸感的變化

視聽觸感等多種感覺的綜合運用,也會使詩歌富有變化之美。先看下面的這首詩。

瑤?搖瑟?搖怨

溫庭筠

冰簟銀床夢不成,碧天如水夜云輕。

雁聲遠過瀟湘去,十二樓中月自明。

這是一首閨怨詩,抒寫別離的悲怨。起句“冰簟”點明時令是秋天,地點是閨房。著重從觸覺去寫。“銀床”形容床之精美,從視覺去寫,也表明了的身份?!皦舨怀伞笔且驗橄嗨迹M趬糁泻途脛e的丈夫相會,但虛幻的夢境也成泡影,可見其悲苦哀怨之情。以上是敘事,次句寫夜空景色,也是從視覺角度寫的。因為夜長不寐,好夢難成,于是在窗前仰視青空,只見萬里長空,清澈澄碧,秋月在天,清輝似水,幾縷白云,飄浮空際,這是一幅秋空夜月圖。面對這良宵美景,這個獨守空閨的,更加會感到孤寂凄清。第三句是從聽覺感受來寫景。在這月色朦朧的秋夜,雁聲凄厲,更能勾起的無限惆悵。

結句描繪在月光照耀下的“十二樓”,表面看來純系寫景,實際上是“以景結情”。屬于描寫,是從視覺角度來寫的。此詞動用多種感覺,將月夜的復雜感情表現(xiàn)得淋漓盡致。

再看趙彥端的《點絳唇途中逢管》:

憔悴天涯,故人相遇情如故。別離何遽,忍唱陽關句!我是行人,更送行人去。愁無據(jù)。寒蟬鳴處,回首斜陽暮。

作者久別重逢老朋友后卻要分離,那種苦痛是難以表達的。他聯(lián)想起王維的“西出陽關無故人”的詩句,作者此時惆悵萬分,因為“我是行人“,卻“更送行人去”!

結句“愁無據(jù)。寒蟬鳴處,回首斜陽暮。”以景結情,將無邊無際的愁苦巧妙地融入景物描寫之中。用凄切的寒蟬和暗淡的夕陽光將它側面烘托出來?!昂s鳴”寫聲音,是從聽覺方面寫的;“斜陽暮”是色彩,是從視覺方面寫的。如此通過聲色交互而引起讀者諸種感覺的移借,派生出無窮無盡的韻味來。

“以景結情”的變化之美,遠不止這些,還有色彩的變化,空間的變化等等。

二、含蓄蘊藉的委婉美

古人云:“言有不得至于盡意,書有不得至于盡言。”

劉勰在《文心雕龍》中說:“夫隱之為體,義生文外,秘想旁通,伏采潛發(fā)?!?/p>

南宋沈義父在《樂府指迷》也中說:“結句須要放開,含有余不盡之意,以景結情最好?!?/p>

明代謝榛《四溟詩話》中也說:“凡起句當如爆竹,驟響易徹;結句當如撞鐘,清音有余?!?/p>

可見,古人為詩,多喜歡追求含蓄美。能夠起到含蓄效果的藝術手法可謂門類眾多,但“以景結情”卻倍受人們推重。因為它可以創(chuàng)造一種意味深長、余味無窮的意境,使詩歌含蓄蘊藉,言淺意深,創(chuàng)造出無窮的藝術魅力,含蓄蘊藉讓讀者于“有盡”里見“無垠”,能夠拓展藝術空間,激發(fā)審美情趣。下面我們通過具體詩句來闡釋“以景結情”的蘊藉美。

并?搖州?搖路

李宣遠

秋日并州路,黃榆落故關。

孤城吹角罷,數(shù)騎射雕還。

帳幕遙臨水,牛羊自下山。

征人正垂淚,烽火起云間。

“烽火起云間”屬于“以景結情”。這末尾的詩句究竟包含多少豐富的意蘊?黃葉飄零,秋景令人感傷;孤城吹角,戍邊生活凄涼;牛羊下山,引發(fā)征人鄉(xiāng)思。垂淚之時,烽煙忽起,邊塞戰(zhàn)事殘酷。作者見到眼前此種情景,自然也會對征人產(chǎn)生無限同情。以景結情的含蓄蘊藉之美,可見一斑。

再看下面這首唐詩:

秋 雨 夜 眠

白居易

涼冷三秋夜,安閑一老翁。

臥遲燈滅后,睡美雨聲中。

灰宿溫瓶火,香添暖被籠。

曉晴寒未起,霜葉滿階紅。

這首詩作于白居易任河南尹時,當時詩人已六十多歲,體衰多病,官務清閑,加上親密的詩友元稹已經(jīng)謝世,心情特別寂寞冷淡。詩中多少反映了詩人暮年政治上心灰意懶、生活上孤寂閑散的狀況。

結句“霜葉滿階紅”以景物結情,照應首句,使詩歌渾然一體,并運用反襯手法,夜間風雨加深了“寒”意,不久前還紅似二月花的樹葉,一夜之間就被秋風秋雨無情地掃得飄零滿階,這自然環(huán)境的冷酷無情正是為了反襯老翁的“安閑”,突出老翁的清凈淡泊?!八~”運用雙關手法,既指自然環(huán)境,又指政治風雨,詩人對政治風雨的毫不在意,政治上的心灰意冷、生活上孤寂閑散的狀況,全部包含在結局的景物描寫之中,可見此詩結句的含蓄蘊藉之美。

三、天馬行空的想象美

“含蓄蘊藉”是就詩歌“以景結情”這種表達方式作者提供的豐富意蘊而言的,空白藝術則是就在讀者提供的這種無限豐富的想象空間上讀者產(chǎn)生的豐富想象和聯(lián)想而言的。

空白,是一切藝術的表現(xiàn)手法。詩人稱“空白”為“含蓄”,書法家叫它為“飛白”,畫家稱它為“留白”,音樂家叫它為“煞聲”。

空白,是藝術家在創(chuàng)作時候常用的一種表現(xiàn)手法。運用空白手法,可使藝術品虛實相映,形神兼?zhèn)洌_到“此時無聲勝有聲”、“無畫處皆成妙境”的藝術境界。

任何種類的藝術所能直接再現(xiàn)的生活范圍都是有限的,不管它有多么獨特的風貌、范式或技巧。因此,空白藝術就不可或缺,陸機在《文賦》中說“籠天地于形內,挫萬物于筆端”,就是這個意思。

“以景結情”是詩歌獨特的藝術形式,是典型的空白藝術,這種空白藝術給讀者有意或無意留下了廣闊的聯(lián)想和想象的空間,讀者必須借助這個空間,展開理想和想象的翅膀,在詩的國度里自由翱翔,實現(xiàn)欣賞過程中的再創(chuàng)造,從而獲得美感。

“以景結情”,這種空白藝術借景抒情,使詩歌在議論或抒情的過程中,戛然而止,轉為寫景,以景代情作結,結束詩句,使得詩歌產(chǎn)生了表達的空白,產(chǎn)生“此時無情勝有情”的作用,顯得意猶未盡,讀者從景物描寫中,馳騁想象,體味詩的意境,產(chǎn)生韻味無窮的藝術效果。

下面,我們賞析一首唐詩的結尾,體會“以景結情”的空白藝術。

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

李 白

故人西辭黃鶴樓,

煙花三月下?lián)P州。

孤帆遠影碧空盡,

惟見長江天際流。

結句“煙花三月下?lián)P州”是清麗明快的詩句,借景寫情,是典型的“以景結情”式的空白藝術,給讀者留下了無限豐富的聯(lián)想想象的再創(chuàng)造空間。

詩人的惜別之情,詩人送別友人時的無限依戀的感情,詩人的愉快之情,祖國河山的壯麗美好。孟浩然所去之地――揚州又是詩人墨客流連聚會的地方,詩人的向往之情,面對未來的聚會,詩人產(chǎn)生的聚少散多的感慨,揚州又是傳說中仙人乘鶴升天之處,難道不會產(chǎn)生人生之無常,天地之悠悠遺憾?凡此種種不都盡包含在此結句之中?

免责声明

本站为第三方开放式学习交流平台,所有内容均为用户上传,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若内容不实请联系在线客服删除,服务时间:8:00~21:00。

AI写作,高效原创

在线指导,快速准确,满意为止

立即体验
文秘服务 AI帮写作 润色服务 论文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