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從軍行古詩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最近讀到王昌齡的《從軍行》,不禁感嘆一聲。
青海長云暗雪山,孤城遙望玉門關。黃沙百戰(zhàn)穿金甲,不破樓蘭終不還。
僅僅幾句,我讀完卻有種豪氣沖天的感覺。第一二句寫出其起千里廣闊的地域,青海湖上連綿不斷的雪山,而在盡頭卻是荒漠中的一座孤城,與孤城遙遙相對的便是玉門關??粗鞅边吶幕氖?,免不了心生悲涼。
然而昔日輝煌的樓蘭現在何方!隨著千古詩篇遺留下來的異域風景卻一去不返;隨著婦孺口傳熟爛于心的經典名稱卻淡漠人海……懷緬歷史,樓蘭如流星劃天際連一抹痕跡也未留下,一土,換取一世繁華。
是什么掩埋了它?
是戰(zhàn)爭頻繁,狼煙四起。多少戰(zhàn)爭在樓蘭爆發(fā)!多少硝煙在樓蘭點起!多少尸體在樓蘭倒下!多少森林,多少田野,多少草原成了戰(zhàn)場!多少沼澤,多少湖泊,多少河流被戰(zhàn)爭的塵土掩埋。
是什么掩埋了它?
是環(huán)境惡化,資源匱乏。岑參的詩篇告訴我們:“君不見走馬川雪海邊,平沙莽莽黃入天。輪臺九月風夜吼,一川碎石大如斗,隨風滿地石亂走。”平沙茫茫的大漠,狂飆卷地的塞外,白雪皚皚的天山,飛沙走石的走馬川。怎么容得樓蘭在此風光長久。
資源匱乏的樓蘭能支持一個繁華的民族嗎?早在前期,樓蘭是一個水草豐茂,樹木叢生的地域。然而不加以珍惜再大的一個數目也會如銀河九天一落千丈的!尼泊爾也是個例子。
古詩是詩人的心境和周圍的情境交融而成的一種意境,是詩中的感性形象,要讀懂一首古詩,需要學生們通過感性認識去慢慢體驗。古詩的意境千姿百態(tài),有的委婉、有的悲涼、有的雄偉、有的豪放,各不相同。在小學的古詩教學當中,教師應該通過運用多種方式來創(chuàng)設古詩教學情境,營造一種充滿詩意的古詩學習氛圍,從而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根據小學生喜歡看動畫和聽故事的特點,教師可以將古詩改編成一個有趣的小故事,通過做成一個動畫課件,再配上音樂對白,從而可以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并讓他們從中感受古詩的意境。在教《贈汪倫》這首詩的時候,可以引入李白“受騙”桃花潭的故事,激發(fā)他們的探究好奇心;在教《所見》這首古詩的時候,可以播放一些相關森林美景的視頻,讓學生在潺潺流水、悠悠短笛聲中感受古詩所描繪的畫面,產生一種身臨其境的感覺,從而可以更好地理解古詩和作者的意境;而在教學《鋤禾》這首古詩時,可以讓學生自己動筆去描繪古詩所展示出來的畫面:炎炎如火的太陽、彎腰耕作的農民,旁邊碗中裝著的米飯等,學生通過自己動手的描繪,就可以在不知不覺中感受到《鋤禾》所要表達的“粒粒皆辛苦”的思想和意境,和作者之間產生心靈感情的溝通與交融。
二、品味語言
古詩的語言具有獨特的特點,形象生動、簡單精辟,往往一個字就可以帶給人心理上的震撼。而通過品味古詩中的語言,可以很好地體驗古詩的音樂美、韻律美、語感美,對于更好地理解古詩的意境、感情都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古詩的音樂美體現在其文學樣式上,它講究韻律和平仄交錯,具有優(yōu)美的樂感和旋律。例如:《清平樂村居》一詩中每句的最后一個字“小、草、好、媼”互相押韻,“東、籠、蓬”互相押韻,而且平仄相對,很好地展現了古詩詞所具有的音韻美。其次,還應該品味古詩詞語言的精煉美。由于詩詞的字數和格式一般都會有一定的限制,因此,作者在創(chuàng)作詩詞的時候,對于每個字每個詞都會仔細斟酌,用詞非常精準,詩中的一字一詞往往都蘊含了豐富的內容。例如:在王安石的《泊船瓜洲》中寫到一句“春風又綠江南岸”。在這句詩中,一個“綠”字把春天的氣息一下全展現在人們眼前,讓人感受到江南一派綠色的氣象,同時又通過“變綠”賦予了這句詩無限的動感。通過對這些古詩精妙詞語的品位,就可以深切感受詩中蘊含的意境、韻律。
對比鑒賞是閱讀鑒賞考查的一種常見方式,從命題所給材料看,它分為兩類:一類是直接兩首課外詩詞的對比鑒賞;另一類是課外詩詞與課內教材所學詩詞的對比鑒賞。如2006年全國卷Ⅲ,“這首詩與辛棄疾的《破陣子(醉里挑燈看劍)》題材相似,但情感基調卻有所不同,請指出二者的不同之處?!?015年全國卷Ⅰ“與《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相比,本詩描寫塞外景物的角度有何不同?請簡要分析?!?/p>
詩詞的對比鑒賞與單首鑒賞在考查角度和能力上沒有本質的區(qū)別,但對比鑒賞擴大了考查的容量,對知識點的考查更加深入,尤其是與課內教材中的詩詞勾連,代表了一N新的命題趨勢,具有良好的指引作用,越來越受到命題者的青睞。
《考試大綱》對古詩詞考查要求有二:一是鑒賞詩歌的形象、語言和表達技巧;二是評價詩歌的思想內容和作者的觀點態(tài)度。與單首詩詞的鑒賞一樣,古詩對比鑒賞的各種題目也是根據這一要求來命制的。因此我們可以把詩詞鑒賞的題型分為以下幾類去應對。
一、形象對比類
側重于從詩歌形象對比角度來考查,對比用了什么形象,對比形象特點的異同點,對比形象塑造上的手法的異同點,對比塑造形象的各自目的。如“這兩首詩中有關征人的形象有何不同,請簡要分析。”“本詞結尾“獨立漁翁滿江雪”與柳宗元《江雪》中的形象是否一樣?請簡要分析?!?/p>
在解答這類型的題時,首先要找準相關詩句;其次推敲相關詩句,把握形象的特點;再次,把握塑造形象的常見方法,如正面描寫、側面描寫(包括對比、襯托等),視、聽、嗅、觸覺等的描寫的差異。最后要結合全詩弄清塑造形象的目的,按照題干的要求,去規(guī)范答題,做到有問必答,不問不答。
二、語言鑒賞對比類
從鑒賞語言角度設題,包括對比用字優(yōu)劣差異的煉字類的題目,對比語言的整體風格差異類的題目。如“滿目望云山句中‘望’字一作‘空’,你認為這兩個字用哪個更好?請說明理由?!薄斑@首詩與《水滸傳》中“赤日炎炎似火燒,野田禾稻半枯焦。農夫心里如湯煮,公子王孫把扇搖”在主題、手法上都十分接近,但語言風格上又有所不同。請簡要分析?!?/p>
對比煉字類的題目關鍵不是說出哪個字用的好,而是要說出好的理由。煉字類題目答題角度一般比較固定,如字義角度,修辭角度、情感角度等。對于整體語言風格的對比,一定要清楚詩歌中常的見的語言風格,如平實質樸、絢麗、含蓄、幽默、多運用口語等。分析整體語言風格時一定要結合相關詩句,不可泛泛而談。
三、對比表達技巧類
與單首詩詞鑒賞一樣,對表達技巧的考查也是對比鑒賞考查的一個重點??梢钥疾楸磉_技巧相同點,也可以考查不同點。如“兩首詩在抒發(fā)感情上采用了同一種表現手法,請聯系詩句內容簡要分析?!薄斑@兩首作品后半部分表達方式上有什么不同?請簡要分析?!?/p>
解答這類型的題目一是要理解和掌握具有對比意義的表達技巧,如抒情方式的不同(間接抒情與直接抒情),寫景角度的不同(想象與寫實、空間角度、色彩角度、感官角度),敘事技巧的不同,結構章法的不同等等。二是要結合詩句準確判斷具有對比性差異的表達技巧,這是關鍵和難點。三是按照表達技巧類題型的答題步驟,規(guī)范答題。一般思路為用了什么技巧、如何用的這種技巧、用這種技巧的好處或目的。
四、對比思想情感類
對比思想情感是詩詞對比鑒賞考查的又一重點。如“這首詩與辛棄疾的《破陣子(醉里挑燈看劍)》題材相似,但情感基調卻有所不同,請指出二者的不同之處?!薄斑@兩首作品后半部分表達方式上有什么不同?請簡要分析?!?/p>
把握詩歌的思想情感一般從三個大的角度:1.關鍵詞、關鍵句角度(很多關鍵詞,看似描寫景物的,其實融入了作者的情感。古詩詞往往有固定的章法,前面寫景、敘事,結尾議論、抒情。對于大多數詩詞,結尾就是關鍵句);2.分析意象角度(詩詞中的很多意象具有象征意義,代表的感情往往是固定的。多個意象放在一些,情感會更加明顯);3.注釋中的寫作背景角度。
■
1.閱讀下面兩首唐詩,然后完成后面的問題。
從軍行
陳 羽
海①畔風吹凍泥裂,梧桐葉落枝梢折。
橫笛聞聲不見人,紅旗直上天山雪。
從軍行
王昌齡
琵琶起舞換新聲,總是關山②舊別情。
撩亂邊愁聽不盡,高高秋月照長城。
[注]①海:當時天山附近的大湖。②關山:山川關隘。指山川阻隔的故鄉(xiāng)。
(1)這兩首詩中有關征人的形象有何不同,請簡要分析。
答:
(2)兩首詩在抒發(fā)感情上采用了同一種表現手法,請聯系詩句內容簡要分析。
答:
2.閱讀下面的宋詞,然后完成后面的問題。
六幺令 次韻和賀方
回金陵懷古,鄱陽席上作
李 綱
長江千里,煙淡水云闊。歌沉玉樹,古寺空有疏鐘發(fā)。六代興亡如夢,苒苒驚時月。兵戈凌滅。豪華銷盡,幾見銀蟾自圓缺。
潮落潮生波渺,江樹森如發(fā)。誰念遷客歸來,老大傷名節(jié)??v使歲寒途遠,此志應難奪。高樓誰設。倚闌凝望,獨立漁翁滿江雪。
(1)本詞上闋“豪華銷盡,幾見銀蟾自圓缺”與劉禹錫寫的“淮水東邊舊時月,夜深還過女墻來”用意相同。請具體分析。
答:
(2)本詞結尾“獨立漁翁滿江雪”與柳宗元《江雪》中的形象是否一樣?請簡要分析。
答:
3.閱讀下面的宋詩,然后完成后面的問題。
觀祈雨
李 約
桑條無葉土生煙,簫管迎龍水廟前。
朱門幾處看歌舞,猶恐春陰咽管弦。
這首詩與《水滸傳》中“赤日炎炎似火燒,野田禾稻半枯焦。農夫心里如湯煮,公子王孫把扇搖”在主題、手法上都十分接近,但語言風格上又有所不同。請簡要分析。
答:
4.閱讀下面的宋詞和元曲,然后完成后面的問題。
臨江仙?閨思
史達祖
愁與西風應有約,年年同赴清秋。舊游簾幕記揚州,一燈人著夢,雙燕月當樓。
羅帶鴛鴦塵暗澹,更須整頓風流。天涯萬一見溫柔,瘦應因此瘦,羞亦為郎羞。
【中呂】 山坡羊?閨思
張可久
云松螺髻,香溫鴛被,掩春閨一覺傷春睡。柳花飛,小瓊姬[注],一聲“雪下呈祥瑞”,團圓夢兒生喚起。誰,不做美?呸,卻是你!
[注]小瓊姬:美麗的小丫頭。
(1)這兩首作品后半部分表達方式上有什么不同?請簡要分析。
答:
【關鍵詞】高中語文 詩文教學 傳統文化
蘇教版必修教材中的詩詞本身就是古代作品中濃縮的精華,是優(yōu)秀文學藝術的典范。但是,高中古詩文教學不能以本為本,教師要有傳統文化滲透的意識,只要執(zhí)教者能細心挖掘,手中教材所能承載的中國傳統文化就無處不在。
一、傳統文化概念的界定
這里所說的“傳統文化”是指1840年以前的中國文化,這個概念內涵極為豐富,包括國學經典、詩詞曲賦、書法繪畫等多個方面。高中古詩文可以涉及到的傳統文化的面非常廣泛,常見的例如:國學經典、“優(yōu)秀文學藝術(手法)、優(yōu)良傳統美德、優(yōu)秀個人品質、優(yōu)秀民族精神、獨特的思維和智慧”、、民俗禮儀、衣冠服飾、歷法紀年、法律刑罰、官職升降等。
以蘇教版高中語文教材為例:
1.優(yōu)秀文學藝術
《史記》選讀篇目中《項羽本紀》就極好的體現了司馬遷塑造人物的高超藝術手法――運用尖銳的沖突、生動的細節(jié)、個性化的語言、精彩的議論、烘托、對照、描寫、夸張以及互見互補等等,把歷史人物項羽刻畫得豐滿傳神,史學見解、文學功底讓人嘆服!
2.優(yōu)良傳統美德
必修五中《陳情表》和初中篇目的《出師表》代表了我國古人最傳統的兩大情感――至忠和至孝,是中國傳統文化的情感密碼,是優(yōu)良美德?!峨x騷》中屈原的愛國主義情懷也成了最打動人心的部分。
3.優(yōu)秀個人品質(民族精神)
優(yōu)秀的文學藝《史記》選讀篇目中項羽一往無前、永不言敗的戰(zhàn)斗精神,拒絕茍且偷生的英雄骨氣;《漁父》中屈原的不同流合污的高潔人格;《報任安書》中司馬遷忍辱負重的治學勇氣;《夢游天姥吟留別》中李太白的飄逸灑脫、錚錚傲骨;《唐詩宋詞選讀》中《從軍行》里大唐書生毅然投筆從戎、渴望殺敵立功、擴大疆土的大唐民族氣魄,這些都是蘊藏在作品里值得挖掘和傳承的優(yōu)秀個人品質、優(yōu)秀民族精神!
4.獨特的思維和智慧
必修四《季氏⒎ヲ臾》、《寡人之于國也》體現了經世濟民的政治胸襟,更蘊含了我國古代圣賢孔孟獨到的政治理念、思維和智慧。禮崩樂壞的時代,孔子堅定推行“禮”和“仁”;孟子則針對梁惠王“寡人之于國也,盡心焉耳矣”提出了“可持續(xù)發(fā)展”的論說。必修三《始得西山宴游記》表現了柳宗元“天人合一”、“物我兩忘”的追求,這也是我國古人獨到思維、智慧的滲透。
5.等
必修一《赤壁賦》和《唐宋家散文選讀》中《后赤壁賦》里以蘇軾為代表,體現了我國古代文人在儒學世界里遭遇“入世”困惑而前往佛道兩教尋求“出世”精神解脫,進而能夠融合儒釋道于一身的特殊現象,這也是我國古人的最好體現;杜牧《九日齊山登高》就涉及到古人重陽節(jié)登高作賦、插戴、喝酒的民俗習慣?!俄椨鸨炯o》中“始,楚懷王初封項籍為魯公,及其死,魯最后下,故以魯公禮葬項王谷城。”《滑稽列傳》里優(yōu)孟用諷諫的方法建議楚莊王對他的愛馬“請以人君禮葬之”。這些就是我國古代民俗禮儀的涉及。
二、實施文化滲透的途徑
“滲透”不是“灌輸”,不是“填鴨”,是合理巧妙地滋養(yǎng)進去。學生不是機器。高中階段的學習壓力繁重,古詩文在教材中的比重也最大,如何減輕學生學習負擔,提高學習效率,將弘揚傳統文化落到實處,這是每一個執(zhí)教者必須思考的問題?!皾B透”法是可行的路徑。
古詩文中蘊含的傳統文化極為豐富,執(zhí)教者在實際教學過程中該如何進行有效“滲透”呢?具體途徑有哪些?顏昌容在其碩士論文里也談到具體途徑有:營造文化氛圍、品讀語言、引用古詩文、查閱資料、閱讀名篇名著、借助影視媒體、開展專題學習等。該論文還探討了教學過程中“滲透”的多向性,包括學校、家庭、社會組成的“橫向滲透”和課前、課中、課后組成的“縱向滲透”。
筆者認為教學過程中的文化的“滲透”可以分為直接關聯和間接關聯兩大類。
例如,《赤壁賦》里由“壬戌之秋”來介紹我國古代歷法紀年――天干地支就屬于“直接關聯”,這種滲透是最容易把握的。
“間接關聯”主要是指運用發(fā)散思維,使用思維導圖這個工具,這能夠有效激發(fā)師生聯想。以《唐詩宋詞選讀》中《青玉案?元夕》的傳統文化滲透為例:
正月十五在古代又稱作什么節(jié)日?當天晚上人們有哪些習俗?與之相關的名句、諺語、有趣的故事又有哪些?
古詩文中傳統文化的滲透可以落實到課堂的每一個環(huán)節(jié)。當涉及到“間接滲透”,需要發(fā)散思維的時候,思維導圖在任何一個環(huán)節(jié)里都可以發(fā)揮作用。它是一個有用的工具而已。
此外,歸納演繹、對比式的比較閱讀、匯報交流、小組討論等都是“滲透”的可行途徑。
一、結合背景,把握主題
白居易主張:“文章合為時而著,歌詩合為事而作?!痹姼枋菫楝F實而作的。因此要想準確把握作者想要表達的思想就必須了解作者生活的朝代、生平,以及與詩有關的文學背景和歷史背景。要知道不同作家由于社會地位不同、經歷不同,導致生活態(tài)度和作品風格的不同。在盛唐代代國力強盛,人民安居樂業(yè)。于是出現了有意于馳騁疆場,建功立業(yè)的詩作,如王昌齡。
從軍行七首(其四)
青海長云暗雪山,孤城遙望玉門關。
黃沙百戰(zhàn)穿金甲,不破樓蘭終不還。
該詩寫出了戰(zhàn)士們?yōu)楸Pl(wèi)祖國矢志不渝的崇高精神。而杜甫經歷過萬方多難的安史之亂。時代的動蕩,使他卷入社會的漩渦。他看到的是動蕩不安的社會,處于水深火熱之中備受戰(zhàn)亂之苦的百姓。抓住這一特點,我們再看杜甫的詩作,就不難理解他的《登高》《茅屋為秋風所破歌》以及“三吏”“三別”。
另外,同一作家因人生道路的曲折變化,詩歌風格和主題思想先后也發(fā)生了變化。在中國文學史上享有崇高聲譽的宋代女詞人李清照,早年生活安定、優(yōu)裕。前期詞主要描寫傷春怨別和閨閣生活的題材,表現了女詞人多情善感的個性。如《如夢令》這首詞把我們帶入江南那種漁歌唱晚,暮鼓晨鐘的美好境界里。一個少女自由自在、活潑開朗、無拘無束又有些調皮的形象,活靈活現地展現出來。靖康之難后,丈夫趙明誠的去世,南渡以后,李清照輾轉逃難。這一系列事件,讓李清照嘗盡了國破家亡與顛沛流離的苦痛,作品的主要內容也多書寫對祖國的憂慮和流落他鄉(xiāng)的痛苦,愛國之情很深。
這一類詩歌教學,需要比較詳細地介紹寫作背景、作者的人生經歷,有助于學生理解詩歌內容,更好地把握詩歌的主題思想。
二、品味語言,體悟詩情
教師在教學時要注意引導學生去體會作者煉字煉意的技巧,品味詩歌的語言,領悟詩歌所表達的感情。例如,杜甫的詩堪稱古典詩歌語言的典范,足以說明詩人在詩歌語言錘煉上所下的工夫?!洞和分蓄^兩句“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寫所在國都淪陷,城池殘破。雖然山河依舊,可是亂草遍地,林木蒼蒼。一個“破”字,使人觸目驚心,繼而一個“深”字,令人滿目凄涼。作者寄情于物,為全詩奠定了悲涼的氣氛。
王維的名句“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中以“直”狀煙,看似無理,然而只有“直”字方能使煙具有挺拔、剛勁、堅毅的陽剛之美,方能與塞北的“大漠”“孤煙”這種闊大、雄渾和蒼涼的境界形成一種和諧之美。讀馬致遠的《秋思》應抓住曲眼“斷腸人”三字,由景入情、層層深入地去感悟抒情主人的無奈和在困境中掙扎的痛苦。
在教學中,應教會學生找準詩眼,抓住重點詞語對詩歌進行突破。欣賞詩歌的語言美,體悟詩歌語言營造的感情境界,讓學生獲得思想上的啟發(fā)和藝術上的享受。并且在平時作文時要求學生做到注意遣詞造句。
三、立足意象,領悟意境
不是意象,但“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中的是意象,因為它是詩人寧靜、淡泊的人生詩意追求的象征。那么意境是什么呢?簡而言之,就是情和景的和諧統一。如果要理解詩中蘊涵的情感,解讀詩的意境,那就必須把握意象。但由于學生的知識積累不夠,閱讀面不寬,他們對意象的把握比較困難。我覺得教師在平時的教學中,就應該注意比較歸納詩歌中的具體事物所蘊涵的感情。
在學習柳永的“楊柳岸曉風殘月”時,有的學生問“詞人為什么非要寫楊柳岸的殘月而不是別處的”,要理解詞人寫此的原因,關鍵就要理解“柳”的意象。詩中的“柳”是有特殊含義的。柔順婀娜、隨風擺動的“柳”和“留”諧音,另外古人還有折柳送行的習俗,這就很容易引申到“柳―留―惜別―依依不舍”的層面上來,使人聯想到,離別的人一看見楊柳,就會想起離別時依依不舍的場面,就會浮現出贈柳惜別的情景,心中就會涌起一縷縷離愁。這樣,詩中“折柳”一詞所寓含的“惜別懷遠”之意就比較容易理解了。在學生學過的課文中包括一些常見的古詩詞都有“柳”,比如,“笛中聞折柳,春色未曾看”(李白《塞下曲》)、“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王之煥《涼州詞》)。古詩文中常常有表達共同感受的意象:“月”往往寄托著思人、思鄉(xiāng)之情?!俺丁薄傲魉笔菍r光易逝的感嘆,“日暮”“夕陽”代表生命的短暫和對死亡的焦慮,“杜鵑”的哀傷,“花自飄零水自流”的有意和無情,……無一不具有特定的含義。
但是有些同一意象在不同的詩歌里表達的感情是不盡相同的。例如:同是杜甫筆下的花,“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中的“花”飽含了詩人的血淚,表達的是幾多哀愁,傾訴著人世、生命的感懷,而“曉看紅濕處,花重錦官城”中的“花”則透出詩人獲得暫時寧靜與幸福后的喜悅。而“無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識燕歸來”講述的憂愁無法排遣,人生青春的易逝。詩的解讀離不開對意象本身的把握,詩的創(chuàng)造力、想象力,詩的一切生命力,就在意象的塑造上。讀詩,必先讀懂意象。教學時,教師要做到啟發(fā)學生進入詩中所描寫的意象中去感受,去體味詩人的感情。
關鍵詞:古代詩詞;記敘文;審美空間;作文意蘊
中圖分類號:G633.3 文獻標志碼:A 文章號:1673-9094(2017)05B-0041-02
經典作品之所以經久不衰,常讀常新,更多的是因為作者在創(chuàng)作時給讀者留下了足夠的審美空間,為讀者第二次創(chuàng)作提供了寬松的環(huán)境。在各類文學體裁中,詩歌的語言表現力更強,詩人創(chuàng)作時給讀者預留的審美空間往往更大。當下中學生記敘文寫作狀況堪憂,很重要的一點是學生的習作缺少一種獨特的“韻味”。那么,這種“韻味”如何獲得呢?我們可以借鑒詩歌的寫法,為記敘文寫作留足審美空間,并以此來提升記敘文的“韻味”。
一、聞聲識人――猶抱琵琶半遮面
記敘文寫作,塑造人物形象尤為重要。高中學生已經掌握了一些塑造人物的基本技法,如正面描寫、側面描寫等等,多數學生能夠對人物進行精細的、典型的刻畫,形象地把人物展現在我們面前。然而,很多時候讀者在仔細品讀后會覺得少了一點什么,也就是這“一點”,讓作文未能達到上乘佳作的境界。
到底少了什么呢?我們可以看看幾首詩歌,思考一下詩歌中是如何塑造人物形象的。例如韋莊《菩薩蠻》(其二)“人人盡說江南好,游人只合江南老。春水碧于天,畫船聽雨眠。壚邊人似月,皓腕凝霜雪。未老莫還鄉(xiāng),還鄉(xiāng)須斷腸。”詩人抓住了江南女子膚色“白皙”的特點,以點帶面地寫出江南女人之美。詩人先寫酒家之女似月般美好的總體印象,再腕白皙似“霜雪”,十個字便傳神地從一面一點兩個角度刻畫出美人的韻味?!梆┩蟆边@一細節(jié)引發(fā)了讀者無盡的聯想,酒家女的美深深印在了每個讀者的心中。我們閱讀之后,似乎沒有看清她,又似乎看清了她,這便是詩人的高明之處,留足了想象的空間,讓讀者能夠根據審美的特質去無限地填充并補全酒家之女的形象。再如,宋代詞人晏幾道《鷓鴣天》中的“彩袖殷勤捧玉鐘”、賀鑄《青玉案》中的“凌波不過橫塘路”等等,都是運用這種方法來描繪美女,這樣的例子在古代詩詞中比比皆是。時代在發(fā)展,人們的審美情趣可能發(fā)生了變化,但從來沒有停止過對“美”的追求,作者在創(chuàng)作時要留下足夠的審美空間,這樣方能言有盡而意無窮。
二、景中藏情――此時無聲勝有聲
不少學生在記敘文中的抒情常常是無病,他們不懂得隱藏自己的思想與情感的脈絡,而是全方位地暴露甚至硬塞給讀者,而讀者卻不一定認同。如何隱藏自己的思想與情感的脈絡?我們可以借鑒一下詩歌的寫作方法。例如,宋代詩人梅堯臣的《東溪》:“行到東溪看水時,坐臨孤嶼發(fā)船遲。野鳧眠岸有閑意,老樹著花無丑枝。短短蒲耳齊似剪,平平沙石凈于篩。情雖不厭住不得,薄暮歸來車馬疲?!北驹姷钠鹁浔銓懥嗽娙顺舜綎|溪去看水,到了東溪,登上孤嶼,被眼前的美景所陶醉,不由得留連忘返。中間兩聯用“野鳧”“老樹”“蒲耳”“沙石”四個意象寫出東溪景色的“美”與“閑”,推己及物,物我兩忘。尾聯中的“情雖不厭住不得”是直接抒情,而“薄暮歸來車馬?!北闶且跃敖Y情。薄暮催人歸去,車和馬也勞頓了一天,既傳導出詩人公務纏身不能久留的無奈,又體現了其東溪賞景的閑情逸致。“薄暮”和“?!彼坪踉谠V說著什么,有著強大的吸引力與穿透力,讀者能與詩人形成精神上的共鳴。又如唐代詩人王昌齡《從軍行》中的“高高秋月照長城”、明代詩人杜庠《赤壁》中的“荒礬鷗鳥滿煙蕪”等等,都是在結句中“隱藏自己的思想脈絡”,以此來拓展詩歌的情感意蘊,把有限變成了無限。這種借景寓情、以景結情的手法,有時候比直抒胸臆更富感染力,別具一種不言而喻的情韻。記敘文寫作也應如此,有時候不直接言說所表現出來的意蘊可能更加廣闊、深厚,真正是“一枝一葉總關情”。
三、跳躍敘事――撥弦轉軸三兩聲
敦煌悠久的歷史孕育出燦爛的文化。那遍地的文物遺跡,浩繁的典籍文獻,精美的石窟藝術,神秘的奇山異水……飽含著歷史文化底蘊。地處敦煌的學校有大漠自然風光的濡染,西域邊塞文化的熏陶,深厚歷史文學的傳承和浸潤。這得天獨厚的條件為語文校本課程開發(fā)提供了豐富的資源。
敦煌學校的語文校本課程開發(fā)實施運用以下幾種形式進行。
一、實地觀賞敦煌大漠風光,體會西部頑強不屈的生存精神
敦煌,是中國西部大漠綠洲地貌的典型代表。戈壁沙漠蒼茫無限,綠洲翠玉鑲嵌,森林如彩帶飛舞,雪山巍然遙掛南。鳴沙山月牙泉,沙水相擁相偎,同生共存,構成了敦煌的沙漠奇觀,令人回味無窮。海市蜃樓增添了奇幻神秘的色彩,雅丹地貌,鬼斧神工,叫人嘆為觀止,是大自然留在敦煌黃沙中的又一杰作。
“沙漠英雄樹”胡楊,它能經受沙暴狂風、干旱鹽堿、嚴寒酷暑的打擊而頑強地生存,錚錚鐵骨千年鑄,不屈品質萬年頌。駱駝刺、沙柳、沙棘等和胡楊一樣,在如刀的漠風中勇敢地抗爭,在如火的驕陽中不屈地拼搏,在嚴寒的隆冬堅強地屹立。這些共同孕育了西部人不畏,戰(zhàn)腥風、斗血雨的精神意志。
開發(fā)語文校本課程時可以組織學生實地觀察欣賞,收集與閱讀資料有關的圖片,或自己喜歡的風景圖畫,并作以記錄和介紹,閱讀課上,分主題進行交流。還可以通過栽培,攝影,攀登,綜合地理、生物、植物、美術等學科知識,體會西部大漠戈壁環(huán)境以及敦煌人的頑強不屈的生存精神。
二、閱讀歷史,實地考查,體會敦煌豐厚的西域邊關文化
敦煌是西域文化、邊塞文化、大漠文化、藏傳佛家文化、蒙古文化、伊斯蘭文化、漢族儒家文化等的融合交匯點。敦煌是絲綢之路上的一顆璀璨明珠,自古以來就是一個人杰地靈的地方。敦煌這塊熱土曾經孕育和造就了眾多的杰出歷史人物:英勇善戰(zhàn)的將帥張奐,名垂青史的“草圣”“亞圣”的著名兄弟書法家張芝、張昶,首次在敦煌建都的國王李,收復河西榮歸大唐的將軍張議潮,敦煌莫高窟的守護神常書鴻樊錦詩……他們在歷史舞臺上各領,建功立業(yè),都曾為燦爛輝煌的敦煌歷史文化書寫了濃墨重彩的一筆。
陽關、玉門關和漢長城聲名遠播,令人心馳神往。它們都是敦煌文化的有機組成部分?!扒Х鸲础蹦呖呤俏覈畲蟆⒆钪姆鸾淌?,它是包羅萬象、博大精深的敦煌文化的精髓,在國際上由此而興起了一門顯學――敦煌學。
面對如此浩繁的歷史文化,實施語文校本課程時,可以組織學生閱讀有關敦煌的歷史文化典籍,可以走進敦煌歷史博物館、民俗博物館、敦煌研究院等地方,進行實地考察,可以請有關專家講解敦煌的歷史,網上搜集敦煌歷史資料,深入思考探討,寫出小論文,探討自己對敦煌歷史文化的感悟和見解。這些都是提高學生語文素養(yǎng)的途徑。
三、收集有關敦煌的古詩文,分類整理古詩并鑒賞
古典詩文里描繪與敦煌有關的詩詞歌賦數不勝數,如唐代詩人王維膾炙人口的《渭城曲》“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那種幽怨凄涼的別緒,牽動著人們的心弦,使人對千古盛傳的陽關心馳神往。類似的王昌齡的《從軍行》“青海長云暗雪山,孤城遙望玉門關。黃沙百戰(zhàn)穿金甲,不破樓蘭終不還”,李白的《關山月》“長風幾萬里,吹度玉門關”,王之渙的《涼州詞》“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蘇軾的《陽關曲》“使君莫忘溪女,還作陽關腸斷聲”……
學生的歸納篩選能力是綜合素質的體現,語文校本課程可以組織學生整理與敦煌相關的古詩文,并按內容分類,然后裝訂成冊,寫上自己的賞析。在此之前老師可分發(fā)給學生分類,如寫自然景物的、抒發(fā)離情別緒的、表達失意悲憤的、表現領悟人生的、表現豪情壯志的等等。學生整理好后,然后在閱讀課上評析交流。
四、觀看名著影視,培養(yǎng)學生的審美情趣
敦煌獨特的自然風貌和深沉的文化底蘊,使其成為中國西部重要的影視資源地,著名的敦煌影視城被稱為中國西部建筑藝術的博物館,現已成為中國西部最大的影視拍攝基地。
1. 龍馬精神:喻指健旺的精神,一直延用至今。據《周禮》記載:“馬,八尺以上為龍,……六尺以上為馬?!笨磥碇挥心切┥砀唧w修者才有資格稱為龍馬。公元前3500年前的紅山文化(內蒙古赤峰地區(qū))中有一種玉龍(如圖一),其帶鬃毛的頭可能就是以馬為藍本。
2. 天馬行空:最初的意思是馬的奔馳如同騰空飛行?!疤祚R”之名,可能源自《史記?大宛列傳》:“(漢武帝)得大宛汗血馬,名曰‘天馬’”。陜西茂陵出土的鎏金銅馬(如圖二),是珍貴的汗血寶馬的形象,學者郭物在《中國古代戰(zhàn)車戰(zhàn)馬》中推測:“中國的家馬是商代晚期突然出現的,其來源可能與歐亞草原西部文化交流有關?!?/p>
漢代人還以想象力在天馬的身上插上翅膀,更加凸顯天馬行空的速度和神姿,名之為“翼馬”。1969年在甘肅武威出土的東漢銅奔馬,有研究者認為應當取名“飛燕騮”, 因古代多有以燕喻良馬之詩文,如梁朝簡文帝詩云“紫燕躍武,赤兔越空”,二句中紫燕、赤兔都是指良馬。
3. 一言既出,駟馬難追:意為一句話說出了口,就是套上四匹馬拉的車也難追上。形容話說出之后,無法再收回。為什么要駟馬去追?自然是四匹馬拉的車牽引力大。《詩經》有云“駟
孔阜,六轡在手”,意為毛色似鐵的四匹好馬,由六條韁繩拉著。秦始皇陵出土的銅車馬復原圖(圖三),就是四匹馬拉著一輛車。據《漢書》記載,秦朝時已為駟馬奔跑修建了寬闊美麗的高速公路?!败囃墸貫轳Y道于天下,東窮燕齊,南極吳楚,道廣五十步,三丈而樹,厚筑其外,隱以金椎,樹以青松?!?/p>
古代四匹馬拉一輛車稱為“一乘”,周朝制度,天子地方千里,出兵車萬乘;諸侯地方百里,出兵車千乘,故千乘之國即諸侯國。賈誼在《過秦論》中議論“秦以區(qū)區(qū)之地,致萬乘之勢”,就是說秦統一了全國,并以兵車數目說明其軍事力量強大。
4. 南轅北轍:轅向南,轍向北,比喻行動與目的相反,結果離目標越來越遠。這里的“轅”是車杠,后端和車軸相連;“轍”是車輪在路上留下的痕跡。以“秦皇陵二號銅馬車”為例來看車的主要結構(圖四):
古代駕車的馬若是三匹或四匹,就有驂、服之分。中間駕轅的馬叫服,兩旁的馬叫驂?!妒酚洝分杏涊d鴻門宴上樊噲闖進項羽軍帳時,項羽喝問是誰,張良回答“此沛公之驂乘樊噲者也”,這是以驂馬喻樊噲擔任警衛(wèi)職。
5. 服牛乘馬:意即役使牛馬駕車。魏晉時期,達官貴人出行時皆乘牛車,至唐、宋時,貴族婦女也常坐牛車出門。陸游《老學庵筆記》曾記:“成都諸名族婦女,出入皆乘犢牛。”圖五為北朝時高級牛車。
6. 虛左以待:泛指留出位置恭候他人。古時以左為尊,一般空左位等候賓客。《史記?魏公子列傳》中盛贊信陵君禮賢下士,有這樣的記述:“公子于是乃置酒大會賓客。坐定,公子從車騎,虛左,自迎夷門侯生?!?/p>
二、 古詩文說“車馬”
1. 鐵馬:指披鐵甲的戰(zhàn)馬。鐵甲是對馬的一種防護,除了鐵質的外,還有皮質的馬甲。古詩文多寫到“鐵馬”,如:
(1) 想當年,金戈鐵馬,氣吞萬里如虎。(辛棄疾《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
(2) 銀瓶乍破水漿迸,鐵騎突出刀槍鳴。(白居易《琵琶行》)
(3) 牙璋辭鳳闕,鐵騎繞龍城。(楊炯《從軍行》)
(4) 夜闌臥聽風吹雨,鐵馬冰河入夢來。(陸游《十一月四日風雨大作》)
圖六為《武經總要》中馬披鐵甲的結構復原圖。史載金兵在進攻中原時,人披鎧,馬披具裝,號為“鐵浮圖”。評書《岳飛傳》及其他史籍中就有岳飛等南宋軍民大敗金兀術“鐵浮圖”的故事。
2. 五花馬:唐朝開元、天寶年間,社會上很講究馬的裝飾,常對馬的鬃毛精心修剪,留出一垛或三五垛鬃毛,分別叫一花馬或三花馬、五花馬。李白《將進酒》中有名句:“五花馬,千金裘,呼兒將出換美酒?!痹娋渲械摹拔寤R”,當為良驥。唐代另一位邊塞詩人岑參在《走馬川行奉送出師西征》中描寫五花戰(zhàn)馬在寒風中奔馳,那蒸騰的汗水,立刻在馬毛上凝結成冰,“馬毛帶血汗蒸汽,五花連錢旋作冰。”圖七為昭陵六駿之青騅,馬鬃呈三花馬狀。
3. 車軾:古代車廂前面用作扶手的橫木。如圖八:
這根扶手的橫木,好像作用不是很大,可是少了它也不行。古人有用來比喻為人要安守本分,不要鋒芒畢露。北宋文學家蘇洵在給兒子蘇軾取名時特以“軾”字來警戒:“輪輻蓋軫,皆有職乎車,而軾獨若無所為者,雖然,去軾,則吾未見其為完車也。軾乎,吾懼汝之不外飾也?!保ā睹诱f》)
4. 車右:指古代車戰(zhàn)時,站在御者右邊的武士。
古人乘車尚左,但兵車情況不同,主帥居中自掌旗鼓,御者在左,擔任警衛(wèi)的就站在車右。車右一般選力士,作戰(zhàn)時保護主帥,行車遇到障礙時則下車助推。《左傳》在記述齊晉“鞍之戰(zhàn)”中,晉國主帥克的車夫和車右都有異常勇敢的表現。
邴夏御齊侯,逢丑父為右。晉解張御克,鄭丘緩為右。齊侯曰:“余姑翦滅此而朝食?!辈唤轳R而馳之??藗谑?,流血及屨,未絕鼓音,曰:“余病矣!”張侯曰:“自始合,而矢貫余手及肘,余折以御,左輪朱殷,豈敢言病。吾子忍之!”緩曰:“自始合,茍有險,余必下推車,子豈識之?然子病矣!”
本站为第三方开放式学习交流平台,所有内容均为用户上传,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若内容不实请联系在线客服删除,服务时间:8:00~2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