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務員期刊網(wǎng) 精選范文 蘇軾是哪個朝代的范文

蘇軾是哪個朝代的精選(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蘇軾是哪個朝代的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第1篇:蘇軾是哪個朝代的范文

關(guān)鍵詞:中職;語文;課堂導入法

俗話說得好:“萬事開頭難?!庇盅裕骸傲己玫拈_端是成功的一半?!卑堰@兩句俗語運用到中職語文教學中同樣適合。所以,假如我們能恰如其分地運用好課堂導入的話,對于教學的順利開展,是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的,因為風格各樣的課堂導入,能營造輕松、活潑、有趣、和諧的課堂氣氛,激發(fā)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求知欲,并能扣人心弦、引人入勝,給學生制造懸念,引其思索。在這種課堂情境下開展教學,無疑是在師生之間架起了一座溝通的橋梁,雙方的距離拉近了,感情融洽了,氣氛也就輕松自然了,教者心情愉快,誨人不倦,學者配合默契、如饑似渴,使教學取得預期的良好效果。

一、即興問候法

即興問候法實施起來簡單、方便、隨意。中華民族五千年的文明源遠流長、輝煌燦爛,在這個有著厚重積淀的文化歷史長河中,有很多家喻戶曉、舉國同慶而且文化色彩濃厚的節(jié)日,比如萬家團圓、普天同慶的春節(jié),同吃月餅同賞月的中秋節(jié)……教師如能利用好這些節(jié)日,適當在節(jié)日前后的課堂中,對學生來一些即興問候,了解他們在節(jié)日期間的心情、活動、經(jīng)歷,有利于縮短師生之間的距離,加深師生之間的感情,令學生親身感受到師長的關(guān)心、問候之余,調(diào)動他們的情緒,活躍他們的思維,從而更加熱情地參與到課堂教學中。另外,也可以講習各個節(jié)日的起源、來歷、相關(guān)軼事和典故。

二、故事引入法

精彩的故事能引人入勝、扣人心弦,令人回味無窮,對學生而言,則更能引起他們的濃厚興趣和強烈的傾聽欲望。因為喜歡聽故事本是人類的天性。所以,作為語文這一課程,教師應該獨具慧眼,善于發(fā)現(xiàn)課文中的相關(guān)故事題材,比如與課文題目相關(guān)、或與作品的主人公有關(guān)、或與課文中介紹的某一山川景物有關(guān)的故事,都不妨作為“課堂導入”先行講述(也可叫學生講述),講述之時,在語言上應注意做到形象生動,再配以一些恰到好處的“肢體語言”(動作、表情),方能做到聲情并茂,才能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形成向心力。在《我的空中樓閣》一文的講述中,筆者首先講解“空中樓閣”這一成語的意思,然后話鋒一轉(zhuǎn),詢問學生知不知道這一成語的來源?學生集體回答:“不知道?!比缓蟊牬蠛闷娴碾p眼,全神貫注等著筆者的下一句話。這時,筆者便說這個成語其實最早是來源于一個令人啼笑皆非的故事:“從前有一個愚蠢的富人,看到別人蓋了一幢漂亮的三層樓……”,筆者用簡潔、生動的語言把這個故事娓娓道來,學生聽得津津有味、聚精會神。講畢,他們都異口同聲:“哦,原來如此!”類似這樣的故事在課文中還可找到不少。當然,最好是一些鮮為人知的故事,如果所講之事家喻戶曉、人所共知,則如同“炒冷飯”,效果肯定不妙。此外,故事應該簡潔生動,不能拖泥帶水,而且還要融知識性、趣味性、啟迪性于一爐,這樣才能對青年學生形成巨大的吸引力,使以下的課堂教學順利地完成。

三、演繹歌曲法

音樂能陶冶人的情操,其藝術(shù)感染力強,人們都喜歡唱歌,或低吟淺唱,或放聲高歌,而歌曲優(yōu)美動人的旋律,往往能帶給人極大的審美享受。所以,在語文“課堂導入”中若能結(jié)合課文內(nèi)容,偶爾穿插些音樂,來點優(yōu)美的旋律,動人的歌聲,不失為富有創(chuàng)意的舉動,而學生對此也普遍興趣盎然,未聽其曲,先就陶醉其中了,特別是習慣了傳統(tǒng)的“復習舊課,導入新課”方法的學生,用歌曲的形式導入,更能令其始料不及,大感意外,頗有耳目一新之感。如在蘇軾的《念奴嬌·赤壁懷古》一詞的講授中,筆者首先問學生:“老師想先為大家唱一段以宋詞作為歌詞的歌曲,大家歡迎嗎?”學生不約而同地報以熱烈的掌聲,連連叫好。筆者緊接著再問一句:“欣賞完這首歌的上闋后,大家要回答這首詞的作者,包括說出他的名、字、號。他有哪些作品(可舉例)?他是哪個朝代的人?”這樣,就把要考核學生的問題貫穿在優(yōu)美動聽的旋律中,結(jié)果,待筆者唱罷由坡作詞的《水調(diào)歌頭·明月幾時有》的上闋后,學生都情不自禁地跟唱,并且熱情似火,爭先恐后地回答剛才所提出的問題??磥恚愿枨_頭,可謂妙趣橫生,其樂無窮,而且具有簡單易行、收效顯著的特點。

四、提問搶答法

筆者在平日看電視的時候,比較喜歡“央視”名嘴李詠主持的《幸運52》《非常6+1》及馬東主持的《挑戰(zhàn)主持人》等節(jié)目,其中一些寓教于樂的“知識搶答題”非常精彩。受到這些節(jié)目的啟迪,筆者覺得,如果把這種搶答的方法也運用于語文教學的“課堂導入”,不也很有創(chuàng)意嗎?事實證明,效果顯著,收獲甚豐。所以筆者在講授一些文章前,會針對性地提出一連串相關(guān)的問題,把學生分成若干小組,派出代表進行搶答,其他小組成員允許他們“一方有難,八方支援”,用集體智慧,爭創(chuàng)第一。如在講授《林教頭風雪山神廟》的課文時,首先設置好一系列的問題,借以了解學生對文史知識的掌握程度,問題如下:①中國古代四大名著指哪些?②四大名著的作者姓甚名誰?所處哪個朝代?③擁有80萬禁軍的林教頭指的是《水滸傳》中的哪位英雄?④《水滸傳》中的“打虎英雄”有幾位?等等,讓學生分為四個小組,各派代表逐條進行搶答,最后由教師公布正確答案,并實施“答對表揚加分,答錯鼓勵”的措施,此舉極大地刺激了“士氣”,鼓舞了“軍心”,不但使學生掌握了以前未能掌握的知識,增添和充實了新的知識,而且還成功地調(diào)動起他們濃郁的學習興趣和求知欲望,活躍了課堂氣氛,從而自然而然地導入新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