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小編為你整理了5篇民族文化差異參考范文,供你參考和借鑒。希望能幫助你在寫作上獲得靈感,讓你的文章更加豐富有深度。
[摘要]英語翻譯作為跨文化活動,將一種語言轉換為另一種語言,而任何一種語言都扎根于所處的文化背景中,因此,翻譯不但是語言轉換的過程,同時也是文化轉換的過程。每一種文化都具有鮮明的特征,而文化特征不但給翻譯帶來了障礙,同時由于其共性,又給跨語言翻譯帶來了可能。本文首先介紹隱喻的概念和分類,分析文化因素對英文隱喻翻譯的影響,然后提出基于文化視角的英語隱喻翻譯對策。
[關鍵詞]文化視角;英語隱喻;翻譯策略;影響因素
近些年來,隨著全球經濟融合發(fā)展,文化交流活動增多,而不同文化環(huán)境的隱喻翻譯給文化融合增加了難度。隱喻是我們日常生活中常見的一種比喻形式,為了更加有趣、形象地描述生活,人們通過想象來表達,達到既讓人出乎意料同時又能發(fā)人深省的效果。本文在了解隱喻以及文化差異對隱喻的影響的基礎上,從文化視角出發(fā),探討英語隱喻的翻譯策略。
1隱喻概念與分類
隱喻是一種比喻方法。隱喻作為一種修辭方法自古以來一直都在,是人們對周圍事物的一種認識方式。隱喻以事物的相似性為基礎,用一種事物來表達另一種事物,蘊含著豐富的意義。隱喻包含本體與喻體,用于表達情感和思想。文學作者利用隱喻進行表達,即通過類比的方法來增加主體的文學性。人們在賞析文學作品時只有了解隱喻的寓意才能知道作者的情感傾向,才能真正理解該作品。根據(jù)始源域的不同,隱喻可以分為本體隱喻、結構隱喻以及方位隱喻。本體隱喻突出喻體的客觀存在,具有一定具象性,應用得比較廣泛。人們利用生活中的具體事物來表達當下的心境,然而情感是無形的,于是當人們用生活中可觸及的、真實存在的事物來表達時,會使讀者的印象更加深刻。擬人是一種比較常見的隱喻。還有一種比較常見的實體隱喻是容器隱喻,容器隱喻就是將本體看成一種容器,使本體具有邊界、可量化,還可以進出。結構隱喻是指用一個概念來建構另一個概念,而且這兩個概念雖然源于不同的認知域,但是其構成成分有對應關系。方位隱喻概念是參照空間的方位形成的一種隱喻概念,故也被稱為空間隱喻??臻g或方位概念具體包括中心與邊緣、前與后、上與下、深與淺等。方位隱喻一般用表示方位的詞作為喻體。方位隱喻具有十分豐富的空間指向性,給語言表達帶來了巨大的想象發(fā)揮空間。根據(jù)詞性特點,隱喻還可以分為動詞性隱喻、名詞性隱喻、介詞性隱喻、形容詞性隱喻和副詞性隱喻等。動詞性隱喻是用動詞與邏輯主語或賓語形成的沖突構成的隱喻。而名詞性隱喻、介詞性隱喻、形容詞性隱喻和副詞性隱喻則指由名詞、介詞、形容詞、副詞等構成的隱喻。
2文化差異對英文隱喻翻譯的影響
語言與文化息息相關。在英語翻譯過程中,文化差異給英語隱喻翻譯帶來一定影響。譯者在翻譯英文隱喻時,要重視文本的還原度;要充分了解作者寫作時期的文化背景,同時還要把握作者的寫作風格及個人經歷,準確把握作者創(chuàng)作情感,從而真實準確地翻譯英語文本。而隱喻作為一種作者傳遞情感的方式,需要譯者重點關注。下面本文從四個方面探討文化差異對英語隱喻翻譯帶來的影響:
一、語義聯(lián)想的文化差異
如:hebecameengagedtoIsabel.ThiswasnosurprisetoMrs.Bradeley,sincetheyhadbeeninseparableforyearsandoneknewthatIs-abelwasinlovewithhim.譯成:他和伊沙貝爾訂了婚,這件事布萊德蕾太太倒不詫異,因為兩人耳鬢廝磨已有許多年,而且人們都知道伊沙貝爾愛他。(原文、譯文引自張今的《文學翻譯原理》P161)。文中inseparable譯成“耳鬢廝磨”,首先是由主體認知的結構詞匯部分提供inseparable的語義內涵:不可分離的。然后再由主體認知的結構邏輯部分按照原文(1)他已同伊沙貝爾訂婚,(2)他們倆在一起已多年,(3)人們知道伊沙貝爾愛他,這些前提來確定inseparable的語義引申和外延所指,從而達到對inseparable的正確的、透徹的理解:兩人關系已達到親密無間的地步,并將之作為推論漢譯表達的前提,再由主體認知結構的百科知識:漢文化所描繪的“兩人之耳與鬢互相接觸比喻相愛之久”,如《紅樓夢》第七十二回:“咱們從小兒耳鬢廝磨……”推論出inseparable的漢譯表達為“耳鬢廝磨”比較傳神。對于同一詞匯的理解,不同民族的人都會產生不同的反應和語義聯(lián)想與推理,這種跨文化交際和語言翻譯中的障礙可以借助認知理論得以解決。
二、詞匯空缺的英漢差異
這里談的空缺是指原語詞匯所載的文化信息在譯語中沒有其“對等語”或“對應語”。如:hip-pie一詞的翻譯吧,因文化差異,漢語中無與之對等的詞語,后定譯為“嬉皮士”,其實是因為hippie是60年代美國獨特產物,是指這樣一群人:他們大多對當時社會現(xiàn)實不滿,生活方式與眾不同,頭蓄披肩長發(fā),身著奇裝異服,沉湎于酗酒吸毒,根據(jù)這一文化語境,漢譯時聯(lián)系到漢語中的“嬉皮笑臉”,推論到“嬉皮”,然后產生“嬉皮士”。
三、詞義沖突的文化差異
這里的沖突是指原語詞語所的文化信息,與譯語的對應詞語所載的文化信息是相互矛盾的,也就是說,詞語的表層指稱意義相同,但詞義深層所承載的文化涵義卻不盡相同或相反。如“資產階級自由化”這一短語的英譯,就不能簡單地譯為“bourgeoisliberalization”這樣一個對等語,而應先由主體認知的結構詞匯部分提供“資產階級自由化”的語義內涵:“bourgeoisliberalization”,然后由主體認知的結構邏輯部分來確定它的語義引申和外延,再由主體認知結構的百科知識部分,即:在我國的政治生活中,“資產階級自由化”是指一種背離正確思想的行為,有貶義;而西方文化中,“bourgeoisliberalization”是在反封建斗爭起過積極作用的一種政治主張,是褒義的,由此推論出這一短語的英譯表達應為“bourgeoisliberal-izationaimingatcapitalistrestoration”,這也是一個認知主體推理的過程。
四、語用涵義的文化差異
一、東西方藝術創(chuàng)作差異——寫實與認識的差異
1.東方藝術創(chuàng)作的寫實與認識
東方藝術家們在進行藝術創(chuàng)作的時候更加重視人與自然的和諧統(tǒng)一,在創(chuàng)作過程中強調主觀與客觀的統(tǒng)一,重視眼、心、意的結合,作品中突出表現(xiàn)了意中有象,象中有意、靜中有動、動中有靜、天人合一、物我交融的境界。東方藝術創(chuàng)作雖然也要面對客觀事物,但是在事物與藝術審美融為一體之后,藝術創(chuàng)作已經擺脫真實,蛻變?yōu)橐环N精神上的物化方式。從自然物象來說,事物與藝術審美來說,這種交匯的方式并非不知,而是不必去知。所以,東方藝術創(chuàng)作并不重視藝術作品的客觀構成,不講究焦點透視,較為注重散點構成,不重視刻畫具體,講究輪廓勾勒,東方藝術重視二維變化不講究三維空間,重視欣賞者的感受,不重視創(chuàng)作的物力重心這就是東方藝術創(chuàng)作。
2.西方藝術創(chuàng)作的寫實與認識
縱觀西方藝術創(chuàng)作史可以發(fā)現(xiàn),西方藝術創(chuàng)作主要分為兩大派別,一派是寫實派,一派是抽象派。寫實派在藝術創(chuàng)作的過程中對事物把握具有客觀性,這種科學、真實的精神貫穿于創(chuàng)作的始終。藝術家對事物的觀察研究主要是寫實,藝術創(chuàng)作需要固定的視點、環(huán)境,換言之,在藝術創(chuàng)作過程中不能隨便改動對象的位置,而且還要嚴格依照光學和物理原理,將藝術作品準確地體現(xiàn)在三維空間當中,科學的還原事物,同時,在創(chuàng)作中還可能運用到透視、解剖等專業(yè)知識來衡量藝術的準確性。抽象派的創(chuàng)作喜歡極端路線,其創(chuàng)作主要是將事物扭曲,追求抽象的視覺效果及夸張的裝飾,還有些抽象藝術家僅僅通過顏色、幾何形狀來表達個人的藝術情感,甚至是創(chuàng)作過程中的某些潛意識心里。由于抽象派對藝術的夸張和變形,西方后現(xiàn)代主義的作品基本上都與現(xiàn)實相背離,挑戰(zhàn)傳統(tǒng)道德。上文簡單介紹了東西方藝術創(chuàng)作基點的差異,值得注意的是,在對異域文化的解讀方面不應該在誤讀、曲解、偏見、貶損中去玩味異域文化中的“異”,或者是按照自己所想臆造出文化中的“異”,在不了解東西方文化差異的本質和內蘊上,是不可能了解作品中的美感的,這非常不利于東西方藝術的交流和對話。任何一種站在文化霸權和話語霸權歧視的立場上對文化差異的曲解都只能讓文化交流陷入一種誤區(qū)。東西方藝術交流中,任何民族文化都具備無可代替的優(yōu)越性與長處。
二、結語
任何一種民族文化都值得尊重,值得欣賞,東西方藝術創(chuàng)作基點的差異源于民族文化的差異。在文化的交流方面,不同民族的藝術需要消除各種偏見的基礎上,取長補短,進入藝術創(chuàng)作多元共存的軌道上,只有這樣,東西方藝術交流才能相互促進,共同促進,世界文化藝術才能健康發(fā)展。
【摘要】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們在跨文化交際中往往會產生一些誤會,甚至沖突。而作為高三學生,在跨文化知識學習時,為了避免一些誤會的產生,必須深入探討關于中西方文化差異方面的問題。這樣一來,才能在了解中西方文化差異的前提下,進行跨文化交際。同時,學會英語等語言知識,增進對西方文化中衣、食、住、行等不同價值觀的了解,為日后出國留學做準備,且由此學會包容全球的生活方式,不存在歧視其他民族文化的行為。
【關鍵詞】中西文化;差異;衣食住行
從一名高三學生的角度來看,文化差異是影響其英語學習成效的關鍵因素。所以,在面對這一問題的前提下,應引導高三學生更多的關注中西方文化中關于衣、食、住、行方面的文化差異,讓學生不再禁錮于用自己民族的思維方式思考西方民族的交際行為,避免偏見的產生。同時,加強對中西方文化差異的理解,也可讓高中生在英語學習時,不再出現(xiàn)中式英語問題,并可輕松的記憶英語課文,翻譯英語。
一、衣
從中西方文化中的服飾文化角度來看,兩者差異較大。即中國服飾講究的是“天人合一”。服飾發(fā)展初期,它追求的是御寒、蔽體。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服飾的功能開始由最初的御寒、蔽體轉換為民族文化標志的彰顯。包括政治文化、習俗文化、經濟文化等等。同時,中國服飾更強調的是“天人合一”,以服飾文化來體現(xiàn)人的“氣質”、“神韻”等等。此外,在中國服飾設計過程中,注重遵從色彩和諧,款式呼應的原則,增強服裝的社會功能。同時,中國服飾中的色彩也是有所講究的,其中,青藍、赤紅、黃、白、黑主要是用來彰顯人的尊貴氣質[1]。西方服飾與中國的“天人合一”理念有所不同,講求的是個性解放和人文主義思想。即西方服飾作為西方文化中的一種,它寫實性較強,主要為了彰顯人的個性,并注重通過服飾色彩、造型等的設計,突出人體胸、腰、臀等形體。中西方文化中的服飾文化差異性較大,所以,作為一名高中生,在國際交往中必須意識到這一問題。
二、食
飲食文化也是中西文化差異的一種體現(xiàn)。其中,中國飲食文化講究是“全”。同時,從請客吃飯方式角度來看,中國注重的是飲食共享,并把聚餐作為了一種交際行為,旨在利用聚餐尋找人際交往中的歸屬感。而西方則不同,西方的餐桌多數(shù)是長方形形狀的,這便可以看出,西方聚餐不注重尋找歸屬感和集體溫暖。同時,西方的聚餐不會按照長幼順序對座位進行安排,更強調的是“人人平等”聚餐氛圍。此外,從菜名角度來看,中國飲食的菜名也講究集體主義。例如,“燒全魚”、“四喜丸子”、“桃園三結義”等等,均是飲食中“全”的一種彰顯。而在座位安排時,注重選擇一個圓形桌子,并按照長幼順序,安排座位。這樣一來,可以給人們帶來一種凝聚力,而西方聚餐就顯得十分冷清,如同每人一盤“自掃門前雪”一樣。除此之外,從付賬習慣來看,中國習慣于爭前恐后的付賬,而西方則是倡導AA制消費,各付其賬,體現(xiàn)個體獨立性。
一、培養(yǎng)學生多元文化意識的策略
1.正確對待主流和非主流文化
教師要讓學生樹立正確的文化意識,能夠欣賞并且尊重各種各樣的文化,具備選擇、比較、尋找文化的能力,能夠將不同的文化進行比較,從而達到取長補短的效果。文化本身沒有好壞,多樣性的文化構成了人類成長的人文環(huán)境,教師可以從政治制度、意識形態(tài)等方面,讓學生綜合分析主流文化和非主流文化的差異。每一種文化都是歷史發(fā)展的產物,若是一種文化企圖戰(zhàn)勝另一種文化,形成文化霸權主義,那么這種文化也即將面臨困境。主流文化和非主流文化之間相輔相成、求同存異,才是文化發(fā)展的正確道路。
2.了解風格迥異的民族文化
歷史教師在教學中,非常注重學生民族意識的教育,學生學習本民族的文化,能夠產生一種民族自豪感,增強民族凝聚力和團結力。教師培養(yǎng)學生民族意識,首先就要了解不同民族的歷史文化,讓學生比較不同的民族文化,從而發(fā)現(xiàn)自己民族文化的特色。中國傳統(tǒng)文化藝術有很多形式,最典型的代表是漢字文化、書法文化、繪畫文化、音樂文化等,這些文化都代表著不同的性格,教師可以讓學生根據(jù)自己的性格特點選擇最佳的文化進行學習。教師要加強學生不同文化之間的比較,了解歷史事件背后的含義,增強自己的感悟。例如在進行近現(xiàn)代史講解的時候,教師就要告訴同學們,我國的近現(xiàn)代史是一個不斷飽受摧殘的過程,在鴉片戰(zhàn)爭中,我國失敗是有很多的原因的。不但有當時清政府的腐敗原因,也有西方先進政體的壓迫。教師可以將清政府和西方先進國家進行橫向對比,將清政府的落后和繁榮的唐朝縱向對比,通過這些對比發(fā)現(xiàn)一個國家只有保持著改革開放的政策,才能夠在激烈的競爭中保持不敗之地。若是一味的閉關鎖國保守殘缺,只能被先進的文化所取代。
3.多層次的感知階層文化
不同的社會階層有很多的矛盾,正是社會階層的矛盾,促進了歷史的不斷發(fā)展。多元文化主要是體現(xiàn)在不同的階層文化中,教師要讓學生全面的了解同一個時期的不同階層文化的差異,從而增強這個時期的文化領悟。例如在進行春秋戰(zhàn)國時期的講課的時候,教師就可以讓學生搜集不同學派的思想策略,讓學生自己查找資料了解當時百家爭鳴的情況。學生在了解了儒家、法家、道教、兵家、墨家的思想之后,就能夠提出本學派的主張和本學派在歷史中扮演了哪些重要的角色,對歷史的發(fā)展產生了何種重要的意義。教師講述不同階層文化差異的時候,要用平等包容的眼光,尊重不同的文化差異,促進各種文化的共同發(fā)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