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務員期刊網(wǎng) 論文中心 正文

名人文化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價值

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名人文化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價值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名人文化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價值

摘要:遵義市名人眾多,本文選取幾位具有代表性的名人進行闡述,從中提煉出遵義市名人文化所蘊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資源,分析其在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價值及功能,進一步豐富思想行政治教育的內(nèi)容。

關鍵詞:名人文化;遵義市;思想政治教育;青少年

名人是城市的名片,名人文化是城市的精神象征和文化符號。遵義歷史悠久,海納百川,有著豐富多彩的名人文化資源,蘊含著大量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通過深入剖析遵義市名人,汲取名人高尚的道德情操,優(yōu)秀的思想品格,充分展現(xiàn)名人文化的價值,發(fā)揮其文化育人的功效,為青少年的健康成長保駕護航,培養(yǎng)有道德、有理想、有文化、有紀律的四有新人。

一、遵義市名人文化蘊含的教育資源

(一)奉獻教育的精神

尹珍終身以教育為職志,開創(chuàng)貴州文教之先河,“南域始有學焉”,①年幼時的他深知貴州文教之落后,不辭萬里,遠赴京師洛陽拜儒學大師、經(jīng)學家許慎為師。學成歸來,“手建草堂三楹”,傳播中原文化。年逾古稀,又師從應奉,后在朝廷為官,但仍不忘初心,辭官還鄉(xiāng),將原學館改名為“務本堂”,矢志育人。鄭珍、莫友芝并稱為“西南巨儒”,是沙灘文化的代表人物,更是舉世公認的教育家,長年在啟秀和湘川書院作講席。黎庶昌年少時當過塾師,為學生傳道受業(yè),時任外交官,留心西歐教育體制并撰寫多篇文章,晚年在重慶創(chuàng)辦致用書院,對傳統(tǒng)教學內(nèi)容進行改革,重視人才的培養(yǎng)。

(二)奮發(fā)圖強的精神

貴州地處西南蠻夷之地,常被人比喻為“天無三日晴,地無三尺平,人無三分銀”。據(jù)史記載:“曾以射獵為業(yè),不知耕種,長幼無別,不知禮儀”,②貴州文教事業(yè)之落后可窺見一斑。然遵義眾多名人中,以舍人、盛覽、尹珍為代表,他們并沒有受時代和地域的局限而固步不前,封閉自守。舍人潛心治學,盛覽求教于司馬相如,著就了《爾雅》、《合組歌》、《列錦賦》。尹珍不懼路途艱辛,師從許慎,刻苦鉆研、蹈厲奮發(fā),學有所成,回饋桑梓,立志為家鄉(xiāng)教育事業(yè)奉獻終身。正是這種不甘落后,奮發(fā)圖強的精神激發(fā)了遵義人民積極向上、奮力拼搏的斗志。

(三)勇于擔當?shù)木?/p>

申佑自幼膽識過人,敢于擔當。早在童年時期就有“虎口救父”的壯舉,其膽識和魄力確非常人所能及;在國子監(jiān)求學之時,其師遭小人讒言所害入獄當斬,申佑不顧自身安危,挺身而出,鳴鼓喊冤,以替師難,英宗賞其膽識和忠厚,赦免其師;在隨皇帝御駕親征中,申佑為保護一國之君,以己為餌,身先士卒,盡忠報國。古人說:“父生之,師教之,君治之,天下之三本?!鄙甑v在君、親、師生死存亡的危急時刻表現(xiàn)出了一貫的大義凜然、視死如歸的忠孝本色,堪為人倫典范。③

(四)熱愛祖國、關懷鄉(xiāng)邦的精神

鄭珍以詩歌為武器,其作品大多反映了民間疾苦和社會現(xiàn)實。揭露官場腐敗、貪贓枉法、魚肉百姓、草菅人命的惡行,為底層民眾搖旗吶喊。莫友芝寫下大量詩歌,極力譴責英法聯(lián)軍攻打北京,焚毀圓明園的野蠻行徑,同時他還斥責投降派,主張民眾戮力同心、眾志成城,共同抵御外敵。甲午中日戰(zhàn)爭期間,他傾其所有,捐助清政府,當戰(zhàn)敗消息傳來,終日以淚洗面,痛哭流涕,充分展現(xiàn)了“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愛國精神。黎庶昌關懷鄉(xiāng)邦,適逢老家鬧饑荒,他約集在川為官的播州人捐資數(shù)千兩白銀,買來大米運回播州,救活數(shù)十萬老百姓,深受百姓的愛戴。

二、遵義市名人文化的價值

(一)遵義市名人文化建設符合中國特色馬克思主義發(fā)展方向

黨的十八大報告強調(diào):“建設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傳承體系,弘揚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其工作的重心在于對傳統(tǒng)文化的思想觀念、精神價值進行深入挖掘和闡發(fā)。遵義市名人文化作為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具有豐富的思想政治教育資源,有著較強的地緣性和親和力,更容易為本地人所接受和認可。以遵義市名人文化資源的挖掘和建設為依托,用馬克思主義的觀點指導社會文化實踐活動,將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具體實踐相結合,才能充分發(fā)揮遵義市名人文化的價值,這既賦予了馬克思主義新的時代特征,又符合馬克思主義實踐的觀點。

(二)遵義市名人文化建設是社會主義文化發(fā)展的必然要求

文化是民族的命脈,是一個國家、民族不斷發(fā)展壯大的根基,社會主義文化的大發(fā)展、大繁榮離不開對中國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傳承和弘揚,在傳統(tǒng)文化中汲取營養(yǎng),才能枝繁葉茂、永葆生機。而遵義市名人文化與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一脈相承,是其重要的組成部分,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它是傳統(tǒng)文化的思想源泉,為社會主義文化的發(fā)展提供強有力的思想道德保障,進一步確保了社會主義文化前進的正確方向,是推動社會主義文化發(fā)展的必然選擇。

(三)遵義市名人文化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鮮活的背景

思想政治教育是對人們思想觀念、政治觀點、道德規(guī)范施加有目的、有計劃、有組織的影響,使其形成符合一定社會要求的思想品德的社會實踐活動。它不是紙上談兵,空洞的說教,喊口號,它需要扎根于名族文化的土壤,在土壤中汲取養(yǎng)料。因而,只有將思想政治教育融入遵義市名人文化中,才能加深其文化底蘊,豐富文化內(nèi)涵。遵義市名人文化具有較強的地緣性,名人的事跡與精神世代相傳,生生不息,更貼近人們的生活,為人們所接受和推崇。將遵義市名人文化作為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背景,既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豐富的教育資源,又能展現(xiàn)傳統(tǒng)文化的獨特魅力,充分發(fā)揮遵義市名人文化的價值。

三、遵義市名人文化的功能

(一)推進勵志教育的開展

隨著市場經(jīng)濟的飛速發(fā)展,社會轉型期的到來,青少年在迎來新契機的同時也遭遇著前所未有的挑戰(zhàn)。由于開放的社會環(huán)境,西方的價值觀念、生活方式、道德準則大量涌入我國,使得文化環(huán)境呈現(xiàn)多元文化并存的格局,如果不加以正確的引導,往往容易導致個人主義、享樂主義、拜金主義泛濫,青少年理想信念缺失,道德滑坡等。充分利用遵義市名人的光輝事跡:如尹珍不甘家鄉(xiāng)落后,不遠萬里,爬山涉水,北上求學,學成歸來終身以教育為職志,回饋鄉(xiāng)里;鄭珍、莫友芝幾度進京會試,終不能第,然二人不驕不躁,不棄不餒,刻苦專研,恪守學德,靜心施教,終成大器,并稱為“西南巨儒”。以史為教,用名人身上的崇高精神和理想追求引導青少年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進一步堅定共產(chǎn)主義信念,樹立遠大抱負和宏偉志向,筑牢自覺抵制不良現(xiàn)象和歪風邪氣的思想防線,從而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質。

(二)增強社會責任感和勇于擔當?shù)囊庾R

目前,我國正處在經(jīng)濟社會發(fā)展的轉型期,各種文化思潮相互交織,利益主體多元化,從而使得部分青少年在殘酷的社會競爭中形成以自我為中心的價值導向,追求個人利益的最大化,將目標定格為個人的奮斗和打拼,導致重索取輕奉獻、重個人輕集體、重物質實惠輕精神境界、重自我實現(xiàn)輕社會責任的現(xiàn)象。因而,充分挖掘地方名人文化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申佑“救父于虎口”、“脫師于逆鱗”、“殉難于從龍”。其身上所體現(xiàn)出的勇敢無畏、敢于擔當?shù)木?,正是這個時展不可缺少的精神源泉,將其融入思想政治教育過程中,不斷加強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設,培養(yǎng)青少年樹立正確的集體觀念、大局意識、主人翁意識,鼓勵他們踴躍參加社會實踐活動,做一名符合時代要求的具有強烈社會責任感和擔當意識的合格人才。

(三)加強愛國主義精神教育

愛國主義是人們對自己祖國的深厚感情,是人們對自己故土家園、種族和文化的歸屬感、認同感和榮譽感的統(tǒng)一,是民族精神的核心,是實現(xiàn)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永不枯竭的精神動力。遵義市名人中,不乏愛國主義之典范:莫友芝怒斥投降派,主張團結一心、積極抗戰(zhàn)。甲午中日戰(zhàn)爭期間慷慨解囊,捐資政府,戰(zhàn)敗傳來,痛心疾首,愛國之情,溢于言表;黎庶昌將個人前途和國家、民族命運緊密相連,致力于經(jīng)世之學,直言上書《上穆宗毅皇帝書》,反映出他深厚的愛國情懷和憂國憂民之心。將愛國主義精神作為青少年培養(yǎng)永恒的主題,尊重和傳承中華名族的歷史文化,在遵義市名人文化中吸取智慧,延續(xù)文化的基因,增強青少年對本民族文化的認同感、榮譽感和尊嚴感,強化愛國主義信念教育,展現(xiàn)愛國主義精神的無窮魅力,是加強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環(huán)節(jié)。遵義市名人文化具有鮮明的地域特色,與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一脈相承,孕育著豐富的思想政治教育資源。挖掘和建設遵義市名人文化資源,將其與思想政治教育有機融合,不僅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鮮活的素材,還能充分發(fā)掘其價值,發(fā)揮其文化育人的功效。

注釋:

①②正安縣人民政府《尹珍文化》編委會.尹珍文化.北京:中國文史出版社.2004.7,20.

③鄒進揚.土木堡死難之臣申祐缺祀考.貴州文史叢刊.2012(4).35-37.

參考文獻:

[1]遵義市地方志編纂委員會.遵義市人物志.中國文史出版社.2015.

[2]劉明濤.區(qū)域名人文化在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新課程研究(中旬刊).2013(5).

[3]鄭麗萍.發(fā)掘地方優(yōu)秀文化傳統(tǒng)中的思想政治教育資源.濟南職業(yè)學院學報.2010(2).

[4]陳榮昌.歷史名人與地域精神.浙江社會科學.2000(6).

[5]遵義歷史名人概覽.當代貴州.2012(23).

[6]趙瑞華、孔君英.論傳統(tǒng)文化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理論月刊.2011(7).

作者:簡卡 單位:遵義醫(yī)科大學研究生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