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中國現(xiàn)代大學教學樓空間設計研究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一、回溯歷史-中西對比
(一)中國近代大學的誕生
為了求得經(jīng)濟社會的迅速發(fā)展,我國對于外來的事物的學習,經(jīng)常只注重其實用價值而不去深究其產(chǎn)生原因。雖然中國的書院已有1200年的歷史,早于歐洲中世紀的大學,但是在中國卻沒有誕生最早的近代大學。原因是中國現(xiàn)代大學基本上是橫向的移植,而不是縱向的繼承。中國近代大學在洋務運動和的影響下正式誕生,洋務派創(chuàng)立了中國第一所新式學堂-京師同文館。洋務運動期間,共創(chuàng)辦新式學堂100多所,向西方國家派出100多名留學生。在這批學堂中有像北京大學、武漢大學這樣少數(shù)幾所演變成為近代的大學。
(二)中國近代大學的發(fā)展
誕生后的中國近代大學的發(fā)展主要經(jīng)歷了三個階段,這三個階段都和國家的教育政策緊密相關。第一階段是在1949-1979年期間,這一段是新中國成立時期,我國的教育主要為政治服務。這段時期停止高考,在工農(nóng)兵中選擇表現(xiàn)好的人上大學,大學發(fā)展緩慢。第二階段是1979-1999年,這一段是改革開放時期,教育由為政治服務轉(zhuǎn)為為經(jīng)濟服務,并開始重視教育質(zhì)量。這段時間里,大學蓬勃發(fā)展,出現(xiàn)一大批有知識的人才。第三階段是20世紀末至今,我國的教育管理部門提出了合并辦學,形成具有國際競爭力的綜合性大學的理念。教育改革深化,基礎教育從應試教育轉(zhuǎn)變向素質(zhì)教育,人們越來越重視教育中的人文精神。
(三)中國近代大學與西方大學對比
1.中國近代大學之不足??v觀中國近代大學的誕生歷程,清晰的透露出了我國大學的先天不足。19世紀末我國誕生的大學主要有三個特點:第一,公辦大學是唯一形式。第二,中央集權的控制。第三,實用主義的指導。這三點導致了近代大學形式單一、學科單一等問題。2.西方大學的教育精髓。雖不能盲目的推崇西方,但是其大學經(jīng)歷近千年的歷史,在不斷的發(fā)展中形成了一些優(yōu)秀教育思想和一整套成熟的教育體系。這些成果超越地域、意識形態(tài)的限制,值得我們?nèi)ニ伎紝W習。相比中國的封建思想,西方開放的體制下誕生的是:自由、民主、獨立和質(zhì)疑的精神。這是西方大學發(fā)展中誕生的寶貴精神,能夠很好的詮釋西方大學教育的精髓。
二、回歸現(xiàn)代-人為主體
懷特•海也曾說“大學之所以存在,不在于傳授學生知識,也不在于提供給教師研究的機會,而在于富于想象的探討學問中把年輕人和老一輩聯(lián)合起來,由積極地想象所產(chǎn)生的激勵氣氛轉(zhuǎn)化為知識。在這種氣氛中,一件事實就不再僅僅是一件事實,而被賦予不可一言狀的潛力?!?/p>
(一)人的心理
1.大學生的心理?,F(xiàn)代大學的學習生活和小學中學有著極大的不同,步入大學的學子會擁有極大的自由,他們會對大學充滿新鮮感,其心理上具有顯著的變化,主要表現(xiàn)在強烈的展示欲望、對周圍事物充滿好奇心、思想獨立等方面。2.大學生的活動。在大學這個環(huán)境中,學生可以展開的活動有很多,其中包括社團活動、學術交流等集體性活動,同時也包括自習這類獨立性的活動。
(二)使用者的參與
新西蘭基米奧拉社區(qū)學校由整個社區(qū)的行政管理人員、建筑師和職員們一起設計完成。有了各方的合作,整個學校充滿著活力,每天從上午點至晚上點都有各個年齡段的人在活動。設計開始之前要做大量的前期分析,分析場地、分析使用人群等等。我們需要在設計者與使用者之間架起一道橋梁,讓使用者應參與到設計的過程中,為設計者提供建議和啟發(fā)。雙方共同設計產(chǎn)生的空間,既能充分支持使用者的活動需求,又能對使用者的行為起到凈化與塑造作用,使其自覺維護教學樓空間的環(huán)境。
三、展望未來-空間可塑
對于學生來說,教學樓的每個空間都是誘發(fā)活動產(chǎn)生的容器。在教學樓中,學生之間會產(chǎn)生思想交流、學術討論、資源共享等行為,這就要求空間能夠契合使用者潛在的行為。在建筑中活動的主體-人是多變的,那么其對應的空間也該是可變的,即建筑要具有可塑性。
(一)功能可塑性
教學空間功能的可塑性就是指任何一個空間應該具有在有需要時無須改變自身即可用于別的功能的性質(zhì)。大學生的日常學習、生活沒有固定的形式,活動方式也是多種多樣的。原有的整齊布置的教學空間、公共空間并不能適應這種情況。對此,我們需要設計可塑的空間去適應這種不定性的行為。
(二)建造可塑性
設計在構造開始之前能夠起引導作用,而構造完成經(jīng)使用后會再次反饋回問題,改建這一步就顯得尤為重要。改建的作用不只在于對原有的場地記憶的保留,還有對于已暴露問題的再解決,使整個場地的關系在原有基礎上更進一步。建筑建造的可塑性就是指應該讓建筑能夠很方便被擴建或者部分改建以適應新的功用。出發(fā)點就是對不停變化的教學理念(教育使用的軟件)和建筑空間(教育使用的硬件)的匹配性的考慮。在建造的可變上,有很多方向可以考慮,例如,使用可方面拆卸的構件,運用有使用壽命的材料,構建主要空間而剩下的讓使用者自己擴張,將空間做成細胞式單體等。建筑并非一次設計建造完成。在高校的設計中要靈活的掌握這個層級的原則。高效的教學樓建筑存在教室、實驗室、公共空間等多種功能的場所,我們可以將樓梯、衛(wèi)生間、管道豎井等不易變動的空間統(tǒng)一布置,而將那些可以變動的服務空間匯聚,這樣就可以集中做靈活的空間劃分。
作者:邢兆連 單位:江南大學設計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