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務員期刊網(wǎng) 論文中心 正文

小提琴集體課教學研究

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小提琴集體課教學研究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小提琴集體課教學研究

摘要:小提琴集體教學課是藝術教育的一部分,它是一種活動,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應該具有一套比較完善的教育理論指導。高師小提琴集體課教學模式的構建,擬從小提琴集體課教學模式形成、小提琴集體課教學的分析、小提琴集體課教學模式的可行性發(fā)展構建幾個方面對小提琴集體教學課進行探究,以期達到對其模式的進一步完善和提高。

關鍵詞:高師;小提琴;集體課;教學模式;利弊分析;可行性發(fā)展

一、小提琴集體課教學模式的形成

21世紀,我國高師院校音樂教育發(fā)展趨勢可以歸納為大眾化、多元化、綜合化3個趨勢。音樂教育大眾化的發(fā)展趨勢可以使音樂教育成為一種普及教育,為國家素質教育的全面推進起到不可忽略的助推作用。音樂教育多元化是在反對社會進化論、種族隔離政策以及打破“歐洲中心論”的社會背景下發(fā)展起來的,其目的是通過音樂教育使學生認識并認可文化的多樣性和差異性,從而能在多元文化的社會中懂得音樂、欣賞音樂。綜合音樂素質教育是指學科綜合性的音樂教育,是通過構成音樂的共同性因素進行音樂教育的一種總體的、綜合性的教學方法,用以彌補單一割裂式的學科內容教授形式帶來的跳躍的、不連貫的、甚至破散的知識結構。隨著高師音樂教育專業(yè)課程教學改革不斷深入,器樂集體課教學模式在眾多高師院校得到了推廣與研究,這其中便有占眾多人數(shù)的小提琴集體課。同時,越來越多的中小學管弦樂隊的建立,由于社會對于面向本科生就業(yè)水平的提高,小提琴作為弦樂家族的重要成員,成為高等師范院校專業(yè)學生越來越需要普及和掌握的一門樂器。由于教學老師數(shù)量遠不及學生群體數(shù)量,因此,一對一的教學模式也就越來越難以實現(xiàn),而集體課教學的模式正好彌補了個別教學的不足之處,所以小提琴集體課教學的模式也就應運而生了。

二、小提琴集體課教學的分析

(一)教學現(xiàn)狀

在開展集體課教學之前必須明確教學理念,高等師范院校音樂教育專業(yè)的學生對于管弦樂器的掌握是整個高師音樂教育專業(yè)課程教學改革發(fā)展的趨勢,是提高學生整體水平以適應當代高水平教學人才的要求。學生具有一定的音樂理論和鋼琴基礎,但是對于弦樂器的了解基本為空白。在教學理念上以普及和了解、培養(yǎng)興趣、培養(yǎng)一定的管弦樂音樂鑒賞能力為主,同時,專業(yè)化、多元化為發(fā)展目標。很多教師對教學理念也是非常模糊,沒有與個別課區(qū)分開,使得很多學生對小提琴的學習失去了興趣,對于交響樂的鑒賞能力方面并沒有明顯的變化,甚至越來越厭倦音樂。盡管小提琴集體課也是專業(yè)課,但是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往往只注重小提琴本身基本功訓練及技術難度和進度,而忽略了學生對音樂的理解和感受,過分強調姿勢要領,使得很多學生在學習小提琴的前期過程中,只看到了學習的枯燥,并沒有感受到其中的樂趣以及對音樂美感的欣賞,長期下去,很多學生便對小提琴音樂失去了興趣。在教學過程中,教師一般會以個別課的要求來要求學生,認為必須對學生嚴格要求才能讓學生更快的去學會,但效果往往適得其反,雖然都是大學生,但在初學時的心態(tài)其實和兒童別無兩樣,以合適的教育方法來提高學生對音樂的興趣,才是最為正確的[1,2]。

(二)教學導向

根據(jù)高等師范院校教學大綱的規(guī)定,以堅持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為導向,為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審美情趣和人文素養(yǎng)發(fā)揮重要作用。1.審美與實踐性。大綱對于課程的設置進行了指向性的要求,高師音樂專業(yè)課程也是包含在其中,小提琴集體課程的教育教學是審美與實踐性相結合的一個過程,符合了教學大綱目標的內在要求。2.人文性。作為音樂課程教學性質中的第一個,并且強調音樂課程的價值在于:為學生提供審美體驗,陶冶情操,啟迪智慧;開發(fā)創(chuàng)造性發(fā)展?jié)撃?,提升?chuàng)造力;在集體課教學過程中學生能接觸到中外名曲,傳承民族優(yōu)秀文化的同時,也增進對世界音樂文化豐富性和多樣性的認識和理解。同時,學生在合作中產(chǎn)生的團隊合作精神也促進了人際交往、情感溝通及和諧社會的建構,整個音樂教學過程即藝術實踐過程。集體課本身既是藝術實踐的一種表現(xiàn)方式,同時集體課教學也是高師音樂專業(yè)課程教學的創(chuàng)新,其優(yōu)點不言而喻,作為一門實踐性較強的課程,綜合了學生的專業(yè),提高了相互的協(xié)作能力,彌補了各專業(yè)學生在學習音樂時表現(xiàn)力的欠缺,弘揚發(fā)展了素質教育,給與學生更多創(chuàng)造音樂的空間,促進了教師與學生之間的互動。小提琴集體課教學發(fā)展研究是符合新時期高等音樂教育的要求,將會給高師音樂教育教學的發(fā)展與創(chuàng)新帶來更多的可能性,是高師音樂教育教學拓展提高的關鍵途徑。

(三)授課方式

在高師小提琴集體教學實踐中,主要有3種小提琴集體授課方式:1.日本鈴木鎮(zhèn)一所創(chuàng)的“鈴木教學法”被公認為世界著名的音樂教學法。鈴木教學法(Suzukimethod),又稱鈴木運動,是由日本小提琴家鈴木鎮(zhèn)一在20世紀中開發(fā)與推廣的音樂教學法及教育哲學。這種教學法主要針對初學小提琴的同學,極大地培養(yǎng)了學習小提琴的興趣。教材共分為8冊,在初級水平的教材中,明確了標注的弓法和指法,特別是指法,對于小提琴零基礎的同學是有極大幫助的,但是,這樣弊端也顯而易見,即是對于所標注的指法具有依賴性,如果繼續(xù)深入的學習下去可能只看指法,而忽略了每個音符,一旦脫離了指法以后,將不能正常演奏每個音符。所以,在使用鈴木教學法進行教學的時候,不能一味的按照教材編訂的順序來進行,而是根據(jù)教學進度和學生的接受能力因材施教,對于教材冊數(shù)的使用選擇以及對于弓指法的重新編排,需要花一些功夫來調整。2.中國臺灣小提琴教育家、作曲家黃輔棠教授編寫的《黃鐘教學法》。以樂弘道、以樂啟智、以樂游戲和以樂結緣為教學理念,專用教材一共12冊,從程度上來看涵蓋了初級、中級以及中高級,這12本教材也囊括了小提琴的基本技術。對于初學者或是高等師范院校的學生來說,如果練習傳統(tǒng)的枯燥的練習曲,會讓學生感到非??菰镆允ヅd趣。黃鐘小提琴教學法教材的編排上考慮到這些問題,以便于更快更容易讓學生的興趣及注意力專注到演奏學習上來。如若在高師小提琴集體課使用這套教材,因為教材冊數(shù)較多,考慮到學時的關系,所以在選用的時候需要根據(jù)學生的真實水平及所面臨的問題來教授。3.上海音樂學院徐多沁教授所創(chuàng)立的“滲透教學法”。2002年黃輔棠教授將其著作《小提琴團體課教學研究與實踐》中徐多沁教授的教學法部分重新出版。所謂的滲透教學法即是讓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更多的通過身體律動,集體所占的列對形,通過肢體動作將音樂滲入到每個學生的身體中,并產(chǎn)生共鳴,最終感受和理解音樂。如果鈴木教學法和黃鐘教學法是教學演奏的話,徐多沁教授的滲透教學法即是理論支撐了。這本教學法充分地體現(xiàn)了徐多沁教授的教學思想,認為在整個小提琴集體課教學中人作為行為主體,應該是“活”的,通過個體與個體的互動,既活躍了課堂氣氛,也提高了教學效率,使教學成為了一個良性循環(huán)。以上3種主要小提琴集體教學授課方法,并不是孤立選取的,可根據(jù)實際教學情況,在教學過程中兼并吸收,以培養(yǎng)學生對于小提琴的興趣及掌握基本技能為重。

(四)利弊分析

1.普及教育的優(yōu)勢。集體課教學在老師與學生之間起到了平衡作用。小提琴的集體教學,可以讓老師在一節(jié)課當中給更多的學生上課,一方面是授課人數(shù)的增加,另一方面合理的利用了教師資源,節(jié)約了時間。采取個別課教學,限制了學生和老師的雙向選擇機會,這樣就導致了更多熱愛小提琴的學生因為失去學習機會而放棄這個樂器的學習,也影響了小提琴藝術的普及,而集體課則可以為更多愛好小提琴的學生提供學習平臺[3]。2.教學效率的優(yōu)勢。高等師范院校音樂教育專業(yè)的學生具有一定的音樂理論和鋼琴基礎,但是對于弦樂器的了解基本為空白。在這樣的前提下,讓同樣水平的學生在一起學習比較省時省力。對于課程的講解,原理有如上文化課一般,讓學生在一起去學習、討論和實踐。同時,由于學生存在的個體差異,在經(jīng)過一段時間后,水平也會有所不同,教師可以把這些問題及優(yōu)缺點進行集中解決討論,此種上課形式更易培養(yǎng)學生的興趣并形成一種相互競爭的良性循環(huán)。通過相互學習,討論,幫助,使得學生學會自我判斷和要求,也會進一步提高教學質量和教學進度[4]。3.精細化的缺失。小提琴演奏是一門非常復雜的學科,每個學生的每一個動作都是不同的,所以需要教師對于每一個不同的學生給予不同的指導和訓練。盡管集體課教學也可以因材施教,但在很大程度上也限制了它的靈活性。在集體課教學過程中,由于人數(shù)多,通常又是同時演奏,教師往往不能及時發(fā)現(xiàn)每個學生的演奏問題,總課時雖然是較為正常,但分配到每個學生的個別時間比較短,教師對于各個同學所出現(xiàn)的問題很難達到精細化的糾正和調整。4.教學程度的局限性。由于集體課教學在精細化方面是比較難做到的,因此學生要想通過集體課教學來達到一定的程度是有些困難的。小提琴集體課教學的初期目標是讓學生達到普及的水平,但不代表僅僅是停留在基礎水平,如何從普及教育往專業(yè)化縱深是我們需要探討的問題。

三、小提琴集體課教學模式的可行性發(fā)展構建

從目前教學的情況來看,小提琴集體課教學的模式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處于一種放松、平和的氛圍,從而調動了學生學習的自主性,開發(fā)了智力,同時也激發(fā)了學生不甘落后、良性競爭的特點,增強了學生在演奏過程中互相協(xié)作的能力[5]。但是小提琴集體課教學還有許多環(huán)節(jié)是需要各方共同努力的。較為可行性的發(fā)展途徑為:

(一)第一層劃分———根據(jù)學生的專業(yè)來劃分

每個學生在經(jīng)過藝考入學時大致可以劃分為聲樂、器樂和鍵盤三大類的專業(yè)主項。正常情況下,器樂與鍵盤專業(yè)的學生上手能力明顯好于聲樂專業(yè)的學生,所以在教材以及進度的把握上,要劃分開。

(二)第二層劃分———根據(jù)學生在學習中的程度劃分

經(jīng)過約10個課時的教學,學生的程度差距相對明顯,對于專業(yè)培養(yǎng)的方向進行再劃分。經(jīng)過約10個課時之后,每個學生的進度基本已經(jīng)拉開,其培養(yǎng)方向也可以進一步地明確。

(三)第三層劃分———演奏型和鑒賞型的劃分

在約10個課時之后,學生的小提琴專業(yè)培養(yǎng)方向可以暫時確定下來,上手能力較強的一部分學生可以進行專業(yè)的縱深教學,以期在小提琴演奏上達到一定的水平,以彌補小提琴集體課在精細化上的缺失;而另一部分學生演奏及上手能力較弱,在進行小提琴演奏教學的同時,可以輔以小提琴以及管弦樂鑒賞的教學,使其在音樂理論的教學上更勝一籌。這樣,才能真正達到因材施教的效果。高師小提琴集體課教學是高師小提琴教育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根據(jù)不同高師院校的情況,提升小提琴集體課教學質量,明確教學目標之后,面對不同的學生群體,采取相應的教學方法,提高教學質量和效率,更能符合音樂教育的重要性。

參考文獻:

〔1〕王文君.高師小提琴選修課程教學研究[J].湘潭師范學院學報,2009,(01):190-192.

〔2〕陳俊生.高等師范院校小提琴教學的形式和方法[J].藝術教育,2004,(04):42-43.

〔3〕梁瑾.小提琴集體課教學的可行性探討[J].榆林學院學報,2009,(03):111-112.

〔4〕李楠.小提琴集體課教學之我見[J].安徽文學,2009,(01):288.

〔5〕沈彥.關于小提琴集體課教學組織與方法的探討[J].音樂探索(四川音樂學院學報),1997,(03):71-75.

作者:牛林 單位:安徽師范大學

相關熱門標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