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教育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医学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经济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金融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管理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科技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工业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SCI杂志
中科院1区 中科院2区 中科院3区 中科院4区
全部期刊
公務員期刊網(wǎng) 精選范文 朱自清散文集范文

朱自清散文集精選(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朱自清散文集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第1篇:朱自清散文集范文

中國現(xiàn)代散文家、詩人、學者、民主戰(zhàn)士。朱自清原籍浙江紹興,出生于江蘇省東??h,后隨祖父、父親定居揚州,自稱“我是揚州人”。

1916年中學畢業(yè)并成功考入北京大學預科,1919年開始發(fā)表詩歌。

1928年第一本散文集《背影》出版。

1932年7月,任清華大學中國文學系主任。

1934年,出版《歐游雜記》和《倫敦雜記》。

1935年,出版散文集《你我》。

第2篇:朱自清散文集范文

無可置否,這本破書與整個書房布局格格不入,我也曾多次把此書拿掉,藏到一個角落,使書房雅觀。但每每抬頭見,心中便極為不安,所以只能“舍雅取安”。此舉,皆因此書與我有著極大的淵源。

這本散文集原是父親的。父親有些文化,頗愛讀書。以前居住在舊屋地方窄小,出入都覺不便,自然沒有什么書房。父親所有的書本用一個蛇皮袋裝著,置于一角。在剛會走路的時候,我就喜歡去翻那個書袋,因為看不懂,也只是翻翻而已。真正開始讀這本書還是小學的時候,那時我已識些字,把蛇皮袋的書全傾了出來,除了這本散文集還有一本《魯迅全集》,這兩本書算得上是我對文學的啟蒙書籍,在日后也深深地影響了我的創(chuàng)作風格。

這本散文集被我找到的時候已經(jīng)沒有皮,書名至今仍是個謎。猶記得第一次讀這本散文集,讀到的是的《洪水與猛獸》。從大人的嘴里得知,洪水是可怕的,猛獸也是可怕的。我看到這題目便樂了,迫不及待地往下讀。然而那時識字還不多,遇到很多生僻的字,內(nèi)容也覺得極為深奧,至于文章的主旨更是模糊不懂,遠沒有讀小人書那種樂趣,便撇下不讀了。后來上了中學,教材中有朱自清的《背影》《荷塘月色》、的《我的母親》、魯迅的《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等文,才記起此書中都有收錄,便覺得此書十分了不起。再回讀《洪水與猛獸》方知此洪水不是彼洪水,此猛獸亦不是彼猛獸,實際上寫的是當時中國的新思潮以及軍閥,便對此書甚是喜歡。

中學的時候,我把此散文集以及《魯迅全集》帶到學校去,放在床頭,成了枕邊書。那時我睡的是上鋪,還沒關燈的時候就倚在墻壁上讀書,有時還沒看完就關燈了,就打開手電筒窩在被子里繼續(xù)看,看倦了便置之于枕邊,酣睡過去。翌晨醒來,發(fā)現(xiàn)書已經(jīng)掉到了地板上。經(jīng)年累月,這書的邊角竟磨去了不少,甚至脫出幾張,亂了頁碼。暑假的時候放假在家,偶遇停電,百無聊賴時往往也用此書來消遣。那時用的是煤油燈,亮度比起蠟燭還是可以的。一個不當心,煤油燈就倒了,弄得書濕了前面的一部分。就這樣,這書經(jīng)歷了各種磨難,變得十分滄桑,不變的是我仍愛不釋手。在中學有過一段時間,學校管理不好,宿舍經(jīng)常失竊,倒也沒啥值錢的東西被盜。說起滑稽,丟的竟然是洗衣粉、洗發(fā)水、衣架、漫畫等,《魯迅全集》也被順手牽羊拿走了,而那本散文集卻依然還在,我疑心這是書本太過破舊的緣由。因為臟和破舊而沒有被盜,也算是因禍得福吧。

第3篇:朱自清散文集范文

那幾日,學校不停考試,天生勞碌的我們只得掙扎、掙扎,最終麻木。結(jié)果是幾家歡樂幾家愁,可惜自己的成績只能是愁罷了。于是,幾日陰云不散的天空更是平添了幾絲陰霾,也籠絡在心頭,久久難以揮散。

每每回到家中,匆匆的填飽肚子,便又投入到學習中,每日的生活似乎總是重復著:讀書、作業(yè)、寫作。母親從未干涉我的學習生活,只是在每天夜里幫我添一杯牛奶或是送來一頓夜宵。仿佛看慣了我奮戰(zhàn)于書山題海似的,母親總沉默不言,直至那一日我問及緣由,她一字一句極為認真地說:“這是你的青春,還要由你自己來做主。”思忖了很長時間,我的嘴角終于綻起一絲微笑,輕輕端起杯子將牛奶喝入口中,體會著流入唇齒心肺間的那一縷縷溫暖,當混雜著母愛的混合物從喉中順滑而過,心頭似乎是射進了幾縷陽光,不再那么陰暗。

好友也是從未閑著,每天的電話催個不停,即便成績好得難以正視,他也從未自恃聰慧對我盛氣凌人。一會兒噓寒問暖說是明天降溫提醒我多穿衣服,一會兒又小聲怕被人聽見似的告訴我他近來發(fā)現(xiàn)的投擲實心球的好方法,我真的很感謝那條綿長電話線上傳來的讓我溫暖的氣息。當我告訴他自己有些難過時,他卻權作漫不經(jīng)心的接了一句:“難過?我們的生活,就要用我們的執(zhí)著去書寫,為什么要難過?”是啊,我為什么要難過,我不能氣餒,因為我的青春終需要我來做主??!霎那間,心頭的陰霾被陽光刺穿了無數(shù)的縫隙,大片大片澄黃的陽光彌散開來,溢光流彩。

第4篇:朱自清散文集范文

關鍵詞:梁宗岱;卞之琳;譯詩;寫詩

中圖分類號:I207.2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026X(2013)11-0000-02

梁宗岱的詩文翻譯作品:首先是詩歌,1928年,選譯自己的良師益友瓦雷里的《水仙辭》(詩集),譯稿和他于次年寫的《保羅哇萊荔評傳》,刊于1929年《小說月報》第20卷第1號,1931年由上海中華書局出了單行本,并在1933年出了第二版;1936年,譯《一切的頂峰》(詩集),由上海時代圖書公司發(fā)行,其中除布萊克與雪萊等英語詩人,雨果、波德萊爾、魏爾倫、瓦雷里等法語詩人外,歌德、尼采、里爾克等皆為德語詩人;1943年,譯英國莎士比亞的《商賴六首》(詩集);1983年,譯英國莎士比亞的《十四行詩》;1984年,《梁宗岱譯詩集》,由外文出版社出版;1980年于病中堅持重譯完《浮士德》的上卷,譯稿于其逝世后在1986年由廣東人民出版社出版。梁宗岱的譯作以譯詩為主,同時也兼及譯文,主要有:1936年,譯法國散文作家蒙田的作品《蒙田試筆》(散文集);1941年,譯德語詩人里爾克的《羅丹》(譯文);1943年,譯德國里爾克等著的交錯集(小說、劇本合集)和法國羅曼?羅蘭的《歌德與多汶》(散文集);1981年,譯法國作家羅曼?羅蘭的《歌德與貝多芬》(評論);1985年,譯里爾克的《羅丹論》(評論);1987年,譯蒙田的《蒙田隨筆》。

從梁宗岱所翻譯的詩歌及近詩文體,可以總結(jié)出如下特點,第一,所譯詩作較“廣泛”。他所選取的都是國外一流詩人的好作品,多國別,多語言。瓦雷里(Valery)、歌德(Johann Wolfgangvon Goethe)、布萊克(William Black)、雪萊(Percy Bysshe Shelley)、雨果(Victor Hugo)、波德萊爾(Charles Baudelaire)、尼采(Friedrich Wilhelm Nietzsche)、魏爾倫(Paul Marie Veriaine)、里爾克(Rainer Maria Rilke),泰戈爾(Rabindranath Tagore)、莎士比亞(William Shakespeare),這一系列如雷貫耳的名字都是在世界文學史上極重要的大詩人,都列在了梁宗岱的翻譯名錄上。第二,尊重原作,要求譯者與作者的心靈契合。雖是跨越多重國界,梁宗岱的譯詩卻稱不上十分豐富,這并不是由于他能力不及,或是怠工懶惰。恰是顯出梁先生對原作的選擇是十分審慎的。他認為只有當譯者能夠完全體味原作的韻味與意義時,譯者才有可能在翻譯中傳達原作的精神風貌;只有原作在譯者心中引發(fā)深刻的感觸和共鳴,譯者才有可能做到與作者在精神上的統(tǒng)一,才有可能使譯作與原作達到金石相和的境界,創(chuàng)作出高質(zhì)量的譯品。第三,所譯詩作有相當?shù)膬A向,較重視詩歌的藝術性。梁宗岱正是將自己的文學世界搬離了時代的主題――政治,他的譯詩中沒有戰(zhàn)斗的標語,沒有無產(chǎn)階級斗爭,梁宗岱譯詩的目的并不是以政治宣傳為目的的。另外,在藝術流派傾向上,梁宗岱所譯的詩歌絕大多數(shù)可列入象征主義范疇,除波德萊爾、魏爾倫、里爾克、瓦雷里這些名字已經(jīng)近乎象征主義的代名詞,從其他詩人中選取的譯詩都充滿了濃厚的象征意味。

卞之琳的主要詩文翻譯目錄:1936年,譯法國詩人蘇佩維埃爾《老套》,譯法國詩人瓦雷里《失去的美酒》,譯愛呂亞詩《戀人》,譯法國阿波利奈爾詩《聯(lián)系》,由上海商務印書館出版譯文集《西窗集》;1937年,譯法國紀德的《浪子回家》(戲劇詩歌合集)由文生出版社出版;1940年,譯英國斯特萊基的《維多利亞女王傳》(傳記);1941年,譯英國衣修午德的《紫羅蘭姑娘》(長篇小說);1943年,譯英國詩人奧登《戰(zhàn)時在中國作》五首;譯法國紀德的《窄門》和《新的糧食》(長篇小說);譯西班牙阿左林的《阿左林小集》(散文、小說合集);1945年,譯奧登詩《小說家》,譯艾略特詩《西面之歌》;譯法國班雅曼?貢思當?shù)摹栋⒌罓柗颉罚ㄗ詡黧w中篇小說);1954年,譯《莎士比亞十四行詩七首》和《拜倫詩選》;1956年,譯英國莎士比亞的《哈姆雷特》(話劇劇本);1957年,譯英國布萊克《短詩五首》;1983年,譯著《英國詩選(莎士比亞至奧登,附法國詩十二首:波德萊爾至蘇佩維埃爾)》出版;1987年,譯奧登詩四首;1988年,譯《莎士比亞悲劇四種》(話劇劇本)。

從以上譯作目錄中,我們可以梳理出卞之琳譯詩和寫詩之間較為密切的關系:第一,卞之琳在詩歌創(chuàng)作上經(jīng)歷了從浪漫主義(新月派階段),象征主義(現(xiàn)代派階段)到現(xiàn)代主義(四十年代中國現(xiàn)代主義詩潮)的發(fā)展道路,他的譯作也基本上經(jīng)歷了這樣的發(fā)展道路。他早期翻譯過英國浪漫派詩人柯爾律治的《古舟子詠》(1927年),1930年又覺得波德萊爾、魏爾倫和馬拉美等象征派詩人“更深沉,更親切”,三十年代中期以后,又開始譯艾略特、里爾克、瓦雷里、艾呂亞和奧登等現(xiàn)代主義詩人的作品。由此可見他在對現(xiàn)代主義詩歌方向的把握上,在譯詩和寫詩之間是相互支持的。第二,卞之琳的詩作明顯借鑒了他所譯詩人的創(chuàng)作思想和手法。他在詩集《雕蟲紀歷》的自序中寫道:“我前期最早階段寫北平街頭灰色景物,顯然指得出波德萊爾寫巴黎街頭窮人、老人以至盲人的啟發(fā)。寫《荒原》以及其前短作的托?斯?艾略特對于我前期中間階段的寫法不無關系;同樣情況是在我前期第三階段,還有葉慈(W.B.Yeats)、里爾克(R.M.Rilke)、瓦雷里(Paul Valery)后期短詩之類;后期以至解放后新時期,對我多少有所借鑒的還有奧頓(W.H.Auden)中期的一些詩歌,阿拉貢(Aragon)抵抗運動時期的一些詩歌?!雹倬唧w的詩作像《長途》“有意仿照魏爾倫一首無題詩的整首各節(jié)的安排”,“《白螺殼》就套用了瓦雷里用過的一種韻腳排列上較復雜的詩體”②等等。因此,無論是從詩作還是譯作上看,卞之琳對中西現(xiàn)代主義詩歌的發(fā)展融合均做出了重要貢獻。

以上對梁宗岱和卞之琳兩位詩人的翻譯作品及其特點做了簡要梳理和分析,發(fā)現(xiàn)他們的異同主要存在如下幾個方面。

從詩人的翻譯歷程來看,雖然梁宗岱的詩歌創(chuàng)作早于翻譯,但是真正讓他為眾人所知的還是因為他的翻譯。1926年,梁宗岱結(jié)識了法國象征派詩歌大師保爾?瓦雷里,并將其詩作《水仙辭》譯成中文,寄回國內(nèi)刊在《小說月報》上,使法國大詩人的精品首次與中國讀者見面,并第一個向歐洲文化中心法國譯介了我國晉代詩人陶淵明的詩作。而卞之琳是在大學時代就開始翻譯詩歌并發(fā)表詩作的,他的譯詩和寫詩是同步進行的。卞之琳于1930年在《華北日報》上開始發(fā)表選譯的法國象征主義詩歌之時,也同時在《華北日報》上發(fā)表新詩《記錄》等。值得敬佩的是,他們將自己的翻譯工作都進行到生命的最后。

從詩歌的翻譯成就來看,梁宗岱和卞之琳的翻譯在當時都很有影響。梁宗岱的翻譯主要集中在法語、德語和英語三種語言上,這三種語言,特別是法語和英語他尤為精通。朱自清在《譯詩》(1944)一文中說到詩的可譯性,認為好的譯作“可以給讀者一些新的東西,新的意境和語感”③,在舉例說明譯詩的歷史時說,“不過最努力于譯詩的,還得推梁宗岱先生”④。法國文學專家羅大岡還是高中生時,就看到梁宗岱翻譯發(fā)表在《小說月報》上的《水仙辭》,事隔半個世紀后,他說:“《水仙辭》原詩高超的意境,梁先生譯筆的華麗,當時給我很深的印象。后來,我選擇了法國語言文學作為學習的專科,和梁譯《水仙辭》的藝術魅力給我的啟迪多少是有關系的。”⑤作為梁宗岱的學生,卞之琳對自己老師的譯作也給予過相當高的評價,認為梁宗岱 “較早參與引進法國為主的文藝新潮而促使新詩向具有中國特色的現(xiàn)代化純正方向的邁進,作出過應有的貢獻”。⑥同樣,卞之琳是英文詩歌和法文詩歌的主要譯介者,特別是英國詩人莎士比亞和法國象征主義詩歌的著名翻譯家。譯作不斷的卞之琳,譯有小說、詩歌、小品文、傳記、戲劇、隨筆等體裁形式的作品,其譯介作品數(shù)量超過他的創(chuàng)作,而且都有一定的影響力,尤其是他的譯詩集《英國詩選》和莎士比亞四大悲劇的詩體翻譯。戴望舒在1947年由懷正文化社出版的《惡之花掇英》中說到波德萊爾的詩在中國的翻譯時說“可以令人滿意的有梁宗岱、卞之琳、沈?qū)毣幌壬姆g”。⑦可見,梁宗岱和卞之琳盡管他們在不同語種不同詩人上各有側(cè)重,但也有一個共同之處,就是他們都把西方現(xiàn)代主義詩歌的代表詩人及其作品翻譯并大力推介給中國現(xiàn)代詩壇。法國后期象征主義大師瓦雷里和英國現(xiàn)代主義詩人奧登都是通過梁宗岱和卞之琳的翻譯對中國新詩產(chǎn)生了重要而深刻的影響。

從詩歌的翻譯理論來看,梁宗岱和卞之琳都具有比較完整而系統(tǒng)的翻譯理論。梁宗岱是畢生追求“詩”與“真”的翻譯家,是我國翻譯莎士比亞十四行詩第一人。首先,他要求譯者和作者的“心靈融洽”;其次,堅持內(nèi)容和形式的“光和熱”論;在翻譯原則上,梁宗岱認為信為第一義,達,雅為第二義;直譯才是意譯的哲學認識。他認為這直譯和意譯不能看做絕對隔絕的兩件事。翻譯要注重譯意,即注重原作義理的了解,“意”是根本,它的作用是為了要幫助原作的了解,幫助原意的正確傳達,同時也是幫助直譯的成功,所以,就翻譯的根本原則上說,“我們要的還是準確的直譯?!绷鹤卺芬灾覍崌乐?shù)淖g筆取得了極高的翻譯成就,錢兆明先生在《外國文學》上著文評價梁氏翻譯的莎詩十四行時說: “梁宗岱行文典雅、譯筆流暢,既求忠于原文又求形式對稱,譯得好時不僅意到,而且形到情到韻到?!雹啾逯赵谖髂下?lián)大時期為學生開過翻譯課,當時他的學生袁可嘉回憶說:“四十年代初,我進入西南聯(lián)大外語系學習,受業(yè)于之琳師兩年,一年學現(xiàn)代小說藝術……另一年學翻譯,聽他在課堂上強調(diào)‘全面的信’,要求以詩體譯詩,形成一套言之成理的以頓代步為核心的格律論,我覺得受益非淺”。⑨卞之琳還寫過一些論文闡述他的翻譯理論,像《十年來的外國文學翻譯和研究工作》、《文學翻譯與語言感覺》、《翻譯對于中國現(xiàn)代詩的功過》等都是非常重要的論文。它們集中表述了卞之琳“全面忠實于內(nèi)容和形式”的翻譯主張以及用格律體譯詩的理論。對比梁宗岱和卞之琳的翻譯主張,也是有同有異的,相同之處在于兩人都主張以詩體譯詩;不同之處是卞之琳要求“全面的信”,而梁宗岱主張忠實于原詩的主要實質(zhì),堅持直譯。

以上我就兩位詩人的詩歌翻譯和詩歌寫作做了具體的分析和比較,由此可以得出以下結(jié)論:這兩位詩人的優(yōu)秀譯作不但對他們各自的創(chuàng)作產(chǎn)生了重要影響,而且對譯作發(fā)表的那個時代的中國現(xiàn)代主義詩歌也產(chǎn)生了重要影響。通過他們的詩歌翻譯,為中國新詩帶來了新觀念、新結(jié)構、新詞匯,使得現(xiàn)代漢語重新靈活起來,獲得了新的生機。

注釋:

①卞之琳:《雕蟲紀歷》(增訂版),人民文學出版社1979年版,第16頁、第16-17頁。

②卞之琳:《雕蟲紀歷》(增訂版),人民文學出版社1979年版,第16頁、第16-17頁。

③朱自清:《譯詩》,《朱自清全集》第2卷,江蘇教育出版社,1988年,第371―374頁。

④朱自清.學術論著卷Ⅳ――新詩雜話[M];朱自清文集:第七部分,臺北:開今文化出版社,1994年,第104頁。

⑤羅大岡:《羅大岡文集》第二卷,中國文聯(lián)出版社,2004年,第68頁。

⑥卞之琳.人事固多乖――紀念梁宗岱,《新文學史料》1990年第1期。

⑦戴望舒:《惡之花掇英》,懷正文化社出版的1947年。

第5篇:朱自清散文集范文

我愛讀書,不論是詩詞、散文,還是小說,總那樣的吸引我,就像我一直所喜愛的零食一樣誘惑我。那本本好書、篇篇美文記錄著我成長的足跡。

我對于書從來都是來者不拒的。曾走過了伍美珍、郁雨君的校園友誼,也曾穿過金庸的武俠風,幾度花開花落,我依然堅持著我的讀書夢。后來,我接觸到了《繁星春水》、《海底兩萬里》、《鋼鐵是怎樣煉成的》……我竟有種“夢里尋她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的感覺。我知道,我找到了真正屬于我的好書,從中我真正品味到了讀書的樂趣,成長的快樂!

鐘愛詩,愛是的婉約,“身無彩鳳雙飛翼,心有靈犀一點通”花影弄月,讓人見落花而傷春,見落葉而懷秋。;愛詩的豪放,“生當作人杰,死亦為鬼雄”的氣概。

鐘愛散文,“她的崇高磨練我的意志,她的坦蕩著舒展我的胸懷,她的嚴謹啟迪我的意志,她的神秘激發(fā)我的求知欲。”散文猶如一曲輕柔的音樂,猶如一曲凄涼的民謠。從它的韻腳里,我感悟到了人生的真諦。

鐘愛小說,為小說里奇而又曲折的故事情節(jié)而嘆息,為小說主人公的悲慘身世而哀傷。人間冷暖,世態(tài)炎涼,這些都是我感嘆萬千。人或許是從這些冷暖與炎涼中走向成熟的吧!

歡樂的日子,聽著“陽春白雪”和著蘇軾低吟“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哀傷的日子,把李清照詞的哀傷記在日記中。下雨的日子,倚窗而坐,捧著朱自清的散文集,讓散文優(yōu)美的文字敲擊我的心扉。夜里則孤燈伴影,獨品香茗,心隨三毛穿越撒哈拉的沙漠,拜讀席慕容的寫給幸福,與羅蘭交流寂寞的感覺,和冰心一起品味人生的感悟……

第6篇:朱自清散文集范文

1928年4月,出任上海中國公學校長,大刀闊斧地進行改革,聘請了一大批著名學者來校任教。沈從文聽說后。也向求職,批準了他的請求。此舉招致輿論一片嘩然,大家認為沈氏雖然發(fā)表了一些作品,但其只有小學文化,與登上高等學府授課的要求差距太大。而且沈從文給大家的印象一直是不善言辭的,讓這么個人來滬任教,所有人心里都覺得不靠譜。但胡大師慧眼識珠,力排眾議,堅持讓沈從文過去授課。

此時的沈從文,已經(jīng)出版了第一本散文集《鴨子》,或多或少有了些讀者。聽聞他要來上海教書,第一堂課。他的教室被擠了個水泄不通。他抬眼望去,黑壓壓一大片全是人。他完全沒料到自己這么受歡迎——沒料到的后果就是在講臺上呆呆站了10分鐘沒說一句話。好不容易開口了,他又講得迅速至極:一面匆匆地講述,一面在黑板上抄寫授課大綱。本來一個小時的授課內(nèi)容,他在10分鐘內(nèi)搞定。講完之后,又是一片寂靜,場面很是尷尬。見此情景,他只好又拿起粉筆寫道:“我第一次上課,見你們?nèi)硕?,怕了?!边@件事一時傳為笑談。聽說后,笑笑說:“上課講不出話來,學生不起哄他,這就是成功。”

能夠理解他的尷尬自然可以說是沈從文的幸運,而抗戰(zhàn)以后,沈從文在西南聯(lián)大任教時就沒那么幸運了。當時的西南聯(lián)大教授真可謂是星光璀璨,劉文典便是其中一位。這位以研究《莊子》聞名的大師畢業(yè)于早稻田大學,滿腹經(jīng)綸,學貫中西。通曉歐美多國語言。有一次防空警報響起,他看到沈從文也在躲避行列,他非常不屑地指著沈從文說道:“我跑是為了《莊子》學生們跑是為了保留下一代希望,可該死的,你干嗎跑啊?”沈從文羞得滿臉通紅,無言以對。

后來沈從文晉升教授時,劉文典堅持不舉手,他說:

“沈從文是我的學生,他都要做教授,那我豈不是要做太教授了嗎?”

不久以后,劉文典在課堂上說:“陳寅恪才是真正的教授,他該拿400塊錢,我該拿40塊,朱自清該拿4塊,沈從文連4毛都不該給。”劉文典此話自然是很有戲謔性的,但在民國大師輩出的那個年代,沈從文彼時的學識水準確實還難以跟那些大師們比肩。

第7篇:朱自清散文集范文

此時此刻,我和同學們來到了我夢寐以求的天堂。我發(fā)現(xiàn)許多人都在坐位上定了格,猶如寺廟的鐘。我也找到了一個座位,這個座位里窗子比較近,以便在我看書看乏了時看看窗子外面人山人海的人群。但是我一拿起一本朱自清的散文集是,我也便定了神,猶如寺廟里的大鐘一樣。從此我們誰也不跟誰說話都進入了書海當中。

時光飛逝,轉(zhuǎn)眼已到晌午,火辣辣的太陽把大地烤得如同沙漠中的沙子一樣火辣辣的熱。我們拿出了自己帶的包子,牛奶和煮雞蛋。我們狼吞虎咽地吃完然后又沉浸在書海之中。

此時此刻,我感到有些渴了,我便拿出杯子自己泡了一杯濃茶。再看書之時再喝上一杯熱氣騰騰的濃茶,真是再好不過了。

看書看乏時,我便看看外面,偶爾有幾位行人路過他們不時看看只有一片樹葉的葉子,而忽視了有茂密綠葉的參天大樹。我又到了兒童文學的區(qū)域內(nèi),里面大多數(shù)是五至八歲的兒童。在這里,他們可以暢所欲言,可以談天說地。也可以無情的指責這位作家寫的文章:“你怎么有退步了呢?你沒有以前寫的好了!”我這是從兩位八歲孩子的嘴里聽到的。這真是童言無忌呀!

時間過得很快,我再往外面一看又是熙熙攘攘的人群,這應該是下班時間了吧。我和同學們便一起走出了圖書館,分享著今天的喜悅。

第8篇:朱自清散文集范文

一、家鄉(xiāng)的風情

誰不說俺家鄉(xiāng)好!走四方的第一站是家鄉(xiāng)。你對家鄉(xiāng)的風土人情、動人傳說和美麗風光可曾有過實地細細考察?家鄉(xiāng)肯定有讓人贊嘆、引以為豪的景觀或風土人情,在這個旅游業(yè)日益發(fā)達的時代,為何不將自己家鄉(xiāng)的獨特之處介紹給更多的朋友呢?詩人的一句“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竟成就了傳世品牌的“杏花村”汾酒。說不定你的文章也能為你家鄉(xiāng)的發(fā)展貢獻一份力量呢。家鄉(xiāng)的風情就在你的身邊,能否挖掘出更美麗的故事,那就看你的了!

二、模擬旅游開眼界

外面的世界很精彩!走四方的第二站是模擬旅游。去外邊的世界走走前,可以先神游一番!為了更好地“旅游”,增添更多的“旅程”趣味,我們應當制訂一個計劃,傣族風情、南海風光、神秘的西雙版納……我們可以參考書籍資料,然后把這些資料經(jīng)過自己的整理,再介紹給大家。名勝古跡、歷史鉤沉都在你介紹的范圍之內(nèi),特色風情、精彩掌故將為你的介紹增色,就看你如何妙筆生花了!

三、實地旅游收益多

江山如此多嬌!我們?nèi)绾蚊枥L“走四方”中的所見所聞所感呢?

(一)用心觀察抓特點。世界上沒有兩片完全相同的樹葉。我們在走四方的過程中,要做個有心的旅行者,調(diào)動眼、鼻、耳,認真觀、仔細嗅、好好聞;平視、俯瞰、仰望、近看、遠眺,發(fā)現(xiàn)景物的獨特之美。在發(fā)現(xiàn)的基礎上,對景物進行全方位的立體的綜合描寫,并借助豐富的想象,賦予筆下的景物以靈動的生命。此外,在對旅游景點的描述上,最好虛實結(jié)合,像余秋雨先生那樣,把歷史古跡作為一個觸點,思維的觸角向與之有關的各個方向延伸,上下五千年,縱橫九萬里,挖掘出它的歷史和人文內(nèi)涵,寫出與眾不同的有深度有趣味的游記散文。

(二)巧排順序條理清。構思游記散文時,一定要巧妙安排順序:或按“移步換景”的游蹤順序,如《桃花源記》就是按漁人的游蹤“發(fā)現(xiàn)桃源——進入桃源——做客桃源——離開桃源——再尋桃源”的順序描敘的,或按“定點換景”的視線推移為順序,或按情感的變化為順序,或按時間的推移為順序,等等。總之,只要我們對具體的旅游景點在認真觀察的基礎上,巧妙安排順序描述,我們的游記散文就會條理清晰,富有層次感了。

(三)一切景語皆情語?!吧酱ㄖ?,古來共談?!蔽娜四蜑槎鄫傻慕搅粝隆对狸枠怯洝贰蹲砦掏び洝贰稘M井游記》等傳世佳作。我們要學習古人“我手寫我心”,選擇自己感受最深的東西,寫出景觀特色和文化蘊涵。優(yōu)秀的游記散文不單純是自然風景本身,而是滲透了作者的感情和審美情趣等,或借景抒情,或寄情山水,或托物言志,寫法上體現(xiàn)眼中景和心中情渾然一體。如柳宗元的《小石潭記》等名篇就很好地運用了寓情于景的寫法,使外在的自然風光與作者內(nèi)心的獨特感受水融,從而深深撥動了一代又一代讀者的情感琴弦。

游秦淮的感覺真好

浙江省永康三中八(3)班 呂承

游覽秦淮河是我近年來夢寐以求的事,特別是寒假里讀了王獻之迎愛妾桃葉的“桃葉復桃葉,渡江不用楫;但渡無所苦,我自迎接汝”后,更激起我對這美麗傳聞的興趣和流淌了千年的秦淮河的向往,毅然獨自背起行囊開始圓夢之旅。

到達南京已是下午時分。淡淡的陽光在半空中潑灑絢麗,如張狂的潑墨畫,在宣紙上細細地洇開點點笑靨。南京,金陵,六朝古都;帝皇將相,才子佳人,平民百姓:多少紅塵舊事在這里上演。

我迫不及待地打車直奔秦淮河。司機在夫子廟前叫我下車參觀,站在廟前,我仿佛穿越時空,看見王獻之與桃葉的卿卿我我,從夫子廟一路經(jīng)過朱雀橋,徜徉在烏衣巷中,雖沒有看見“舊時王謝堂前燕”,耳邊卻仿佛響起“朱雀橋邊野草花,烏衣巷口夕陽斜”的詩句。

傍晚時分,我又來到秦淮河畔。此時,華燈初上,人潮涌動。看著遠遠近近的畫舫凌波,有位男子對著粼粼河面唱著“怨不得,恨不成,坐不安,睡不寧。柳遮花映,霧障云屏,夜闌人靜,海誓山盟……”一個從小城來的女孩,從沒見過如此繁華的場景,更沒聽過如此盡情的歌唱。紛至沓來的游人,鼎沸的人聲帶走了“煙籠寒水月籠沙”的朦朧。對岸的龍行霓虹燈將六朝金粉凝成的秦淮河水照得金光閃閃。

隨著人群來到船舶的售票口,下意識地踏上最漂亮的畫舫。船慢悠悠地行駛在河中央。我舉著相機在畫舫里拍畫舫外的美景,而畫舫外的人在拍我,我成了人們眼里的風景。真愜意呀!

“好句有情憐月夜,落花無語怨東風。” 不遠處傳來了多情的詩句,坐在我身邊的像劉歡模樣的男士和人們介紹說,這是《西廂記》里的歌詞。近了,這才看見一個身著粉衣的小生和一襲紅衣的兩女子,如花蝶蹁躚,臉上或是泫然欲泣,或是喜笑顏開,煞是生動。欲想多聽一下,船卻慢悠悠地開走了。沿河能聽到悠揚的薩克斯聲在夜風里響起,吹奏人穿著單薄的襯衣,不合時的背帶褲,西部牛仔帽子,緊皺眉頭,風情的長發(fā),憂郁的神情與秦淮的夜色相融合。

忽然,那位坐在我身邊的“劉歡”,用帶著點南京腔的普通話問我:“請問小姑娘一個人?”

“嗯,是一個人?!?/p>

他端著長筒照相機,看看我背上的背包和胸前的照相機,問:“你不是南京人吧!是第一次來這里吧?”

“我到南京走親戚,已經(jīng)第N此來這里了。”我說謊不臉紅,筑起防火墻。

“小姑娘幾歲了?你也喜歡攝影?”

“幾歲是不能隨便問哈,至于攝影當然喜歡咯。”我的防火墻筑得嚴嚴實實。

“朱自清和俞平伯曾共游十里秦淮,你知道他倆游完后相約寫了什么傳世散文?” “劉歡”先生竟然考起我來。

“《槳聲燈影里的秦淮河》?!蔽颐摽诙?。

“劉歡”豎起大拇指說:“恭喜你,答對了!”

“梨花似雪草如煙,春在秦淮兩岸邊。一帶妝樓臨水蓋,家家粉影照嬋娟。這是誰的詩句?”

我搔頭抓耳苦思冥想還是不知道。他熱情地介紹起來,說是清代戲劇家孔尚任寫的,然后還和我簡單講起了《桃花扇》的故事。

此后我們一起在槳聲燈影里游秦淮河,成為無話不說的忘年交。他還幫我拍了許多很好的照片,臨別時他還送我一本《朱自清散文集》呢。

第9篇:朱自清散文集范文

的確,對子女來說,父母的目光是一種慈愛、一種力量,會使心中有一種很踏實的感覺:對父母來說,子女的目光是一種欣慰、一種回應,會使心中有一種滿足的感覺。時間無言,卻告訴了我們道不盡也說不清的真理。在父母喜悅的目光中,我們大聲哭著來到這個陌生的世界,于是我們習慣于這道目光,并在他們無數(shù)次的目送中,摸索著在這個大千世界中闖出自己的一條路來。直到有一天,他們忽然離我們而去,緊閉著的雙眼里再也沒有了昔日溫暖的目光,此時,我們無聲地哭著,不知所措地目送他們離開。驀然回首,發(fā)現(xiàn)沒有了他們的世界竟是那么陌生,那么令人不安……

《目送》中,龍應臺描繪了她人生中的所見、所聞、所思、所感。從中我也體會到了她那種心情,我會跟著她的文字去思,去感。我覺得很少有人能夠目送自己的人生,而龍應臺卻做到了。她懂得用相機去記錄一些用語言無法記錄或描述的東西,懂得留住一些難忘或者不能忘的時光。也許正因如此,她才能做到對時間的無言,對生命的目送。而我們所缺少的,不正是對生命的目送嗎?

記得我很小的時候,外婆還在。每次逢年過節(jié),爸媽都會帶上我回鄉(xiāng)下去看望外婆。那時候農(nóng)村還沒有拆遷,窄窄的石子路連接著小村和公路,汽車沒法開進村去。而我還依稀記得,外婆總是騎著三輪車到路口,等待我們的到來。我很遠就能看見有個人影在路口,個子不高,脊背微微彎曲,卻仍然堅持著踮起腳,伸長了脖子望著。

終于等到我們,外婆就用她那輛小三輪車載著小小的我進村去。等到時間不早了,外婆又不聽媽媽勸說,硬要把我們送到路口,目送著我們離開。每當這時,我都會趴在車子的后座,透過后窗向外婆使勁揮手告別。而如今,外婆不在了。逢年過節(jié),只能在祭祀祖宗時,為外婆斟一碗酒,卻再也無法感受外婆那溫柔的目光了。

外婆溫暖目光中的我們,一去不返。

史鐵生在去地壇時,母親在門口久久佇立,目送著史鐵生的離開,滿眼心疼:朱自清在坐火車回北京念書時,目送著父親到月臺那邊為自己買橘子,滿心感動?!澳克汀倍炙坪鹾汀坝H情”二字緊緊地綁在了一起。但人生免不了悲歡離合,親人是你一輩子要牽腸掛肚的,千百萬次的回眸,沒有一次是舍得輕易忘卻的。記得在你轉(zhuǎn)向離開時,回頭給他一個微笑。

在此,我想用龍應臺早些時候的一本書《親愛的安德烈》中的一句話作為本文的結(jié)尾——

免责声明

本站为第三方开放式学习交流平台,所有内容均为用户上传,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若内容不实请联系在线客服删除,服务时间:8:00~21:00。

AI写作,高效原创

在线指导,快速准确,满意为止

立即体验
文秘服务 AI帮写作 润色服务 论文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