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務員期刊網 精選范文 水土流失治理范文

水土流失治理精選(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水土流失治理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水土流失治理

第1篇:水土流失治理范文

關鍵詞 大西岔小流域;水土流失特點;危害;綜合治理

中圖分類號X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 1674-6708(2012)80-0116-02

小流域綜合治理是一項復雜的系統(tǒng)工程,集合了自然生態(tài),社會經濟等多方面的內容,小流域綜合治理的目地在于用最少的勞動耗費,獲取最大的生態(tài)經濟效果,實現環(huán)境優(yōu)美,經濟繁榮的目標。

1流域概況及水土流失特點

1.1流域概況

大西岔小流域位于遼寧省寬甸縣東部的大西岔鎮(zhèn)大西岔村,土地總面積為37km2,工程區(qū)屬于遼東石質山區(qū),區(qū)內山體連貫,形態(tài)各異,溝壑發(fā)育,海拔高度在100m~600m之間,地帶性土壤為棕壤土,土層厚度在0.3m~1.5m之間,植被屬溫帶針闊混交林和暖溫帶落葉闊葉林,屬于華北和長白山植物區(qū)系的過渡帶。氣候屬季風暖溫帶大陸性氣候,工程區(qū)多年平均降水量1 200mm,多集中6、7、8三個月,多年平均氣溫為6.6℃,≥10°積溫3200℃,

1.2水土流失特點

一是流失面積大,分布廣。

經調查和2005年遼寧省衛(wèi)星遙感資料分析,工程區(qū)現有水土流失面積15.13km2,占工程區(qū)總面積的40.89%。

二是流失強度大。

年均土壤侵蝕量7.96萬t。平均侵蝕模數為2150t/km2.a。局部地區(qū)高達4500t/km2.a~7500t/km2.a。

三流失類型多樣。

水土流失類型以水力侵蝕為主,重力侵蝕、風力侵蝕、凍融侵蝕相伴發(fā)生。滑坡和泥石流等重力侵蝕活躍。尤以面蝕最為普遍。溝蝕多發(fā)生在暴雨季節(jié)、地面有一定傾斜、植物稀少、覆蓋厚層疏松物質的地區(qū),如無工程果園、荒山荒坡、侵蝕溝壑、經濟林、林草覆蓋率較低的疏林地中。

2 水土流失產生的原因及危害

2.1 水土流失產生的原因

2.1.1 自然因素

山坡陡峻,地質古老破碎,降雨量多,降雨強度大,頻率高,幼林多,疏林地多。

2.1.2 人為因素

人為因素主要有三方面:1)工程區(qū)內沒有一套完善科學的耕作和管理措施,現在還延用原來的家耕方式,種植方式單一;2)經濟林生產經營方式落后,經濟林還沒有得到合理、有效利用,現在還處于精放管理階段,對生態(tài)環(huán)境的平衡重視程度不夠;3)是蠶場的過渡放養(yǎng),掠奪式經營,致使樹勢退化,三類蠶場逐年增多,嚴重地出現沙化,是產生水土流失的重要地類。

2.2 水土流失的危害

2.2.1 土地生產力下降

土壤侵蝕造成黑土地逐漸變薄,土壤肥力普遍下降,土壤的物理性由重壤土變成了輕黏土,土壤孔隙度減少,持水量降低,保水保肥性能減弱,耕作性越來越差,抗御洪澇災害能力減低。

2.2.2 耕地資源的數量減少

水土流失嚴重,洪水災害頻繁,河流兩岸耕地被沖、砂壓及土地質量下降,部分耕地因耕作土層流失殆盡無法耕作而棄耕。

2.2.3 洪水災害頻繁

有調查顯示,境內大部分河段均有不淤積現象,有的河段淤積達到1m深,防洪能力大大下降,導致洪災頻繁。據資料統(tǒng)計1950年~1997年共發(fā)生洪水10次,平均4.7年一次,而1977年~1997年的20年間,發(fā)生區(qū)域性大洪水5次,平均4年一次。而1997年至今,發(fā)生區(qū)域性大洪水平均3.5年一次。

2.2.4 涵蓄水能力差 破壞生態(tài)環(huán)境

當暴雨發(fā)生時,由于地面坡度大,植被不夠,坡面截流能力較差,沖毀道路和農田,部分坡耕地及林地出現深淺不一的侵蝕溝,部分坡面出現滑坡現象。

2.2.5 水環(huán)境質量下降

流失的土壤中含有大量對人體有害的物質,如:殘存農藥、肥料等,一旦這些有害物質隨土壤進入水體,將使水體的污染程度加劇。

3 小流域治理思路與防治措施總體布局

以治理保護和開發(fā)利用水土資源為基礎,以恢復植被、興修基本農田、保護和改造坡耕地、經濟林為重點,對水土流失進行綜合治理,促使農業(yè)經濟向生態(tài)農業(yè)過渡。在坡耕地修筑水平梯田、地埂植物帶和橫坡改壟,調節(jié)地表徑流,減少坡耕地水土流失;在坡面經濟林區(qū)采取池臺田、補植等改造措施,強化水土保持基礎設施和提高植被覆蓋度,提高土地利用率,為經濟可持續(xù)發(fā)展創(chuàng)造條件;在覆蓋度較低的荒草地、灌雜地栽植水保林,綠化荒山荒坡,美化環(huán)境,涵養(yǎng)水源;針對10年生以下的幼林、疏林地實行封禁治理,充分發(fā)揮大自然的自我修復能力,實現生物的多樣性保護;治理對農民生產、生活環(huán)境造成安全隱患、嚴重切割土地的侵蝕溝,采取閘溝等工程措施,減輕侵蝕溝的擴張,減少耕地的切割,控制水土流失。在溝道下游的小河道采取植物措施,維系河道及周邊生態(tài)系統(tǒng),改善水質,提高河道行洪能力;在經濟林區(qū)建設作業(yè)路,為農業(yè)生產創(chuàng)造條件。

綜合治理水土流失面積 1 150hm2,其中等高耕作(橫坡改壟)52 hm2,地埂植物帶71hm2,建設石坎梯田1.8 hm2,水土保持林404.6hm2(其中包括老果園改造魚鱗坑整地218.5hm2,植物穿帶145.6hm2),池臺田整地34.5hm2,封育治理580hm2(混凝土樁圍欄1.8km ,補植林木0.6萬株);新修谷坊70座,截流溝1km,排水溝0.26km,植物護岸2.5km,宣傳碑2座,宣傳牌4塊,作業(yè)路1.0km。

4 結論

項目的建設與開發(fā)的指導思想延續(xù)了傳統(tǒng)的水土保持生態(tài)建設模式精華,開拓了現代生態(tài)農業(yè)的新思路,通過小流域的綜合治理,將會減少地表徑流對土壤的沖刷,改善以及土壤中林草根系密度的加大,增強了土壤的抗蝕性和抗沖性,增加土壤的含蓄能力、涵養(yǎng)水源。每年可增加蓄水量達32.14萬m3,,每年可減少泥沙流失量4.88萬t。到治理期末,林草覆蓋率提高到10.76%。保護生態(tài)環(huán)境,實現自然資源的永續(xù)利用。形成綠色高效生態(tài)農業(yè)發(fā)展通道。

參考文獻

[1]和繼軍,蔡強國,路炳軍,王學強.密云水庫上游石匣小流域水土流失綜合治理措施研究[J].自然資源學報,2008(3).

第2篇:水土流失治理范文

Abstract: The protection of the soil, reducing soil erosion, reducing the greenhouse effect, global climate stability, development and construction of soil conservation tillage systems have become global issues of common concern. China is one of the most serious soil erosion in the world. The author talked about personal views about control of soil erosion, combining with many years of experience of water conservancy work.

關鍵詞: 水土流失;治理

Key words: soil erosion; governance

中圖分類號:[P954]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6-4311(2011)16-0321-01

作者簡介:宋亞新(1962-),男,貴州黔西人,研究方向為水土保持方面。

0 引言

在重力、風力、水力等外營力的作用下,丘陵區(qū)、山區(qū)及風沙區(qū)土地生產力與水土資源的損失和破壞稱為水土流失。它是現今我國最突出的生態(tài)環(huán)境問題,是重大阻礙國家及地方經濟發(fā)展的因素。除自然因素之外,很多不合理的土地利用如毀草開荒陡坡種糧、毀林開荒等也是導致我國水土流失的重要因素。

1 水土流失的危害

耕地是最根本的農業(yè)生產資料,發(fā)展農業(yè)的重要目標之一是作物產量,而作物產量因水土流失的日益惡化必定會降低。重視與發(fā)展農業(yè)歷來是我國的一項基本國策,國家與農民逐漸加大對農業(yè)的全方面投入,改良農業(yè)的生產條件,就是為了發(fā)展農業(yè)。水土流失造成大量泥沙下泄,導致下游湖泊、水庫、河道有泥沙淤積,會使水利設施壽命縮短,其綜合利用功能也會降低。因長期的泥沙淤積,會使水庫失去調蓄功能,泥沙會抬高河床,過水斷面減小,引洪能力降低。從而旱澇災害的危害程度與發(fā)生頻率也就增加了。因為水土流失使土壤結構與地面植被遭到破壞,減弱了壤層的蓄水能力,導致結果就是頻繁發(fā)生干旱災害。

2 水土保持對水利健康發(fā)展的重要作用

2.1 水土保持能減少水旱災害,有效地培育和保護水土資源,主要通過增加植被覆蓋,利用枯枝落葉層吸蓄、樹冠截留雨水、根系固持土壤、林地土壤滲蓄來涵養(yǎng)水源,以此保持水土 只要是森林覆蓋比較好的山區(qū),水土流失現象是很少出現的,既不會造成洪水泛濫,不會因干旱導致河流枯竭,也不會因暴雨造成洪水泛濫。水土保持能涵養(yǎng)保護水土資源,可以培育水土資源,使土壤的降雨入滲量增加,由地下徑流代替地面徑流,發(fā)揮以淡壓咸的作用,使土地生產力與利用率、生態(tài)植被覆蓋率與自我修復能力得到提高,水資源承載力與可利用量增加,徑流攔蓄與調節(jié)能力增強,延長匯流時間,削減洪峰流量,增補枯水流量,抑制洪水暴漲暴落,保持河道常年不斷流,改善江河水流狀況,有效防止與減少干旱、洪水、泥石流、滑坡和石化、沙化、鹽漬化、荒漠化等自然災害,使防汛抗旱能力得到增強。

2.2 水土保持能夠凈化空氣,調節(jié)區(qū)域小氣候,可以有效保護、改善環(huán)境 對小型水利工程、基本農田進行大力建設的同時,水土保持因地制宜地開展林草植被建設與封禁保護,恢復、重建生態(tài)系統(tǒng),改善農業(yè)生產條件,創(chuàng)造有利于地表植被、土壤動物與土壤微生物生長、發(fā)育與繁殖的土壤環(huán)境,防風固沙,凈化空氣,對區(qū)域小氣候與地表徑流進行有效調節(jié),減少沙塵暴等惡劣天氣的發(fā)生,使生態(tài)與人居環(huán)境得到改善,生物群落所依賴的土地與水環(huán)境的永續(xù)利用得到保障,生態(tài)環(huán)境用水得以保證并保持均衡、適度的入水量,促進水生物與陸域生物的生長、發(fā)育與繁殖,促使整個生態(tài)系統(tǒng)進入到良性循環(huán)的軌道,夯實促進經濟社會健康、快速發(fā)展及維護河流健康的環(huán)境基礎。

3 關于水土流失的防治

3.1 加大宣傳力度,強化水保生態(tài)意識 對各種宣傳媒介進行利用,對人與和自然和諧相處的理念占做大力宣傳,采用各種形式,在所有鄉(xiāng)鎮(zhèn),尤其是重點監(jiān)督管理區(qū)與治理區(qū),以《水土保持法》為主題的宣傳教育活動要廣泛深入的開展,強化水土生態(tài)意識,讓人們知道經濟發(fā)展與自然規(guī)律不能相違背,才能使人們對水土流失進行治理的緊迫感不斷增強。

3.2 加大監(jiān)督管理力度,控制人為水土流失 因我省有豐富的礦產資源,還有經濟建設步伐的加快、人口的增加,筑路、開礦等生產建設活動會不斷加劇,這樣新的水土流失就很容易發(fā)生。所以,水土保持監(jiān)督管理力度必須要加大,堅持制止所有破壞生態(tài)環(huán)境的行為。

3.3 因地制宜,開展綜合治理 因地制宜地治理水土流失,對土流失治理規(guī)劃的制定,注重以人們的生產生活需要為出發(fā)點,以當地的社會經濟基礎與自然地理特點為依據科學地制定。以鄉(xiāng)(鎮(zhèn))、村為單位,規(guī)劃要統(tǒng)一,安排要合理,宜牧則牧,宜林則林,宜農則農,將生態(tài)效益放在首要位置,綜合治理田、園、路、村、山、水、林、草,實現農業(yè)、生物、工程措施相結合,社會、經濟、生態(tài)相統(tǒng)一,由上到下,先支溝后干溝,節(jié)節(jié)控制,綜合治理在全方面實行。

3.4 合理開發(fā)水資源,修建地表攔蓄工程 因地表水資源利用率比較低,導致水土流失加劇和水資源浪費。所以,必須加大投資力度,蓄水與引水工程要盡快興建,從而對地表水充分的攔蓄,增加蓄水量。同時,實行山區(qū)旱井集雨工程,大搞水窖和引山泉、蓄水池等具有山區(qū)特色的小型水利工程,不僅能對天然水資源進行充分利用,還能防止洪水導致的水土流失。

3.5 科學治理溝道,防治洪澇災害 首先是在溝道內筑壩淤地,對泥沙有效地攔截,淤地余地造田。有些山區(qū)溝壑縱橫,有優(yōu)越的打壩條件,群眾打壩淤地經驗豐富,以使壩系攔沙、調洪、增產、淤地的作用得以充分發(fā)揮,使入河泥沙與水庫淤積減少。其次是將河道管理工作做好,保護兩岸農田、村莊、城鄉(xiāng)免遭洪水侵害,避免灘岸坍塌,利用兩岸灘地引洪灌溉,引洪用沙,流域沖蝕下來的泥沙要盡量將其處理在兩岸灘地上,防止洪澇災害造成的水土流失。

3.6 大力推廣新技術,提高綜合治理水平 首先要對以往的綜合治理技術和好經驗大力的推廣應用,對兄弟縣市及國內外先進的水土保持新技術進行學習,使水土保持工程建設水平得以提高。還有就是要加強對水保人才的培訓與水土保持的科技投入,在水土保持工程建設和規(guī)劃中應用水土保持科學研究成果,從而使水土保持綜合治理的水平得以提高。

4 結論

總而言之,水是生命之源,土是生存之本,水土是人類生存與發(fā)展的基本條件,是無可替代的基礎資源。水土流失不僅造成土地資源的破壞,導致農業(yè)生產環(huán)境惡化,生態(tài)平衡失調,水災旱災頻繁,而且妨礙社會經濟的發(fā)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因而,必須加強水土流失治理力度,合理開發(fā),科學規(guī)劃,綜合在治理,防治水土流失,改善生態(tài)環(huán)境,促進社會穩(wěn)定及經濟快速發(fā)展。

參考文獻:

第3篇:水土流失治理范文

【關鍵詞】水土流失;徑流系數;水土保持;治理

1.基本情況

邢臺縣位于河北省南部,東經113°45′~114°38′,北緯36°58′~37°22′,地處太行山東麓,地形起伏,形態(tài)復雜。自西向東依次呈現中低山、低丘壟崗和山前傾斜平原的地貌。中低山區(qū):位于白岸、楊莊、漿水、冀家村、崇水峪、路羅、城計頭、西棗圓、將軍墓、宋家莊、西上莊、龍泉寺、北小莊、西黃村等鄉(xiāng)鎮(zhèn),面積1290Km2,占全縣總面積的65%。由變質巖、石英砂巖及灰?guī)r構成,地形起伏較大,海拔500~1800m,重巒疊嶂,山坡陡峭,溝壑縱橫,切割強烈。低山壟崗:位于邢臺縣中部,在龍華、大賈鄉(xiāng)、談話、張安北、羊范、南石門、皇寺、會寧等鄉(xiāng)鎮(zhèn),面積515Km2,占全縣總面積的26%,海拔高程100~300m。變質巖分布區(qū)有明顯的立狀夷平面。石英砂巖、灰?guī)r構成低緩的低山。山前平原:位于京廣鐵路東部,面積為175Km2,約占全縣總面積的9%,包括東汪、祝村、晏家屯、于辦等鄉(xiāng)鎮(zhèn)。海拔高程45~80m。

1.1水文氣象。全縣多年平均降水量為590.7mm,50%、75%、95%的降水量分別為567.1mm,431.2mm及283.5mm。降水量的區(qū)域分布不均勻,山區(qū)大于平原。西部山區(qū)多年平均年降雨量599.4mm并有以白岸、路羅為中心的650mm以上的多雨區(qū),平原區(qū)多年平均降雨量517.7mm。降水量的年內分配集中。全年降水量75~80%集中在6~9月的汛期,而汛期降水量又主要集中在7月中、下旬至8月上、中旬的30天甚至幾天之內,特別是一些大水年份,降水更加集中。降水量的年際變化很大。單站最大與最小年降水量之比,山區(qū)一般在5~9倍,平原一般在3~6倍。全縣多年面平均蒸發(fā)量為1093.4mm。平原多年平均水面蒸發(fā)量一般在1100~1200mm左右,而山區(qū)則為990~1100mm左右。縣域內的干旱指數,山丘區(qū)在1.6~2.2之間,平原區(qū)在2.2~2.9之間。

1.2地質地貌、土壤和植被情況。

(1)中低山區(qū)巖性主要包括太古界古老變質巖系,元古界淺變質巖系和震但旦紀石英砂巖系。丘陵和山前臺地區(qū)主要為下古界寒武系奧陶石灰?guī)r和上古界石碳二疊巖系,中生界三疊系、白堊系地層有零星分布。

(2)中低山區(qū)面積為1234.5Km2,海拔一般在500~1000m,最高山峰海拔為1820m。山脈連綿,河流蜿蜒。較大山川有沙河市渡口川;邢臺縣路羅川、漿水川;森林覆蓋率達29.9%,雜草茂密,植被率達60%~70%。

(3)丘陵區(qū)總面積為495.7Km2,海拔為150~500m,地面起伏,沿河川兩岸分布有帶狀和裙狀一、二級階地,沖溝較發(fā)育,水土流失嚴重。丘陵區(qū)土壤多發(fā)育在黃土性母質上。土壤類型有:碳酸鹽褐土,此類土分布最廣,整個丘陵區(qū)的植被覆蓋較差,林草覆蓋率約為45%。

第4篇:水土流失治理范文

關鍵詞:水土流失;林業(yè)技術措施;水土保持

中圖分類號: S157.1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4-0432(2013)-10-91-2

我國的水土流失現象非常嚴重,不管是山區(qū)還是平原,都有水土流失的現象。水土流失制約著我國農業(yè)的發(fā)展,在一定程上也影響著我國經濟的發(fā)展。近幾年來,由于植被破壞比較嚴重,經常出現沙塵暴或水土流失等現象。于是,保護好生態(tài)植被,避免水土流失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問題。

1 出現水土流失的原因

我國出現水土流失的原因有很多,主要是自然原因和人為因素造成的。自然因素是降雨地比較集中、降雨時間集中、降雨量很大,也可能受季風氣候的影響等。土地的坡度比較緩和、坡面長度較長時,土壤就比較容易被侵蝕。尤其是在春季的時候,經常是大風天氣,大風經常會把沒有附著物的地表表層土壤吹走。長時間以來,由于人們不太重視水土保護,對于自然資源的利用幾乎是掠奪式的,只要回報,沒有對自然給予應有的保護。長期如此,自然就會遭到非常嚴重的破壞,致使生態(tài)平衡失衡,生態(tài)系統(tǒng)逐漸地退化,出現嚴重的水土流失問題。

2 治理水土流失手段的分類

要想在治理水土流失工作上獲得良好的效果,就一定要把生物措施與工程措施結合起來,二者缺一不可。治理水土流失的工作既可以采取農業(yè)耕作手段和水利工程手段,也可以采取生物工程技術手段。屬于生物工程手段中的林業(yè)技術措施,它治理水土流失的措施是以植樹造林與封山育林等手段為主,提高植被的覆蓋率,保障土壤不受降雨的沖擊,降低地面的徑流,進而避免破壞土層。對于治理水土流失來講,林業(yè)措施是一項非常經濟和有效的措施。林業(yè)措施能夠有效地防止土壤被侵蝕。土壤侵蝕是由地表徑流造成的。在治理水土流失時,把農業(yè)耕作手段和水利工程手段以及生物工程手段結合起來,它們之間相互影響和制約,只有做好整體的規(guī)劃工作,明確分工,依照計劃進行治理,治理水土流失工作就會取得良好的效果。

3 水土保持林在治理水土流失中產生的影響

3.1 水土保持林能夠調節(jié)地表的徑流量,減緩地表的水流量

地表有草或者是有植被的地方,水流量就較小,植被越豐富的地方,水流量就越小,在有林地的地方水土流失就會更少。由于森林的下層有很多地表物,包括一些活著的或者是死了的植被,豐富的地表物吸收的水分通常比一般的草地與農地都多。有關資料表明,54種森林的蓄水量在40.93~165.84mm,其中復層緊密天然林的蓄水能力是最強的,而單層稀疏人工林夫人蓄水能力就比較弱,其中保持林的通常蓄水能力為100mm左右,也就是說,1km2的森林大約能夠蓄水1000m3,并且前期的涵蓄水分量對后來蓄水量有一定的影響。

3.2 水土保持林能夠穩(wěn)固土壤

牧草植物的根雖然很多,但它們的根系都在土壤的表層,如果雨水比較急,就會把土壤沖走,不利于土壤的穩(wěn)固,但是喬木與灌木的根系比較長,而且還有很多的側根,能夠深扎于土壤內部,緊緊的穩(wěn)固住土壤,防止下急雨時沖刷土壤,有助于土壤的保護。喬木與灌木穩(wěn)固土壤的作用要比牧草類好的多。

3.3 水土保持林在一定程度上能夠影響氣候

水土保持林的覆蓋面積很大,它的蒸騰面積很廣闊,而且持續(xù)的時間比較長,即使林木茂盛的地方遮住了一部分太陽光,它總體上的蒸發(fā)量要比沒有林地的蒸發(fā)量要多得多。通過林地的蒸發(fā)就可以增加保持林地以及周圍空氣的濕度,進而能夠在一定程度上調節(jié)了氣溫,降低了水分的蒸發(fā),對于農作物的生長有一定的幫助作用。

4 水土保持林的營造技術

4.1 在風水嶺處營造防風林

有效避免土壤侵蝕的方法,首先就是防止地表徑流,要做好控制地表徑流的工作,就要做好風水嶺的水土流失工作。于此同時,風水嶺不僅風比較大,而且溫度變化也很大。而防護林正好可以消除不好氣候的影響,使得農作物的生長環(huán)境有所改善。在風水嶺處營造防護林,就沿風水嶺處進行,假如風水嶺的嶺脊比較小,可以在嶺脊處栽防護林帶,至于防護林帶的寬度要根據嶺脊的寬度而定;如果風水嶺的嶺脊很平坦也很寬闊,而且絕大部分都作為農田用地,即使存在不是很嚴重的水土流失的問題,但是經常遭受大風、霜等的危害,在這樣的地方建造防護林,比較適合稀疏或者是透風結構的防護林帶。

4.2 營造水流調節(jié)林

水流調節(jié)林主要是栽種在有坡地的地方,并且栽種在坡地的中間處,防護水土流失的作用效果會更好。栽種水流調節(jié)林可以降低地面的水流速度,還能夠保障地面能夠吸收下滲雨水,把地表水變成地下水。水流調節(jié)林最重要的作用就是能夠吸水,因此,在營造水流調節(jié)林時,一定要注意水流調節(jié)林的寬度。水流調節(jié)林的寬度通常是林帶寬度的3倍,這樣的寬度最適合牧區(qū)。受深耕與橫坡耕作等耕作技術的影響,能夠減低地表徑流率30%左右,而水流調節(jié)林帶的寬度只要8m就可以,于是,通常情況下水流調節(jié)林的大概寬度為8m,如果設置的過寬就會影響農業(yè)用地。能夠使水流調節(jié)林的吸水作用與調節(jié)水分的作用得到最大的發(fā)揮,可以把水流調節(jié)林和根系比較發(fā)達的灌木和喬木林共同使用,形成復層林。

4.3 營造溝邊防蝕林,可以有效防止溝壑水土的流失

溝邊防蝕林的功能是截住在水流調節(jié)林帶下面產生的地表徑流,避免溝壑持續(xù)發(fā)展或是出現坍塌。溝邊防護林帶一般是在侵蝕溝發(fā)展比較弱,亦或是比較穩(wěn)定的狀態(tài)的前提下,溝邊防蝕林通常是在距離溝岸1.5m處的地方栽種。溝邊防護林帶寬度的計算方法與水流調節(jié)林的計算方法是一樣的。通常情況下是10~15m。溝邊防護林帶的結構應采該取緊密結構。

4.4 營造溝頭造林,可以有效避免溝頭的侵蝕

在溝頭營造防護林能夠有效避免侵蝕溝頭的發(fā)展,在被侵蝕的溝頭上方的進水處栽種一些灌木林或是選擇一些比較耐澇的樹種形成喬木和灌木的混交林。在栽種這種樹種的時候一定要橫對水流的方向,這樣栽種能夠有效地過濾流過的地表徑流,也能夠減慢地表徑流的速度。

4.5 在溝坡地帶營造防護林,能夠有效避免侵蝕溝的進一步發(fā)展

在一些坡度不大,坡度比較平緩、溝坡的堆塌已經停止,亦或者是在具有雜草覆蓋的土質溝坡上栽種防護林,可以避免侵蝕溝的進一步發(fā)展。對于侵蝕溝的造林方式通常采用插條或是埋干,也可以選擇栽種大苗,一般不適合采取直播造林的方法。

4.6 在侵蝕溝底造林,可以有效防止泥沙流入河中

選擇在侵蝕溝底營造防護林主要是為了能夠有效阻止地表的流水中帶的泥沙流進河中,防止堵塞或者是淤塞河道。在溝底營造防護林,一定要選擇流量較少的地方。大概在每個5~10m橫街溝底,每一柵約為5~10行,株與株的距離大約為30~50cm。在溝底營造防護林的樹種,最合適的就是柳樹。

4.7 在河堤和河岸處營造防護林,能夠減緩水流速度以及避免河地和河岸的沖刷

為了有效降低水流速度,避免水流對河岸的沖擊,應該在河岸以及壩堤處營造防護林,護壩護堤防護林的寬度應該在10m為最優(yōu);要在壩堤迎水處距堤腳2m之外以及在背水處遠離堤腳5m處營造防護林帶。

5 總結

我們不僅要為自己,還要為子孫后代造福,為了能夠實現可持續(xù)發(fā)展,維護生態(tài)平衡,努力做到人類與自然界的和諧相處,我們一定要做好水土流失治理工作。治理水土流失的方法有很多種,但是利用林業(yè)技術治理水土流失,保持水土是一項很好的措施,林業(yè)技術治理水土流失既能做到治標還能做到治本。

參考文獻

[1] 鄧永光.淺談水土流失治理的相關體系與治理模式[J].中國科技,2009(03).

[2] 王廣寒,龍忠富,唐成斌,莫本田.貴州草業(yè)在喀斯特山區(qū)水土流失治理中的作用[J].貴州農業(yè)科學2010(09).

[3] 王廣寒.經濟衰退對中國林業(yè)帶來的機遇和挑戰(zhàn)[J].廣西農業(yè)科技學院,2011(05).

第5篇:水土流失治理范文

關鍵詞:沿江小流域;流失現狀;成因;綜合治理措施

Abstract: The Arctic town of Mohe County county is located in the north, along the Yangtze River is located in the small watershed of Arctic village north bank, is a hilly area, along the river all the year round due to freeze-thaw erosion, gravity erosion, river water and ice force, forming a large area of land, soil and water loss in serious condition.

Keywords: small valley along the river; erosion status; causes; measures

中圖分類號:S157.2

漠河縣位于祖國北極,漠河鎮(zhèn)(北極村)因具有得天獨厚的地理優(yōu)勢和奇特的自然奇觀成為中國最北端的旅游勝地,漠河沿江小流域位于北極村的北極沙州,流域總面積14.84km2,沿江小流域屬低山丘陵地帶,由于沿江岸常年受江水侵蝕的影響,形成了大面積的陡岸,還有人為在此亂采砂石形成較大的灘涂,水土流失狀況嚴重。

1 小流域概況

1.1社會經濟

漠河縣北極村,全村共有農戶637戶,共2904人,其中農民2074人,流域內現有土地資源1484.96hm2,耕地面積為1033.41 hm2,林地329.88 hm2,主要種植特色瓜果蔬菜等,糧食有大豆、青玉米、小麥,馬鈴薯,牧業(yè)生產屬家庭畜牧業(yè),主要品種有豬、牛、羊、雞、鴨等。農業(yè)管理較為粗放,科技貢獻率較低,該流域現有林地,疏糼林地、灌木林,但林業(yè)生產沒有發(fā)揮其應有的作用,今后應大力加強。

1.2氣候特點

漠河縣地處祖國北極,屬寒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春季風大而物燥,夏季短促而濕熱,秋季低溫而霜,冬季寒冷而漫長,本流域的地理緯度較高,太陽輻射量少,年平均氣溫-5.5℃左右,極端最低氣溫-52.3℃,極端最高氣溫39℃,全年無霜期為86d左右,年平均降水量為460mm。

2 水土流失現狀

全流域水土流失面積1007.63hm2,占流域總面積53.7%,各強度級別面積為:微度侵蝕面積155.41hm2,占水土流失總面積的10.46%,輕度侵蝕618.48hm2,占水土流失總面積的61.38%中度侵蝕面積298.42 hm2,占水土流失總面積的20.09%,強度侵蝕81.29hm2,占水土流失總面積的8.067%。流域內有侵蝕溝4條,總長3.55km,均為發(fā)展溝。

沿江小流域水土流失形式主要為水蝕,其中又以面蝕為主,流域內耕地已遭到嚴重侵蝕,有的表土層已全部被剝蝕掉,大塊耕地出現沙礫,秧苗稀少幾乎棄耕,流域內近年來還有毀林開荒的現象發(fā)生。同時,在路邊坡度較陡的地方也有溝蝕,侵蝕溝下切與溝岸擴張均較劇烈,流域土壤侵蝕強度2800t/km2a。

3 水土流失的成因

3.1自然因素

一是漠河縣屬于寒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降雨多集中在六、七、八三個月,強度大,形成徑流,易造成水蝕。由于漠河處于高緯地區(qū),冬季干燥寒冷, 寒冷干燥的冬季在陡峭的岸邊受凍脹力作用,容易形成凍裂,裂寬度常在幾到十幾厘米,雪水或雨水進入裂縫后常大片土體失去穩(wěn)定而崩塌,造成凍融侵蝕;二是漠河縣地理位置的原因,流域內地勢變化較復雜,坡耕地長坡緩,降雨較集中,易形成徑流引起侵蝕,流域內大部分是暗棕壤抗蝕能力低,土壤疏松,抗蝕力差,一遇降雨,匯流面積較大易形成大面積剝蝕。林地坡度較陡也易生產水土流失。

3.2 人為因素

一是毀林毀草,植被遭到破壞。由于“五、六”森林火災及人為眼前利益,在 15 ℃的坡地上開荒,植被破壞,造成水土流失,嚴重的毀木開荒導致林地面積逐年減少,涵養(yǎng)水源的能力降低;二是耕作制度不合理。粗放經營,用養(yǎng)失調。農民采用陳舊的耕作方式,造成犁底層板結,剝削了土壤的保水抗蝕能力。漠河地處高寒地區(qū)作物生育期短,產量低,農民主要依靠耕地廣種薄收,種地不養(yǎng)地,只靠土壤中的自然肥力生產,越種越薄,植被越來越嚴重,耕地得不到保護,加劇了土壤流失,形成生態(tài)系統(tǒng)的惡性循環(huán);三是農民水土保護意識淡薄,大部分耕地資源均遭到嚴重破壞,私挖亂采砂石形成較大的灘涂。四、是治理措施不力。由于水保技術人員少,投入不足,技術措施跟不上,使水土流失不得有效的治理,并極易產生新的水土流失。

4 綜合治理措施

4.1、加大宣傳力度,通過普法宣傳,嚴厲打擊亂砍林木,毀林毀草等違法行為,堅決制止亂墾荒地,私自開采砂石不合理經濟活動。

4.2、采用施工機械,因地制宜地沿自然林帶挖截流溝來分割源頭水勢,讓一部分崗坡水沿截流溝分割下排,讓少量水沿原低洼處排下山坡,嚴防沖刷土層母質,遏制溝蝕形成。

4.3、采取挖集水井,集水坑的辦法,讓崗中洼地無其他途徑下排的水流入集水坑,從而減少下山水的流量,減少水的流速從而達到減少溝蝕形成的目的。

4.4、修建谷坊,固定溝床,防止溝底下切,抬高侵蝕基點,同時可以攔蓄洪水中挾帶的泥砂,淤出臺狀土地可以種植林木和作物。

4.5、對于5。~8。的坡耕地,種植地埂植物防沖帶,在梯田梗種植護埂林,減免水蝕,改善農田小氣候,為作物生長創(chuàng)造良好環(huán)境。

4.6、對現在次生林、疏幼林地、灌木林地、水土流失較強、生長良好,應該經營。對目前無經營條件的,采取生態(tài)修復封山育林,能提高林木生長,涵養(yǎng)水源,保持水土。

4.7、播種抗逆行強,保土性好,生長較快,并具有一定經濟價值的品種,如苜蓿、草木樨。

第6篇:水土流失治理范文

關鍵詞:復合地埂;坡耕地治理;應用

穆棱市是黑龍江省水土保持重點縣(市)、也是全省水土流失最嚴重的地區(qū)之一,屬低山丘陵強度侵蝕區(qū)。多年來,國家、地方、個人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財力,修筑了大量的水土保持工程,使水土流失治理得到了長足發(fā)展。

由于穆棱市地處低山丘陵區(qū),有效土層較薄,只有20~60cm,成土母質多為泥頁巖、變質巖、風化巖,土體穩(wěn)定性差,加之坡長而且陡,因此,多年來穆棱市治理坡耕地是以坡式梯田、地埂植物帶為主導工程,這些工程措施在站北溝小流域坡耕地快速治理中確已充分發(fā)揮了作用。但統(tǒng)觀全市各小流域的坡耕地治理與運行情況,八面通東山和興源鎮(zhèn)西山等小流域采用的復合地埂的治理效果最佳。

復合地埂,即大型竹節(jié)壕與地埂植物帶、坡式梯田、截流溝的結合體,它具有蓄排結合,抗蝕能力強,防預標準高,增加林草覆蓋率等多重功效,是集工程措施、植物措施和農業(yè)耕作措施于一身的水土保持工程。

1、復合地埂的布設、設計和施工

1.1復合地埂的布設

復合地埂一般布設在坡耕地面積較大,林草覆蓋率較低,水土流失危害嚴重的小流域中,按1/200~1/100的比降逆主溝道方向排水,即將坡面徑流排向主溝道的上游,以延長匯流時間。布設前應查清坡面侵蝕溝的情況,在復合地埂經過的地方,應修筑防御標準較高的蓄水池或漿砌石谷坊。

1.2復合地埂的設計

復合地埂一般按防御十年一遇暴雨強度設計,由于復合地埂是以蓄為主,蓄排結合的水土保持工程,在設計時,主要考慮其攔蓄能力和造林密度,因而先確定其斷面尺寸,再計算攔洪量,確定帶間距。

1.2.1每延長米復合地埂攔洪量按下式計算:

QO=(h2/sinθ-A)/2+(h+B)h

式中:QO――每延長米復合地埂攔洪量,m3

A ――單埂斷面面積,m2,A=(a+b)h/2

θ――原地面坡度

h ――埂高,m

B ――埂間距,m

1.2.2設計洪水總量用下式計算

W24=1.16×0.1(K10%/K5%)×B1×200.83×F/20

式中:W24――十年一遇最大24小時洪水總量,m3

K10%――十年一遇模比系數

K5%――二十年一遇模比系數

B1 ――最大一日洪量參數

F ――集水面積,km2

1.2.3每公頃徑流量用下式計算

Q= W24/100F

1.2.4每公頃需修筑復合地埂的長度用下式計算

L=Q/QO

1.2.5帶間距用H=10000/L計算

1.3復合地埂的施工

復合地埂一般是在每年的秋季采用人機結合的方法進行施工。①按1/800~1/500的比降定線。②用筑埂犁修筑兩條間距為B(一般取B為2m)的平行地埂。③用人工或機械剝離1/3的田面及埂間表土,用生土筑埂并拍實,使地埂斷面尺寸達到設計標準,然后將表土復原。④在兩埂間修筑間距為5~10m,垂直于地埂的土擋,土擋高為h/2。⑤耙地改壟,使田面壟向與地埂平行。⑥在復合地埂與侵蝕溝交叉處修筑高標準蓄水池或漿砌石谷坊。⑦第二年春季在地埂上栽植紫穗槐或胡枝子等,埂間空地栽植沙棘或玫瑰等。

2、復合地埂的特點

復合地埂是以蓄為主,蓄排結合的水土保持工程,它具有防御標準高,抗蝕能力強,增加林草覆蓋率等特點。

2.1施工簡單,見效快

復合地埂與坡式梯田的施工方法很相近,均是采用人機結合的方法,操作簡單易行。其單位長度的用工量、土方量約是坡式梯田的兩倍,而攔蓄能力卻是坡式梯田的近3倍,以10?坡面為例,坡式梯田田埂與復合地埂地埂的斷面尺寸如圖:

其中:a=0.5m b=1.9m h=0.7m

則A=(a+b)h/2=(0.5+1.9)×0.7/2=0.84m2

⑴坡式梯田每延長米攔洪量用下式計算

Q1=(h2/tgθ-A)/2

式中:h――坡式梯田田埂高

θ――原地面坡度,θ=10?

A――田埂斷面面積

Q1=(0.72/tg10?-0.84)/2=0.97m3

⑵復合地埂每延長米攔洪量Q。用下式計算:

QO=(h2/tgθ-A)/2+(h+B)h= Q1+(h+B)h

=0.97+(0.7+2.0)×0.7=2.86 m3

⑶攔洪量比較

QO/Q1=2.86/0.97=2.95

復合地埂是按其攔蓄能力設計施工的,因而復合地埂的土方工程完工后即可達到防御標準,當年就可投入運行。

2.2蓄排結合、防御標準高

復合地埂是按一定比降雙埂平行伸展的,每兩個土擋形成一節(jié)大型竹節(jié)壕,可獨立蓄水。當年水量超過設計標準時,每相臨的兩個竹節(jié)壕又可相互連通,整條復合地埂就形成了一條排水渠,可切斷坡面徑流,將超標準降水排向主溝道,大大提高了防御標準,因而它是一種以蓄為主、蓄排結合的水土保持工程,它的排水能力按下式計算:

Q=AC Ri

式中:C――謝才系數

A――排水渠斷面面積

R――水力半徑

i――渠底比降

2.3抗沖刷能力強,工程完好率、保存率高

復合地埂一般寬度為6~7m,在施工時又及時調整了田面壟向,不易遭到人為破壞,而且復合地埂的地埂及埂間空地均栽植了灌木或小喬木,一般在兩年后就可完全郁閉,并形成一定厚度的枯枝落葉層,既可由樹冠、枯枝落葉層、根系構成一道立體防護體系,增強了工程的抗沖刷能力,提高了工程的完好率和保存率。

2.4改善生態(tài)環(huán)境,提高林草覆蓋率

復合地埂的寬度約是地埂植物帶的3~4倍,一般占地26%~33%,相當于在農業(yè)種植區(qū)內增加25%~33%的林草覆蓋率,可生產出大量的灌木條、沙棘果等,既增加了經濟收入,又促進了多種經營發(fā)展。復合地埂是以蓄為主的水土保持工程,在農作物生長階段,帶內的土壤及枯枝落葉層的含水量較大,提高了周邊農作物的抗旱能力,改善了農業(yè)生產條件和生態(tài)環(huán)境,深受廣大農民的歡迎。

第7篇:水土流失治理范文

【關鍵詞】黑龍江?。凰亮魇?;綜合治理

0.引言

黑龍江省土壤面積4437萬公頃(折合6.7億畝),占全省土地總面積的93%。全省耕地和林地面積居全國第1位,牧草地面積居第7位。待開發(fā)的土地居全國第4位,可墾后備耕地居第2位。2004年末,全省耕地990.5萬公頃(1.49億畝),人均3.9畝。黑龍江土地肥沃,有機質含量高。宜農土壤占全省土壤總面積的40%,黑土、黑鈣土、草甸土面積占全省耕地總面積的67.6%,是世界上有名的三大黑土帶之一。黑龍江省是我國重要的商品糧生產基地之一,在全國國民經濟中都占有重要地位。由于近年來城市人口數量的急劇增加,城區(qū)附近土地墾殖率不斷上升,植被遭到嚴重破壞,現已成為全國比較嚴重的水土流失區(qū)之一。因此,對黑龍江黑土的侵蝕和水土流失規(guī)律,加大水土流失的治理力度,對國民經濟的發(fā)展和社會的可持續(xù)發(fā)展具有重要意義。

1.黑龍江黑土區(qū)水土流失現狀分析

黑龍江黑土開發(fā)已有近百年的歷史,但由于近幾十年來化肥的使用,使黑土自身的肥力下降。水利部提供的數據表明,目前黑龍江黑土區(qū)水土流失面積為已經占黑龍江省黑土區(qū)總面積的37.9%,主要表現為侵蝕溝的惡性擴張和表層黑土的急劇流失。

1.1黑龍江黑土土層與土壤結構

黑龍江黑土土層變薄,土壤結構惡化近年已引起研究者的關注,20世紀50年代,黑龍江開墾初期的黑土層,平均厚度達60~70cm,在有些區(qū)域可達1m。目前很多地方的黑龍江省黑土層已經明顯變薄,在有些區(qū)域已露出了黃土母質。且目前還在以每年0.3cm~1cm的速度在流失表土層,但形成1cm厚的黑土層大約需要400到500年時間。

黑龍江省自然狀態(tài)下的黑土團粒結構發(fā)達,容重較輕。但開發(fā)后的黑土粗沙和細沙數量減少,黏粒含量增加。團粒數量減少,孔隙度降低,土層變緊實,導致黑土容重增加,通透性降低,結構破壞,使黑龍江省黑土的水分特性和一些物理性質都明顯改變。

1.2黑龍江省的黑土pH值升高

黑龍江的黑土一般呈中性至微酸性性質,其墾區(qū)的pH值在5.5~6.5之間。由于缺乏對黑土層的保護,使黑龍江黑土表層pH略有升高,酸性減弱,但亞表層pH值沒有明顯變化。

1.3黑龍江省黑土中有機質及全氮含量

黑龍江省黑土中有機質及氮素的含量是土壤肥力高低的主要標志。據調查,黑龍江黑土區(qū)土壤有機質以每年0.1%的速度遞減,大部分地區(qū)的土壤有機質從開墾初的15%已經下降到3%~5%之間。黑土中的全氮含量也下降了65%左右。

1.4黑龍江省黑土中磷和鉀含量的變化

黑龍江黑土全磷含量總的變化趨勢是隨開墾年限的增加而減少,開墾100年后的黑土表層全磷含量為荒地的58.6%,亞表層為荒地的70.2%;而速效磷在荒地表層中含量較高,開墾5年后下降較大,今年又開始增加,黑龍江黑土在開墾10年以后開始使用磷肥有關。亞表層速效磷沒有顯著變化。

2.黑龍江黑土區(qū)水土流失成因分析

2.1自然因素的影響

2.1.1地形因素

黑龍江黑土區(qū)的地形多為波狀起伏的漫川漫崗,雖然坡度較小,但坡面較長,多大于500m,最長可達4000m以上。因此,增加了匯水面積,使地表徑流量增多,尤其在降雨集中的季節(jié),對土壤的沖刷力更強,造成大量表土及養(yǎng)分流失。

2.1.2土壤因素

由于黑龍江黑土表層土壤質地疏松,抗蝕抗沖性能差。尤其當失去植被保護時,極易產生風蝕。表層以下為第四紀黃土狀成土母質,土壤質地黏重,孔隙度小,土壤板結,透水性差。在降雨過程中,土壤水分極易飽和,超滲也會產生較大的地表徑流和沖刷。

2.1.3植被因素

黑龍江黑土的地表植被是水土保持的重要因素。由于大量開墾荒地,忽視對自然植被的保護,目前黑土區(qū)的植被覆蓋率已大大降低,森林覆蓋率僅為10%左右,草場面積約為6.2%。植被的破壞,使黑土失去了有效的保護,加大了黑龍江黑土的水土流失的程度。

2.1.4氣象因素

黑龍江省氣候因素中降水和風對水土流失的影響最顯著。黑龍江黑土區(qū)大部分區(qū)域,降雨歷時短,強度大,大雨或暴雨的降水量占全年降水量的40%~60%,對土體擊濺力強,徑流量大,沖刷強烈,造成嚴重水土流失。但黑龍江黑土分布區(qū)的西部由于降水稀少,風速較大,干旱季節(jié)與產生起沙風速在時間上同步,導致這一部分地區(qū)春季嚴重風蝕。黑龍江黑土區(qū)屬大陸性季風氣候,冬季寒冷干燥,土壤凍結時間長達5~6個月,春季解凍后土壤疏松,這種凍融交替作用,使土壤的抗侵蝕、抗沖刷能力明顯降低。因此,凍融也是黑土區(qū)土壤侵蝕嚴重原因之一。

2.2 水土流失的人為因素

在黑龍江黑土區(qū)東部的山前丘陵和波狀平原區(qū)域,絕大部分土地已開墾為農田,失去植被的保護,致使土壤遭受雨滴的濺蝕和地表徑流的沖刷,水力侵蝕加劇。在黑龍江黑土區(qū)的西部,由于超載放牧和開墾土地,使草原退化和植被破壞嚴重,削弱和喪失了植被對土壤的保護作用。在黑龍江黑土區(qū)的坡耕地上,大部分農戶還采用順坡壟作,使地表水順壟溝下流,水流易于匯集,沖蝕土壤,造成嚴重水土流失。黑龍江在黑土利用上,深耕深翻的次數減少,使耕層變淺,犁底層上移,降低了土壤的透水性和持水能力,增加徑流對土壤的沖刷。

3.黑龍江省黑土區(qū)的水土保持措施

3.1保護植被與提高植被覆蓋率

自然植被是防止水土流失的最有效措施之一。因此,應該保護好黑龍江黑土區(qū)現有林地、草地。同時加大植樹種草的力度,大力營造農田防護林體系,提高植被覆蓋度。

3.2改善耕作制度與增施有機肥料

通過改善不合理的耕作制度,調整農業(yè)的產業(yè)結構,優(yōu)化資源配置,不僅降低了土壤侵蝕程度,而且可以有效增加土壤肥力,改善土壤的性質。同時,為了保持黑土較好的肥力特性,應增施有機肥料,秸稈還田,種植豆科綠肥等技術措施,減少化肥使用量。

4.結語

黑龍江黑土區(qū)的耕地的水土流失,使黑土區(qū)的生態(tài)環(huán)境日益惡化。因此,應在黑土區(qū)水土流失的防治上,多措并舉,建管并重,加大水土保持生態(tài)建設力度,加快水土流失治理步伐。把黑龍江黑土區(qū)的水土保持與環(huán)境建設有機結合起來,整體規(guī)劃,堅持水土保護,保證黑龍江黑土地質量,造福子孫后代。

【參考文獻】

第8篇:水土流失治理范文

Abstract: The causes of soil erosion and control measures are analyzed in the paper. Water and soil conservation programs are established to further strengthen supervision of soil and water conservation. The County's development and construction projects are standardized to preserve water and soil resource,prevent soil erosion and maintain a healthy ecological environment.

關鍵詞:水土流失;成因;加強監(jiān)管;重要性

Key word: soil erosion;causes;strengthening supervision;importance

中圖分類號:TV51 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6-4311(2010)24-0016-01

在科技經濟突飛猛進的今天,環(huán)境與資源保護已引起世人的高度關注,搞好優(yōu)化生態(tài)環(huán)境,“水土流失是頭號的環(huán)境問題”,如不注重防治水土流失,對人類危害的惡果不言而喻。

我縣為長白山火山噴發(fā)構成的典型地形地貌,絕大部分是由山地和丘陵所構成,四周群山環(huán)繞,山坡陡,巖石多,樹木和草場需要非常長的時間方能恢復,由于過去木材的過量砍伐,現在又大量開采石料,新增大量開發(fā)建設項目等因素,破壞了原有的地貌植被,造成嚴重的水土流失,并且大部分是強度流失,沒有幾十年甚至上百年難以恢復植被,同時,山區(qū)水土流失造成的后果極為嚴重,因無法涵養(yǎng)水源,山洪爆發(fā),洪水直瀉大河,短時沖向下游,加大下游防洪壓力,再就是大量泥沙塊石帶到河中抬高河床,造成水位升高。

按照“中華人民共和國水土保持法”第三十四條規(guī)定:在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劃定的崩塌滑坡危險區(qū)、泥石流易發(fā)區(qū)范圍內取土,挖砂采石的,由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門責令停止上述違法行為、采取補救措施,并處以罰款。

在山區(qū)植被好的前提下,各種建設項目不按水土保持法律規(guī)定辦事,認為無關緊要。首先是在公路建設上沒有按照工程與水土保持設施“同時設計、同時施工、同時投產使用”的三同時制度的規(guī)定辦理,人為造成的水土流失嚴重,大量流失的泥土沖埋良田、淤塞河道。其次大量開山采石、挖礦、無序砍伐,不按科學技術操作的農業(yè)開發(fā)等因素,也造成了大量的水土流失。

按照“中華人民共和國水土保持法”第三十二條規(guī)定:在禁止開墾的陡坡地開墾種植農作物的,由縣級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門責令停止開墾、采取補救措施,并處以罰款。

水土流失的主要原因:

①落后的耕作、管理,邊開墾邊撂荒,坡耕地的增多,濫砍盜伐產生了新的水土流失。

②人口增加,自由民的流入,任意開荒砍樹以及不顧條件的種植人參、藥材和發(fā)展養(yǎng)鹿等,都使水土流失的面積和強度加劇起來。

③亂開小片荒、溝壑開地等直接危害農田,由于不采取水土保持措施,產生大量的沖刷溝,沖刷掉大量的泥砂,造成了大量的水土流失。

按照“中華人民共和國水土保持法”第三十三條規(guī)定:企事業(yè)單位、農業(yè)集體經濟組織未經縣級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門批準,擅自開墾禁止開墾坡度以下、五度以上的荒坡地的,由縣級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門責令停止開墾,采取補救措施,并處以罰款。

治理措施:

①坡耕地采取修水平梯田,過渡梯田、地梗植物帶、石格等措施可以控制,水、土、肥的流失,對于精耕細作,提高產量都有一定的作用。

②荒山治理:主要采取植樹造林、改變荒山、平衡生態(tài)環(huán)境,增加民需用材林的面積。

③農田耕作和經營管理的改變能防止水土流失的產生:橫山打壟、合理布置農作物,合理調節(jié)農業(yè)、林業(yè)、牧業(yè)和多種經營的結構,均能起到一定的作用。

④借鑒外地先進的治理水土流失的經驗,是預防水土流失的好經驗是對水土流失區(qū)防冶的一條捷徑。

按照“中華人民共和國水土保持法”第二十四條規(guī)定:各級地方人民政府應當組織農業(yè)集體經濟組織和農民,有計劃地對禁止開墾坡度以下、五度以上的耕地進行治理,根據不同情況,采取整治排水系統(tǒng)、修建梯田、蓄水保土耕作等水土保持措施。

全縣的生產建設項目要按照國家有關文件規(guī)定,凡生產建設性項目,一定要做到水土流失治理與工程建設項目同時設計、同時施工、同時投產使用原則。立項計劃、設計書一定要有防治水土流失的方案并由水保部門審批。否則,不予立項。農業(yè)、林業(yè)部門在組織開發(fā)性項目要將水土流失防治工程納入項目范圍之內。要大力宣傳水保法律法規(guī),以保護環(huán)境資源為榮,做到對破壞水土保持造成水土大量流失的要敢于批評、勸導、舉報,營造一個人人關心水土保持的良好氛圍。同時,治理水土流失一定要堅持“預防為主,保護優(yōu)先”的方針,樹立起良好的保護環(huán)境資源的社會風尚。

按照“中華人民共和國水土保持法”第二十七條規(guī)定:企事業(yè)單位在建設和生產過程中必須采取水土保持措施,對造成的水土流失負責治理。本單位無力治理的,由水行政主管部門治理,治理費用由造成水土流失的企事業(yè)單位負擔。

建設過程中發(fā)生的水土流失防治費用,從基本建設投資中列支;生產過程中發(fā)生的水土流失防治費用,從生產費用中列支。

第9篇:水土流失治理范文

關鍵詞:水土流失;水土保持;農業(yè)水土資源;治理

中圖分類號F323.211,S274.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6708(2011)51-0087-02

1概述

農業(yè)水土資源是人類賴以生存和發(fā)展的基本條件之一,對整個生態(tài)環(huán)境系統(tǒng)的影響廣泛,是非常有限的自然資源。農業(yè)水土資源的流失,不僅對流失流域局部范圍內的土地利用影響嚴重,而且對流域范圍外的整個水土資源具有顯著的影響;是導致土地資源退化甚至破壞的重要因素[1]。

以安徽省江淮地區(qū)為例,該區(qū)域以山地和丘陵地形為主,降水過程中易形成地表徑流導致水土流失,加上人為因素,近年來生態(tài)環(huán)境逐漸趨于惡化,極大地制約著當地農業(yè)的可持續(xù)發(fā)展,給農民的生產生活帶來了不利影響。因此,對農業(yè)水土資源的流失原因及其治理措施進行研究,對修復區(qū)域內的生態(tài)環(huán)境,提升區(qū)域的農業(yè)生產力都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2 區(qū)域內農業(yè)水土資源流失現狀分析

安徽省江淮丘陵地區(qū)位于長江和淮河之間,總面積約3.2萬km2,約占全省總土地面積比例37%。根據2000年安徽省水土流失調查結果,江淮丘陵地區(qū)的水土資源流失面積累積約為3 610km2,超過全省水土資源流失總面積比例的21%。其中,輕度流失水土面積約2 891km2,占全省輕度流失面積的23%;中度流失水土面積約678km2,占全省比例約18%;強度流失水土面積約36km2,占全省比例約6%;極強度水土流失面積為10.65km2,占全省比例約14%[2]。可知,安徽江淮丘陵地區(qū)的水土流失以輕度和中度為主,但強度和極強度的水土流失也占有不可忽視的比重。

3 農業(yè)水土資源流失的危害分析

農業(yè)水土資源的流失,是導致生態(tài)失衡的首要因素,是導致土地土壤肥力下降,水、土資源逐漸枯竭,自然環(huán)境逐漸惡化的重要原因;若沒有科學有效的治理與保持措施,農業(yè)水土資源的流失還將會加速發(fā)展,尤其是丘陵地區(qū)的坡面土壤,對各類侵蝕作用具有相對更強的反應,在水、氣、生物等自然和人為因素的影響下是最容易變化甚至破壞的敏感地區(qū)。1)土壤肥力下降。從土地資源的利用角度來看,水土流失最嚴重的是坡形耕地。水土資源的流失,對農業(yè)生產最為直接的危害是表現為大量肥沃的表土被沖蝕后,土壤中的大量養(yǎng)分也隨之流失,如主要存在于土壤表層的有機質、氮、磷、鉀等養(yǎng)分的大量流失,都將使土地肥力日益下降,引起農業(yè)生產力的顯著下降;2)農業(yè)水利設施的破壞。整個水土流失的過程,其主要動力來自于水流的帶動。水流將土體泥沙挾帶下流,容易引起河道淤塞,水庫填淤等現象,嚴重時甚至引起溝岸崩塌,使區(qū)域流域內大量水庫的調蓄、泄洪、灌溉等水利功能大幅降低,使得水利項目設施的效益顯著降低,試驗壽命明顯縮短;3)生態(tài)環(huán)境惡化。農業(yè)水土資源的嚴重流失,一定程度上也帶來了頻繁的洪澇災害和干旱等自然災害,甚至局部區(qū)域內的生態(tài)失調現象。如安徽省江淮分水嶺地區(qū),其主要以丘陵崗地為主,丘陵地區(qū)面積占該地區(qū)總土地面積的80%以上。近年來,隨著區(qū)域范圍內水土資源流失的逐漸惡化,該地區(qū)的水旱災害等自然災害的發(fā)生越來越頻繁,多年平均降水均在900mm~1000mm,加上降水在時間和空間上分布的極度不平衡,使得在雨季期間流域范圍內的河流水量猛增,易形成洪災;干旱季節(jié)大部分河道的徑流驟減,枯水期甚至出現水源枯竭的現象,旱災頻繁發(fā)生。

4 水土流失成因分析

1)自然因素。當短時間內降雨集中且強度很大,易使水土大量流失;當區(qū)域范圍內地形起伏,使水流容易迅速匯集集中,強化了水土剝蝕、沖刷和重力侵蝕等發(fā)生的條件,易造成水土嚴重流失;另外,部分地區(qū)土壤抗蝕能力差,表層土壤薄,也是水土易于流失的一個重要因素;2)人為因素。在很多山坡丘陵地區(qū)種植的人工林地中,土地利用結構不合理,絕大部分為中、幼林結構組成,由于林草綠化植被的有效覆蓋率相對過低,使得地表土壤缺乏必要的保護,加劇了表層土壤的侵蝕和流失;另一方面,修建工程后未采取有效的水土保持措施,如修路、建廠、挖煤、采礦等工程開發(fā)過程未實施合理有效的水土流失防治方案和水土保持措施;另外,部分農民朋友無節(jié)制的開墾坡地,順坡種植,也較大程度地加劇了水土資源的流失。

5 農業(yè)水土資源流失治理

在局部區(qū)域范圍內,應根據區(qū)域范圍內水土資源流失的具體現狀,以迅速恢復植被覆蓋為中心,采取綜合治理模式,結合工程防護措施,盡快改善區(qū)域內的生態(tài)環(huán)境。1)提高對農業(yè)水土流失危害和水土資源保護重要性的認識。農業(yè)水土資源的流失,是導致土地資源退化甚至破壞的重要因素;充分認識水土資源保持在防治洪澇災害和流域經濟發(fā)展過程中的戰(zhàn)略地位,可有效加強區(qū)域范圍內的生態(tài)環(huán)境建設,保持區(qū)域范圍內農業(yè)經濟的可持續(xù)發(fā)展。農業(yè)水土資源的保持,就是為了防治水土流失,切實保護、改良與合理利用山區(qū)、丘陵地帶的農業(yè)水土資源,有效提高土地(尤其是丘陵山地等)的農業(yè)生產力,充分發(fā)揮農業(yè)水土資源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2)加強完善區(qū)域農、林業(yè)發(fā)展規(guī)劃。合理安排各種經濟林、用材林、防護林的區(qū)域布局,實行多種樹種綜合造林,在有限面積的土地上實現空間的高效利用;對現有森林加強管理,制定科學合理的采伐和補植計劃;對新造幼林加強管理,確保栽種的成活率;宜林荒山地等應結合實際情況采取封、管、撫、造等相結合的管理措施;對坡度相對較大的現有山坡耕地,應有計劃、有步驟地組織退耕還林、還牧措施,不斷擴大山區(qū)丘陵地帶的有效植被覆蓋率;3)因地制宜,調整農業(yè)生產結構,發(fā)揮地區(qū)優(yōu)勢。在山區(qū)丘陵等易發(fā)生水土流失的地區(qū),應以林為主,做到合理利用土地,改變傳統(tǒng)農業(yè)生產模式,因地制宜地建立“復合式新型農業(yè)生產結構”;另一方面,因地制宜,在水庫、河流等水源地的上游,應盡量培育水源涵養(yǎng)型樹林;在可能發(fā)生陷穴、滑坡等災害的山坡或山地應盡量培育水土保持能力較強的樹種;在地質不穩(wěn)定的溝壑坡地應根據侵蝕溝基礎穩(wěn)定情況,修建相應的土樁、柳樁或竹籠等防護結構,防止水土不斷流失引起地質災害的發(fā)生;在靠近溝壑邊緣部位應盡量種植喬、灌木樹種,以有效調節(jié)地表徑流,阻止水溝擴張;4)綜合治理。農業(yè)水土資源的保護,需要農業(yè)、林業(yè)、水利等各相關部門互相配合,結合區(qū)域發(fā)展規(guī)劃制定相應的水土流失治理與保持的長期規(guī)劃,確定治理重點,明確局部區(qū)域范圍內的治理目標,在解決好地區(qū)規(guī)劃與社會發(fā)展的前提下,做到山、水、田、林、土的綜合治理,有效提高農業(yè)水土資源的保持效率。

6 結論

水土資源的保持,是農業(yè)水土資源發(fā)揮優(yōu)勢的最基本條件之一。農業(yè)水土資源的利用合理與否,直接影響到地區(qū)農業(yè)生產的生產效益;另一方面,水土資源的保持程度,也較大程度地制約著水資源的利用,水土資源的有效保持,可為水資源的合理開發(fā)利用創(chuàng)造有利條件。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