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教育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医学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经济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金融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管理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科技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工业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SCI杂志
中科院1区 中科院2区 中科院3区 中科院4区
全部期刊
公務員期刊網 精選范文 我有一個夢想演講詞范文

我有一個夢想演講詞精選(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我有一個夢想演講詞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我有一個夢想演講詞

第1篇:我有一個夢想演講詞范文

【關鍵詞】語文教學 平淡 簡單 扎實 輕松

語文課就是教師引導學生學習、理解、運用語言文字的課,是學生聽、說、讀、寫的綜合實踐課,是引導、浸潤、提升語文素養(yǎng)、人文素養(yǎng)的課。說到底就是學生學習說語文、讀語文、寫語文、用語文的課。語文課該怎樣教?我的實踐和體會是:

平平淡淡教語文 平淡即平實淡雅,不刻意雕琢,不自作矯情,不故作姿態(tài),是原色、原汁、原味,是本色語文、本體語文、本真語文。例如,一些老師教《林黛玉進賈府》時,制作了若干花哨的課件,牽扯到很多關于《紅樓夢》的內容,但筆者以為長文短教,平淡為真。這篇文章主要人物自然是林黛玉,所以課堂設計就應以其作為“主人公”。教這篇課文時,首先,筆者聯(lián)系課文未選的前三回中對林黛玉的介紹,讓學生了解其身份來歷即“進賈府”的原因;接下來明確“進賈府”后,拜見了哪些人,看到了賈府的哪些物、事,產生了怎樣的心理,以熟悉情節(jié)、熟悉人物。然后,再倒過來,林黛玉進賈府后,賈府中的人看林黛玉。一是眾人眼里的林黛玉;二是寶玉眼里的林黛玉——看到的是她的長相,看到的是她的性格,擴展到后人評說(看)林黛玉,當代人評說(看)林黛玉,學生評說(看)林黛玉,最后以老師眼中的林黛玉作為結束。這樣,雖然平平淡淡,但能緊緊扣住文本,不蔓不枝,逐層推進,壓減有了課時,實際效果也很好。

再如蘇教版必修三《老王》這篇散文,作者用平淡如水的語言給我們介紹了老王的身世以及她與老王交往的幾個生活片斷,還有老王死后她的愧怍心理,集中刻畫了老王這個人物的形象,他窮苦卑微,生活凄涼艱難,為人老實厚道,有著知恩圖報的美德。作者高度贊揚了老王善良的品質,含蓄地提出了關懷不幸者的社會問題。本文人物關系簡單,內容單純,學生仔細閱讀兩遍便可理解課文內容并初步了解老王這個人物形象,但是真正深入人物的內心,把握作者的感情及文章的主題卻有些難度?,F(xiàn)如今中學生生活普遍優(yōu)越,閱歷淺顯,他們對現(xiàn)實生活中如老王一樣的不幸者可能漠不關心,甚至忽略了他們的存在,不會有作者那樣的感受,不能夠理解身份、地位、學識與老王懸殊極大的作者為何要對老王關愛有加;為什么老王去世幾年都對他懷有愧怍之情?因此,在教學時,筆者極力創(chuàng)設情境,讓學生融入課文當中,走近老王的生活環(huán)境與內心世界,從對平淡生活的體驗,發(fā)自真心的同情于老王的“苦”,感動于老王的“善”,并且把課文內容與生活實際結合起來,拉近學生與生活中“不幸者”的距離,學會關注身邊的弱者,用善良去體察善良,用愛心去澆灌世界。把對文本的學習引入學生的生活。

平平淡淡教語文就應該體現(xiàn)兩個字,一是“真”。教師緊扣文本,以真心與文本,與學生進行平等對話,以真情和作者及學生進行真誠交流,以追求“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飾”之境界。二是“靜”。教師心靜如水,始終圍繞語文課的特點,不講奢靡,不求浮華,不顯繁雜。師生之間,師生和文本之間有心靈的絮語,有自然的默契,有隨機的暗示,有會心的微笑。這就是潛移默化,也就是“不言之教”。當然,平平淡淡不是平板淡漠,更不是平庸散淡。只要緊扣重點、難點,平淡之中,自然會奇峰突起,有奇思妙想,有神來之筆。平平淡淡教語文,方露語文本色。正如《詩品》中所言“生色遠出,妙造自然”。又如蘇軾所說“絢爛之極歸于平淡”。從某種意義上說,平平淡淡更像一種心態(tài)、一種風格、一種修養(yǎng)、一種境界。

簡簡單單教語文 語文課不要脫離文本和學生實際,求全、求多。不要把教學環(huán)節(jié)設計得過于復雜,也不要使教學方法花樣翻新,更不要讓課件充斥課堂,喧賓奪主。當前,有些課,尤其是公開課,容量太大,節(jié)奏太快,師生對答匆匆,課件不斷疊出,沒有思考的余地,沒有回味的時間,只是為了盡快地完成過多的教學任務,文本的精髓被擱此一旁,知識如浮光掠影,訓練似蜻蜓點水。長此以往,知識如何能內化?技能如何能熟練?

第2篇:我有一個夢想演講詞范文

一、整合專題安排

在實際的高中語文教材中,外國文學選文較為集中,需要教師根據(jù)教學目標進行順序和形式上的整合,不能每篇課文都詳細地講解,需要有一定的取舍。比如,在高中語文必修教材中,選有《我有一個夢想》《在馬克思墓前的講話》《不自由毋寧死》等,這幾篇文章都是以演講詞的形式展現(xiàn)給學生的。所以,教師需要詳細講解前兩篇或者自己認為較為重要的兩篇,讓學生理解作者表達的情感和價值觀,也讓學生掌握演講詞的表現(xiàn)形式。剩下的兩篇就讓學生自己根據(jù)教師的講解過程去揣摩體會,進一步了解作者的情感展現(xiàn)方式和演講的形式,這樣就可以更好地加深學生對外國文學的了解。除了教材中的外國文學作品以外,教師也可以根據(jù)講課進度引進一些文學性較強的外國作品,帶領學生進行自主學習。這樣教師可以更好地擴大文學視野,深化學生對外國作品的體驗。比如,教師可以引進托爾斯泰的著名作品《安娜•卡列尼娜》或是《戰(zhàn)爭與和平》,它們都是具有很強代表性的外國作品,很好地表現(xiàn)了作者的情感和當時的社會狀況,展現(xiàn)形式也比較經典,可以極大地提升學生對外國文學的理解。

二、改進學習方法

教師若想更好地引導學生了解外國文學作品,自身應該有較高的語文素養(yǎng)和文化底蘊。教師自己應該對外國文學有很深的了解,這樣才能更好地指導學生學習。教師首先應該對語文課堂中的外國文學教學有一個正確的認識,外國文學作品富有人文性,學生在學習的時候可以了解外國的風土人情、人物特征等,教師應讓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掌握語言文字的應用,把握文章的整體語感,了解文章的結構特征。因此,教師一定要具備極好的文學素養(yǎng),熟悉外國文學史,應對教材所涉作家的寫作風格有深入的了解。這樣在講解的時候才可以幫助學生從一個更深更廣的角度解讀文章,理解其中的情感。教師在教學的時候要以學生為主體,讓學生自己去思考,學生之間進行合作探究學習,引導學生進入作品的情境中,這樣可以更好地體驗當時的社會風氣和主人公的情感,感悟到文章中更深層次的內涵。舉個例子,在學習《歐也妮•葛朗臺》時,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分析歐也妮的父親老葛朗臺,從他身上感悟出資本主義社會的丑惡本質,讓學生將自己帶入歐也妮這個身份中去體會主人公的無助和悲哀。這樣學生就可以更好地體會出資本主義的丑陋面貌,進一步肯定社會主義,進而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教師也可以讓學生將外國文學作品和中國文學作品進行對比,這樣學生會有更強烈的體驗。

三、加強興趣引導

第3篇:我有一個夢想演講詞范文

虛假教學是指表面上師有所教、生有所獲,事實上卻偏離語文的教學本質,違背了漢語的教學規(guī)律,收效甚微的課堂教學活動。從外延來說,虛假教學包含主觀故意和客觀存在。主觀故意指的是教師明知自己的教學行為違背教學規(guī)律,卻出于利益考慮或迫于外部壓力,知錯犯錯;客觀存在指的是教師無意造假,只是由于辨識能力有限、認識偏差等采取了違背教學規(guī)律的教學行為。

一、虛假的教學活動

教學活動,是指教師精心安排的支持學習者內部學習過程的外部事件。教學活動必須承載與教學目標相一致的教學內容,而不是為了追求課堂氣氛的熱鬧,為活動而活動。

請看一節(jié)教學李清照《聲聲慢》的公開課。介紹完作者,教師連續(xù)叫了三個學生朗讀,但都不滿意。于是教師自己開始范讀,范讀結束后,領著學生品詞。然后,教師讓學生把這首詞改編成現(xiàn)代詩,半分鐘后就要求做答。最后一個教學環(huán)節(jié),教師要求學生根據(jù)自己的理解演繹該詞。略作準備后,幾個學生上臺跳了一段街舞,接著有學生用《老男孩》的曲調演唱了這首詞。

據(jù)此,我們通過分析教師在課堂上展示的教學活動來評判一下這節(jié)課是否為有效教學。首先,在學生朗讀不盡如教師之意時,教師并沒有對學生的朗讀進行任何點評,即指導學生朗讀李清照詞的基本策略;教師范讀以后沒有讓學生復讀就馬馬虎虎過去了,這樣一來,就使得教師的范讀失去了示范的功能和目的。其次,把原詞改編成現(xiàn)代詩,只是兩種語言形式之間的轉化,教師沒有針對原作進行煉字、押韻、修辭等借助語言傳遞思想和情感的教學,學生對原作語言美的認識仍然停留在感性層面,而且準備時間過短,不可能產生高質量的改編作品,此項活動形同虛設。最后一個教學環(huán)節(jié),學生的演繹脫離原作意境,呈現(xiàn)出低俗化、娛樂化的傾向,教師也并沒有給予相應的點評和指導。最終,學生對這首詞的意蘊和情感沒有任何深刻體會,這堂課的教學價值也就沒有實現(xiàn)。

由此可知,明確的活動目標和充實的活動內容是保障教學活動有效性的關鍵。此外,教師和學生的行為怎樣彼此影響,前后兩個活動之間怎樣銜接,怎樣評價和檢驗活動的效果等,也需要斟酌。

二、虛假的多元解讀

在閱讀活動中,由于知識水平、生活閱歷、解讀方法等因素的差異,不同的人(或同一人身處不同階段時)對同一作品會有不同的理解和感受,所以產生了多元化的解讀。但是,“多元”不等同于“無限”,過度自由的解讀很容易走向誤讀。

郭初陽老師執(zhí)教的《愚公移山》是一堂名課。課堂上,師生從多個角度論證了愚公不僅“實愚”,而且是一個陰險、毒辣、自私、瘋狂的老頭。[1]這種解讀看似不落俗套,但忽視了文本解讀的規(guī)定性。首先,從文本解讀的方法來看,閱讀古典文本最起碼的原則就是回歸歷史語境,否則就不能對文本內容做出公平合理的判斷。當學生利用遺傳學、生態(tài)學等現(xiàn)代知識來批駁愚公移山時,教師不僅不加以糾正反而大加贊賞。這種只顧求新而不尊重原則的教學導向,不利于學生形成嚴謹?shù)奶骄烤?。其次,從寓言這種體裁的教學任務來看,學習寓言重在透過寓體把握寓意,不能苛求故事本身的邏輯性和科學性。郭老師把“移山”當作一個真實行為并以此來分析愚公的性格形象,屬于教學內容定位的偏差。

總之,在閱讀活動中,“接受主體除了充分調動自己的創(chuàng)造性,對文本進行再創(chuàng)造之外,也必須接受文本的制約”[2],教師要引導學生結合作者生平、時代背景、體裁特點等因素,以系統(tǒng)性、整體性的眼光探究文本的內涵和價值。

三、虛假的教學情境

教學情境,是指教師為使學生能夠對所學的教學內容產生一種身臨其境的感官體驗,在教學過程中針對教學內容而創(chuàng)設的一種情感氛圍或事件語境。教學情境貴在自然、真實,否則難以引起學生的情感共鳴。

請看一節(jié)教學《我有一個夢想》的公開課。教師首先讓學生暢談個人夢想,導入課文學習。然后,教師讓學生自由朗讀課文提出疑難問題。教師對學生的問題簡要回答后,將馬丁·路德·金的夢想總結為四句口號,并帶頭吶喊兩次,結果只有幾個學生小聲配合。下課前教師播放原演講的錄像片段,要求學生根據(jù)馬丁·路德·金的夢想修改個人夢想,沒有得到任何回應。

上述課例中,可以看出教師在有意識地創(chuàng)設教學情境,但遠遠沒有達到預期效果。導入環(huán)節(jié)漫談理想,雖然與教材文本內容相關,但偏離了“學習這篇演講詞中運用敘事細節(jié)傳遞情感的高超演講技巧”這一教學重點,學生在整堂課中并沒有學到演講詞與其他文體語言表達形式的不同。課堂進行到一半時,教師領喊口號,極力要創(chuàng)設一個激情澎湃的氛圍,但學生的表現(xiàn)并不積極。因為這種情緒調動必須在學生充分理解教材內容的基礎上才能取得最佳效果,本節(jié)課教師沒有補充時代背景,也沒有對馬丁·路德·金的演講內容和演講技巧展開教學,所以學生對教師總結的口號難以產生情感共鳴,沒有吶喊的欲望。下課前,學生被錄像中馬丁·路德·金的演講激情和語言魅力所感染,本來是一個可以出彩的教學契機,教師卻借機展開了“放下小我心憂天下”的思想教育,又一次偏離了本課的教學重點。

綜上所述,教學情境需要貼近學生生活實際,內含問題意識,抓住時機自然生成。同時,教師要做一個觀察者和交流者,當發(fā)現(xiàn)預設的教學情境無效時,應及時與學生溝通并調整教學行為。

四、虛假的小組合作

合作學習是一種旨在促進學生在異質小組中互助合作,達成共同的學習目標,并以小組的總體成績?yōu)楠剟钜罁?jù)的教學策略體系。[3]現(xiàn)在有許多教師熱衷于在課堂上組織小組合作,但實際上教師本身并沒有把握這種學習方式的內在要求。

請看一節(jié)教學《奧斯維辛沒有什么新聞》的公開課。教師首先請兩名學生展示課前搜集的資料,稍稍點評后即要求學生四人一組,找出文中描寫參觀者的段落,組內朗讀,并在事先準備好的紙條上標注朗讀優(yōu)秀的學生的名字。明確任務后,學生立即前后桌為一組朗讀課文,教師在教室內來回走動。過了三分鐘,教師提醒學生每組可以標注多個名字,又過了一兩分鐘,學生開始竊竊私語,教師拍手示意終止合作。

這就是目前語文課堂上小組合作的常態(tài),有合作之形無合作之實。首先,合作任務不合適?!秺W斯維辛沒有什么新聞》語言含蓄深沉,更適合默讀而不是朗讀。因為默讀可以細致地思考、比較、推敲、揣摩,可以自由地停頓下來重復看、反復想,從而促進理解的深入,而朗讀達不到這種效果。把這篇文章作為練習朗讀技巧的材料是對文本的浪費,并且朗讀完全可以是個人行為,沒有必要小組合作。其次,小組劃分不科學。本堂課并沒有依據(jù)學情來劃分小組,而是前后桌之間簡單結合,各組情況參差不齊,組內不能優(yōu)勢互補,組間不能展開競爭,小組合作的意義大打折扣。此外,教師沒有起到應有的作用。在學生進行合作的過程中,教師應該觀察課堂維持秩序,并有選擇地與學生進行溝通,了解討論情況,提供必要幫助,而不能置身事外。

總之,小組合作并不像表面上看起來那么容易。教師要認真學習合作學習的理論,熟知合作學習的要素,按照科學分組、積極調控、及時評價的要求,在實踐中找到組織小組合作學習的門徑。

“千教萬教教人求真,千學萬學學做真人”,求真務實是教育教學的基本原則,擔負著神圣的母語教學任務的語文課尤其應該以真為美,以實求進。真正的語文教學,就是要培養(yǎng)學生對祖國語言文字的感知能力和運用能力,教學內容和方式的選擇都必須為這個目的服務。我們期待看到語文課堂上簡約有效的教學活動,有理有據(jù)的多元解讀,自然而然的教學情境,智慧碰撞的小組合作。返璞歸真,才是語文教學的正途。

參考文獻?

[1]郭初陽.言說抵抗沉默[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6:124.

第4篇:我有一個夢想演講詞范文

關鍵詞:修辭

一、問題的提出

在教學實踐中,筆者發(fā)現(xiàn)很多學生在英語聽、說、讀、寫各個環(huán)節(jié)中,很少能夠恰當理解或者使用各種常見的修辭句式。如在聽力實踐中不能準確領會一些夸張的修辭言語;口語表達中不會用溫和或者模糊的說法替換難聽或者生硬的語句;閱讀中無法領會作者的真實用意,很難領會其引申的內涵;寫作中更無法使自己的文章能激發(fā)讀者的想象,使自己的描述鮮明而更有力度。長期以來廣大的英語教學者主要從規(guī)范語法和措詞的準確性等顯性手段來進行教學研究和反饋。在反饋點評過程中,也很少能夠從修辭的各種手法等寫作技巧進行分析指導。修辭作為一項基本的語言表現(xiàn)方式,一直是英語學習與應用的盲點,教師教學中的難點。學生對修辭方面的知識更是少得可憐,而我們現(xiàn)行所采用的新教材在內容上賦予了較強的時代感,其語言地道、信息量大、詞匯覆蓋面廣、句式靈活,這些特征不僅促進了學生心智、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和人文素養(yǎng)的提高,而且與此同時對我們英語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筆者認為教師有必要對教材中的修辭句式進行分析,了解修辭的運用規(guī)律,幫助學生提高語言的分析能力,達到有效運用語言的能力。

二、修辭的含義

一些語言和文章之所以流傳廣泛,經久不衰,是因為它們極有表現(xiàn)力,其中不乏準確恰當?shù)挠昧诵揶o從而使文章更加形象生動、意蘊豐富并引人入勝。那么什么是修辭呢?修辭(rhetoric),即修飾文字詞句,是運用各種表現(xiàn)方式,使語言表達得準確,鮮明而生動有力(現(xiàn)代漢語詞典,2002)。詞可以有兩種用法:一種是遵循本來的意思來使用;另一種就是按引申的意思來用。后一種用法便是使詞句鮮明而生動的比喻用法,目的在于激發(fā)讀者或者聽眾的想象。例如“chip與block”本來的意思分別是“(木、石等)碎片與整片(塊)” ;但在You are really a chip off the old block.(你真像你父親。) 這個諺語里,“chip與block”就用引申的用法了,有了新的引申意義:“兒子與父親”,正是因為把物引申為人,給我們留下了更深刻的印象。詞的修辭用法有很多方式,稱為修辭格(The figures of rhetoric)。

三、修辭的種類

為了幫助學生理解修辭格的有關知識,筆者現(xiàn)就我們新教材中常見的幾種修辭格式做一些簡單介紹。

1. 明喻(Simile)

明喻是一種最簡單、最常見的修辭方法,是以兩種具有共同性特征的事物或現(xiàn)象進行對比,表現(xiàn)本體和喻體的關系,兩者都在對比中出現(xiàn),其基本格式是“A像B”,常用的比喻詞有as, like, as if, as though 等。

例如:

(1)My freedom is as dear to me as life itself.

(譯文:我的自由對我就像生命一樣寶貴。)

(2)But relief soon spread through Nome like the golden rays of the dawn itself.

(譯文:但是人們變得輕松的感覺就像黎明時的金色陽光一樣傳遍了諾姆鎮(zhèn)。)

2. 暗喻(Metaphor)

暗喻也是一種比喻,但不用比喻詞,因此被稱作縮減了的明喻(a compressed simile)。它直接把一種事物名稱用在另一事物上,從而更生動、更深刻的說明事理,增強語言的表現(xiàn)力。

例如:

(1)What will parents do without the electronic baby-sitter?

(譯文:如果沒有這位電子保姆,父母該怎么辦呢?)

這句話形象地說明了電視機的保姆功能。

(2)Some books are to be tasted, others to be swallowed, and some few to be chewed and digested.

(譯文:有些書可以淺嘗輒止;有些書可以囫圇吞棗;還有少量的書要細嚼慢咽、消化吸收。)

這是弗朗西斯?培根(Francis Bacon)在他的名著《論說文集》(Essays)中論“讀書”譯文中的一句名言。培根在這里把讀書比作吃東西,把書比作食物。有的食物只要嘗一下就夠了(to be tasted);有的食物無需咀嚼,就可以大口大口的吞食(to be swallowed);只有少數(shù)食物需要細嚼慢咽、好生消化(to be chewed and digested),比喻貼切,寓意深刻。

3. 提喻(Synecdoche)

又稱舉隅法,主要特點是局部代表全體,或者以全體喻指部分,或以抽象代表具體,或以具體代抽象。

例如:The Great Wall was made not only of stones and earth, but of the flesh and blood of millions of men.

(譯文:長城不僅是用石頭和土建造的,而且是用幾百萬人的血和肉體建成的。)句中的:“the flesh and blood”喻為“the great sacrifice”(巨大的犧牲)

4. 擬人(Personification)

擬人化,或稱人格化(personification),是一種極為生動的修辭手法。作者通常是根據(jù)想象把無生命的東西當作有生命的東西來描寫,賦予各種 “物”以人的言行或思想感情,使表現(xiàn)對象更為突出感人,增強了文章的渲染力和吸引力。

例如:

(1)But the houses were cold, closed, and unfriendly.

(譯文:可是那些房子冷漠無情,門窗緊閉,一點也不友好。)House 本來是沒有感情的,作者通過擬人的手法,表現(xiàn)房子里的人冷漠無情。

(2)New York never sleeps. The underground railway runs 24 hours a day, and there are all-night cinemas, bars and restaurants.

(譯文:紐約是一座不眠城市,地下鐵路一天24小時不停地運營,還有通宵電影院、酒吧間和餐館。)

5. 夸張(Hyperbole)

Hyperbole一詞源于希臘語的“hyperbole”,意為“excess”(超過)??鋸埵窃谡f話或者寫文章時為表達強烈的感情,有意強調,或者是為了幽默、滑稽、嘲諷時所用的修辭手段。有時故意夸大或縮小事情的原樣,從表面上看不真實,有時還難免荒謬。其多見于日??谡Z和文學作品中。

例如:Years of hard work, very little food, only a small cold room to live in and never a moment’ rest.

(譯文:多年的勞累,食不果腹,斗室寒舍,從無休息。)該句作者用否定詞的重疊進行夸張。

6. 平行結構(Parallel construction)

Parallelism (平行結構)一詞來自希臘文“parallelism”,意為“along one another”(并排)。平行結構又叫排比,它將兩個或者兩個以上意義相關、層次相同、句法功能相同的詞、詞組、分句等成串排列以表達同類的行為、思想、概念的一種結構序列。所以從語法角度看,它屬于并列結構(coordination);從修辭角度來看,它是為提高語言表達能力而運用的一種簡潔明快的修辭手段。運用這種結構寫出的文章結構勻稱、說理有力、敘事生動、抒情深刻。在散文或詩歌中運用這種結構,不但語言簡潔、語義豐富,而且音調和諧、朗朗上口;在演講中運用這種結構會使演講鏗鏘有力,節(jié)奏明快且有較強的影響力和感染力。英語中的平行結構可以是詞與詞之間、短語與短語之間,也可以是句子與句子之間。請看下面含有平行結構的例子:

(1)Some people think that the weather is unpleasant, the city ugly and dirty, the competition fierce and the streets unsafe.

(譯文:有些人認為,這兒的氣候不佳,市容丑陋骯臟,競爭激烈,街上不安全。)

(2)“I have a dream that one day on the red hills of Georgia the sons of former slaves and the sons of former slave-owners will be able to sit down together at the table of brother-hood...I have a dream that my four little children will one day live in a nation where they will not be judged by the color of their skin but the content of their character.”

(譯文:“我夢想有一天,在佐治亞山的紅色山崗上,昔日奴隸的兒子和昔日奴隸主的兒子,將能一起圍坐在充滿兄弟情誼的桌子旁...我夢想有一天,我的四個孩子將生活在一個不是以他們的膚色,而是以他們的品格優(yōu)劣來評價他們的國度里?!保?/p>

Martin Luther King 膾炙人口的演講名篇《我有一個夢想》以其磅礴的氣勢,富有感召力的思想內涵為各國人民所傳頌。其演講詞中大量運用多種修辭手法,尤其是平行結構的多次使用大大增加了演講的氣勢。如該例句,語言形式整齊有序,讀起來聲韻和諧,鏗鏘有力,并通過前后相同的句式從語義上或形成鮮明對照、或層層深入,起到深化思想感情和渲染氣氛的目的。如果教師在課堂教學中能結合影音材料進行多媒體教學,將更能使學生感受到英語語言的音韻美、節(jié)奏美、內涵美、情景美。從而達到理想的教學效果。

7. 反語(Irony)

英語修辭格“irony”就是說反話,用反面的話來表達正面的意思。這種修辭格可用來進行諷刺,但多數(shù)是用來表達一種善意的幽默或俏皮,故意說出與本意相反的話。

例如:Oh, you haven’t? Well, of course, I know that gentlemen like you carry only large note.

(譯文:哦,你沒小鈔票?當然,我知道像你這樣的先生是只帶大票子的。)

店員這句話意在嘲笑衣著破爛的顧客:像你這樣的人怎會有大額票子呢?說你是“gentlemen(紳士) ” 實則“beggar(乞丐) ”而已。嘲諷之意相當明顯。

8. 矛盾修辭法(Oxymoron)

矛盾修辭法用兩種不相調和甚至截然相反的特征來形容一項事物,在矛盾中尋求哲理,以便收到奇特的修辭效果,這就是矛盾修辭法。用了這種修辭方法,語言會顯得精煉簡潔,富有哲理,并產生強大的邏輯力量,產生一種出人意料、引人入勝的效果。

例如:A miserable, merry Christmas(悲喜交加的圣誕節(jié))。出自于一個圣誕節(jié)的故事。圣誕節(jié)那天,故事主人公小男孩經歷了從痛苦的邊緣到幸福的頂峰的過程。因此,小男孩度過的那個圣誕節(jié)既是最糟的,又是最好最幸福的。

9. 頭韻(Alliteration)

頭韻與前面幾種修辭方式不同,頭韻法是一種語音修辭方式,它指一組詞、一句話或者一行詩中重復出現(xiàn)開頭字母相同的單詞,常用于文章的標題、詩歌及廣告語中,簡明生動,起到突出重點、加深印象、平衡節(jié)奏、宣泄感情的作用。

例如:How and why he had come to Princeton, New Jersey is a story of struggle, success, and sadness.

(譯文:他如何以及為什么來到新澤西州的普林斯頓是一個充滿奮斗、成功和令人傷心的故事。)文中“struggle”, “success” “sadness”全部以“s”為頭韻。使讀者讀到這句印象極為深刻。

免责声明

本站为第三方开放式学习交流平台,所有内容均为用户上传,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若内容不实请联系在线客服删除,服务时间:8:00~21:00。

AI写作,高效原创

在线指导,快速准确,满意为止

立即体验
文秘服务 AI帮写作 润色服务 论文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