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教育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医学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经济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金融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管理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科技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工业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SCI杂志
中科院1区 中科院2区 中科院3区 中科院4区
全部期刊
公務員期刊網(wǎng) 精選范文 表示聲音的詞語范文

表示聲音的詞語精選(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表示聲音的詞語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表示聲音的詞語

第1篇:表示聲音的詞語范文

2、不絕如縷:多形容局面危急或聲音、氣息等低沉微弱、時斷時續(xù);

3、發(fā)聾振聵:聲音很大,連耳聾的人也聽得見;

4、沸反盈天:聲音像水開鍋一樣沸騰翻滾,充滿了空間。形容人聲喧鬧,亂成一片;

5、歡聲雷動:歡笑的聲音象雷一樣響著。 形容熱烈歡乎的動人場面;

6、鬼哭狼嚎:大聲哭叫,聲音凄厲;

7、石破天驚:箜篌的聲音,忽而高亢,忽而低沉,出人意外,有難以形容的奇境;

第2篇:表示聲音的詞語范文

關鍵詞:語流音變;普通話;節(jié)律;輕聲;變調(diào)

中圖分類號:G642.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9324(2012)07-0077-03

學習一種語言,如果只是能把每個音素或音位的音發(fā)得準確是不行,因為在一個詞、一個句子中,只是一個音素、一個音節(jié)地發(fā)音,使人聽起來像在念字,而不是說話。我們說話時,是在一定的時間內(nèi)把一連串的音組合起來連續(xù)說出來,用以表達一定的內(nèi)容和意義。連續(xù)說時情況就不一樣了,為了適應發(fā)音器官的運動,相鄰的音常常因為相互影響而使得某個音發(fā)生一些變化,于是在日常語流中形成語流音變。普通話中最典型的語流音變是輕聲、兒化、變調(diào)和語氣詞“啊”的變化,語流音變在不同的語境、不同的意義中會有不同的使用方法,也就出現(xiàn)了模棱兩可的選擇。

一、語流音變中的輕聲困擾

普通話的每個音節(jié)都有它的聲調(diào),可是在句子里有些音節(jié)常常失去了原有的聲調(diào)而念成較輕較短的調(diào)子,叫做輕聲。所有的輕聲音節(jié)發(fā)音都變得短而輕,但并非音高都相同,輕聲音節(jié)在音高上這種差別往往取決于前一個音節(jié)聲調(diào)的高低。普通話中的四個聲調(diào)分別是陰平、陽平、上聲、去聲,陰平后面的輕聲音節(jié)念半低調(diào)(2度),例如“媽媽”;陽平后面的輕聲音節(jié)念中調(diào)(3度),例如“葡萄”;上聲后面的輕聲音節(jié)念半高調(diào)(4度),例如“你們”;去聲后面的輕聲音節(jié)念低調(diào)(1度),例如“親愛的”。問題是我們?nèi)绾螠蚀_把握哪些是必須讀成輕聲的音節(jié)呢?普通話測試中的第二大題是讀雙音節(jié)的詞,某些雙音節(jié)詞在孤立的環(huán)境下并不能確定是否應該讀輕聲。例如,孤立的雙音節(jié)詞語“地道”,一種讀法是兩個音節(jié)都去聲,作為名詞表示地下坑道的意思;一種讀法是第一個音節(jié)讀去聲第二個音節(jié)讀輕聲,作為形容詞表示“真正的”。兩種讀法都正確,因此這給參加普通話測試的應試者帶來了不小的麻煩。對于播音與主持藝術專業(yè)的學生而言,在不同語體、不同風格的節(jié)目中也會出現(xiàn)輕聲把握不準的情況:例如“棉花”一詞,在新聞語體中“花”不讀輕聲,但在廣播對話、主持人節(jié)目中“花”就可以讀輕聲,使語言更加口語化。輕聲是普通話中一個重要的音變現(xiàn)象,一個音節(jié)(一個詞語)要不要讀輕聲,除了要從詞義、習慣分析外,還應結合不同的語言環(huán)境、節(jié)目形式、廣播語體等等方面考慮,所以作為語言文字工作者,我們要增加對音節(jié)、詞匯的了解認識,善于思考與分析。普通話節(jié)律的研究中,對輕重音以及詞語輕重格式一直以來都有關注。從趙元任(1924)提出的“輕聲”概念,到他1968年對漢語重音進行的分類,以及徐世榮、周殿福(1980)提出的普通話輕重格式,都已經(jīng)為我國語言學界所認同。20世紀80年代以后,有人又通過聲學實驗的方法,對輕重音的聲學特征以及輕重音在連續(xù)語流中的變化,進行了音長、音高和音強等多方面的考察研究。雙音節(jié)詞語和多音節(jié)詞語一旦進入語流成為節(jié)律單元,其輕重格式將會如何體現(xiàn),各音節(jié)在節(jié)律單元內(nèi)部的主次關系會發(fā)生何種變化等問題,在漢語節(jié)律研究中都引起了不同程度的關注。人們對普通話節(jié)律的感知和把握,通常是以二至四音節(jié)組合為基礎的,習慣于把二至四音節(jié)的詞語作為“囫圇的”整體,當成表意和節(jié)律的基本單元加以運用。因此二至四音節(jié)組合都具有相對穩(wěn)定的輕重格式。而在五至七音節(jié)組合中,我們比較難以找到輕重變化的規(guī)律。其原因:一是內(nèi)部結構的組合關系多樣,如五音節(jié)跨語節(jié)可以有23組合、32組合、14組合、41組合、2+輕+2組合等等;二是每種組合的各部分詞語一般會保留原來輕重格式的痕跡,使得跨語節(jié)中的輕重變化比較復雜。關于漢語節(jié)律單元內(nèi)部輕重音及其聲學特征,或許能夠從一個角度得出新的結論,在廣播電視有聲語言中雙音節(jié)詞語和多音節(jié)詞語的輕重格式究竟以什么樣的狀態(tài)存在,是很值得探討的。

二、語流音變中的變調(diào)困擾

第3篇:表示聲音的詞語范文

(一)發(fā)音正確、清晰、優(yōu)美

以聲音為主要物質(zhì)手段的,語音的要求很高,既要能準確地表達出豐富多彩的思想感情,又要悅耳爽心,清這優(yōu)美。為此,演講者必須認真對語音進行研究,努力使自己的聲音達到最佳狀態(tài)。

一般來說,最佳語言是:

(1)準確清晰,即吐字正確清楚,語氣得當,節(jié)奏自然;

(2)清亮圓潤,即聲音宏亮清越,鏗鏘有力,悅耳動聽;

(3)富于變化,即區(qū)分輕重緩急,隨感情變化而變化;

(4)有傳達力和浸徹力,即聲音有一定的響度的力度,使在場聽眾都能聽真切,聽明白。

演講語言常見的毛病有聲音痙攣顫抖,飄忽不定;大聲喊叫,音量過高;音節(jié)含糊,夾雜明顯的氣息聲;聲音忽高忽低,音響失度;朗誦腔調(diào),生硬呆板等。所有這些,都會影響聽眾對演講內(nèi)容的理解。

(二)詞句流利、準確、易懂

聽眾通過演講活動接受信息主要訴諸聽覺作用。演講者借助口語發(fā)出的信息,聽眾要立即能理解??谡Z與書面語之間有較明顯的差距。有人說,書面語是最后被理解,而口語則需立即被聽懂。與書面語相比,口語具有以下特點:

1、句式短小。演講不宜使用過長的句子。

2、通俗易懂。要使用常用詞語和一些較流行的口頭詞語,使語言富有生氣和活力;

3、不過多的做某些精確的列舉,特別是過大的數(shù)字,常用約數(shù)。

4、較多地使用那些表明個人傾向的詞語,諸如“顯而易見”“依我看來”等等,并且常常運用“但是”、“除了”等連接詞,使講話顯得活潑、生動、有氣勢。當然,講究表意樸實的口語化,絕不能像平常隨便講話那樣任意增減音節(jié),拖泥帶水,吭吭巴巴,這樣便損害了口語的健康美,破壞了語言的完整性。

(三)語調(diào)貼切、自然、動情

第4篇:表示聲音的詞語范文

象似性(iconicity)涉及語言與思維的關系,即語言結構直接映照經(jīng)驗結構,主要討論形式與語義之間的理據(jù)化關系,強調(diào)語言作為整體的符號與外部世界之間的關系。象似性的研究是認知語言學研究的一個重要內(nèi)容。

20世紀40年代,美國哲學家、符號學家皮爾斯(C.S. Pierce)在“符號三分法”中指出三類符號:圖像符號(icon)、指示符號(index)和抽象符號(symbol)。圖像符號(icon)反映符號與其對象之間有一定的相似性,圖像就是一種象似符號。比如tick-tock代表了時鐘的聲音,因為它在聽覺上類似于鐘表的聲音;還有漢字的象形字“山”、“水”等。皮爾斯把圖像符號(icon)按復雜程度進一步細分為三個“次圖像”(hypoicon):“意象”(image),符號與對象在一些特征上相似;“圖表”(diagram),符號組成部分與對象各部分之間的相似;“隱喻”(metaphor),符號與對象之間的類似關系。

認知語言學家通過考察皮爾斯理論中有關圖像符號(icon)特征的論述,論證并發(fā)展了語言符號的象似性原理。語言符號象似性理論是對索緒爾開創(chuàng)的結構主義語言學中任意性原則的挑戰(zhàn)和補充,兩者既對立又統(tǒng)一。

2 象似性的分類

筆者根據(jù)皮爾斯對圖像符號的劃分,將象似分為意象象似(imagic iconicity)、圖表象似(diagrammatic iconicity)和隱喻象似(metaphoric iconicity)。

意象象似(Haiman, 1980)指的單個符號在某些特征上與其所指物相似。在語言中主要表現(xiàn)為語言符號音與音、音與義相聯(lián)時聲音與其所指事物的相似。典型的語音象似是擬聲詞和感嘆詞。擬聲詞(onomatopoeia)是通過聲音的模仿構成的。如buzz, crack, coo, mew, hum, pop, roar等。感嘆詞 (interjection) 是模擬人感嘆的聲音而形成的詞,如英語的oh,oops,漢語的“啊”等。雖然在各種語言中擬聲詞和感嘆詞的數(shù)量很少,甚至是次要的,但不能否認這些詞是有理據(jù)的。

還有一種語音象似稱為象征象似。不同音素的組合在發(fā)音上和所指之間也會存在著近似的模仿,讓人產(chǎn)生某種特定含義的聯(lián)想。這種聯(lián)系方式有多種,可以從音到音,也可以是從音到體積、光線、運動和距離等的聯(lián)系。例如:/gr-/,常表示“沉悶而令人不快的聲音”,如groan, growl, grunt, grouse, grumble; /-ump/, 表示圓形體,如plump, chump, rump, hump, stump, dump; /fl-/, 往往與閃爍或移動的光線有關,如flare, flicker, flame, flash; /sl-/, 常與滑、滑動有關,如slide, slick, sleek, slip, slope, slither; /sk-/, 指與表面的接觸,如skate, skim, skin, skid, skimp等。

圖表象似即句法象似。認知語言學家認為,句法規(guī)則不是任意的,而是有規(guī)律、有理據(jù)的。句法結構與人的經(jīng)驗結構之間有一種自然的聯(lián)系,受人類認知的支配,具有比詞匯層面更明顯的象似性。語言學家們總結了三條主要的句法象似性原則:距離象似原則(iconic distance)、順序象似原則(iconic order)、數(shù)量象似原則(iconic quantity)。

隱喻象似主要體現(xiàn)在語義上,通過特殊的概念結構和語言結構來達到特殊的語言表達效果。隱喻作為一種常見的語言現(xiàn)象,已經(jīng)完全超越了傳統(tǒng)修辭的用法。隱喻象似反映了人類的認知和思維表達方式。

3 象似性理論對語言教學的意義

象似性理論使語言學習者認識到語言并非雜亂無章,也并非絕對任意,而是有規(guī)律可循的。從詞平面的音形義到句法篇章層面都具有象似性,認識各層面的象似性有助于英語教學活動。對于藝術類本科生,本身英語基礎較為薄弱,教師若能將認知語言學中的理論引入教學實踐中,引導學生總結出英語語言學習的方法,必能提高英語學習的效率。

以英語詞匯學習為例,在語音層面,學習者通過掌握英語中不同音素的發(fā)音部位和發(fā)音方法,體會不同音質(zhì)給人的不同感受和聯(lián)想,理解含有這種音素的詞語的意義。短元音發(fā)音短快,要表示急促或短暫或匆忙的動作,可用含短元音的詞匯,如hustle and bustle;長元音或雙元音因為發(fā)音舒緩所以適合表示緩慢的動作,如calm down。邊音/ l /和鼻音/ m /、/ n /、/η/以及摩擦音/ s /、/ θ /等聽起來比較柔軟、低沉而含渾不清,常被用來象征低沉、緩慢、含混不清的聲音、狀態(tài)或性質(zhì),如low, slow, soft, rumble, muffle, dumb, muddy, muddle, nerd, murmur, mutter, dim, muzzy。 再如,發(fā)音素/ b / 時,首先需要雙唇堵住氣流,然后突然打開,釋放出一股爆發(fā)性的氣流。許多包含音素的單詞都含有膨脹、阻擋、迅速發(fā)展、爆炸等含義,如big, blast, bulge, bounce, block, boom, break, brake, burst等。由于爆破音/p/、 /b/、/t/、 /d/、 /k/、 /g/的發(fā)音方式使得它們的發(fā)音較為短促,顯得干脆、剛硬,比其他的音素更能體現(xiàn)各種聲響,如bang, boom, rumble, ping, pound, ticktock, clink, clank, clang, grumble, growl等。

這種語音象似現(xiàn)象不僅可以創(chuàng)造出新的意境,而且可以產(chǎn)生出特殊的視聽效果,在文學作品中屢見不鮮。例如:

The fair breeze blew, the white foam flew;

The furrow followed free,

We were the first that ever burst,

Into that silent sea. (Samuel T. Coleridge)

在英國詩人科勒律治創(chuàng)作的名詩The Rime of the Ancient Mariner 中,清濁輔音的交替使用給人以強烈的節(jié)奏感,摩擦音/f/和爆破音/b/給人深刻的視聽影象,讓人聯(lián)想到微風拂過海面,浪花輕拍海灘,白色泡沫隨波逐流的景象。摩擦音/s/給人海面平靜幽深的感覺。

在結構語義層面,學習者通過總結某些詞根/綴的含義,記憶含有這些詞根/綴的單詞詞義。例如,詞根gam- 表示“婚姻”,所以這些詞語monogamy, bigamy, polygamy都與婚姻制度有關;再加上前綴mono-“單”,bi-“二”,poly-“多”,我們不難猜出這些詞語的意義。至于詞義的派生,這樣的例子更是數(shù)不勝數(shù)。如nation,可以派生出national, nationalize, nationalization, nationality, nationalism, nationalist, nationalistic, international等詞語。同樣,由自由詞根組成的復合詞如daybreak, blackboard, shoemaker 等是不計其數(shù)的,而復合詞的可論證性是不言而喻的。當然,這種象似性是就語言符號內(nèi)部的關系而言,與外部世界無關。

第5篇:表示聲音的詞語范文

關鍵詞:擬聲詞;語音;比較應用

語言中凡是以模仿事物或動物的聲音而構成的詞稱為擬聲詞,也可以稱為象聲詞。在英語中,擬聲詞被定義為“the naming of a thing or action by a vocal imitation of the sound associated with it”,即“onomatopoetic word or imitative word”。日語中擬聲詞被定義為“自然界で生ずるの音や聲を言音で模寫したの一群”,即“聲”。各種語言中都有豐富的擬聲詞模仿各種各樣的聲音,使語言更加生動、形象,引起人們思維上的聯(lián)想,比一般的詞更具有修辭效果。本文通過漢語、英語、日語三種語言中擬聲詞在語音上的比較,總結出這三種語言中擬聲詞的發(fā)音特點。

在三種語言的擬聲詞當中有幾點共同之處:都有模仿客觀事物和自然現(xiàn)象的發(fā)音的詞;都有模仿動物的聲音的詞;都有模仿人情感的擬聲詞。這些擬聲詞的使用使語音和語義基本吻合,音和義之間互相聯(lián)想并產(chǎn)生了用語音象征語義的表達效果。在擬聲詞的形態(tài)方面,表示一次聲音用單音擬聲詞;表示多次音用重疊或三疊式;有重疊音時母音有時有音變。

一、擬聲詞的模擬對象

1.模擬動物的聲音

模擬動物的聲音在擬聲詞當中數(shù)量較多,是擬聲詞的主體。在英語中,這類詞可以分成兩部分。一部分是模擬禽鳥蟲的聲音,如:cock-crow(喔喔聲)、hen-crackle(咯咯聲)、goose-gaggle(嘎嘎聲)、dove-coo(咕咕聲)、magpie-chatter(喳喳叫)、sparrow-chirp(嘰嘰喳喳聲)、frog-croak(哇哇聲)、bee-buzz(嗡嗡聲)、cricket-chirp(喳喳聲)。另一部分是模擬其他動物的叫聲,例如:snake-hiss(嗖嗖聲)、wolf-howl(嚎叫聲)、tiger-growls(咆哮聲)、horse-neigh(馬的嘶叫聲)、pig-grunts(哼哼聲)、sheep-baa(咩咩聲)、mouse-peep(唧唧聲)等等,種類繁多,舉不勝舉。

在日語當中,翻開擬聲詞的字典,模擬動物發(fā)聲的詞也有很多,如:カカ(烏鴉的叫聲)、ガガ(鴨子青蛙的叫聲)、ニャニャ(貓的叫聲)、こけこっこ(公雞打鳴的聲音)、ワンワン(狗的叫聲)、キャキャ(猴子猿的叫聲)、ミャオ(海鷗的叫聲)等等。

2.模擬自然現(xiàn)象的聲音

英語中有描述水聲的bubble(汩汩地流)、brawl(嘩嘩地流),描述風聲的howl(怒嚎)、whistle(颼颼)、boom(轟轟隆隆)等。

日語中用ずぶずぶ、びっしょり、しっとり、しっぽり、ぐっしょり來表示下雨的聲音,用よそよそ、ひゃりと、すうすう來表示刮風的聲音,用ひらひら、はらはら、ちらちら、ぽとりと表示花落的聲音。

3.模擬人的情感的擬聲詞

在英語中,如:aha(啊哈)表示高興,ow(哎呦)表示疼痛,wow(噢)表示驚奇,ugh(啊、呀)表示厭惡等。

在日語中,如:ぷっと表示笑得噗嗤聲,どっと表示哄堂大笑的聲音,けろけろ表示放聲大笑的聲音,めそめそ表示抽抽嗒嗒的哭聲,おいおい表示哇哇大哭的聲音。

二、擬聲詞的形態(tài)

1.一次音用單音擬聲詞

英語擬聲詞的構詞方法中,多用單音節(jié)擬聲詞模擬一次性的聲音和動作,如:pop(爆裂聲)、crack(噼啪聲)、clap(鼓掌聲、轟隆聲)、toot(鳴叫聲、嘟嘟聲)等。日語中,也有用單音擬聲詞模擬一次發(fā)音的,如:ぐい(形容喝酒時發(fā)出的咕嘟聲)等。漢語中也存在一次音,如:啪、嘩等。

2.音節(jié)用重疊或三重疊式

英語中用重疊音節(jié)模擬多次性聲音或動作,如:pom-pom(機關槍的乓乓聲)、quack-quack(鴨子的嘎嘎叫聲)、put-put(馬達的噗噗聲)等。

日語的擬聲詞中重疊音占很大的比例,顯示出音韻上獨特的美感,如:がらがら(硬物相碰時發(fā)出的聲音)、かりかり(咬碎硬物時發(fā)出的咯吱咯吱聲)、ばたばた(鳥振翅發(fā)出的聲音)、ぱちぱち(按快門、打算盤或下棋時發(fā)出的聲音或連續(xù)拍手時的啪啪聲)等等。

我國古代的作品中,可以看到用重疊音的方法來構成語言的音樂節(jié)奏從而增強作品的感染力。如:弦弦掩抑聲聲思,似訴平生不得志,低眉信手續(xù)續(xù)彈,說盡心中無限事。輕攏慢捻抹復挑,初為霓裳后六幺。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語,嘈嘈切切錯雜彈,大珠小珠落玉盤。――(白居易《琵琶行》)

“弦弦”、“聲聲”、“續(xù)續(xù)”、“嘈嘈”、“切切”的使用增強了語言的節(jié)奏感和聲音美,收到了特有的音響效果,可以使人感到有聲有色。

3.重疊時有時有音變

英語擬聲詞當中的疊音中元音往往有變化,如:ding-dong(叮當聲)、tick-tock(鐘表的滴答聲)、pitter-patter(啪噠聲);也有改變輔音的,如:rat-tat(嘭嘭聲)、hurly-bourly(喧囂聲)、hustle-bustle(嘈雜喧嘩聲)等等。

在日語中,重疊音有時有促音變“っ”或撥音變“ん”,例如:くるんくるん(表示滾動的狀態(tài))、ビンビン(表示響笛發(fā)出的嗡嗡聲)、ぴしっぴしっ(冰裂的聲音)、きゅっきゅっ(物體之間摩擦發(fā)出的聲音)。

雙音節(jié)化在漢語中是常見的修辭現(xiàn)象,漢語講究詞語之間的偶數(shù)音節(jié)的組合,使?jié)h語有一種勻稱、整齊、平穩(wěn)和舒暢的美感,符合中國人均衡美的美學心理,在語音上比較整齊,往往沒有語音上的變化,例如:嘩嘩、嗡嗡、叮叮咚咚、嘩啦嘩啦等等。

三、擬聲詞的語義

英語的擬聲詞經(jīng)常用輔音或輔音叢來表示不同的語義,如:摩擦音[r]給人粗糙削利和重濁的感覺,如rasp是一種粗礪的刺耳聲、人喋喋不休是rattle、獅子吼是roar、豬嚎是grunt、烏鴉叫是croak、產(chǎn)生于摩擦擠壓的唧喳吱聲是creak、轉盤的噪聲是rumble、驢叫是bray、車輪輾過的嘎吱嘎吱的響聲是crunch、劈劈啪啪的爆裂聲是crack、發(fā)出刺耳的刮擦聲是scrape、尖銳刺耳的叫聲是scream;[m]大多表示低沉的鼻音,如:murmur、mutter、mumble都表示低聲咕噥,還有蜜蜂的嗡嗡聲hum,哀音聲moan;[s]多表示風水的聲音;[sk]表示表面的接觸,如:skate、skim、skid、skimp;[-sl][-fl]表示沙沙的聲響,如:rustle、whistle、ruffle、shuffle;[-ump]表示沉重撞擊的聲音,如:dump(砰地放下)、thump(砰然的響)、bump(碰撞)、lump(重重地坐下)、clump(用沉重的腳步走路);[-are]表示強烈的光聲,如:flare、glare、blare、stare;[fl]給人以飛的感覺,讓人聯(lián)想到空氣中飛的動作,如:fly(飛)、flap(振翅)、flit(倏地飛)、flutter(飛撲);[wh]使人聯(lián)想到發(fā)聲時的送氣聲,也有猛烈的動作帶動氣流的感覺,這樣的詞可見于wheeze(喘息)、whoop(喘息)、whicker(嘶鳴)、whinny(嘶鳴)、whip(鞭抽)、whirl(旋風)等等。

一般來說,日語中一個音節(jié)的子音是濁音則表示遲、鈍、重、大、臟等感覺,而清音給人以銳、利、輕、小、美的感覺。如:けらけら指張開大嘴大聲朗笑,而げらげら雖然也指大聲笑,但著重指笑得有點過分;はらはら用來形容花瓣、樹枝、淚水、雨點等輕小的東西一片片一滴滴不停地落下,而ばらばら用來描寫粒狀物,如冰雹等落下的聲音,相當于漢語的啪噠啪噠、吧嗒吧嗒、噼里啪啦的聲響。

漢語用單音節(jié)或多音節(jié)的擬聲詞來表示聲音的大小、強弱、輕重緩急。由于形聲字占很大的比重,因此單音節(jié)擬聲詞用音同或音近的漢字做聲符加“口”旁的形聲字構成,如:嚯、嚓、嗖、唰、呸、哇、嘩等。雙音節(jié)擬聲詞由兩個不同的音節(jié)構成雙聲疊韻,如:叮咚、滴答、噼啪、呼隆、嘩啦、吧嗒等。三音節(jié)的擬聲詞多為ABB型,如:哧溜溜、噗嚕嚕、唰啦啦等等。四音節(jié)的擬聲詞多為雙音節(jié)詞的擴展和復合,如:乒乒乓乓、嘰嘰喳喳、嘀嘀咕咕、稀里嘩啦等等。四個音節(jié)以上的擬聲詞如滴滴答答滴、欽匡欽欽匡等,數(shù)量不是很多。

中英日三種語言的擬聲詞除了以上幾點相似之處外,由于各自語言的特點,又有一些不同之處。日語是一種音節(jié)文字,每個“假名”表示一個音節(jié),日語中四音拍結構的疊詞很多,由于音節(jié)的結構簡單,人們?nèi)菀妆秤浰械囊艄?jié)。運用擬聲詞,是利用其聲音的變化,使語句節(jié)奏明快,聲音和諧悅耳,具有音樂的美感,使語言更富有感染力。日語被稱為“一本調(diào)子(平板)”,運用擬聲詞對補救日語音節(jié)結構單一,缺乏節(jié)奏變化,能起到一定的作用。

漢語象聲詞語音的特點是音節(jié)勻稱,成雙成對,有一種均衡美和節(jié)奏美。由于漢語中沒有輔音,無論在音節(jié)的開頭還是結尾,都沒有兩個或三個輔音連在一起的現(xiàn)象,所以音節(jié)結構整齊,音節(jié)界限比較分明,再加上漢語元音占優(yōu)勢,每個音節(jié)都有聲調(diào),顯示了很強的音樂性。

英語中的擬聲詞多為輔音叢開頭的詞,這與英語語音結構的特點有關。英語語音結構的最重要的特點是閉音節(jié)占優(yōu)勢,大量的輔音叢出現(xiàn)在音首或音尾的位置上。英語詞的音節(jié)參差不齊,不具備漢語語音文字的特點,雖然也有重疊的音,但遠沒有漢語和日語的普遍。

世界上的萬事萬物都有不同的聲韻和不同的聲響,用復雜多變、格調(diào)不一的聲音模仿和因模仿而構成的擬聲詞構成了美妙的“交響樂”,使語言變得更逼真和富有音樂性,尤其是模擬聽覺印象的擬聲詞采用具有和諧音節(jié)的疊音疊韻的語音形式,更具有獨特的美感。擬聲詞的使用使會話更生動,給人以新鮮感,意思表達簡潔明了,能夠充分表達自己的情感,而且簡單上口、和諧悅耳。

參考文獻:

[1] 郭江華.新日漢擬聲詞詞典[M].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

1999.

[2] 彭飛.日語擬聲詞簡析[M].北京:商務印書館,1985.

[3] 蔡振聲.中日文化比較[M].北京:北京語言學院出版社,

1992.

[4] 于元方.試論英語擬聲詞[J].吉林師范學院學報,1997,

(9、10):67-68.

[5] 蘇昕.英漢擬聲詞比較[J].青島海洋大學學報,1997,(4):

80-82.

第6篇:表示聲音的詞語范文

【關鍵詞】動物擬聲詞;語音;結構;語用

擬聲詞是以特定的韻律結構直接模擬現(xiàn)實世界的聲音的詞語,它能使語言更加生動、形象,并且經(jīng)常在口語中使用。公元前四世紀古希臘斯多葛派提出“摹聲說”,認為原始人類最初就是采用模擬聲音來為事物命名的。動物擬聲詞把自然界各種動物的聲音與人類語言對應起來。本文將從漢語和泰語動物擬聲詞的語音、結構和語用方面進行漢泰動物擬聲詞的對比。

一、語音方面

正如索緒爾在《普通語言學教程》中所說:“有些符號是絕對任意的;而在另一些符號中,我們注意到任意性雖然不是完全不存在,但卻存在程度的差別:符號可能是相對有理據(jù)的?!睂ν环N動物,漢語和泰語大多模擬的不同,有時甚至相差很遠。如我們一般用我們用“唧唧”的聲音形容老鼠叫,而泰語用กุก[kuk21];馬蹄聲“得得”,泰語用กับๅ[kab21kab21]形容;小山雀的叫聲“啾啾”,泰語用จิ๊บๅ[tɕib⁵⁵ tɕib⁵⁵];漢語中用“嘶嘶”形容毒蛇發(fā)出的聲音,泰語用ฟ่อ[fɔː21];然而,有些擬聲詞卻模擬地相近。如漢語中的鴨叫聲為“嘎嘎”,泰語為ก้าบๆ[kaːb⁴1 kaːb⁴1];漢語中用“嗡嗡”形容小蟲飛來飛去的聲音,泰語類似用หวี่[wiː21];漢語中小雞的叫聲為“唧唧”,泰語為เจี๊ยบ[tɕiːəb⁵⁵];漢語中的牛叫聲為“哞”,泰語為มอ[mɔː33]。

二、結構方面

漢語動物擬聲詞和泰語動物擬聲詞在組成結構上有很大區(qū)別。漢語和泰語動物擬聲詞結構中都有A式、AA式和AB式,如“喵”和“แฮ่[hɛː⁴1](狗的吼聲)”,“呱呱”和“โฮ้งๆ[hoːŋ⁴1 hoːŋ⁴1](狗叫的聲音)”,“布谷”和“กระต๊าก[kra21taːk⁵⁵](母雞下蛋時的聲音)”。但是漢語中的AABB式是泰語所沒有的,如“唧唧喳喳”。而泰語中的ABB₂式、AA₂A₃式和ABAB₂式在漢語中也是不存在的,如“กระโต้งโห่ง[kra21toːŋ⁴1hoːŋ21](孔雀的鳴叫聲)”“ซะชอเชีย[sa⁵⁵sɔ33siːə33](唧唧喳喳”“กระต๊าก[kra21taːk⁵⁵]咯嗒咯嗒(母雞下蛋后的聲音)”。此外,漢語和泰語動物擬聲詞的重疊方式也不一樣,泰語是表音文字,因此,泰語擬聲詞形式比漢語擬聲詞形式多。

三、語用方面

擬聲詞的語言形式所表達的音響效果在實際運用中有著非常重要的作用。如我國最早的詩歌總集《詩經(jīng)》中的《周南?關雎》篇第一句:關關雎鳩,在河之洲。“關關”為雌雄二鳥相互應和的叫聲。讀了此句,我們仿佛看到雙宿雙飛的兩只鳥兒“關關”叫答應和著,意境頗感真切。泰語“เสียงเกีอกม้าด้งกกกก(嗒嗒的馬蹄聲)”中的“กกกก(嗒嗒)”如身臨其境般地讓我們看到馬兒在眼前走過。

在漢泰兩種語言中,有時用同一個擬聲詞可表達幾種不同事物的聲音。如漢語中的擬聲詞“蕭蕭”的意思有①馬長鳴聲?!笆捠採R鳴,悠悠旆旌?!保ā对?小雅?車攻》)。②風聲?!帮L蕭蕭兮易水寒?!保☉?zhàn)國策?燕策)。③雨聲?!盀t瀟暮雨子規(guī)啼?!保ㄌK軾《浣溪沙》)。④落葉聲?!盁o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保ǘ鸥Α兜歉摺罚?。泰語擬聲詞詞義的衍生一般是基于某一個特點進行引申的,如กุก[kuk21]這個詞的意義有三種:①嗒嗒(手杖之類觸地的聲音)。②咕咕(一些鳥的叫聲)。③唧唧(老鼠的叫聲)。而之所以會用กุก[kuk21]這一個詞表示這三種聲音,是因為這三種聲音都有短促、輕快的特點。

許多語言里都有著豐富的擬聲詞。漢語和泰語里都有著豐富的擬聲詞。本文通過漢泰語動物擬聲詞語音、結構、語用方面的對比幫助我們進一步了解漢語和泰語在動物擬聲詞方面表達的異同,同時,對漢泰語擬聲詞翻譯有一定幫助。

參考文獻:

[1]Gray. I. H. Foundations of Language [M]. New York: The Macmillan Company, 1985

[2] สรบุสยั รุ่งโรจนัสุวรรฌ.โดรงการดําเลียนเสียงธรรมชาติใมภาษาไพย(泰語擬聲詞研究)[D].曼谷:朱拉隆功大學,2007

[3]郭紹虞.《中國語詞的聲音美》[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130

[4]勞允棟編.《英漢語言學詞典》 [G]. 北京:商務印書館,2004:490.

[5]李鏡兒.現(xiàn)代漢語擬聲詞研究[M].上海:學林出版社,2007:17.

第7篇:表示聲音的詞語范文

面對中考中千變?nèi)f化的字詞題型,教師應注重培養(yǎng)學生辨析與比較的能力,以不變應萬變。如何培養(yǎng)學生辨析與比較的能力呢?仔細研究試題就會發(fā)現(xiàn),題型雖然變化較大,但也有不變的內(nèi)容。近幾年考查的內(nèi)容均為兩方面,即字音和字形。因此,教師在培養(yǎng)學生的能力時,也應從這兩方面著手。

一、字音辨析比較能力的培養(yǎng)

南京市語文中考字詞題型的變化,主要體現(xiàn)在字音考查的變化。2009年主要考查字音的正確拼寫,2010、2011年主要考查字音的辨析,2012年既考辨析又有比較。面對這樣的變化,下面以2012年南京市中考語文試卷第二題為例,談談應對策略。

2.下列加點的字讀音兩兩相同的一項是( )(2分)

A.干涸―禁錮 鱗次櫛比―不拘小節(jié)

B.祈禱―菜畦 惟妙惟肖―悄無聲息

C.迸射―駢進 恪盡職守―刻不容緩

D.佇立―貯蓄 鮮為人知―顯而易見

經(jīng)過對第二題的分析可以發(fā)現(xiàn),中考語文試卷中對字音的考查主要為:

1.音同形似字。如:佇立―貯蓄。這類比較辨析最為簡單,因為這類字都遵循“形聲字的聲旁表讀音和形旁表字義”的造字規(guī)律,學生只要把握聲旁就可以了。

2.音同形異字??疾閮?nèi)容多為多音字,如“鮮為人知―顯而易見”這組詞語的辨析中, “鮮”即為多音字,2009年也考到這個詞語。2010年中考“參差不齊”中“參”的考查也為多音字。多音字的讀音,一般有區(qū)別意義的作用,音隨義轉,因此可以根據(jù)字義來辨析。如“鮮”字,若表示“新鮮、鮮明、鮮美”的意義,則讀xiān,如鮮花、味道鮮。若表示“少”的意義,則讀xiǎn,如鮮為人知、鮮有。漢字中也有不少多音字,因其在不同的語境中詞性不同,而導致了讀音的不同,我們可以根據(jù)它的詞性來判斷它的讀音。如“長”作為形容詞時讀chán(很長),作為動詞時讀zhǎn(生長)。

還有一些易讀錯的字,如試題中“祈禱―菜畦”的辨析,其中“祈 (qí)禱”學生易錯讀成“祈(qǐ)禱”。2010年試題中的“畸(jī)形”學生經(jīng)常錯讀成“畸(qí)形”,其原因主要是受到日常習慣中錯誤讀法的影響,類似字還有“符(fú)合”常被錯讀為“符(fǔ)合”,“粗獷(uǎn)”常被錯讀為“粗獷(kuàn)”。怎樣避免這種錯讀呢?一種方法是換詞識別。像“符(fú)號”這個詞一般都不會讀錯,我們又知道“符”不是個多音字,那就能確定在“符合”這個詞中“符”也讀“fú”。還有一種方法是根據(jù)“聲旁”來確定。如“粗獷”的“獷”是個形聲字,其聲旁“廣”的讀音與整個字“獷”的讀音相同。記住了這一點,學生就不會再讀錯這個字了。受習慣錯誤讀法影響,常被錯讀的字還有“號召(zhào)”“挫(cuò)折”“剖(pōu)析”“氣氛(fēn)”“脊(jǐ)梁”“魁梧(wú)”等。

3.音異形似字。如:干涸―禁錮、迸射―駢進。此類字在中考中出現(xiàn)的頻率最高,2012年試題中16個字音辨析的詞語就有8個是音異形似字。音異形似字也是字詞教學的難點,這是因為漢字大多屬于形聲字,但在漢字發(fā)展演變的過程中,有些形聲字的聲旁不能表示該字的現(xiàn)代讀音了。就是這類形聲字的存在,給識記漢字的讀音帶來了一定的難度,像以“真”為聲旁組成的字,如顛、嗔、鎮(zhèn)、縝、慎、滇等,雖然聲旁相同,但它們的讀音卻是大相徑庭的,因此教師在教學中,要注重對這些詞語的歸納整理。在學習其中一個詞語的時候,讓學生對這一組詞語進行辨析,如2010年試題中考查的詞語“玷污”,教師在教學中應該把“玷(diàn)污”與“ 沾沾(zhān)自喜、黏(nián)住、拈(niān)花惹草、鉆(zuān)研”這些詞語放在一起比較辨析,反復誦讀,這樣日積月累,學生對形近音異字的辨析比較能力定會得到提高。

二、字形辨析比較能力的培養(yǎng)

2012年沿襲2010、2011年的題型,考點為找錯字。仔細研究可以發(fā)現(xiàn),試題中寫錯的字都是音同形近字,如:輻(幅)射、銷(消)聲匿跡(括號內(nèi)為錯誤字)。這類字讀音相同、字形相近,學生極易混淆。下面以2012年南京市中考語文試卷為例,談談應對策略。

3.下列詞語中沒有錯別字的一項是( )(2分)

A.真締 蒼海桑田 消聲匿跡

B.愜意 抑揚頓錯 側隱之心

C.嫻熟 迫不及待 忍俊不禁

D.綻放 五彩斑斕 眼花亂

主要應對方法有:

1.利用形旁表意功能辨析。漢字中約有90%以上屬于形聲字,如果學生掌握了其形旁表意功能,對辨析形近字幫助很大。如2012年試題中對“輻射”中“輻”與“幅”的辨析比較,“輻”本意是車輻,故為“車”字旁。這里是比喻義,即像車輻一樣從中心向外沿直線發(fā)散;“幅”的本意為布帛的寬度,故為“巾”字旁,后泛指一切寬度,如幅員。通過這樣的形旁辨析,這組字體的不同意義就很明確了,學生書寫起來自然也就不會出錯。像這樣的形聲字還很多,如“辨、辯、辮、瓣”這組字體的形旁分別是“刂、讠、纟、瓜”,它們分別代表不同的意義取向:“刂”與刀有關(用刀把事物隔開,有劃清界限、解剖辨別事物的意思);“讠”與說話有關;“纟”與繩子有關;“瓜”與瓜果類有關。只要在教學中注意利用形旁的表意功能來區(qū)別其意義,就能達到舉一反三、事半功倍的教學效果。

2.從詞語的結構來辨析。從詞語結構入手分析字義、辨析字形正誤,是一種非常有效的方法,這種方法在并列結構詞語的字形判斷中使用尤其便利。如試題中的“滄海桑田”可依“海”而斷定是“滄”而非“蒼”,“眼花繚亂”可依“亂”來斷定是“繚”而非“”。還有學生常寫錯“震撼”可依“震”為“震動”斷定是“撼”而非“憾”,“山清水秀”“青山綠水”中“清”可依“秀”而斷定,“青”可依“綠”而斷定。

3.追根溯源辨析法。有些詞語的意思因其歷史原因而約定束成,尤其是一些成語。這就需要教師追根溯源,了解它的來龍去脈,幫助學生辨析記憶。如試題中“銷聲匿跡” 為什么是“銷”而不是“消”。查字典可以知道,“銷”與“消”都有“除去、消失”的意思。但是查找資料可以發(fā)現(xiàn),“銷聲匿跡” 這個詞語出自宋代孫光憲《北夢瑣言》卷十一:“家生避地,亦到錦江,然畏穎川知之,遂旅游資中郡,銷聲斂跡,惟恐人知?!币虼巳藗兗s定俗成為“銷聲匿跡”。

此外,還有一些學生易寫錯的詞語或成語,它們不屬于音同形近而是音同形異,如談笑風生(聲)、按部(步)就班、走投(頭)無路。對于這些詞語,學生寫錯的原因主要是只看字面而沒有理解詞語的真正含義。教師應該讓學生在理解詞語或成語含義的前提下加以記憶。如“談笑風生”從字面上看,“風”后面一定是“聲音”的“聲”。其實“談笑風生”的含義是形容談話時又說又笑,興致很高,很有風趣,氣氛融洽熱烈。風為“風趣”,生為“產(chǎn)生”,并不是指風的聲音。理解了詞語的真正意義,學生就不會再寫錯了。

第8篇:表示聲音的詞語范文

一、朗誦的基本要求

朗,即聲音的清晰、響亮;誦,即背誦。朗誦,就是用清晰、響亮的聲音,結合各種語言手段完善地表達作品思想感情的一種語言藝術。

1.朗誦是朗誦者的一種再創(chuàng)作活動

這種再創(chuàng)作,要求朗誦者通過原作的字句,用有聲語言傳達出原作的主要精神和藝術美感。不僅要讓聽眾領會朗誦的內(nèi)容,而且要使其在感情上受到感染。

2.準確地把握作品內(nèi)容

透徹地理解其內(nèi)在含義,是作品朗誦的重要前提和基礎。固然,朗誦中各種藝術手段的運用十分重要,但是,如果離開了準確透徹地把握內(nèi)容這個前提,那么藝術技巧便成了無源之水,無本之木,成了一種純粹的形式主義,也就無法做到傳情,無法讓聽眾動情了。要準確透徹地把握作品內(nèi)容,應注意以下幾點:

(1)正確理解作品內(nèi)容

朗誦者要把作品的思想感情準確地表現(xiàn)出來,需要透過字里行間,理解作品的內(nèi)在含義。首先,要清除障礙,搞清楚文中生字、生詞、成語典故、語句等的含義,不要囫圇吞棗、望文生義。其次,要把握作品創(chuàng)作的背景、作品的主題和情感的基調(diào),這樣才能準確地理解作品,才不會把作品念得支離破碎,甚至歪曲原作的思想內(nèi)容。以高爾基的《海燕》為例,掃除文字障礙后,就要對作品進行綜合分析。這篇作品以象征手法,通過暴風雨來臨之前、暴風雨逼近和即將來臨三個畫面的描繪,塑造了一只不怕電閃雷鳴,敢于搏風擊浪,勇于呼風喚雨的海燕這一“勝利的預言家”的形象。這部作品誕生之后立即不脛而走,被廣大工人和革命群眾在革命小組活動時朗誦,被視作傳播革命信息、堅定革命理想的戰(zhàn)歌。綜合分析之后,朗誦時就不難把握其主題是:滿懷激情地呼喚革命的到來。進而,我們不難把握這部作品的基調(diào)應是對革命的向往、企盼。

(2)豐富逼真的想象

在理解感受作品的同時,往往伴隨著豐富的想象,這樣才能使作品的內(nèi)容在自己的心中、眼前活動起來,就好像親眼看到、親身經(jīng)歷一樣。

這樣通過深入的理解、真摯的感受和豐富的想象,使己動情,也使人動性。

二、朗誦的表達手段

朗誦時,一方面要深刻透徹地把握作品的內(nèi)容,另一方面要合理地運用各種藝術手段,準確地表達作品的內(nèi)在含義。常用的基本表達手段有:停頓、重音、語速、句調(diào)。

1.停頓

停頓指語句或詞語之間聲音上的間歇。停頓一是由于朗誦者在朗誦時生理上的需要,二是句子結構上的需要,三是為了充分表達思想感情的需要;四是可給聽者一個領略和思考、理解和接受的余地,幫助聽者理解文章含義,加深印象。

(1)生理停頓和語法停頓

生理停頓即朗誦者根據(jù)氣息需要,在不影響語義完整的地方作一個短暫的停歇。要注意,生理停頓,不要妨礙語意表達,不割裂語法結構。

語法停頓是反映一句話里面的語法關系的,在書面語言里就反映為標點。一般來說,語法停頓時間的長短同標點大致相關。例如句號、問號、嘆號后的停頓比分號、冒號長;分號、冒號后的停頓比逗號長;逗號后的停頓比頓號長;段落之間的停頓則長于句子停頓的時間。

(2)強調(diào)停頓

為了強調(diào)某一事物,突出某個語意或某種感情,而在書面上沒有標點、在生理上可不作停頓的地方作了停頓,或者在書面上有標點的地方作了較大的停頓,這樣的停頓我們稱為強調(diào)停頓。強調(diào)停頓主要是靠仔細揣摩作品,深刻體會其內(nèi)在含義安排的。例如:賀敬之《雷鋒之歌》中的一句:“來呵!讓我們緊緊挽住雷鋒的這三條刀傷的手臂吧!”有人在“三條”之后略作停頓,就會給聽眾造成“三條手臂”的錯覺,影響理解的正確性。

2.重音

重音是指朗誦、說話時句子里某些詞語念得比較重的現(xiàn)象。一般通過增加聲音的強度體現(xiàn)。重音有語法重音和強調(diào)重音兩種。

(1)語法重音

在不表示什么特殊的思想和感情的情況下,根據(jù)語法結構的特點,而把句子的某些部分重讀的,叫語法重音。語法重音的位置比較固定,常見的規(guī)律是:

①一般短句子里的謂語部分常重讀;

②動詞或形容詞前的狀語常重讀;

③動詞后面由形容詞、動詞及部分詞組充當?shù)难a語常重讀;

④名詞前的定語常重讀;

⑤有些代詞也常重讀。

如果一句話里成分較多,重讀不止一處,則往往優(yōu)先重讀定語、狀語、補語等連帶成分。如:

我們是怎樣度過這驚濤駭浪的瞬息!

快把那爐火燒得通紅。

值得注意的是,語法重音的強度并不十分強,只是同語句的其他部分相比較,讀得比較重一些罷了。

(2)強調(diào)重音

強調(diào)重音指的是為了表示某種特殊的感情和強調(diào)某種特殊意義而故意說得重一些的音,目的在引起聽者注意自己所要強調(diào)的某個部分。語句在什么地方該用強調(diào)重音并沒有固定的規(guī)律,而是受說話的環(huán)境、內(nèi)容和感情支配的。同一句話,強調(diào)重音不同,表達的意思往往不同,例如:

我去過南靖土樓。(回答“誰去南靖土樓”)

我去過南靖土樓。(回答“你去沒去過南靖土樓”)

我去過南靖土樓。(回答“南靖土樓、永定土樓等地,你去過哪兒?”)

因而,在朗誦時,首先要認真鉆研作品,正確理解作者意圖,才能較快較準地找到強調(diào)重音之所在。

3.語速

語速是指說話或朗誦時每個音節(jié)的長短及音節(jié)之間連接的緊松。說話的速度是由說話人的感情決定的,朗誦的速度則與文章的思想內(nèi)容相聯(lián)系。一般說來,熱烈、歡快、興奮、緊張的內(nèi)容速度快一些;平靜、莊重、悲傷、沉重、追憶的內(nèi)容速度慢一些。而一般的敘述、說明、議論則用中速。

4.句調(diào)

在漢語中,字有字調(diào),句有句調(diào)。我們通常稱字調(diào)為聲調(diào),是指音節(jié)的高低升降。句調(diào)稱為語調(diào),是指語句的高低升降。句調(diào)是貫穿于整個句干的,只是在句末音節(jié)上表現(xiàn)得特別明顯。句調(diào)根據(jù)表示的語氣和感情態(tài)度的不同,可分為四種:升調(diào)、降調(diào)、平調(diào)、曲調(diào)。

(1)升調(diào)和降調(diào)

升調(diào)(),前低后高,語勢上升。一般用來表示疑問、反問、驚異等語氣。

降調(diào)(),前高后低,語勢漸降。一般用于陳述句、感嘆句、祈使句,表達肯定、堅決、贊美、祝福等感情。

(2)平調(diào)和曲調(diào)

平調(diào),語勢平穩(wěn)舒緩,沒有明顯的升降變化,用于不帶特殊感情的陳述和說明,還可表示莊嚴、悲痛、冷淡等感情。

曲調(diào)。全句語調(diào)彎曲,或先升后降,或先降后升,往往把句中需要突出的詞語拖長著念,這種句調(diào)常用來表示諷刺、厭惡、反語、意在言外等語氣。

三、朗誦有助于朗讀教學

《語文課程標準》對小學各學段關于朗讀的目標中都要求“有感情地朗讀”,這是指要讓學生在朗讀中通過品味語言,體會作者及作品中的情感態(tài)度,學習用恰當?shù)恼Z氣語調(diào)朗讀,表現(xiàn)自己對作者及其作品情感態(tài)度的理解。

第9篇:表示聲音的詞語范文

關鍵詞:網(wǎng)絡用語;語法;類型

隨著社會和時代的發(fā)展,人們的生活發(fā)生了日新月異的變化。新事物、新現(xiàn)象、新觀念如雨后春筍層出不窮,隨之人們在語言表達上也緊跟時代潮流。在信息化的今天,網(wǎng)絡已成為人們接受信息的重要平臺。在這個平臺上,我們發(fā)現(xiàn)網(wǎng)友們充分運用其靈活的思維創(chuàng)造出許多別有生趣的語言現(xiàn)象。

所謂語法理據(jù),即利用語法手段在原有基本詞匯的基礎上創(chuàng)造新詞或者舊詞新用的造詞方法。這里所說的語法不單指漢語的語法,也包括外語的一些語法規(guī)則。用這種方法創(chuàng)造出來的詞,可分為轉類型、減縮型、重疊型、衍生型和混合型等。

(一)轉類型轉類型是指利用現(xiàn)有詞語改變其詞性和用法的造詞模式。

1.名詞性轉動詞性網(wǎng)友在使用一些常見的名詞時,或因為諧音,或因為簡稱,或因為親昵、形象、隱晦的表達需要,就使這些詞具備了新的用法。例如:河蟹:指在論壇中,網(wǎng)絡相關監(jiān)管人員封鎖、掩蓋負面消息以及屏蔽少量非文明用語的行為。――“和諧”的諧音形式,網(wǎng)友誤打求新就代替了“和諧”。

2.名詞性轉形容詞性這類詞是用生活中最常見事物的特征帶給人們最真實最強烈的感受,來表示人們遇到事情的感想和知覺。例如:磁:關系密切,關系深厚。――兩個人關系特別好就是相互吸引的磁鐵那樣緊密。名詞轉為形容詞。

3.動詞性轉形容詞性用表示動作的詞來形容人或物的一些特性更加形象生動,更能準確的表達出想要表達的韻味。

4.形容詞性轉動詞性這類詞大多是網(wǎng)友們利用該詞最顯著的特性來表示造成這種特性的動作。

5.擬聲詞性轉動詞性這類詞原為擬聲詞,用事物或事情發(fā)生的聲音來表示發(fā)生該事情的動作,這種詞語給人如臨其境的感覺。例如:啵:接吻。――用接吻的聲音表示動作。

(二)減縮型減縮型是指將較長的詞語省略為較短的詞語的造詞模式。用磁化理論來解釋,詞語的減縮就屬于橫向磁化。以其中的一個或幾個構詞單位代表整個詞語。我們也可以理解為減縮。本文的減縮型僅指漢字減縮,不包括漢語拼音的減縮。

傳統(tǒng)以來,漢字減縮大致可分為兩類:簡稱和數(shù)詞略語。但在如今的網(wǎng)絡中,詞語出現(xiàn)了其他形式的減縮和傳統(tǒng)所沒有的句子縮略。這里我們把網(wǎng)絡中出現(xiàn)的語言分為正語減縮、反語減縮及缺語減縮。

1.正語減縮正語縮略是指按照字面意思進行的縮略。又可分為短語減縮和句子減縮。

(1)短語減縮有的用短語中幾個代表性語素(或詞)重新組合成新的詞語,如高大上(高端大氣上檔次);有的用數(shù)詞加上相同語素組成新的詞語。如4B青年(“苦逼、二逼、、傻逼的青年”的簡稱)。(2)句子減縮 在頁面語中,還出現(xiàn)了前所未有的減縮造詞方式。隨意抽取單句(復句)中的幾個漢字來組成新的詞語。由于有些縮略語不同于常規(guī),不易讓人理解,容易讓人產(chǎn)生云里霧里的感覺。我們稱之為“隨意減縮”。除了三字格,還有一類四字格。這里的四字格只是字數(shù)與傳統(tǒng)的成語相同,其他特征并不相同,有著其自身獨有的特色。是取句中最重要的感嘆詞、動詞、名詞、副詞、數(shù)量詞和形容詞合并。

2.反語減縮有一類很特殊的減縮,是把一個短語減縮為一個現(xiàn)成的詞語。其語義和色彩都與原詞風馬牛不相及,甚至大相徑庭。我們稱之為“反語減縮”。這類詞語多被網(wǎng)友用來表示對某人或某事的吐槽,給人們留下深刻的印象,以達到一種黑色幽默的效果。

3.缺語減縮還有一類更加特殊的減縮。其用法類似于我們所熟知的歇后語。使用人們所熟悉的詞語,將其中與說話人意圖的字故意省去,之后,用一個“欠”字加上故意省去的字就隱晦的表達了說話人的含義。這種形式表達的基本為挨打或者挨罵的意思,體現(xiàn)了我國文化表達含蓄的特點。

(三)重疊型重疊型是指將語素重疊的造詞模式。漢語語法中,名詞一般是不能重疊的。但在頁面語中,名詞重疊的情況隨處可見,平時不能重疊使用的形容詞也大量出現(xiàn)。①本節(jié)討論的重疊型,大致有以下三種類型:

1.AA式:模仿兒童語言,具有撒嬌求寵意味的意味,充滿童趣。例如:本本(本子)、車車(車子)、東東(東西)

2.ABB式:對一種社會現(xiàn)象的諷刺或者表示一種黑色幽默。

(1)姓氏+重疊語素,這些重疊語素大多為動詞:表示對人物的諷刺。例如: 范跑跑:即范美忠。――四川汶川地震時,范美忠作為教師只顧自己逃生,沒有帶領學生跑出教室。(2)名詞+動詞或者形容詞重疊:表示劣質(zhì)工程。例如:樓脆脆:2009年上海一棟竣工未交付使用的高樓整體坍塌。

3.AA噠:這種形式用“噠”來諧音“的”,在形容詞后加個“噠”,表達更加親昵可愛,個性與時尚。例如:萌萌噠:萌萌的。――很萌。此外,用AA噠形式來表詞達意的還有另外一種情況“么么噠”,其中的“噠”并不是“的”的意思,只是一種親昵后綴。時常會被使用于關系較好的朋友之間,作為表達友好的詞匯來使用。

(四)衍生型衍生型是指利用相同語素的詞語(類似準詞綴),形成詞族的造詞模式。該形式與仿詞不同。從模因論的角度觀察語言模因的復制和傳播有“內(nèi)容相同形式各異”的基因型和“形式相同內(nèi)容各異”的表現(xiàn)型兩種方式。本文主要描述形式相同內(nèi)容各異的模因表現(xiàn)型中的同構異義橫向嫁接的類型。該類型是指語言的模因的結構和形式都不變,但內(nèi)容變了,為另外的詞語所取代。我們擬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分類探討。

1.首語素衍生這類衍生是前面的語素都相同,即具有相同的特征或者共同的遭遇,直接更換后面的內(nèi)容即可。例如:裸X: 裸辭、裸婚、裸考――“裸”指露出,沒有遮蓋?,F(xiàn)多用來表示夸張或者吐槽無奈的現(xiàn)實。

2.尾語素衍生這類衍生與首語素衍生類似,保留后面具有同樣特征的尾語素,根據(jù)不同情況更換前面不同的內(nèi)容即可。例如:X漂:北漂、橫漂、南漂――“漂”即漂泊,沒有固定的居住場所。

(五)混合型混合型是指漢字詞、拼音詞或拼音縮略詞的詞尾加上英語的語法詞綴,由這種方法組合而成的新形式本文稱之混合型網(wǎng)絡詞語。眾所周知,不同的民族有不同的語言,而每種語言都有明顯的民族特點,不僅表現(xiàn)在語音和詞匯上,也表現(xiàn)在語法上。漢語語法多靠語序和虛詞的運用來實現(xiàn),沒有嚴格意義的形態(tài)變化,即沒有動詞的屈折變化。而印歐語常用詞尾的形態(tài)變化來表示句法功能的變化。而在網(wǎng)絡中,網(wǎng)友巧妙地將兩種語法進行了融合,并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效果。例如:動詞或者形容詞+ing: 表示正在進行中的事情或者當前所處狀態(tài)。幸福ing(幸福中)、戀愛ing(戀愛中)――“ing”在英語中是現(xiàn)在進行時的后綴,表示正在進行的動作或者所處狀態(tài)。前面只需加表示該動作或者狀態(tài)的漢語詞即可。

網(wǎng)絡是個萬花筒,出現(xiàn)了形形的語言現(xiàn)象。因此,筆者對網(wǎng)絡中的語言現(xiàn)象進行簡要分類,以便我們更好地認識這些語言現(xiàn)象,取其精華去其糟粕,為生活提供樂趣。(作者單位:廣州大學人文學院)

參考文獻:

[1]湯玫英.網(wǎng)絡語言新探[M].鄭州:河南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

[2]張云輝.網(wǎng)絡語言語法與語用研究[M].上海:學林出版社,2010年版。

免责声明

本站为第三方开放式学习交流平台,所有内容均为用户上传,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若内容不实请联系在线客服删除,服务时间:8:00~21:00。

AI写作,高效原创

在线指导,快速准确,满意为止

立即体验
文秘服务 AI帮写作 润色服务 论文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