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務員期刊網 精選范文 樂理教學教程范文

樂理教學教程精選(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樂理教學教程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樂理教學教程

第1篇:樂理教學教程范文

1 主觀預設更需準確地把握教材,全面地分析學情。授課前,我認真研讀了文本和教參,對授課的內容做到了然于心,并思考哪些內容是學生能自己解決的,哪些問題是需要老師點撥的,哪些內容是需要老師重點講解的,以此來確定教學目標和教學重難點。布盧姆曾說過:“人們無法預料到教學所產生的成果的全部范圍?!蔽覀冋n前的“主觀預設”當然無法預料到課堂的全部,但教師的預設越周密,考慮越詳盡,才能使教學更具有針對性,使生成更具有方向感,為“即時生成”提供更寬闊的舞臺?;诖?,我把《月跡》的教學目標確定為:了解課文的行文線索和借景抒情的寫法;學會賞析文中的優(yōu)美語言;了解孩子們追求美好事物的情懷,以及期盼美好事物人人都享有的純真愿望。教學重難點是體會奶奶形象的作用,領會文章的主題。

2 問題設計要能起到激勵參與、強化思考的作用。問題的設計應由淺入深,循序漸進,讓所有的學生都能有參與意識,激發(fā)他們的思考,學生的思維得以活躍,從而產生靈感的火花。比如我由古詩詞導入新課時設計了一個問題:“你從這些古詩詞中發(fā)現月亮的蹤跡了嗎?”班上的學生立即活躍了起來,連班上的幾名后進生都積極舉手。在聽了幾個同學的發(fā)言后,我接著問:“那么賈平凹筆下的月跡,又出現在哪些地方了呢?請同學們自由朗讀,在文章中找出來?!睂W生的學習興趣一下子被激發(fā)了起來,認真地讀起書來。

3 教師要提高駕馭課堂的能力,多些教學機智。語文課堂上問題可以預設,但學生的答案,很多時候卻在意料之外。抓住學生非常規(guī)的回答,有助于碰撞出交流的火花。比如我設計了一個問題:“請抓住月亮特點說說月亮的美?!睂W生有的回答“我感覺月亮是玉玉的,銀銀的”,有的回答“我感覺月亮是小小的,酥酥的”……這些回答都在我的意料之中。然而,有一個學生的回答卻讓我為之一振,他說:“我感覺月亮是款款的,匆匆的。”我沒有立即讓他坐下,而是順勢往下問:“款款的意思為緩慢,匆匆的意思是快,你怎么想到用這一組矛盾的詞語呢?”學生回答:“覺得月亮出來得慢,更能表現出盼月的急切;覺得月亮離開得快,更能體現對月亮的喜愛。”這樣的生成是多么可貴啊,但它的隨機性、靈活性使得我們教師要想輕松地駕馭教材和引導學生,必須具備寬厚扎實的知識儲備,多些教學機智,正如孟子所說:“資之深,則取之左右逢其源?!?/p>

第2篇:樂理教學教程范文

關鍵詞:樂理教學;音樂文化;傳承

引.言:如果把音樂文化比喻成一個結構精密、內容豐富的樂器,而樂理教學內容所涵蓋的大量專業(yè)用語、定義及規(guī)范就好比在這個樂器上各自發(fā)揮自身功能的部件,延伸到各個方面。以下透過幾類對立統(tǒng)一的音樂元素探討一下“樂理教學與音樂文化傳承”的關聯(lián)。

一、和聲音程的“和諧度”同多聲音樂的關聯(lián)

歐洲處在共性寫作時期時的多聲音樂大致分為兩種,一種稱為主調,是以和聲的方法通過骨干旋律進行的多聲寫作的音樂方式;一種稱為復調,是以兩種或多種旋律方式經過對比、模仿的方式進行交錯式的音樂形式。

不管是主調還是復調,和聲音程都是它的縱向綜合的重要元素。教學中把音程講解為“兩個音級處于音高上的相互聯(lián)系”,和聲音程是指“兩個音共同結合共響”。根據兩音是不是融合,把和聲音程歸類為和諧音程及不和諧音程;和諧音程再通過兩音的配合程度,劃分成極完全和諧音程、完全和諧音程、不完全和諧音程三種類型;不和諧音程根據兩音的不配合程度,劃分成柔和的不和諧音程、尖銳的不和諧音程以及調性游弋的不和諧音程三種類型。這樣的劃分在音樂里是怎樣表現的呢?這主要關乎多聲體裁里的音響結構。用四聲部和聲進行里的“平行八、五度”現象舉例說明,縱向排列里的四個聲部任何兩聲部的結合可以組成六對關系,某個和弦在進行縱向排列里的任何一對聲部組合成純八度音程進入到另一和弦相同一組聲部的純八度音程,稱之為平行八度。在用“和諧且飽滿”音響作為審美原則的“共性”音樂當中,純八度及純五度這樣被稱作極完全和諧或完全和諧的音程,展現出來的由于高度融合導致音響不夠充分的現象,這便是傳統(tǒng)和聲同對位寫作中為何要有條件運用純八度和純五度的原因所在。另外,一旦帶有某個藝術目的地運用完全和諧音程的平行進行,就是作曲家下意識里的音響構造。通過一音一拍的四聲部柱式和聲的序進里,下方的聲部不斷運用純五度平行音程,音樂在某層意思上講是一個三聲部的序曲??墒沁@又有何不好呢?這恰恰可以證明成型于某一種特殊時期里的某類音樂寫作“成規(guī)”,都不會像“自然定理”似地具備永恒的客觀性和穩(wěn)定性,它會同作曲家特有的審美觀念及特殊的音響創(chuàng)意進行著不同的變異及組合。也可以稱之為,使用或不使用某類材料或技術,要靠作曲者對于音響造型的追求而論,一切定律都不是靜止和獨立的。從這層意義上講,透過樂理課程出現的各種“部件”,比如說,傳統(tǒng)多聲寫作里的對大小三、六度這中充分和諧音程的持續(xù)運用,或這說針對不和諧音響向和諧音響的處理,教師不但要引導學生掌握其豐富的外在表現,還應當更加注意怎樣讓學生悟到這些外顯因素通過音樂文化里的實際表現功能。

二、“泛音”現象同和弦組建

在18世紀初期,法國的音樂聲學家索弗爾創(chuàng)建了overtone原理,也就是我們所說的泛音原理。一條琴弦在進行發(fā)聲時,除了琴弦全長通過震動發(fā)音之外,并行的處在其二等分處、三等分處、四等分處等部位出現更多的比基音高且微弱的音。樂理課上講解這類知識時,可以把處在最下端的低音叫做基音,把音體不同等分處通過震動所發(fā)出的比基音高且微弱的音稱之為泛音,基音和泛音共同結合成“復合音”。為了有利于講解,將融合在“復合音”里的基音及泛音用“分音”進行統(tǒng)稱。

學習音樂專業(yè)的學生都會用四部合唱方式的縱向和弦排列和橫向和弦連接進行最初的和聲練習,可是不論什么樣結構的和弦,它的和弦排列在縱向空間里更多的灰呈現出“下疏上密”的形式。在這個“下疏上密”的方式里,和弦排列還有密集排列的形式——上三聲部每個連續(xù)的一對聲部的音高融合在四度音程里面,多聲音響更加融合、厚實;開放排列的形式——上三聲部每個連續(xù)的一對聲部的音高融合在五度音程之外,多聲結合的不同聲部更加獨立、線條走向更加明朗。

從某個層面上講,泛音的現象包含了自然的客觀因素,可是這個自然因素同人的聽覺意識在某層意義上又會有機地聯(lián)合在一起,所以我們有條件說,音樂文化里的素材是通過自然屬性和文化屬性相結合的。從這個層面,教師可以獲取到的啟迪是,樂理課程通過某一理念,或者在進行音樂創(chuàng)作時對于某類風格音樂的技術要點學習,不是獨立的或人為想象的,而是同自然的屬性、人的心理體會以及綜合原因共同影響下的審美方向,都是具有相互關聯(lián)的。

三、八度與十二平均律

什么是“律”?“律”就是通常講到的律學,是通過數理的方向進行研制的各類定義的載體和方式的學科,也就是樂音體系里的各種音的絕對正確的高度和其相互聯(lián)系,也可稱之為把一個八度劃分成的部分。

通過講解一個八度劃分成十二個半音的方式,證明一個客觀存在的現象是,不一樣的生律方式可以在一個純八度的結構里獲取不一樣的十二音劃分。并且,把一個八度等比律劃分成十二個分組,可以獲取十二個距離等同的音(半音),稱作十二平均律。并且,還有用創(chuàng)建純五度旋律音程獲取十二個音高的方法,叫做五度相生律,和創(chuàng)建大三和弦獲取十二個音高的形式,稱作純律。值得關注的是,在三個律制里,僅僅是十二平均律里的十二個半音距離是相同的;而其他兩種律里的十二個半音距離確實不相同的,屬于十二不平均律。而這里面的五度相生律獲取的半音比平均值要小很多,可是純律獲取的半音要比平均值大很多。

結束語:縱觀全球范圍內的音樂進展,不論是復調名師巴赫還是瓦格納用自身樂劇的創(chuàng)新把古典調性和聲的展現潛力完全表現出來,用共性寫作作為重要方式的普及和探索,比如和弦、音程、轉調、離調等相關的音樂的題材和創(chuàng)作方法的使用及創(chuàng)新,它的律制的根據是十二平均律,一直到20世紀,出現了讓人目不暇接的不同類型的多調性、泛調性甚至無調性,這里面多數沒有讓這個潛在的音樂形式存在的基礎出現任何的改變。(作者單位:1.商丘職業(yè)技術學院;2.商丘實驗小學)

參考文獻:

[1]林媛媛.同構與交融、嬗變與發(fā)展——試論閩南音樂、臺灣客家音樂文化的異同[J].北方文學(下半月).2010(01).

[2]趙紅梅.蒙古族長調專業(yè)對民族院校音樂改革的啟示[D].中央民族大學.2009.

第3篇:樂理教學教程范文

關鍵詞: 小學語文 閱讀 教學

語言文字是溝通交流最基本的工具,是一個人的母語,作為母語體系的基礎性學科,語文對于學生的基本知識能力發(fā)展有著重要的作用,因此一直以來語文都是基礎教育中極為重要的課程,尤其是小學階段更是如此,識文斷字也成了許多教師和家長衡量語文學習的水平。但是隨著時代的發(fā)展,課程的綜合作用越來越引起重視,新課標對新時期的語文教學也有了新的內涵界定,即語文教學要在以往基礎知識技能教學的基礎上,注重對學生綜合素質的培養(yǎng),通過語文教學實現對學生人文素養(yǎng)和完善人格的培養(yǎng)。那么,這一長遠目標的落實,體現在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上需要怎么去做?教師在閱讀教學的環(huán)節(jié)中又該如何去把握呢?下面本人就循著語文閱讀教學的流程,結合教材內容來做一個簡單的梳理。

首先,對學生閱讀的引導

學生進行閱讀前,對其進行合理的引導,聚焦其注意力很重要,而增強課文內容的針對性導讀是小學語文閱讀課的必要前提,對閱讀具有一定的導向性,避免學生漫無目的地進行閱讀。通常來講,教師可以采取兩種方式進行課文導讀。第一種就是通過課文背景的介紹,為學生做好文章整體基調的鋪墊,這個環(huán)節(jié)也有利于將小學生的注意力進行聚焦。比如在學習三年級上冊《威爾遜出游》時,教師可以先通過多媒體播放一段旅游的畫面,然后再引導學生想一想、談一談旅游時需要哪些東西,進而過渡到課文的學習上。第二種就是以問題的形式,引導學生更有針對性地閱讀課文,比如教授《聰明的使者》的時候,教師可以列出以下幾個問題:1.祿東贊遇到了哪些問題,并說出來;2.其他使臣都是怎么做的,祿東贊又是怎么做的,并試著用自己的話說說;3.從祿東贊的做法中你能看出祿東贊是一個什么樣的人?通過這些提問,學生在閱讀過程中就能夠帶著明確的問題進行閱讀,提高閱讀的指向性。

其次,引導學生進行快速閱讀

快速閱讀即速讀,它是學生理解文章內容的一種很好的方法。速讀,簡而言之就是快速閱讀,是從課文中迅速提取所需信息的一種方法,是幫助小學生提高注意力的很好訓練方法。默讀是速讀的最好方法,但是對于小學生而言,語言系統(tǒng)發(fā)展不完善,比如不出聲便很難進行流暢的閱讀,因此這個環(huán)節(jié)教師盡量不要讓學生進行默讀,可以用小聲讀的方式代替默讀。速讀質量主要依賴于教師在導讀階段給學生呈現的問題,另外教師應該讓學生在速讀階段做到眼手共用,閱讀過程中碰到不認識的字就用筆畫出來,等速讀完后進行統(tǒng)一解答。速讀在課堂組織上可以通過小組形式開展,比如將班級學生分為幾個小組,各小組學生可以就教師的問題進行討論,這樣的小組合作學習更有利于學生積極性的發(fā)揮??傊?,速讀的核心在于一個“快”字,通過快速的閱讀幫助學生盡快熟悉課文,學生掌握這種讀書方法,對于其理解課文內容是一個很大的幫助。

第三,幫助學生細讀課文

細讀課文,理解內容,進而升華自己對文章內容、文中人物的感情是閱讀過程的核心部分,很多實質問題的解決和教學目標的實現都依賴于這一環(huán)節(jié)的順利實施。精讀過程中教師要將教學重點和難點明確化、細致化,以盡可能多的的師生互動實現對課文的分析,通常是通過教師引導學生逐句、逐段閱讀與理解展開的。比如在學習三年級課文《永不凋謝的玫瑰》時,可以在精讀環(huán)節(jié)實現以下幾個目標:給學生解釋新詞“凋謝、純潔、斯文、甚至”的意思并進行造句練習;引導同學進行文章語句和內容的理解體會;分析課文中小姑娘為什么要摘花、同學們和老師開始是怎么做的,后來又是怎么做的,這樣學生對文章的內容和小姑娘的美好心靈理解的就更加深刻了。精讀部分操作相對較為靈活,只要圍繞教學任務而開展,教師可以在形式上進行多種創(chuàng)新,師生問答、教師指導、學生討論等方式均可使用。

第四、對學生朗誦方法的指導

學生對文章內容的理解,離不開多讀、大聲的讀,也就是誦讀,誦讀可以說是閱讀良好的檢驗與收尾,它對于培養(yǎng)學生的記憶力和遷移能力有很好的促進作用,同時作為語言載體來講,語文學科誦讀有著重要的實踐意義,有效的記憶是學生有效使用語文言語工具的重要前提。誦讀還有一層重要含義,就是能在強化學生記憶理解的基礎上,達到順利遷移的目的,俗話說,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吟詩也會縐,這里的熟讀,在很大程度上說的就是誦讀。小學生的知識相對較少,需要大量的原始材料積累,才能夠開拓其思維空間,進而對相仿的材料進行信息加工,產生新的知識經驗。基于這種需要,語文教師應該創(chuàng)新方式方法,強化學生的誦讀能力,誦讀過程教師可以通過隨機點名、小組比賽、默寫等方式進行。鑒于小學生的理解力和整體把握能力不強的特點,教師可以將誦讀任務進行分解、細化,比如一人背誦一段,提高學生的成就感。小學語文閱讀教學應以語感的培養(yǎng)為中心,強調老師和課文對學生的熏染、陶冶、感化,講究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對課文的涵泳、體驗、感悟?!罢Z感中心論”以優(yōu)秀的言語作品吸引學生,點燃學生的感知、想象、情感、思維,多方面激發(fā)學生的語感,通過以學生為主體的聽說讀寫實踐,走進生活,走進作者?!罢Z感中心論”以人為中心,以人為目的,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主體意識,尊重學生的人格和個性,追求學生一聽就清、一說就順、一寫就通、一讀就懂的境界。讓學生在我們的帶領下真正走進語文的世界,真切地體會語文的情感,從而真正的讀懂語文、學會語文,進而靈活運用語文——這也就是新理念下的小學語文閱讀教學的新境界。

參考文獻:

〔1〕小學閱讀課“四點'導學、多元感悟“教學嘗試.張貽波.上海教育科研

〔2〕創(chuàng)新小學閱讀教學策略,增強小學閱讀教學效率.徐光華.中小學教師培訓

第4篇:樂理教學教程范文

創(chuàng)新是人類社會發(fā)展與進步的永恒主題,創(chuàng)新也是教育的靈魂,創(chuàng)新的根本就是依靠教育和人才。音樂學科在實施素質教育“以學生發(fā)展為本,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精神與創(chuàng)造能力”方面具有獨特的優(yōu)勢??茖W的發(fā)現、藝術的創(chuàng)作,都需要具有創(chuàng)新求異的思維、積極探究問題的心理傾向,以及創(chuàng)造性的人格品質。而以“創(chuàng)新”為主題的音樂教育模式更應該是鼓勵學生在音樂學習中,主動去探索和創(chuàng)新。根據新課程標準在各方面的變化,結合實際的教學情況我認為這些變化可以歸結為三點,并據此對小學音樂教育的創(chuàng)新提出一些自己的理解。

1 從重視思想形成走向人格養(yǎng)成

著名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早就指出:“音樂教育并不是音樂家的教育,而首先是人的教育?!币魳方虒W的最終目的是發(fā)掘思想教育因素,培養(yǎng)學生的審美能力,啟迪學生的智慧,提高學生的藝術素質。因此我們的著眼點應是全體學生,要使每個學生的藝術興趣和愛好都得到發(fā)展,每個學生的情操都得到陶冶,每個學生的審美能力都得到提高。因為義務教育不是“精英教育”,它是面向每一個學生,著眼于全體學生發(fā)展的,不再是過去的“育才”,而是今天的“育人”。

所以,我試著在教學中把學生能力的培養(yǎng)作為一個重要的教學任務。

首先,是積極培養(yǎng)學生的思維能力

音樂是通過人們的感知,使人們對作品所塑造的形象產生聯(lián)想、想象,引起共鳴來達到目的的。可見,音樂教學在發(fā)展學生的想象力方面的作用是獨特而明顯的。在課前5分鐘我設計通過視唱、欣賞音樂、節(jié)奏練習,提高學生的視覺、聽覺、及樂感能力,而且,學生的大腦在隨著音樂緊張活動的同時,想象、記憶、情感等心理活動也非常活躍,這些都有助于思維能力的培養(yǎng)。我們的音樂課堂上是師生共同體驗、發(fā)現、創(chuàng)造、表現和享受音樂美的過程。在教學中,我還強調音樂的情感體驗,根據音樂藝術的審美表現特征,引導學生對音樂表現形式和情感內涵的整體把握,領會音樂要素在音樂表現中的作用。

其次,是積極培養(yǎng)學生的感知能力

“以人為本”的音樂教育觀在淡化音樂技能的同時,更為注重學生在音樂的感受與體驗過程中所反映出來的生活態(tài)度、對人、對事的看法和價值取向,以及寬容樂觀的個性和健全的人格等諸方面。

要注重聽覺能力的培養(yǎng)。通過對教學中音調、音色、力度、時值知識的體會,讓學生去感知和認識聲音,進而聽旋律、聽和聲、聽辨各種人聲和各種樂器的聲音,提高學生聽覺的選擇性和敏感性。在發(fā)聲練習、視唱中我讓學生視譜歌唱、視奏,做到“ 一目幾行”。要特別注重講練結合、學用一致,幫助學生把知識轉化為技能,逐步具有識譜、唱歌的能力。

還有,是積極培養(yǎng)學生的表現能力

在進行音樂教學時,根據作品的內容,引導學生從旋律、節(jié)奏、風格等方面入手,在牢固掌握音樂基本知識的同時,利用舊知識對作品進行分析,如樂句樂段、調式、調性、曲式、作品風格等,以提高學生的理解能力。同時,我還特別培養(yǎng)學生歌唱的基本功。如正確的呼吸、準確的咬字吐字、準確的音高和節(jié)奏、恰到好處的力度、自然而美好的聲音、真切的感情等等,從而把歌曲所表達的形象充分地再現,這就是對音樂的表現能力。

再有,是積極培養(yǎng)學生的欣賞能力

在音樂教學中,除了讓學生欣賞教材上的音樂作品,擴大音樂視野外,還可結合聽音練習,培養(yǎng)學生欣賞音樂的能力。如:分別在風琴的中音區(qū)、高音區(qū)、低音區(qū)彈奏學生喜愛的樂曲片段,讓學生欣賞三種不同音區(qū)彈奏出的效果。還可以加深難度,提高要求,為以后欣賞更深的音樂作品打下良好的基礎。

2 從重視音樂理解走向理解基礎上的音樂“創(chuàng)作”

在音樂教學中,我們普遍存在的問題是:教師唱“獨角戲”,學生參與的較少,往往只是成為被動的聽者和機械的模仿者。隨著時間的推移,學生會喪失自主的學習心理,對音樂失去趣。 在課堂實踐中,我善于運用“以趣激學”的方法,引導學生積極地參與到音樂實踐當中來,促使他們積極思考和表達,最終實現對音樂的理解,創(chuàng)造出屬于學生們自己的新的音樂過程。在教學過程中,我還適當地設定一些生動有趣的創(chuàng)造性活動的內容、形式和情景。利用低年級學生的想像力,可以組織讓學生回到當時的情景,試當角色,找出創(chuàng)作原因,盡情發(fā)揮學生的創(chuàng)造意識,開發(fā)學生的創(chuàng)造性潛質,使學生的想象能在這種情景中自由發(fā)揮。根據中低年級學生的身心特點,從音樂基本要素入手,通過模仿,積累感性經驗,為音樂表現和創(chuàng)造能力的進一步發(fā)展奠定基礎。對高年級的學生提供開放式和趣味性的音樂學習情景,激發(fā)他們對音樂的好奇心和探究愿望,引導他們進行即興式自由發(fā)揮為主的探究與創(chuàng)造活動,重視發(fā)展學生創(chuàng)造性思維的探究過程。

學生能對音樂有自己獨立的、不同于別人的見解和感受,應該是我們音樂教學所要追求的、希望達到的一種理想效果。所以在音樂學習中我鼓勵學生有自己不同的見解,我耐心傾聽他們的意見,尊重、愛護他們對音樂的獨立感受,這種做法使得學生的自信心大大增強。

3 從學習民族音樂走向民族音樂基礎上的多元文化

長期以來,我們的學生在學校接受的是條塊分割式的教育,這種教育使學生習慣于一種線性、單一的思維方式,使得本應完整的經驗在學生頭腦中成為支離破碎的零散知識,極不利于學生的綜合發(fā)展。所以音樂教學不應該把這門學科孤立起來單獨教學,應該以音樂為教學主線,通過具體的音樂材料構建起與其他藝術門類及其他學科的聯(lián)系。

我們倡導學科綜合,音樂這門學科同樣與各門學科尤其是人文學科有著千絲萬縷的聯(lián)系,如:歌曲的文學因素,音樂作品中的歷史背景、地域風情等都包含著其他學科的知識。因此,我在備課的時候就做好充分的準備工作。將我國各民族優(yōu)秀的傳統(tǒng)音樂作為音樂課重要的教學內容,通過學習民族音樂,使學生了解和熱愛祖國的音樂文化,增強民族意識和愛國主義情操。

第5篇:樂理教學教程范文

關鍵詞:小學音樂;審美能力;個性發(fā)展;學科結合;學習興趣;多元文化;評價

冼星海曾說:“音樂是人生最大的快樂,音樂是生活中的一股清泉,音樂是陶冶性情的熔爐。”音樂作為人類最古老、最普遍和最具感染力的藝術形式之一,是人類精神生活的有機組成部分。但是,實際的音樂教學卻沒有發(fā)揮其真正的價值。一些學校、教師的不重視讓學生沒有接觸音樂的機會;又或者是我們的音樂課堂只注重對學生“唱”的教授,幾乎每節(jié)課都是讓學生跟著唱,只要學會唱了就可以了,這就是以往音樂課堂的教學目的。然而,這樣的教學并不能真正讓學生感受到音樂的價值。因此,在新課程改革下,教師要選擇恰當的教學方式,充分展現音樂教學的魅力,使學生在輕松的環(huán)境中獲得健康、快樂的成長。

一、借助音樂鑒賞,提高審美能力

鑒賞是重要的音樂學習領域,是培養(yǎng)學生音樂審美能力的有效途徑。一定的音樂鑒賞能力的形成,不僅可以豐富情感,提高文化素養(yǎng),而且對學生審美能力的提高也有著重要意義。然而,在以往的音樂教學中,小學階段的學生鑒賞能力太差,對事物認識程度也不高,對其進行鑒賞教育就是浪費時間。其實并不是這樣的,正因為小學生沒有任何思想、觀念上的束縛,他們才能欣賞出成年人所欣賞不到的美。因此,素質教育下,教師要充分發(fā)揮鑒賞的價值,從而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

例如,在鑒賞《嘀哩嘀哩》時,這是一首學生非常喜歡的歌曲,輕松活潑的旋律讓學生能夠感受到春天的活潑。所以,在學生學唱之后,我引導學生對這首歌進行了鑒賞。為了讓學生更有目的性,我引導學生從歌詞、旋律等方面對這首歌進行鑒賞,說一說自己在學習完之后的感受。有學生說:“歌詞很優(yōu)美,好像將各處的春景都展示給了我們”;有學生說:“旋律很輕松,唱完之后感覺很愉快”;還有學生說:“歌詞展示的春天的景色很美”……雖然學生的在鑒賞的過程中不能用較為準確的辭藻來描述自己的感受,但是,從學生的表述中我能感受到這首歌帶給學生的愉快心情和美感,從而使學生在鑒賞中感受春天的美,感受自然的美,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

二、鼓勵歌畫結合,注重個性發(fā)展

《義務教育音樂課程標準》指出:“每一個學生都有權利以自己獨特的方式學習音樂,享受音樂的樂趣,參與各種音樂活動,表達個人的情智。要把全體學生的普遍參與與發(fā)展不同個性的因材施教有機地結合起來,創(chuàng)造生動活潑、靈活多樣的教學形式,為學生提供發(fā)展個性的可能和空間。”而歌配畫的教學模式對學生個性發(fā)展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所謂的歌配畫就是將音樂和美術結合在一起,打破傳統(tǒng)狹窄的單調知識技能教學,而且,對學生綜合水平的提高也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

例如,在教學《讓我們蕩起雙槳》時,由于這首歌詞描述了少年兒童泛舟北海欣賞美麗的自然風光的情景,所以,為了讓學生在輕松的環(huán)境中展示自己的個性,在授課的時候,我采取了歌配畫的教學形式。首先,我引導學生聆聽這首歌曲,讓學生在歌曲的引導下在自己的腦海中形成一幅畫,可以是通過其中的一句歌詞產生的畫面,也可以是想象出來的畫面,之后,讓學生在音樂的襯托下去畫出一幅圖畫。令我出乎意外的學生在歌詞中抽離除了各種繪畫的素材,如,小船、白塔、太陽、魚兒、湖水等,之后,一幅幅帶有兒童氣息、富有個性的畫展現在我的面前,這不僅可以幫助學生欣賞音樂中蘊含的價值,而且,還可以鍛煉學生的繪畫能力,當然,也對學生個性的發(fā)展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

三、擴展學習范圍,提倡學科結合

所謂學科之間的結合就是將音樂與藝術之外的其他學科的綜合,在實施中,我們綜合應用以音樂為教學主線,通過具體的音樂材料建構起與其他學科之間的聯(lián)系,使學生在掌握基本音樂知識的同時,也能輕松地掌握更多的知識,進而擴大學生的學習范圍,使學生在輕松的環(huán)境中獲得更好的發(fā)展。所以,在實際教學過程中,教師要有意識地將音樂和其他學科相結合,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音樂中所包含的思想感情。

例如,在教學《雨中曲》時,為了讓學生能夠在學習的過程中理解雨的內涵,也為了讓學生感受一個多彩的雨的世界,在授課的時候,我借助語文教學中的《春雨的色彩》讓學生通過閱讀去感悟春雨的美如畫。這樣不僅有助于學生對歌曲的理解,也能幫助學生去感悟語文教學中春雨所帶來的五彩世界,而且,語文中形象的語言描寫還可以幫助學生理解“雨”中蘊含著孩子純真的友誼,進而豐富學生的情感體驗,使學生在輕松的環(huán)境中獲得更大的發(fā)展空間。

四、創(chuàng)建表演平臺,調動學習興趣

興趣是學習音樂的基本動力,是學生與音樂保持密切聯(lián)系、享受音樂、用音樂美化人生的前提。對于小學生來說,他們的好奇心強,表演欲旺,不喜歡單一呆板的課堂,因此,在授課的時候,教師可以充分發(fā)揮學生的主體性,搭建表演平臺,使學生在表演中找到學習的欲望,找到學習的樂趣。

例如,在教學《粉刷匠》時,這首歌曲輕松風趣,語言活潑而幽默,生動地描繪了“小粉刷匠”愉快勞動的情景。所以,為了活躍課堂氣氛,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在授課的時候,我引導學生進行情景表演,跟著歌詞:“我是一個粉刷匠,粉刷本領強。我要把那新房子,刷得更漂亮。刷了房頂又刷墻,刷子飛舞忙。哎喲我的小鼻子,變呀變了樣?!背浞职l(fā)揮自己的主動性,將歌詞所表現的情景表演出來,這樣既可以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又可以讓學生在表演中感受音樂的樂趣,進而使學生的表演能力和音樂學習的能力都得到鍛煉和培養(yǎng)。

五、借多媒體技術,理解多元文化

《義務教育音樂課程標準》指出:“世界的和平與發(fā)展有賴于對不同民族文化的理解和尊重。在強調弘揚民族音樂的同時,還應以開闊的視野,學習、理解和尊重世界其他國家和民族的音樂文化,通過音樂教學使學生樹立平等的多元文化價值觀,以利于我們共享人類文明的一切優(yōu)秀成果?!比欢瑢τ谛W生來說,他們受到年齡的限制并不能真正地對民族音樂做出正確的理解。所以,我們可以借助多媒體技術,將一些優(yōu)秀的民族文化形象、直觀地展現給學生,進而使學生能夠正確地理解多元文化。

例如,在教學《祖國、祖國我們愛你》時,為了讓學生感受我們美麗的祖國,我借助多媒體向學生展示了蒙古一望無垠的草原、蔚藍的天空、藍色的海洋、長城、故宮、圓明園、長江、黃河等,一幅幅直觀的圖片展示不僅可以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讓學生感受祖國的美,而且,對學生理解文化的多元化也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在授課的時候,教師要充分發(fā)揮多媒體的價值,促使學生獲得健康全面的發(fā)展。

六、完善評價體系,重拾學習信心

評價是一堂課重要的組成部分,它不僅可以讓音樂課堂在教師多樣化的評價中富有活力,而且,還可以幫助學生正確地認識自己,使學生在教師肯定性的鼓勵中重拾學習信心,進而促使學生以積極向上的心態(tài)走進音樂學習當中。因此,在新課程改革下,教師要轉變評價模式,要鼓勵學生之間進行自我評價,讓學生清楚地認識到自己的優(yōu)、缺點,進而促進學生獲得健康發(fā)展,大幅度提高教師教學水平。

總之,素質教育下,教師要充分發(fā)揮音樂的價值,不僅僅是讓學生學會唱,還要促使學生獲得綜合性的發(fā)展,使學生在輕松的環(huán)境中獲得健康而綜合性的發(fā)展。

參考文獻:

[1]劉福友.新課程理念下的小學音樂課堂教學設計初探.音樂時空,2011(11).

第6篇:樂理教學教程范文

關鍵詞:遠程教育資源;語文閱讀;有效性

2012年,我校成為遠程教育項目學校,遠程教育硬件設備不斷落實到位,軟件資源不斷完善,遠程資源所具有的優(yōu)勢與便捷,讓教師應用遠程教育資源于日常教育教學中的積極性日益高漲。遠程教育資源在課堂教學中的有效應用,為農村學校的課堂注入了生機和活力。它具有圖文并茂、生動形象、直觀的特點,給教學提供了方便,豐富了課堂內容,提高了教學效率。針對如何用好這些教育資源,提高農村小學語文閱讀教學的有效性,本文以小學語文S版三年級上冊《廬山的云霧》一課為例談談一些探索。

一、借助遠程教育資源創(chuàng)設語文課堂教學情境

孔子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币惶谜n,導入環(huán)節(jié)的成功與否,關系到整堂課的成敗。能否引起學生的興趣,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就要找準學生“動情點”和“興奮點”。在導入環(huán)節(jié)中把學生的注意力、情感集中到學習的內容上來,意味著課已上成功了一半。遠程教育課程資源中的課件、影像、動漫等資料將抽象的知識形象地體現在聲音、畫面上,利用這些資源創(chuàng)設教學情境,能夠在最短的時間內讓學生進入到積極學習狀態(tài)中,從而為即將開展的學習做好充分的心理準備。

在教學《廬山的云霧》時,開課伊始我利用多媒體課件播放廬山云霧的秀美風光,配以清新歡快的音樂作為背景襯托。學生在悅耳動聽的音樂中,看著一幅一幅風光秀麗的圖畫,在娓娓動聽的解說詞中,就如同身臨其境一般,真切地感受到廬山云霧的千姿百態(tài)和瞬息萬變的奇幻景象,從而達到“課伊始,趣亦生”的境界。這種用圖畫展現情境、以音樂渲染情境、以語言描繪情境的方法,深深地撼動了學生的心靈。學生在這樣的情境中,醞釀了飽滿的情感,走進課文中,學生的情感與課文的情感融洽地融合在一起。

二、利用遠程教育資源化難為易、突破難點

語文課堂教學要緊扣教材重點和難點,遠程教育資源給我們提供了有利條件。課堂上要充分發(fā)揮多媒體課件的集成功能,讓學生能眼見其形、耳聞其聲。抽象的概念具體化了,靜止的畫面也動起來了。學生的認知由感性上升到理性,能更輕松地把握教學的重點,突破難點。

三、運用遠程教育資源加大課內信息量,拓寬課外知識面

遠程教育資源綜合性強、知識面廣、素材類型多。這些資源與教材內容有著緊密的聯(lián)系。運用這些資源,能夠在有限的時間內,傳遞盡可能多的信息,增加課堂教學的密度,使教學過程更加緊湊。也可以鏈接與文本有關的材料信息,將視角延伸到無限廣闊的生活之中,體現語文外延的特點。

在《廬山的云霧》拓展環(huán)節(jié)我作了兩個小設計:一是引入古詩《望廬山瀑布》和《題西林壁》,讓學生更進一步感受廬山云霧的壯美;二是觀看有“十日九云煙”著稱的黃山的云霧圖,并推薦閱讀《黃山云?!?,深化學生熱愛祖國山河的情感。這兩個小設計,借助了遠程教育資源中的素材,運用多媒體手段展示,實現語文教學的閱讀、積累,課內外相結合的目標。這些相關知識的擴展,使學生接收到的課本知識更“深”、更“廣”,遠遠超越了傳統(tǒng)教學中的教師口述、板書和書面資料的信息量。

四、綜合運用遠程教育資源,提高學生語文素養(yǎng)

語文素養(yǎng)的概念寬泛,內容豐富,用葉圣陶老先生的一句話來理解就是:國文教學的目標,在養(yǎng)成閱讀書籍的習慣,培養(yǎng)欣賞文學的能力,訓練寫作文字的技能。可見“寫”這一語文能力是語文素養(yǎng)中的一個重要方面。

第7篇:樂理教學教程范文

關鍵詞: 閱讀教學 認知過程 心理過程

閱讀教學是英語教學中的重要環(huán)節(jié),如果我們了解了閱讀過程中的心理活動過程,把心理學的原理、原則應用到閱讀教學之中,就能科學地分析教學過程,認識教學過程中心理活動的實質、規(guī)律和作用,剖析學生的心理特點,給閱讀教學注入新的活力,實現教學科學化、效果最優(yōu)化的目標。

一、閱讀認知過程

了解閱讀的認知過程是閱讀教學的首要問題。教師對閱讀過程的觀念影響著他們閱讀教學的容和方法。每一位教師對篇章深入處理的部分,以及教學時間分配的差異,都與對閱讀意義、目的認識不同有關。

我們把閱讀歸納為三個能力:讀者的語言能力(包括語音知識、句法知識、語義知識),讀者的認知能力(包括對篇章的邏輯關系、組織結構、寫作特點、技巧等的認識),讀者的理解能力(即讀者通過運用頭腦中已有的知識和對客觀世界的認知能力,對閱讀材料所提供的信息進行分析、過濾,提煉、表達出新的知識),并且這三個能力是由初級到高級的提升、跨越的過程。閱讀教學的最終目的是培養(yǎng)學生運用已有知識對閱讀材料解碼、認知,輸出新知識的能力。

二、閱讀心理過程

閱讀是從寫的或印的語言符號中取得意義的心理過程,閱讀也是一種基本的智力技能,它是由一系列的過程和行為構成的總和。所以說在閱讀時感知、聯(lián)想、思維、記憶等心智因素,分析、綜合、推理、判斷、歸納、演繹等心智技能,以及閱讀需要、動機、興趣、情感、意志等各種意向活動,都是具有調節(jié)、促進作用的各種心理因素。它們交互作用,形成一個漸進的認識過程,成為決定閱讀能力、水平的重要因素。所以準確地把握多種閱讀心理因素及其相互作用的閱讀心理過程對提高閱讀主體――學生的閱讀水平,提高閱讀教學效果具有重要的意義。在閱讀過程中,學生要把新知識納入或同化到原有的認知結構之中,重建新的認知結構,才能達成對外界客體新知識的順應。這樣學習,能最大限度地激活他們認識發(fā)展過程中的內部機制,這是閱讀最重要的價值所在。

1.感知階段

閱讀首先是感知。讀者所面對的并不是客觀事物的實體,而是由語言文字――代表一定意義符號所表示出來的客觀事物,是現實事物的抽象的、間接的反映,是“符號”和“代碼”式的“外部語言”,需要經過讀者的轉換補充,把抽象的東西轉換為具體的東西,把間接的東西補充為直接的東西,才能實現和完成對這種“外部語言”的真正理解。

從本質上說,閱讀感知是包含著強烈理解色彩的間接感知。

2.理解階段

理解階段是讀者調動已有的知識經驗,轉化文字符號,領悟作者透過作品傳遞出來的立場觀點、思想感情、見聞、想象等思維活動階段。閱讀理解過程又是由兩種心理過程往返交錯、相互作用的過程。一種是由語言形式到思想內容,即由字詞、句段到篇章,從題材、布局、表達、用語入手去探索文章的中心思想和藝術特點。另一種是由思想內容返回到語言形式,即從已經把握的中心思想和藝術特點出發(fā),研究作者怎樣圍繞中心選材、謀篇、遣詞造句,等等。

3.表達階段

表達階段是運用語言將閱讀理解的成果予以外現和表達。從心理學的角度看,閱讀活動是從看到的語言向說出的語言的過渡,即通過文字符號理解原文及其所蘊含的意義,并介入自己的評價、預測,再通過思考,作出自己的判斷。

4.賞評判階段

鑒賞評判階段是在理解的基礎上,對文章的思想觀點、語言文字、風格特點等進行鑒別、賞析和評價。它是以理解為基礎,對作品的美的屬性的一種能動的感受和反映,是讀者認識情趣、愛好的具體體現與閱讀的再創(chuàng)造。因為,成功的外語學習者是在習得另一語言的同時汲取其文化精華,不斷提高、完善自己的認知世界,實現自我人格的成長。

三、對教學的啟發(fā)與幫助

1.明確了閱讀教學的根本任務,即認知―吸收―表達。教師要幫助學生在認知―吸收―表達間架設橋梁,使學生能夠靈活自如地通用已有知識,幫助理解對篇章材料進行過濾、吸收,沉淀出新的知識。

2.認識到在生活中積累知識的重要性。認知―吸收―表達的過程離不開重要的媒介――生活。要鼓勵學生在生活中自覺地獲取更多的信息,不斷豐富自己的綜合知識,提高自身的素質,作為自己信息儲備庫,以便更好地理解閱讀材料,把吸收表達提高到新的層次。

3.認識到認知―吸收―表達的過程必須是學習者親歷的過程,教師無法代勞。教師備課、講課,只是教師的實踐過程,不能代替學生。教師備課要考慮學生的實際情況,發(fā)現和估計他們可能遇到的困難,幫助其將語言文字信息與生活儲備結合起來。

4.立足于培養(yǎng)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注重培養(yǎng)學生積極思考、發(fā)現問題和解決問題、獨立學習和創(chuàng)造性的能力,組織、啟發(fā)學生自己去探索。教師首先要向學生交代學習目的和要求,指出重點、難點及其他要求并講清楚采用什么辦法檢查學習效果,讓學生把注意力集中于學習課題,產生積極的學習意向。教師還要按照學生認識問題的思維層次有目的地設置一些能激發(fā)學生探求知識欲望的問題。通過問題,溝通教與學的雙邊信息,協(xié)調教學進程,提高學生思維的積極性。此外,教師還要鼓勵學生提問、質疑,反饋學習信息,使學生保持思維活躍的積極心理狀態(tài),排除消極心理障礙,使教師輸出的信息轉換為學生主動輸入的信息,使學生保持足夠興趣來完成學習任務。

參考文獻:

[1]張必隱,郭德俊.圖式理論和閱讀過程[J].心理科學通訊,1988.

第8篇:樂理教學教程范文

論文摘要:新課程的實施為我國基礎音樂教育的繼續(xù)發(fā)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礎。本文總結出一些與新課程改革理念相適應的音樂新課程教學方法,以豐富新課程的教學手段。在課堂教學中,教師要營造愉快和諧的教學氛圍,培養(yǎng)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被一種愉快和諧的氣氛所陶冶、感染和激勵,使創(chuàng)新意識得到很好的激發(fā)。

音樂新課程的核心目標是通過音樂教學豐富學生的音樂情感體驗。而當情感體驗積累到一定程度時,便會上升為審美情趣,最終通過審美達到育人的目的。因此,教師應善于從情感的視角,創(chuàng)設音樂審美情境,融情感化與審美化為一體,使學生在最短的時間內進入音樂課堂教學的最佳狀態(tài)。

一、新課程音樂教學理念

我國站在音樂學科本體這個角度,按經濟合作與開發(fā)組織教育研究中心的精神將音樂教育課程定義為包含教學目標、教學內容、教學方法、教學活動及評價方式等等在內的各種范疇的總和。我國21世紀基礎音樂教育課程改革主要是以這個定義為邏輯起點進行各方面的展開研究的,是一次從理念到實踐、從宏觀到微觀、從管理到實施的徹頭徹尾的深入式改革。它反映了新世紀我國社會發(fā)展和人才培養(yǎng)的需求,融會了多年來廣大音樂教育工作者在教學和課程理論方面研究和總結的新理論、新成果。一方面,教師在教學活動中實行的禮儀及符合審美規(guī)范的儀表、姿態(tài)、舉止等應恰到好處,充分展示音樂教師的審美修養(yǎng),給予學生優(yōu)雅感,另一方面,教師親切真誠的問候,簡潔而具有啟發(fā)性的談話,激勵性的話語,富有感染力的語調,精巧規(guī)范的樂譜,自信、幽默、真誠的氣質,熱愛生活、充滿愛心、童心未泯、興趣廣泛的心理品質,以及學識基礎,都會使學生在和諧愉快的氛圍中產生音樂審美的渴望。因此,音樂新課程不僅指時間上的“新”,更是指一種“新”的課程理念和“新”的課程實施方式。

二、新課程音樂教學方法的創(chuàng)新

1、在合唱教學中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能力

合唱以它特有的美的方式,表達出豐富、生動的思想內涵。在普通高職的合唱教學訓練中,教師首先抓好課堂上視唱練耳、節(jié)奏等各種基本功的訓練,為合唱教學提供先決條件。在合唱教學的訓練中,應堅持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訓練為主線、發(fā)展能力為目標的指導思想。合唱藝術有著極為豐富的藝術表現力和感染力,它能表現如詩如畫的意境或史詩般的氣魄,以及深刻的思想內涵,能培養(yǎng)學生的獨立感、協(xié)調感、均衡感等綜合音樂感覺,以及集體觀念與協(xié)作精神,能讓學生親身感受多聲部豐富美妙的音樂,體驗音樂的無窮魅力,提高審美能力。合唱還能使學生最直接、最簡便地走進音樂世界。參與合唱活動,既是合唱者欣賞感受音樂,又是合唱者(二度)創(chuàng)作音樂的過程,從而能夠得到多層次音樂思維能力的培養(yǎng)。

2、利用電腦音樂培養(yǎng)學生的興趣與創(chuàng)造力電腦音樂系統(tǒng)進入音樂教學領域必將對現行音樂教學的教學目標、教學內容、教學方式等諸多方面產生全方位的沖擊,不僅可以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還可以幫助學生更好地感知音樂。

傳統(tǒng)的歌曲教學往往是教師彈琴、伴奏、范唱,學生跟唱、模唱的方式。盡管目前課程改革的大力推行讓死板的教學方式有所改觀,現在的歌唱教學可以有統(tǒng)一的教學參考磁帶和教學用光盤課件,但并不足以吸引學生的眼球和沖擊學生的聽覺神經。利用Soundforge母帶處理軟件的音頻采集、變調、速度變化等功能就可以輕松地解決這個問題。例如音樂教師可以利用課件進行二次創(chuàng)作。經過電腦音樂制作加工的音樂課件,豐富多彩,學生很快就能學會、學好,而且每次播放都有變化,給學生新鮮感,讓學生的學習興趣總保持在高漲的狀態(tài),對每一次的練習都很期待。

3、在聲樂教學中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能力

聲樂教學是一門復雜的藝術,也是一個不斷變化發(fā)展的過程。聲樂教學中,“創(chuàng)新”因素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如何把創(chuàng)新因素融人“教”與“學”的過程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精神和創(chuàng)新能力,是每一位聲樂教師肩負的重任。在聲樂教學中。教師可以讓學生為歌曲重新填詞;可以讓學生根據自己的想象,用不同的方法處理歌曲;可以由學生自己決定采用不同的演唱形式;甚至可以指導學生把某些歌曲加上少量對白。改編成有情節(jié)的音樂小品,等等。

在某種意義上,歌與舞是相互融合的,學生通過對舞蹈的視覺接觸能認識和理解樂曲所表達的深遠意義,學生還可以把自己置于舞蹈的氛圍中,親身體驗音樂的美麗、歌舞的結合。欣賞歌舞也是理解音樂意義的重要部分,在音樂課堂上教師可根據樂曲內容需要,伴隨音樂教學生一些動作,讓他們在欣賞和被欣賞中融人音樂意境之中。

4、在配器和表現形式上創(chuàng)造力的培養(yǎng)

為歌曲配上打擊樂器,不僅可以烘托課堂氣氛,更能表達歌曲氣氛及內心情感,再通過幾個簡單的動作。更會把歌曲的情緒表現得惟妙惟肖。這樣做也符合學生好奇好動的心理。對于一些情緒優(yōu)美、抒情的歌曲,可先要求學生選適合歌曲伴奏的打擊樂器,如三角鐵、碰鐘、鈴鼓等,然后請學生為歌曲設計伴奏,并請他們考慮為什么這樣設計。這樣設計有什么好處等?!哆^新年》一歌,表現了過年時熱鬧、喜慶、祥和的場面和氛圍。筆者先是詢問學生每年的春節(jié)是怎么過的,學生馬上想到了放鞭炮、踩高蹺、扭秧歌、逛廟會等活動。加上歌詞中出現了“咚咚咚”詞語,學生聽出這是鑼鼓聲,馬上就想到《過新年》這首歌用打擊樂中的鑼、鼓伴奏再合適不過了。于是,他們便隨著歌詞中“咚咚咚”的出現,敲響了手中的鑼鼓。筆者進一步啟發(fā)學生,能否再創(chuàng)設一些過年的氣氛。許多學生便主動要求到教室前面進行秧歌舞表演。他們手中拿著筆者事先準備好的彩帶,邊唱歌邊隨著節(jié)奏做著動作,仿佛是身著節(jié)日盛裝的秧歌隊正在翩翩起舞,生動地表現了歌曲的內容。

三、小結

第9篇:樂理教學教程范文

【關鍵詞】新課程;理念;高中音樂;鑒賞模塊;初探

在人類社會發(fā)展的過程中,逐步形成了一整套的文化體系和發(fā)展規(guī)律:科學讓我們求真,宗教讓我們向善,藝術教我們審美。但如何審美,每個人的感知卻是各有不同。人們對于審美能力的培養(yǎng)從何時開始,怎么開始,是一個值得探索和研究的問題。

隨著社會的發(fā)展,學生的審美能力和需求需要得到一個持久和長遠的提升。音樂是人類文化傳承的重要載體,學習歷史悠久博大精深的中國民族音樂有助于學生了解和熱愛祖國的文化,學習豐富多彩的各民族音樂,拓展音樂文化視野,有益于學生對不同文化的理解與尊重,高中音樂課程對于促進學生全面的、有個性的發(fā)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國家提出了新課程理念下的音樂模塊教學,高中音樂模塊有:音樂鑒賞、歌唱、演奏、創(chuàng)作、音樂與舞蹈、音樂與戲劇表演六個模塊。教師根據學生的具體情況,因材施教,利用現有的教學資源,最大限度的開發(fā)和引導學生對于音樂的理解和繼續(xù)。音樂鑒賞主要通過聆聽和感受音樂對音樂歷史與文化的學習,培養(yǎng)學生的音樂審美能力和評價、判斷能力,是增進學生音樂文化素養(yǎng)的主要渠道,聆聽豐富多彩的音樂,從中體驗音樂的美,享受欣賞音樂的樂趣,增進對音樂的熱愛,養(yǎng)成欣賞音樂的習慣,音樂鑒賞模塊的教學,無論采用何種形式和方法,都應該堅持以聆聽音樂為主的教學原則,倡導對音樂作品整體的感知和體驗,聆聽音樂時,可設計具有探究性和啟發(fā)性的回答,采用集體對話(包括師生之間的互動)的方式,引導學生感受與理解音樂作品,作為一個音樂教學的具體實施者,談談我在音樂模塊(鑒賞模塊)教學中的點滴體會:

一、讓學生懂得如何感受音樂

音樂藝術是聲音的藝術,是時間的藝術,是聽覺的藝術,是情感的藝術,表現作者的一種情感,潛意識里,聽到的就是好聽或不好聽,但這只是第一步,首先要教會學生如何感受音樂,簡單的說就是從身到心,讓學生學會用心聆聽音樂,無論每個學生的感受如何。然后,讓學生感受到作者在作品里表現出來的感情訴求,是喜劇美還是悲劇美,是優(yōu)美還是壯美等等。如:在欣賞歌曲《松花江上》教學中,教師先對作品進行簡介,播放視頻歌曲讓學生聆聽,并討論交流,教師點評,分段聆聽歌曲,啟發(fā)學生談感受,分析歌曲、學唱歌曲片段,完整聆聽歌曲。教師可緊緊圍繞歌曲《松花江上》這部音樂作品,通過設問,層層引導,使學生感受歌曲旋律的起伏跌宕,悲傷激憤,表現作者對故鄉(xiāng)――東北松花江,以及那里的父老鄉(xiāng)親無比的愛戀之情。音樂在牽魂動魄、催人淚下的情緒中推向,結束全曲。使學生感悟其內在魅力,不斷引發(fā)學生的情感體驗,引導學生整體把握音樂表現形式和情感內涵,感受這首歌曲的悲劇美。如在欣賞歌曲《這一仗打的真漂亮》的教學中,教師可在課前布置學生收集并閱讀有關歌曲《這一仗打的真漂亮》的相關資料,了解故事梗概,教師在學生對歌曲簡單了解的基礎上對作品進行簡介,通過聆聽歌曲,啟發(fā)學生談感受并學唱歌曲主旋律,完整聆聽歌曲,感受歌曲旋律的輕松活潑,具有說唱音樂的風格特點,歌曲描述了赤衛(wèi)隊員神出鬼末、奇襲白匪軍的情景,辛辣、無情地嘲笑了白匪軍外強中干、貪生怕死的丑惡本性,大長了革命者的志氣,大滅了敵人的威風,可讓學生用自己喜歡的形式將歌曲表現出來,讓學生在活動中感受音樂的情感,體驗這首歌曲的喜劇美。

二、對于音樂美的發(fā)現和共鳴

懂得了感受音樂之后,因材施教。音樂內涵很豐富,如古典的、現代的、通俗的、民族的等等。充分利用學生的主觀能動性,讓學生在感受音樂魅力的同時深入到作品中去,利用學生的自身能力達到對于音樂美的發(fā)現和更深的理解,可根據學生自身特長用舞蹈、繪畫、器樂演奏、朗誦等形式把音樂所表現的美展現出來。如:在欣賞歌曲《祖國頌》教學中,可通過創(chuàng)設情境,視頻播放,激活學生的情感體驗,引起學生的情感共鳴,運用生動的語言,引發(fā)學生的情感投入,通過探究――實踐――表現,開發(fā)學生的情感體驗,當情感體驗積累到一定程度時運用視聽效果引起情感升華,感受歌曲氣勢磅礴、優(yōu)美清淳的具有鮮明的民族風格,并啟發(fā)學生根據對歌曲的感受理解和利用自身的特長用不同形式把對祖國的壯麗山河,偉大祖國的前進步伐和人民的豪邁氣概、對祖國的熱愛表現出來,更好的感受、體驗歌曲的崇高美。

三、音樂鑒賞教學帶來的魅力

音樂與人類的生活密不可分,音樂的審美、認識、教育和娛樂的功能對社會有著深遠的作用,音樂能提高人的審美能力,凈化人們的心靈,陶冶情操,提高審美情趣,樹立崇高的理想,音樂從不同的角度反映社會生活,音樂蘊涵著豐富的歷史和現實的文化內涵,是社會文化的一個重要的組成部分,音樂有利于人的文化修養(yǎng),音樂對人政治思想和道德,倫理的教化作用,激發(fā)愛國熱情和奮發(fā)向上的精神,音樂有利于人的智力開發(fā),提高人的素質,可以豐富人們的精神生活,音樂本身能帶給人愉悅,音樂來源與生活,是人類智慧的結晶,作為新世紀的我們,應該具有必要的音樂審美能力和必須的音樂文化水平,讓我們用心靈感受音樂,用音樂豐富生活,用音樂美化人生。

【參考文獻】

[1]《高中音樂新課程標準》.

[2]陶能清.給音樂教學插上隱形的翅膀[J].中小學音樂教育,2009,(01).

[3]胡慧.走進音樂[J].畫刊學校藝術教育,2012,(10).

相關熱門標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