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務員期刊網 精選范文 西方經濟學含義范文

西方經濟學含義精選(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西方經濟學含義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西方經濟學含義

第1篇:西方經濟學含義范文

關鍵詞:西方經濟學;數(shù)學;邏輯性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0—8772(2012)13—0169—02

西方經濟學是一門研究在市場經濟條件下稀缺資源配置和利用問題的科學,是經濟、管理類專業(yè)的一門重要的專業(yè)基礎理論課。與一些應用學科相比,西方經濟學是一門理論性很強的學科。該學科運用抽象分析方法,通過建立假設前提條件,排除需要排除的因素和現(xiàn)象,創(chuàng)造了一個純粹的理論分析框架和環(huán)境。也就是說,西方經濟學的理論體系是建立在一系列前提假設基礎之上的,它剔除了現(xiàn)實生活中的種種影響因素。其次,數(shù)學推導和數(shù)學模型大量地存在于西方經濟學教材中。數(shù)學工具運用邏輯上的抽象推理,將經濟社會中各種不同的人抽象為單純的數(shù)學符號,然后使用大量的數(shù)學公式和數(shù)學模型去演繹人們的經濟活動。

誠然,使用數(shù)學比較簡練,表達概念比較準確,運用數(shù)學模型可以處理幾個變量的一般情況。但是,一些教科書上,往往容易以數(shù)學代替知識,以計算代替理解,把研究的范圍局限于數(shù)學上能夠解決的問題,而且為了數(shù)學上的方便任意采用不適當?shù)募僭O,以致追求數(shù)學技巧而拋棄經濟原則。也就是說,讓數(shù)學從“仆人”變成了“主人”,不是數(shù)學分析為經濟分析服務,而是經濟分析為數(shù)學分析服務。這是大忌。加之,經濟、管理類專業(yè)的學生數(shù)學基礎相對薄弱,大多對邏輯推導、圖表、公式、數(shù)學證明不習慣接受,尤其不容易把這些圖形和公式的經濟學涵義同文字描述統(tǒng)一起來,從而很難真正理解經濟理論的含義,很容易對西方經濟學產生乏味、枯燥、難學的印象,甚至產生厭學心理。

于是,在教學中往往存在兩種傾向,一是忽視數(shù)學的作用,認為經濟學是社會科學,數(shù)學的過度運用無助于經濟思想的表達,反而使很多對經濟學感興趣但又沒有較強數(shù)學基礎的人望而卻步,使經濟學由令人肅然起敬變成令人望而生畏、望而生厭。因此,他們更主張使用純語言的方式進行教學。另一種傾向是主張與國際接軌,在西方經濟學教學中強調數(shù)學推導,按數(shù)學模式講授經濟學[1]。筆者認為,這兩種教學方式都是不可取的。的確,經過20世紀后半葉的發(fā)展,數(shù)學在經濟學中由有節(jié)制的引入轉為“炫耀性”的濫用,經濟學由使人“沉悶”變得令人“窒息”。但不可否認的是,數(shù)學的使用能使人們更嚴格地闡述、更精練地表達他們的經濟思想,通過各種前提假設條件精確化,運用數(shù)學模型來分析各個經濟變量之間的關系,使經濟理論體系更為嚴謹,經濟學思維方式更趨嚴密。但是,濫用數(shù)學會使經濟學理論脫離現(xiàn)實,與其社會科學的身份相背離。因此,在經濟學教學中,對數(shù)學的運用問題,關鍵應該掌握必要的度。

一、明確教學目的

方福前教授曾經說:“在我國開設《西方經濟學》,主要目的是教給學生經濟學基本原理和分析經濟問題的方法?!盵2]西方經濟學是一門應用性和實踐性都很強的學科,教學目的就是要培養(yǎng)學生“學以致用”的能力。因此,經濟學教學目的可以分為三個層次:第一,興趣培養(yǎng)與能力的提升。通過一個又一個完整的過程,讓學生在潛移默化中學會提煉問題、分析問題,提高邏輯推理能力和對經濟現(xiàn)象的洞察力。第二,學會對經濟思想用數(shù)學表述。第三,數(shù)學模型建立、求解以及解釋。一個經濟問題或經濟現(xiàn)象表述為數(shù)學模型,用解(即均衡)來幫助解釋經濟現(xiàn)象,從而在最大限度上改善經濟。因此,最高層次的教學目的是,培養(yǎng)學生挖掘解(均衡)所隱含的經濟現(xiàn)象,從而提高對經濟現(xiàn)象的洞察能力。西方經濟學的教學目標不能一次實現(xiàn),必須循序漸進地完成。

二、正確認識數(shù)學的作用

經濟學是一門大量使用數(shù)學工具來研究社會經濟現(xiàn)象的學科,它的基本概念和研究方法,比如邊際分析、均衡分析都需要借助高等數(shù)學。數(shù)學對于推動西方經濟學的發(fā)展發(fā)揮了極其重要的作用,是現(xiàn)代經濟學研究中非常重要的工具,學好數(shù)學已經成為真正學好現(xiàn)代經濟學的重要條件。田國強教授指出:“數(shù)學在理論分析中具有如下作用:第一,使得所用語言更加精確和精練,假設前提條件的陳述更加清楚,這樣可以減少許多由于定義不清所造成的爭議;第二,分析的邏輯更加嚴謹,并且清楚地闡明了一個經濟結論成立的邊界和適用范圍;第三,利用數(shù)學有利于得到不是那么直觀就得到的結果;第四,數(shù)學可改進或推廣已有的經濟理論。”[3]

目前,數(shù)學推導和數(shù)學模型大量地存在于西方經濟學教材中,隨著數(shù)學化傾向的不斷加強,有弱化對基本理論進行定性分析的傾向。為此,西方經濟學任課教師應該轉變觀念,弄清楚數(shù)學在西方經濟學中的地位和作用,在教學過程中將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相結合,適度使用數(shù)學。具體來講,能夠通過文字表述的經濟原理就盡量用文字表述,盡量少用或不用數(shù)學模型進行推導;必須通過數(shù)學形式或幾何圖形進行描述的,則要詳細解釋每一個圖形和數(shù)學公式的經濟學含義,將文字表述、幾何圖形和數(shù)學公式結合起來予以解釋;對于那些較為復雜的圖形和數(shù)學公式,則要本著由簡到繁、循序漸進的原則進行講授。

第2篇:西方經濟學含義范文

(1)馬克思的勞動價值論。馬克思的勞動價值是由社會必要勞動時間決定的。決定價值的社會必要勞動時間有兩種含義:第一種是指平均勞動時間,它決定商品的價值量;第二種含義是指社會總勞動分配上所必需的勞動時間,它實現(xiàn)商品的價值量。對于價值構成,馬克思把商品價值分為三個組成部分:代表生產上消費掉的轉移到產品中去的不變資本的價值部分(C);補償可變資本的價值部分(V);剩余價值的部分(M)。商品的價值(W)=C+V+M。對于價值規(guī)律,是由社會必要勞動時間決定商品價值量的規(guī)律;既包括價值交換的關系,又包括價格圍繞價值上下波動的關系。總的說來,價值是價格的基礎,價格是價值的表現(xiàn)形式。

(2)馬克思價值轉形理論。馬克思的價值理論是以現(xiàn)實價格波動為中心。在簡單商品生產情況下,價格是直接圍繞價值上下波動的。到了資本主義社會,隨著生產的社會化,價格不再直接圍繞價值上下波動,而是直接圍繞轉形價值上下波動。價值轉形有三個層次:首先是價值由于產業(yè)資本的參與分配轉化為生產價格。資本不創(chuàng)造價值,但資本仍然參與價格的形成。所費資本(C+V)轉化為成本價格(K),又由于等量資本要求獲得等量利潤,因此,剩余價值轉化為利潤,利潤又轉化為平均利潤(P)。這樣,就轉化為生產價格=K+P。其次價值由于商業(yè)資本的參與轉化為完全的生產價格。商業(yè)資本是有一部分產業(yè)資本形成的。商業(yè)資本不具有生產剩余價值的職能,但具有實現(xiàn)剩余價值的職能。因而也屬于職能資本,從而也要求取得平均利潤。由于商業(yè)資本的介入,商品的價格就由產業(yè)部門的生產價格加商業(yè)利潤加純粹流通費用構成,這就完成形態(tài)的生產價格轉變。最后價值通過土地所有權的參與再轉化為壟斷價格。土地由于所有權的存在使它具有包括絕對地租、級差地租和壟斷地租三種形式的地租。商品的價值就轉化為成本價格+產業(yè)利潤+商業(yè)利潤+絕對地租+級差地租+壟斷地租,最終形成壟斷價格。

二、當代西方經濟學的價值理論

(1)邊際效用價值論。這種理論認為商品的價值決定于邊際效用,該理論是在十九世紀七十年代一些奧地利經濟學家提出來的,所以,又稱奧地利學派,主要代表有門格爾、龐巴維克、維塞爾等。以后以杰文斯和瓦爾拉為代表的數(shù)理經濟學派與以克拉克為代表的美國學派都從不同的角度發(fā)展了邊際效用價值理論,而當代西方經濟學大都是以邊際效用價值理論作為分析經濟問題的基礎。

(2)均衡價值論。均衡價值論又稱均衡價格論,它認為商品的價格決定于供給價格相交之點。供給價格受生產費用決定,需求價格受消費者的邊際效用決定。均衡價格論是當代西方價格理論的一個重要學派,其中主要以英國經濟學家馬歇爾的局部均衡價格論為代表,一直到后來法國經濟學家瓦爾拉的一般均衡價格論,還有美國經濟學家舒爾茨等提出的動態(tài)均衡價格。

(3)“創(chuàng)新”價值論。這種觀點通過引入新產品、新技術、采用新的生產方法、開辟新市場、引用新的原材料、實現(xiàn)企業(yè)的新組合等。自動創(chuàng)造新的價值。因此,“創(chuàng)新”價值論又稱自動化價值論。這種理論是由美籍奧國資產階級經濟學家熊彼特提出來的。他在《資本主義、社會主義和民主》(1942年)等書中宣稱邊際效用價值論要優(yōu)勝于勞動價值論,而他的“創(chuàng)新”價值論則最為科學。

三、馬克思經濟學與當代西方經濟學價值理論之比較

馬克思經濟學和當代西方經濟學對價值問題都作了詳細的研究。在某些方面,二者也具有共同之處,但從本質和總體上看,二者的區(qū)別是極為深刻的。

(1)關于價值的本質和決定。馬克思經濟學繼承了古典經濟學的研究成果,通過決定商品交換價值的內在基礎的分析,抽象出價值并把價值和交換價值明確區(qū)分開來。馬克思通過對商品二因素的深入分析,發(fā)現(xiàn)了生產商品的勞動二重性:具體勞動創(chuàng)造使用價值,抽象勞動創(chuàng)造價值,價值是體現(xiàn)生產者的一種神會關系。

當代西方經濟學家則把交換價值、價值同價格融為一體。如作為當代西方經濟學基礎的均衡價格論,取消了價值作為商品本質特征的地位,把供求關系對價格的影響歸納為價值決定,并采取價格決定價格循環(huán)論證的方法,把價值體現(xiàn)商品生產者之間的社會關系,歸結為市場買賣雙方之間的供求關系。另外西方經濟學家特別強調知識在生產過程中的作用,知識可以提高勞動的復雜程度,從而創(chuàng)造更多的價值。

(2)關于商品價格的形成。在價格形成上,馬克思經濟學與當代西方經濟學的共同特點在于都是從個別商品價格與一般商品價格兩個方面分析其決定和變化的,二者都認為商品的供求關系會影響個別商品的價格,而紙幣發(fā)行過多則會導致一般價格水平的上升,即出現(xiàn)通貨膨脹。但西方經濟學更進一步地對需求和供給對于價格變動的伸縮性(彈性)作了更為具體的量的分析,提出了計算彈性大小的公式,進而分析了決定一種商品彈性大小的因素。

區(qū)別主要在以下幾個方面:(1)在決定商品價格的基礎上,馬克思堅持由社會必要勞動決定的商品價值是商品價格的基礎,而當代西方經濟學則把商品的邊際效用或商品的生產費用作為價格基礎,進而又以供求的均衡價格作為決定價格的基礎。(2)在對待供求均衡的經濟意義上,馬克思認為供求均衡只具有分析方法上的理論意義,對于分析商品價值決定則毫無實際經濟意義,而且從長期的平均來看,供求總是一致的。當代西方經濟學把供求均衡作為決定商品價值(他們稱為均衡價格)的基本條件,供求不均衡則被視為價格偏離均衡價格。(3)在決定供求變化的因素上,馬克思特別強調了收入在不同階級之間的分配和商品的價值變化對于供求的調節(jié)作用;而當代西方經濟學是從供求的變化和生產費用的變化來說明商品本身價格的變化。

第3篇:西方經濟學含義范文

【關鍵詞】西方經濟學 教學方法

一、通俗式教學

從專業(yè)知識的角度來接觸西方經濟學,對大多數(shù)學生都是第一次,因此,“術語陌生癥”時有發(fā)生,學生不能在第一時間理解術語的經濟含義,由此,老師可能已經講到下一知識點,而學生還在理解前一句話的含義,信息的傳遞和接收不同步。

解決這個問題的最好辦法就是采用通俗的、非專業(yè)化的語言為學生打開經濟學的大門,使初學者能克服生澀的術語工具,順利進入經濟學的宮殿。

例如,在講解彈性的概念時,除了強調彈性是自變量變動1%時,因變量變動的百分比,筆者還特別總結為彈性是百分比與百分比之比,只要找準自變量和因變量,所有經濟學中的彈性概念都迎刃而解。分析需求的價格彈性和廠商的銷售收入之間的關系時,筆者針對農歷新年剛過去這一特點,先設問“過年前,為什么超市中的年貨如瓜子、糖果不降價促銷,而衣服皮具等卻會較大幅度降價?”,然后再講明各種商品彈性值不同的道理。瓜子、糖果作為年貨,為應景和待客,一般家庭都必備,而衣物任何時間點都可購買,不必局限于某一時點。也就是說,在新春前,年貨的購買是彈性值較小的,而衣物類商品的彈性值卻較大。為達到銷售收入的最大化,對于彈性值小商品,提價(至少不降價、不打折)會增加銷售收入,而彈性大的商品降價會增加銷售收入,提價會減少銷售收入。如此一來,彈性對價格策略選擇及銷售收入的影響之間關系就不再是生硬的紙上談兵。

二、案例式教學

與傳統(tǒng)教學法相比,案例教學法更注重事實,學生在掌握理論知識的基礎上,結合具體案例進行討論分析,使知識在案例分析的基礎上得到激發(fā)和升華。案例教學以學生為主體,迫使他們不能只帶眼睛和耳朵來聽課,必須開動腦筋,必須在課下充實自己,課上積極參與,否則只能停留在記住知識的層次上,而達不到學以致用的目的。西方經濟學的教學中,案例是不可或缺的。實際上,各類西方經濟學教材或專著中也不乏非常經典的案例。有些原理通過這些案例的分析,變得簡單明了,通俗易懂。例如,著名的科斯定理,可以通過一個簡單的“牛群到毗鄰的谷地里吃谷”的故事來闡述;公共物品則可以通過“燈塔”的故事來闡述。這些例子已成為西方經濟學中經典的例子,具有了不可替代性,給經濟學留下一個永恒的傳統(tǒng),使西方經濟學詩意盎然。但是,僅僅分析這些經典案例是遠遠不夠的,還需要把西方經濟學與中國本土經濟相融合,適當?shù)匾M一些現(xiàn)實中的案例以及貼近現(xiàn)實生活的經濟現(xiàn)象進行分析解釋,這是因為學習西方經濟學的最重要目的之一,就是要學會運用所學的原理來分析解釋實際生活中的經濟現(xiàn)象,并幫助解決現(xiàn)實中的經濟問題,或者提出一些前瞻性的政策建議。這樣可以使學生在感性上更容易接受這些抽象的概念和理論。

三、提問式教學

提問式教學就是由教師根據(jù)教學計劃和教學內容的要求,事先設計出要學生理解的問題,由學生解答,教師做點評,以了解學生對所學知識的掌握程度,促進學生運用所學知識分析和解決問題能力的提高。例如,在講授消費者行為理論這一章時,老師提出“鉆石對人的用途很有限而價格昂貴,生命必不可少的水卻很便宜。請運用所學西方經濟學原理解釋這一價值悖論?!憋@然要回答這一問題必然要了解前一章供求理論與本章消費者行為理論。

采用提問式教學方法,要求教師在設計問題時,要有針對性和啟發(fā)性,且難易適中,回答量適當,既要有讓學生口頭回答的問題,又要有讓學生書面回答的問題,以增加這種方式的教學量,保證教學內容的完成。對學生口頭回答的問題要當堂予以點評,分析學生出錯的原因,提出更好的解決辦法。對學生書面回答的問題,要在課后閱評,對閱評中發(fā)現(xiàn)的問題要在下堂課進行分析講解。這種方式有利于調動學生學習的自覺性和主動性,也有利于教師了解學生的學習情況,做到因材施教,同時教師也可有針對性地安排教學內容,改進教學方法,提高教學效果。

四、討論式教學

討論式教學是教師指導學生以班級或小組形式,圍繞某一課題各抒己見、相互啟發(fā)并進行爭論、磋商,以提高認識或弄清解決問題的方法。討論式教學法有助于發(fā)揮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在討論式教學中,學生不只是被動地接受教師講授的教科書內容,而是帶著問題進行思考、辨析,每個學生都可以主動行動,發(fā)表自己的看法,提出自己的疑問,即時地成為主導者。例如在講解了西方經濟學的某一理論后,可以結合我國當前經濟改革中的一些熱點問題以及價格的作用、規(guī)模經濟、壟斷的利弊、寡頭之間的依存性、失業(yè)與下崗、宏觀經濟政策等現(xiàn)實經濟問題,收集信息、數(shù)據(jù)、案例,組織學生圍繞老師給定的思考題進行課堂或課外討論。西方經濟學這門課程運用討論式教學法必須解決好以下幾個方面的問題:

1.教師角色的定位。首先,教師在整個討論中,始終起到一個“暗線引領”的作用。課堂討論的內容一般是通過教師命題來引發(fā)的。教師論題出得好,才能激發(fā)學生研究問題的興趣,達到舉一反三的效果。其次,教師在討論中必須當好討論的引導者,要向學生提出討論的具體要求,討論中要以適當?shù)姆绞絽⑴c其中,并適時給發(fā)言的學生以啟發(fā)、引導;對學生在討論中可能出現(xiàn)的離題現(xiàn)象和理解上的偏差等,要及時加以糾正,而不是提出問題后就袖手旁觀、放任自流。最后,教師對討論要做必要的歸納、總結、評價,使問題的結論更加明確,更有條理。還可結合學生的討論,對所討論的問題作必要的擴展和延伸,以加深學生對問題的理解。

2.問題情境的設置。教師在確定討論問題時應注意:學生應緊密圍繞某一問題,從多側面、多方位進行思考。把那些容易產生模糊認識的問題讓學生來討論,可以使他們在討論中相互啟發(fā),得出正確的結論。

3.討論的時間。討論有它特有的功能,但只有在足夠的時間里,討論的意義才能得以體現(xiàn),功能才能得以發(fā)揮。既然組織討論,教師就應該保證學生主動參與的時間,否則,就成了為“ 討論”而“討論”的形式主義。

在多年的教學實踐中,筆者運用以上的教學方法很好地調動了學生課堂學習和參與的積極性,增強了學生理論聯(lián)系實際以及口頭表達的能力,提高了學生學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同時也使教師自身的能力與素質得到了進一步提高,達到了較好的教學效果。

參考文獻

[1]辛憲.西方經濟學形象導讀[M].北京:中國國際廣播出版社,1999.

[2]高鴻業(yè).西方經濟學[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7.

第4篇:西方經濟學含義范文

關鍵詞:地方本科財經院校;《西方經濟學》;準雙語教學

中圖分類號:G642.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1)34-0264-02

一、開展《西方經濟學》準雙語教學的必要性

為了適應全球化發(fā)展趨勢和現(xiàn)代化發(fā)展要求,教育部要求各高校應積極推動公共課和專業(yè)課的雙語教學(Bilingual Teaching),以提高高教人才的競爭力。雙語教學已經成為高校課程教學改革的一個重要環(huán)節(jié)。《西方經濟學》是普通高等學校財經類專業(yè)的十門核心課程之一,而且,作為一門國外引入學科,其本身的特性和經濟全球化趨勢也決定了其采用雙語教學的重要性。

選擇適當?shù)碾p語教學模式是雙語教學成敗的關鍵因素之一,根據(jù)學科教學過程中使用外語的程度不同,雙語教學模式可以劃分為以下三種:(1)維持式。該模式比較注重在學習專業(yè)課時,主要用母語來理解專業(yè)知識與交流,而個別術語用外語來說明。(2)過渡式。該模式是適當?shù)赜媚刚Z來教授課程,教材、板書、筆記、作業(yè)等使用外語,而講授時母語與外語較為靈活地互為主體語言,這既便于外語為非母語的教師教學,也有利于學生對專業(yè)知識的理解。(3)沉浸式。該模式不僅要求教師在授課期間全部使用外語進行教學,還要求教材、講授、板書、筆記、作業(yè)、課堂討論等均用外語進行,母語幾乎不在課堂內使用。

維持式這種模式應該是專業(yè)外語教授的一種模式,與真正的雙語教學還存在一定的差距。過渡性雙語教學模式更能使學生在學業(yè)起始時不掉隊,先通過母語教學與外語教學結合,最終過渡到純外語教學的一種雙語教學模式,在這里我們把它稱之為“準雙語教學模式”。對地方本科財經院校而言。在當前的辦學條件下,作為經濟管理類專業(yè)基礎課的《西方經濟學》課程的教學,采用沉浸式雙語教學的方式顯然是行不通的。因為和知名高校相比,地方本科財經院校還存在一系列的差距,比如說教師隊伍建設、教材建設、學生的接受能力等等。在這種情況下選擇對《西方經濟學》實施“準”雙語教學不失為一個比較好的備選方案。

二、實施《西方經濟學》準雙語教學模式的實踐要求

實施《西方經濟學》準雙語教學模式并對其進行設計是一項系統(tǒng)工程,它不僅包含教學目標的確定,雙語教材的選定、教學方法和教學支持系統(tǒng)等教學流程的制定,還應包括具有雙向互動的學生評測體系的建立,且諸要素之間存在著相輔相成的關系。

1.教學目標的確定。準確的教學目標定位是實施準雙語教學并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的首要問題?!段鞣浇洕鷮W》實施準雙語教學只是手段,而不是目的。像《西方經濟學》這樣的專業(yè)基礎課,從課程的重要性來講,它所涉及的專業(yè)知識是后續(xù)專業(yè)課的基礎,同時也是學生繼續(xù)深造,參加研究生入學考試的必考項目。所以,準雙語教學的主要目的不僅是要讓學生能夠掌握《西方經濟學》專業(yè)英語詞匯,用英語口頭和書面表達本學科的專業(yè)知識,更重要的是還要讓學生牢固掌握經濟學基礎理論,以便更進一步理解和掌握國際前沿理論。

2.雙語教材的選定。使用原版西方經濟學教材,如薩繆爾森和諾德豪斯所著的《Economics》第18版和曼昆的《Principles of Economics》等,一方面能讓學生接觸到“原汁原味”的外語,另一方面也可以借鑒國外先進的課程體系和教學理念。但是,使用原版教材也存在些弊端:首先,國外原版教材缺乏像國內教材(如高鴻業(yè)版《西方經濟學》和宋承先版《西方經濟學》)那樣嚴謹?shù)倪壿嫿Y構,這使得學生很難從整體上清晰地把握經濟學的邏輯結構和脈絡。其次,國外教材普遍缺乏對中國現(xiàn)實經濟問題的系統(tǒng)闡述,這必然會給我們學生的知識結構帶來一定的問題。因此,任課教師最好能結合國內教材的內在邏輯結構來講授《西方經濟學》外版教材,同時向學生提供一套只有理論介紹的、邏輯清楚的英文講義,讓學生明白經濟學基本理論之間的內在邏輯關系。條件允許的話,盡量爭取編寫一本結合基本原理并加上中國國情的英文案例的教材進行講授。

3.教學方法的采用。為打消許多學生存在懼怕英語的畏難心理,教師應該采用多種教學方式、方法來調動學生的參與度和積極性。一要注重知識點背景知識的介紹。讓學生知道課本章、節(jié)、目之間的內在邏輯關系,讓學生從宏觀上整體把握本課程的邏輯結構。做到每次新課開始的時候,都對本次所講授內容的背景知識進行簡單介紹;在每章結束的時候,也要對其的內容進行總結,同時注意引出下一章節(jié)要講授的內容。為了保證教學效果,在前幾章節(jié)背景知識的介紹,漢語比例可以稍重,之后逐漸增加,內容總結則應盡量采用全英文講授。二要盡量多采用圖表。對于本科階段的《西方經濟學》教學來說,它的難度應該屬于初級水平,最多也就介于初級和中級之間,應盡量避免大量使用數(shù)學知識,在對模型進行介紹時應該多采用圖表。如微觀經濟學部分的需求―供給模型,宏觀經濟學部分的IS―LM模型等。圖表表達更加形象直觀,既可以避免復雜的理論闡述,又可以繞開語言障礙,若再配以簡單的數(shù)學公式來表達就可更清晰明了。三要多運用案例法與學生互動。師生之間多開展互動能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因此應在課堂上多開展案例討論。這既有助于學生理解經濟學的基本原理,又可培養(yǎng)學生的英語表達能力,提高學習興趣。

4.教學支持系統(tǒng)的利用。學生獲取知識除了老師課堂講授以外還可以利用各種教學支持系統(tǒng)獲取更多的教學資源。如國外有些出版社專門為經濟學教材設立網站,提供許多免費的資源,如課件、教師手冊、教師演示手冊、教師資源手冊、學習指南、習題庫、視頻資料、閱讀材料等。國內也有許多網站,如人大經濟論壇等,可以免費下載到許多經濟學資源,有知名高校老師的課件(PPT)、講義和視頻資料等。同時,國內許多知名高校都為《西方經濟學》精品課程建設建立了課程網站,上面大量精彩的教學資源也為地方本科財經院校的教師開展《西方經濟學》的準雙語教學提供幫助。

5.學生測試體系的建立。建立貫穿教學全過程,并采用多樣化的方法和手段的學生測試體系。既可強制培養(yǎng)學生興趣、檢驗學生學習效果,也可使老師及時獲取反饋信息,調整教學方法和手段的重要來源。任課教師可以在每堂課的教學過程中多提問,并鼓勵學生用英語回答,在每一個教學內容結束時要給學生布置練習,鼓勵學生用英語作答。課程的最終成績應是綜合評定的結果,包括平時成績、期中小測驗和期末成績。平時成績包括平時的出勤、課堂討論和回答問題、課后的作業(yè)完成等等。老師為及時了解學生的實際情況,實時調整教學步驟,教學過程中最好安排一兩次隨堂小測試,試卷的制作應該突出專業(yè)性,盡量減少語言障礙,最好加重客觀題如判斷、選擇、改錯等的分量,主觀題也最好少出簡答題和論述題,盡量側重于計算題等,不至于讓學生因語言基礎而影響到真實成績。

三、實施《西方經濟學》準雙語教學模式的保障措施

1.強師資。教師是準雙語教學中重要的組織者、引導者。為充實學校的雙語教師隊伍,學校在招聘人才時應對外語口語好的教師予以適當傾斜。可以利用校際之間的合作選送英語基礎比較好的專業(yè)教師到國外大學進行專門所任課程的培訓。如果條件有限,也可以利用高校本身的外教資源對教師進行英語口語集中強化訓練,或者為擬進行準雙語教學的教師舉辦各種活動開展英語交流,以促進其自身素質的迅速提高。

2.重機制。要使準雙語教學不流于形式,注重實效,地方本科財經院校必須有一套完善的雙語教學管理機制對其進行監(jiān)督和激勵。除常規(guī)檢查督導,如可以通過隨機聽課、走訪學生、發(fā)放學生滿意度調查問卷等,加強對雙語教學效果的監(jiān)督。管理層還應針對備課―授課―互動討論―作業(yè)―考試全過程制定規(guī)范、規(guī)程和雙語教學質量標準,并定期檢查教材的選取、課件和教案、大綱的質量、以及教學任務的完成等情況。另外,由于地方本科財經院校的各種條件限制,準雙語教學的確是一件內容新、分量重的工作任務。因此,設置準雙語教學激勵機制對相關教學人員進行業(yè)績獎勵,是教學過程管理鏈中的重要一環(huán)??梢赃m當增加雙語教學課時權重,在評先、評優(yōu)、評職稱或出國交流等工作中,雙語教師都應優(yōu)先考慮或占有更大比重。

3.漸推進。本科階段只是培養(yǎng)學生經濟學思維方式和提高經濟學基本素養(yǎng)的階段,夯實經濟學的理論功底應該更加側重。如果在此階段強行全面推行準雙語教學,往往會讓學生兩頭都顧不上:一方面既要學習掌握理論知識,另一方面又要理解專業(yè)英語的含義,這樣會使學生有限的學習時間不夠分配,反而是得不償失的。加之,我們現(xiàn)階段雙語教學還屬于探索起步、積累經驗的時期,不宜大規(guī)模地鋪開,只宜小范圍地試驗,可先在個別外向型專業(yè)(如國際金融、國際貿易)上試驗,等有了較為充足的教學經驗和較成熟的教學模式后方可推廣。

參考文獻:

[1] 孫倩.地方本科院?!拔鞣浇洕鷮W”雙語教學模式的選擇與實踐[J].經濟與社會發(fā)展,2009,(8).

[2] 張春霞.高校專業(yè)課實施雙語教學的模式探討[J].現(xiàn)代教育科學,2006,(5).

[3] 劉玲.西方經濟學英漢雙語教學探究[J].內蒙古財經學院學報:綜合版,2008,(5).

第5篇:西方經濟學含義范文

【關鍵詞】失業(yè) 馬克思相對過剩人口理論 西方經濟學失業(yè)理論

一、馬克思失業(yè)理論與西方經濟學失業(yè)理論的一致性分析

(一)在對非自愿失業(yè)的解釋上兩者存在相似之處。

效率工資理論中提到,工資水平的提高,會增加工人的離職的機會成本,有利于企業(yè)生產的連續(xù)性,工資水平的提高,工人會減少或者避免怠工偷懶行為,吸引熟練技術工人,從而提高生產效率,增加廠商的利潤,而平均工資的上升,導致出現(xiàn)非自愿失業(yè)。從這個意義上來說,非自愿失業(yè)的存在是因為廠商追求自身利潤最大化的實現(xiàn)所引起的。而馬克思的相對過剩人口理論則認為,資本家對利潤最大化的追逐,是資本家貪婪的本性所決定的,這種本性促使著資本不斷積累,資本的有機構成提高,結果造成了相對過剩人口的出現(xiàn)。非自愿失業(yè)的勞動者,對于資本家來說,是過剩的,這與相對過剩人口的含義是類似的。

(二)兩者都認為失業(yè)存在對資本家有利。

失業(yè)的存在,在西方經濟學家看來,一方面會造成勞動力的供應遠遠大于勞動力的需求,這樣就促使,在職工人為了避免失業(yè),不得不接受資本家的剝削,同時提高工作效率,為資本家創(chuàng)造更多的剩余價值,另一方面,勞動力的豐富,加劇了外部競爭程度,造成“粥少僧多”的局面,使得雇傭方處于優(yōu)勢地位,可以降低用工成本,從而得到更多的利潤。馬克思的相對過剩人口理論認為,相對過剩人口的存在對于資本主義生產來說是必要的和有利的。這種必要性和有利性首先體現(xiàn)在相對過剩人口的存在可以促進資本積累。

二、馬克思失業(yè)理論與西方經濟學失業(yè)理論的差異性分析

(一)馬克思失業(yè)理論與西方經濟學失業(yè)理論的微觀差異性分析。

1.馬克思失業(yè)理論與古典學派的失業(yè)理論差異性分析

馬克思失業(yè)理論與古典學派的失業(yè)理論的根本的分歧在,古典經濟學失業(yè)理論認為,只要工資具有伸縮性,失業(yè)并不具有必然性,否認失業(yè)或者短期失業(yè)是資本主義的常態(tài)。而馬克思失業(yè)理論認為,由于競爭的外在壓力與獲利的內在動力,資本有機構成必然提高,資本主義必然存在失業(yè)。尤其是馬克思從資本主義經濟危機爆發(fā)的根本原因——社會化大生產與資本主義私有制之間的矛盾,來說明了經濟周期的存在,而在經濟衰退時,必然會有失業(yè)。

2.馬克思失業(yè)理論與凱恩斯學派的失業(yè)理論差異性分析

馬克思失業(yè)理論與凱恩斯的失業(yè)理論存在著相似性,他們都認為資本主義社會存在著失業(yè),但分析失業(yè)的原因的層次卻不一樣;馬克思分析失業(yè)的原因,從剖析資本主義社會制度的層面上展開分析的,指出資本主義私有制通過商品貨幣關系的內在規(guī)律的作用,必然造成相對過剩人口,所以要解決失業(yè),就必須消滅資本主義私有制及該制度下的商品貨幣關系。而凱恩斯雖然承認了資本主義制度的不合理性,但并沒有從資本主義生產過程進行分析失業(yè)的原因,只是需求不足是造成失業(yè)的根本原因,另外,在分析造成效需求不足的原因時,凱恩斯把這種原因歸結為消費傾向、利息率和資本邊際效率三者的不協(xié)調,是人們的心理狀態(tài)導致了這種不協(xié)調,如此以來,就把資本主義失業(yè)的原因歸結為心理因素。

(二)馬克思失業(yè)理論與西方經濟學失業(yè)理論的宏觀差異性分析。

1.失業(yè)的原因

馬克思失業(yè)理論把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發(fā)展初期的失業(yè)問題作為其研究對象,一方面,從資本主義經濟運行方式上來分析相對剩余人口或者失業(yè)產生的原因,指出相對過剩人口的產生是技術進步帶來的資本有機構成的提高造成的,另一方面,又從資本主義制度層面,指出社會化大生產與資本主義私有制之間的存在著根本矛盾,使得經濟呈現(xiàn)周期性波動,加深理論失業(yè)的發(fā)生程度。所以,馬克思就業(yè)理論可以歸結為在生產領域研究資本主義失業(yè)問題。

而西方經濟學失業(yè)理論,在古典學派并不存在失業(yè),或者是長期失業(yè),因為在其看來,資本主義的均衡機制總會解決這種失業(yè),在凱恩斯主義出現(xiàn)之后,面對經濟大蕭條造成的失業(yè)這樣的事實面前才承認失業(yè)的存在。對資本主義失業(yè)的產生和存在的解釋,主要集中在交換領域,對失業(yè)發(fā)生的必然性與根源的形成認為并不是資本主義制度本身的缺陷造成的,認為是市場運行機制本身或者人們的心理等主觀因素導致失業(yè)的必然產生,更多的從經濟變量及相互關系的均衡來分析。

2.資本主義失業(yè)形式

馬克思失業(yè)理論中的相對過剩人口理論中,明確的指出了三種失業(yè)形式:流動形式、潛在形式和停止形式;而西方經濟學失業(yè)理論在失業(yè)形式這一問題上經歷了一個認知過程,在古典學派和新古典學派那里,失業(yè)是不存在或者是暫時的、短期的事情,這些失業(yè)是自愿的、帶有摩擦性的,而凱恩斯主義則把失業(yè)因經濟規(guī)律而呈現(xiàn)規(guī)律性,而新凱恩斯主義經濟學則更關注結構性失業(yè),所以在西方經濟學的就業(yè)理論中,薩米爾森歸結了失業(yè)的四種形式:自愿性失業(yè)、摩擦性失業(yè)、結構性失業(yè)和周期性失業(yè)。

3.對失業(yè)的治理

馬克思失業(yè)理論在對待失業(yè)問題的解決上,分析的并不多,其更多的是分析失業(yè)的原因和過程。一般來說有兩種,一種是改變資本主義生產方式,而這種方式是不能被選擇的,因為分工細化,生產力不斷進步發(fā)展是歷史發(fā)展的趨勢,另外一種就是改變資本主義制度,改變或者消除社會化大生產與資本主義私有制之間的矛盾根源,也是改變資本主義失業(yè)的唯一可選途徑。

西方經濟學失業(yè)理論在失業(yè)的治理上,根據(jù)不同的失業(yè)原因分析,采取了不同的措施,這些措施有拉動需求帶動就業(yè),增加培訓改變或緩解結構性失業(yè)等等很多,但是它們這些對資本主義失業(yè)的治理,與馬克思就業(yè)理論的根本區(qū)別在于,無論經濟學家如何解決這些問題,都是在維護資本主義制度的前提下所作的選擇。

參考文獻:

[1]資本論.第一卷[M].人民出版社,1975.

第6篇:西方經濟學含義范文

[關鍵詞] 數(shù)學推理 可靠性 偏見 定量分析 博弈論

隨著市場經濟體制的完善,數(shù)學在經濟活動中的運用越來越廣泛,市場經濟規(guī)律的復雜對于資源的使用,如何滿足人類的欲望實現(xiàn)科學的物質分配,以及實現(xiàn)最小的投入,最大化的產出的要求也就更加精細起來,那么經濟學作為一門專門研究的學科就不可避免地涉及到了效率,最優(yōu)化的問題,而這些問題是具有不確定性的,所以要定量的分析,有優(yōu)化組合,就要用數(shù)學作為定量分析的工具。因此在經濟學中應用數(shù)學,可以更好地表述經濟學原理,使經濟問題轉化成數(shù)學模型,把經濟問題分析的更加具體。以下是筆者的幾點思考:

一、數(shù)學在經濟學中的重要價值

我們知道經濟學是研究如何配置與使用相對稀少的資源,來滿足最大化需要的社會科學,即研究社會活動中的個人、企業(yè),政府如何進行選擇,以及通過這種選擇來有效使用資源的一門學科。也就是說在經濟學的研究中,甚至具體到經濟活動中,經濟問題也就難度陡增。在經濟學中,我們追求的是精確,因此精確也就成了數(shù)學在經濟學中的顯著作用。在數(shù)學中的優(yōu)化組合對于經濟學中的資源配置就是最好的例證;數(shù)學推理在經濟活動中有利于企業(yè)組織或者企業(yè)中的個人做出選擇,有利于生產資源產生最大效率;而具體的熟數(shù)據(jù)定量分析在經濟活動中是完全可以把經濟問題有機地轉化成數(shù)學模型,使問題的解決方法更加具體化;當然博弈論的相互比對作用,更有利于經濟活動以及經濟學研究的全面展開。所以說,數(shù)學在經濟學中的價值是非常普遍,而且影響深遠。

二、數(shù)學在經濟學中的廣泛應用

筆者以為,在經濟學研究中數(shù)學的作用主要有兩個方面。第一是工具上,數(shù)學作為經濟研究的基礎,其作用是不可小看的,我們可以具體到數(shù)據(jù)的統(tǒng)計,計量,投入產出的計算,效率的優(yōu)化等等;第二則是在思想方面,眾所周知數(shù)學是嚴謹?shù)?,其嚴謹?shù)淖非笈c作風在經濟學中占據(jù)了重要的地位,在應用中數(shù)學理論的概括與科學發(fā)展數(shù)學的特點具有高度的抽象性,更加嚴密的邏輯性與其非常實用的價值使得數(shù)學在經濟活動中的應用也相對廣泛。

1.數(shù)學的工具性應用

首先,數(shù)學概念是抽象的典范,幾乎它的所有基本概念在現(xiàn)實世界中是找不到的,例如,點、線、面;自然數(shù)、實數(shù)和虛數(shù)等等;它們是抽象的,又是深刻的,極其奇妙地、精確地刻畫自然事物的某種基本特征。其次,數(shù)學是嚴密邏輯推理的象征,其方法論的核心是演繹法,即從不證自明的公理出發(fā)進行演繹推理;其實質含義是,若公理為真,則可保證其演繹的結論為真;從邏輯上看,演繹法是清晰、合理和完美的,由數(shù)學推出的顯然是毋庸置疑的正確結論。最后,由上面兩點,數(shù)學應用的廣泛性是不言自明的。自然,在經濟研究中,少不了數(shù)學這樣一個工具。經濟學是研究在約束的條件下的最優(yōu)化選擇,即在資源稀缺的條件下,如何達到收益的最大化。于是,在研究中就存在成本、收益等等的概念和運算。同時,由于經濟活動的多樣性,研究中存在許多變化的因素,導致了經濟研究的錯綜復雜。而數(shù)學其用處就在于為許多復雜的思想和現(xiàn)象提供了簡潔而明了的解釋,為許多錯綜的數(shù)據(jù)提供了計算模型,從而使經濟研究簡潔條理。

2.數(shù)學的思想性應用

數(shù)學的應用性不僅僅體現(xiàn)在其工具性上,更在其思想性上。改革開放以來,西方經濟學作為市場經濟運行描述的基本理論,對我們經濟學學習和研究的作用越來越重要。從學習和研究的角度看,似乎可以明顯感覺到,西方經濟學的理論體系、思維方式和推理方式的深刻特點之一表現(xiàn)在其數(shù)學性方面,也正是這一特征使人們常常把經濟學看成是最接近自然科學的社會科學學科。西方經濟學從亞當?斯密《國富論》起的二百多年來,已形成了一個龐大而較嚴密的理論體系。在整個社會科學中,經濟學的理論形式、研究方法是公認為最接近自然科學的。筆者認為這實際上表明,數(shù)學作為一種理論信念、方法論和研究手段,十分明顯地體現(xiàn)在西方經濟學的基本特征中。按傳統(tǒng)流行的科學觀,一門學科達到科學的一個重要標準是看它能否充分運用數(shù)學方法。而在經濟學中,對于經濟現(xiàn)象、經濟運行及其規(guī)律的描述與研究,正需要數(shù)學方法與數(shù)學思想,從而達到它的科學性。

三、數(shù)學與經濟學的內在關系

自從19世紀以后,數(shù)學的發(fā)展為西方經濟學家提供了方便。西方經濟學家在他們的研究中大量地運用數(shù)學,他們所用的數(shù)學方法幾乎遍及純數(shù)學的各主要分支。不可否認,數(shù)理分析的方法要比單純文字說明、推理更方便、更精確,有時也更能說服人。大量的數(shù)學符號和算式推導,使經濟過程和現(xiàn)象的表述較為簡潔、清晰。然而,當前西方經濟學似乎越來越追求經濟學的數(shù)學形式。微觀經濟學所使用的數(shù)學工具甚至比物理學家使用的還多。過去使用數(shù)學工具較少的宏觀經濟學,現(xiàn)在也連篇累牘地充滿了復雜的數(shù)學公式。但是,必須注意,在經濟理論研究中不能濫用數(shù)學。數(shù)學不是經濟學本身,而是一種工具。數(shù)學本身不能創(chuàng)造任何經濟理論,不能創(chuàng)造任何經濟范疇和經濟規(guī)律。數(shù)學是從前提出發(fā),經過邏輯推理,得出結論的。在經濟研究中運用數(shù)學時,要結論正確,首先要求前提正確。自然科學家懂得,不管用了多少數(shù)學和多么復雜的數(shù)學,都不可能得出正確的結論。數(shù)學可以給錯誤的經濟理論披上科學的外衣,但不可能賦予錯誤理論以科學的內容。離開了思想,工具就是沒有意義的。而且,經濟學分析的工具也不只是數(shù)學一種,應提倡經濟學研究方法的多元化。

參考文獻:

第7篇:西方經濟學含義范文

摘 要 價值論關系到資本主義生產的分配關系,是經濟學研究的核心問題。英國古典經濟學堅持客觀效用價值論。馬歇爾創(chuàng)立的新古典經濟學提出均衡價格(價值)決定論。此后,西方經濟學界再無對價值的研究。本文主要使用歸納法,列舉古典到新古典經濟學中的幾位代表人物的價值論觀點,研究西方經濟學中價值決定的演進過程。

關鍵詞 古典經濟學 新古典經濟學 客觀效用價值論 均衡價格(價值)決定論

自從新古典經濟學創(chuàng)始人馬歇爾得出了均衡價格(價值)決定論,西方經濟學家再無對價值決定的探討。馬歇爾的均衡價格(價值)決定論成了西方經濟學界的主流思想。在我國,從1983年開始,便有人開始對西方經濟學的價值決定問題做出探索。本文主要使用歸納法,從客觀的角度實證分析,探討西方經濟學價值論研究的脈絡。

一、威廉•配第的價值理論

17世紀初期,英國封建制度走上了最后解體的階段。隨著工商業(yè)的發(fā)展,對糧食和原料需要不斷擴大,促使英國農業(yè)向資本主義生產迅速轉化。資本主義替代封建主義的合理性遭到西方社會的普遍質疑。與此同時,古典經濟學產生。

配第的價值論主要發(fā)表在《賦稅論》中。他提出四個術語:“政治價格”“實際的市場價格”“自然價值”和“自然價格”。把實際投入生產的勞動力數(shù)量在實際存在勞動力數(shù)量的基礎上加以計算可得政治價格;政治價格的貨幣表示即實際市場價格;自然價值指商品的價值;自然價格是用貨幣表示的自然價值;他試圖解釋價格圍繞價值上下波動,而價值又以勞動來衡量。他還說明了商品價值量同勞動時間成正比,與勞動生產率成反比。配第在探討商品價值時,一方面他提出了勞動價值論;另一方面他意識到作為物質的財富,不僅需要人類勞動,還要依靠自然界及其自然力即土地。這樣,配第在價值探討中走入了迷途。

二、亞當•斯密的價值理論

在經濟學說史上,經濟學家都給予亞當•斯密以非常重要的歷史地位。

亞當•斯密的學說形成于18世紀50―70年代。18世紀中葉,英國已從農業(yè)國轉變?yōu)楣I(yè)國了。經歷了幾個世紀的“圈地運動”,流離失所的農民轉化為資產階級的雇傭工人。18世紀60年代,英國工業(yè)革命展開。英國在18世紀開始向資本主義社會轉變,社會分化為地主階級,資產階級和無產階級三大階級,階級沖突日益顯現(xiàn)。

(一)使用價值和交換價值

亞當•斯密說:“價值一詞有兩個不同的意義。它有時表示特定物品的效用,有時又表示由于占有某物而取得的對他種貨物的購買力。前者可叫做使用價值,后者可叫做交換價值。使用價值很大的東西,往往具有極小的交換價值,甚或沒有;反之,交換價值很大的東西,往往具有極小的使用價值,甚或沒有”。斯密無法說明商品使用價值和交換價值的關系。斯密的交換價值指商品交換的市場價格。

(二)斯密的勞動價值論及其兩種價值規(guī)定

斯密認為勞動是衡量一切商品交換價值的真實尺度,并提出商品價值由生產商品所耗費的勞動量決定的價值規(guī)定。然而,斯密在說明勞動價值論時,已經意識到商品價值由購買或支配的勞動量決定的價值規(guī)定??梢哉f,這是一種不徹底,不完全的勞動價值論。由于斯密對勞動價值論的不堅定,他繼而又提出“三種收入價值論”,之后,斯密在論述社會資本再生產理論時,提出“斯密教條”,給后人留下一些矛盾和混亂。

(三)三種收入價值論

斯密認為,資本家只是為了追求自身利潤最大化才組織生產。生產出商品的價格除了要支付勞動者工資外還要為資本家提供利潤,也即資本家的收入。同時,一旦土地私有,地主們也要對租用他們土地的經營者收取地租作為收入。這樣商品的價格就被分為勞動者的工資,資本家的利潤和地主的地租三部分收入。這表明,商品價值或交換價值取決于三種收入,從而脫離了勞動價值論。

(四)自然價格和市場價格

斯密在對市場價格變動規(guī)律研究時,指出市場價格在供求關系中圍繞自然價格上下波動。

斯密沿用了配第提出的“自然價格”的概念。他所講的自然價格以存在工資,利潤和地租的一種平均率為條件。自然價格即指按自然率支付的工資,利潤和地租的總和。斯密說:“商品通常出賣的實際價格,叫做它的市場價格,商品的市場價格,有時高于它的自然價格,有時低于它的市場價格,有時和它的自然價格相同”。斯密同配第一樣,認為商品的市場價格圍繞商品的自然價格上下變動。

三、大衛(wèi)•李嘉圖的價值理論

李嘉圖將英國古典經濟學推向了頂峰。李嘉圖所生活的時代,英國產業(yè)革命正蓬勃開展。這樣就加快了英國向資本主義社會轉變的腳步。

李嘉圖認為一方面,使用價值不能用已知的任何標準加以衡量,不同的人對同一種商品的使用價值有不同的評價,所以,使用價值不能作為交換價值的尺度。另一方面,沒有使用價值的東西,無論怎樣稀缺,也無論生產產品時耗費了多少勞動,都不具有交換價值。李嘉圖認為使用價值是交換價值的物質承擔者。

他認為,商品的價值只能由耗費的勞動決定,價值的大小與這種勞動量成正比。李嘉圖還批評了斯密拋棄勞動價值論,用三種收入決定價值的觀點。

李嘉圖把商品分為兩大類,第一種商品的交換價值只由它們的稀少性決定,如罕見的雕像,圖畫,古書和古錢幣等,這些商品是極少數(shù)的且交換價值不受供求關系影響。另一種商品的交換價值是由勞動時間決定的。李嘉圖提出“相對價值” 的概念,并賦予其兩種含義:一方面商品的交換價值由生產耗費的勞動決定;另一方面,商品的交換價值表現(xiàn)在其他商品的使用價值上。前者,李嘉圖稱之為“絕對價值”“真實價值”“實在價值”或“價值一般”。后者被稱之“比較價值”。此外,李嘉圖還認為,商品價值不僅包括工人生產商品的直接勞動創(chuàng)造的新價值,還包括間接勞動(生產資料中凝結的勞動轉化所體現(xiàn)的物化勞動)所體現(xiàn)的舊價值。

四、邊際三杰的價值論

19世紀70年代初,西方社會已普遍認可了資本主義。在英國,奧地利和法國的經濟學界,爆發(fā)了推動經濟學研究的 “邊際革命”。英國的杰文斯,奧地利的門格爾及瑞士的瓦爾拉斯被冠以“邊際三杰”的稱號。

五、杰文斯的“最后效用程度”價值論

杰文斯認為經濟學價值研究應從消費者的主觀心理感受入手。他認為應當區(qū)分商品的總效用和效用程度。總效用指一個人從所有商品消費中獲得的總的滿足感。而效用程度指某個時點或某單位時間內的消費所獲得的增量滿足感。他說“最后效應程度是經濟理論以之為基礎的函數(shù)……最后效用程度這個函數(shù)變化是經濟問題中最為重要之點。其一般法則可表述如下:效用程度隨商品量而變化,其量增加,其效用程度最終會減少”。這就是后來的邊際效用遞減規(guī)律。

杰文斯的最后效用程度價值論類似于戈森第二定律。

六、門格爾的主觀價值論

門格爾認為,商品的價值是由需求量超過消費主體可支配量產生的。因為消費者對商品的需求產生于主觀心理欲望,所以商品價值的產生并非獨立于人的主觀意識之外。

門格爾進一步指出,價值隨著人們消費欲望的逐步滿足而遞減。

他認為人們消費時會先將商品用來滿足自己最重要的用途,其次用來滿足次要用途,這樣逐級遞減,將最后一單位商品用在最不重要的用途上。當所有未被滿足的欲望中最重要的具有相當?shù)闹匾潭葧r,消費者在消費該種產品與消費其他產品之間無差異。

更進一步,門格爾得出“最小欲望滿足”是價值尺度的結論。也就是說滿足最小欲望的物品所具有的價值即為價值尺度。

門格爾的邊際效用是價值尺度的結論與杰文斯“最后效用程度”和瓦爾拉斯的“稀少性”原理一致,只是用語不同,均為主觀范疇。

七、瓦爾拉斯的“稀少性”價值論

價格決定在瓦爾拉斯看來也就是價值決定;而且,價格又取決于市場供給和需求的均衡,其中,供給方的邊際成本和需求方的邊際效用共同決定商品價格。

稀少性,指物品具有使用價值,但卻數(shù)量有限。瓦爾拉斯認為商品的價格為其價值的貨幣表現(xiàn),故具有數(shù)理特征?;跀?shù)理經濟學研究,瓦爾拉斯闡釋了一般均衡理論。他先分析參與交換的各方只有一種商品,然后再引申至三種及多種商品。

在市場上有A和B兩種商品的場合,它們的有效需求方程為:

Da,b=Fa,b(pa,b)

Db,a=Fb,a(p b,a)

它們的有效需求與有效供給相等的公式為:

Db,a=Da,b(pa,b)

Da,b=Db,a(p b,a)

假定市場上有A,B和C三種商品,它們持有者都打算以自己的一部分商品分別交換另兩種商品。那么,所有B的兩個需求方程為:

Da,b =Fa,b(pa,b,pc,b)

Dc,b=Fc,b(pa,b,pc,b)

C的兩個總需求方程為:

Da,c =Fa,c(pa,c,pb,c)

Db,c =Fb,c(pa,c,pb,c)

同樣,所有A的兩個總需求方程:

Db,a=Fb,a(p b,a,pc,a)

Dc,a=Fc,a(p b,a,pc,a)

以B換取A和以B換取C的兩個方程為:

Db,a= Da,b(pa,b)

Db,c = Dc,b(pc,b)

還有以C換取A和以C換取B的兩個方程:

Dc,a= Da,c(pa,c)

Dc,b= Db,c(pb,c)

最后,還有以A換取B和以A換取C的兩個方程:

Da,b= Db,a(p b,a)

Da,c = Dc,a(pc,a)

這樣,我們得到12個方程,共12個未知量,分別是各以其他商品價格計的3種商品的6個價格,和互相交換的3種商品的6個總量。方程組得到唯一的一組解。由三種商品的交換可推廣到多種商品的交換,在此不再陳述。

瓦爾拉斯認為要使市場處于均衡狀態(tài),互相交換的各種商品的有效需求應等于其有效供給。一般均衡理論用數(shù)學方式表現(xiàn)和論證了供求定律和戈森第二定律,即邊際效用相等規(guī)律。

八、馬歇爾創(chuàng)建新古典經濟學以及供求均衡價值理論

馬歇爾為新古典經濟學的創(chuàng)始人,生活在資本主義在西方社會確立統(tǒng)治地位的19世紀末期。他于1890年發(fā)表的《經濟學原理》成為西方經濟學界的第二本教科書。此書中,他集中了古典經濟學及邊際革命中的所有精華,在融合了供求理論、生產費用理論、邊際效用理論、邊際生產力理論等的基礎上,首次構建了以均衡價格(價值)決定論為核心的西方微觀經濟學體系。

價值理論是馬歇爾經濟學的核心。在馬歇爾的經濟學中,價值和價格是相通的,價格是價值的貨幣表示,它們均指商品交換比例。馬歇爾認為價值取決于供求力量的均衡,也就是所謂的剪刀價值論。

馬歇爾還提出,極短期內的商品價格主要取決于需求,因為供給較穩(wěn)定,而需求較富有彈性;短期(一般指一年)的價格決定于供給與需求,因為雙方均可做出調整。長期的價格通常決定于供給,因為長期內需求一般較穩(wěn)定,而長期內供給很有彈性。馬歇爾所說的均衡是局部均衡。

馬歇爾在對價值決定進行詮釋時,著重說明邊際和心理的因素對商品價值決定發(fā)揮主要作用。供給價格取決于邊際生產費用,邊際生產費用主要取決于勞動和資本的邊際產出,而邊際生產力遞減。需求價格取決于消費者的邊際效用且邊際效用遞減。供求達均衡點時,雙方獲得最大滿足。馬歇爾的價值論是以完全競爭市場為研究基礎的。

馬歇爾接著提出了均衡價格論。

在圖中,縱軸表示商品價格,橫軸表示商品數(shù)量。產出為OM時,需求價格Md高于供給價格Ms,購買者愿意出高價購買,較高的價格刺激廠商擴大生產。隨產出的增加,需求價格下降,供給價格上升,當產量達ON時,供需達到均衡,供需曲線交點E為均衡點。若市場上商品產出為OM1,供給價格高于需求價格,購買者只愿出較低價格進行購買,而生產者的供給價格(成本)很高,生產者必須減少商品供給。隨供給量減少,需求價格提高而供給價格下降,直到E點形成穩(wěn)定均衡。圖中ON表示均衡產量,EN表示均衡價格。

馬歇爾也對壟斷進行了研究。他論述了商品市場上賣方壟斷的情況,認為壟斷者可以自由調整供給量,壟斷者為追求利潤最大化,會把商品價格調整到能夠給他帶來最大利潤的水平。后來人們發(fā)現(xiàn),壟斷價格通常被定在需求曲線富有彈性的地方。

至此,西方經濟學主流思想對于價值的決定問題沒有做進一步的探討。新古典經濟學的均衡價格(價值)決定論至今仍在西方經濟學界占統(tǒng)治地位。

九、結論

縱觀西方經濟學價值研究的發(fā)展脈絡,可以看出西方經濟學對于價值的研究經歷了由客觀效用價值論到主觀效用價值論的演進歷程。古典經濟學關于價值決定曾提出過勞動價值論,生產費用價值論等多種價值決定理論,均屬于客觀效用價值論。邊際革命興起后,邊際三杰――杰文斯,門格爾和瓦爾拉斯從消費群體的主觀心理(消費欲望)方面剖析商品的價值決定,提出主觀效用價值論,將西方經濟學的價值研究引入新的天地。直到新古典經濟學創(chuàng)始人馬歇爾提出均衡價格(價值)決定論,西方經濟學關于價值的研究達到頂峰。均衡價格(價值)決定理論成為此后西方經濟學界的主流思想。在整個古典和新古典經濟學創(chuàng)立和發(fā)展的過程中,西方社會處在資本主義萌芽,發(fā)展壯大到最終確立統(tǒng)治地位的社會時期,研究價值的決定,是在這樣的背景下進行的,不免帶有鮮明的時代特色。在資本主義萌芽的古典經濟學時期,資本主義是否要替代封建主義還有待驗證,西方學術界質疑并試圖檢驗資本主義替代封建主義的合理性。隨著資本主義的發(fā)展壯大,社會生產力飛速發(fā)展,西方經濟學家承認了資本主義存在的合理性和必然性。于是,他們開始從人的主觀心理(消費欲望)方面探討價值的決定。最終西方社會確立了資產階級的統(tǒng)治地位,價值決定的研究越來越為資本主義的存在服務,并試圖建立人與人之間和諧的社會關系。得出價格為價值的貨幣表示,價格由供需力量共同決定的結論。供給價格由邊際生產成本決定,而需求價格由邊際效用決定。歸納梳理了西方經濟學價值決定的研究過程后,我們可以清楚的看到西方經濟學價值研究的整個演進過程。但是,西方經濟學產生于西方資本主義社會,不免會為資本主義社會服務。站在客觀研究的立場上,我們還應結合我國的實際國情,辯證的看待和分析西方經濟學中關于價值決定的問題,從而為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建設服務。

參考文獻:

[1]何煉成主編,魏杰助編.價值學說史.陜西人民出版社.1984.4.

第8篇:西方經濟學含義范文

摘要:老子“道法自然”的思想,雖然樸素無華但卻意義深遠,其中蘊含的天人合一理念、經濟無為主義理念、社會公平理念和為而不爭理念,不但有助于解開西方經濟學的理論困惑,更是我們進行理論研究和經濟實踐的他山之石。

關鍵詞:道法自然;天人合一;傳統(tǒng)西方經濟理論;可持續(xù)發(fā)展

伴隨人類文明的延續(xù)和人類社會的進步,伴隨人類物質財富總量的急劇增長,西方經濟學(尤其是傳統(tǒng)西方經濟學)所面對的問題卻一點也沒有減少,而且與經濟危機相伴而生的是經濟學所遭遇的理論“困境”,以及“困境”過后并無多少明顯改進的理論“創(chuàng)新”。

一、老子道家學說的經濟思想

環(huán)境問題、資源問題和人口問題,已成為國際社會普遍關注的三大世紀難題。是持續(xù)發(fā)展還是停滯不前?人類面臨有史以來最嚴竣的挑戰(zhàn)。鑒于這種危機感,可持續(xù)發(fā)展理念隨即橫空出世。該理念一方面反映了人類對自己走過的發(fā)展道路的反思和摒棄,另一方面也表達了對今后選擇的發(fā)展目標的憧憬和向往??沙掷m(xù)發(fā)展理念剛一問世,馬上得到不同經濟發(fā)展水平和不同文明背景國家的普遍認同,并日漸風靡于國際社會。

可持續(xù)發(fā)展被權威的UNCED(聯(lián)合國世界環(huán)境和發(fā)展委員會)定義為,“既滿足當代人的需求又不危害后代人滿足其需求的發(fā)展”。該理念從理論上闡明了發(fā)展經濟同資源和環(huán)境保護之間的因果互動關系。這無疑是歷史的進步。但另一方面,該理念也無可掩飾地反映出以人類為中心和“人類中心主義”以利益為本位的價值取向。究其實,可持續(xù)發(fā)展觀還是一種不全面的發(fā)展觀,仍然沒有跳出“人類中心主義”的窠臼。這種“人類中心主義”的發(fā)展觀,勢必將人類發(fā)展再次帶入困境而難以自拔。

流行于國際社會的可持續(xù)發(fā)展理念,同先哲老子“天人合一”的自然哲學觀相比,在思想境界上稍遜一籌。老子認為,大自然是獨立于人的意識之外而不停地運動著的,有其自身存在的客觀規(guī)律。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老子所謂自然是萬物之自然,是萬物按其本性成就自己的客觀規(guī)律。在老子的哲學語境里,人和自然是一個既相對獨立又和諧統(tǒng)一的整體,即所謂天人合一宇宙秩序的奧秘,就在于道不干預萬物,萬物自然造化而和諧相處。人類只有遵循萬物之自然,為無為,事無事,才能無為而治。這就是道法自然的智慧和奧妙。他對人與自然關系的探求,無疑是博大精深和獨具慧眼的。古今中外無數(shù)事實證明,人類只有順應自然規(guī)律,按客觀規(guī)律辦事,才能改造自然。如果人為的因素超過自然生態(tài)所能忍耐的極限,自然規(guī)律就必然會對人類進行無情的報復。

二、西方傳統(tǒng)經濟學的缺陷

傳統(tǒng)的西方經濟理論帶給人們的困惑根源于它的邏輯路徑。西方經濟學以“稀缺性”作為自己研究的邏輯起點,把經濟學定義為“一門研究作為目的和具有不同用途的稀缺手段之間關系的人類行為的科學”(萊昂內爾?羅賓斯,1932),認為人們所從事的生產、分配、交換和消費等一系列經濟活動無不是也理應是為了彌合有限資源同無限欲望之間的差距,這就是所謂“稀缺性”概念的實質。其次,西方經濟學提出有名的“經濟人”假定,包括“理性人遵循成本最小化原理行事”的“效率原則”和“理性人追求自身效用最大化”的“目標原則”兩層含義,而“擁有完全信息和具備完全理性”是該項假定的核心。由此,傳統(tǒng)經濟學得出的結論是實現(xiàn)社會福利最大化的根本途徑在于鼓勵經濟人按照“利已以利他”的原則活動一既然資源是稀缺的,人們就應當加緊索取和利用。如此一來,絕大多數(shù)的國家或地區(qū)今天都面臨著發(fā)展經濟同保護生態(tài)之間的尖銳矛盾,本應平衡和諧的天人關系近一個世紀以來被顯著打破而嬗變?yōu)橐环N天人對抗或人地沖突。而且,現(xiàn)在包括中國在內的許多國家,掠奪性的資源大開發(fā)所帶來的“吃不完”的問題似乎比從前的“吃不飽”更為棘手,這種由“稀缺性”假設出發(fā)到“過剩性”矛盾結束的狀況同樣使眾多的學者感到迷惑。因此,面對日益突出的環(huán)境問題和生產過剩問題,傳統(tǒng)的西方經濟理論可以說是始料未及的。另一方面,對于什么是人類經濟活動的最終目的這一日益受到關注的問題,傳統(tǒng)西方經濟學在完全偏好假定下所作出的回答一個體效用最大化一也越來越與客觀現(xiàn)實相矛盾?!靶в谩币辉~被定義為“物對于人的有用性”,它內在地包含了物質利益最大化是人們追求的唯一目標這一價值取向,作為測量人們心理滿足程度的數(shù)量指標,其曝露無疑的“精確化”數(shù)理傾向本身就是對經濟學固有的人文精神的一種背離。

從亞當?斯密最早提出“看不見的手”的市場經濟理論,到凱恩斯主張的隨機而動的政府干預政策,再到新自由主義者把市場經濟理論和政府干預相結合的觀點,在不同的歷史時期和經濟背景下各派學說總會輪流擁有一批自己的信徒和隨從,但“現(xiàn)實的市場經濟”同“理想的市場經濟”之間似乎始終橫亙一條難以逾越的鴻溝,以至于宏觀經濟不穩(wěn)定、微觀經濟無效率、社會不公平成為西方經濟學家自己也承認的市場失靈的三大表征。

20世紀70年代末,薩繆爾森就指出“(市場經濟)現(xiàn)在反復地鬧滯脹病,有利于滯脹中的‘滯’的部分的政策導致‘脹’的部分惡化,而有利于‘脹’的部分的政策導致‘滯’的部分惡化,只是經濟始終處于進退維谷之中”。

市場失靈所產生的“馬太效應",與大哲老子對人性貪婪的洞察驚人地吻合。市場經濟是非常神奇的,它在短短二百多年內所創(chuàng)造的財富,遠遠超過以往一切時代社會財富的總和。然而,市場經濟并不是萬能的。它的嗜利的本性,使它在公平領域失去了往日的靈光。市場失靈的表征之一,就是社會分配不公。

三、結束語:走人與自然和諧發(fā)展之路

從人類經濟活動發(fā)展史來看,以人為主體的經濟活動亦可歸屬不同的層級:自然境界中的經濟行為以滿足人的溫飽為意旨,可名為“短缺經濟”;功利境界中的經濟行為除了滿足衣食之欲以外更追求自我之名與自我之利,所謂“成本最小”和“收益最大”的權衡構成該境界的本征;道德境界中的經濟行為雖不拒斥自足自利,但無論“義利之辯”抑或“群己之爭”均以前者為百行之先;而進入天地境界之后的經濟行為則已實現(xiàn)知天、事人、利群、悅己的相容相合,其達于“天人合一”超然之境的意念是人類可持續(xù)永恒發(fā)展的最高追求。通過對老子哲學思想的深入學習和認真反思,尤其是“天人合一”自然哲學思想的重溫,一方面,有利于提高我們對人生天地境界的領悟,更有利于生活在在時代的我們懂得如何協(xié)調人與自然的關系,以實現(xiàn)經濟社會的可持續(xù)發(fā)展,明白如何在遵循市場經濟客觀規(guī)律的基礎上,積極發(fā)揮政府宏觀調控和服務社會的職能,以及明白如何通過“兩手抓”來推動兩個文明的協(xié)調進步和社會誠信體系的構建。另一方面,通過對老子《道德經》的反思,使我們清醒地認識到搞所謂的“全盤西化”既不應該也是不必要的。我國三十多年改革開放的實踐充分證明,只有堅持中國化,將基本原理同中國當前的社會發(fā)展實際相結合,主動從中國古代浩繁廣博的思想寶庫中汲取精神養(yǎng)料,才能把我們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事業(yè)不斷推向前進。

參考文獻:

[1]盛洪.現(xiàn)代經濟學的中國淵源[J].讀書,1994,12:p.109---115.

[2]蔣自強,史晉川等.當代西方經濟學流派(第二版)[M].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1.p.390.

[4]吳易風.論政治經濟學或經濟學的研究對象[J].中國社會科學。1997(2),P.53―66.

第9篇:西方經濟學含義范文

關鍵詞:邊際分析 邊際效用 作用

一、邊際的含義

經濟學中的邊際指的是因變量隨著自變量的變化而變化的程度,即自變量變化一個單位,因變量會因此而改變的量。邊際的概念植根于高等數(shù)學的一階導數(shù)和偏導數(shù)的概念。在經濟學中根據(jù)不同的經濟函數(shù), 我們可求不同的邊際。如邊際成本、邊際收入、邊際效用、邊際消費、邊際儲蓄等。

二、邊際分析特點及對經濟學發(fā)展的作用

邊際分析是馬歇爾二百多年前創(chuàng)立的, 它告訴我們人們在作決策的時候, 除了應用絕對量作決策參數(shù)外, 更應該運用增量參數(shù)進行決策。這種方法有以下幾個特點:1.邊際分析是一種數(shù)量分析,尤其是變量分析,運用這一方法是研究數(shù)量的變動及其相互關系。這一方法的引入,使經濟學從常量分析發(fā)展到變量分析。2.邊際分析是最優(yōu)分析。邊際分析實質上是研究函數(shù)在邊際點上的極值,要研究因變量在某一點遞增、遞減變動的規(guī)律,這種邊際點的函數(shù)值就是極大值或極小值,邊際點的自變量是作出判斷并加以取舍的最佳點,據(jù)此可以作出最優(yōu)決策,因此是研究最優(yōu)化規(guī)律的方法。3.邊際分析是現(xiàn)狀分析。邊際值是直接根據(jù)兩個微增量的比求解的,是計算新增自變量所導致的因變量的變動量,這表明,邊際分析是對新出現(xiàn)的情況進行分析,即屬于現(xiàn)狀分析。這顯然不同于總量分析和平均分析,總量分析和平均分析實際上是過去分析,是過去所有的量或過去所有的量的比。在現(xiàn)實社會中,由于各種因素經常變化,用過去的量或過去的平均值概括現(xiàn)狀和推斷今后的情況是不可靠的,而用邊際分析則更有利于考察現(xiàn)狀中新出現(xiàn)的某一情況所產生的的作用、所帶來的后果。

邊際分析法在1870年代提出后,首先用于對效用的分析,由此建立了理論基礎——邊際效用價值論。這一分析方法的運用可以說引起了西方經濟學的革命,具體說它的意義表現(xiàn)為:

1.邊際分析的運用使西方經濟學研究重心發(fā)生了轉變。由原來帶有一定“社會性、歷史性”意義的政治經濟學轉為純粹研究如何抉擇把有限的稀缺資源分配給無限而又有競爭性的用途上,以有效利用。2.邊際分析開創(chuàng)了經濟學“數(shù)量化”的時代。邊際分析本身是一種數(shù)量分析,在這個基礎上,使各種數(shù)量工具線性代數(shù)、集合論、概率論、拓撲學、差分方程等,逐步滲入經濟學,數(shù)量化分析已經成為西方經濟學的主要特征。 3.邊際分析導致了微觀經濟學的形成。邊際分析以個體經濟活動為出發(fā)點,以需求、供給為重心,強調主觀心理評價,導致了以“個量分析”為特征,以市場和價格機制為研究中心的微觀經濟學的誕生。微觀經濟學正是研究市場和價格機制如何解決三大基本經濟問題,探索消費者如何得到最大滿足,生產者如何得到最大利潤,生產資源如何得到最優(yōu)分配的規(guī)律。4.邊際分析奠定了最優(yōu)化理論的基礎。在邊際分析的基礎上,西方經濟學從理論上推出了所謂最優(yōu)資源配置,最優(yōu)收入分配,最大經濟效率及整個社會達到最優(yōu)的一系列條件和標準。5.邊際分析使實證經濟學得到重大發(fā)展。研究變量變動時,整個經濟發(fā)生了什么變動,這為研究事物本來面目、回答經濟現(xiàn)象“是什么”問題的實證經濟學提供了方法論基礎。

從平均分析進入到邊際分析, 是經濟學分析方法的一個重大發(fā)展和轉折, 意義十分重大它表明數(shù)學對經濟學的滲透邁出了重大一步。希克斯1946年的《價值與資本》與1947年薩繆爾遜的《經濟分析基礎》全面總結和發(fā)展了邊際分析階段的研究工作, 使邊際分析達到頂點, 從而成為經濟學史上的兩部名著邊際分析階段, 形成和發(fā)展了一大完整的微觀經濟活動行為理論, 提出了一般經濟均衡問題, 建造了一般經濟均衡的理論框架, 創(chuàng)立了當今的消費者理論、生產者理論、壟斷竟爭理論及一般經濟均衡理論的數(shù)學基礎,因此 邊際革命的影響是深遠的。三、邊際分析在經濟分析中的兩個簡單應用

1.應用實例:最佳產量的確定

(1)不計稅收下,最佳產量的確定

結論:利潤在邊際收入等于邊際成本時的產量水平上達到極大值。此時的產量水平稱為最佳產量水平。

例1 某食用油生產廠的收人函數(shù)R()=6140-302(元),成本函數(shù)C()=102+60+1200(元),其中為每周產量(單位:噸), 求最佳產量和每周預期利潤。

解:由已知邊際收入R‘()=6140-60,邊際成本C’()=20+60, 由上結論有:6140-60=20+60解得=76,即每周最優(yōu)產量76為噸,預期利潤為L(76)=R(76)-c(76)=219040元。

(2)賦產量稅后, 最佳產量的確定

例2:在例1的已知條件下,若每噸產量繳納t元產量稅,求最佳產量和每周預期利潤。

解:由已知噸應繳納 元的稅。則該廠利潤為:L()=R()-C()-t

由前面結論可得最佳產量為邊際利潤為零時的產量。即由L’()=0, 解得:。

這樣產量稅將影響最佳產量水平, 當然對預期利潤也有影響, 且賦稅越高, 最佳產量水平越低。

2.應用實例——確定白酒儲存期

例3 假定有白酒100噸,現(xiàn)價8元公斤,多陳一年可增值2元/公斤,貯存費每年10000元, 因貯存酒積壓資金引起機會成本每年增加105p.r,(其中105為酒的貯量,p為當年白酒價格,r為利息率,且假定r=10%),那么這些酒須儲存多久效益才最大呢

分析:假設須貯年才最佳,由已知可得如下函數(shù)關系;

(1)年增加的總收人函數(shù)R()=105×2=2×105(元)

(2)年增加的貯存總成本C()=10000+×105×10%[(105×8+2×105)/105]=90000+200002(元)

(3)年凈增利潤函數(shù)L()=R()-C()=2×105-(90000+200002)=110000-200002

此時邊際收人R’()=2×105,邊際成本C’(×)=90000+40000

因為當R’()=C’(×)時利潤最大,所以有2×105=90000+40000,即=2.75(年)

由于駐點唯一,故只有當儲存期為2.75年時,企業(yè)才能獲得最佳經濟效益,其最大凈增利潤為151250元。

由上進一步表明邊際分析這種以微積分為工具,以經濟現(xiàn)象為內容的數(shù)學分析方法已深深融人到了經濟學中,并成為經濟學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

參考文獻:

相關熱門標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