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教育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医学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经济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金融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管理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科技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工业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SCI杂志
中科院1区 中科院2区 中科院3区 中科院4区
全部期刊
公務員期刊網(wǎng) 精選范文 月光啟蒙范文

月光啟蒙精選(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月光啟蒙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月光啟蒙

第1篇:月光啟蒙范文

月光啟蒙》一文詞淺意深,言近旨遠,其中穿插的民謠童謠易于激起學生的閱讀興趣,但也增加了學生厘清結構層次的難度。因此,教師要引導學生細讀課文,把他們帶入課文的情境,去揣摩課文特點,厘清課文脈絡。首先,教師激發(fā)學生:“同學們在初讀時已經(jīng)了解‘啟蒙’一詞的含義,就是使初學者得到基本的、入門的知識。那么,童年時代的作者從誰那兒得到了文學啟蒙呢?既然媽媽是作者的‘啟蒙老師’,為什么作者卻用‘月光啟蒙’作題目呢?作者想要表達什么樣的意思呢?課文又是怎樣一步一步地鋪展開,讓我們?nèi)ンw會作者所表達的這層意思的呢?”讓學生帶著這些疑問去讀課文,把學生誘入一個多彩的語言空間,探究作者是怎樣想的,為什么要這樣寫。這樣,讓學生站在新的高度去觸摸文本,不斷提高其閱讀興趣和閱讀能力。

學生帶著諸多疑問去讀課文,教師又該如何點撥呢?例如,導讀第1自然段:“作者在文章開頭為什么先寫‘童年的夏夜永遠是美妙的’?作者從哪些方面感受到夏夜的美妙?你從哪些詞語中讀出了作者的這些感受?”討論這些問題,讓學生體會到夏夜“柔和的月色”,母親伴著月光,深情地為我吟唱“動聽的歌謠”。在這樣的情境里,學生們感受到母親質樸地把自己受到的東西感染傳承給作者,才使作者“童心豁然開朗”。因此,寫景、寫歌謠、抒情,都是為了表達母親的文學啟蒙使作者刻骨銘心,終身不忘。寓情于景,以景托情,體現(xiàn)了作者構思的巧妙。

二、 理解詞句內(nèi)涵,體味作者對文化的審美視角

課文用了很多自然段記錄了母親當年在月光下吟唱的民歌童謠,這些民歌童謠淺顯易懂,具有“明快、流暢、含蓄、風趣”的特點,學生很愛讀,這是課文的重要內(nèi)容,卻不是理解課文的重難點。作者將這些歌謠鋪陳開來,讓它融到特定的意境中,讓人產(chǎn)生聯(lián)想與想象,從而獲得審美感受。在導讀時,要注意引導學生理解一些關鍵詞句的內(nèi)涵,體味作者獨特的審美視角。

教師要讓學生充分閱讀課文,從中受到感染。導讀第1自然段,教師可設計兩組問題讓學生討論思考:(1)“我”為什么會感到“童年的夏夜”是“最美的時辰”?作者為什么這樣寫?(2)母親唱的童謠,給了“我”怎樣的感受,產(chǎn)生了哪些聯(lián)想?你從哪些地方讀出來的?第一組問題是讓學生從“散去了”“出齊了”“升起來了”“柔和”“灑滿”等詞語來體會夏夜的“美妙”,月光下的恬靜、安詳;從“摟著”“唱起”體會依偎在母親的懷里,聽她吟唱,該是多么幸福而美妙??!作者這樣寫,就是為了把我們引進夏夜美妙的情境。第二組問題是要學生通過“輕輕的”“三月的和風”“小溪的流水”“飄滿”等詞語,來感受母親“甜甜的嗓音”和“吟唱”的“深情”,讓學生走進作者的內(nèi)心世界,體會母親那“芳香的音韻”永遠留在作者的記憶里。通過“清苦”“豐富”“不長五谷”“卻長歌謠”等詞句,體會作者生活在中華民族的搖籃里,故鄉(xiāng)的人民有著不畏艱苦、積極樂觀的品格。通過“天資聰穎”“把故鄉(xiāng)的愛”“伴著月光”“豁然開朗”等詞,體會母親質樸地把自己受的文化感染傳承給孩子,這也正是“月光啟蒙”所包含的意思。

導讀第2大段,可讓學生讀好第6自然段,通過“沉浸”“玉石雕像”讓學生想象作者聽母親講完神話故事,沉浸在“高深莫測”的“神話世界”的情景。這時,他看到了母親沉醉于美麗動人的神話世界的形象,心中充滿對母親的愛。

三、 挖掘內(nèi)在聯(lián)系,感悟課文深刻的蘊含

第2篇:月光啟蒙范文

一、類比

類比指的是教師向學生呈現(xiàn)相似的學習資料,讓學生在比較中認識事物的本質特征的方法。在《月光啟蒙》的備課過程中,我設想學生會被“月光是如何啟蒙作者的”這個問題吸引,但是對“啟蒙”的含義可能不能準確把握。學生在之前已經(jīng)學過“啟發(fā)”,它與“啟蒙”的含義相近,因此,我想通過類比來幫助學生認識“啟蒙”。在教學中,學生看到“月光啟發(fā)”的板書后,舉手示意書寫錯誤了。這時,我引導學生分析這兩個詞:“啟發(fā)”是指一個人或事物幫助我們解決疑難問題,而“啟蒙”是指一個人或事物幫助我們開啟了認識新事物,認識新世界的方法。民間文學對作者來說是一個新的事物,所以這里用“啟蒙”更合適。理解了“啟蒙”的含義,學生才能真正理解母親對作者的幫助,才能理解文章的中心思想。作者用歌謠和童謠來說明不同的內(nèi)容對自己的不同影響,但對學生而言,區(qū)分度并不明顯,因此,教師要向學生說明歌謠和童謠的不同,幫助學生把握文章的結構。歌謠指隨口唱出,沒有音樂伴奏的韻語,包括民歌、民謠。童謠是指在兒童之間流行的歌謠,內(nèi)容簡短。歌謠中滲透著作者的故鄉(xiāng)情,而童謠講述了一些日常生活的小故事和小道理。通過類比,學生對所要學習的事物的本質特征了解得更加清楚了,也建立了新舊知識的聯(lián)系。

二、對比

對比指的是教師向學生呈現(xiàn)對立的學習資料,通過正反分析,突顯對立事物的特征的方法。《月光啟蒙》一文中,作者提到“那時,我們?nèi)兆忧蹇?,但精神生活是豐富的”。我引導學生在文章中找體現(xiàn)作者和母親日子清苦的詞語或句子。母親的衣服是母親自己動手用一塊白布做的褂子,煮飯用的是院中的干草堆,在那樣艱苦的生活條件下,作者的精神生活卻是豐富的。表現(xiàn)作者精神生活豐富的內(nèi)容,包括歌謠、童謠、神話故事、謎語。通過作者清苦的物質生活和豐富的精神生活形成的對比,以及作者現(xiàn)在的文學地位和已取得的成就的描述,學生認識到,精神生活的豐富遠比物質生活的優(yōu)越更有價值,更能促進個人的成長。個人的價值不是通過物質條件的攀比來體現(xiàn)的,而是通過精神生活的充實來體現(xiàn)的。學生在學習和生活中要樹立學習目標,在業(yè)余生活中多讀有內(nèi)涵的書,多做有意義的事。小學語文教學的一個重要目標是關注學生的思想發(fā)展,而對比教學相對于傳統(tǒng)的教學,更能引起學生的共鳴,更能促進學生行為的改變。

三、橫比

橫比指的是教師向學生呈現(xiàn)同一時間內(nèi)兩種或兩種以上事物在各個方面的狀況和矛盾,然后進行比較的方法?!对鹿鈫⒚伞分刑岬降母柚{、童謠反映了當時的文化,教師可以比較歌謠和童謠的內(nèi)容,具體分析這些內(nèi)容對作者的影響?!霸聝簭潖澫裥〈?,帶俺娘們?nèi)ピ颇?。飛了千里萬里路,鳳凰落在梧桐樹。鳳凰鳳凰一擺頭,先蓋瓦屋后蓋樓。東樓西樓都蓋上,再蓋南樓遮太陽?!边@寄托著作者家鄉(xiāng)人的期望,也使作者從小樹立起奮斗和努力的目標?!靶〖t孩,上南山,割荊草,編箔籃,篩大米,做干飯。小狗吃,小貓看,急得老鼠啃鍋沿?!薄靶±鲜?,上燈臺,偷油喝,下不來。老鼠老鼠你別急,抱個貍貓來哄你?!薄懊蘅?,住瓦屋。毛娃笑,坐花轎。毛娃醒,吃油餅。毛娃睡,蓋花被。毛娃走,喚花狗,花狗伸著花舌頭?!边@首童謠反映的是作者小時候的生活。作者在小時候幫助大人上山割荊草、編箔籃,這些勞動帶給了作者很多樂趣。作者家鄉(xiāng)特有的生活,加深了作者對民間文化的認識。歌謠中滲透著作者家鄉(xiāng)人的希望,童謠滲透了作者的童年生活和童年樂趣,內(nèi)容和形式都各具特色。

四、縱比

縱比指的是教師向學生呈現(xiàn)不同時間段內(nèi)兩種或兩種以上事物在各個方面的狀況和矛盾,然后進行比較的方法。作者日子清苦,精神生活卻非常豐富。在用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進行對比的同時,我結合作者和母親的生活條件以及學生現(xiàn)在的生活條件進行對比;作者的精神生活和學生現(xiàn)在的業(yè)余生活進行對比;作者母親的白布褂子、生火的干草堆和學生的名牌衣服、統(tǒng)一供給的液化氣與供暖設備進行對比;作者童年割荊草、編箔籃的行為和學生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的行為進行對比;作者精神生活的歌謠、童謠、神話故事和謎語與學生業(yè)余生活中的電腦游戲和電視劇進行對比,引導學生認識到在富裕和安逸的生活條件中,更應該豐富自己的業(yè)余生活,形成健康的生活習慣,努力學習。

第3篇:月光啟蒙范文

學生對語言文字的理解程度。一方面取決于學生的語文基礎,另一方面取決于學生在文本學習過程中的獨特感受、體驗和理解程度。學生豐富的情感體驗,需要教師依據(jù)教材特點,進行精心預設,需要借助各種教學方法和手段,營造濃郁的教學情境,讓學生在真情的激蕩下。不斷強化感受與體驗。

《月光啟蒙》刻畫了一位睿智、樸實的母親。用黃河灘邊的民歌、童謠。借著大自然月色的美,“為我插上想象的翅膀,飛向詩歌的王國”。常見的教學活動,多見于參照《教參》研讀到“月色美,童謠美,真情美,母親美”這樣的層次。在教學《月光啟蒙》即將結束時,我充分利用多媒體教學手段,播放flash課件。在徐小鳳輕柔深情的演唱《明月千里寄相思》中,月光下的母親以及文中描寫母親的文字,讓學生的思緒飛到了作者那個充滿詩意的童年時代。回到那個有著如水的月色、璀璨星空的美妙夏夜。原汁原味的生活片段伴著柔美的月色,緩緩而來,極其自然地生成了學生對兒時生活的幸福回味,對母親真情的美好眷戀!

這時,我沒有滿足于學生的這種情感體驗程度,而是將教材內(nèi)容進行了有效的延伸、拓展。我給學生朗誦了作者孫友田《往事如歌――月光母親》原文中的一段話“母親患了老年癡呆癥,失去了記憶。我趕回老家去看她時,她安詳?shù)刈谔僖卫?,依然那么和藹、慈祥。但卻不知我從哪里來,不知我來干什么,甚至不知我是誰。不再談她的往事,不再談我的童年,只是對著我笑,笑得我淚流滿面。”投影中同時出現(xiàn)了作者母親蒼老面容的畫面。學生一下子被母親蒼老甚至有些丑陋的形象驚呆了,他們無法想象兒時那個曾經(jīng)擁有甜美嗓音和玉石雕像般美好形象的母親現(xiàn)在竟是這樣!他們沉默了。內(nèi)心卻被深深震撼。此時此刻。他們也和作者一樣,有好多的話語要對母親傾訴。我沒有錯過這樣的機會,當即引導學生:“看著母親木然的神情。想起母親給‘我’的最初的啟蒙。作者再也控制不了自己的感情。千言萬語一下涌上心頭……你能把當時作者對母親的感情用自己的筆、用自己的心寫下來嗎?”

此時的課堂自然地生成了“母親,我愛你”這樣的深層主題。學生傾訴了對自己母親和天底下所有母親的感激和熱愛,這是學生發(fā)自靈魂深處的對母愛的回應!也是學生是對至善人性的真切呼喚!

第4篇:月光啟蒙范文

一、構建和諧課堂,促進學生體驗

語文教學的目標是培養(yǎng)學生學習語文和應用語文的能力,而這些能力的形成,內(nèi)因往往起決定性作用,這就需要學生在課堂上充分發(fā)揮主觀能動性。要讓學生聽得有趣,說得盡興,讀得有情,寫得用心,這四個環(huán)節(jié)環(huán)環(huán)相扣,看似簡單,實則并非易事。教師要有“我是學生中的一員”的觀念,把自己放在與學生平等的基礎上,創(chuàng)設溫馨和諧的課堂氛圍,對學生采用鼓勵性的語言,如,“你敢于站起來回答問題就是了不起的進步。”“相信你能行!”等友情傳遞,讓學生感受到平等民主的和睦氣氛,構建有效的師生交流平臺。通過師生的合作,使學生在個性化的活動中表現(xiàn)自我、展示自我,從而獲取知識。

二、抓關鍵語句,品詞析句,促進體驗

葉老曾說過:“一字未宜忽,語語悟其神?!痹谡Z文教學中,我們應讓學生潛心讀書,有充分的閱讀時間和思考時間,引導學生抓住關鍵的語句,抓住文章的文眼去品詞析句,引領學生“語語悟其神”,從而閃現(xiàn)智慧與情趣的火花,讓我們的課堂精彩紛呈。

如,教學《司馬遷發(fā)憤寫史記》這篇課文,“發(fā)憤”是這篇課文的重心與核心。在進行教學活動時,我從題目入手,抓住“發(fā)憤”二字,直奔文章重點部分。組織學生討論:司馬遷為什么要“發(fā)憤”寫《史記》?他是在什么情況下發(fā)憤寫作的?結果如何?通過抓疑點抽絲剝繭,啟發(fā)學生從課文本身出發(fā),抓住前后文聯(lián)系,使學生由表及里地感悟司馬遷為了完成父親遺愿,忍辱負重,成就一番事業(yè)的可貴精神,品味司馬遷“發(fā)憤”的精神所在。

三、抓住課文中的數(shù)字,促進體驗

在平時的課堂教學中,指導學生閱讀、理解、感悟課文中的數(shù)字,讓學生讀數(shù)字時生成愛國情感、人物精神,感受勞動人民的情感和智慧。

如,《把我的心臟帶回祖國》一課中,“肖邦在法國巴黎一住就是18年”一句時,讓學生結合肖邦生活的時代背景,想一想:這18年是什么樣的18年?學生通過聯(lián)想以及補充閱讀,深深地體會到,這18年是痛苦的18年,是強烈思念祖國的18年,是漫長等待的18年。在這18年里,肖邦不停地用音符和音樂工作著、戰(zhàn)斗著、思念著,把自己的亡國之恨、愛國之情都傾注在自己的音樂創(chuàng)作中。然后再讀“肖邦就是這樣帶著亡國之恨在異國他鄉(xiāng)與世長辭的。當時他才39歲。”讓學生抓住“才39歲”說說自己的感想。經(jīng)過交流,學生感受到肖邦生命的短暫,而造成他生命短暫的原因就是他長期為亡國而痛苦著,為祖國前途而憂慮著,為抗爭而不停地工作著。讀到這個程度,學生就會為這位富有強烈愛國心的音樂天才英年早逝而感到痛惜。

四、入情入境,角色朗讀,加深體驗

1.創(chuàng)設情境,加深體驗

如,《月光啟蒙》這一課,課始,我讓學生從課題入手,圖文對照,感悟《月光啟蒙》的美好意境。此時,教師動情描述,生邊聽邊用心體驗想象:

師:童年的往事是難忘的,童年的夏夜是美妙的,讓我們隨作者孫友田再一次走進這灑滿月光的籬笆小院。請同學們自讀課文,把你體會最深的文字讀給大家聽。

此時,學生有的說我體會到了作者的童年很美好,很幸福;有的說,我體會到了母親對美好生活的無限向往;有的說母親很勤勞;還有的說,母親很疼愛自己的孩子,要帶著他走上千萬里去尋找幸福生活……就這樣,學生真實地到那灑滿月光的籬笆小院中走了一回,在那飄滿芳香的小院中陶醉了,在甜甜的歌謠中陶醉了。

2.角色朗讀,加深體驗

還以《月光啟蒙》為例,師動情地讀幽默風趣的童謠,問:此時你體會到了什么?學生回答很積極,有的說童謠很有趣,有的說我仿佛看到了那可愛的小老鼠等等。此時,我輕輕地走到孩子中間,說:“瞧,我現(xiàn)在就是月光下的母親,你們就是月光下的孩子。仔細聽著,麻屋子,紅帳子,里面睡個白胖子——是什么呀?”

生:朝哪里猜?

師:朝吃的猜。

師:(輕輕地、甜甜地、笑瞇瞇地)你真笨,這是咱種的花生呀!

師接著問,此時你的心情怎樣?學生說,很快樂,很幸福,還有的說我覺得月光下的母親很慈祥。

這時讓學生分角色去讀,學生的體驗就更深了,更能真切地感受到月光下的母親是那么聰穎,那么慈愛。

五、尊重學生的獨特體驗,張揚個性

1.尊重學生的獨特體驗

我在教學《司馬遷發(fā)憤寫史記》一課時,當司馬遷遭到飛來橫禍,忍辱發(fā)憤寫《史記》時,我問了這樣一個問題:士可殺,不可辱!在遭受酷刑后,要堅強地活下去,需要多大的勇氣呀,可司馬遷做到了。究竟是什么力量讓他打消了輕生的念頭?他想到了什么?有的學生說他想到了父親的臨終囑托,有的說他想到了《史記》還沒有完成,不能就這樣死了,有的說他想到了死的不同意義,他如果就這樣死了,就比鴻毛還輕。所以,他一定要活下去,一定要完成這部史書!還有的說他想到了屈原在流放中寫《離騷》,左丘明在眼瞎的情況下完成《左傳》……學生的答案各不相同,但他們都走進了人物的內(nèi)心世界,體會了人物的情感。我珍視學生這種獨特的體驗,并給予充分的肯定。

2.鼓勵學生張揚個性

第5篇:月光啟蒙范文

關鍵字表達;氛圍;情境;技能

【中圖分類號】H09文獻標識碼:B文章編號:1673-8500(2013)01-0162-01

新課程改革提倡民主、平等、和諧的師生關系,語文課堂要求實現(xiàn)教師與學生、學生與學生、學生與文本的“三方”對話??墒菍W生懶于思考,畏懼發(fā)言,課堂猶如一潭死水,課堂成為了老師的舞臺,學生養(yǎng)成了“師講我聽,師寫我抄,師問我等”的學習習慣,為了新課改的有效實施,逐步提高學生的思維和表達能力,我做了一些嘗試和思考。

1營造“敢于表達”的氛圍

課堂氣氛是制約學習效果的重要心理因素,輕松愉快、生動活潑的課堂氣氛會使學生情緒高漲,感受性提高,反應積極敏捷,思維活躍,融融一堂,在這樣的氣氛中學習,每一節(jié)課學生都會覺得是一種享受。但在教學實踐中,不少學生卻存在表達中的心理障礙,擔心自己說話不當、舉止失措,害怕當眾出丑有失“面子”,害怕一旦說錯話就會遭到同學譏笑諷刺。長此以往,表達能力不但得不到提高,反而形成優(yōu)柔寡斷,畏首畏尾的負面心理。因此,鼓勵他們敢于說話,是快樂表達的前提。

1.1語文課堂應構建平等、信任、和諧的師生關系。在課堂上,教師要認識并尊重學生的權利、尊嚴、個性特長、思維與說話方式。要在學生心里種下信賴的種子,開出自信的花:我們是課堂的主人,在老師的指導下,可以暢所欲言,只要我勇敢地表達,我就會進步!學生在表達時,教師應該是真誠的聽眾,不凌駕于學生之上,不隔離于群體之外,敞開心扉,融入學生的世界,和他們一起聊天、討論、暢想,進行沒有距離的開放式的交流。學生是正在成長的個體,在思維和表達中肯定有著很多缺點和不足,常常會出錯,但他們有著無限的發(fā)展?jié)摿?,多稱贊,多鼓勵,這一次努力做了,相信他們的下一次一定會做得更好。

1.2語文課堂應營造積極、愉快、合作的學習氛圍。教師和學生都要尊重和關注他人,學會傾聽,樂于傾聽,包括一些“異樣”的聲音。如朗讀時結結巴巴,答題時錯誤百出,議論時詞不達意,甚至文不對題、標新立異,都要做到不嘲笑,不挖苦,大家予以及時的提示和善意的幫助,讓課堂里聽不到呵斥,看不到僵局和苦惱的陰影,鼓勵學生敢于說話,學會合作。

2創(chuàng)設“樂于表達”的情境

2.1入境,表達“美”。好的作品都有優(yōu)美的藝術境界,入境就是要引導學生進入作品的藝術境界。我在教學《月光啟蒙》時,將詞句融進多媒體課件之中,讓教材提供的審美客體成為聲、色、光、影彼此相通、交相輝映的動態(tài)世界,引導學生身臨其境,讓學生陶醉其間,適時引導:“說一說你看到了什么?”“你喜歡這樣的景象嗎?”學生通過自身獨特的情感體驗,繪聲繪色地描摹出作品的境界,從而感悟詞句中洋溢的濃濃的母愛。

2.2入情,抒發(fā)“情”。情感是作品的生命。入情就是要用作品中的情感打動學生的心靈。如:教材展示了《只揀兒童多處行》兒童的天真活潑,《愛如茉莉》的愛就如茉莉般平淡而真實,《月光啟蒙》那濃濃的母愛;《七律》中那“不怕遠征難,萬水千山只等閑”的豪情;可以說,教材提供的是豐富飽滿,疊彩紛呈的情感海洋。我在教學《月光啟蒙》時,設計了這樣一個問題:“你愛你的母親嗎?你是怎樣向你的母親表達愛的?”引導學生“入情”,把教材中表達的情感潛移默化地傳給學生,在情感上產(chǎn)生共鳴,從而調(diào)動起自己的情感體驗,自然而然地抒發(fā)感情。

2.3入理,談論“理”。作品中的“理”,蘊含在形象之中,凝聚于畫意、詩情之中。如《談禮貌》一文中,“禮到人心暖,無理討人嫌”中的禮貌問題,讓學生就現(xiàn)實生活中的實例,談談自己的看法,《愛因斯坦和小女孩》中,愛因斯坦是不是偉大的人?學生談自己的真實看法,《海倫凱勒》一文學完后,學生寫寫自己的讀后感,通過課文中的例子,引導他們小中見大,通過活生生的畫面,具體的事物,得出深刻的道理,重大的主題,激起學生相應的情感體驗,從而表達自己的見解。

3鍛造“善于表達”的技能

根據(jù)《新課程標準》的要求,要求學生學會表達的有關技能,說話要說普通話,力求發(fā)言準確,吐字清晰,運用恰當?shù)恼Z調(diào),注意句子停頓,控制說話速度,使表達的語調(diào)、語脈、語流、語速等自然合度,大方得體。因此要求通過以下四關:

3.1語音關。要求學生說普通話,聲音宏亮,口齒清楚,正確地發(fā)音吐字,語氣連貫,表達清楚。

3.2內(nèi)容關。訓練學生審清話題,明確中心,圍繞中心進行說話;善于抓住關鍵性的概念,有的放矢地展開話題和準確貼切地答話;合乎邏輯地論述問題,發(fā)表見解。

3.3結構關。要求學生表達有頭有尾,主旨鮮明,重點突出,思路清晰嚴密,條理清楚,層次分明。這樣,才能言之有序,有利于闡明己見。

第6篇:月光啟蒙范文

[關鍵詞]語文教學 親情教育 策略

[中圖分類號] G623.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9068(2016)34-028

現(xiàn)在的小學生,由于家長的過于溺愛,導致對親情淡漠,不懂得感恩,缺乏孝心,影響他們身心的健康成長。語文課程具有工具性和人文性統(tǒng)一的特點,不但是學生學習語文知識的重要載體,而且是對學生進行思想教育的有效工具。在語文教學中,教師通過有目的地向學生進行親情教育,能促進學生的全面發(fā)展。

一、利用文本親情元素,幫助學生感知親情

由于親情教育的缺失,親情又非常抽象,現(xiàn)在很多孩子不懂親情,不知道感恩。語文教材選用的課文,有很多與親情有關。教師要認真地研讀教材,充分挖掘親情元素,營造濃厚的親情氛圍,有機整合到語文教學活動中,讓學生感受親情,對親情形成正確的認識。

例如,在學習蘇教版《月光啟蒙》一課時,教師通過分析課文,找出其“親情”內(nèi)容,重點是“兒子對患有老年癡呆癥的母親的歉疚”。為了突顯這部分內(nèi)容,讓學生產(chǎn)生真實的感知,教師通過一則感動很多人的公益廣告《他忘記了一切,卻從未忘記愛你》,營造出濃厚的親情教育氛圍。在這個基礎上,教師重點展示這部分內(nèi)容,讓學生重點朗讀感知“母親患了老年癡呆癥,失去了記憶,她已經(jīng)不知道我從哪兒里來,不知我來干什么,甚至不知我是誰。只是對著我笑,笑得我淚流滿面”這段話,并暢所欲言,說出自己的真實感受。教師通過文中的親情元素,讓學生對親情產(chǎn)生了真實而獨特的感知。

由此看來,教師作為教學資源的整合者,結合課文內(nèi)容,設計有關親情的教育環(huán)節(jié),讓學生感受親情,形成對親情的認知,了解親情的日常表現(xiàn),從而學會在日常生活、學習中感知親情。

二、創(chuàng)新教學形式,增強學生理解親情

在與學生交流中,我們發(fā)現(xiàn),有些孩子無法理解家長的做法,對親情十分淡漠,不懂得珍惜親情。在教學中,為了更好地對學生進行親情教育,教師要對傳統(tǒng)的教學方式進行創(chuàng)新,靈活地運用各種教學手段,讓學生積極參與學習活動,進行深入的討論,增強師生、生生之間的情感交流,加深學生對親情的理解和認識。

例如,在教學蘇教版五年級下冊的《我和祖父的園子》一課時,教師為引導學生感悟文中的親情,設計了小組討論學習環(huán)節(jié),并提出問題:文中的“園子”是怎樣的?為什么會讓“我”念念不忘?這個“園子”中有什么?題目為什么叫“我和祖父的園子”?你認為文章抒發(fā)的是什么感情?在討論這些問題時,學生對課文進行反復的閱讀,各抒己見,表達自己的看法。學生在這些問題的啟發(fā)引導下,在與同伴討論交流,感受到祖孫倆之間那種深厚的親情。這樣,學生對親情形成了自己的理解,增強了對生活中親情的感受能力。

由此看來,運應用新的學習方式,讓學生討論交流,增強知識和情感的信息傳遞,使他們的思想產(chǎn)生碰撞,并深刻理解課文中的思想情感,對親情形成真實感知。

三、開展實踐活動,促使學生體驗親情

小學生理解親情這種抽象的情感存在一定的難度,需要借助豐富的感性材料,獲得直觀的感性認識。在語文教學中,教師可以通過組織不同形式的學習活動,為學生搭建親身體驗的平臺,讓學生參與,體驗真實的親情,獲得對親情的感悟,學會珍惜可貴的親情。

例如,在學習了《月光啟蒙》之后,教師為了增強學生對親情的感悟,設計了家庭作業(yè):親自動手為家人做一件事表達自己的愛,然后完成日記寫作。這種實踐活動,學生們在完成過程中,增進了與家人的情感。通過親身實踐,學生們對親情產(chǎn)生了新的感悟,學會表達對家人的愛,同時也真切地感受到親情的溫暖。在日記中,有的學生寫為父母做了一次早餐,有的學生寫為爸爸媽媽端水洗腳,有的寫照顧生病的爺爺奶奶。通過親身經(jīng)歷的詳細描述,學生對親情的認識更加深刻。

由此看來,通過精心的設計家庭作業(yè),組織學生開展語文學習綜合實踐活動,這樣能促使學生更好地體會生活中的親情,教會學生關心家人、感恩家人,感受親情的重要。

第7篇:月光啟蒙范文

一、有效嘗試。啟迪心靈。我們的教學目的,不是讓學生“依葫蘆畫瓢”,而是要啟發(fā)學生通過自己不斷地嘗試掌握方法并能靈活地加以應用。那怎樣科學合理地進行嘗試呢?

1 獲得成功的體驗

怎樣才能讓學生主動去嘗試呢?教師為學生提供探究材料、創(chuàng)設探究情境后,應讓學生自主進行嘗試,激勵學生按自己的思路去實踐、操作,而不是教給學生每一步該做什么,領著學生摸著石頭“過河”。在《月光啟蒙》這節(jié)課中,我首先讓學生選擇自己喜歡的歌謠童謠,然后說說從中讀懂了什么,這個知識點相對簡單一些,許多學生通過自讀都能夠理解了童謠歌謠的意思和表達的情感,這樣一來學生心靈就有一種成功的喜悅感。

有了第一次的嘗試成功。學生變得主動起來。學生已經(jīng)能夠在一定范圍有組織地進行自主學習。一方面使學生養(yǎng)成了自主嘗試獲取知識的習慣。另一方面也讓學生動起來。我讓小組學生嘗試用不同的方式讀童謠,有的同學唱,有的同學拍手讀,有的學生用家鄉(xiāng)話讀。學生的興趣盎然,又一次體驗了成功。

2 質疑的習慣。學生質疑意識的培養(yǎng)及發(fā)展,不僅有賴于知識和能力的基礎,而且還有賴于問題情境的設置。因此。教師要善于根據(jù)學生的年齡和心理特點。創(chuàng)設新奇別致的問題情境,使學生置身于“心欲求而不得,口欲言而不能”的情境中,從而激發(fā)學生的求知欲,喚起其好奇心,使學生的思維處于主動、積極、愉快的狀態(tài),在這種狀態(tài)下,讓學生來質疑,往往會讓我們眼前一亮。我在教學《和他的大黑騾子》時,我說: “讀了這篇課文后。你們發(fā)現(xiàn)了哪些‘前后矛盾’想不通的地方呢?”學生說; “愛他的大黑騾子,卻為什么又把它殺了?…戰(zhàn)士們,身無御寒衣,肚內(nèi)饑,為什么能做到暈倒了爬起來,跟上去,走到宿營地?”像這樣的問題在我們的課文中有很多,在教學中我們老師應該引導學生找準質疑的切入點。讓學生帶著富有趣味和價值的疑難問題去學習,可以突破思維定勢和思維惰性的局限,活躍他們的思維。從而使他們積極主動地完成學習任務。

二、依托情境。共鳴心靈。教學是一門藝術。知識的傳授、師生情感的交流時不時地需要美的感悟。教師幽默風趣耐人尋味的語言、畫面精美的多媒體課件,往往能使課堂更有說服力、感召力。令人鼓舞,展示課堂的魅力,讓學生感受到上課是一種享受,并一步步地進入到一種心靈的“純凈界”。

《二泉映月》教學中,我創(chuàng)設了多種情境來讓學生感受、想象阿炳命運的悲慘。比如說:在一個寒冷的早晨,阿炳出去賣藝,會是怎樣的情景?在一個風雪交加的夜晚,他拖著疲憊的身體回去的時候又會是怎樣的情景?在疾病交加的晚上,阿炳躺在床上會怎樣?等等,使學生從文本中走出來,去拓展,去創(chuàng)造。同時將文本與情境相結合。使學生的情感隨著文字的變化起伏、推進、延續(xù),與此產(chǎn)生共鳴,充分調(diào)動學生的情感。也是學生用自己語言嘗試表達的過程,在說話的過程中吸收語言,進行內(nèi)化。

三、語言各異。觸摸心靈。文本語言有的或清新、或華美,給人修飾之美;有的或樸實、或簡潔,如行云流水:有的則或平緩、或生動,親切溫馨……教師要準確把握課文的語育特色,讓不同文體的課文散發(fā)出各自的語言魅力。讓學生感受到不同文體的語言藝術美,在不同的美中熏陶學生的藝術感知能力。從而培養(yǎng)學生創(chuàng)造美的能力。教師的語言具有了詩意,才能在學生的語言中播下詩意的種子。

1 把握時空,感受體驗。課堂上有意識地留給學生思考、分析、想象、交流的時間和空間,讓學生通過揣摩問題。結合實際充分討論后才發(fā)表自己的見解和感受,以達到深化對課文理解和感悟,發(fā)揮思維潛力的目的。如《月光啟蒙》一課的教學,母親用明月星光陪伴我的童年,用智慧才華啟迫我的想象,孫友田飛向了詩歌的王國,而母親卻老了。我對課文進行了拓展,出示了母親晚年的照片以及作者后來補充的一段文字。音樂漸起,在我那深沉地宛如嘆息一般的朗讀聲里,孩子們的心酸了、痛了、溶解了,此時的母親已失去了記憶,斑駁的皺紋紀錄了歲月的滄桑。教室里寂然無聲。

當我的聲音再度響起:“可是,我卻從沒有片刻忘記過你,媽媽,您可曾記得――”此時。萬般感觸涌上學生的心頭,童年夏夜的美好,那些動聽的歌謠、童謠,如水月色里母親如玉石般的雕像一一從學生口中飛花濺玉般沖出。這一情感的激發(fā),等于是引領著學生再次投入了文本里,沐浴在月光下。

2 點石成金,資源拓展。如果我們能故意制造一些美麗的錯誤并主動呈現(xiàn)錯誤,讓學生在“嘗試錯誤”的過程中比較、判斷、思考、甚至引發(fā)爭議。讓學生在錯誤中反思,在反思中探究,那么課堂就會展現(xiàn)出它真實、精彩的魅力,學生也因此興趣盎然?!对伻A山》一課,我教學時,讓學生理解“更無山與齊”這句詩時,我故意將一座小山與華山貼得一樣齊,學生看我貼好后,都說老師貼錯了,我追問為什么。學生很準確地說出了詩句的意思,達到了教者的意圖。通過教師的主動呈現(xiàn)錯誤,讓學生的心理泛起了漣漪,引起了學生的好奇心,而這正好是學生克服困難和主動探究的重要動力。真可謂“理不辯不明,錯不呈不省”,錯誤不僅讓學生加深了對知識的理解。提高了學生的閱讀能力。

第8篇:月光啟蒙范文

引導學生回到文本中再現(xiàn)文本情景,從而加深體驗。如教學《海倫•凱勒》一文時,可以讓學生朗讀課文,使學生身臨其境,感知海倫是如何克服常人難以想象的困難,學會盲文、說話等本領。這樣,學生在情境中體驗了文章主旨,體會到海倫的身殘志堅及偉大,從而教學重難點就迎刃而解。

二、寓情感體驗于動手中

如教學《海倫•凱勒》一文時,讓學生用手帕捂住眼睛,然后讓學生動手寫字、走路等。讓學生感知殘疾人的艱辛,讓學生談自己的感想。學生都會說海倫雖是殘疾人,可是她于命運抗爭、不屈不撓的精神值得我們學習,學生有了這些心聲,這就達到教學的目的。

三、寓情感體驗于音樂、想象中

如閱讀《二泉映月》時教師讓學生在熟讀課文后,放《二泉映月》的曲子給學生聽。讓學生閉上眼睛想象:中秋之夜,月光依舊,可聽泉的啊炳已經(jīng)歷了無數(shù)次坎珂,不在是十年前那個不諳世事的少年了,他觸景生情,禁不住拿起二胡,要把“積淀已久的情懷”傾吐出來。琴弦即心弦,琴聲即心聲。正是這種積淀于心中的情懷,瞬間迸發(fā),才使阿炳產(chǎn)生了靈感,孕育出這不朽的樂曲。這樣一來學生展開想象的翅膀飛向音樂的王國,這樣不僅感受了音樂美,也領會了文章的思想感情。達到了寓教于樂的目的。又如教學《長江之歌》一文時,我?guī)ьI學生深情地唱這首歌,當學生會唱后,我抽學生背誦。除了個別特困生外,其余都能背誦。進一步提問學生這篇文章表達了怎樣的思想感情?同學們異口同聲地回答:“表達了對長江的熱愛、對祖國大好河山的熱愛。”如此一來,老師不需要作多少講解。學生自然而然就掌握了教學的主要目標,在音樂中輕松地學習課文。這就達到了寓教學于音樂中的目的。

四、寓情感體驗與生活中

如教學《黃山奇松》一文時,可以帶領學生參觀當?shù)氐娘L景區(qū)、名勝古跡。如帶領學生參觀家鄉(xiāng)的古橋,讓學生體會先輩的智慧與勤勞。帶領學生游覽天臺山、紫微山,給學生介紹世界第一禿杉林,使學生感受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和高山道士的勤勞。帶領學生參觀家鄉(xiāng)的大樹杜鵑王,從而培養(yǎng)學生對家鄉(xiāng)的熱愛及培養(yǎng)學生的家鄉(xiāng)自豪感。參觀、游覽后再將感受寫下來。然后再走進課文中去,讓學生感悟祖國是具有悠久歷史的文明古國,是一個風景秀麗的國家。這樣學生在愉悅的心情中體會了黃山奇松的美,學生明白了文章表達的思想內(nèi)涵,進一步培育了學生熱愛祖國的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

五、讀寫結合,加深情感體驗

如讀《早》一文后可寫讀后感,讀《夢圓飛天》一文后讓學生寫《假如我是宇航員》,讀《愛如茉莉》一文后寫《如何感恩父母》等。另外,還可以將自身實際于課本情景結和起來,讓學生發(fā)揮想象體驗人物的內(nèi)心世界,從而受到啟發(fā)教育。如讀《月光啟蒙》一文,使學生在作品中加深對文章的理解,體會母親的偉大,感受母親的溫暖。這樣,不僅豐富了學生情感,還提高了學生的自身修養(yǎng)。

六、總結

第9篇:月光啟蒙范文

一、在誦讀童謠時滋養(yǎng)語言

詩人孫友田在《月光啟蒙》一文中這樣深情地感謝自己的母親,“她在月光下唱的那些明快、流暢、含蓄、風趣的民歌民謠,使我展開了想象的翅膀,飛向詩歌的王國?!奔毤毦捉肋@句看似平常的感恩語后,我們感受到孫友田不僅在感恩母親,還在用優(yōu)秀的文學作品啟蒙著每一位讀者。品味這句話,作為教師的我豁然開朗起來,原來幫助低年級學生打開文學寶庫之門,使語言帶著情感、充滿靈性的秘笈之一就是讓他們在低年級大量誦讀童謠。經(jīng)典的民間文學是學生成長的精神搖籃,散發(fā)出語言魅力的童謠,帶給學生精神滋養(yǎng)的同時,也幫助他們積累漢字基本詞匯、接觸并逐步掌握漢字漢語的句子結構,形成語感,讓寫話能力拔節(jié)長高,讓語句更有個性。

例如:寫自己喜愛的小動物時,一個學生以猜謎語的形式開頭,“頭戴紅帽子,身穿白袍子,說話伸脖子,走路擺架子。大家猜猜看,我要向你們介紹的小動物是誰呀?”。對于低年級的學生而言,這樣的開頭比較新穎,能夠吸引讀者的眼球,激發(fā)閱讀的興趣。平時背誦了不少關于秋天的兒歌,看圖寫話描寫秋景時,學生會很自然地引用這首熟悉的兒歌, “秋風起,天氣涼,梧桐葉兒漸漸黃。片片黃葉飄飄落,葉上坐著秋姑娘?!币皇壮錆M生命活力的兒歌,讓讀者感受到了美麗的秋姑娘身穿黃袍,乘著秋風來了!向人們報告著豐收喜訊!

二、在落實訓練時習得語言

名師薛瑞萍認為,語文不比數(shù)學,有課外閱讀做暖窩,生柿子是可以慢慢捂熟的。此話不無道理,但是僅靠積累遠遠不夠的,還需要技巧的習得。技巧是外化的形式,是準確實現(xiàn)表述的途徑。技巧的習得就像火箭助推器一樣,能助學生語言表達一臂之力,會使語句變得有理、有趣、有情。閱讀課中扎扎實實地落實語言文字的訓練,是消除學生語言生硬、句法單調(diào)癥狀的有效途徑,多種形式的詞句訓練可以幫助學生提升語句表達技巧。缺乏感染力、無法打動人的語句巧妙變換一下說法,定會趣味盎然,妙不可言。

譬如:“小雨點飄落下來”一句,語句通順,簡潔明了,但缺少韻味。此時,啟發(fā)學生動腦筋思考一下,“同樣一句話,還可以通過怎樣的表述,讓句子變得更生動、更貼切,更能反映你表達的意思?比一比誰的改動更獨特,更富有情趣。”學生的積極性充分調(diào)動起來,精彩的語句不斷呈現(xiàn)出來。一個學生這樣寫道: “頑皮的小雨點將雨傘當作了舞臺,盡情地跳起舞來。”同樣的意思,不同的表述,所描述的意境大不相同。有效的句式訓練,不僅使學生表達的興趣濃厚,還促使他們運用形象的語言文字把想象的美好畫面充分地表達出來,言語表達能力也在訓練中潛移默化地提升。

三、在練習寫話時運用語言

學生的潛能是無限的,但他們有時又是懶惰的,需要老師不停地鼓勵、不斷地鞭策。特級教師薛法根認為,大多數(shù)學生嘴皮利索,筆頭不利索,老師要“逼”著學生用筆來思維,這樣能有效地將口語學習轉化為書面思維,“逼”能將學生的潛能最大限度地發(fā)揮出來。學習的最終目的是為了能夠靈活地運用?!叭浑x手,曲不離口”告訴我們習得的語言在反復運用中會越用越活。習得正確的言語表達方式,兒童的言語之樹才會愈發(fā)枝繁葉茂。因此,要為兒童打開一片語言的空間,必須給學生提供操練的空間。低年級想方設法點燃學生寫話激情,每日變換方式讓學生寫一句話,既不增加負擔,又可以讓他們擁有更多的運用語言的機會。

免责声明

本站为第三方开放式学习交流平台,所有内容均为用户上传,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若内容不实请联系在线客服删除,服务时间:8:00~21:00。

AI写作,高效原创

在线指导,快速准确,满意为止

立即体验
文秘服务 AI帮写作 润色服务 论文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