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教育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医学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经济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金融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管理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科技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工业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SCI杂志
中科院1区 中科院2区 中科院3区 中科院4区
全部期刊
公務員期刊網(wǎng) 精選范文 語境教學理論范文

語境教學理論精選(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語境教學理論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語境教學理論

第1篇:語境教學理論范文

詞匯是語言的基本要素之一,是語言學習的中心與關鍵。但大學英語詞匯教學實踐中“定義+拼寫”的傳統(tǒng)做法,難以有效調(diào)動學生的積極性,如何有效、有趣地讓學生掌握好、運用好詞匯,一直是困擾大學英語教學的難題。認知語言學理論為大學英語詞匯教學創(chuàng)新提供了新思路。認知語言學是認知心理學與語言學交叉學科,于上世紀80 年代興起于歐美,強調(diào)語言能力是人的一般認知能力的一部分,句法與語義、詞匯密不可分,三者形成一個符號單位的連續(xù)統(tǒng)一體。基于認知語言學理論,教師可以從認知的角度觀察語言中詞匯的組織和規(guī)律,形成更為有效的英語詞匯教學方法。

一、重視夯實基本范疇詞教學

基本范疇詞是人們與世界相互作用最直接、最基本的層面,其構詞能力最強,很多下屬詞匯來源于基本等級范疇詞匯[1]?;驹~匯一般都是詞形簡單、音節(jié)少,易辨認、用法較多、最先被學習者掌握的單詞。對于這類基本詞匯(如make,get,do)教師應優(yōu)先重點教學。根據(jù)認知語言學范疇理論,教師可以采用歸類法歸納、整理單詞,形成“語鏈”,幫助學生學習、記憶。如,可把基本詞匯歸納為:動物、植物、食品、服裝、交通、自然現(xiàn)象、職業(yè)、文具、家庭、教育等等基本范疇,每一個基本范疇下可容納較多的相關詞匯。經(jīng)過歸納整理后的基本詞匯,會在學生大腦中形成一條“語鏈”,然后隨著詞匯量的增加,逐漸形成一個以這些基本詞匯為核心成發(fā)散狀的網(wǎng)絡。

二、采用基于詞語原型意義理解的詞匯分層次教學

根據(jù)認知語言學的原型范疇論,作為語言符號的詞匯可以劃分為基本范疇詞、上位詞和下屬詞[2]。因此,可以采用基于詞匯原型意義理解的分層次教學法。

1. 強化對詞語原型意義的理解。根據(jù)原型范疇理論,在所有相關詞義中,更為中心或核心的意義的只有一個,是其他詞義的原型,具有詞義延伸或輻射效應,形成了詞義的輻射范圍。教師應把詞匯的原型意義作為講解重點,強化學生對各義項間深層關系的理解,培養(yǎng)其根據(jù)上下文推斷具體意義的能力。

2. 實施英語詞匯分層次教學。在初級層次的英語詞匯教學中,優(yōu)先重點講授基本范疇詞匯,為進一步學習打牢基礎。在高級層次的英語詞匯教學中,可以通過多種方法,引導學生在掌握基本范疇詞匯的基礎上學習讀音、拼寫和語義比較復雜的詞匯。在復合層次,注重復合詞教學。復合構詞法是最有效的詞匯構建過程。組合現(xiàn)有語言成分是英語擴充詞匯量最為常見的途徑,近75%新詞是借助這一方法構成的。教師應指導學生摒棄對復合詞義“1+1=2”簡單猜測的傳統(tǒng)做法,指導他們按照語境、實時意義構建的需要,發(fā)揮空間復合能力,對輸入空間的元素及結構進行選擇性整合,達到意義理解的目的。

三、加強詞語隱喻義的教學

隱喻是一種重要的認知現(xiàn)象,是人類認識世界的一種本體思維方式。隱喻在英語語言中大量存在,加強詞匯隱喻義教學能有效增加學生的詞匯量。

1. 努力培養(yǎng)和提高學生的隱喻思維習慣。在詞匯教學中提高隱喻思維,有助于學生透過英語語言的表層形式體會異語民族的思維特點和概念模式,將某些看似互不關聯(lián)的詞語與其反映的底層概念結構聯(lián)系起來,最終掌握語言形式背后的概念理據(jù)[3]。以單詞board 為例,原始意義為“一塊鋸薄的木材”。引申為“一塊木質(zhì)的平板”,進一步派生出“板床”、“布告牌”、“黑板”、“棋盤”、“船邊甲板”等多個意義。其中“板床”進一步衍生出“住宿”,而“船邊甲板”進一步衍生出“上船”、“上車”新意義[4]。講解時將其本義與層層喻義相關聯(lián),引導學生理解由本義派生出一層又一層喻義的過程,把握語言的隱喻思維規(guī)律。

2. 重視隱喻性習語、諺語文化背景的教學。隱喻性習語和諺語在英語十分常見,如meet one’s Waterloo(遭到慘敗),No rose without a thorn(有樂必有苦)等。詞匯教學中介紹這種隱喻性習語和諺語,能幫助學生理解詞匯的深層內(nèi)涵,便于學生綜合運用習語。在隱喻性習語、諺語的教學中,應注意隱喻文化背景的導入。隱喻具有差異性,同一詞的隱喻性含義因文化背景不同而已。比如,英語中“dog”含有忠誠、友好之意,一些與“dog”有關的習語(lucky dog,幸運兒)也隱含著褒義。與此相反,漢語中的“狗”一詞多少都帶貶義。

3. 使用隱喻理論闡明實義詞與介詞搭配規(guī)律。英語中介詞數(shù)量有限但應用廣泛,其中很多是其隱喻用法。學生往往死記硬背實義詞與介詞的搭配,很容易混淆犯錯。介詞的初始意義是表示具體直接的空間位置和關系,隨著語言的發(fā)展,介詞從空間域轉(zhuǎn)移到時間域、目的域等,例如,at,on,in 是表示點、面、體的介詞:at 的空間意義為“點、相交”、on 為“接觸、沿著”、in 為空間內(nèi)部。這些介詞通過隱喻延伸,可喻指時間、狀態(tài)、領域/ 范圍、方式、原因等。在講授實義詞與介詞搭配時(如 influence on, come across, be committed to, be absorbed in),可介紹介詞的意象圖式及其隱喻拓展,先用意象圖式呈現(xiàn)介詞最典型的空間意義,讓學生由空間域聯(lián)想到其它更抽象的意義,提高使用介詞的準確性[5]。

第2篇:語境教學理論范文

閱讀教學在大學英語教學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國家非專業(yè)英語四、六級考試及考研英語考試中閱讀都占有很大比重,這充分說明了閱讀是考查學生英語能力的一個重要手段。然而,在目前的大學英語閱讀教學中,詞匯和語法教學仍然是課堂教學的重點,這就使得很多教師在課堂一味的講授語言點,而學生只是被動的接受,教師是知識的傳授者和灌輸著,學生被動地接受知識,這樣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以及自主學習能力難以得到提高,這就極大的影響了教學效果。建構主義教學理論強調(diào)學生在學習中主動的知識建構,教師充當指導者和監(jiān)督者的作用。隨著多媒體網(wǎng)絡技術的發(fā)展,越來越多的院校實施了網(wǎng)絡化教學,多媒體網(wǎng)絡教學已成為現(xiàn)代教育一個不可缺少的部分。如何在大學英語教學中充分發(fā)揮多媒體網(wǎng)絡的作用,為學生創(chuàng)設學習情境,為學生提供個人構建的資料及空間,鼓勵學生的協(xié)作學習,提升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仍需要進一步研究。在本文中,筆者就嘗試結合教學實踐探討如何在多媒體網(wǎng)絡環(huán)境的輔助下,在大學英語閱讀教學中應用建構主義教學理論。

二、理論背景

建構主義理論是認知理論的一個重要分支。建構主義最早可以追溯到瑞士學者皮亞杰以及前蘇聯(lián)心理學家維果斯基。建構主義學習理論和學習環(huán)境強調(diào)以學生為中心,要求學生從被動的接受者和知識的灌輸對象轉(zhuǎn)變?yōu)樾畔⒓庸さ闹黧w、知識意義的主動構建者;其教學理論要求教師從知識的傳授者、灌輸者轉(zhuǎn)變?yōu)閷W生主動建構意義的幫助者、促進者。因此,建構主義學習理論強調(diào)“情境”、“協(xié)作”、“會話”和“意義建構”四個主要因素在學習中的作用。

三、基于建構主義的閱讀教學模式

建構主義教學理論強調(diào)教學中“真實的”情境創(chuàng)設、學生的協(xié)作學習以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構建。以下,筆者嘗試從三個方面結合自身教學實踐探討網(wǎng)絡環(huán)境下建構主義理論在大學英語閱讀教學中的應用。

1. 設計教學活動,創(chuàng)設情境?!罢鎸崱鼻榫车膭?chuàng)設,是“意義建構”的必要前提,是重要的教學環(huán)節(jié)。建構主義強調(diào)學習過程中語境的真實性,主張“有意義的學習”,教師應借助各種工具和資源,為學生創(chuàng)設情境,幫助學生實現(xiàn)知識建構。教師可以在課堂上設計多種多樣的課堂教學活動,幫助學生創(chuàng)設“真實”的語言學習情境。

例如,教師上課前應當精心備課,圍繞與課文相關的主題查找相關背景資料,利用多媒體課件或者借助英文原版影視片等為學生營造一個學習情境。筆者在教授《21世紀大學英語》第三冊第二課The Titanic Puzzle---Should a good feminist accept priority seating on a lifeboat?時,在課文背景知識的講授中,教師首先圍繞文章主題,介紹了電影Titanic,同時補充了關于女權主義的相關背景知識。然后教師播放電影中和課文內(nèi)容相關的片段,通過讓學生觀看電影直接“走進”當時的場景。然后在播放完影片之后,教師直接向?qū)W生提問,問題正好是文章的標題“在鐵達尼號船即將沉沒時,在救生艇不夠用的情況下,一個女權主義者是否應該接受‘婦女和兒童優(yōu)先’上救生艇的待遇呢”?結合電影情境,學生很容易融入到這個問題的討論中,這樣就為學生創(chuàng)設了一個“真實”的語言學習情境,教師然后引導學生對這一問題發(fā)表自己的看法,隨后再引導學生去探討課文作者的看法,這樣不但提高了學生的學習興趣,而且?guī)椭鷮W生主動的去建構課文知識。

2. 鼓勵協(xié)作式學習?;诮嬛髁x的大學英語閱讀的教學模式主張構建“學習者為中心”的教學模式。提倡小組協(xié)作式學習,任務型學習等交互式教學。學生在協(xié)作學習的過程中為了完成共同的學習任務,在個體自主學習的基礎上,通過組建小組的形式來進行集體學習并注重完成任務。學生在完成任務的過程中習得語言。

在課堂教學中教師可以采用課堂討論、辯論以及角色扮演等形式的活動實施基于小組協(xié)作式的教學。學生閱讀能力的提高僅靠課堂教學是遠遠不夠的。教師可以引導學生進行課下的自主閱讀。也可以引導學生進行協(xié)作式閱讀,在指導學生進行協(xié)作閱讀時,教師可以將學生分成閱讀小組,讓學生首先在小組中充分交流學習,然后讓小組和小組互相交流學習。協(xié)作學習為學生搭建了一個相互了解、相互學習的平臺。

3. 多媒體網(wǎng)絡輔助教學。多媒體等信息技術輔助教學,為外語教學帶來了豐富且真實的教學資源,突破了課堂及書本的局限,學生可以根據(jù)自身特點和需要主動地、個性化的學習,從而有助于發(fā)揮學生的主動性、積極性和創(chuàng)造性,這正是建構主義教學理論所提倡的。課堂教學不是大學英語教學的全部。目前越來越多的學校都搭建起了課程網(wǎng)絡教學平臺。教師可以利用網(wǎng)絡教學平臺,上傳教學文件,為學生開設學習、查詢、輔導與反饋平臺,學習者可以在課下按照自我需要參加測試、參看學習記錄和成績、瀏覽最新資訊,教師也可以在網(wǎng)上信息、設立口語社區(qū)、答疑解惑,并隨時檢測和監(jiān)督學生的自主學習情況。另外,網(wǎng)絡平臺上網(wǎng)絡課程資源庫和習題庫的建設可以為學習者提供更多的課外的語言和文化輸入,提高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體現(xiàn)多媒體網(wǎng)絡課程教學的多樣性和靈活性。

四、結束語

多媒體網(wǎng)絡大背景下,建構主義理論對大學英語閱讀教學有極大的啟示作用。網(wǎng)絡環(huán)境下以建構主義理論為指導的大學英語閱讀教學模式重在創(chuàng)設學習情境、鼓勵協(xié)作式學習與多媒體網(wǎng)路輔助教學。這有助于提高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與學習積極性,促使學生真正做到自主性學習、個性化學習和研究性學習,實現(xiàn)外語教學與網(wǎng)絡環(huán)境的有機結合。

參考文獻:

第3篇:語境教學理論范文

論文關鍵詞:誦讀 古詩文 情境教學法 整體感知

論文摘要:作為和語文教育一起誕生的傳統(tǒng)教學方式,誦讀一直是古詩文教學中最常用的方法。但因為其概念從古至今經(jīng)歷了一個漫長的發(fā)展過程,內(nèi)涵及外延的不清晰讓很多教師在使用上存在一定的偏差。本文試著從現(xiàn)代情境教學的相關理論的角度來論述誦讀這一傳統(tǒng)方法對于語文教學特別是古詩文教學的重要意義,同時總結出教師范讀與配樂誦讀這兩種具體的營造情境的誦讀方法,期許為教學實踐帶來些許的啟示。

中華五千年文明源遠流長,熔鑄了無數(shù)膾炙人口的優(yōu)秀詩篇。怎樣將這些濃縮著民族文化精神的古詩文更好地發(fā)揚和繼承,歷來是中學語文教學的“重頭戲”。但是,縱觀我們現(xiàn)在的古詩文教學,卻處于一個十分尷尬的境地——教師奉行“字字落實,句句清楚”的原則,把古詩文進行拆解,過于注重單個字詞的解釋,卻輕視對整篇文章的感悟和欣賞;學生也只是被動接受教師的灌輸,缺乏學習應有的興趣和動力,不僅學習效率低下而且與最初的教育目標相背離。于是,在新一輪課程改革中,越來越多的專家學者和一線教師在如何有效開展古詩文教學這一問題上開始把目光投向了“誦讀”這種傳統(tǒng)的語文教育方法上。

但是,目前大部分學者只是指出“誦讀是立足于‘讀’而致力于‘悟’教學方法”,但具體還沒有一個統(tǒng)一、確切的定義。以筆者的觀點,誦讀雖然作為傳統(tǒng)中國語文教育的方法,卻體現(xiàn)了現(xiàn)代情境教學的教育理念——它以“讀”為途徑,營造一種氛圍,以次來縮短學生由于所處環(huán)境和知識背景的差異對古詩文產(chǎn)生的隔閡感,并且通過自我積極地聯(lián)想和想象,構建一種情感體驗,以達到理解文本意義和體會作者情感的目的。至于誦讀具體是怎么創(chuàng)設情境促進教學的,有必要先從情景教學的相關理論談起。

一、情景教學的定義

情境教學法是指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有目的地引入或創(chuàng)設具有一定情緒色彩的、以形象為主體的生動具體的場景,引起學生一定的態(tài)度體驗,從而幫助學生理解教材,并使學生的心理機能能得到發(fā)展的教學方法。情境即情況、環(huán)境,是由外界、景物、事件和人物關系等因素構成的某種具體的境地。這種境地既含有時間因素,又包括空間因素;既囊括客觀因素,又暗含主觀因素。

情境教學來源于建構主義相關教學理論。建構主義認為學習是一種意義建構的過程,是人們對客觀世界的一種解釋、假設或者假說,而不是問題最終的答案。盡管現(xiàn)在很多的知識經(jīng)過人們的整理變得系統(tǒng),客觀,可描述,其一定的外在形式也得到了較為普遍的認同,但不同的學習者還是會基于不同的經(jīng)驗背景來建構起自己對該知識的理解,這種理解取決于特定情境下的學習活動過程。于是,基于知識具有情境化、個體化特點的這種觀點,1989年,布朗(J. S. Brown)等人提出并界定了“情境性學習”(situated learning)的概念,他們認為“情境通過活動來合成知識”,即知識是情境化的,并且在一定程度上是它所被應用于其中的活動、背景和文化的產(chǎn)物。這就要求教師在教學中盡量創(chuàng)設真實的或接近真實的具有豐富學習資源的學習情境,提供的直觀的、生動的形象激發(fā)學生有效的聯(lián)想,以充分調(diào)動學生積極性。

二、誦讀——一種有效的情境創(chuàng)設方式

為什么古詩文教學要提倡誦讀?古人說的好:“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薄白x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書讀百遍,其意自現(xiàn)”等詞句深刻反映了誦讀在培養(yǎng)語感、積累語言材料和整體感知理解文本內(nèi)涵三方面的重要意義,從情境說的角度來看,誦讀能通過聲音的方式讓學生置身在一定的語言情境里,借助語言本身的形象性和語言環(huán)境的生動性來受到感染和陶冶, 從而獲得語言體驗, 激發(fā)語言情感, 體悟語言的美學意義。而這正切合“新課標”中“有些詩文應要求學生誦讀,以利于積累、體驗、培養(yǎng)語感”的要求。

(一)就語言的學習規(guī)律而言,誦讀能通過制造情境來培養(yǎng)語感

根據(jù)我們兒童時期的母語習得經(jīng)驗,學習一種語言的最好方法就是在這種環(huán)境中,通過不斷地聽說熏陶,自然而然地學會。即學習語言要從聽、說入手創(chuàng)造情境培養(yǎng)語感,古詩文也同樣如此。

我們這里所說的古詩文包括文言文和詩詞曲兩大部分。文言,是以先秦漢語為基經(jīng)過加工的書面語體。但由于在近兩千年歷史中,它一直處于與各個時代的口頭語言相脫離的狀態(tài),不光現(xiàn)代人沒有學習文言的環(huán)境,就是秦漢以后的各時代古人所面臨的問題與難度都跟我們沒有實質(zhì)性差別。正如王力先生說的那樣:“咱們現(xiàn)在模仿清代以前的古文,恰象羅貫中模仿漢末或三國時代的古文一樣困難?!倍喿x心理的角度研究表明,書面語的閱讀理解有兩條通道——視覺通道和聽覺通道。視覺通道,以文字的視覺表征為中介達到詞義,即文字——詞義;聽覺通道,通過語音轉(zhuǎn)錄到達詞義,即文字——語音——詞義。選擇哪條道路往往與閱讀材料、閱讀水平和任務要求有關。較難的閱讀材料、閱讀水平較低、需要記憶的材料等因素都會使讀者選擇語音通路,即聽覺通道。所以郭紹虞先生才說:“學習這種超方言的文學語言(指“文言”引者),等于學習另一種語言,所以要求能夠應用于寫作,只有像鸚鵡學舌般的從誦讀入手?!?離口語愈遠,那么學習的方法也就愈需要誦讀。”這樣做的目的是為了營造一種文言的語言交際環(huán)境,通過讀的方式多接觸文言材料,強化聽說兩方面的訓練,增加對于文言的感性認識。

至于中學教材中的詩詞曲,它們大都來源于遠古歌謠,雖然后來脫離了音樂成為獨立的文學樣式,但歌唱賦予的句式整齊、合于音律的言語形式卻被保留了下來,一般講究用詞凝練、聲韻和諧,因此讀起來朗朗上口。這種特殊的語言組合以及它與詩人情感相結合的特征,決定了讀者只有通過誦讀才能領略其音樂美,進而體會到詩人的情感韻味和精神實質(zhì)。

(二)就古詩文的特點而言,誦讀能通過聲音深入理解文本內(nèi)涵

漢語具有獨特的詞音形式,它用類似于事物的自然聲音的聽覺符號為能指形式來指稱對象,使得特定的聲、韻、調(diào)與相應的情感色彩在特定的語境中具有一定的對應性。由于漢語詞音的這種直接表意的功能,人們在誦讀漢語文本的過程中,僅憑這些語詞在誦讀時的音韻特征,不僅能對全文或個別語句的情感韻味的總體把握,而且這種體驗的深刻與真實,對讀者情感的震撼,更是一般單純的教學無法企及的。

因此古人講究“循聲以求義”的方法正,就是要以感知話語聲音形態(tài)的方式,盡量還原作者創(chuàng)作時的真實情境,通過親身體驗實現(xiàn)文本的感悟理解。文本是無聲的話語,但當它以文字的形式獨立存在的同時就失去了它賴以生存的語境,“也必然減損了言語生成之時的具象與鮮活,漏失了聲音,也意味漏失了一部分的情味。這就為讀者的創(chuàng)造提供了空間”誦讀類似一種話語的還原過程,主要通過對語調(diào)高低的調(diào)整,節(jié)奏快慢的掌握,不斷地猜測、預期和選擇,與文本進行對話。在這個過程中,讀出來的文本除了原始意義已經(jīng)包含讀者自我的情感態(tài)度與認知了。

(三)就閱讀的目的而言,誦讀能通過整體感知積累言語材料

西方的“格式塔心理學”(也稱為“完形心理學”)主張整體大于部分之和,他們認為人對事物的認識具有整體性,心理、意識不等于感覺元素的機械總和。文學作品同樣具有“格式塔質(zhì)”,雖然是由各個部分構成,但作品整體的意蘊超過各個部分的綜合,這也正是作品的張力所在。因此在教學中,不能一味的將其割裂為背景簡介、文言知識、句子翻譯、背誦課文等幾個單獨的教學模塊,這樣不僅破壞了文章的整體美感,而且不符合心理學的認知常規(guī)。

古詩文的美存在于它外部言語和內(nèi)部蘊涵的思想內(nèi)容中。因此,誦讀古詩文其實通過鑒賞主體對言語形式的把握去感受其中的意境,是一種由內(nèi)而外的審美活動。在這個過程中眼、口、耳、腦等感覺器官共同參與協(xié)同活動,包含了感覺、知覺、記憶、聯(lián)想、思維等多種復雜的心理因素,體現(xiàn)了整體的觀點。語言現(xiàn)象都是通過“整體”發(fā)揮作用的。誦讀以其極強的整體記憶功能而成為積累語言材料的最有效手段。同時,語文教材中所選的古詩文,都是歷經(jīng)千百年仍然傳誦至今的名篇,其文質(zhì)兼美的特點讓我們不僅能通過學習提高閱讀和寫作能力,當中蘊涵的道德情感、思維方式和審美價值更是對學生進行人文素養(yǎng)教育的最佳載體。

三、誦讀教學中的情境設置

任何文本都有其特定的語境,對文本的閱讀過程就是讀者根據(jù)自身情感經(jīng)歷去感知作者沉淀在作品中的情感的過程,讀者的經(jīng)歷不同,對文本的解讀就可能存在差異。古詩文由于其特定的創(chuàng)作情境,文本與學生之間不僅存在著時代的隔閡,還有人格和情感的隔閡。這就要求教師要創(chuàng)設這些條件性的教學情境,幫助學生們克服感受和理解文本的困難,使學生在文本的創(chuàng)作語境中,體驗、理解作者,由誦讀“讀”出“滋味”。具體到實踐中應該怎樣設置這種情境呢?教師范讀和配樂誦讀是一線教師經(jīng)常采用的兩種方法。

在誦讀教學活動中適時地范讀是需要的。范讀的作用不是使范讀成為學生簡單模仿的范本,而主要在于讓學生整體感知富有意味感的聲音形態(tài),引導學生走向文本所表現(xiàn)的意義情調(diào),為自己的感知表現(xiàn)找到準確的路徑,從而以他自己的方式讀出來。在實際教學中,有些教師往往喜歡使用專家的范讀錄音,認為專家的誦讀比自身完美。但是其恰恰忽略了范讀的作用就是營造一種情感上的共鳴,以拉進學生與古詩文的距離,只有身在現(xiàn)場才能切身體會,專家即使讀的再好都會有一種無法企及的隔閡感,無論從感染力還是氣氛的營造上,都不如教師親自示范效果好。

誦讀時也可以找一些意境接近的曲子來配合。音樂其實是一種情緒,其感召力是靠情緒的渲染。中學生誦讀古詩文困難,很多時候不是因為字句難懂,而是不能進入帶著感情進入作者營造的意境,這時候就需要音樂這個媒介。《登高》的二胡曲,《雨霖鈴》的排簫聲,《孔雀東南飛》時梁祝交響樂…… 這些在音樂配合下的古詩文,能大大擴展學生們的想象力,很容易將讀者帶入“角色”,不僅激發(fā)了“讀”的興趣,還加深了“品”的深度。但在應用的時候要注意圍繞課堂主題,有針對性的引入,切不可無目的的亂用濫用,那樣表面看上去熱熱鬧鬧的課堂會因為偏離教學目標而本末倒置。

四、小結

普遍認為的情景教學法有四個特征:形式上的真實,情感上的真切,所含意境的深遠,圍繞學習內(nèi)容的中心或主題展開。誦讀就是這樣一種立足于圍繞教學目標,通過用語音的“讀”營造形式上真實的情境,在這種情境中能引感上的共鳴,以達到體會作品中深遠的意境的目的。但這只是一種理想狀態(tài)的“應然”,怎樣將“應然”轉(zhuǎn)化為“實然”達到誦讀的目的,還需要教師們的在具體的教學實踐中不斷總結與完善。

參考文獻

[1]高晶.正解誦讀法[J].中學語文,2008(9).

[2]李泓. 談語文情境教學中的語感特征及其培養(yǎng)途徑[J]. 教育與職業(yè),2006(10).

[3]陳琦、張建偉. 建構主義與教學改革[J].華東師范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1998(1).

第4篇:語境教學理論范文

1.1我院體育教育專業(yè)田徑學生教學能力培養(yǎng)方法現(xiàn)狀

通過調(diào)查發(fā)現(xiàn),體育教育專業(yè)田徑改變以前單純的只重視基礎知識和技術掌握,現(xiàn)在更加重視對學生教學能力的培養(yǎng)。我院對體育教育專業(yè)田徑學生教學能力培養(yǎng)的方法如下:在每節(jié)課教學過程中,抽出30分鐘給予學生獨立從事田徑專項技術教學,一堂課(90分鐘)后60分鐘再由教師進行的技術教學。在學生所自主進行的體驗中,由學生獨自完成體育教學的30分鐘的內(nèi)容設計(每次由1名同學擔任教師的角色,其余同學為學生角色),首先由教師提前一課次讓試教的學生了解下次課教學的任務與要求。擔任主持教學的學生,根據(jù)教師所給出的教學任務、目標、要求,并根據(jù)中學體育課教學特點,認真做好課案設計,內(nèi)容包括準備部分、基本部分教學內(nèi)容、手段、方法運用,以及教學組織要求等。同時要求針對中學體育素質(zhì)教育娛樂性、趣味性的需要,設計安排一些與課堂田徑技術有關的游戲內(nèi)容,并按照規(guī)定寫好詳細的教案。30分鐘體驗教學結束后,要求其余同學對其課的設計、教學手段運用、教學效果等進行評價,最后由教師根據(jù)各方意見和自己的看法進行綜合性的評價。通過30分鐘體驗教學情況活動的設計,讓學生體驗現(xiàn)實中體育教學情境,通過體驗當教師角色來獲得對未來當教師的真實感受,以激發(fā)學生的主動性,通過多輪的體驗教學,也提高了學生從事體育教學的能力。

1.2教案的編寫能力

教案又稱教學計劃,是教師經(jīng)過備課,以課時為單位設計的具體教學方案,是體育教學中最基本的教學文件,也是每位教師的授課的教學依據(jù)。在調(diào)查中體育教育專業(yè)田徑學生在教案編排上內(nèi)容完整格式準確,在內(nèi)容的創(chuàng)新、每個環(huán)節(jié)的時間安排和環(huán)節(jié)銜接的合理性上都非常優(yōu)秀。但值得提出的是大多數(shù)同學所用的教案都是電子版。電子版的略勢就是格式確定直接填寫內(nèi)容就可以,這樣時間長了久而久之就會遺忘格式的細節(jié)。應更改為手寫版,這樣使學生不單對課程的編排有合理創(chuàng)新的能力,并且對教案標準合理的格式的完全掌握和對格式的創(chuàng)新創(chuàng)造了前提。

1.3技術動作表現(xiàn)能力和技術動作表現(xiàn)的標準程度

對于教師來說技術動作的表現(xiàn)能力和示范動作的標準程度對于一名體育教師來說是尤為重要的。教師的技術動作的示范可以讓學生直觀的感受、了解和體會到動作的做法,通過模仿學習動作。標準的動作示范和優(yōu)秀的動作表現(xiàn)能力是一名教師必須具備的能力。通過培養(yǎng)學生的本體感受(例:雙臂側(cè)平舉時,會出現(xiàn)雙臂略向上的情況。培養(yǎng)學生對雙臂平舉的本體感受),及時的糾正錯誤的動作。現(xiàn)在大四田徑專修的學生技術表現(xiàn)能力及技術動作示范標準,有教學示范的能力。也就是說我院體育教育專業(yè)田徑對學生的動作表現(xiàn)能力的培養(yǎng)是成功的。

1.4對見習生的要求

見習生一般都是生病或者受傷的學生,無法正常的參與上課,坐在一旁觀看學習的同學。在調(diào)查中發(fā)現(xiàn),上課時在對見習生的任務安排上不夠明確嚴格,只要求學生對本堂課的教學體驗和上課的流程做下記錄,有的甚至沒有要求并沒有要求見習生對每個環(huán)節(jié)記錄后提出自己的見解和做課后總結。只通過觀察而不進行總結,是不能提高學生的糾錯能力和對整個上課過程中每個環(huán)節(jié)關鍵性的認識。

1.5對完整技術的講解能力

田徑運動中項目的完整技術的講解能力和教學能力是田徑學生必須掌握的“手藝”。在調(diào)查中田徑學生通過教學體驗中的徒手操講解和對專門性練習的安排中對專門性練習的講解,已經(jīng)不斷的提高了對動作的講解能力,可以說現(xiàn)在學生的對動作的講解清晰、準確,可以說對動作的講解能力非常優(yōu)秀。

2.結論

第5篇:語境教學理論范文

一、創(chuàng)設虛擬情境,培養(yǎng)想象能力

人民教育出版社的蔡上鶴同志說:“數(shù)學不僅是思維科學,也是實驗科學。數(shù)學中的推理,不僅包括分析、綜合、抽象、概括等演繹推理形式,而且包括觀察、實驗、猜想?!碧摂M情境就是通過教師富有表現(xiàn)力的動作、語言、體態(tài)等對學生的感官施加一定的影響,幫助學生進入主觀的大腦創(chuàng)造階段,圍繞教學需要的過程性或終結性目標展開想象,實現(xiàn)現(xiàn)實世界幾乎無法企及的場景狀態(tài)。虛擬情境是以學生的生活經(jīng)驗為基礎的人工合成情境,具有一定的科學性,不是隨意的主觀臆想或憑空想象,它不同于虛擬的現(xiàn)實。

例如,一個老師在教學兩面角的知識時,碰到這樣一個問題:一個兩面角的兩個面與另一個兩面角的兩個面互相垂直,這兩個兩面角之間有怎樣的關系?如果畫圖,既費事又不能很好地表現(xiàn)出教師的意圖。老師在教學過程中,用兩本書象征性地比劃了一下,再讓學生用動態(tài)的想象去填補全過程,教學既有趣又富有實效,效果很好。

需要指出的是,盡管虛擬情境的創(chuàng)設帶有主觀的成分,每個學生的自我想象的細節(jié)不盡相同,但是對于其中起關鍵性的情境部分應該重點強化,達到統(tǒng)一的認識,進而為教學服務。另外,虛擬情境創(chuàng)設不是目的,我們要借助想象的過程培養(yǎng)學生的思維品質(zhì),達到對數(shù)學問題的深刻認識。一句話,虛擬得是否合理,關鍵看是不是符合數(shù)學內(nèi)在的邏輯性。

二、創(chuàng)設“再現(xiàn)”情境,培養(yǎng)模仿能力

新課程要求學生學習內(nèi)容應當是現(xiàn)實的、有意義的,富有挑戰(zhàn)性的,數(shù)學教學內(nèi)容的選擇要有利于學生去觀察、實驗、猜測、驗證、推理、交流。作為一名數(shù)學教師,我們在帶領學生學習數(shù)學時,要為學生創(chuàng)設充滿好奇、疑問、帶有強烈吸引力的情境氛圍,激發(fā)他們學習的積極性,使他們迅速進入角色,用數(shù)學的眼光去看待問題,積極思考。

如一位老師在講解等比數(shù)列求和公式時,給學生講故事。傳說,印度的舍罕國王打算重賞國際象棋的發(fā)明人——大臣西薩?班?達依爾。這位聰明的大臣跪在國王面前說:“陛下,請你在這張棋盤的第一個小格內(nèi),賞給我一粒麥子,在第二個小格內(nèi)給兩粒,在第三個小格內(nèi)給四?!者@樣下去,每一小格內(nèi)都比前一小格加一倍。陛下啊,把這樣擺滿棋盤上所有64格的麥粒,都賞給您的仆人吧?”國王說:“你的要求不高,會如愿以償?shù)??!崩蠋熥寣W生幫助算算一共的麥粒數(shù)。計算工作開始了,還沒到第二十小格,學生就驚呼:“太多了!即使拿出來全印度的糧食,國王也兌現(xiàn)不了他對象棋發(fā)明人許下的諾言?!蓖ㄟ^再現(xiàn)歷史情境,將學生引向數(shù)學知識的學習,學習氣氛濃烈。

再現(xiàn)式情境一般多為歷史故事、生活場景、特殊環(huán)境中與數(shù)學內(nèi)容息息相關的情節(jié)。在將其作為課堂情境的時候,既要能與所學知識緊密結合,為學習服務,對學生理解知識,突破難點有幫助,又要力求情境過程簡潔明了,通俗易懂,這樣才能調(diào)動學生的學習需求,促進課堂效率的提高。

三、走進生活情境,培養(yǎng)實踐能力

蘇霍姆林斯基說:“手和腦之間有著千絲萬縷的聯(lián)系,手使腦得到發(fā)展,使它更明智;腦使手得到發(fā)展,使它變成思維的工具和鏡子。”與此一脈相承的是,高中數(shù)學課程標準要求,數(shù)學教學應力求使學生體驗數(shù)學在解決實際問題中的作用、數(shù)學與日常生活及其他學科的聯(lián)系,促進學生逐步形成和發(fā)展數(shù)學應用意識,提高實踐能力。

如一位老師在教學不等式的時候,首先是讓學生配置糖水嘗嘗,覺得有點甜;然后讓學生加糖,再喝喝,說說感覺,學生覺得比以前甜了。老師指出,這與不等式的知識有關系呢!于是大家爭先恐后地列出不等式。然后,老師讓大家用不等式的證明方法去說明自己所列的不等式。教學過程新穎有趣,生活情境為數(shù)學問題提供了結論,生活與數(shù)學知識巧妙結合。

第6篇:語境教學理論范文

首先,由于有些院校班級容量較大,學生很難有過多的機會得到鍛煉,對自己在實踐過程中所學的知識沒有自信。如當學生開始和韓國人進行交流時,他們對自己掌握的詞匯量及韓語的準確度,缺少足夠的自信,越擔心聽不懂韓國人所講的內(nèi)容,就越無法集中精力,由于詞匯量小,注意力就會過多集中在熟悉的詞匯上,一旦碰到生詞,大腦就會直接“短路”,跟不上韓國人說話的速度。

其次,很多學生在學習語法和單詞時,可以理解內(nèi)容,同時也能記住。但是,大部分學生對于語法的知識和寫作方面普遍較差。比如,有些學生在實際寫作的過程中,常常使用的語法或單詞出現(xiàn)錯誤,甚至出現(xiàn)“中文式韓語”。

最后,對于韓語而言,它在中國興起的時間要比英語、日語等其他語言晚很多,但韓語的發(fā)展卻很快,這導致很多院校盲目招生,在設備不全面的條件學習韓語,使學生在很多知識點存有疑惑。另外,有些院校還在使用過舊的教材和參考書,還無法達到學生學習韓語的需求。

二、采用情境教學理論,有效避免出現(xiàn)上述問題

由于在韓語的教學過程中,出現(xiàn)了上述之類的問題,然而情景模擬教學法的應用,解決了上述存在問題,改變了以往的教學方式,不僅讓更多的學生將學到的韓語知識有效運用到實際生活中,同時還能培養(yǎng)學生的學習興趣,進而提高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法國是創(chuàng)建情景模擬教學法最早的國家,并將它應用到教學中。而情境教學法是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有目的地引入或創(chuàng)設具有一定情緒色彩的生動具體的場景,從而幫助學生將教材理解透徹,同時促使學生的心理機能得到有效發(fā)展的教學方法。其核心旨在激發(fā)學生的情感。因此,如果要在課堂上進行使用情境教學法,首先,教師應準備好確定情景的主題,而學生要對韓語詞匯或語法進行提前預習。在開始進行情景模擬前,教師應對情景做一個簡單介紹,讓學生充分理解該內(nèi)容。接著讓學生參與到這個情景模擬中,需要說的是,在情景的模擬設計中,該設計應該和課堂理論知識相關聯(lián)。因此,情景模擬法教學的實用性要求較高,這也就是為什么情景模擬法受到眾多教師采用的原因之一。然而,在情景模擬教學中,對于模擬情景的選擇方面,教師應該盡量以生活最普遍存在的情景和學生喜歡聊的話題為主,進而進行模擬,提高學生的參與活動的積極性和主觀能動性,從而使學生對知識理解記憶能力得到顯著增強,最終發(fā)揮情景模擬教學原有的作用。

三、在韓語教學過程中,使用情境教學法應遵循哪些原則

(一)在韓語教學過程中,使用情境教學法應遵循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的原則

在韓語教學過程中,教師采用情境教學法時,就需要在創(chuàng)設情境時需要符合學生需求,把握以學生為中心的原則,使整個教學過程都是以學生為主,學生在這過程中的表現(xiàn)就可以直接體現(xiàn)出教學效果。因此,情境創(chuàng)設是實現(xiàn)教學目標的有效途徑,而不是最終目的。

(二)在韓語教學過程中,使用情境教學法應遵循互動充分的準確性原則

學生對于韓語的學習過程,其實是知識構建的過程。學生需要和信息資源充分接觸后,知識才能被學生記憶或理解。在這個過程中,環(huán)境給學生創(chuàng)作互動的機會越多,其學習效率越明顯。

(三)在韓語教學過程中,使用情境教學法應遵循自主性原則

在情境教學中,學生可以自由設計角色或情節(jié),使學生的主體意識得到強化。而教師可以采取其他方式來調(diào)動學生學習積極性,從而激發(fā)其學習動機。與此同時,教師也要借助教材來實現(xiàn)語言和情境的不斷溝通與結合,有效促使情境服務于教學的目的。

四、情境教學理論在韓語教學中的實踐

和大多數(shù)語言教學的目標一樣,情境教學就是讓學生在實際運用中,掌握韓語的聽、說和寫的技能。而韓語教學是創(chuàng)造條件和創(chuàng)設語言使用的真實情境,使學生能夠在特定的情境中能夠正確使用韓語詞匯及語法。在傳統(tǒng)的韓語教學過程中,教師的教學是比較孤立的,久而久之,導致學生對知識的運用比較匱乏,學生聽說能力差,且不會靈活表達,使課堂效率迅速下降。而如今,將情境教學理論充分融入到韓語教學的實踐中,不僅使教學效益迅速上升,而且提高了學生認知能力和學習興趣。因此,韓語的學習是需要通過真實情境來促進學生提高他們對語言的認知能力。它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一)真實逼真的活動,為學習韓語創(chuàng)造機會

韓語教學主要求學生進行韓語的實踐,就是通過真實逼真的活動,為學習韓語創(chuàng)造有利條件。這樣的教學促使教師進行教學模式的轉(zhuǎn)變,由原來的學生被動學習的模式升華到學生主動進行課堂參與。在當今快速發(fā)展的信息時代,外語的教學在國內(nèi)越來越盛行。在韓語的教學過程中,借助多媒體和網(wǎng)絡技術功能創(chuàng)造出更加逼真的情境,有效避免了理論教學,調(diào)動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激發(fā)了學生的學習興趣。

(二)創(chuàng)設問題情境,激發(fā)學生求知欲

外語的學習離不開良好的學習環(huán)境。在韓語的課堂教學中,教師應多提問學生,引導學生,讓學生多思考,從多方面進行探索問題的答案。而學生通過討論或獨立尋找問題的答案,充分調(diào)動學生的學習興趣。同時,將課堂融入歡悅的參與氣氛,采用靈活的授課方式,一方面學生能夠積極參與進來,另一方面引導學生發(fā)表自己獨特的見解,在教師的指導下,激發(fā)了學生的求知欲,是學生成為情境教學中的主角,進而使學生語言組織能力和處理問題的應變能力得到提升。

(三)在韓語教學過程中,創(chuàng)設文化情境

韓語是一種文化的載體,更是一種社會現(xiàn)象。在韓語教學中,教師需要創(chuàng)造出越來越多的,不同情境的語言文化環(huán)境,讓學生能夠感知韓語文化,從而豐富了學生的校園生活,同時還為學生提供了學習韓語的各種難得的機遇。

五、今后的韓語教學過程中,我們應采取的措施

在韓語的教學過程中,除了情境教學理論之外,還有很多方式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因此,在未來的韓語教學中,我們應該采取更多措施來提高我們的教學質(zhì)量和學生學習韓語的效率。

首先,我們可以在教學中提倡愉悅教學法。這就學校借助教師的能力,向?qū)W生愉快的教授知識,而學生也能愉快的接受知識。教師運用靈活多變的教學方式,比如唱歌等方式融入課堂中,活躍課堂氛圍,同時結合教學內(nèi)容和學生學習實際情況,培養(yǎng)學生的獨立自主學習的能力,提倡學生自主學習,不僅為學生創(chuàng)造了良好的學習環(huán)境,激發(fā)了學生主動學習的意識和積極探索問題的動力,還能夠開拓了學生的思維能力。另外,鼓勵學生應將自己所學的韓語知識積極運用到實際生活中,從而達到學以致用的效果。

其次,在教學過程中,教師習慣使用“情境教學理論”,然而在講授單詞時,則采用“直接教學法”,通過對韓國人的生活習慣等來激活學生的記憶能力。另外,可以借助聯(lián)想力,將近義詞或反義詞進行總結,幫助學生掌握一些單詞的發(fā)音和結構。而在語法教學中,教師可以通過講和練相互結合的方式,同時在教師的講解過程中,對所學的語法概念進行大致了解,接著通過大量的聯(lián)系,將這些語法運用到實際應用中,更有助于學生熟練掌握語法規(guī)則。

再次,對于教學目標以外的其他課程,教師不必讓學生進行深入鉆研,而應該在實際生活中多運用韓語。如果學生有興趣可以自主選擇性學習。而在教學過程中,一旦發(fā)覺學生對學習感覺沒興趣,提不起精神,這對于培養(yǎng)學生的學習意識和創(chuàng)新能力是極其不利的,這時教師應該立即改變教學模式,從而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在掌握韓語知識點的同時也能活躍學生的思維能力。

第7篇:語境教學理論范文

對于語境理論國內(nèi)外的語言學者都有相應的論述,對于語境的定義和分類也提出了相應的看法。我國比較通用的語境定義是,語境是語言交流所存在和以來的環(huán)境,比較通用的語境分類方法,是將語境分為上下文語境、情景語境和文化語境。其中,文化語境,指的是語言當中有些詞匯或語句僅僅依靠語言語境和情境語境并不能夠理解它的含義,而需要結合相關的文化背景知識。語境有著很多的功能,了解語境的相關功能,能夠更好地掌握詞匯、語句的意思和含義,對于交流和溝通有著很大的促進作用。語境最基本的功能是制約功能和解釋功能。制約功能即對語言中的詞匯和語句的理解起到一定的限制作用,避免產(chǎn)生歧義和語義模糊的情況,保證交流的通暢和語言的準確性。解釋功能,即語境能夠為語言交流雙方提供有效的提示和幫助,讓交流雙方能夠根據(jù)語境信息對語言進行推理和思辨,進而明白語言傳達的主要內(nèi)容,幫助交流雙方實現(xiàn)更好的交流和溝通。要想實現(xiàn)大學英語課堂文化導入,就應當充分了解語境理論,尤其需要掌握文化語境的概念和作用。文化語境指言語雙方所在的語言社團的歷史文化和風俗人情,在同一語言社團的人能夠很好地理解語言中所包含的文化內(nèi)容,理解其在語篇中的含義。

2大學英語教學中文化導入的重要性

語言作為人類交流的工具,除了進行信息的交流和溝通之外,還會包含著豐富的文化內(nèi)容。一個國家的語言通常會將該國家的民族文化特征和思維模式融入到語言當中,使得該語言承載著全部的民族特征和歷史文化內(nèi)涵。要想學好一種語言,除了掌握語言的構造和技巧之外,更重要的是掌握該語言蘊含的豐富文化內(nèi)涵。只有充分了解文化內(nèi)涵,才能夠消除語言之間的文化鴻溝,實現(xiàn)語言的熟練運用,實現(xiàn)有效的溝通和交流。外語教學的最終目標是培養(yǎng)學生掌握一種交際技能。語言學習應當在文化的環(huán)境中進行,語言教學要與文化教學相結合。大學英語教學更應當重視文化導入的重要性,讓學生充分掌握英語國家的文化內(nèi)涵。教師應在課堂教學中引導學生了解英語國家的生活習俗、交際方式、宗教歷史等等,讓學生能夠運用英語國家的語言習慣和思維方式進行交流和溝通。

3運用語境理論實現(xiàn)大學英語課堂中的文化導入

3.1發(fā)掘并運用文化語境因素進行英語教學

要實現(xiàn)大學英語課堂中的文化導入,教師在教學時應當充分發(fā)掘并運用文化語境因素。教師在平時應當積累英語國家的文化知識,提高自身的文化素養(yǎng),并擁有較強的中西文化分別能力。在此基礎上,充分發(fā)掘教材當中蘊含的豐富英語國家的文化內(nèi)容,并給學生進行詳細系統(tǒng)的講解,讓學生擁有相關概念,并主動進行文化的學習。同時,教師在授課時,可以選擇一些富有時代性和趣味性的文章,也可將英美國家的文學文化、歷史地理、風土人情等充分融和在到課文素材中,將文化內(nèi)容充分融入到學生英語聽說讀寫的教學訓練當中,讓學生在英語能力的各個方面都能夠得到文化的學習和理解,加深文化印象,學生既能夠在聽到英語語言時發(fā)現(xiàn)相應的文化因素,還能夠辨別出中西文化的不同導致語義的變化,更加準確地理解聽到的語言信息,能夠在說、讀和寫的時候牢記文化語境的要素,在文化背景和文化心理上都能夠充分認同英語國家的文化。

3.2創(chuàng)建文化語境,實現(xiàn)文化的有效導入

大學英語教師應當在課堂上適時創(chuàng)建文化語境,使學生更直觀地了解到文化語境,了解英美文化內(nèi)涵。教師可利用網(wǎng)絡和多媒體等現(xiàn)代化的教學手段,收集相關的多媒體材料,在課堂上播放給學生觀看。這種方式不僅直接快速而直觀,還能夠改變傳統(tǒng)嚴肅枯燥的教學方式,能有效激發(fā)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熱情。相關的多媒體資料如經(jīng)典的《走遍美國》和BBC出品的相關紀錄片,還有當前受歡迎的《生活大爆炸》等等,還有一些包括相關主題的影片。不僅能夠讓學生充分了解英語國家的歷史和風土人情,了解當?shù)氐纳盍晳T以及宗教、價值觀以及思維方式等,讓學生能夠更加了解英語的語言內(nèi)涵。在多媒體教學之外,教師還可以組織課堂討論和辯論活動,讓學生就中西方文化的差異進行相關的討論和辯論,讓學生充分參與到學習中來,加深對英語國家文化的認識,實現(xiàn)文化的有效導入。

4結語

第8篇:語境教學理論范文

研究教學論的專家認為:情境之于知識,猶如湯之于鹽。鹽溶入湯中,才容易下咽、吸收;知識要融入情境中,才能顯示活力和美感。因為抽象靜態(tài)的文本知識借助特定的情境被“激活”了。語文教學就是引導學生把握文章內(nèi)容,積累生動的詞語和優(yōu)美深刻的語句;聯(lián)系生活體驗,在理解課文內(nèi)容的基礎上,積極發(fā)表自己的見解;喚醒學生內(nèi)心愛的情感。根據(jù)學生的年齡特點和思維特征、認知能力以及接受水平,需要找到一個從生活經(jīng)驗到概念學習轉(zhuǎn)換的過渡“階梯”,而“李吉林情境教育理論”正好與之相契合。這種為教育教學而創(chuàng)設的情境適合小學生的語文情境學習,被賦予了感情、符合學科特點,它不僅降低了兒童學習的困難,同時也讓小學生得到別樣的情感體驗。

一、帶入情境啟迪想象,發(fā)揮學生能動性

《小學語文課程標準》指出:語文學習從低年級到高年級,從閱讀到寫作,都突出了“想象”。兒童的想象需要情感伴隨,兒童記憶屏幕中的形象要組合成新的形象,需要“力”的推動。兒章常常會因為好奇而想象;因為想改變眼前的現(xiàn)實而想象;因為可以獲得心理的愉悅而想象。想象可以展示孩子的聰慧可以給孩子帶來快樂的體驗,想象力是兒童擁有的巨大財富。

語文教學中的情境教育是最受孩子們喜愛的一種教學方法。小學語文教材中選錄的多是生動有趣的童話、小說、寓言等文章。在小學語文教學課堂中,教師運用多種手段給學生創(chuàng)設一個環(huán)境、一種氛圍,讓學生能深刻理解課文內(nèi)容,讓學生盡快進入文本描摹的情境中。課堂上借助音樂渲染情境、巧用圖畫再現(xiàn)情境、扮演角色體悟情境、通過語言描繪情境。這些情境設置能讓學生在想象的情境中自由翱翔,彌補了單純課程容易陷入知識系統(tǒng)狀態(tài)的缺陷,將知識的系統(tǒng)性、活動的操作性、審美的愉悅性和環(huán)境的廣闊性融為一體,憑借特定的氛圍,激起學生熱烈的情緒,在優(yōu)化的情境中,促使學生主動參與。李吉林設計的各種“情境”,“無論是進行語言訓練,提供作文素材;進行審美教育,促進整體發(fā)展;還是考慮到多種題材體裁的教學:識字的情境教學、閱讀的情境教學、散文的情境教學、詩歌的情境教學、童話的情境教學、寓言的情境教學、作文的情境教學,對學生來說,都是種新鮮的刺激。這些精心設置的“情境”具有顯性的目的指向,及時“提供人的自我意識、場景記憶、他心想象共生演化的學習環(huán)境”,因而引領著兒童邁向更優(yōu)化的方向,促進兒章全面深入的發(fā)展。

二、培養(yǎng)興趣指導觀察,注重學生實踐性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小學生隨著年齡的增長,思維能力逐漸增強,語文課堂上調(diào)動學生學習的興趣就顯得尤其重要。如果只靠直觀性的教學情境,極容易使教學簡單化、表面化,不利于學生抽象思維的培養(yǎng)與訓練,也不能激發(fā)學生強烈的求知欲,滿足學生對真、善、美更高層次的追求。固情境教學提出了“強化感受、淡化分析”,即“通過優(yōu)化情境,引導兒章從感受美的樂趣中感知教材”。小學語文教師非常注重課堂設計,所設計的每一個問題、所展示的每一幅畫、所吟唱的每一首歌、所分配的每一個角色能做到精益求精,能最大程度地引起學生的興趣。

李吉林老師是把學生引入“形真、情切、意遠、理蘊”的情境,利用課文創(chuàng)設情境、聯(lián)系生活展現(xiàn)情境、運用實物演示情境、借助圖畫再現(xiàn)情境、扮演角色體會情境、錘煉語言描繪情境,極大地激起了學生的學習愿望,培養(yǎng)了學生的興趣,調(diào)動了他們的熱情,促進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創(chuàng)造性。在情境教育的課堂上,每個學生都是那樣的欣喜、興奮,在唯美的活潑的學習過程和學習情境中,他們感受、體驗、表達,語言能力、想象能力和創(chuàng)造能力得到自由、充分地發(fā)展。李吉林情境教育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運用,課堂的實踐訓練使學生學習能力得到最大程度的訓練,潛在的智能也得到開發(fā),學生情感的培養(yǎng)、知識的滲透出現(xiàn)一派生機,學生的實踐能力得到極大程度的提高。

三、陶冶情操滲透審美,培養(yǎng)學生感悟性

少年兒童在小學階段活潑好動、好奇心強、情緒色彩明顯,非常注意那些直接的令自己感興趣的東西。創(chuàng)設情景寓情于教,促進學生素質(zhì)的主動協(xié)調(diào)發(fā)展,情境教育是一個行之有效的好方法。學生讀一些作品時,由于時空原因,由于學生年齡認知、修養(yǎng)、閱歷等原因,理解起來有些“隔”。他們也許會嘆服作者高超的寫作技巧,卻不會被感動。而語文教學如果不能引起學生情感上的共鳴,就注定是失敗的。因此,語文課堂上,教師不能緊扣文學術語,應挖掘?qū)W生已有生活經(jīng)驗、鼓勵他們?nèi)ふ抑車嗨频娜嘶蚴?,充分調(diào)動學生情感,達到與文章的共鳴。

從思維規(guī)律來看,人的思維具有多向性,教材中往往只提供了一種思維模式,我們不妨利用反向思維,為學生提供另一種拓寬思維的方式,讓學生去感知、想象、發(fā)揮。文學作品講究含蓄就如同繪畫講究留白,講究“言外之意”“意外之象”。從這個角度出發(fā),運用李吉林情境教育理論的語文課堂可以更大程度地調(diào)動學生想象力,在揣摩作者寫作目的的同時,培養(yǎng)學生的審美能力,提高學生感知分析能力,引導學生尋根究底,有助于學生對課文的理解,還可以加深學生思維深度。

從小學低年級到高年級,學生的審美感悟會有很大提升。學生從了解課本知識,掌握基本技能,到積極思考、開拓智力、發(fā)展能力。語文學習的目標不再簡單定位于識字、閱讀與分析課文,而應將其逐步拓展到文學這個藝術領域,培養(yǎng)學生的審美情趣。小學語文教學中注重陶冶情操滲透審美,能最大效果地培養(yǎng)學生的感悟性。

第9篇:語境教學理論范文

關鍵詞:語境理論;高中;英語詞匯;教學

1.語境理論與詞匯識記

馬林諾夫斯基最早提出了關于語境的基本釋義,與此同時,他特別強調(diào)語境對于學習語言的重要性。從宏觀角度來看,語境是指語言文字所處的時間、空間、情景等綜合要素的環(huán)境。從微觀上來看,語境是指教學過程中教師為實現(xiàn)教學目標而創(chuàng)設的教學環(huán)境及文字所處篇章的環(huán)境。語境中記憶單詞強調(diào)是學生在學習中體驗觀察、嘗試、運用等。第一,體驗觀察。首先,教師提供真實的語言材料,讓學生接觸帶有真實語境的大量語言材料作為語言輸入,其次,根據(jù)典型性、頻率性和實用性,引導學生辨認出語言材料中的一些比較大的語塊,尤其是口語語塊,讓學生理解語境與詞匯的意義。第二,嘗試。教師將詞匯、語音和語法統(tǒng)一設計在練習中,在多種語境中讓學生在其中觀察、思考、體驗,第三,運用,詞匯掌握的關鍵。

研究表明,語境對于單詞的學習以及識記具有重要作用。首先,通過詞匯所處的語境學習者能更好地了解詞匯的深層意義,這不僅有利于我們識記單詞,還可以幫助我們更靈活的使用該單詞。其次,學習者通過語境以及語境聯(lián)想的方法,能夠?qū)⑿碌膯卧~與原來所學聯(lián)系起來,有助于我們快速而有效地形成體系化的詞匯知識。最后,將所學的單詞在一定的語境下加以利用,可以使學習者將鞏固所學知識與生活實踐相結合。

2.高中英語學習目標與詞匯教學的任務

高中英語學習的主要任務與目標是實現(xiàn)知識與技能目標,過程與方法目標,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目標,以及三個目標的融合。例如,在Friendship章節(jié)的學習目標:1. 能力目標:a. Listening: get information and views from the listening material;b. Speaking: express one's attitude or views about friends and friendship in appropriate words;c. Reading: enable the student,s to get the main idea;d. Writing: write some advice about making friend as an editor。2. 知識目標:a. Talk about friends and friendship, how to make friends; how to maintain friendship;b. Use the following expressions:I think so. / I don't think so.I agree. / I don't agree.That's correct.Of course not.Exactly.I'm afraid not;c. to enable the student,s to control direct speech and indirect speech;d.vocabulary: upset , calm , concern , loose, Netherlands, German, series, outdoors, dusk, crazy ,purpose , thunder , entire, entirely, power , curtain, dusty, partner, settle, suffer , highway, recover, pack, suitcase, overcoat, teenager, exactly, disagree, grateful, dislike, tip , swap , item add up \ calm down\ have got to \be concerned about \ walk the dog \ go through \ set down \a series of \ on purpose \ in order to \ at dusk \ face to face \ no longer\not ...any longer\ suffer from\ get\be tired of \ pack sth. up \ get along with \ fall in love \ join in 。3. 情感目標:a. To arose student,s interest in learning English;b. To encourage student,s to be active in the activities and make student,s to be confident;c. To develop the ability to cooperate with others。

高中英語單詞學習的任務亦要實現(xiàn)上述三維目標,并實現(xiàn)三維目標的融合。第一,知識與技能目標。高中英語詞匯教學,要求學生掌握4500個左右的詞匯,以及學會某些詞匯的構成的特定的詞組,并且能靈活而有效地具體運用詞匯。第二,過程與方法目標。學生不僅要熟悉識記單詞,以及靈活的運用單詞,還要學會有效的識記單詞的方法以及識記與運用單詞的技巧。第三,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目標。即一方面需要激發(fā)學生記憶單詞的興趣與動機,并使學生的學習興趣與學習動機轉(zhuǎn)化為穩(wěn)定的學習狀態(tài),幫助學生樹立克服困難的意志;另一方面需要提高學生的語言素養(yǎng),提高學生獨立思考和判斷的能力,發(fā)展學生與人溝通合作的能力,樹立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和價值觀。

3.高中英語詞匯教學實踐

3.1挖掘課本詞匯,積累并運用詞匯

通過課本來學習詞匯是詞匯學習與積累的最基本的方式。通過挖掘課本的詞匯,教師加入分類、聯(lián)想等方法,幫助學生積累詞匯,或者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利用詞匯鏈,幫助學生積累詞匯。這樣可以避免學生枯燥記憶單詞,而且會大大地提高記憶效率。

3.2利用圖片、實物等創(chuàng)設情景,在趣味化的情境中學習單詞

利用圖片、實物等創(chuàng)設情景的詞匯教學方法,堅持了教學的直觀性原則,有助于學生的形象記憶,并且為學生的識記與思維帶來一種形象的具體模像;同時,通過利用圖片、實物等學習與識記單詞,能夠搞好的激發(fā)學生地的學習興趣與學習主動性,從而提高學生學習與教師教學的效率。例如,在學習國家或大洲的名字時,教師可以利用地圖來創(chuàng)設情景,幫助學生形象的識記單詞。教師還可以將多媒體語音與動畫技術作為課堂教學的輔助工具,利用錄音等媒介向?qū)W生展示基本的“字、詞、句”讀寫方式。改變原始的“字、詞、句”的“板書式書寫”和“教師人工閱讀”。讓學生更加直觀準確的了解字詞的標準寫法以及國家規(guī)定的標準讀音。教師利用文字、圖像、動畫、視頻、音頻等“動”與“靜”結合的形式將教師教學的內(nèi)容一一向?qū)W生展現(xiàn)出來。改變原來由教師范讀或聽錄音朗讀的簡單教學形式,加深學生對單詞、句子等的直觀印象。使學生積極主動加入課堂學習的同時,幫助學生改掉以上所提到的在寫作中常出現(xiàn)的一些拼寫、閱讀、運用等方面的錯誤。

3.3經(jīng)典文章情景中學習詞匯

經(jīng)典文章的情境性學習包括兩方面,一方面,在經(jīng)典文章中,詞匯所處的位置,以及詞匯在整個文章中的具體含義。

3.4課外活動情景學習詞匯

創(chuàng)設記單詞大賽,以一定的物質(zhì)獎勵來引導學生讓學生積極參與其中,從而激發(fā)學生學習與識記單詞的興趣,提高學生的主動性與積極性。讓學生在一定的情景中,結合所學的內(nèi)容,開展各種對話。這種課外的活動情景學習,幫助學生在課外活動中能動的更好的鞏固所學的內(nèi)容。

參考文獻:

[1] 譚茗兮. 論圖式理論在高中英語詞匯教學中的運用[J]. 考試周刊,2007.

免责声明

本站为第三方开放式学习交流平台,所有内容均为用户上传,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若内容不实请联系在线客服删除,服务时间:8:00~21:00。

AI写作,高效原创

在线指导,快速准确,满意为止

立即体验
精選范文推薦
文秘服务 AI帮写作 润色服务 论文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