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務員期刊網(wǎng) 論文中心 正文

車貸險三類糾紛的法律分析

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車貸險三類糾紛的法律分析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車貸險三類糾紛的法律分析

本文作者:孫偉平 單位:中國大地保險股份有限公司

汽車消費貸款保證保險是指借款人向貸款人申請汽車消費貸款后,由借款人作為投保人,根據(jù)合同約定,向保險人支付保險費,保險人對于合同約定的因借款人不履行貸款合同給貸款人造成的財產(chǎn)損失承擔賠償保險金責任的商業(yè)保險行為。該業(yè)務自1997年開辦,在短時間內實現(xiàn)了蓬勃發(fā)展,并帶動了機動車輛保險市場的繁榮。但是,由于汽車消費貸款保證保險的保險期限較長,不僅客觀上風險要在經(jīng)營中逐步釋放,而且隨著保險事故的不斷發(fā)生和理賠調查的日趨深入,該業(yè)務在管理上遺留的問題和導致的糾紛也越來越多。筆者將理論研究和業(yè)務實踐相結合,就汽車消費貸款保證保險業(yè)務中可能涉及的三類糾紛進行法律分析。

一、購車人發(fā)生欠款后、保險人賠付銀行損失之前,銀行或者保險人以銀行名義起訴購車人、擔保人的案件

當購車人發(fā)生欠款并構成保險事故后,銀行有權選擇依據(jù)貸款合同向購車人、擔保人主張權利,也有權依據(jù)保險合同向保險人索賠。這種情況下,除非保險條款或合作協(xié)議中明確約定了保險人享有先訴抗辯權,否則保險人沒有權利要求銀行先起訴購車人、擔保人。同時,在沒有賦予保險人先訴抗辯權的情況下,為防止銀行在購車人發(fā)生欠款后濫用訴權,即便銀行自愿選擇起訴購車人、擔保人,在未經(jīng)與保險人協(xié)商一致時,該訴訟費一般是不屬于保險賠償范圍的。

因此,銀行和保險人在發(fā)生保險事故后,首先應關注共同利益、從實際出發(fā),對于購車人惡意欠款或無力還款、確已無法通過催收或協(xié)議處分抵押物等方式收回欠款,并且購車人或擔保人具有可執(zhí)行財產(chǎn)能夠采取財產(chǎn)保全措施的,應盡快協(xié)商一致,由保險人承擔訴訟等經(jīng)費并以銀行名義起訴購車人、擔保人,以及盡早采取財產(chǎn)保全措施。

二、銀行起訴保險人的案件

銀行起訴保險人的案件是汽車消費貸款保證保險糾紛中最為常見的,爭議焦點主要是保險人是否應承擔法律責任,實踐中爭議較大、較難處理的主要有以下二種類型:

(一)涉嫌詐騙的案件

涉嫌貸款詐騙的,一般是借款人、汽車經(jīng)銷商單獨或串通,以非法占有為目的,采取提供虛假材料以虛構汽車買賣關系、同一車輛向多家銀行貸款、非法提取貸款現(xiàn)金挪作他用等方式套取銀行貸款。此類案件中,有的是購車人偽造、變造或收購、借用他人身份證購車,有的是提供虛假財產(chǎn)狀況證明、虛增車價,有的則是虛擬購車主體、擔保人或抵押財產(chǎn)等情況。因此,判斷保險人是否應承擔保險責任,應根據(jù)實際,重點關注以下幾個方面:

1.保險利益問題。《保險法》第12條規(guī)定了“財產(chǎn)保險的被保險人在保險事故發(fā)生時,對保險標的應當具有保險利益”;因此,對于涉嫌詐騙的業(yè)務,如果貸款人并未實施購車行為,保險人可根據(jù)新《保險法》第四十八條“被保險人對保險標的不具有保險利益的,不得向保險人請求賠償保險金”的規(guī)定而拒絕賠償。

2.銀行審貸和投保人如實告知的義務。針對涉嫌詐騙的汽車消費貸款保證保險業(yè)務,保險人通常基于《貸款通則》、《汽車消費貸款管理辦法》的規(guī)定和保險條款的約定,以銀行疏于履行審貸義務、投保人未履行如實告知義務作為不承擔責任的抗辯理由。筆者認為,盡管《貸款通則》和《汽車消費貸款管理辦法》等明確規(guī)定了銀行的審貸義務是獨立的,并且銀行有審慎地進行資信調查的義務,條款中也通常約定了保險人在因被保險人過錯導致貸款合同無效或被撤銷時、在投保人未履行如實告知義務時,不承擔賠償責任;但在實務中,仍然應該根據(jù)銀行疏于審貸和投保人未履行如實告知義務的具體情形區(qū)別判斷其法律后果。

如前所述,涉嫌詐騙的汽車消費貸款保證保險的具體情形千差萬別,但無論是空車套貸、虛增價款或者其他情形,其基本特征均是申請貸款的材料中存在虛假信息。既然存在虛假信息,則必然說明銀行在審貸過程中存在著不同程度的疏忽、投保人在投保過程中隱瞞了真實情況。

針對保險人關于銀行審貸疏忽的抗辯,保險人不承擔責任的條件應以銀行的過錯為限,不宜包括輕微的疏忽、更不應以虛假信息推定銀行存在過錯。特別是購車人收購、借用他人身份證件的情形,筆者認為應構成表見,貸款合同成立,保險人不能以銀行未盡到資信調查義務或當事人之間沒有一致意思表示為由而不承擔保險責任。

針對保險人關于投保人未如實告知的抗辯,筆者認為盡管汽車消費貸款保證保險對“最大誠信”的要求更高,投保人的如實告知義務仍然應以“有限告知”為原則,同時應逐步確立書面詢問的有限告知方式。在有限告知的前提下,投保人未履行如實告知義務,保險人有權根據(jù)保險合同的約定拒絕承擔賠償責任。此外,汽車消費貸款保證保險中,由于投保人和被保險人是分離的,被保險人是進行保險索賠的權利人,因此,投保人告知義務的履行以及對投保人有關情況的調查直接關系到被保險人權益的風險。

根據(jù)《保險法》規(guī)定,對投保人的選擇和有關情況的調查是保險人的法定義務,其該義務的履行也關系到保險合同的履行,因此有人提出要通過雙方協(xié)議將保險人的審查義務和銀行的信貸資產(chǎn)審查結合在一起,或者以銀行的資信審查代替保險人的承保審查。筆者認為,銀行的資信調查和保險人的承保審查義務的法律依據(jù)不同,前者是依據(jù)《商業(yè)銀行法》、《貸款通則》等,后者是依據(jù)《保險法》,其側重的專業(yè)重點亦有所不同,因此不能混為一談或相互替代,相反,應分別予以強化。

(二)由于銀行未履行作為被保險人的催收、危險程度增加的通知義務、未保人連續(xù)投保車輛險等而引發(fā)保險責任爭議的案件

1.根據(jù)《貸款通則》第32條規(guī)定,“貸款人在短期貸款到期1個星期之前、中長期貸款到期1個月之前,應當向借款人發(fā)送還本付息通知單”,貸款人對逾期的貸款要及時發(fā)出催收通知單,做好逾期貸款本息的催收工作。保險條款通常約定被保險人有做好欠款的催收工作和催收記錄的義務。

2.根據(jù)《保險法》關于保險標的危險程度增加時應及時通知保險人的規(guī)定,保險條款通常也在被保險人義務中約定被保險人發(fā)現(xiàn)投保人有潛在的不還款風險或任何可能導致保險合同風險增加的情況,應通知保險人并協(xié)助減少或消除風險。

3.為避免投保人因貸款所購車輛自身發(fā)生事故損失而產(chǎn)生的不還款風險,汽車消費貸款保證保險一般要求投保人一并投保貸款所購車輛的損失險、盜搶險等車輛保險,且保險條款通常約定投保人未按時續(xù)保上述車輛保險的,被保險人應保人投保。銀行違反上述保險法規(guī)定或保險合同約定的被保險人義務,保險人有權按照法律規(guī)定和合同約定主張不承擔賠償責任或減小賠償責任。

三、保險人賠付銀行損失后,向購車人、擔保人進行追償?shù)陌讣?/p>

保險人在履行了保險賠償責任之后,有權向購車人、擔保人進行追償,但筆者認為該追償不等同于保險代位求償。保險代位求償權,是“基于保險利益原則,為防止被保險人獲得雙重利益而公認的一種債權轉移制度”,通常認為保險代位求償權的實質是民法清償代位制度在保險法領域的具體運用;該制度設立的目的是既不能讓被保險人因投保而取得額外的利益,也不能讓有過錯的第三者逃避其在法律上的賠償責任。

新《保險法》第60條規(guī)定,“因第三者對保險標的的損害而造成保險事故的,保險人自向被保險人賠償保險金之日起,在賠償金額范圍內代位行使被保險人對第三者請求賠償?shù)臋嗬?。由此可見,保險代位求償權是代位被保險人向第三人行使權利;因此有觀點認為,由于保證保險合同中投保人即是債務人,其是否還款、是否按約定履行義務直接決定了保險事故是否發(fā)生,與第三人沒有直接關系,因此一般不存在第三人過錯致使保險事故發(fā)生的情況,當然也不存在保險代位求償權。筆者認為,這種觀點就是沒有區(qū)分保險事故發(fā)生的具體情形,將保險人的追償權等同于代位求償權的錯誤認識。

(一)投保人因主觀意愿而發(fā)生惡意違約

汽車消費貸款保證保險承保的風險具有信用性,與投保人對債務履行的主觀愿望具有一定的聯(lián)系。對于保險人而言,其在依賴投保人的誠信態(tài)度的基礎上為其信用承保,無法通過一般的詢問和告知來了解投保人的主觀世界,況且投保人的主觀意愿隨時可能發(fā)生變化。因此,一旦因投保人主觀惡意造成保險事故發(fā)生,即出現(xiàn)了保險人承保的不確定性危險的必然發(fā)生,保險人得為該射幸率的發(fā)生而給付保險金,并將因為缺乏第三方責任因素而不享有代位求償權。但是,保險人不享有對第三方的代位求償權,并不等于其不能向投保人(債務人)或擔保人追償;保險人在向被保險人履行了保險賠償責任之后,被保險人對投保人不再享有賠償金額范圍內的債權,該債權及相應的擔保權一并轉移至保險人,實務中保險人與被保險人也會就權益轉讓問題簽署權益轉讓書。

(二)因受第三方侵害影響履約能力而發(fā)生善意違約

投保人因第三方的侵權或合同違約行為而遭受侵害,降低或損害了投保人向債權人履行債務的能力,造成保險事故發(fā)生,一般稱為善意違約。這種情況下,由于投保人最終可以從第三方獲得損失的救濟,而保險代位權的本質是“一個為了防止被保險人獲得超過全額補償,有利于承保人或保險人的原則”(語出1883年Castellainv.Preston案中的布萊特法官),故筆者認為此時保險人既可以向投保人(債務人)、擔保人追償,也可以行使代位求償權向有責任的第三人追償。

(三)因客觀情況發(fā)生變化而發(fā)生違約

除了主觀因素以外,某些客觀上的事件,例如地震、臺風、洪水、海嘯等以及戰(zhàn)爭、武裝沖突等不能預見、不能克服、不能避免的不可抗力以及非因當事人故意或過失而偶然發(fā)生的意外事件,也可能導致投保人(債務人)不履行、不能履行或不能全部履行清償責任。對于不可抗力或意外事件導致的保險事故,保險合同從保障投保人和被保險人利益的角度出發(fā),立足于減輕并合理分配風險,一般約定為保險人承擔保險責任且不向投保人追償。同時,此類情形下因無特定第三方的過錯,亦不存在保險人代位求償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