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腹腔鏡膽囊切除轉開腹臨床醫(yī)學論文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本組22例,男5例,女17例,年齡20-75歲,全組患者術前均經(jīng)腹部B超檢查確診為LC適應癥,并經(jīng)術后病理證實為慢性膽囊炎急性發(fā)作合并膽囊結石12例,慢性膽囊炎膽囊結石10例,其中有下腹部手術史1例,上腹部手術史1例。
1.2手術方法
所有患者行腹腔鏡膽囊切除術時間均是在入院后48h內(nèi)。
①術前準備:所有患者均采用全身麻醉方式,CO2人工氣腹,壓力控制在≤13mmHg(1mmHg=0.133kPa)。
②手術過程:患者均采用氣管插管靜脈復合麻醉,常規(guī)三孔或四孔法穿刺,建立二氧化碳氣腹,氣腹壓為12-14毫米汞柱,先游離粘連組織,辨別膽囊三角,分離膽囊管及膽囊動脈,并給予夾閉切斷,最后切除膽囊。
③術后治療:抗生素的使用是在患者入院后即開始使用,停止時間是待到患者術后體溫恢復正常方停止使用?;颊咴谛g后24h即給予流質飲食,以補充機體能量。術后48h,若患者沒有異常情況出現(xiàn),則可拔除膽囊床引流。
2結果
在本組資料中的22例患者中,膽囊三角處理困難或出血17例(77.3%),十二指腸損傷1例(4.5%),膽總管損傷2例(9.1%),右肝管及肝總管各損傷1例(4.5%),,均因慢性炎癥致三角區(qū)粘連分離困難致出血或牽拉,電鉤灼傷,我們均采用開腹修補或T管引流并切除膽囊。經(jīng)治療后本組資料的22例患者在術后住院10~23d,平均住院時間為14.5d后均臨床治愈,并沒有發(fā)生后續(xù)并發(fā)癥,對全部病例均進行1~5年的隨訪,有1例患者死亡膽囊癌,其余患者仍健在。
3討論
3.1中轉開腹的原因
3.1.1患者的病理特點
慢性膽囊炎反復發(fā)作,導致膽囊與周圍組織粘連分離困難,Calot三角致嚴重致密粘連,膽囊三角解剖不清,單純追求LC成功率可能使得膽道損傷的發(fā)生率升高。本組17例因膽囊三角區(qū)解剖困難而中轉開腹。本組有1例十二指腸損傷系膽囊三角分離困難導致粘連組織損傷所致。結石性膽囊炎急性發(fā)作,往往膽囊管處有結石嵌頓,此時三角區(qū)組織水腫,組織分離易斷裂,增加手術難度,如強行操作,極易損傷而致膽漏?;颊叩哪懝芙馄首儺悾蛴腋喂軈R入膽囊管,右肝管與膽囊管或膽囊管與肝總管并排走行極易損傷。本組有一例右肝管損傷與局部粘連嚴重強行分離有關,而肝總管損傷與解剖變異有關,均系術中術野有膽汁樣滲液給予中轉開腹。
3.1.2醫(yī)師的技術因素
術者經(jīng)驗不足,術中牽掛不當,辨別錯誤,誤將肝外膽道當成膽囊管鉗夾,操作粗暴,解剖膽囊時太靠近膽管導致撕裂,以及難以控制的出血,文獻報道發(fā)生率為4%,因膽囊三角炎性粘連致密,盲目電凝電切導致出血,盲目鉗夾,造成出血及膽管損傷,在手術過程中,如遇到分離困難,動脈出血,膽道解剖辨別不清以及出現(xiàn)副損傷時應及時中轉開腹,對已發(fā)生的副損傷及時給予處理防止不良后果發(fā)生,最大限度地減少并發(fā)癥的發(fā)生。
3.2降低LC中轉開腹率的方法
術者必須具備良好的心理素質及熟練的操作技術,對有病程長,B超提示膽囊壁厚膽囊充滿結石,疼痛頻繁發(fā)作,以及有上腹部手術病史的慎用LC,要準確辨認肝外三管,膽囊管與肝總管匯合部上下1厘米的膽管是損傷的高發(fā)區(qū),炎癥期膽囊頸部結石嵌頓,局部粘連水腫,分離時極易損傷。避免過分牽拉,使但囊管與肝總管夾角變形,將膽總管誤認為膽囊管而鉗夾切斷。不可能隨意切斷不明結構,盡可能采用鈍性分離。膽囊嚴重萎縮,Calot三角致密粘連,腹腔粘連嚴重,或解剖變異應盡早中轉開腹。剝離膽囊時應注意其解剖層次,避免膽囊出血,如出血量多且電凝不止時應中轉開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