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務員期刊網(wǎng) 論文中心 正文

建筑裝飾設計風格與文化淺析

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建筑裝飾設計風格與文化淺析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建筑裝飾設計風格與文化淺析

【摘要】在現(xiàn)代化的建筑裝飾中,設計風格文化起著重要作用,運用具有特色的設計風格和文化可以提高建筑裝飾的美感,并且豐富現(xiàn)代化建筑的內涵,使得建筑裝飾符合現(xiàn)代化的要求。本文對建筑裝飾設計進行了概述,分析了建筑裝飾設計風格與文化的關系,以供相關人士交流參考。

【關鍵詞】建筑裝飾設計;風格;文化;探索

經(jīng)濟的發(fā)展和人們對生活品質要求的提高推動了建筑行業(yè)的發(fā)展,在科技的支持下,建筑裝飾裝修技術也得到了質的飛越。對建筑進行合理裝修,不僅提升了建筑的美觀性,也為建筑物的安全性提供了保障。風格與文化對于建筑裝飾設計有著重要影響。建筑裝飾的設計風格與文化體現(xiàn)了建筑物的文化內涵和藝術,對于提高建筑的美感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因此,設計師要把握好風格與文化之間的關系,積極探索風格與文化的內涵,設計出精美的建筑裝飾。1.建筑裝飾設計概述建筑裝飾是指在不破壞建筑主體的前提下,進一步完善建筑物的使用功能,并對其進行裝修美化。建筑物的裝修主要有室內和室外裝修兩種。室內裝修是現(xiàn)代人對生活環(huán)境提出的更高要求,對室內環(huán)境進行合理裝修,將原本空蕩的房間設計出美感。建筑室內裝飾裝修主要有功能和藝術這兩個基本的要求,功能方面應該滿足防水、隔音等基本需求,藝術方面要滿足人們視覺上的美感。但同時也要注意不能過分裝修,忽略整體建筑的質量安全。因此,無論是進行建筑室內裝飾還是室外裝飾,都要在滿足居住要求的基礎上,把握好設計的風格與文化,讓建筑裝飾更具美感[1]。

2.建筑裝飾設計風格與文化的關系

建筑風格是建筑藝術的表現(xiàn)形式,其可以很好地反映出當?shù)氐纳鐣幕惋L俗習慣。同時,建筑風格又會受到文化和文學的影響,因此建筑裝飾設計風格與文化之間有著緊密的關系。

2.1建筑文化為裝飾設計風格的形成奠定環(huán)境基礎

建筑工程的重要組成部分就是建筑裝飾設計,為了使建筑裝飾設計取得良好的效果,設計師要對建筑裝飾材料、建筑施工以及建筑文化環(huán)境進行綜合考量。建筑文化分為外緣文化和內核文化。設計師在設計建筑物時,可以充分利用內核文化,融合建筑與周圍環(huán)境,并且利用外緣文化將建筑裝飾設計的獨特性展示出來。人的建筑審美和對裝飾的需求對建筑的裝飾風格起到了決定性作用,而建筑文化會在潛移默化中影響人們,使人們形成一種審美標準。這種審美標準使得建筑物的地域文化和環(huán)境特色格外被人們所重視。因此,融合了地域文化和建筑環(huán)境特色的建筑裝飾更能受到人們的喜愛[2]。

2.2建筑文化為裝飾設計風格提供新鮮思想

從古至今,我國很多建筑裝飾設計都融入了某種文化元素,例如北京故宮和蘇州園林就蘊含了豐富的中國傳統(tǒng)文化元素。設計師們在室內設計的過程中加入豐富的文化元素,使得建筑裝飾設計的豐富感增強,同時也給建筑增添一種藝術美,在滿足人們生活和工作需求的同時,讓人們的生活充滿美感。現(xiàn)代技術的發(fā)展給室內設計的形式變化提供了支持,建筑裝飾設計的形式呈現(xiàn)多元化發(fā)展。設計師在設計過程中深度融合了文化元素,并且通過裝飾和視覺效果呈現(xiàn)出來。與此同時,文化還為裝飾設計的包裝、材質等提供了靈感。建筑裝飾設計不僅僅是附加在表面的東西,可以把它理解為一種藝術,甚至于一種文化符號。從本質上說,它表達了空間環(huán)境的性質、目的和用途,也顯示了使用者的身份、地位和審美趣味。它的內容、題材集中了人類文化的各個方面,宗教的、民俗的等等。從人們的日常生產(chǎn)、生活到深層的思想意識無所不包,以不同的形式表現(xiàn)在室內裝飾中?,F(xiàn)代建筑裝飾設計不僅給人帶來審美上的愉悅和情感上的震撼,傳遞著特定的歷史、文化信息,而且由于這些裝飾所產(chǎn)生的特定形式和秩序,揭示了建筑裝飾設計的風格和類型上的特征,對人們的文化環(huán)境、城市建設和發(fā)展產(chǎn)生深刻的影響[3]。除此之外,建筑文化還促進建筑裝飾設計風格不斷創(chuàng)新,人們對建筑的審美水平不斷提升。對此,建筑裝飾設計師需要不斷提升自己的品位,能夠對原有的設計風格進行創(chuàng)新,為人們提供更加豐富的設計選擇。建筑文化經(jīng)歷了漫長的發(fā)展,在發(fā)展過程中,也給建筑裝飾的設計風格提供了很多新的思想和設計理念,不斷豐富了我國的建筑裝飾設計風格。通常情況下,設計師需要事先和客戶進行討論與溝通,針對客戶提出的要求細化處理,不僅要確保設計方案的可行性與科學性,還要盡可能地滿足客戶需求,從而更好地提升建筑裝飾設計的品質與水平。為了能夠使得建筑風格更加具有特色以及具備更強的視覺沖擊,設計師可以將各種風格的搭配進行混合,從而,對設計風格進行適度創(chuàng)新,在不破壞室內整體協(xié)調性的情況下,更好地完成建筑的藝術設計與裝飾。

2.3建筑裝飾設計的多元化風格豐富建筑文化

科技的發(fā)展推動著現(xiàn)代化技術的發(fā)展。在全球化的背景下,不同的建筑文化開始融合,這種融合逐漸深化,在融合的過程中,多元化的設計風格就形成了。建筑裝飾設計的風格雖然需要通過外在形式表現(xiàn)出來,但風格卻蘊藏了藝術、文化等豐富的內涵。將風格的內外因素進行融合,可以使得建筑裝飾設計的文化內涵更加豐富,更好地滿足人們的需求。

3.影響建筑裝飾設計風格與文化的因素

3.1技藝

技藝對于裝飾設計風格和文化也有著重要影響。例如我國的傳統(tǒng)雕刻技藝。雕刻技藝在我國建筑裝飾設計中被廣泛運用,小到家具,大到建筑物整體都會使用雕刻技藝,雕刻技藝可以使內外空間變得更加通透,給人帶來一種別致的感覺。

3.2色彩

在現(xiàn)代化建筑裝飾工程中涉及的一個重要內容就是色彩的設計與運用。合理地設計和運用色彩能夠增強建筑的藝術效果和美感,通過這樣的方式,進一步融合人與建筑。在設計和運用色彩進行建筑裝飾設計的過程中,要格外注重對人的感受,在遵循色彩運用原則的基礎上更多考慮主體對建筑的內心感受,要將人對建筑的真實反應轉換到預期體驗上,進一步提高他們在所處環(huán)境中的舒適度。除此之外,要牢記人性化設計的主體對象是人,而不是空間物體。在建筑裝飾設計中,驅動它向前發(fā)展的主導條件就是人類對色彩設計的需求,以此來盡力滿足人們對居住環(huán)境的想法。色彩本身就具有象征性意義,比如紅色就是激情進攻熱情的代表色,白色則是純潔清白樸素的象征,黑色會給人傳遞壓抑悲哀和嚴肅的氛圍,而藍色則是使信心和平寧靜協(xié)調的代表。在建筑裝飾設計中,通常會選擇這些顏色作為背景色,不同的顏色有著不同的意義象征。因此在實際建筑裝飾色彩設計過程中,需要充分考慮建筑裝飾設計的風格和居住者的需求,并以此為基礎調整建筑裝飾的色彩[4]。

3.3圖文

圖文在現(xiàn)代建筑裝飾設計中有十分廣泛的運用。圖文通過簡單的幾何形式體現(xiàn)出傳統(tǒng)文化的豐富內涵,要想促進我國建筑裝飾設計的健康長遠發(fā)展,突顯出中國特色,就必須將現(xiàn)代化設計思想和中國傳統(tǒng)文化融合起來,賦予建筑設計時代特色。中國行云流水和氣韻生動的漢字書法給建筑增添了美感,設計師可以將中國傳統(tǒng)字畫應用于建筑裝飾設計中。在現(xiàn)階段的建筑裝飾設計中,很多人都會將一些名人的字畫擺放在室內,提高室內設計的藝術價值。除此之外,為了強化建筑裝飾設計的主體,設計師可以對傳統(tǒng)漢字進行合理地形變,豐富傳統(tǒng)漢字的現(xiàn)代感,在保留漢字形態(tài)的基礎上,賦予漢字極富個性的形象,以此來反映用戶自身的個性特點以及情感。

3.4材料

不同材料有著不同的質感,正是由于質感的差異才使得建筑空間有不同的特色。設計師可以通過巧妙地運用質感差異,不斷豐富空間設計的形式。中國的建筑裝飾材料以木材和石材為主,因此房屋的質感會隨著建材的不同而出現(xiàn)差異。例如,石材帶給人豪邁的感覺,玻璃則給人明亮的感覺,磚石則會給人儉樸的感覺。在現(xiàn)代城市建筑裝飾設計中,設計師可以大膽嘗試建筑和設計材料,通過材料之間的配合,設計出別具一格的建筑。

3.5光影

光影元素相比于其他元素,把握難度較大。光影元素受到時間的影響不斷變化,這種不同時段呈現(xiàn)出的特點也使光影元素具備多樣的價值,并且使人們的視覺體驗更加豐富,讓建筑的藝術鑒賞性進一步提高。在建筑裝飾設計中運用光影設計時,需要從建筑物的性質出發(fā),例如在設計教堂時,設計師可以對光進行特殊處理,從視覺上模糊教堂的邊緣,以此來使得教堂更加神圣。

4.結語

綜上所述,現(xiàn)代化的建筑裝飾設計離不開風格與文化。設計師需要深入探索風格與文化的關系,有機結合風格與文化,使建筑裝飾設計更加符合現(xiàn)代人的需求。

參考文獻

[1]王宇新.淺析建筑裝飾設計風格與建筑文化的關系[J].建筑·建材·裝飾,2019(006):215,204.

[2]劉繼滿.建筑裝飾裝修設計風格與建筑文化之間的關系[J].城市建設理論研究(電子版),2019,292(10):70-71.

[3]張婉鈺.探討建筑裝飾設計風格與建筑文化之間的關系[J].建筑與裝飾,2019(001):30-31.

[4]陳源媛.建筑裝飾設計風格與建筑文化之間的關系探討[J].建筑·建材·裝飾,2019(024):147,151.

作者:李恒 單位:哈爾濱信息工程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