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務員期刊網 論文中心 正文

化學生活化教學探究

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化學生活化教學探究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化學生活化教學探究

摘要:為了豐富和完善高中化學課堂教學內容,創(chuàng)新高中化學教學方法,促使學生自主學習,確保高中化學教學質量,文章從三個方面對高中化學生活化教學進行了探究,包括化學概念教學中的生活化教學、化學性質教學中的生活化教學、化學實驗教學中的生活化教學。

關鍵詞:高中化學;生活化教學;實驗教學

生活中處處有化學,化學在人們生產生活中發(fā)揮著不可取代的作用。在高中化學教學中,教師應該強化化學教學與生活的聯系,將生活常見的化學現象、化學常識引入課堂,在提升課堂教學趣味性的同時,活躍課堂氣氛,提高學生課堂學習效率[1]。

一、化學概念教學中的生活化教學

化學概念是化學學科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探索化學現象、實踐規(guī)律、建立化學理論的基礎。而作為自然學科,化學概念所反映的內容都與生活緊密相連,化學概念生活化教學,是依托課本內容,從生活中的化學現象提煉出化學知識元素,從而達到深入淺出、變難為易。高中化學概念教學過程中,教師應該充分利用生活教學策略,強化學生理論聯系實踐的意識,提升概念教學有效性。在概念教學中,教師若采用生動的生活案例進行導入,可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在調動課堂氛圍的同時,增加學生的學習興趣。因此在化學教學時,教師要注意引導學生感受生活與化學的聯系,使學生通過生活經驗、生活現象,理解并記憶化學概念。例如,在“物質的量”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提出問題“如何用托盤天平稱出一粒瓜子的質量?”然后讓學生認識到這種方法運用的是聚少成多、化零為整的“集合”思想,同時也可以通過引導學生分析生活中一定質量的大米讓學生形成感性認識。簡單的生活化問題降低學生對抽象概念的理解難度,幫助學生更好地消化知識點。

二、化學性質教學中的生活化教學

化學性質是物質在化學變化中表現出來的性質,我們在生活中處處都能發(fā)現化學性質,并且在生活中學生也能接觸很多化學物質,因此,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從這些熟悉的物質出發(fā),去研究它們的化學性質,了解這些物質在生活中會發(fā)生的化學反應,明晰它們在生活中的作用[2]。在這個基礎上,教師再深入展開化學教學,不僅能夠強化學生對課本知識的理解,同時也能教會學生很多生活小竅門。從理論層面分析,化學性質方面的知識與生活存在緊密聯系,那么如何挖掘生活實際因素,是教師首要關注的內容。在進行生活化教學時,教師要關注學生的認知能力,這樣才能符合不同學生的實際情況,提高學生學習興趣。例如,在進行“鐵離子的性質分析”教學中,教師可讓學生從自己的生活中找尋如下物件:紅磚頭、琥珀酸亞鐵片,并在學校的實驗室制配氫氧化鈉溶液、硫氰化鉀溶液等,然后讓學生獨立自主進行實驗,分析鐵離子的各類化學性質,從而使其在學習理論知識的同時,掌握正確的實驗探究方法和步驟。任何教學工作都是來源于生活并最終服務于生活,對于高中階段的化學課程來說更是如此,因此,教師要鼓勵學生結合理論知識,更好地將學習的內容運用在實際生活中,深化化學學習的意義。

三、化學實驗教學中的生活化教學

化學學科以實驗為基礎,實驗可以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也是學生學習化學的重要途徑。在高中化學教學過程中,教師要重視實驗教學,并且將生活化教學策略引入化學實驗,從而強化化學實驗的教學效果。化學實驗教學生活化,就是通過實驗及對化學實驗的觀察,發(fā)現和驗證生活中的很多現象;反之生活中很多現象也能夠印證一些化學原理?;瘜W實驗生活化,將生活與實驗合二為一,從而提高學生的化學應用意識及實踐操作能力[3]。例如,紅磚是學生日常生活之中常見的物件之一,教師可以為學生準備KSCN溶液、NaOH溶液及其他的實驗用品和實驗器具,讓學生自主探索實驗思路方案,探究紅磚之中的化學成分,并且思考“為什么這樣的化學組成成分能夠使得紅磚有較好的穩(wěn)定性?”教師需要注意的是,不能直接指導學生如何進行操作,而是要觀察學生實驗過程中出現的問題和不足,給予針對性的指導,這樣才能深化化學實驗教學生活化的價值與意義。

四、結語

高中階段化學知識的學習難度較大,有很多抽象的概念、實驗原理等,借助一般的教學方法很難使學生完全理解和掌握知識,而將生活引入化學教學中,可以很好地解決這些問題,借助直觀的生活場景、生活現象幫助學生理解課本知識,強化學生記憶,同時可以拓展和豐富課堂教學內容,確保高中化學課堂教學實效。

參考文獻:

[1]陳傳湘.高中化學生活化教學探究[J].西部素質教育,2018,4(16):213-214.

[2]郝麗珍.高中化學生活化教學的有效實施途徑分析[J].考試周刊,2018(78):158.

[3]尹偉清.高中化學生活化教學的有效實施途徑[J].好家長,2018(65):57-58.

作者:李海嬋 單位:廣西壯族自治區(qū)北流市高級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