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務員期刊網 論文中心 正文

傳統(tǒng)建筑意境動態(tài)生成機制淺談

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傳統(tǒng)建筑意境動態(tài)生成機制淺談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傳統(tǒng)建筑意境動態(tài)生成機制淺談

摘要:傳統(tǒng)建筑作為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有著巨大的歷史價值和美學價值。意境屬于中國古典美學的范疇,是中國傳統(tǒng)藝術的最高追求。關于意境的研究,中國傳統(tǒng)詩畫藝術無論從作品的意境表達還是理論成果都比建筑意境成熟得多。文章中從建筑審美體驗的角度出發(fā),借鑒詩畫藝術意境的創(chuàng)構方式,結合建筑自身情況,探析建筑意境的動態(tài)生成機制和結構。

關鍵詞:表象;意象;意境;虛實相生

引言

從古代文人通過詩、書、畫等藝術表達詩意情懷,到建筑的詩意營造,都體現(xiàn)了中國古人追求“詩意地棲居”的理想。建筑意境屬于建筑美學范疇,也是建筑藝術的最高追求。一直以來,中國傳統(tǒng)建筑藝術就與中國傳統(tǒng)山水畫和詩詞藝術有著某種聯(lián)系,這種聯(lián)系就是它們具有相同的思想根源和美學標準——美學意境。作為中國傳統(tǒng)藝術,它們都表達了一定時期的文化、思想和審美意識。本文通過對詩畫藝術意境的理論研究找出與建筑意境的相通之處,探析總結出建筑意境的內涵以及生成的機制。

1意境的發(fā)展概述

1.1意境的來源

意境作為中國傳統(tǒng)藝術美學中的最高追求,一直受到極大的關注,中國藝術品對美的追求不僅是五覺的淺層美感,其最高審美追求在于對人生觀、歷史觀和宇宙觀,即哲學思想的表達。我國傳統(tǒng)的詩、書、畫等藝術在經歷了長足的發(fā)展,自魏晉時期就對意境問題展開了多方面的研究。意境在不同藝術領域中,雖有著不同的表象,但背后都有著相似的審美空間意識和意境結構。

1.2山水畫意境的創(chuàng)構

中國山水畫的發(fā)展,深受道家和佛家思想的影響。意境的美學本質是指人超越有限的審美對象,心靈上到達一個虛無縹緲的、無限遼闊的靈想空間。這是一個從有到無,由近及遠的過程。因此“遠”便被畫家們認為是通向“道”的方式。藝術家通常采用留白的手法來表現(xiàn),通過給人視覺上無限延伸的錯覺,把人的意識和精神引向遠離世俗的縹緲的自然山水之中,給人留下了無限廣闊的想象空間,從而實現(xiàn)對“道”的追求。一幅完整的山水畫是由各部分最基礎的單位組成的,如山、水、樹、石、云霧、橋、船、房舍、人物等是山水畫常見的最基礎的構成要素,但這些要素不是簡單的客觀事物,而是表象。表象是客觀事物在人腦海中留下的印象。當這些基礎表象,被畫家賦予情感和藝術創(chuàng)造后,表現(xiàn)在繪畫中,便成了基形意象。獨立的基形意象經過有機的經營組構,構成群形意象,最后呈現(xiàn)出一幅生動和諧、渾然一體的完整意象畫面。如關仝的《關山行旅圖》,整幅畫面由一座小橋分為上下兩部分,下半部分坐落著一個臨水小村落,其中蜿蜒路徑、幾間屋舍,旅人休憩、孩童嬉戲、婦人煮茶等基形意象組合在一起構成一幅自然和諧、平和恬靜的整體村落意象畫面。從下方山腳處開始,人的視線被小徑、溪水和霧氣的蜿蜒留白引導向上,延伸至高聳入云的山的盡頭。山林中還藏有亭臺樓閣,畫面的上半部分宛若仙境[1]。整幅《關山行旅圖》意象豐富,層次分明,有遠有近、有虛有實、隔而不斷、布局合理、結構完整,內容和形式和諧交融,給人一種氣韻生動、意境深遠的感受。

1.3文學詩詞意境的創(chuàng)構

中國傳統(tǒng)文學詩詞藝術經過長遠的發(fā)展,意境也是詩歌創(chuàng)作的最高美學標準。詩歌意境表現(xiàn)為整首詩所表達的整體情思,詩人不會直接道出意境,而是通過意象有意味的組合表現(xiàn)出來。意象在詩歌之外時,只是存儲在詩人腦海中的對客觀事物感知后形成的表象,只有當這些表象用在詩中,在詩的整體氛圍框架中,染上了詩人的情感,才成為意象。每個意象只是獨立的藝術形象,當獨立意象以詩的規(guī)律,通過構思組合在一起后,會產生比原來單獨意象更深的意蘊,還會產生一種全新的原來沒有的整體意象。這個整體意象所散發(fā)出的氛圍,即形成一個隱形的精神場域,能引起觀者的情感共鳴和無限想象,這就是意境。下面用柳宗元的《江雪》為例,來解析意象與意境生成的關系: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短短二十字,作者通過天寒地凍、人鳥絕跡和寒江垂釣等意象組合(合稱“境”)與自己遭到貶斥以后孤獨無援的心情(意)融為一體,營造了一種凄清孤寂的意境。

2建筑意境的創(chuàng)構

2.1建筑意境的生成過程

中國建筑中最具有意境的莫過于中國園林。王澍先生曾表示,中國園林是和生活最有關系的建筑,他表示任何一個建筑都是園林[2]。馮紀忠先生也曾說過中國園林的情趣在于意境:“趣在法外者化機也?;鞘裁匆馑迹科鋵嵕褪俏锵蠡硐?,表象化意象,意象生意境。趣又是什么?趣就是情景交融,物我兩忘,主客相投,意境生成,超越時空制約的釋然愉悅的心態(tài)?!盵3]馮紀忠先生的這段話,將建筑意境玄妙復雜的生成過程講得十分簡潔凝練。著名書畫家鄭板橋先生畫竹有所領悟:“晨起看竹,煙光、日影、露點皆浮動于疏枝密葉之間,胸中勃勃,遂有畫意,其實胸中之竹并不是眼中之竹也,因而磨墨展紙落筆,倏忽變相,手中之竹又不是胸中之竹也?!边@里的眼中之竹就是指客觀物象,胸中之竹就是心中感知物象后留下的表象之竹,表象之竹經過主體心中“意”的鍛造和精湛的技法,最后呈現(xiàn)為藝術家創(chuàng)造出來的手中之竹,就是意象。而意境由意象引發(fā),境生于意象之外,一整張竹畫圖幅所表現(xiàn)出的氛圍和氣韻,引起觀者充分共鳴和想象,便產生意境。整個建筑意境的生成是一個動態(tài)變化的過程,主要是審美主體心理的建構層深,最后在主體心中構成了一個完整的意境畫幅。

2.2建筑意境的結構

2.2.1建筑意境客體的召喚結構。建筑意境的生成是審美主體與建筑對象之間的情景交融,建構層深的過程。召喚結構是德國美學家伊瑟爾提出的理論,是指作品文本中存在的空白和不確定性。這種空白,會引起讀者在閱讀過程中腦海中進行創(chuàng)造性的補充和想象性的連接。在建筑意境生成過程中,意境的景物客體就是一種召喚結構,其中審美客體的“有意義空白”和“不確定性”給審美主體提供了廣闊的想象空間,引起審美主體的無限遐想和二次創(chuàng)造,也就是所謂的“虛實相生”。建筑意境中有兩種“虛實相生”概念,第一種是“實境”與“虛境”的相生,即建筑的藝術形象(實)與形象所呈現(xiàn)出的氛圍以及人感受建筑形象后聯(lián)想出的新的形象(虛)的結合。美學家宗白華說:“藝術家創(chuàng)造的形象是‘實’,引起我們想象是‘虛’,由形象產生的意象境界就是虛實的結合?!盵4]建筑意境生成過程也是如此,以實生虛,審美主體從有限的建筑形象中產生無限的遐想,通過對召喚結構的“意義空白”的創(chuàng)造性補充和想象性連接,從而獲得形而上的審美意蘊感悟。第二種“虛實相生”,是指實境中的實景和虛景的結合。實景是建筑形象中的“實有”部分,虛景是“空缺”部分。比如,從整體聚落來看,建筑是實的,環(huán)境是虛的,兩者構成圖底關系。在建筑組群中:建筑是實的,建筑圍合成的庭院是虛的;在單體建筑中:墻體、屋頂是實的,室內空間是虛的;在建筑構件中,墻體、梁柱、臺基等是實的,門窗格扇是虛的。按照景物要素自身的虛實有:山石花木是實的,光影聲味是虛的,這些虛景需要與其他實的要素組合,還有自身就是虛實結合體,如石雕漏窗、木雕雀替等。按照景物的布局方式有:疏密、遠近、隱顯、明暗、動靜、斷續(xù)、圍透、凹凸等構成的虛實關系。正是這些不同層面的虛實結合,構成了錯綜復雜的虛實結構。虛境是“象外之虛”,虛景是“象內之虛”,兩個都是“空白”,虛景對于構成意境的虛境尤為重要。清代笪重光論山水畫意境:“無畫處皆成妙境?!鼻遴囀缯摃ㄒ饩常骸笆杩勺唏R,密不透風,計白當黑,奇趣乃出。”白居易論音樂意境是:“此時無聲勝有聲?!笨梢娝囆g的意境,皆由虛處而生,但是只有實的存在才能襯托出虛。建筑藝術中也是這樣,只有良好的虛實結合,景物中的空缺、隱蔽、縹緲等不確定性和模糊性才能構成召喚結構的想象空間,誘發(fā)主體的再創(chuàng)造。2.2.2主客體情景交融結構。第一種是點景式,主要是景外視點,審美主體位于建筑之外,建筑意象與山水環(huán)境意象有機結合,構成一體。如登高望遠。第二種為組景式,這種多為景中視點,許多意象集合起來形成一個空間,審美主體處于建筑內部空間與其中各意象要素有機組合成的整體意象世界中,建筑空間則成為建筑意境客體空間的基本框架。如園林庭院、建筑中的理景庭院,都可以形成這種組景型意境。第三種是觀景式,這種構成模式是審美主體居于建筑空間中,然后透過建筑的門窗或是開敞面,來觀賞建筑外部的自然、建筑和人文風景,此時的建筑是一個觀景點。2.2.3建筑意義的妙悟?!懊钗颉币辉~,來源于佛教的“頓悟”。佛教所說的“悟”是指對萬物皆空,追求的是頓悟后的放下。美學領域的妙悟,則是如同“庖丁解?!卑?,只有對“道”的領悟后,如詩、書、畫、音樂、雕塑、建筑等“技”進于“道”才能創(chuàng)造意境?!懊钗颉辈恍枰裱话阏J識事物的邏輯、推理和判斷程序,就是完全依靠主體內心的感性體驗與直覺感受來把握自然之道。意境的生成,是主客體心物合一的過程。除了意境客體要具有引發(fā)主體想象和再創(chuàng)造的“有意義的空白”結構,還需要主體擁有澄澈空明的審美心境,妙悟是在“凝神遐思”中獲得的。簡單地說就是審美主體需要避開喧囂,排除心中的雜念,使自己處于凝神沉思的狀態(tài)。心理學研究表明,人在這種狀態(tài)下,是潛意識最活躍的時刻,容易產生各種聯(lián)想和想象。這與莊子所提倡的于“心齋”“坐忘”中,達到“與道冥契”的目的,有相通之處。莊子的意思是說,只有齋戒自己的內心,處于忘我的狀態(tài),才有可能靜觀萬象,容納萬境,定而發(fā)慧,于冥想沉思中觀想,領悟宇宙的生命意義。

3結語

建筑意境的生成是一個動態(tài)的變化過程,從表象認知到表象轉化為意象,意象再升華為意境,組成了一個由淺入深的層層遞進結構。另外,意境本身也有自己的層次結構,第一層是建筑客體外部構成的召喚結構,這主要是建筑客體體現(xiàn)生命活力的階段,以實境為主。第二個層次是主體與建筑客體情景交融的組合結構,這是主客體相互契合階段。第三個層次,也是最高的層級,是主體超越有限的建筑對象,領悟其中變化無窮、生生不息的宇宙生命的啟示,從而引發(fā)深刻的思考。

參考文獻:

[1]馬菁菁.山山水水聊聊畫畫[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6:163-170.

[2]王澍.造房子[M].長沙:湖南美術出版社,2016:6-8.

[3]馮紀忠.時空轉換——中國古代詩歌和方塔園的設計[J].世界建筑導報,2008:24.

[4]宗白華.美學散步:彩圖本[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5:90.

作者:吳燦 鄭先友 單位:合肥工業(yè)大學建筑與藝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