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老齡化下的護理保險學論文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1發(fā)達國家的經驗做法
面對這種情況,國外許多國家率先建立長期護理保險制度。長期護理保險,是指被保險人因為年老、嚴重或慢性疾病、意外傷殘等,導致身體上的某些功能全部或部分喪失,生活無法自理,需要入住機構接受長期康復和支持護理,或在家中接受他人護理時支付的各種費用給予補償的一種健康保險。這是一種主要負擔老年人的專業(yè)護理、家庭護理及其他相關服務項目費用支出的新型健康保險產品,是應對老齡化社會的特殊產品。20世紀70年代,護理保險最先在美國商業(yè)保險市場上出現(xiàn)。1986年,以色列政府推出了法定護理保險制度。隨后,德國、日本等國也相繼建立了護理保險機制。長期護理保險包括兩類,第一類是以商業(yè)保險公司作為主體,被保險人采用自愿保險的方式投保,這以美國為特色。第二類是以政府機構作為管理主體,被保險人采用強制保險的方式進行投保,屬于社會保險范疇,該特征以德國、日本最為顯著。由于日本在老齡化程度、家族血緣理念等方面與我國存在較高的相似性,下面就以日本為例,對長期護理制度進行探討,以期對老齡化社會的我國發(fā)展提供指導意義。
2長期護理保險制度的基本內容
日本老年護理保險是運用社會保險機制,對失去生活自理能力的老年人實施社會化護理服務的制度。參加老年護理保險的主體分為兩類。第一類是65歲及其以上的所有老年人。這類被保險者根據收入水平被分為五檔,分別交納與自己收入水平相對應的固定保險費,收入越低保險費負擔則越輕。第二類是40~64歲的喪失部分自理能力的人(如患有閉塞性動脈硬化、帕金森綜合癥、老年癡呆癥等15種慢性疾病),他們的護理保險費按照其加入的醫(yī)療保險費計算方法確定,與醫(yī)療保險費一起繳納。當然,老人在享受護理服務時,其費用主要由政府財政和護理保險基金承擔。這種預算結構既體現(xiàn)了政府責任,又體現(xiàn)了個人義務。被保險者在接受護理之前,必須經過嚴格的專家認定程序方可享受護理服務。這種護理服務的項目及內容根據服務地點的不同可分為居家護理與設施護理兩類。其中居家護理是以老年人所在的社區(qū)為中心向老人提供日常生活照料及護理性服務,這類服務項目有家庭訪問護理服務、日托服務、入浴服務、康復訓練等13項服務。提供這類服務的目的是使老人盡量在自己熟悉的家中自立地生活,在保障老人日常生活的情況下維護老人的身心健康。設施服務是讓老年人入住特定的設施內接受護理服務。這些特定的設施包括老人院、老人保健機構、療養(yǎng)型護理醫(yī)療機構等。這些服務設施相對來講比較專業(yè)化,承擔的費用相對較高,但服務更完善。
3長期護理保險制度對我國的啟示
隨著我國家庭結構逐漸小微化,老年人壽命延長,完全依靠家庭護理老人將給每個家庭帶來巨大的壓力,依靠社會力量護理老人成為老齡化社會發(fā)展的必然趨勢。
3.1建立符合我國國情的以護理保險為基礎的老年護理服務保障制度,以政府為依托,個人參與相結合。鑒于我國經濟發(fā)展水平,我國的老年護理制度應主要采用居家護理模式,同時,國家投入一定財力建立專門的護理設施,對不宜居家護理的老人在設施內集中護理。在享受護理方式問題上由民政部門專門機構進行認定。這樣一來,能使老年人享受較為公平的護理服務。
3.2引用社會團體與企業(yè)進入養(yǎng)老護理行業(yè),形成社會良性的競爭機制。由于我國老年人口基數龐大,老齡化比重逐漸上升,以老年服務為主導的“銀色產業(yè)”將成為重要的產業(yè)。國家要實施優(yōu)惠的政策鼓勵社會資金舉辦老人護理機構,鼓勵民間力量一同參與養(yǎng)老護理行業(yè)。同時,民政部門要制定專門的規(guī)章加以管理。社會力量的進入不僅能緩解政府設施不足的壓力,還可以滿足多層次的服務需求。為老人提供更為高效優(yōu)質的服務。
3.3構建家庭、社區(qū)、機構相互銜接的護理體系,使生活照料、護理、醫(yī)療等服務能系統(tǒng)一體化的服務老年人。在社區(qū)建立老人護理管理中心,服務老人。老年護理的本質是以人為本,在管理上要建立統(tǒng)一部門管理,分級配合的服務體系,使護理服務資源優(yōu)化整合。
3.4建立專業(yè)化的服務隊伍。設置護理專業(yè)培訓,提高護理人員服務水平,同時通過實行資質認定制度,護理員注冊制度和持證上崗制度,對護理人員進行分級管理。并建立較好的社會保障制度,提高護理人員待遇,吸引一批人從事護理行業(yè)。
4結語
日本在老齡服務方面已經做了較多的嘗試,并積累了較多先進的經驗,要學習日本的經驗,探索和發(fā)展符合我國國情的、確有實效的老年護理制度,緩解老齡化給我國帶來的經濟社會壓力,緩解醫(yī)療資源與需求之間的矛盾,推進社會和諧建設。
作者:李利軍 單位:空軍杭州航空醫(yī)學鑒定訓練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