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平移和旋轉教學反思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教學內容:教材第
30頁例2、第31頁例3及相關內容。
教學目標:
1.借助日常生活中的平移和旋轉現象,初步理解圖形的平移和旋轉,能直觀區(qū)分這兩種簡單的圖形變換,會辨認簡單圖形平移后的圖形。
2.經歷觀察、操作等過程,培養(yǎng)學生的觀察能力,發(fā)展初步的空間觀念。
3.感受圖形的運動在生活中的運用,體會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系。
教學重點:初步認識平移或旋轉現象。
教學難點:根據平移或旋轉的特征解決相關問題。
教學準備:小房子學具、多媒體課件。
教學過程
學生活動
(二次備課)
一、情境導入
課件出示教材第28頁主題圖。
師:游樂場里除了有漂亮的風箏、蝴蝶外,還有很多運動項目。它們的運動方式相同嗎?(不同)
師:你能根據他們不同的運動方式分分類嗎?今天我們就一起來學習“平移和旋轉”。
二、預習反饋
點名讓學生匯報預習情況。(重點讓學生說說通過預習本節(jié)課要學習的內容,學到了哪些知識,還有哪些不明白的地方,有什么問題)
三、探索新知
(一)平移。
1.認識平移現象。
(1)像纜車、觀光梯、推拉門這些物體的運動,無論是水平方向的,還是豎直方向的,物體本身的大小和方向不發(fā)生變化,我們把這種運動現象稱為平移。
(2)在生活中,你見過哪些平移現象?(學生自由回答)
(3)這些物體的運動有什么特點?(這些物體都是沿直線運動的,物體本身的大小和方向不發(fā)生變化)
2.判斷平移后的圖形。
課件出示教材第30頁例2。
(1)分析題意。
要知道哪幾座小房子可以通過平移相互重合,先要根據平移的特征去判斷。平移時,可以一次平移,也可以兩次平移。
(2)動手操作,用小房子學具移動。
(3)匯報,評價。
說說它們經過怎樣平移可以互相重合。
(4)教師小結。
判斷哪些圖形通過平移可以相互重合,關鍵是要根據平移的特征來判斷。
(5)完成教材第30頁
“做一做”。
學生自己完成后匯報展示,并說說自己是怎么想的。
(二)旋轉。
課件出示第31頁例3。
1.請大家認真觀察這些物體,你發(fā)現它們是怎樣運動的?(這些物體都是繞著某一個點或一個軸做圓周運動的)
2.認識旋轉。師:
這些物體都是繞著某一個點或一個軸做圓周運動的,我們把這種運動現象稱為旋轉。
3.找一找生活中的旋轉現象。
4.這些物體的運動有什么特點?(旋轉時,物體或圖形的形狀和大小都不改變;只是本身的方向和位置發(fā)生了改變)
5.親身體驗旋轉現象。
學生起立,一起來左轉2圈,右轉2圈。
6.學生用教材第121頁的學具照樣子做陀螺。
四、鞏固練習
1.完成教材練習七第4題。
學生獨立觀察、判斷,全班交流評價。
2.完成教材練習七第6題。
學生獨立觀察、判斷,
全班交流,說明判斷的理由。
3.完成教材練習七第8題,綜合運用旋轉和時間的知識解決問題。
五、拓展提升
下面的運動方式是平移的畫“√”,是旋轉的畫“”。
1.水龍頭的水往下滴。
(
√
)
2.擰開水龍頭開關。
(
)
3.升降機上升。
(
√
)
4.風扇轉動。
(
)
5.推木箱。
(
√
)
六、課堂總結
通過這節(jié)課的學習,你有什么收獲?還有什么問題?
七、作業(yè)布置
教材練習七第5、7題。
根據已有的生活經驗展開思考,回答問題,引出新課。
教師根據學生預習的情況,有側重點地調整教學方案。
觀察匯報總結:什么是平移。
找生活中的平移現象。
利用小房子學具動手平移。
自主發(fā)言,在生活中發(fā)現旋轉。
總結旋轉的特點。
鞏固提高。
板書設計:
平移和旋轉
平移:沿直線運動,形狀、大小、方向不發(fā)生改變,只有位置發(fā)生改變。
旋轉:繞一個點或軸做圓周運動,形狀、大小不發(fā)生改變,方向和位置發(fā)生了改變。
教學反思:
成功之處:借助生活中的平移和旋轉現象,注重為學生提供觀察、操作、實踐探究的機會,感受平移和旋轉的不同,體會數學的趣味和作用,感受數學的魅力。
一、教學設計存在的問題
1.教學設計注重形式,教學目標虛化,學生思維訓練不足。課改以來,新的教學理念不斷沖擊教師原有的教學經驗,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的三維教學目標使一些教師在教學設計上顧此失彼。比如,為了體現過程與方法這一目標,有的教師在教學設計中安排形式各樣的活動。但由于活動沒有主次之分,學生常常淺嘗輒止,疲于應付。
2.教學設計結構松散,教學重點不突出,學生思維訓練不到位。教學設計的結構體現了數學知識結構與學生認知結構的和諧統(tǒng)一。教學設計結構松散將沖淡教學重點,使學生沒有辦法把握一節(jié)課的主旨。由于教學重點是對學生進行思維訓練的良好載體,因此,對教學重點的淡化將直接導致學生思維訓練不到位。
3.教學設計坡度過大,教學難點無法突破,學生思維無法實現跨越。教學難點是學生的思維需要引領、疏通之處。教學設計坡度過大,會導致學生的思維在需要引領之處得不到引領,在需要疏通之處無法疏通,教學難點無法突破。這一問題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內容的呈現方式過于抽象或概括,學生理解起來感到困難;突破難點的教學活動安排過于籠統(tǒng),缺少階梯式的引導,學生無所適從;第三,練習設計缺少層次,基礎性練習過于薄弱,綜合性練習出現過早,難度過大。
二、教學設計的改進策略
1.了解學生的思維起點,設置有效的數學活動,落實教學目標。從《平移和旋轉》這一課的教學設計可以看出,教師對教材意圖和學生的思維起點了解得非常清楚:“平移”和“旋轉”這兩個概念,教材沒有下定義,也沒有用語言描述,只要求學生有初步的認識;學生在生活中接觸到一些物體的運動,這些運動方式可以作為引入平移和旋轉的載體??紤]到學生的年齡特點和好動的天性,教師設計了三個層次的動作表演,以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平移和旋轉這兩種運動方式:第一個層次是模仿,觀察動畫中的物體是怎樣運動的并用動作表演出來。在這個層次中,通過看動畫片培養(yǎng)學生的觀察能力,通過用動作表演培養(yǎng)學生的模仿能力;第二個層次是提煉,根據前面的觀察和自己的理解用動作表示平移和旋轉。實際上這是一種遷移,訓練學生將已有的表象通過具體動作表達出來;第三個層次是再現,根據靜止的畫面,想象它的運動方式,并用手勢將其表示出來。
以上內容的設計盡管是表演,但這種表演不是為表演而表演,而是讓學生通過動作表演,感受平移和旋轉的運動特點,在表演中培養(yǎng)觀察能力、想象能力。這樣的活動設計,正確地把握并落實了教學目標。
2.把握學生思維發(fā)展的脈絡,設置有層次的數學活動,突出教學重點。《平移和旋轉》這一課的教學重點是判斷簡單圖形在方格紙上平移的距離。學生思維的薄弱點是“什么是平移1格”,什么是“對應點或線段”。在學生初步感知平移和旋轉后,我在教學設計中循序漸進地作了安排:(1)游戲引入,感知平移的兩個關鍵要素――方向和格數;(2)動手實踐,探究平移的距離。在第二步的設計中,通過“操作小組交流集體交流小結練習”等幾個環(huán)節(jié)層層深入。尤其是在集體交流這一環(huán)節(jié),通過實物操作,使學生重點明確什么是平移1格。通過數方格,使學生重點明確是從哪兒數到哪兒,認識什么是“對應點或線段”。
應該說,上述教學環(huán)節(jié)的設計結構合理緊湊,學生在游戲和動手操作中較好地理解了平移的重點。由于教師的教學設計順應了學生思維發(fā)展的軌跡,因此在突出教學重點的同時,又較好地培養(yǎng)了學生觀察、比較、分析、綜合的能力。
3.分析學生思維的困惑,設置循序漸進的數學活動,化解教學難點。教學難點往往是學生思維的困惑之處。教學難點如果不能有效地突破,將會造成學生數學學習的困難。在這種情況下,有些教師要么責怪學生做得差,要么埋怨教材難度太大。實際上,教師更應該反思自己教學中存在的問題。
對小學生來說,讓他們在方格紙上畫出平移后的圖形比數出圖形平移幾格顯然更有難度,也更有挑戰(zhàn)性,而《平移和旋轉》一課的教學難點就是在方格紙上畫出平移后的圖形。要突破這一難點,必須知道學生的思維困惑。一般地,學生的思維困惑會集中于如何選擇圖形中的點或線段作為參照,怎樣判斷圖形平移的格數。因此,我通過設計“嘗試―交流―應用”的系列活動化解教學難點,所有問題迎刃而解。在嘗試活動中,放手讓學生獨立嘗試畫出三角形向右平移6格后的圖形,然后展示學生正確的以及錯誤的畫法,組織交流:選擇哪一點或哪條線段作為參照的?怎樣才剛好平移6格?學生借助正誤畫法的對比,很好地突破了學習中的難點。最后的應用環(huán)節(jié),教師要求學生畫出梯形向上平移3格后的圖形,使學生及時鞏固圖形平移的方法。
一、問題的提出及分析
某日下午,三年級的數學老師正在討論明天準備上的“平移和旋轉”(第一課時)。t老師對教材進行了認真分析:教學重點一是感知平移、旋轉現象。教材選取學生熟悉的火車、電梯、纜車和風扇、螺旋槳、鐘擺運動的(實例)圖片作為素材,讓學生結合實際,觀察和想象它們的運動特點,感知平移現象和旋轉現象。二是要求學生能在方格紙上判斷一個圖形平移的距離(幾格)。教材安排了一個例題和幾道練習題。通過方格紙上圖形的平移,讓學生知道圖形平移的位置和圖形原來的位置關系,即向什么方向平移,平移的距離是多少(格)。
根據上面的分析,可以確定本節(jié)課的兩個具體目標:一是感知平移、旋轉現象;二是能在方格紙上判斷出一個簡單圖形沿什么方向平移幾格。t老師說:“第二個教學目標比較簡單,沒有必要設計探究性學習活動!如果學生暫時不會數平移的格數是正常的,因為他們沒有學過。我只要以小房子圖為例做示范,跟學生說清楚怎樣數移動的格數就行了?!逼渌蠋煂老師的想法有異議:“怎樣數移動的格數,這個問題不簡單,要讓學生探究。”
判斷平移幾格,究竟有沒有探究的價值?帶著這個問題,老師們分頭做了課前的分析和調查工作。
1 再次分析教材?!敖滩纳鲜怯枚ㄐ悦枋龊投靠坍嬒嘟Y合的方式描述圖形的平移?!囈辉嚒瘎t是按要求平移圖形,體會圖形的運動。例題和‘試一試’是連貫的,但‘試一試’比例題更具挑戰(zhàn)性。如果從學生的視角看教材,‘圖形在方格紙上是怎樣平移的’不難理解,但怎樣可以看出‘小房圖向右平移了5格’對學生來說真的就沒有困難?學生畢竟是第一次學習平移?!眞老師手捧教材很困惑地說。
2 對學生進行抽樣了解。y老師隨意找了班上的四個學生,就平移幾格的問題做簡單了解:1個正確,2個錯了,1個無從下手。錯誤的主要原因是他們找不到觀察的著眼點。其中的兩個同學對平移的格數發(fā)生爭論。
3 詢問教過此內容的老師。s老師說:“平移這一內容,學生最難理解的就是數平移了幾格。學生錯誤地理解成平移前后兩個圖形之間的空格數就是圖形平移的距離。而且錯誤率還比較高?!?/p>
上述分析和調查說明,“如何數平移的格數”是學生最容易出現的錯誤。清晰地認識平移圖形的空間位置的變化,對發(fā)展學生的空間觀念有重要的作用。所以,本節(jié)課中“在方格紙上判斷出一個簡單圖形沿什么方向平移幾格”這個知識點的獲得需要讓學生經歷探究的過程。也就是說,這個問題值得研究。
二、設計課堂學習活動
有了上面的分析,t老師對原來設計的學習活動進行了調整。
第一層次,仍然是通過觀察、操作,讓學生感知圖形移動了距離。
第二層次,由教師示范改為先讓學生嘗試選擇圖形中的某個點(因為數點平移了幾格相對比較容易),判斷出這個點移動的距離,通過課件動態(tài)演示,感知整個圖形移動的距離。在此基礎上,讓學生進一步知道判斷圖形平移距離的方法有多種,可以抓特征點,也可以抓特征線段等。
三、預測學生可能出現的情況
老師們估計學生在第一層次中可能出現兩種情況:一種是正確的,憑自己的經驗直接判斷小房子移動了5格;另一種是錯誤的,就是“把平移的格數理解成平移前后兩個圖形之間的空格數”。在第二層次中,估計學生找不準對應點。所以,教學過程中需要強調對應點的找法。
四、教學實踐
t老師上“平移和旋轉”(第一課時)過程如下:
1 觀察討論,感知平移的距離。
師:(出示小螞蟻搬家圖及簡化的格子圖)瞧,小房子的運動用什么方式?(平移。)是向哪個方向平移的?(向右邊平移。)
第一只小螞蟻說:“你們看,我們的房子向右平移了2格?!?/p>
第二只小螞蟻說:“不對,是向右平移了5格。”
第三只小螞蟻說:“你們說的都不對,我們的房子是向右平移了6格?!?/p>
師:你們同意哪種說法?
統(tǒng)計:全班31名學生,有21名學生認為移動了2格(因為兩個房子之間空2格)。有5個學生認為移動了5格(正確)。還有5名學生的答案是6格。
學生分小組交流各自的想法后,教師出示多媒體動態(tài)演示小房子平移的過程(5格)。
2.動手實踐,理解平移的距離。
師:請同學們拿出練習紙(例圖),在左邊的圖上找一個你最喜歡的點,再在右邊的圖上指出它平移后的位置,并數一數,說一說它向右平移了幾格。
效果檢測(統(tǒng)計學生作業(yè)情況,檢測教學的有效性):找點時,學生受課件的影響,有學生在小房子上畫一只螞蟻或者用簡單圖形代替螞蟻,有的點在房子外面,有的點在里面……
師:我們再來看看,小房子到底是向右平移了幾格呢?(多媒體閃爍小房子上的兩個對應點,動態(tài)演示點移動的過程。)
接著做練習。分別指出金魚圖和火箭圖平移的方向和格數?,F場統(tǒng)計:①十幾名學生沒有用找點和線段的方法來數平移的格數,只是用手比劃著整個圖形移動的格數;②還有十幾名學生出錯(數中間間隔的格數)。
五、反思
“這節(jié)課的探究怎么還是沒有效果呢?我沒想到學生竟然不會找點!他們經過了實踐探索和討論交流,我還設計了課件演示,對圖形在方格紙上平移的方向和距離應該有豐富的表象積累了呀!為什么在后面的練習中還出現這么多的問題?”一下課,t老師就感慨地說。
“這一節(jié)課主要是‘探究方法’上有問題。學生還沒有弄清楚整個房子的移動過程,教師就要求以某個點推測整個房子移動的格數,這對低段學生來說太抽象。而且從學生的角度看圖,最容易引起學生注意的是面,其次才是線,學生不容易看見點,圖上也沒有點?!眡老師的分析得到老師們的認可,t老師針對問題對探究性學習活動進行了改進,在另一個班再次進行教學。
六、再實踐
主要過程:
1 整體感知。小房子移動了幾格?全班31人,其中21人認為小房子向右平移2格,5人認為平移5格,3人認為平移3格,2人認為平移6格。
2 動手實踐。老師給每一個同學都準備了小房子,讓學生動手移一移。
3 交流反思。請一名學生放慢鏡頭演示:小房子移動1格,到哪里?移動2格呢?……現在小房子移動了幾格?通過實踐,有29人認為平移了5格。還有2人仍然認為平移了3格,老師個別指導糾正。比較反思:動手平移后的結果為什么跟你原來的想法不一樣?“原來只看中間的格數,其實是不對的,要看整個房子移動了幾格?!边@個孩子的發(fā)言得到全班同學的認可。
4 抽象概括。如果沒有了剪下的小房子,你還能通過其他辦法知道小房子移動了幾格嗎?學生經過再次探究,發(fā)現可以在小房子上找一條線,數出這條線移動的格數,就是整個房子移動的格數(全班二十幾個學生找線),也可以找小房子上的一個點,這樣也能數出整個房子移動的格數(全班有3個學生找點)。
后面的練習,29名學生能正確數出圖形平移的格數,2名學生出錯(找不準對應點)。
課后,t老師再次感慨:“我知道了,要上好一堂課不僅要認真研讀教材,還要通過調查,了解學生的實際情況。在此基礎上設計的課堂學習活動才可能是有效的?!?/p>
七、后記
這次研討,引發(fā)了我的思考。
第一,分析教材――促進學生發(fā)展的根本。我們的教學對象是兒童,他們怎樣看待教材、怎樣理解教學內容,我們要思考,要研究學生、研究教材。在研讀教材時,要從學生的視角出發(fā),關注問題的解決方法學生能不能理解,必要時要設計一些學習活動幫助學生理解教學內容。
第二,了解學生――促進學生發(fā)展的前提。教師要了解學生,了解學生的什么?怎么了解?上面的案例提醒我們:可以通過調查、統(tǒng)計及分析,得到學生的真實學情。在此基礎上對探究性學習活動作出符合學生經驗的調整,使活動的功效最大化。
第三,設計活動――促進學生發(fā)展的關鍵。比較上面兩次教學,由于學習活動設計的不同,其教學效果也大相徑庭。第一次教學中創(chuàng)設小螞蟻搬家的情景本意很好,激發(fā)了學生探究的興趣,但也阻礙了學生對數學本質特性的把握。所以,第二次教學時及時進行調整。省去小螞蟻搬房子的情景,讓學生經歷直接感知――動手實踐――比較反思――抽象概括――整理建構的探究歷程,促進了學生的發(fā)展。
第四,記錄情況――檢驗學生的學習效果。改革課堂教學活動設計,了解不同層次學生的不同起點,準確把握各個階段的教學究竟要給學生留下什么。為此,在教學過程中記錄學生真實的情況對設計有效的學習活動是非常有意義的。
關鍵詞:教學重點;學習興趣;交流
一、教學目標及重難點
基于以上分析,我確定了如下目標:(1)了解生活中旋轉現象的廣泛存在,理解旋轉的有關概念,掌握旋轉的有關性質。(2)通過觀察、操作、交流和歸納,進一步培養(yǎng)學生動手、觀察、探究、交流和思維能力。(3)通過對生活中旋轉圖形的觀察、討論和實踐操作,使學生感受數學美,激發(fā)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和熱愛生活的情感。其中旋轉的有關概念和性質是本課的教學重點,旋轉的概念形成與性質探究是本節(jié)課的教學難點。
二、教學策略選擇與設計
圍繞教學內容和教學目標,針對學生的心理和認知特點,本課教學按照“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活動為主線”的教學策略,采用直觀演示、自主探究、互動交流等教學方法,力求讓交互式電子白板、幾何畫板、多媒體投影等技術與傳統(tǒng)教學手段優(yōu)勢互補,激勵學生開展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有效突出教學重點,突破教學難點,提升學生的思維水平。
三、教學過程
本課主要圍繞五個教學環(huán)節(jié)展開教學,并在五個整合點上體現信息技術的應用優(yōu)勢,下面我進行具體的闡述。
1 游戲激趣,引入概念
整合點一:游戲激趣,引導學生迅速置身數學情境。
俄羅斯方塊是一款家喻戶曉的電腦和手機游戲。教學伊始,我先讓學生玩這款游戲,緩解學生緊張情緒,活躍課堂學習氣氛。接著,利用白板課件,定格學生游戲時用到的平移和旋轉兩種圖形變換,引導學生迅速置身于數學情境之中。
整合點二:動畫再現,喚醒學生生活中的數學記憶。
生活中的旋轉現象無處不在。在邀請學生列舉出日常生活中常見的旋轉現象后,我借助Flas,再現生活中“蕩秋千”、“鐘表指針轉動”、“風車中葉片旋轉”等學生熟悉的旋轉現象,并抽象成數學中平面圖形的旋轉。在讓學生感悟數學與生活緊密聯系的同時,快速吸引學生的注意力,為學生準確地形成旋轉的概念奠定了扎實的基礎。
2 直觀演示,形成概念
整合點三:直觀演示,有效組織學生開展自主探究。
數學來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生活中的旋轉現象必須抽象成數學模型,才能體現數學學科的特點。在這一環(huán)節(jié),我先利用直觀形象的Flas,將生活中的旋轉現象抽象成平面內的點、線段和三角形的旋轉,使枯燥的概念變得更加生動,有利于學生分析旋轉現象的共同特征。接著,根據學生的回答,利用白板特有的書寫功能,逐步呈現旋轉的共同特征、定義以及旋轉中心、旋轉角等概念,培養(yǎng)學生的分析和歸納能力。然后,精心設計一組練習,借助動畫演示,幫助學生區(qū)分平移、軸對稱和旋轉,為學生探究旋轉的性質起到良好的鋪墊作用。
3 動手操作,探索性質
數學學習離不開學生的感性認識。在探究性質這一環(huán)節(jié)。先讓學生大膽猜想,再引導學生各顯神通,動手操作進行驗證,學生不僅感受到親手測量和轉化的樂趣,而且較巧妙地突破了本課的難點。在學生作圖有困難時,我利用電子白板的透明度調整、旋轉、標注、連接器等功能,讓學生直觀、清晰地看到旋轉前后的三角形以及對應點與旋轉中心的連線,為學生有效地探究旋轉的性質打下了基礎。
整合點四:智能變換,促進學生準確歸納旋轉性質。
旋轉的性質既是本課的重點,也是本課的難點。為了更好地突出重點,突破難點,利用幾何畫板的智能交互和實時數據顯示功能,先后變換旋轉前圖形的大小和形狀、旋轉中心的位置和旋轉角,動態(tài)呈現對應點到旋轉中心的距離、對應點與旋轉中心連線所成夾角度數等數據,既有力地驗證了學生的結論,又讓學生感受從“變”到“不變”、從“特殊”到“一般”的數學規(guī)律。
4 自主練習,應用性質
本環(huán)節(jié),我圍繞教學的重點和難點,精心設計了由淺入深、有助于學生鞏固所學知識,幫助學生實現從知識到能力順利過渡的練習和例題。
整合點五:組合工具,實時呈現作圖的過程與結果。
利用白板軟件內置的量角器、圓規(guī)、直尺、連接器等數學工具,可以直接、直觀的測量或截取線段的長度、度量角的大小,從而清晰地呈現作圖的過程與結果。在練習和例題的研究中,教師或學生根據作圖的步驟,利用電子白板的多種數學工具在白板前進行作圖,操作過程完全透明。不僅豐富了教師與學生、學生與媒體的互動方式,還使學習更富有趣味性、生動性和靈活性。
四、教學反思
【關鍵詞】概念要素;旋轉中心;旋轉方向;旋轉角度
“圖形的旋轉”被多個省市作為初中數學優(yōu)質課評比課題,并不是因為學習的內容多的緣故,更重要的原因是本節(jié)課是一節(jié)典型的數學概念生成和概念性質探索課.教師怎樣引導學生抽象出旋轉的概念?如何從概念出發(fā)引導學生得出旋轉的性質?教師如何把看似分離的東西聯系起來,如何把較多的內容進行恰當的取舍,如何引導學生學會數學地思考?如何就教學內容通過創(chuàng)設情境、設計問題進行有效的學習引領,使得學習過程順乎自然.
下面借助于初中數學青年教師優(yōu)秀課觀摩與評比活動關于“圖形的旋轉”(蘇科版)的教學片段進行分析,闡明“深悟概念要素,研獲思考方法”的道理,以此昭示同仁,引發(fā)思考.
1感悟生活明確目標,直觀辨別激活經驗
教學片段1
師:同學們,前面我們學習過哪些圖形的變換方式呢?圖1生:平移和翻折.
師:請同學們欣賞一組圖片(圖1),你能根據圖形的運動方式給它們歸歸類嗎?
生:①,④,⑨(平移);②,⑤,⑦(翻折)
師:剩下的這些屬于哪一類變換方式呢?
生:旋轉.
師:非常好,今天我們就來認真地研究一下《圖形的旋轉》.【板書】
師:請大家回顧一下,我們當初是怎樣研究平移和翻折的呢?我們可以從哪些方面去思考?
生:……
分析與思考課本直接給出幾個旋轉圖形,讓學生說說旋轉現象,這樣的安排指向性太直接,沒有比照對象參考,也不利于學生感悟對象的本質,領悟概念的要素.教者怎么處理好呢?首先考慮到了學生原有的知識基礎,從學生的最近發(fā)展區(qū)開始新知識的學習,讓學生回顧已經學過兩種圖形的全等變換:平移和翻折.由于七年級學生更喜歡直觀事物的刺激,教者可以將混有平移、翻折和旋轉的平面圖形讓學生鑒賞,讓學生充分感受旋轉的平面圖形與平移、翻折的平面圖形的不同,同時進一步引導學生回憶研究平移和翻折是怎么進行的,這樣就激活了學生原有的學習經驗,自然引出了對應點、對應線段、對應角、對應圖形等數學概念,讓學生領會研究點、線、面問題都可以歸結到研究點的問題、研究幾何圖形立足研究圖形的位置和大小的數學研究問題的方法,在動與不動、變與不變中洞察事物的本質特征.下面的學習過程就成了感悟概念要素,類比生成概念、類比研究性質了.后續(xù)研究問題的目標和方向明確了,學生思維的匣子打開了,這就為后續(xù)的深入學習打下了良好的伏筆.
2操作觀察抽象比較,確認要素生成概念
教學片段2
師:什么叫做圖形的旋轉呢?請同學們用數學眼光看一下圖形的旋轉.
師:如圖2,它們有什么共同點?哪些不同點?
生:共同點:都圍繞一個點在轉動.不同點是左圖是順時針,右圖是逆時針.
圖2師:如圖3,它們有什么共同點?哪些不同點?不同點是左圖旋轉幅度大,右圖旋轉幅度小.
生:共同點:都圍繞一個點在逆時針轉動.
圖3師:你能根據剛才的比較說出旋轉的定義嗎?
生1、生2等幾名同學先后描述,逐步完善……
師生歸納定義:在平面內,將一個圖形繞一個定點(按某個方向)轉動一定的角度,這樣的圖形運動叫做圖形的旋轉.這個定點叫旋轉中心【板書】,這個方向叫旋轉方向【板書】,旋轉的角度稱為旋轉角【板書】.
師:旋轉中心、旋轉方向和旋轉角就是旋轉的三個要素.
……
分析與思考許多參加優(yōu)質課評比的老師對旋轉概念形成處理非常草率,上述教學片段處理也不深刻.
事實上,教學中可以讓學生可以從混有平移、翻折和旋轉的平面圖形欣賞中,找出與平移、翻折的平面圖形不同的圖形,由學生說出“旋轉”一詞而非教師的給予,自然過渡到尋找不動點、尋求旋轉特征的任務上來.學生能夠充分體驗了從現實生活中感悟數學、由欣賞平面圖形抽象出數學模型的數學化過程.根據研究一般事物的特征總是從研究特殊案例開始的規(guī)律,引出課本P74頁操作實驗1、2,操作實驗1、2中不動的點一個在直角頂點處,一個在三角形外,不動點還可以在什么地方呢?教師的點撥,會讓學生想到不動點還可以在三角形的其它頂點處、在邊上、在形內或在形外,我們只是以兩個特殊對象來研究,在三角形的旋轉過程中感受旋轉的三個要素:旋轉中心、旋轉方向、旋轉角.當然在旋轉概念未給出前并不一定要準確說出這些概念詞語,教者不妨引導學生嘗試給旋轉下定義,在教者的引導下不斷充實定義的內涵,最后抽象出旋轉的定義.
對于旋轉概念的理解,教者應當引導學生關注三點:
1.定義可以更加嚴謹.蘇科版教材的定義中:“旋轉的角度稱為旋轉角”,我們可以將其改為“轉動的角稱為旋轉角”,況且讓學生進行這樣的改正,也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不迷信課本、不迷信權威的良好個性品質.
2.要素可以包含三個.蘇科版教材認為旋轉包含二個要素:旋轉中心、旋轉角度.可能是考慮到高中階段角的概念本身就包含方向的緣故.人教版、華師版教材都認可旋轉包含三個要素:旋轉中心、旋轉方向、旋轉角度.
3.反例有助理解概念.對旋轉概念的理解,不妨編制一些旋轉中心發(fā)生變化或是旋轉半徑發(fā)生變化的反例,也可以通過旋轉方向、旋轉角度的變化讓學生感受到旋轉的效果不同.
3研究要素升華經驗,靈動生成完善體系
教學片段3
師:我們已經初步掌握了旋轉的相關概念,下面我們就一起來探究一下旋轉過程中還有哪些相等的元素.剛才我們已經從整體上看,旋轉前后的圖形是全等的.我們再從局部研究,旋轉過程中還有沒有一些相等的線段呢?
師:同學們想一想:圖形平移和翻折時,變的是什么,不變的是什么?
生:位置在變,形狀、大小不變.
師:那么圖形旋轉前后呢?
生:和平移、翻折一樣,位置在變,形狀、大小不變.
師:那也就是說,旋轉前后的圖形是全等的.【板書】
師:全等圖形又有哪些性質呢?
生:對應線段、對應角相等.【板書】
圖4旋轉的性質:線.
問題1:如圖4,將ABC繞點O順時針方向旋轉.圖中除對應線段相等外,還有那些相等的線段?
師:讓我們一起來看看旋轉過程的動畫,邊看邊觀察.(演示旋轉動畫)
生:OA=OA′,OB=OB′,OC=OC′.
師:這可能只是我們觀察中的一個猜想,還不能成為結論.那我們還要做什么呢?
生:驗證!
師:那就請同學們打開書到74頁測量圖32中OA、OA′;OB、OB′;OC、OC′.
一會兒之后……
師:它們相等嗎?
生:相等.
師:好,通過驗證,我們猜想的結論是正確的,你能用一句話概括我們發(fā)現的結論嗎?
生:每對對應點到旋轉中心的距離相等【板書】
師:旋轉過程中還有沒有一些相等的角呢?(繼續(xù)播放旋轉動畫)
圖5旋轉的性質:角.
問題2:如圖5,將ABC繞點O順時針方向旋轉.圖中除了對應角相等外,還有那些相等的角?
生:(可能答出其他的一些角相等)
師:圖中的∠AOA′、∠BOB′、∠COC′是什么角?相等嗎?
生:相等.
師:這仍然是一個猜想,還要干什么?
生:驗證!
師:打開書P74用量角器量一量,看是否相等?
生:相等
師:你能概括成一句話嗎?
生:旋轉角彼此相等.
師板書:每對對應點到旋轉中心連線的夾角相等.
分析與思考課本上旋轉的性質是緊接著旋轉的概念給出的,沒有分析的過程,作為教者應該怎樣處理更好?
類比平移性質歸納的思維規(guī)律,可以考慮分別從整體、局部和點進行比較,即考慮旋轉前后兩個圖形的全部、對應線段、對應點.我們知道圖形的全部和對應線段都是由點構成的,研究圖形的全部和對應線段問題可以化歸為研究對應點的問題,讓學生通過“連”(連結對應點到旋轉中心的線段)、“量”(量對應點到旋轉中心的連線的夾角、量對應點到旋轉中心的距離)和“比”(比較確認),從而得出課本上給出旋轉的性質.在實際教學過程中,教者給學生上述的引導,學生必然會從系統(tǒng)角度思考問題,甚至課堂上提出探討對應線段性質問題.
即便如此,我們仍然有一個感覺:學生是在教師的“引導”之下思考問題,而不是學生自己發(fā)現問題,提出問題,然后再研究問題.學生做到了“知其然”和“知其所以然”,但沒有做到“何由以知其所以然”.教者不妨引導學生關注旋轉要素:旋轉中心、旋轉方向、旋轉角,通過對旋轉要素的思考,讓學生自己發(fā)現要研究的問題:對應點、對應線段、對應角、對應圖形,其實學生通過類比研究平移和翻折也可以自己感悟到,對于對應線段、對應角、對應圖形的性質學生能夠很快發(fā)現并歸納,但怎樣研究對應點的性質,可以讓學生多動腦筋,開展小組討論學習,確定研究的方法、思考的方法,通過交流、互相啟發(fā)等方式發(fā)現結論,歸納性質,個人認為這樣更有利于提升學生的學科素養(yǎng).對于旋轉性質的探討和研究不應該是教師的“引導”之下思考問題,教師的“引導”之下思考問題從某種意義上說剝奪了學生思考的權利,實現的不是高品味真意義的教學.
4作圖運用類比聯想,強化本質提升能力
教學片段4
師:我們已經分別從形、線、角三個方面發(fā)現了旋轉過程中一些相等的線段、相等的角,這些就是旋轉的的性質【板書】.我想這時候同學們都迫不及待地想利用旋轉知識設計一些漂亮的圖案,下面我們一起來研究如何畫出一個圖形旋轉后的圖形?我們先從最基本的圖形“點”開始研究.
問題3:(“點”的旋轉)已知點A和點O,請畫出點A繞點O按順時針方向旋轉90°后的圖形.
師:請同學們和老師一起來畫.(師生共同完成,學生說,教師示范畫)
【如果學生說不出來,教師可給出畫好的圖形,讓學生說能得到哪些結論.我們自己畫圖時應該也要得到這2個結論,也就是說,我們可以用這兩個結論指導我們畫圖.】
師:我們畫好后的圖形中也要能得到這些結論,所以我們應該用這兩個結論來指導我們畫圖.
師:你能說出點旋轉的步驟嗎?
生:一連線,二畫角,三截取.
問題4:(“線”繞點轉)我們在原圖中再增加一個點B,連接AB,得到一條線段AB,你能畫出線段AB繞點O順時針旋轉90°后的圖形嗎?請同學們試一試.
一名同學在黑板上操作,其余同學在練習本上操作.一會兒之后,請板演的同學說作圖的步驟.(學生到黑板前解說)
師:為什么你只要作出線段兩個端點的對應點就可以了呢?
生:旋轉后的線段是由兩個點確定的.
師:大家能否告訴我,線段旋轉和點旋轉的關系?
生:線的旋轉可以轉化為點的旋轉.
問題5:(“形”繞點轉)如果我們在原圖中再增加一個點C,連接AB、BC,得到一個ABC,你能畫出ABC繞點O順時針旋轉90°后的圖形嗎?請同學們再試一試.
一會兒之后,實物展臺展示學生的作品,并讓操作學生說出步驟.
師:那為什么只要作出三角形三個頂點的對應點就行了呢?
生:旋轉后的三角形就是由三個頂點的對應點確定的.
師:你能否告訴大家,三角形旋轉和點旋轉的關系?
生:三角形旋轉可以轉化為點的旋轉.
師:那將四邊形旋轉呢?
生:作四邊形各頂點的對應點.
師:反思:如何作圖?
師:我們一起回顧一下剛才的操作,對于任何一個圖形,作出將它旋轉后的圖形的思路是什么?
生:形旋轉轉化成點旋轉.【板書】
師:這就是數學中的轉化思想.
師:到底作什么樣點的對應點呢?關鍵是找哪些點呢?
生:關鍵在于作確定圖形點的對應點.【板書】
分析與思考上述教者做法一方面緊緊抓住概念、抓住性質,通過確定旋轉中心、旋轉方向、旋轉角度和對應點的旋轉半徑實施作圖,另一方面仍然從點、線、面的系統(tǒng)角度思考,分別設計一個作一個點、一條線段、一個三角形繞一個固定點旋轉的問題,這樣的做法體現了一個數學問題由簡到繁、由易到難的上升過程.不過,對為什么這么做的追問不夠,不少同學并不明白為什么這么做的道理,沒有讓學生反復體驗作圖依據:每對對應點到旋轉中心的距離相等,每對對應點到旋轉中心連線的夾角相等.
筆者覺得教學可以作這樣的改進,直接給出作一個三角形繞形外一個固定點旋轉后的三角形問題.然后讓學生討論如何解決問題,讓學生自己發(fā)現解決問題先從找對應點開始,明確研究解決問題的方法,依然是學生自己發(fā)現問題,明確方向,開展研究,解決問題.
一些參賽選手,還喜歡補充這樣一個作圖題:已知一條線段和它繞一點旋轉后的線段,請你確定旋轉中心.這樣的問題對于剛接觸旋轉作圖的學生們來說是比較難的,在本節(jié)課學習內容很多的情況可以不涉足,以免沖淡前面的學習內容,應該重點掌握的學得不透,新的問題又不能深入探討.即使補充內容,多數老師也處理得不到位,停留在解決問題的層面上.解決問題的關鍵是讓學生聯想到旋轉中心到對應點的連線段(旋轉半徑)相等,從而判斷旋轉中心在對應點連線段的垂直平分線上,作兩對對應點的連線段的垂直平分線得到交點即旋轉中心.如何拓展運用呢?其實只要追問兩個問題,一是給出一對對應點能不能確定旋轉中心?給出旋轉前后的兩個三角形能不能確定旋轉中心?通過對前一個問題的否定和后一個問題的肯定,學生便掌握了對這一類問題的思考方法,正所謂觸類旁通.
1尊循記憶規(guī)律,先慢后快進行教學
學生的記憶規(guī)律是第一天忘掉50%第二次忘掉30%第7天忘掉90%,根據這個規(guī)律我在教學中第一天細致地教一次,第二天復習一遍,第一周復習5遍,這樣學生的知識都鞏固下來了,便也不容易忘記,然后再進行小測練習,練習過程注意題型多樣化,各種題型都見過了,學生自然不懼怕考試,都會達到至少及格的效果。
2慢工出細活,難題細化逐個過關
本學期最難的題目是數格子平移與旋轉的區(qū)別,我針對這種細致到點的平移練習,我采用了一題一課逐個過關的策略,也就是一節(jié)課練習只做一題,但要求每個同學練習過關,先強調重點開始平移、再強調原點不數,前進了才數過一格寫一個數字,這樣才不會錯漏題,第二節(jié)課我進行了平移橫線的練習,讓學生數格子,注意不移錯行,第三節(jié)課我擴大范圍,前后左右地平移,并數對格子,經過這么細致地作業(yè),學生基本上掌握了平移的方法。
同樣,對于銳角和鈍角的區(qū)別我也采用了同樣的策略,先告訴他們符號的
區(qū)分,銳角是兩條弧線鈍角是條弧線直角是橫折,再利用三角形逐個畫出銳角,直角和鈍角,并比大小,讓學生完整地知道鈍角>90℃直角=90℃銳角直角>銳角學生在練習本上做遍在練習冊上做遍在書上做遍再考試一遍再評講一遍,一個細節(jié)難點都講完整練習也達到了目的。
3合作互助,共同進步
一個班級難免有差中和優(yōu)秀生,我上學生按性格與成績的優(yōu)差進行配合,如好動的與安靜的一起,作業(yè)慢的和快的一起字寫好的和不好的在一起,在上課時,讓這些學生性格互補合作互助,比如說請優(yōu)生督促差生快點完成作業(yè),差生不會的請優(yōu)生馬上教,讓字寫不好的向字寫好的學習,讓慢的趕上快的,讓寫不好的學習好的,有進步了二個都獎勵,退步了,兩個都批評,這樣造成學生互幫互助,你追我趕的學習現象,達到全班孩子共同提高的效果。
1、 寬容理解,互相表揚
我想任何一個差生都不喜歡全班一起批評她,這樣會造成痛苦與失望,我在班上決不允許學生群起而攻之的現象,比如說某生錯了第一個學生說:“你學習好差”,另一個學生說:“你真笨”,第三個學習說“:老師他作業(yè)都沒做等等……一起攻擊同學時,我會制止學生說:他成績不好,跟你有什么相干?你們這樣一起批評他,我會喜歡你們嗎?學生無語,接下去我說:“老師喜歡樂于助人,幫助別人不喜歡批評別人的孩子。學生紛紛對該生伸出援助之手,形成了一人跌倒大家扶的現象,學生的成績也上去了,我再次擴大戰(zhàn)果說:同學們喜歡幫助你的同學嗎?從現在開始誰幫助了別人老師都會記在心里也會獎勵大家的誰批評同學并在課上大聲指責同學,我也不理他!于是班上就形成了互相幫助互相表揚的氛圍。
5尊重個別差異,不同層面實施不同教育
我們每次接到班的學生都會有好中差的層面,針對這些學習的成績,我采用了以優(yōu)帶差中等跟上,個別促進的策略,比如說讓好生督促差生完成評價他的作業(yè),中等生及時完成個別差生和弱智生抄完即可,我想這些差生和弱智生抄多了也會,哪一天大腦開發(fā)了,或遇上更好的老師,他的成績也跟上了,我們這樣抓基本的,不至于誤人子弟,以上是我教學幾年中所悟,希望同仁共同指教。
6逐單元反思,隨時訂正
我們知道記憶的遺忘規(guī)律是先慢后快,為了孩子更好地鞏固知識,我們必須逐單元反思隨時訂正,訂正最多三遍超過三遍就變成體罰和變相體罰了,于是我在上課時采取逐單元反思隨時訂正的方法,比如說數學書,我兩面一改,改完馬上發(fā)下去訂正,訂正后再反思我的教學有何地方要改進致使學生錯誤率如此之高,是板書不夠大?還是示范不夠細致?還是其他原因?反思之后,我對錯題進行集體訂正,如平移中數格子問題,我甚至讓學生自己打格子,一課一題地過關又比較如說數學書中平移和旋轉的玩具,我一課做一個示范貼在班級的學習示范欄里,讓學生去模仿去玩并償試學生在創(chuàng)造中玩,在玩中創(chuàng)造甚至不用媽媽花錢給她買玩具了,都說數學課真有趣,又可以做玩具,作業(yè)又少,因為我的作業(yè)經常在課堂上就完成了。學生在學習數學中感到很輕松,也樂于學、樂于思、也樂于動手制造玩具。比如說扇子玩具是旋轉玩具,平移玩具是換衣服等都讓孩子愛不釋手。
7實踐活動剪一剪
這部份教才取于,中國民間傳統(tǒng)的手藝。剪紙折紙成了兩個比較簡單的剪紙活動,通過這個活動一方面培養(yǎng)學生初步的動手實踐能力,另一方面在探索規(guī)律的過程中可以培養(yǎng)學生初步的形象思維和動手實踐能力,另一方面在探索規(guī)律的過程中可以培養(yǎng)學生初步的形象思維能力和邏輯思維能力,這個活動通過學生親自動手剪一剪,剪出有規(guī)律的圖形,結合對圖形的平移和旋轉的認識,并從中感到學習的樂趣體會到成功的喜悅,從而提高學習的興趣。
我首先在操作中準備張長方形的紙(紙的長大約是寬的2―3倍)按照教材
的示意圖折疊起來折疊的方法不惟一,然后在折好的紙上畫上半個小人再沿著小人的虛線剪開,最后展開來就是并排列的小紙人圖型了。
2、剪出圍成一圈的小紙人
準備一張正方型的紙,按照教材的示意圖對折起來,對折的方法也不惟一
然后在紙上畫上半個小人沿著小人的虛線剪開,最后展開來就是圍成一圈的小
紙人圖形了,可結合圖形讓學生學習一下圖形的旋轉。
教材在最后由小精靈提出一個問題:你還能剪出別的圖案嗎?這里可以發(fā)揮學生的想象和創(chuàng)造性,讓學生自已設計圖案,比如蝴蝶雪花等,要注意畫圖時,只需在折好的紙上畫出圖案的一半即可,在剪的過程中按3―4人一組分組進行小組合作學習,按對稱的方法折疊除了按示意圖的方法外還可以是對折兩次畫小人時要注意小人的中線應為都是折痕的一邊否則剪出來會出現兩個半人,另外小人的胳膊要畫直延伸到紙的邊緣,不能斷開否則剪出的小人就不能連在一塊了,剪紙前要提醒學生注意安全。剪完后各小組的學生互相欣賞一下其他同學的作品比一比誰的作品做得最好,提高學生活動的積極性。
最后進行開放的活動,讓學生探索剪出個小人并課后讓同學們自已設計
一個圖案并剪出來,在班上展示出來。
一、 抓住重難點逐課過關:以下是我的歸納的重難點,讓學生進行鞏固練習。
總 論
總而言之,小學二年級下冊的創(chuàng)新教學研究是教與學中不斷總結出來的,
師生互相學習互相探究,從學生中來到學生中去,讓師生成為合作探究互評互助的教學群體,成為快樂合作和諧相處的群體,瑞士心學家皮亞杰說過,活動是認識的基礎,智慧從動手開始,讓學生動手活動是創(chuàng)新的最大動力。讓我們教更好,學生成績更高,智慧更充足!
【參考文獻】
片段一:
教室后面放了三張桌子用來放雜物,因新課導入之需,我在課前將兩張桌子拉開了些。
師:這幾周咱們班都是衛(wèi)生優(yōu)勝班級,老師真開心!哎,后面的兩張桌子怎么分家了?誰去幫幫它們。(馬上有學生跑過去,輕輕地把一張桌子推向另一張,其他學生都注視著她)這下整齊了,真好。剛才倪XX很輕松地一移就讓它們靠在一起了,大伙兒能給她這個動作起個名字嗎?
生1:輕松移桌子。
生2:平地移桌子。
師:在數學王國里,我們把剛才桌子的運動方式起名叫“平移”。平移在我們生活中經??梢砸姷?,咱們把書打開并翻到第37頁,請仔細觀察,在你喜歡的游樂場里什么在平移?發(fā)現了請在第一時間與同桌分享,好嗎?
生:好……
師:好,那剛才大家說的這些是不是平移呢?讓我們一起去尋找答案。講臺上有一個粉筆盒,誰來用它做做平移。說一說你讓它往哪個方向平移了?
學生上講臺對粉筆盒做平移并說清平移的方向。
師:看來平移可以是水平方向的,也可以是垂直方向。那么咱們再回頭看看,剛才大家說的這些哪些是平移?
片段二:
我出示小房子在方格紙上平移的圖。
師:通過剛才的活動,我們在判斷小房子平移幾格時,有沒有辦法既快又準地得到結論呢?
生1:我是在原來的小房子上點一個點,然后在右邊的小房子上也找到同一個點,數一數就可以了。
師:那請你上來用水彩筆點一個。我們叫它王XX點吧。
生2:我也是這樣的。
師:那也請你找一個,叫它余XX點。
師:我們看到兩個點有前有后,王XX點說:“我在你前面,我走過的格子數一定比你多。”可余XX點卻說:“不對,我在你后面,應該是我走得比你多!”大家?guī)兔υu一下對錯。
這時,學生出現了三種意見。
生3:我們狄幌濾們經過幾格就好了。
師:聰明!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我們一起來數一數吧。
片段三:
師:熊貓貝貝家搬到右邊去了,咱們再來看看小兔子妮妮的家。(出示方格紙,每位孩子一張)兔子媽媽只告訴了妮妮:“我們家向下平移了5格?!毙∨笥褌?,你們能幫它畫出來嗎?
師:都畫好了。誰來說說怎么樣才能畫得又快又好呢?
生1:我是先給小房子找?guī)讉€點,然后把這些點都向下平移5格,最后點出來,連起來就好了。
生2:我也是這樣畫的,用尺子連會更漂亮的。
生3:是的,而且我發(fā)現把點點畫小一點很好看。
師:真聰明!瞧,我們有許多美麗的圖畫都是通過對一個圖形進行平移得來的,你能用平移畫一些美麗的圖畫嗎?動手吧。
教學反思:
學習不是一種簡單的“告知”與“接受”,而是一種實實在在的“體驗”與“內化”。兒童學習概念一般都要經過直觀感知―形成表象―抽象特征―內化為概念這一過程。那該如何引導學生由具體到抽象,再從抽象到具體,經歷一個親身體驗和不斷反思的認知過程呢?
心理學研究表明,學習內容和學生的生活背景越接近,學生自覺接納知識的程度就越高。這堂課我從身邊的小事引入,讓孩子們初步感知平移的運動方式,也讓他們體會數學來源于生活;通過對粉筆盒進行平移,讓他們自己生成對平移的感知;再找一找生活中的平移,為生活經驗數學化打下基礎。
新課標指出:“動手實踐、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是學生數學學習的重要方式?!眻D形在方格圖中向哪個方向平移了幾格是本節(jié)課的難點。為了突破這一難點,我給孩子們提供了自主探究、自己思考、自己創(chuàng)造和自我實現的實踐機會,使他們能夠最大限度地投入觀察、思考、操作及探究活動中去。我鼓勵他們通過討論的方式充分展示思維過程,在傾聽中取長補短,辯證地借鑒和吸收別人的觀點,自然、流暢地將孩子們的思維引向縱深發(fā)展。
一、大預習——始于任務引領
教學不是從課堂開始。突破課堂教學的時空限制,可以從多樣化的起點開始,將學習前置,通過布置適合學生心理年齡特點的預習,以“任務引領”的方式,讓課堂教學從新課伊始就成為學生綻放光彩的巨大舞臺。
1.簡潔性
要突出預習任務的綜合性、開放性和挑戰(zhàn)性,擯棄條條框框,使得預習任務既簡潔新穎又富有趣味,讓學生不僅僅是從書本中,更多的是到生活中去發(fā)現、去思考、去探索。比如在教學蘇教版四年級上冊“角”時,我布置學生找一找身邊的角,有選擇地帶一些“角”的實物來,學生帶來了指甲鉗、小鐘面等,大大豐富了對角的感性認知。
2.操作性
預習要具有很強的操作性,要盡量避免機械重復、單調模仿,實踐性的預習任務受到學生的廣泛歡迎,他們能從中玩出知識,做出學問。比如教學蘇教版三年級下冊“年月日”一課,我布置給學生的預習作業(yè)是制作一張本年的暑期日歷??鞓返氖罴龠€沒有到來,學生需要找來往年的年歷加以參考,要仔細觀察今年的日歷找到其中的一些規(guī)律,甚至還需要家長的幫助和指導。學生均興趣盎然地完成了預習任務,并從中收獲了很多關于“年月日”的知識。
3.互動性
預習要注重學生和家長、學生和學生以及學生和老師之間的互動,讓學生在交流、合作中體驗預習的樂趣。比如“幫老師設計板書”,學生有一種身為老師的強烈代入感,在預習時能夠以更高更全面的視角去審讀課本,會自覺地去揣摩老師平時的教學環(huán)節(jié),能留意到新舊知識間的聯系以及發(fā)現一些知識中的易混點和易錯點,使得課堂教學的展開能事半功倍。
二、大探究——基于自主建構
探究活動的展開,要立足于學生的自主建構,讓知識能自然生長在學生的已有框架上。需要挖掘學生經歷“大預習”后的起點,準確找到教學的切入點和著力點。
1.摸底
要找準學生的認知起點,學生通過預習已經完成的內容,教師就不需要再重復過去的“故事”。課堂從一開始就應成為學生的舞臺,讓他們用自己的資料、舉自己的例子、講自己的故事……在交流和共享中品味學習的歡樂。
2.破點
讓學生從“以為知”到“知不足”,是教師在探究過程中主導性的重要體現。學生往往容易沾沾自喜,滿足于自己的已有知識體驗。教師要有敏銳的觸角,能把握住學生認知中的一些“想當然”的偏差,激發(fā)認知沖突,使得學生產生困惑,從而將教學引向深入。
比如教學蘇教版三年級下冊“平移和旋轉”一課。
師:一位一直夢想著環(huán)游世界的老爺爺,有一天用許許多多的氣球帶著自己的小屋飛了起來??纯矗》孔勇朴频厣吡?。老爺爺的小屋剛才做了什么運動?(平移)你知道它向哪兒平移了幾格嗎?
生1:我覺得小屋向上平移了兩格,因為平移前的小屋和平移后的小屋之間空了兩格。
生2:我不同意。大家看,小屋的這兩個拐角之間有3格,所以小屋是向上平移了3格。
生3:他們說的都不對!我是看小屋屋頂那個尖尖的點。這個點和原來屋頂的點之間有5格,所以小屋應該向上平移了5格。
……
本課中選擇的突破點來自于學生的想當然,他們的大多數都以為,兩個圖形之間空了幾格,圖形就平移了幾格。通過情境的創(chuàng)設,引發(fā)學生的爭論,讓學生產生一探究竟的沖動,就能為后繼教學的展開打好基礎。
三、大延伸——源自文化滲透
教學的結果不僅僅是為了解決問題,學生帶著問題走進課堂,要帶著思考走出課堂,讓他們在課后主動去拓展視野,突破課堂教學有限時空的制約,實現知識的升華和能力的提升。
比如在教學蘇教版五年級下冊“圓的認識”一課時,我為學生展示圓在人類文化歷史上以及生活中的廣泛應用,比如中國古代的陰陽魚圖、中國古典的圓形拱橋、著名的圓形景德鎮(zhèn)瓷器、中國傳統(tǒng)剪紙中的圓形等。其后我布置了如下作業(yè):
1.茶杯蓋為什么做成圓形的?
2.碗口為什么做成圓形的?
3.樹干的截面為什么長成圓形的?
通過課上的激發(fā)與課后的延伸,搭建溝通課內外的橋梁,讓學生在課后的探究中獲得對“圓”的更深層次體驗,讓他們領悟到圓之美、圓之妙。
一、把握優(yōu)勢在哪里
1.對 低年級引入多媒體輔助教學,生動激趣
處于學齡初期的低年級學生,學習的動力往往被學習興趣所左右。因此,在課堂的導入環(huán)節(jié)精心創(chuàng)設情境,以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為出發(fā)點,努力喚起學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可以讓學生在興趣的驅動下,主動獲取知識。多媒體這種現代化教育技術手段,正好適應孩子們的心理特點,它能使形、聲、色、動、靜發(fā)生變化,向學生展現具體、形象、直觀、聲畫并茂的視聽材料,充分調動學生的多種感官參與學習。
例如教學小學數學一年級“統(tǒng)計” 內容時,我設計課件引入“釣魚比賽”。色彩鮮艷的畫面、生動活潑的卡通人物給孩子們以美的享受,在比較真實的展現釣魚過程的同時,使他們體會到記錄的重要、方法的多樣。進而認識統(tǒng)計圖和統(tǒng)計表。又如教學一年級“確定位置”內容時,為了讓學生體會確定位置的重要性,我設計這樣的情境:播放多媒體課件(配位置示意圖),同時配合敘述“小雞第一次去姥姥家,天黑了不知道回家走那條路……”。問:“同學們,你們說怎么辦呀?”“我們一起幫助迷路的小雞找到家,好嗎?”在充滿童趣的情境中,孩子們深感幫助別人的責任重大,個個積極動腦找解決問題的方法。多媒體憑借其特有的方式,為孩子們營造了身臨其境的掌握數學知識平臺,在這個過程中也增長了他們解決問題的能力。
2.對于中年級應用現代信息技術,可以自主探究
數學課程標準提出:“動手實踐,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應成為數學學習的主要方式。在小學中年級,學生們以不滿足于應用生動活潑的多媒體課件進行學習。他們已經能較多的參與到應用現代信息技術的學習中,并在其中充分發(fā)揮自己的創(chuàng)造性思維。
例如教學小學數學三年級“對稱圖形” 內容時,我設計由教師剪紙引入,激發(fā)學生的興趣。但是只依靠課本提供的例圖,我認為是遠遠不夠的,況且例圖的內容也不夠豐富。而運用現代信息技術,從網上尋找資料,則輕而易舉地解決了上述問題。從互聯網上下載的圖片,其中有非對稱圖形、對稱圖形;在對稱圖形中有軸對稱圖形,也有中心對稱圖形。圖片范圍有植物、動物、人體、建筑物、交通工具等等,都是學生日常生活或電視節(jié)目中常見的。學生們通過觀察電腦中諸多的對稱圖形,把自己原本以有的“對稱圖形”的模糊認識與圖片中的對稱圖形產生聯系,發(fā)現自己原來理解的對稱圖形太簡單了。再見視了上下相等、左右相等、旋轉相等的對稱圖形后,學生們能較深刻的認識對稱圖形的特點,從而準確地理解“對稱圖形”的含義。
又如教學小學數學四年級“放大與縮小” 內容時,教師畫圖演示圖形很浪費時間,用計算機進行圖形放縮事半功倍,學生體驗圖形放大與縮小的效果也不一樣了。由于計算機軟件基本上都有這樣的功能,因此,我準備一些如卡通畫、小動物的圖形,讓學生按一定的比例進行放大或縮小。
同時,在學生基本理解圖形的相似后,繼續(xù)在計算機上畫一些不同比例的放大或縮小的圖形。例如,把一張小貓像的長放大3倍,寬放大2倍等。這對學生進一步體會相似的概念是很有好處的。 轉貼于
3.對高年級運用現代信息技術,可創(chuàng)造奇跡
數學的學習是一個“再創(chuàng)造”的過程。也就是說教師應該創(chuàng)造合適的條件,提供大量具體實際的例子,讓學生在實踐活動的過程中把要學習的東西,發(fā)現和創(chuàng)造出來?,F代信息技術能根據教學內容,利用多媒體集成工具或網頁開發(fā)工具將需要呈現的學習內容以多媒體、超文本、友好互動為學生提供數字化資源所創(chuàng)設的虛擬環(huán)境,讓學生作為創(chuàng)造者在真實的體驗中探索和發(fā)現,理解事物的本質,掌握數學規(guī)律。
小學高年級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大大提高,他們獨立應用多媒體、網絡的的能力也在提高。如學習圓的周長時,理解圓周率的意義是個難點??墒呛⒆觽兺ㄟ^自己查資料,比較全面的了解了圓周率的歷史,認識了我國的數學家組沖之、劉徽等。通過這樣的學習,他們不僅學到了知識,而且為我們五千年的燦爛文明感到無比自豪!又如教學小學數學六年級“利率與利息” 內容時,教師把銀行利率牌、各行業(yè)職工繳稅情況編成網頁,供學生查閱。學生們根據自己家庭的實際情況,選擇所需的信息,就可以計算出父母繳納個人所得稅的情況。學生對自己得到的材料進行分析,無疑會十分的投入,同時也保障了學生選擇學習的權利。通過在網上查閱資料,孩子們還深入了解了國家稅收的應用范圍,進一步理解“國家稅收取之于民用之于民”的道理。
再如教學小學數學五年級“平移與旋轉”內容時,我先組織學生觀察現實生活中利用平移、對稱和旋轉的圖案,然后讓孩子們說說這些圖案是如何平移、對稱和旋轉的,它們的特點又是什么?在此基礎上,我又安排學生利用計算機進行圖案設計。這是學生利用現代化手段進行創(chuàng)造性活動的好機會!如果讓學生在方格紙上設計,有些圖形做起來不容易,而且會影響圖案的美觀。但是若把它放到計算機上進行設計,就可以從一個簡單的圖形出發(fā),將圖形進行若干次的對稱、平移和旋轉,得到一系列新的圖形,形成一個圖案。開放的題目,給學生極大的想象和發(fā)揮的空間,它們可以任意馳騁在自由、輕松的世界里。最后通過學生機聯網,集體欣賞學生的作品,從中感受圖案的美、體會幾何形體的變幻無窮,享受數學帶來的樂趣!
二、注意不足在何方
在致力于運用信息技術為學生提供現實的、有趣的、富有挑戰(zhàn)性的學習內容;致力于引導學生運用信息技術主動探究、獲取知識的同時,要堅持不懈的研究和總結:
1.要認清信息技術的輔助地位,需充分發(fā)揮其優(yōu)勢,服務于教學。信息技術與學科教學的結合決不能完全代替?zhèn)鹘y(tǒng)教學。在課堂教學中使用信息技術要把握“度”,不可使“爛”,過多地用圖像、聲音刺激學生,不引導學生深入思維,會造成思維的表層化。選擇好適合整合的教學內容,并非所有的教學內容都可以整合。如果使用信息技術不當,會分散學生的注意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