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務員期刊網(wǎng) 精選范文 莊子養(yǎng)生主范文

莊子養(yǎng)生主精選(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莊子養(yǎng)生主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莊子養(yǎng)生主

第1篇:莊子養(yǎng)生主范文

轉變學習方式就是轉變那種單一的、被動的學習方式,提倡和實踐多樣化的學習方式,特別是要提倡自主、探究與合作的學習方式,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使學生的主體意識、能動性和創(chuàng)造性不斷得到發(fā)展,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意識和實踐能力。

"學生是學習的主體",這是教師普遍了解的一個教學原則。但在教育教學中卻沒有很好的貫徹與實施。面對新課程,我們必須牢記"先生的責任不在于教,而是叫學生學"(陶行知語)。應該改變讓學生跟在自己后面亦步亦趨的習慣,引導學生自主學習,讓他們成為真正意義上的學習的主人。所謂自主學習就是自我監(jiān)控下學習,這是一種高品質的學習。課堂教學中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培養(yǎng)可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

1、引導學生提出數(shù)學問題。

使學生成為學習的主體,應當給學生留有思考和選擇的機會,提出學習的問題,確定學習的目標。比如在教學《分數(shù)的初步認識》時,教師寫完課題后,問學生對于分數(shù)知道什么,還想知道什么,引導學生提出學習的問題。有的學生說想知道分數(shù)怎么讀,怎么寫;有的學生說想知道分數(shù)表示什么;有的說想知道它為什么叫分數(shù)。這時教師從學生想知道的問題中篩選并整理出要解決的問題。這種讓學生提出自己想要解決的問題的做法,能充分照顧到學生的差異,讓學生都能根據(jù)自己的情況,提出適合自己的目標,在原有水平上都得到發(fā)展。這正體現(xiàn)了新數(shù)學課程標準中的一個重要理念:不同的人在數(shù)學上得到不同的發(fā)展。

2、允許學生選擇學習方法。

學生的認知風格是不一樣的,學生的學習習慣與方式也存在差別。比如,有時學生在學習時喜歡獨立思考,有的學生則更喜歡與人交流;有的學生喜歡按一定的程度學習,有的學生喜歡獨樹一幟。每個學生都有自己偏愛的、較穩(wěn)定的學習方式和習慣。我們不應該強求一律,應允許學生選擇自己喜歡的學習方式和解決問題的方式。如上面提到的《分數(shù)的初步認識》的學習,在學習的過程中,學生會用不同的方式認識分數(shù),了解分數(shù)的特征。有的學生喜歡從現(xiàn)實的具體問題出發(fā)認識分數(shù),有的學生可能更愿意與同學交流。教師應允許學生按自己選擇的方法進行探索,這種做法為每個學生提供了自由選擇學習方法的空間,既尊重了學生的認知風格和學習方式,又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的策略意識。

3、培養(yǎng)學生調控學習過程。

自主學習強調學習過程不應由教師整齊劃一地去硬性規(guī)定。因為即使是相同內容,不同的學生在學習時所需要時間和所采用的方法也是有差異的。過去教學"9加幾"時,教師要求學生統(tǒng)一用"看大數(shù)、拆小數(shù)"進行計算,即使是學生有自己的想法,也不提倡按自己的算法進行計算,學生的方法往往被認為是"不好"的方法。長此以往學生就失去了個性,也就失去了創(chuàng)造性。新課程改革的理念強調自主學習,允許學生用不同的方法解決問題,包括用不好的方法計算。所以教學"9加幾"時,應讓學生感到,選擇那種計算方法不是課本說了算,也不是教師說了算,而是學生自己說了算,使學生獲得自主探究的成功體驗。

4、指導學生反饋學習結果

傳統(tǒng)教學中總結是一大環(huán)節(jié),而這個環(huán)節(jié)基本都是由老師來做。其實這種總結不應該只是簡單地復述一節(jié)課的主要內容,而應成為學生一種極好的自我反思的機會。指導學生通過不同的方式自我反饋學習結果,也是一個學習內容和方法總結與提高的過程。

5、給學生充分的自主學習時間。

第2篇:莊子養(yǎng)生主范文

“知效一官、行比一鄉(xiāng),德合一君,而征一國者”,這四種世俗之人,目光短淺,沉溺于利益得失,困擾于功名利祿,他們無法做到真正的逍遙?!凹∧w若冰雪,綽約若處子。不食五谷,吸風飲露。乘云氣,御飛龍,而游乎四海之外?!鼻f子告誡我們要達到一種逍遙的境界,需不役于物。這就要求處于現(xiàn)世的我們,不要迷失于金錢、名利,保持人格的純潔性、獨立性,要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其中,“無己”是逍遙游中的人生觀的最高境界,把自己融入到世界之中,從而把為世界上的一切人、事服務當做自己本就應該做的。從小的方面說,人即已忘我,便神人、圣人、至人。

莊子所闡釋的人生哲理及實踐方法有利于培養(yǎng)人們的開闊胸襟,拓展視野,在順境和逆境中都能保持良好心態(tài),從而更好地安身立命,安心立命。只要我們擁有一顆平常心,擁有坦蕩的胸懷,就能在任何情況下從容自如,處亂不驚,臨危不懼;就不會為榮辱所困擾,被禍福所左右。這是莊子獨特的人格魅力所在。莊子的這種“理想人格”對于作為國家未來建設者的學生來說至關重要。若不具備優(yōu)良的人格魅力,他們就無法迎接新時代的挑戰(zhàn)。學生的理想人格的塑造體現(xiàn)在對其人文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

中學階段是一個人的人生觀、價值觀形成的關鍵階段。由于面臨升學壓力,他們平時大部分時間埋頭于各科知識的學習,較少主動涉獵人文科學領域,尤其是我國古代的歷史文化。由于缺少深厚的文化修養(yǎng),一些學生內心世界貧乏蒼白,精神空虛,這些都反映出學生心理素質存在問題。如思想極端,自私狹隘;處理不好同學間的關系,因追求個性自由而導致趣味低下、思想和行為不文明;意志力薄弱,精神脆弱;極端自傲或自卑等現(xiàn)象。而人文素質的培養(yǎng)強調人的知識、情感和意識等全面健康地發(fā)展,并為生存競爭提供強大的精神動力。它將優(yōu)秀的文化成果進行轉化,使中學生在思想、道德、價值觀、人生觀的形成過程中得到文化熏陶,引導他們追求真、善、美。中國古典名著是進行人文素養(yǎng)的最好教材。

閱讀中國古典名著,提升中學生的人文素養(yǎng)就成了語文課堂的重要部分。中國古典名著的描寫對象囊括了社會生活的各個層面,很多作品體現(xiàn)了自然美、社會美、人情美。中國寶貴的精神文化遺產(chǎn)大多記載在這大量的文化典籍中。莊子的《逍遙游》只是滄海一粟。如《禮記》“誠者,物之始終;不誠無物,是故君子誠之為貴”的誠信精神;孟子的“舍生取義”等道義精神,孔子的“仁愛”思想等。學生可以從里面汲取道德力量,培養(yǎng)強烈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梢?,古典文學對學生的影響是潛移默化的,在潛移默化中影響他們的生活方式和社會行為,并賦予人的精神以飽滿的激情和崇高的境界,使人的生活充滿創(chuàng)造性,生活充滿樂趣。這種影響不只存在于短期的學校教育階段,而是終將伴隨他們一生的良好習慣和優(yōu)良品質,對提高學生的人文素質修養(yǎng)具有重要意義。

第3篇:莊子養(yǎng)生主范文

【關鍵詞】《庖丁解牛》 主題 探討

《庖丁解?!饭?jié)選自《莊子·養(yǎng)生主》,關于養(yǎng)生主,清人王先謙《莊子集解》釋義為:“順事而不滯于物,冥情而不攖其天,此莊子養(yǎng)生之宗主也?!苯擞械恼J為養(yǎng)生主,就是要像庖丁解牛一樣,善于尋找空隙,集中精神注意,避開矛盾,像保護刀刃一樣保護自己。有關它的含義的論述頗多,在這里,我說說個人的淺見。

養(yǎng)生的道理何在呢?

為了說明這個問題,我們首先要了解莊子生活的那個時代的背景,莊子生活在戰(zhàn)國時代,這個時代是一個非常殘忍的時代,是一個血腥的時代,這從以下兩點可以看出:司馬遷的《史記》記載的在戰(zhàn)國時生的戰(zhàn)爭的規(guī)模,以及每次戰(zhàn)爭死亡的人數(shù)都是觸目驚心的,長平之戰(zhàn),最后坑殺的俘虜就達四十多萬。再一個,就是同時代的另一個思想家-孟子也說過“爭地以戰(zhàn),殺人盈野;爭城以戰(zhàn),殺人盈城”。所以,在這個時代里,如何保全生命呢,這是擺在莊子面前的一個問題,莊子在《逍遙游》以及其他篇章都有所講述,在本文中,莊子借庖丁為文惠君解牛這個寓言,講述了保全生命的這個難題。

其次,我們要理解莊子在養(yǎng)生主作為總綱中的話,“為善無近名,為惡無近刑。緣督以為經(jīng),可以保身,可以全生,可以養(yǎng)親,可以盡年?!边@段話的意思是做了世人所謂的善事卻不去貪圖名聲,做了世人所謂的惡事卻不至于面對刑戮的屈辱。遵從自然的中正之路并把它作為順應事物的常法,這就可以護衛(wèi)自身,就可以保全天性,就可以不給父母留下憂患,就可以終享天年。

最后,我們回到課本上來,課文首先描繪庖丁解牛的情景?!笆种|,肩之所倚,足之所履,膝之所踦,砉然向然”,組成完整的解牛圖,觸,倚,履,踦這一系列藝術化、舞蹈化的動作,突出了庖丁手腳利索,活畫出這位廚師的姿態(tài)。下面則是表現(xiàn)他動作的美?!白嗟厄d然,莫不中音,合于《桑林》之舞,乃中《經(jīng)首》之會”,這就是說刀伸進皮肉里,發(fā)出的聲音,沒有不合上拍子的,跟《桑林》舞一樣美妙。生動地描寫出庖丁動作的節(jié)奏感,表現(xiàn)了一個至高境界,當他把牛分解完畢之后,“提刀而立,為之四顧,為之躊躇滿志”,悠然得意,似乎獲得了美的飽嘗,連從旁觀看他解牛的文惠君也再三發(fā)出“善哉”之嘆,“嘻,善哉!技蓋至此乎?”本領怎么會這么高明呢?這句發(fā)問,引起了庖丁的議論。庖丁談到他解牛的經(jīng)歷,“始臣之解牛之時,所見無非牛者?!币婚_始宰牛的時候,在眼中把牛看成是一頭整牛。三年之后,未嘗見全牛也。所見的不是全體,而只是牛的結構。之所以不再把牛看成一個不可分的整牛,是因為對牛的生理結構已經(jīng)爛熟于心,它給予庖丁的感覺是可以自由拆卸的零件了,這反映了庖丁技術的精進。接著是寫庖丁在解牛時的具體的感受,“以神遇而不以目視,官知止而神欲行。依乎天理,批大郤,導大窾,因其固然。”庖丁解牛已達到了如此高妙的地步,他不是憑五官的感覺來感觸牛,而是憑自己的感受來解牛,在這里,五官作用已經(jīng)到達熟透而升華的境地,精神的作用可以說是入乎奇妙了。這是什么原因?庖丁作了自我解釋:“依乎天理,批大郤,導大窾,因其固然?!边@就是說要按照牛本來的情形,依據(jù)天生的結構,分開自然的縫隙,通過那自然的空當,只須輕輕一割,牛就“謋然已解,如土委地”了?!氨斯?jié)者有間,而刀刃者無厚,以無厚入有間,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p>

庖丁的經(jīng)驗,非僅僅是解牛的經(jīng)驗,而是悟道的經(jīng)驗?!耙篮跆炖怼?、“因其固然”、“以無厚入有間”,何止適于解牛,任何工作,一切活動,皆當如是。故文惠君曰:“善哉!吾聞庖丁之言,得養(yǎng)生焉?!别B(yǎng)生的秘訣,就在于不要用自身這個“刀”去折生活中的枝經(jīng)肯綮,而要“以無厚入有間”。認為采用躲避矛盾、順應自然的方法,就可以保身養(yǎng)親。

第4篇:莊子養(yǎng)生主范文

無可否認,道教養(yǎng)生學是承繼道家養(yǎng)生學而來的,沒有道家養(yǎng)生學,就沒有道教養(yǎng)生學。道家養(yǎng)生學根源于《道德經(jīng)》、《莊子》的養(yǎng)生理論,甚至包括秦漢乃至魏晉玄學,如《呂氏春秋》、《淮南子》等文獻所蘊涵的養(yǎng)生思想。而道教養(yǎng)生學則是吸收了道家思想,發(fā)展為注重生命、追求長生的養(yǎng)生思想。雖然二者共同尊奉《道德經(jīng)》、《莊子》為主要經(jīng)典?而且都尊崇“道”的觀念,但是內涵、旨趣和追求實有很大不同。道家學者注重養(yǎng)性或修性方面。而道教學者注重養(yǎng)命長生方面。這樣粗略區(qū)分,不能被片面理解為修性和修命的截然對立。道家學者也不排斥長生久視,道教也明確提倡性命雙修的煉養(yǎng)途徑??傊兰茵B(yǎng)生學和道教養(yǎng)生學關系十分密切,二者既不可混同,又不能截然分開。

道家養(yǎng)生學體現(xiàn)在養(yǎng)性、養(yǎng)氣、主靜、制欲等方面,有著極為豐富的內容,是中華民族乃至整個人類的一份寶貴的精神財富。道家養(yǎng)生學認為,養(yǎng)生在養(yǎng)性。在《道德經(jīng)》中老子就開始探討人性和養(yǎng)性問題,不斷啟發(fā)人們思考人的本性、本質,如何區(qū)別于動物的質的規(guī)定。雖然老子未直接提出“性”或“人性”的概念,但從中可以深刻體味到老子關于人性和養(yǎng)性的獨到見解。莊子也承襲和發(fā)揮了老子的思想。他們強調人性具有自然性和超越性。所謂自然性,是指人的本性具有其原始性、先天性,自然而然、不待人為的特征?!耙娝乇?,少私寡欲”(《道德經(jīng)》第9章),“摶氣致柔,能嬰兒乎?”(《道德經(jīng)》第10章)就是這種自然性的體現(xiàn)。道家養(yǎng)生學摒棄儒家關于人性善惡的論辯,老莊講究人性的超善惡性、超道德性,提出“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義,失義而后禮”,“夫禮者,忠信之薄而亂之首也”(《道德經(jīng)》第38章)。從自然性、超善惡性的人性觀出發(fā),老莊提出以“固性”、“全性”為宗旨的養(yǎng)性說,否則將“鳧脛雖短,續(xù)之則憂;鶴脛雖長,斷之則悲”(《莊子?駢拇》)。老莊繼承和發(fā)展中國古代哲學中“氣”的概念,“萬物負陰而抱陽,沖氣以為和”(《道德經(jīng)》第43章),“通天下一氣耳”(《莊子?,知北游》)、“游乎天地之一氣”(《莊子?至樂》),突出了“氣”的根源性特征,所以養(yǎng)氣就有了養(yǎng)生學意義上的根據(jù),體現(xiàn)了“氣”的根源性和普遍性。在哲學范疇動和靜上,道家突出靜的地位和作用,在養(yǎng)生實踐上普遍倡導主靜說?!爸貫檩p根,靜為躁君”(《道德經(jīng)》第26章),“夫物蕓蕓,各復歸其根,歸根日靜,靜日復命,復命日常,常乃久”(《道德經(jīng)》第16章),肯定了“靜”的重要性,并且提出“致虛極,守靜篤”(《道德經(jīng)》第16章)六字養(yǎng)生要訣。道家主張制欲。欲與養(yǎng)生有著直接的聯(lián)系,因此道家養(yǎng)生特別注重對欲望的控制?!安灰娍捎?,使民心不亂”,“常使民無知無欲”(《道德經(jīng)》第3章),認為多欲是扭曲人性、損害生命的根源,通過對欲望的控制,調節(jié)身心,滿足健康需求,從而達到養(yǎng)生的目的。道家養(yǎng)生學主要體現(xiàn)在以上四種養(yǎng)生主張,為中國養(yǎng)生學營造了一個基本的概念系統(tǒng)和養(yǎng)生思想文化氛圍。

相對于道家養(yǎng)生學,道教養(yǎng)生學主要特征是對生命的尊重。主要體現(xiàn)在長生不死的、“我命在我不在天”的珍視生命觀念以及豐富多彩的養(yǎng)生實踐三個方面。

作為,道教將道家經(jīng)典神格化,給予某些概念和命題以神學的理解和發(fā)展,甚至和人體相對應,促成道家養(yǎng)生學向道教養(yǎng)生學的順利過渡。道教是以長生不死和飛升成仙為主要目的,道教養(yǎng)生首要的問題就是誕生思想,“神仙者,所以保性命之真,而游于外者也。聊以蕩意平心,同死生之域,而無怵惕于胸中”(《漢書?藝文志》),所以,追求神仙長生不死、超脫物外就成為道教養(yǎng)生學的精神動力。方法上提倡“形解銷化”,即通過煉養(yǎng)使肉體蛻化成仙;另一面依于“鬼神之事”,即通鬼神。因此,道教養(yǎng)生具有的目標。盡管葛洪在《抱樸子》中才明確提出“我命在我不在天”的命題,早在道教經(jīng)典《太平經(jīng)》中就較多表現(xiàn)了強調尊重生命的養(yǎng)生思想?!胺蛉苏?,乃天地之神統(tǒng)也。滅者,名為斷絕天地神統(tǒng),有可傷敗于天地之體,其為害甚深,后亦天滅煞人世類也?!?《太平經(jīng)合校》卷40)雖然天地生人,但人與天地的關系,首先還是注重人類維持生命的方面。道教養(yǎng)生學提倡貴生,即首先要尊重生命,維持生命的存在,所以道教養(yǎng)生隨著道教的發(fā)展也愈益重視與養(yǎng)生有關的道教醫(yī)學。許多道教人物也是著名醫(yī)學家,如孫思邈、葛洪、陶弘景等,近代如陳攖寧。道教養(yǎng)生學的突出特征是具有豐富多樣的養(yǎng)生實踐。養(yǎng)生方法除丹法外,有守一、存思、守竅、導引、按摩、叩齒、咽津、房中、服氣、胎息、辟谷等。其中丹法又包括外丹和內丹。外丹即煉丹術,為中國養(yǎng)生學的瑰寶,被視為化學的先聲。而內丹以人體自身為爐鼎,通過對精、氣、神的內煉使人體壽命得到延長,以達到養(yǎng)生的目的。

第5篇:莊子養(yǎng)生主范文

1、莊子屬于道家學派。

2、莊子(約公元前369年—約公元前286年),名周,戰(zhàn)國時期宋國蒙人。戰(zhàn)國中期思想家、哲學家、文學家,莊學的創(chuàng)立者,道家學派代表人物,與老子并稱“老莊”。

3、莊子因崇尚自由而不應楚威王之聘,僅擔任過宋國地方的漆園吏,史稱“漆園傲吏”,被譽為地方官吏之楷模。他最早提出的“內圣外王”思想對儒家影響深遠。他洞悉易理,指出“《易》以道陰陽”,其“三籟”思想與《易經(jīng)》三才之道相合。其文想象豐富奇特,語言運用自如,靈活多變,能把微妙難言的哲理說得引人入勝,被稱為“文學的哲學,哲學的文學”。其作品收錄于《莊子》一書,代表作有《逍遙游》《齊物論》《養(yǎng)生主》等。

(來源:文章屋網(wǎng) )

第6篇:莊子養(yǎng)生主范文

一、莊子思想的人文性

(一)尊重生命,關懷生命。

莊子于《內篇》所述:“夫大塊載我以形,老我以生,失我以老,息我以死。故善吾生者,乃所以善吾死也?!保ㄇf子內篇大宗師第六)他所闡述的,無非是陳述一個長于生活者,必也長于看待死亡,反之亦然。一個尊重生命,熱戀生命的人,才會懂得如何去享受生命,創(chuàng)造更有意義的生命,讓生命充實而有活力。一個漠視生命,厭棄生命的人,斷然不會去尊重生命,關懷生命,只會日復一日地無聊打發(fā)生命,甚至去扼殺別的生命。對生命的敬重是人類的終極關懷,是最為高級的價值關懷。一個懂得生命、尊重生命的人,他必然有自己的堅守,他不會暴殄天物,物喪其性,必然不會敝履紅塵,自了其生。他會在自己精神的引航下向自己的航線堅定地走下去。這種情懷在物欲橫流、人為物役的時代尤為珍貴。莊子散文的核心就是對人的肯定。

(二)獨立自由,自尊自強。

自由,是人類永遠追求的夢想,是人類的終極性價值和終極追求。獨立為人類最為高貴的品質。只有不依不傍才可能走向自由,獲得自尊和獲得別人的尊重。這種獨立自由精神的人才是健全的人。在《養(yǎng)生主》中,莊子表述其自由、自尊的思想,說道“澤雉十步一啄,百步一飲,不蘄蓄乎樊中。神雖王,不善也?!睗娠綦m然在野外求食艱難,“十步一啄,百步一飲”,但它并不希望把自己束縛在籠子里,囚籠的生活雖然條件優(yōu)越,飲食不愁,但失去了獨立,失去自由,失掉了尊嚴,也就失去了真正的幸福。這種出污泥而不染的獨立自尊,也是我們今天在教學中,培養(yǎng)中學生健全人格的一筆寶貴財富。

(三)順應自然,返樸歸真。

莊子崇尚精神自由,把達到獨立無待,絕對自由的“逍遙游”作為人生哲學的最高境界。所謂“逍遙游”就是沒有任何束縛地,自由自在的活動,達到這一境界的人,即莊子散文中的真人,神人或圣人。這些理想人格的特征,莊子概括為:“至人無己,神人無功,圣人無名”(《逍遙游》)。順應自然才能返樸歸真,莊子的“返樸歸真”的理想,意在矯正澆薄浮華,巧詐虛偽的頹風,呼吁保持人自然純樸的本真天性。

(四)和諧沖淡、寬容豁達。

中國哲學的最終目的是人與自然、人與社會、人與自身的和諧,和諧是中國哲學的基本特征。莊子在《天道》里說:“夫明白于天地之德者,此謂之大本大宗,與天和者也;所以均調天下,與人和者也。與人和者也,謂之人樂;與天和者也,謂之天樂?!?然而,現(xiàn)實生活又是充滿著各種矛盾和沖突的。莊子深刻地認識到如果人不能正確地協(xié)調好與外部環(huán)境的關系,將會造成過重的心理負擔,將有害于個體身心健康和正常生活。在社會生活中人們相處時,由于事物的復雜性以及人們認識水平的差異性,難免產(chǎn)生誤解和矛盾,如果大家都豁達大度,寬容諒解,則有利于矛盾的解決和人際關系的和諧。反之則矛盾加劇,人際關系惡化。一個人長期生活于人際關系緊張的環(huán)境中,將不利于人的身心健康,會使人格扭曲,甚至為了丁點小事也會使人的行為走極端,產(chǎn)生一些令人扼腕痛惜的悲劇。

二、莊子人文性思想的語文教學實踐

(一)平等對話、合作互動。

民主開放的教學環(huán)境是發(fā)展學生個性的沃土。語文教師要轉變職業(yè)角色,以新形象、新姿態(tài)來渲染民主開放的教學氛圍,使學生全身心投入到學習中去。新的教學理念指出“教師是學習活動的組織者和引導者?!彼^組織者,即教師必須改變自身是知識的擁有者和真理的化身的傳統(tǒng)偏見,還學生主體地位。所謂引導者,即教師要以思想經(jīng)驗和學術諸多方面的人生積淀來引導學生成長,明確自己的職責是幫助學生成長的知心朋友,而不是獨攬真理的權威。

民主開放的教學環(huán)境是引導學生自我激勵、喚醒、發(fā)現(xiàn)和建構的地方,需要師生之間,學生之間知識的匯聚,思維的碰撞,思想的交鋒,情感的融合,尤其是要將教育者的教育轉化為受教育者的教育。 轉貼于 這樣的課堂是一個允許,包容,甚至鼓勵學生“犯錯誤”的地方,因為探險是人的天性。學生需要在關心、安全、理解、支持和保護的條件下,才能開展有利于身心健康發(fā)展的探險活動。在這種民主開放的教學環(huán)境中使學生的人格受到良好的培育。

(二)激發(fā)興趣,拓寬視野。

莊子散文蘊涵豐富的人文資源,但現(xiàn)行中學語文教材中選入的篇章是十分有限的。所以,在教學中拓展學習其散文是十分必要的。但又不能是強迫式,而應激發(fā)學生興趣,讓其積極主動的學習。在學習過程中,要真正收到實效。那么老師的指導是必要的。

第一,指導閱讀范圍。如學習《秋水》(節(jié)選)后指導學生讀完整的《秋水》,使學生了解莊子的世界觀,還有學完《庖丁解?!泛笠髮W習《養(yǎng)生主》等。針對學生實際學習能力適度拓展學習范圍,擴大學生知識面。

第二,指導學生開展辯論、演講,寫小論文,辦墻報等活動。如學習《逍遙游》后可開展以“從《逍遙游》看莊子人格境界”、“我眼中的莊子”、“《逍遙游》中的自由”為主題的論文評比或者辯論活動,使學生在搜集資料,觀摩評比中學會交流和合作、寬容和理解,提高自身的人文素養(yǎng)。

三、莊子散文教學中應注意的問題

作為道家文化代表之一的莊子,他以獨特的視角來關注世界,拓寬了人類的視野。他對現(xiàn)實生活的冷靜分析、高度概括,對一些傳統(tǒng)觀念的挑戰(zhàn)和批判對后世影響極深。這些思想既有積極意義,也有消極影響。為此,在教學實踐中,以莊子散文陶冶學生性情,提高人文素養(yǎng)時,應注意做到以下幾點。

(一)吸取精華,去其糟粕。

莊子散文博奧精深,許多倫理概念十分抽象,人們對它的理解和詮釋往往見仁見智、各有側重。我們在探究其散文中的人文思想時,一定要善于理解和區(qū)分哪些是正面的、精華的部分,哪些是負面的、糟粕的內容。其寓言中的唯心主義、相對主義、絕對自由等觀點當然不足為訓,有些還必須批判剔除,但其中還有許多寓言由于蘊涵著前人豐富的經(jīng)驗,或者是形象驚世駭俗,出人意表,往往帶來更豐富的積極意義,具有極高的價值。如《逍遙游》開篇有關鯤鵬的描寫帶有神異色彩,大鵬形象原本是說明“有待”,但它又遠遠超出了說明“有待”,它更能表現(xiàn)人們向往自由,鄙棄禮俗,一往無前和百折不撓的精神和勇氣。這個形象客觀上給古今無數(shù)讀者帶來了積極向上的藝術享受。唐代偉大詩人李白讀后就寫有《大鵬賦》,極力贊美大鵬“雄姿壯觀”,以寄托自己的胸懷。所以,對莊子散文,一方面,我們要充分認識和發(fā)揮其積極作用,另一方面又必須清醒認識并力求避免其消極的影響,做到取其精華,去其糟粕。

(二)拓寬視野,沙里淘金。

“新課標”強調在閱讀教學中“要指導學生到更廣闊的閱讀天地中獲取信息,豐富知識,陶冶情操。”因此,在教學實踐中,我們要深入理解并適當拓展,引導學生擴大視野,將閱讀和研究的觸角突破教材的限制,涉及到更多的莊子散文作品上,使學生在|廣泛的閱讀中披沙揀金,去偽存真。如在學習高中語文課本中《秋水》(節(jié)選)部分時,可以適當擴大學習范圍,涉及全篇內容。文字開篇寫河伯因看到黃河水漲而自鳴得意,以為“天下之美為盡在己”,后來看到大海的浩瀚無邊時,才意識到自己的渺小和不足。這則寓言學生很易得到這樣的寓意:宇宙無窮,知識無盡,人對客觀世界的認識永遠沒有窮盡,因此學無止境;天外有天,人外有人;那些坐井觀天、固步自封、驕傲自滿的認識是十分有害的等等。當然,這些“曲解”是無可厚非的,也是應該鼓勵的。同時,我們更應鼓勵學生獨立探究,勇于質疑。閱讀了《秋水》篇后,才發(fā)現(xiàn)其本意是要通過大(大海)小(黃河)的對比,揭示事物的相對性,闡明“道”的難窮。只有閱讀了全文才能把寓意上升到一個抽象、概括的高度。

第7篇:莊子養(yǎng)生主范文

1、戰(zhàn)國中期道家學派代表人物,思想家、哲學家、文學家,莊學的創(chuàng)立者,與老子并稱“老莊”。莊子,姓莊,名周,戰(zhàn)國時期宋國蒙人。

2、因崇尚自由而不應楚威王之聘,僅擔任過宋國地方的漆園吏,史稱“漆園傲吏”,被譽為地方官吏之楷模。最早提出的“內圣外王”思想對儒家影響深遠。洞悉易理,指出“《易》以道陰陽”,其“三籟”思想與《易經(jīng)》三才之道相合。其文想象豐富奇特,語言運用自如,靈活多變,能把微妙難言的哲理說得引人入勝,被稱為“文學的哲學,哲學的文學”。代表作品為《莊子》,其中名篇有《逍遙游》《齊物論》、《養(yǎng)生主》等。

(來源:文章屋網(wǎng) )

第8篇:莊子養(yǎng)生主范文

關鍵詞:王先謙;《莊子集釋》;《莊子集解》

我在閱讀《莊子集釋》時,發(fā)現(xiàn)王先謙為《莊子集釋》所作的序言中沒有任何對《莊子集釋》的褒揚之詞,并且對《莊子》的看法甚多。有趣的是,王先謙卻于宣統(tǒng)元年著成《莊子集解》,究竟是什么原因使得王先謙對莊子的看法發(fā)生了這么大的轉變,由對莊子之學的不屑到花費苦工為《莊子》作注本。此次閱讀《莊子集解》和《莊子集釋》,對王先謙的心境以及當時的社會歷史環(huán)境有了一定的認識,在此淺談我的看法。

一、解讀《莊子集釋》與《莊子集解》的序言

以下是我對《莊子集釋》序言的淺薄釋義:

“子貢挈水之槔,而h丈人笑之。今之C械C事,倍於槔者相f也。使f子之,奈何?U|氏於角,伏尸等f,逐北旬日。今之U|氏不知其滓玻而f子奈何?”①

莊子說過,子貢認為汲水用桔槔是最有效率的,但是遭到了漢陰丈人的嘲笑,而我們今天的機械、機事超出桔槔的地方何止萬倍。讓莊子見了,又會怎么辦呢?莊子還說過蠻氏之國和觸氏之國為了爭奪地盤而打仗,伏尸數(shù)萬。而今天,蠻氏之國和觸氏之國不知道有多少,莊子又能怎么辦呢?

“是故以S帝榫而有蚩尤,以榫而有咧?、宗、?、胥敖。S帝、蚍嗆檬亂玻然而欲起,刑其人,其不能以o治,Q矣。彼f子者,求其g而不得,⒅皙立于廖之野,以幸全其身而S其身,踝慵疤煜攏 雹

因此,當黃帝為君時,有蚩尤在作亂。當堯做君主時,有叢枝、宗、膾、胥敖作亂。黃帝和堯不是好事的人啊,但是他們仍然想要征伐國家,用兵攻打,不可能用虛靜來治理天下。像莊子,想尋求虛靜之道來拯救亂世,但是做不到,也就只能獨立于廖闊之野,用保全自身性命來使得自己悠然閑適,莊子的虛靜之道怎么能用在天下的治理上??!

“x演樾W,o解c胡羯之氛;唐尊檎,o救c安史之y,徒以世主侈,澹末俗利欲,庶有一二之助焉?!雹?/p>

到了晉代,莊子之學發(fā)展成為玄學,但這對解決胡羯迫在眉睫的威脅沒有作用;到唐代,把《莊子》尊為經(jīng)書,但它對安史之亂也沒有起到作用,要說這部書的價值,也就是幫君主清蕩了些許侈之心,幫小人物們看淡了一些利益與欲望,只是有幾分小作用而已。

以下是我對《莊子集解》序言的淺薄釋義:

“夫古之作者,M必依林草,群B~哉:余^f生甘曳尾之辱,s拗聘,可^m埃富F者也。然而J粟有,冉混院櫻幌德畝行,通]於梁魏;fw王之殿,意q存乎W世。遭惠施三日大素,其心E不能於同之友,r於子乎!吾以是知f生非果能避以全其道也。”④

古代的著書之人難道一定要依傍山林野草,成群的鳥魚嗎?我看莊子雖甘心忍受屈辱,他可以說是把富貴不放在心上的,但還是會出門借米,會上朝謁見梁魏趙的國君,他還是存有救世的想法的?;菔┰趪鴥冗B續(xù)三日行大素,他的心跡不能被同聲相應的朋友莊子諒解?;菔┲詴@樣做,王先謙認為是莊子不是真的能完全回避世俗名利來全其道的人吧。

“奚取夫空名之仁x,co定之是非?其志已,其~遇激。後世浮慕之以成俗,此x生者之咎,咎M在哉!”⑤

在殘暴的世界里,仁義只是一種空名,孰是孰非怎么能分辨得清呢?他的心志已經(jīng)受傷了,所以言辭才會過激。后世的讀書人追慕莊子的言論,但卻不考慮這些特定的背景。這是讀莊子書的人的過錯,難道過錯在書嗎?

“余治此有年,I其要,得二Z焉,曰:“喜怒哀罰不入於胸次。”`L持此以樾l(wèi)生之,而果有益也。噫!是t吾也夫!”⑥

王先謙治《莊子》已經(jīng)有些年歲了,體會全書的要領,得到兩句話,“喜怒哀樂,不入于胸次”。王先謙曾把這句話作為養(yǎng)生的原則,也果真有益處啊。這樣說來,莊子也算是他的老師。

二、王先謙對莊子之學的態(tài)度轉變

通常史學論著的序言主要是對該著作的學術價值進行評價,而在《莊子集釋》的序言中并未看到王先謙對該書學術價值的評價。他所作的序言中沒有任何對《莊子集釋》的褒揚之詞,并且對《莊子》的看法甚多,文中出現(xiàn)“使f子之,奈何?”、“而f子奈何”、“使f子之,得毋曰‘此q吾之糟粕’乎?”等語句,他甚至認為郭慶藩撰寫《莊子集釋》也只是因為《莊子》行文奇絕(“而其文又^奇,郭君弁娌灰眩因有集之作”⑦)。

就在郭慶藩的《莊子集釋》問世后,思賢書局刊印出版了一部《莊子集解》,再看這部書的作者,竟是王先謙。在閱讀王先謙自己所撰寫的《莊子集解》的序言后,我們會發(fā)現(xiàn),王先謙對莊子之學的態(tài)度發(fā)生了巨大轉變。

王先謙的這篇序言,沒有對玄理進行糾纏,他的意思大致就是:莊子痛恨當時的局勢,但他卻無力救世,只好借玄理來修養(yǎng)心性。王先謙把莊子說的“喜怒哀樂不入于胸次”作為養(yǎng)生的原則,他甚至還替《莊子》鳴不平(“後世浮慕之以成俗,此x生者之咎,咎M在哉!”⑧)。

三、《莊子集釋》與《莊子集解》寫作的歷史背景

從《莊子集釋》的序言中,我們明顯看出他把莊子之學的嘲諷,但值得注意的是序言的落款“光緒二十歲次甲午冬十二月,長沙愚弟王先謙謹撰”。光緒二十歲次是公元1894年,的失敗標志著三十余年的的失敗,使所取得的近代化成果化為烏有,中國的國際地位逐步下降,這樣的劇變使得傳統(tǒng)的莊子之學受到強大的沖擊。面對動蕩不堪的時局,王先謙不再把心思放在學術問題上,而是把心緒聚焦在實用價值上,認為治學講求的是實用。在這篇序言中,王先謙反復陳述“使莊子見之,奈何”,“而莊子奈何”,清王朝國正在遭受列強的侵害,“而莊子奈何”?

我們再注意一下《莊子集解》這篇序言的落款處,“宣統(tǒng)元年七月”。宣統(tǒng)元年即1909年, 1909年距離爆發(fā)的時間已經(jīng)過去15年。在宣統(tǒng)元年年初,載灃下令各省在1909年內成立咨議局,要求實現(xiàn)立憲組閣。在興起之初,王先謙曾痛批梁啟超,認為他有謀反之心。如今面對攝政王載灃一手督辦的立憲組閣,面對這樣自上而下的改革,他盡管心有不滿,也難以言說。在后的十五年里,維新變法,八國連聯(lián)軍侵華,立憲組閣等重大事件的發(fā)生使王先謙意識到了個人力量的渺小,盡管痛恨當時的時局,但卻無力救世。王先謙由對莊子之道的不屑,變?yōu)樽鸱钋f子的內圣之道--“喜怒哀樂不入于胸次”,無奈之情溢于言表。王先謙對莊子之學的態(tài)度轉變與他所處的時代環(huán)境有著密不可分的聯(lián)系,特殊的社會歷史環(huán)境甚至會對人的思想造成沖擊性的影響。

[注釋]

①郭慶藩:《莊子集釋》,北京:中華書局,2004年版,第一頁。

②郭慶藩:《莊子集釋》,北京:中華書局,2004年版,第一頁。

③郭慶藩:《莊子集釋》,北京:中華書局,2004年版,第一頁。

④王先謙:《莊子集解》,陜西:三秦出版社,2004年版,第一頁。

⑤王先謙:《莊子集解》,陜西:三秦出版社,2004年版,第一頁。

⑥王先謙:《莊子集解》,陜西:三秦出版社,2004年版,第二頁。

⑦郭慶藩《莊子集釋》,北京:中華書局,2004年版,第二頁。

第9篇:莊子養(yǎng)生主范文

陰陽亦是道教生命倫理中最為重要的范疇。道教的陰陽之說繼承了先秦道家的道論及陰陽理論,同時又受到《周易》和中國古代陰陽五行學說的影響。老子以道為本,但道的運動亦須借助陰陽的力量?!兜赖陆?jīng)》說:“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萬物負陰而抱陽,沖氣而為和”。二即陰陽,由道產(chǎn)生;陰陽相交,產(chǎn)生沖氣以為和,天地萬物遂于陰陽相反相成中化生。所謂“和”,即指陰陽的平衡、和諧、合生的和合狀態(tài)。

老子之后的莊子,進一步將陰陽的觀念具體化。他說:天地之間無非一氣,此氣包括陰陽。在他看來,道之所以能化成萬物,是因為道蘊涵著陰陽兩個相反的方面,宇宙萬物亦都包含著陰陽正負兩個方面,陰陽的互相交通,互相作用,而形成了和,和為萬物生成的基礎。知曉這個道理,追求萬物的合和,就是依乎天理,就是體道。《莊子?養(yǎng)生主》說:“為善莫近名,為惡莫近刑,緣督以為經(jīng),可以保身,可以全身,可以善親,可以盡年”。被后人認作是莊子養(yǎng)生綱要的話,其實質就是依其天理追求至和的境界。莊子認為,和是陰陽平衡的唯一標準,陰陽平衡也是人體機能的正常體現(xiàn),是養(yǎng)生保命中應該遵循的客觀規(guī)律。

在繼承道家思想的基礎上,道教成立之初即將陰陽學說向修道養(yǎng)生方面大加發(fā)展?!短浇?jīng)》依老莊的道論與氣化之說,圍繞人的養(yǎng)生認為,人本于陰陽之氣,氣轉為精,精轉為神,神轉為明。故欲修長壽者,“當守氣而合神,精不去其形,念此三合為一,久則彬彬自見。身中形漸輕,精益明,光益精,心中大安,欣然若喜,太平氣應矣”。這就明確指出,人的生命活動,精氣神的變化運煉,都是陰陽二氣和合交流的結果。

經(jīng)中還用生動的比喻,說明精氣神三者的緊密關系:“陰氣陽氣更相磨礪,乃能相生。人氣亦輪身上下,神、精乘之出入。神、精有氣,如魚有水,氣絕精、精散,水絕魚亡;故養(yǎng)生之道,安身養(yǎng)氣,不欲數(shù)怒喜也”。進而,還指出三者之間相互依存、共保生命的辨證關系:“神者乘氣而行,精者居其中也,三者相助為治,故人欲壽者,乃當愛氣、尊神、重精也”。

愛氣、尊神、重精,這是《太平經(jīng)》養(yǎng)生法的三大要點,也是后來的養(yǎng)生家們共同遵循的修煉法則。在此之前,各種養(yǎng)生之說大多偏重一點,是《太平經(jīng)》首次將三寶并列,強調三寶同煉陰陽和合,并將其說視為“道之根柄”、“神靈之至意”,從而推動了道教養(yǎng)生學的完善。

與《太平經(jīng)》同一時期的《周易參同契》融神仙家的煉丹術、黃老道論和易理為一體,互相參合,系統(tǒng)地講述了煉丹修仙的理論與法訣,它的核心思想仍然是陰陽和合的觀念。在道教看來,這個“易”的來源,是取象于日、月,日月的運行最合陰陽變化的規(guī)律,故養(yǎng)生內煉應法日月的運行而采陰陽的精華。

按照《周易參同契》的觀點,人的身體來自天地,它本身就是一個小型宇宙,而與自然界的大宇宙息息相通。元代愈琰《易外別傳?序》說:“魏伯陽《參同契》之學也,人生天地間,首乾腹坤,呼日吸月,與天地同一陰陽?!兑住芬缘狸庩枺什柦琛兑住芬悦髌湔f”。又在《周易參同契發(fā)揮》中說:“修丹者法天象地,則身中自有一壺天地”。體內能量流的運行,與日月的運行遵循著同一節(jié)律,所以可以把天文學中的周天節(jié)律看作是內氣運行的尺度,或者說將后者看成是前者緊縮了的過程,這在道教丹法中叫做“攢簇之法”。即從一刻的功夫,奪萬年之造化,或加速外界物質的變化以煉成外丹,或延緩衰老元素的轉化以結成內丹,這就是道教煉丹術的核心內容。

以陰陽學說為指導思想,在其養(yǎng)生的實踐中道教主張形神統(tǒng)一,性命雙修。形神的關系就是身心的關系。從兩者的關系來認識人體健康與長壽的思想,早在先秦時便產(chǎn)生了?!饵S帝內經(jīng)》認為上古之人能終其天年,壽百歲乃去,是因為他們做到了“形與神俱”?!肚f子?知北游》說:“人之生也,氣之聚。聚則為主,散則死”?!豆茏?內業(yè)》指出:“精也者,氣之精也”。這些論述中的精、氣,是指一些精微的物質,是形成人體―――形的基本原素;神則代表人體精神方面的因素,如感知、思維、情緒等。神依形(精、氣)所在,而形靠神而立;或說神是形的主宰,形是神的載體,形神和合,即呈現(xiàn)生命的健康狀態(tài)。

古代養(yǎng)生家正是通過各種方法的運用,追求形神和合的健康狀態(tài)。但依據(jù)對形神關系的不同認識,或重養(yǎng)形,或重養(yǎng)神,從而形成了以方仙道為代表的養(yǎng)形派與以老莊為代表的養(yǎng)神派。這兩派興衰相替,各有所長,反映了我國先人們在人體科學方面認識發(fā)展的曲折過程。

考其歷史,道教的主要淵源即為方仙道與老莊派。既然如此,養(yǎng)形與養(yǎng)神派的觀點與方法均被道教吸收,并加以有機的融合,從而建立形神統(tǒng)一的生命觀與內外并重的養(yǎng)生法?!短浇?jīng)》中論述說:“凡事人神者,皆受之于天氣,天氣者受之于氣也。神者成氣而行,故人有氣則有神,有神則有氣,神去則氣絕,氣亡則神去。故無神亦死,無氣亦死”。這是從元氣論出發(fā),說明精神和形體是統(tǒng)一的一體。兩者互相依存,不可分離;“神精有氣,如魚有水,氣絕神精散,水絕魚亡”。可見,形神統(tǒng)一的基礎是物質,精神不能離開形體而獨立存在。

從這一點出發(fā),《太平經(jīng)》中提出了常合形神的“守一”之道。它說:“人有一身,與精神常合并也。形者乃主死,精神者乃主生。常合即為一,可以長存也”。這里所說的“一”,即形神依存的狀態(tài)。世人有生有死,“?;季耠x散不聚于身中,反令隨人念而游行也。故圣人教其守一,吾當守一身也。念而不休,精神自來,莫不相應,百病自除,此即長生久視之符也”。這是從人身形神統(tǒng)一的觀點,來建立其煉養(yǎng)理論。

與《太平經(jīng)》觀點相比較,葛洪的形神論更具合理的成分。他說:有因無而生,形須神而立形又為神之宅?!侗渥觾绕?至理》:“故譬之于堤,堤壞則水不留矣;方之于燭,燭糜則火不居矣。形勞則神散,氣竭則命終”。把命比作河堤、蠟燭,把神比作水、火,說明堤壞則水充蕩,燭盡則火熄滅,所得的結論是:精神依附于形體。這是樸素唯物主義的觀點,亦與古醫(yī)經(jīng)的理論相契合。

早期道教養(yǎng)生家的這些論述,都一致肯定了形神相存。因此,人們要想獲得健康長壽,就必須注意將養(yǎng)形與養(yǎng)神并重同修。對此唐代吳筠《形神可固論》作了專門的論述。他認為,人是依靠自己體內的精、氣、神而生存的,這個身體,也就是“道之器”,應該注意保養(yǎng)。要想獲得長生,就必須修道,煉養(yǎng)體內的精、氣、神。他說:“知之修煉,謂之圣人,奈何人得神而不能守之,人得氣而不能采之,人得精而不能反之。己自投逝,何得怨天地而不佑?!薄叭酥畾馀c精神,易濁而難清,易暗而難明,知之修煉,實得長生?!狈粗?,如果沉淪于色、香、味以快其情,以惑其志,以亂其心,敗身逆道,忘形沉骨,必至早夭短命。此外,他還指出,有身不加修煉,而用祈神拜佛的方法去求長壽,就如同“止沸加薪”一樣枉費心機,毫無意義。正確的方法只有一條,那就是“形之與神,常思養(yǎng)之”。

道教著作中有關形神關系的論述很多,其基本傾向都是主張形神依存、身心一體。以此為核心,形成了道教養(yǎng)生學形神統(tǒng)一的生命觀。這一觀點對我國古代養(yǎng)生學的發(fā)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它奠定了我國古代養(yǎng)生體系的基本特征,即著眼于人體內部生理、心理功能和肢體功能的全面提高,而不象古希臘及遠古西方養(yǎng)生體系那樣,僅著重于人體肌肉、骨骼、韌帶等體能的強化提高,這是兩種不同文化背景的養(yǎng)生健身體系。

從形神統(tǒng)一的生命觀出發(fā),道教又提出了性命雙修的思想。實際上,性命和形神是兩對可以相通的觀念。性與神是相通的,命與神是相通的。前二者均指人的心性、精神、意識等,后二者皆謂人的形體、軀體、存在等。由于時代的先后,稱謂和內涵也有一些差異。在漢唐時期,養(yǎng)生家多稱形神共養(yǎng),唐以后的煉養(yǎng)家,則多稱性命雙修。從內容上看,漢唐養(yǎng)生的形神共養(yǎng)之說缺乏完整性,方法也比較零碎單調,而至唐宋內丹家時,性命雙修的理論已非常完整,方法亦相當系統(tǒng)豐富,達到了精細入微,嚴密無隙的程度。

性命二字,三教各有不同的解釋。道教內部各派有各自的看法。一般來講,性指心性、理性、意識,丹經(jīng)中謂之“真意”、“真神”、“元神”等;命指形體、精氣、存在,丹經(jīng)中謂之“元精”、“元氣”、“爐鼎”等。煉心性、元神則叫做“修性”,煉元精、元氣則叫做“修命”。南宋蕭廷芝《金丹大成集》說:“夫道也,性與命而已,命者有生也,性者萬物之始也。夫心者像日也,腎者像月也,日月合而成易,千變萬化而未嘗滅焉。然則腎即仙之道乎!寂然不動,蓋剛健中正純粹精者存,乃性之所寄也,為命之根矣。心即佛之道乎!感而遂通,蓋喜怒哀樂惡欲者存,乃命之所寄也,為性之樞紐矣。吁!萬物蕓蕓,各根其根,歸根曰靜,靜曰復命,窮理盡性而至于命,則性命之道畢矣”。故丹家千經(jīng)萬論,至此性命雙修為是。

從《鐘呂傳道集》?《靈寶畢法》看,鐘離權的丹法從修命入手,循序漸進。至呂洞賓、陳傳,倡性命雙修。其后張伯端繼承了這一思想,并受佛教禪宗影響,更加強調性命必須雙修,以此融合三教。

在具體的修煉步驟上,張伯端主張先修命后修性。至金元開內丹北宗王重陽,他們對性命之言和張伯端南宗基本一致,在丹法修煉程序安排上,北宗主張先修性后修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