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務員期刊網(wǎng) 精選范文 調解經(jīng)濟糾紛案例范文

調解經(jīng)濟糾紛案例精選(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調解經(jīng)濟糾紛案例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調解經(jīng)濟糾紛案例

第1篇:調解經(jīng)濟糾紛案例范文

1、參加江蘇中電設備有限公司的股份制改造變更為中電電氣(江蘇)股份有限公司的全過程,配合外聘律師事務所的法律盡責調查,適時提供法律建議和服務。

2、參與中電電氣(南京)光伏有限公司對中電電氣(南京)新能源有限公司和中電電氣(上海)太陽能科技有限公司兩個組件公司并購,審查并購文件。

3、參與股份公司營銷政策的制定,審查制度合法性;評估、修訂變壓器銷售合同文本,審查修改于制度配套使用的《商協(xié)議》等合同文本。

4、參與中電電氣集團有限公司與南京鐵路建設有限公司共同成立南京南站光伏發(fā)電有限責任公司的相關合作協(xié)議審查、修改,進行法律風險評估。

5、參與中電電氣(江蘇)股份有限公司對通化變壓器制造有限公司股權收購和業(yè)務開展情況的前期考察、調研工作,提出法律意見。

6、參與中電電氣集團有限公司與大同煤礦集團機電裝備制造有限公司合資成立大同煤礦集團機電裝備中電電氣有限公司的工作,對合作協(xié)議、公司章程進行草擬、審查,辦理公司設立的工商登記事務。

(二)、根據(jù)工作中發(fā)現(xiàn)的問題,對重大法律風險提交評估報告,供管理層參考。

1、1月向相關部門提交《企業(yè)勞動管理法律指引》,對企業(yè)常見的《勞動合同法》相關的適用問題進行詳細的解釋與指導。

2、2月向集團領導提交《關于中電電氣(南京)光伏有限公司對中電電氣(南京)新能源有限公司和中電電氣(上海)太陽能科技有限公司股權收購的法律意見書》。

3、6月向集團領導和人力資源部提交《2011年上半年勞動爭議案件評估報告》,對因公司不規(guī)范行為引發(fā)的多起勞動爭議案件進行剖析,總結原因、問題,提出改進建議。

(三)、為子公司、職能部門提供有效法律服務,處理重大法律糾紛;檢查異地子公司法律工作開展情況。

1、為江蘇中電輸配電有限公司與福建建德三師水泥有限公司的變壓器質量糾紛提供法律建議,擬定和解方案。

2、調查、處理江蘇中電輸配電有限公司與大唐漳州風電有限公司的變壓器質量糾紛,提出了可行的處理方案、建議。

3、協(xié)助企管部處理臨時用工陶紀明的工傷補償事宜,與對方協(xié)商達成協(xié)議。

4、對合同履行中的爭議,草擬書面函件與客戶協(xié)商;對客戶違約,可能造成公司重大損失的合同,指導銷售員從客戶處取得違約證據(jù),如kunye c0,limited公司推遲交貨,指導銷售員取得對方書面認可手續(xù)。全年共為子公司、職能部門提供各類法務服務60余次。

通過上述工作,化解糾紛,弱化矛盾,避免了訴訟案件的發(fā)生,維護了公司形象。

(四)、檢查、監(jiān)督江西景新公司法律服務工作開展情況。

1、監(jiān)督江西景德半導體新材料有限公司法務工作開展:保持與外聘駐公司律師的密切聯(lián)系,定期檢查工作日志,及時協(xié)調處理重大問題。

2、 要求江西法務對全部涉外采購合同進行梳理,對未履行完畢的每份合同的簽訂、變更、終止的法律手續(xù)是否完備、是否存在法律風險給予說明并給出法律意見。

3、 監(jiān)督合同履行,及時處理糾紛:對因付款延遲導致大量供應商不滿引起的合同履行問題進行協(xié)調,提供解決方案;對于供氣公司要求漲價引起的重大糾紛,適時指導、草擬函件,提出法律建議等。

4、與其它部門合作,參與公司項目的決算工作。

(五)、積極維護和拓展外部司法關系,為解決集團法律風險創(chuàng)造良好的外部司法環(huán)境。維護與揚中公檢法機關、仲裁機構的關系;拓展與省高院、鎮(zhèn)江中院、江寧法院、江寧公安的聯(lián)系溝通,與兩地司法機關保持良好的工作聯(lián)系。

二、基礎管理目標完成情況

(一)、清收應收賬款,維護資金安全。

1、工作業(yè)績:

⑴ 超期貨款:全年共處理超期貨款4253.6萬元,其中2011年遺留2088.8余萬元,2011年新移交2164.4萬元。截至2011年11月底,共回籠超期貨款2370萬元,清戶169戶。

⑵ 離職銷售員欠款清理:經(jīng)過一年時間的訴訟,第一批訴訟的25件離職銷售員欠款案件一審已全部結案,回籠欠款15萬元。

2、工作措施:

⑴ 超期貨款方面加強訴訟力度。為加快超期貨款清收速度,重點通過訴訟方式清收。積極協(xié)調各方,充分利用司法資源,共訴訟案件29起,結案23起,結案率80%,另有2起案件已凍結金額73萬余元。全年通過訴訟而回籠貨款621萬元。

⑵ 堅持出差,深入每個客戶實地了解貨款逾期支付情況,對客戶提出質量等問題及時予以解決,回籠貨款。

(二)、嚴格執(zhí)行合同評審制度,評審全集團對外經(jīng)濟合同。

1、審查、草擬重大合同:參與談判、審查與丘博保險(中國)有限公司保險合同,與人民電器廠、華達物資公司、正泰公司的戰(zhàn)略合作協(xié)議,與德國海德里希設備有限公司買賣合同的重大合同,提出法律意見;起草中電電氣(南京)特種變壓器有限公司與上海地澳自動化科技有限公司專利許可、技術合作開發(fā)協(xié)議等重要合同。

2、嚴格按責任狀要求做好日常合同評審工作:今年面對人員減少、工作量增加的問題,法務部發(fā)揚團隊精神,精誠團結,加強合作,克服困難,保障合同評審日常工作按時完成。

⑴ 截止至11月底,評審變壓器銷售合同2800余份,重點審查客戶資信,識別安裝公司、皮包公司等履行能力不能保障的客戶,預防法律風險。

⑵ 對非標產品庫存,逐份審查合同,向運營計劃中心核實履行情況,分析法律風險,對每臺產品給出處理意見。

⑶ 對在評審中發(fā)現(xiàn)的未簽訂合同先發(fā)貨、預付款(全款)未到先發(fā)貨引起的法律風險予以匯報,指出問題,提出法律意見。

3、評審集團及股份公司采購合同2900余份;基建及其他合同193份。對此類合同,重點審查合同是否與招標結論一致;對采購特殊產品如危險品、勞保用品等國家規(guī)定必須取得特殊生產許可的,嚴把資質關,審查供應商相關證照;對生產、質檢用設備要求留質保金;根據(jù)運輸公司人員協(xié)助卸貨受傷事故,提示完善采購合同文本,預防將來再發(fā)生卸貨人身損害風險。

4、評審光伏產業(yè)子公司各類別合同合計698份(國內銷售220份,國內采購478份),著重審查對方單位資信,對合同提出了修改意見。

5、根據(jù)新公司的建設及集團各子公司發(fā)展情況,適時制定、修訂標準合同范本。

⑴ 根據(jù)江西景德半導體新材料有限公司的建設進度,及時制定銷售合同文本。

⑵ 根據(jù)勞動爭議仲裁經(jīng)驗,重新修訂勞動合同文本,使之更加完善。

(三)、 規(guī)范商標與工商登記管理事務,維護公司知識產權。

1、為建立商標管理體系,在集團內實施規(guī)范的商標管理,制定《集團商標管理制度》并公布實施。

2、打擊商標侵權和對公司不正當競爭行為:針對江蘇寶亨新電氣有限公司、揚中市中電電工設備廠、國際中電集團、中電變壓器股分有限公司等使用與我集團近似商標,利用字號相近虛假宣傳等不正當競爭行為,集團已對以上公司提起知識產權訴訟和不正當競爭訴訟,共3起案件。其中不正當競爭訴訟一審勝訴,判決支持我方全部訴訟請求,判對方賠償30萬元(對方提起上訴,二審中);其余兩案仍在審理中。

3、為策應變壓器、組件兩大產品的海外銷售,保護公司知識產權,按注冊方案推進海外商標注冊,上半年共取得國內外17件商標權證。

4、及時辦理工商年檢及日常工商行政事務,確保集團及子公司各項工商登記合法、有效:辦理中電電氣(江蘇)股份有限公司設立、變更登記;辦理中電電氣(鎮(zhèn)江)電力變壓器有限公司成立工商登記;辦理中電電氣(南京)新能源有限公司和中電電氣(上海)太陽能科技有限公司因被收購而引起的工商變更、外資注銷等各項事務;辦理江西景德半導體新材料有限公司名稱變更;辦理集團、各子公司各項營業(yè)執(zhí)照、組織機構代碼證年檢等事宜。

(四)、多形式多渠道靈活開展法律培訓與宣傳,努力提高集團管理層和員工的法律素質。

1、按年度培訓計劃,本年度共對新上崗的營銷員進行合同法培訓4次,培訓人次120人,課時16課時。

2、為了提高集團及子公司人事管理者的法律基礎知識,安排外聘顧問楊惠弟進行勞動法相關知識培訓2次,重點講解了規(guī)章制度的制定、應用,勞動關系建立、解除等法律知識和實踐要求。

3、針對近年職務犯罪多發(fā),給公司造成嚴重損失的情況,為教育銷售員,提高法律意識,減少職務犯罪發(fā)生,在半年度營銷會議上對全體與會銷售員進行預防職務犯罪培訓。

4、在《中電人》法律專欄發(fā)稿,進行法律教育宣傳。共刊載《安全案例宣傳之資信調查》等 篇法律宣傳教育文章,為員工工作、生活中常遇法律問題給予法律指導與宣傳教育。

三、運用專業(yè)技能,一方面以法律手段維護集團利益;一方面群策群力,充分發(fā)揮法律智慧,避免集團卷入重大訴訟,減少案件索賠額,維護集團形象。本年度通過妥善辦理訴外、外訴經(jīng)濟案件共為集團挽回損失60萬元;減少索賠839余萬元。

1、訴外經(jīng)濟糾紛案件處理情況:

⑴ 中電電氣(南京)太陽能研究院有限公司與高郵海光照明器材廠仲裁案:因研究院定作的太陽能草坪燈燈具和太陽能路燈燈桿質量與客戶天津鎮(zhèn)洋公司的合同要求不符,導致天津鎮(zhèn)洋對我公司提起質量糾紛訴訟,在妥善處理天津鎮(zhèn)洋案件后,少支付天津鎮(zhèn)洋公司貨款20萬元;對高郵海光申請仲裁,根據(jù)案件需要及時聯(lián)系到行業(yè)協(xié)會專家出具鑒定結論,爭取到勝訴機會;4月雙方達成調解:高郵海光退還貨款、支付賠償共計40萬元,自行拉回有質量問題的燈具。該事件引發(fā)的兩個案件通過努力共為公司挽回損失60萬元。

⑵ 中電電氣(南京)太陽能研究院有限公司與南京康中科技有限公司貨款返還仲裁案。1月份對康中公司提起仲裁,要求按協(xié)議返還貨款130多萬元,在仲裁過程中發(fā)現(xiàn)對方有到期債權,及時向玄武區(qū)法院申請保全,6月該案也達成調解:對方同意退還貨款并賠償相應損失共計150余萬元,目前該案正在申請執(zhí)行。

2、外訴經(jīng)濟糾紛案件處理情況:

今年外訴經(jīng)濟糾紛案件發(fā)生較多,全年共處理5起案件,涉案金額達1700萬元。自2011年以來金融危機造成外部市場環(huán)境惡化,同時因公司各層面員工缺乏風險意識,尤其是業(yè)務經(jīng)辦人缺乏足夠的工作責任心,未盡謹慎義務,使本可避免的糾紛因處理不當引發(fā)了重大訴訟。法務部積極應對,精心準備,力爭公司利益不受侵害。具體情況如下:

⑴ 蕪湖天航科技(集團)股份有限公司訴中電電氣(南京)特種變壓器有限公司支付工程款案:對方要求支付工程款及利息共計609594元,經(jīng)協(xié)調達成調解,僅支付本金和訴訟費,對方放棄利息4萬元。該案暴露公司管理上兩個問題:一是在建基建項目未依法報建,設計方案修改未及時報批,造成工程無法竣工驗收;二是公司項目負責人不盡責,人員交接后互相推諉。

⑵ 安徽眾安實業(yè)有限公司訴中電電氣集團有限公司質量糾紛案:對方要求我公司承擔質量賠償?shù)倪B帶責任,支付500萬元。該案發(fā)生后,及時調查取證,向公安報案,因調查及時、手段得當,使對方在11月份撤訴,避免了公司卷入一場高額索賠糾紛。該案發(fā)生的原因一方面是他人為謀取不法利益私刻我公司印章偽造合同,另一方面是公司的報價、標示制作、領用等方面缺乏登記管理措施,無人進行跟蹤,使他人得以利用漏洞達到不法目的,使公司卷入無謂的訟爭。

⑶ 上海永續(xù)機電科技有限公司訴中電電氣(南京)半導體材料有限公司貨款糾紛案:要求我公司支付貨款67萬余元,法院一審駁回該單位對半導體公司的訴訟請求,對方敗訴。該案的勝訴體現(xiàn)出使用公司標準合同文本的意義,合同條款的完備使公司取得訴訟先機。

⑷ 常州益鑫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訴中電電氣(南京)新能源有限公司買賣合同糾紛案:對方要求我公司支付違約金900余萬元,并對公司銀行帳戶進行了凍結,給公司生產經(jīng)營造成重大影響。該案發(fā)生是因經(jīng)辦人對合同簽訂、履行、解除等重大環(huán)節(jié)無法律意識和常識,對已解除的合同無書面手續(xù),導致引起重大訴訟,經(jīng)兩次開庭,該案還在進一步審理中。

⑸ 洛陽市坤義太陽能科技有限公司訴中電電氣(南京)半導體材料有限公司買賣合同糾紛案:該案反映合同經(jīng)辦人缺乏基本的商業(yè)交易業(yè)務技能,對收貨、驗貨、退貨、發(fā)貨等重要環(huán)節(jié)的處理不規(guī)范,存在重大風險漏洞。案件經(jīng)兩次開庭后與對方達成調解,為公司減損二百余萬元。

3、勞動爭議案件處理情況:今年共發(fā)生勞動爭議案件7起,數(shù)量比往年大幅降低,仲裁請求277859.4元,給付金額58348.1元,減少索賠219511.3元。具體情況如下: 四、嚴厲打擊職務犯罪,追究犯罪人責任,挽回公司損失120萬元。

1、石志斌侵占公司財產案件:該案已結案,石志斌被判處有期徒刑5年,對其在樂山的房產等分別進行變賣和出租,挽回損失30余萬元;

2、宋如峰挪用資金案:被挪用的90萬元已追回。

3、魏燦龍挪用案:已初查立案,對其已網(wǎng)上追捕;祝建飛、嚴明武挪用案作為共同犯罪已經(jīng)立案,并已經(jīng)網(wǎng)上追逃。

5、陳必林挪用案:因其金額較小,直接江寧法院提起民事訴訟,一審已經(jīng)判決確認應給付款挪用金額8280元,因對方地址無法查實,公告判決,目前正在申請執(zhí)行。

五、工作中的不足

1、對子公司的監(jiān)控還不到位,除合同評審監(jiān)督流程外,在其他方面的監(jiān)督力度較弱,風險防控子流程未建立。

2、當年移交欠款的清欠率不高,與責任狀要求有差距。主要在于:第一,工作創(chuàng)新不夠,按老思想老套路進行工作多,對清收過程中遇到的新情況研究少,創(chuàng)新少,辦法少。第二,與內部、外部的協(xié)調不到位,對質量問題的解決拖拉等,司法機關部配合出差辦案等都對貨款回籠造成一定不良影響,未及時解決這些問題。第三,招標的合同無管轄權,移交的無管轄權的案件越來越多,清欠帶來難度。

3、離職銷售員欠款清欠工作進展幅度不大,有待加大力度。

第2篇:調解經(jīng)濟糾紛案例范文

    一、虛假訴訟的主要表現(xiàn)形式

    1、原、被告之間不存在民事經(jīng)濟糾紛,為達到轉移財產或侵害第三人合法權益的目的,虛擬法律關系,故意制造訴訟。

    2、在涉及企業(yè)或其他組織資不抵債的民商事案件中,當事人與第三人串通提起財產糾紛訴訟,虛構債務或轉移債權,意圖在破產清算或法院執(zhí)行分配中減少債務的清償。

    3、雙方當事人實際為同一主體,為轉移財產、逃避債務而虛構勞動爭議或普通債務糾紛。

    4、房地產糾紛案件中,為規(guī)避行政職能部門的管理而虛構訴訟。

    5、執(zhí)行案件中,雙方并無爭議,只是因為通過正常途徑無法辦理某些手續(xù),企圖利用審判機關的強制執(zhí)行的職能實現(xiàn)其非法目的。

    6、執(zhí)行案件中,雙方并無爭議,通過達成仲裁和解協(xié)議,申請法院執(zhí)行仲裁裁決,從而規(guī)避房地產稅收征管制度。

    二、虛假訴訟的主要特點

    1、案件類型多為財產糾紛。主要以借貸糾紛、房屋權屬糾紛、離婚中的財產分割糾紛等最為常見。當事人往往希望通過訴訟途徑得到法院對財產權利的確認或變更,繼而達到對自己企圖逃避債務、轉移財產、規(guī)避法律的目的。

    2、當事人關系較為密切。原、被告多為夫妻、父母與子女等近親屬關系,或者是關聯(lián)企業(yè)、上下級單位,甚至雙方當事人就是同一主體。

    3、案件往往涉及國有或集體資產,被告通常存在經(jīng)營情況惡化并伴隨有其他糾紛,資不抵債。如惡意欠薪案件中往往是企業(yè)財產已嚴重資不抵債,財產全部被法院查封或拍賣,將被其他債權人執(zhí)行。

    4、證據(jù)往往存在瑕疵。當事人所提供的證據(jù)往往不能完全證明整個案件事實。如虛假欠薪案件往往不能提供原始的勞動合同、相關的考勤表及工資發(fā)放記錄;虛假借款案件無法提供所借款項的資金來源、支付被告款項的渠道和方式的相關證據(jù)。

    5、訴訟標的額較大且不合情理。如虛假欠薪案件標的額高達幾萬或幾十萬元,平均月工資明顯超過市場工資的一般水準,與原告職業(yè)狀況不符。

    6、案件辦理周期較短。由于虛假訴訟中雙方當事人已事先合謀串通,當事人之間配合默契,實質上并不存在矛盾對立的情況,法院很容易促成雙方當事人調解。案件絕大多數(shù)以調解方式結案,辦理周期比其他案件要短。

    三、虛假訴訟的成因分析

    1、民事訴訟的性質導致虛假訴訟的可能。

    民事訴訟的主要目的在于解決平等主體之間的民事糾紛。與刑事訴訟、行政訴訟相比較,民事訴訟的當事人擁有更多的自主權,法院在訴訟中的地位更為中立和消極,并且在訴訟中必須充分尊重當事人對訴訟標的的處分權,依據(jù)當事人提出的事實和證據(jù)進行審判。因此,民事訴訟的性質為虛假訴訟留下了缺口。

    2、民事訴訟的規(guī)則為虛假訴訟提供了空間。

    首先,由于法院作出的判決有對世效力和強制執(zhí)行力,判決一旦生效后,如果發(fā)現(xiàn)有虛假訴訟的可能,也只能通過再審程序這種事后救濟手段來救濟,同時由法院承擔誤判的責任,使欺詐主體逃避了責任和必要的懲罰。

    其次,民事訴訟證據(jù)規(guī)則規(guī)定,自認可以免除對方的舉證責任。因此,在雙方當事人對案件事實已達成共識的情況下,法官往往只注重當事人之間的合意表達而忽略了合意的真正動機,使當事人進行虛假訴訟有了可乘之機。

    再次,在當事人主義的訴訟模式下,法院調查取證的范圍和權力大量縮減,即使懷疑有訴訟欺詐的存在,也難以有充分的證據(jù)證明。

    3、制裁措施乏力助長了虛假訴訟的發(fā)生。

    我國現(xiàn)行法律中沒有具體規(guī)定虛假訴訟的民事責任,更沒有相應的刑事責任規(guī)范。懲罰機制的缺位使得對于虛假訴訟的懲戒力和威懾力嚴重弱化,當事人違法無需成本,助長了當事人因違法成本低而不擇手段制造虛假訴訟。

    4、社會誠信道德缺失,法律意識淡薄。

    目前我國尚未建立起良好的誠信體系,隨著市場經(jīng)濟的飛速發(fā)展,部分公民價值觀、利益觀發(fā)生扭曲,虛假訴訟可能獲得的巨大利益迎合了部分人的需求,導致虛假訴訟案件呈增多趨勢。

    5、查處虛假訴訟難度大。

    由于部分當事人在訴訟過程中制假、造假行為隱蔽、形式多樣,且往往是惡意串通,而法院相應的查證手段有限,單純通過法官的分析、辨認難以辨清真?zhèn)巍?/p>

    四、遏制虛假訴訟的對策

    1、強化法院職權,完善制度建設。

    遏制虛假訴訟現(xiàn)象的產生,首先應完善法律、法規(guī)相關內容,并通過制度建設來強化法院職權,堵塞立法漏洞,減少產生虛假訴訟的可能。一是完善第三人訴訟制度。擴大有獨立請求權第三人的適用范圍,將對訴訟標的雖然沒有獨立請求權,但訴訟結果將損害其利益的情形包括進來。二是建立立案特別審查制度。包括原告身份是否真實、原告與被告是否存在親屬關系或其他親密關系;原告起訴的事實、理由是否明顯不合常理;原告的訴訟證據(jù)是否存在偽造可能等。三是完善民事調解制度。在民事調解合法、自愿的原則上,增設“真實義務”,以誠實信用原則禁止虛假訴訟的發(fā)生。四是建立當事人信息查詢機制和訴訟通報制度。建立系統(tǒng)全面的案件信息庫,對懷疑虛假訴訟的,要主動通過信息庫檢索當事人涉案數(shù)量、受理法院、案件進展等信息,初步查明有無損害第三方利益的情況。發(fā)現(xiàn)該案涉及第三人或者訴訟參加人可能損害第三方當事人的利益時,將案情通報給利益相關人,由其決定是否提起或參加訴訟。另外對有虛假訴訟嫌疑的案件和當事人進行登記、備案,供法院系統(tǒng)搜索查詢。

    2、建立懲治虛假訴訟者的完整體系。

    依靠黨委政府、公安、檢察等部門的協(xié)同配合,明確各部門的職責分工,加強各部門在制裁措施上的銜接與統(tǒng)一,形成民事制裁、行政處罰、追究刑事責任等有機結合的多方位、多層次的制裁體系,從而形成打擊合力,在全社會營造共同遏制虛假訴訟的良好氛圍。

    3、強化法官防范虛假訴訟的意識。

    通過業(yè)務培訓、典型案例分析等,增強法官防范虛假訴訟的意識,增長法官的審判經(jīng)驗和技能,提高查明案件事實的能力。

    4、加強對法律工作者的監(jiān)督力度。

    司法部門、律師協(xié)會應加強對律師、法律工作者的教育監(jiān)督,提高其執(zhí)業(yè)操守,凈化執(zhí)業(yè)隊伍,對于發(fā)現(xiàn)幫助當事人制造虛假訴訟的法律工作者,加強懲戒力度,及時處理并公示通告。

第3篇:調解經(jīng)濟糾紛案例范文

    按照《民事訴訟法》第107條的字面文義, 所有的民事案件都需要交納“案件受理費”,其中:“財產案件”還需要交納“案件受理費”之外的“其他訴訟費用”。但是在實踐中,法院收取“其他訴訟費用”并不限于財產案件。

    1.“案件受理費”的征收標準、預交和退還

    “案件受理費”是訟費的主要構成部分?!丁?9訴訟收費辦法》按照案件類型分別規(guī)定案件受理費征收標準,而案件類型是按照多重標準劃分的。適用該辦法的全部案件分為民事案件、“行政案件”、“勞動爭議案件”、“企業(yè)破產案件”四類;民事案件又分為“財產案件”和“非財產案件”兩大類,“非財產案件”細分為“離婚案件”、“侵害姓名權、名稱權、肖像權、名譽權、榮譽權案件”、“侵害專利權、著作權、商標權案件”和“其他非財產案件”四類?!丁?9訴訟收費辦法》對“財產案件”沒有任何解釋,在實踐中,凡是訴訟請求涉及財產的案件都是按照“爭議金額”征收訟費,無論它們是進入民事訴訟還是行政訴訟,無論它們是侵權案件、婚姻案件還是合同案件(注:《’89訴訟收費辦法》第5條關于案件和收費標準的具體分類如下:(1)離婚案件,每件交費10—50元。如離婚涉及財產分割,而“財產總額”超過1萬元,超過部分按1%交費。 至于“財產總額”是一方當事人主張分得的財產的價值,還是夫妻共有財產的總價值,該辦法并沒有解釋; (2)侵害姓名權、名稱權、肖像權、名譽權、榮譽權等“精神權利”的案件,每件交費50—100元。如果原告有賠償請求,法院是否應當增收案件受理費?該辦法對此無明文規(guī)定。如果僅僅作文義解釋,回答應當是否定的。因為,該辦法用列舉的、需要按照“爭議金額”另行收取費用的侵權案件不包括侵害“精神權利”的案件。但法院的實際做法是,即使是有關“精神權利”的案件,凡是當事人要求索賠的,一律按“爭議金額”收費;(3)“其他非財產案件”,每件交費10—50元。在此類案件中,如果原告主張金錢賠償,法院也是按照“爭議金額”收費,盡管該辦法對此沒有明文規(guī)定;(4 )“財產案件”按照“爭議的價額或金額”收費(詳細標準略);(5)侵害專利權、著作權、商標權的案件,每件交費50—100元。有爭議金額的, 按財產案件的收費標準交納;(6)“行政案件”的收費,每件不超過400元。有“爭議金額”的,按財產案件收費標準交納。在1990年10月實施《行政訴訟法》之后,行政訴訟收費仍然適用該項規(guī)定;(7)勞動爭議案件,每件交費30 —50元;(8)破產案件,按破產企業(yè)財產總值, 依照財產案件收費標準交納。)。

    “案件受理費”征收依據(jù)是當事人之間的“爭議金額”——原告起訴、被告反訴、不服一審判決而上訴,都是按照“爭議金額”征收訟費(注:《’89訴訟收費辦法》第5 條規(guī)定了財產案件的“案件受理費”計費標準。)。所謂“爭議金額”,實際上是指一方當事人所主張的財產權利的金錢價值。在法院按照“爭議金額”收取訟費之后,所有的專業(yè)服務紛紛效法。如今,律師、會計師、估價師、拍賣師、證券承銷商、證券經(jīng)紀商都是按照“標的”的一定比例收取服務費。

    如果當事人在訴訟中增加了所主張的財產權利,他必須就新的請求交納另一筆案件受理費,否則,這一新的請求不會得到審理。如果被告提出反訴,他必須就反訴所主張的財產權利交納案件受理費,無論反訴和本訴是否針對同一財產。

    在二審案件,如果雙方當事人都上訴,二審法院分別向雙方當事人收取案件受理費。二審預交的案件受理費通常與一審相等,即使一審法院判決的賠償少于原告請求的金額,或者上訴人承認一審法院判決的部分債務而就余額提起上訴,法院仍然是根據(jù)一審的“爭議金額”收取案件受理費。

    當事人預交案件受理費是一項基本規(guī)則。原告在收到法院“預交訴訟費用通知”的七日之內預交,反訴方在提出反訴的同時預交,上訴人向二審法院提交上訴狀的同時預交(注:《’89 訴訟收費辦法》, 第12、13條。只有下列2類案件可以在判決之后交納訴訟費:(1)一方當事人“人數(shù)眾多”的集團訴訟;(2)破產申請。)。案件受理費之外的其他訴訟費,由法院酌情確定預交金額(注:《’89訴訟收費辦法》,第5條。)。

    如果當事人在合同中約定以某種外幣支付貨款、租金或者服務費,即使當事人雙方都是中國公民或者公司,他們可能被要求用外幣向法院交納訴訟費(注:例如:在《中國東方租賃有限公司因融資合同糾紛提起上訴案》,租賃雙方是以日元計算租金,故一審、二審法院按照日元收取訴訟費。又如:在《南京廣播電視組件廠因融資租賃合同糾紛提起上訴案》,租賃雙方是以日元計算租金,一審、二審法院則按照美元收取訴訟費。參見《最高人民法院審理的二審再審經(jīng)濟糾紛案例選編》,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1997年版,第380—393頁。)。然而,當事人動用其他項目下的外匯支付訟費,又可能觸犯外匯管制而受到處罰。

    只有一種情況可全額退還訴訟費,即審理中的民事案件作為刑案“全案移交”給檢察院、公安局或者法院的刑事審判庭(注:《’89訴訟收費辦法》,第15條。)。也只有一種情況可部分退還訴訟費,即原告撤訴,收取一半案件受理費,其他費用按照實際支出承擔(注:《’89訴訟收費辦法》,第23條。)。在中止訴訟、二審法院作出發(fā)回重審的裁定、法院裁定終結訴訟等情況下,法院概不退回案件受理費(注:《’89訴訟收費辦法》,第16、17、18條。)。如果法院判決賠償金額少于原告索賠金額,法院不會重新計算訴訟費而將差額退還給預交訴訟費的當事人。但是,如果原告為了避免無謂的訴訟費開支而提出金額較低的訴訟請求,法院則可以在審理案件之前自行確定當事人之間的“爭議數(shù)額”,并按照這個數(shù)額收取訴訟費(注:《’89訴訟收費辦法》,第7條。)。

    2.案件受理費和當事人的訴權

    “確有困難”的當事人可以申請緩交或者減免訟費(注:《民事訴訟法》,第107條。)。但是, 當事人“確有困難”僅僅意味著可以提出申請,而不是必定獲得訟費緩交或者減免。事實上,“民事訴訟法”并沒有要求法院承擔訟費救助義務——沒有判斷當事人是否“確有困難”的規(guī)則,沒有要求法院在一定期間就當事人的訟費減免或者緩交申請作出裁定;當事人甚至無從知道法院是否就申請作出了決定,更不可能對法院的該項決定提出異議。

    《’89訴訟收費辦法》第13條規(guī)定,原告、反訴方和上訴人若不能預交訴訟費,“按自動撤訴處理”。未能按時足額交納訟費,對于原告意味著暫時不能行使訴權,一旦籌集足夠的訴訟費,他仍然能夠起訴(注:當事人在撤訴之后通常可以就同一事項再次“起訴”。參見《民事訴訟法》,第111條;最高人民法院關于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若干問題的意見,第114條。); 對于上訴人意味著錯過上訴期而永遠喪失上訴權;對于反訴方意味著無從施展他本來具備的反擊能力?!俺吩V”反映當事人處分訴權的意思,當事人起訴、反訴和上訴而又沒有交納訟費,往往是面臨不可克服的經(jīng)濟困難,而未必有“撤訴”的意思,法院將無力交納訟費視為“撤訴”,似乎是代替當事人在處分他們的訴權。在一審案件,原告不交訟費,法院根本不予立案——沒有任何書面記錄,當事人甚至無從證明自己曾經(jīng)起訴;在二審案件,上訴人提出書面上訴而又沒有預交上訴費,法院通常裁定“按自動撤訴處理”(注:最高人民法院《1994經(jīng)上字第100號》、《1995經(jīng)終字第159號》等8項裁定都是上訴人無力交納二審案件受理費,最高法院“按自動撤回上訴處理”的裁定。這僅僅是最高法院經(jīng)濟審判庭選擇發(fā)表的1993年到1996年的76份判決書、調解書和裁定書中的案件??梢?只要上訴人無力支付二審訴訟費,法院就會作出上訴人“自動撤訴”的裁定,而此類“自動撤訴”是相當普遍的。參見《最高人民法院審理的二審再審經(jīng)濟糾紛案例選編》,第495、497、499、515、527、529、533、564 、627頁。)。

第4篇:調解經(jīng)濟糾紛案例范文

一、行政訴訟調解概述

(一)行政訴訟調解的概念

行政訴訟調解,是指在行政訴訟過程中,行政機關與相對人在人民法院的主持和協(xié)調下,以行政法上的權利和義務為內容進行協(xié)商,形成合意,從而終結訴訟程序的活動。行政訴訟調解的特點包括:第一,制度基礎是允許當事人通過協(xié)商就權利義務分配達成合意從而終結訴訟。盡管立法者是從法院行使職權角度設計法院調解,但法院調解產生并得以存續(xù)的根本原因仍然在于承認當事人對訴訟權利和實體權利擁有處分權,承認訴訟程序可以因當事人達成合意而終結。第二,法院調解被立法者定位于法院的職權行為,當事人只是法院調解工作的對象,制度設計圍繞著如何有利于鼓勵法官盡力多做調解工作,如何有利于法院職權作用的充分發(fā)揮,法官在調解中充當著積極的、主導的、必不可少的重要角色。第三,適用時間,法院調解只限于在審判程序中進行。為了維護生效法律文書的嚴肅性并保證其內容能夠得到不折不扣的完全實現(xiàn),在執(zhí)行程序中,人民法院是不能進行調解的。

法院調解在行政訴訟中,既具有一般訴訟調解的性質,也具有自己的獨特之處。按照大陸法系通說,行政訴訟中的調解是當事人以互相讓步的方式,終結其法律上的爭訟事件。它具有雙重性質,一方面為訴訟行為,另一方面為公法契約。作為訴訟行為,它是行政訴訟程序的有機組成部分;作為公法契約,它是行政機關以公法上的權利義務為內容與行政相對人達成的合意。行政訴訟調解雖然也遵循“處分權主義”,訴訟雙方無處分權即無調解,但由于其帶有公法性質,行政機關的“處分權”畢竟有限,并且需要具備一定的條件,因此“處分權”在此中行使的自由度自然不及私法訴訟中當事人行使的自由度大,雙方能夠協(xié)商妥協(xié)的余地也并非無限。筆者認為這是行政訴訟調解區(qū)別于民事訴訟調解的一個明顯特征。

(二)域外行政訴訟調解的經(jīng)驗

英美法系國家的行政訴訟案件適用于民事訴訟的程序規(guī)則,沒有專門的行政法規(guī),也沒有單獨的行政訴訟程序設計。美國的司法審查一直是按照民事訴訟的程序來進行,并且,在其公法領域大量存在著“訴辯交易”的傳統(tǒng)習慣,對于行政機關在訴訟中與相對人和解,已經(jīng)不存在觀念上的障礙。根據(jù)美國《司法》雜志的統(tǒng)計,聯(lián)邦法院歸檔的訴訟中有90%的案件并沒有通過審判,而是通過調解、和解等方式獲得解決的。[③]有的英國學者介紹到:“在英國,大多數(shù)行政案件是通過調解而非判決結案的?!倍箨懛ㄏ祰以谛姓V訟中,也不同程度地允許當事人和解或法院進行調解,德國行政法院法第87條規(guī)定:“審判長或指定之法官,為使爭訴盡可能一次言詞辯論終結,于言詞辯論前有權為必要之命令。其有權試行參與人為爭訴之善意解決之和解。”[④]日本、瑞士等國雖然未明確規(guī)定法院在行政訴訟中可以進行調解,但從有關法律條文仍可以推知,允許法官進行一定程度的調解。[⑤]我國臺灣地區(qū)《行政訴訟法》第219條規(guī)定:“當事人就訴訟標的具有處分權并不違反公益者,行政法院不問訴訟程度如可,得隨時試行和解。受命法官或受托法官,亦同。第三人經(jīng)行政法院許可,得參加和解。行政法院認為必要時,得通知第三人參加[⑥].”盡管行政訴訟制度構建具有國別特點,但訴訟本身的共性決定了制度借鑒的必要性與可行性。在采取行政訴訟調解的國家,雖然存在著行政處分權有限,調解可能沖擊依法行政原則的顧慮,但行政訴訟調解的正面效應決定了行政訴訟中調解制度的建立,域外審判實踐為我們提供了在行政訴訟中建立調解制度的成功范例。調解在行政訴訟的運用,不僅極大提高了辦案效率,緩解訴訟壓力,而且切實有效地保護了相對人的利益。對此,專家學者們對建立行政訴訟調解制度的呼聲越來越高,將調解制度引入行政訴訟并確定為行政訴訟法律基本原則是時代的要求,形勢的必然和大勢所趨,域外行政訴訟調解的適用對我國行政訴訟調解的建立具有借鑒意義。

二、引入行政訴訟調解制度的必要性

我國行政訴訟制度自建立以來,在控制行政權、保護公民權利方面發(fā)揮了重要作用。雖然法律規(guī)定不適用調解,然而,大量行政案件變相地適用調解解決行政爭議已成為公開的秘密,不允許調解的規(guī)定已名存實亡。關于行政訴訟中應否引入調解機制的問題,近年來理論界、實務界對此一直存在比較大的爭議,筆者認為,有必要在行政訴訟中建立調解制度。

(一)行政訴訟調解的現(xiàn)實性。

我國現(xiàn)行《行政訴訟法》第50條規(guī)定:“人民法院審理行政案件不適用調解”。事實上,調解制度強大的現(xiàn)實生命力使其以非制度化的方式活躍在行政訴訟中,調解在不知不覺中成了行政審判中一種結案方式,造成行政案件判決結案少,撤訴率高的現(xiàn)象,人民法院一審行政案件撤訴結案率在不斷增長。在人民法院的行政訴訟案件結案的方式中,原告撤訴的比例從27%上升到51%[⑦].從一些行政法官的報告中看到,我國個別地區(qū)撤訴率竟然高達81.7%[⑧].我們從以上數(shù)據(jù)可以看出,作為行政相對人的原告,正常和不正常撤訴尤為突出,是什么原因導致原告不正常撤訴呢?顯然高比例撤訴的背后是人民法院做了大量的動員息訟工作和協(xié)調工作。通過調查,一是來自法院的“協(xié)調”使原告撤訴;二是訴訟過程中,被告改變原具體行政行為,原告同意并申請撤訴;三是來自原告人自身的醒悟而主動撤訴。除第三種撤訴方式外,第一、二種方式的“協(xié)商”、“協(xié)調”、“庭外做工作”等,實際上就是調解后撤訴的案件,從中我們往往看不出原告撤訴的原因,也看不出合議庭對撤訴申請的審查過程。與其讓這種變相的調解、協(xié)調處理成為規(guī)避法律的工具,不如采取有效措施,將其納入司法監(jiān)控的范疇,從立法制度上進行規(guī)范,使之成為保護行政相對人合法權利、促進行政主體依法行政的重要方式。可見,雖然行政訴訟的制度設置上沒有調解,但司法實踐中調解卻大量存在。最令人擔憂的是,這些沒有法院主持的調解,是否存在非法交易,損害國家利益或公共利益的情形;是否存在行政機關以勢壓人,欺壓弱者,使行政相對人違背自愿的現(xiàn)象;是否存在行政機關反悔得不到執(zhí)行的情況。為了消除這些可能出現(xiàn)的弊端,就必須讓調解制度堂而皇之地走入行政訴訟的殿堂,從而消解因制度空缺帶來的不良因素。誠如有學者言:“事實上,允許調解未必損害原告利益或者公共利益,不允許調解也不見得能夠保護原告利益和公共利益?!盵⑨]至于有人所擔心的公共利益受損風險問題,可以通過法官在調解程序中的主導作用,來強化公共利益的保障。

從解決行政糾紛的角度出發(fā),應當取消不適用調解的規(guī)定,準許當事人調解,然后由法院對當事人達成的協(xié)議是否合法進行審查,認為不違反當事人自愿和法律的強制性規(guī)定,不損害社會公共利益和第三人利益的,即確認協(xié)議的法律效力,否則,法院對協(xié)議的效力不予確認。在行政訴訟中規(guī)范的引入調解制度是我國行政審判實踐所需要的,這樣將更有利于通過行政訴訟來維護國家權威和群眾的合法利益。

就當前行政訴訟的現(xiàn)狀來看,要想更好地處理行政案件中雙方主體的利益沖突,化解社會矛盾糾紛,必須建立行政訴訟調解制度。在審判實踐中,行政機關與行政相對人之間的矛盾沖突經(jīng)常出現(xiàn),而行政審判作為解決好這種沖突的最權威的一種方式,很多時候僅僅做出正確的判決,是很難達到案結事了的目的。而相比之下,調解會更有效。特別當被訴的具體行政行為存在一些瑕疵,而又涉及到公共利益時,若判決支持原告訴訟請求,則公共利益將受到損害;若判決不支持原告的訴訟請求,則其合法權益又得不到保護,行政訴訟失去其存在的意義。法院在這種審判中處于兩難境地,但如果適用調解,則法官可以充分發(fā)揮自己的才能,在原、被告之間做工作,促使雙方達成和解,既保護了原告的合法權益,也維護了公共利益。因此,調解是解決行政訴訟中原、被告之間矛盾沖突,平衡好各方面利益沖突的最好途徑。

(二)行政訴訟調解的實效性。

1、可以有效地化解官民矛盾,真正實現(xiàn)法律效果和社會效果的有機統(tǒng)一。

行政審判與黨和國家的大局及中心工作聯(lián)系緊密,涉及社會穩(wěn)定的群體性、集團性的案件多,政治敏感性高。正如肖揚院長所說:“行政審判工作是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的一個晴雨表,直接反映人們的法治意識,直接體現(xiàn)依法行政的水平,直接衡量公民權利的保障程度”。雖然我國的民主法制建設進程不斷推進,但大多數(shù)人仍視“民告官”為畏途。如果設立調解制度,法院就可以在自愿、合法的前提下主持雙方心平氣和地進行調解,法院通過對雙方當事人進行排解疏導,說服教育,一方面,能促使行政機關放下官架子,主動承認錯誤或失誤,真誠與相對人平等協(xié)商;另一方面,行政機關與相對人平等對話從而能使相對人消除怨氣,自愿做出讓步。此舉使相對人感到法院既講法理又講情理,能感覺到有說理的地方,有利于改變相對人對人民法院“官官相互”和工作生硬的錯誤看法,有利于行政機關對行政事務的長效管理,有利于相對人合法權益的保護,較好地體現(xiàn)了行政訴訟的目的。同時,由于是自愿達成的協(xié)議,一般都會自覺主動履行。這種方式為消除雙方的對立和對抗情緒,有效化解官民矛盾,增強人民群眾對政府的信任,密切行政機關與人民群眾的關系,為維護社會穩(wěn)定起到了重要的作用,較好地實現(xiàn)了法律效果和社會效果的有機統(tǒng)一。如果只能適用判決,則有可能適得相反,使矛盾進一步惡化。調解并不一定損害國家利益或公共利益。

排斥調解者認為,行政訴訟調解,很可能使行政機關用行政權力讓步作交易,達成調解協(xié)議,從而損害國家利益或公共利益。這種觀點,混淆了民事調解與行政訴訟調解的區(qū)別。在民事領域中,民事權利是私權,允許當事人放棄合法權利進行調解。而行政訴訟中,由于行政權是一種公權,權力是國家和人民賦予的,行政權是不允許放棄的。調解不是以違反法律為手段,以犧牲國家利益、公共利益為代價,況且調解是在法官主持下進行的,違反法律規(guī)定,損害公共利益的調解協(xié)議也得不到法院的確認。行政訴訟案件并不是像排斥調解論者所說的,合法的予以維持,違法的予以撤銷,除此沒有第三種以外的其他方式了。實際上,無論是合法的行政行為,還是違法的行政行為,處理時都存在許多法律允許的不同方式,雙方當事人確有很多選擇的空間。被告行政行為合法時,當事人可以合意選擇符合法律規(guī)定的雙方更能接受的行為方式或自由裁量的幅度。被告的行政行為違法時,可以協(xié)議重新做出合法的行政行為。如果是不作為,則可協(xié)議依法作為。如果涉及損害賠償,還可以協(xié)議撤銷行政行為,同時就賠償數(shù)額、期限等協(xié)商一致,避免了多次訴訟的諸多不便。這些方式比起我們機械的判決來說,既不損害國家利益、公共利益,又提高了效率,化解了矛盾,符合中國人“和為貴”的解決糾紛的傳統(tǒng),其社會效果不言而喻。

2、可以調動相對人行政訴訟的積極性,有利于改變行政訴訟的現(xiàn)狀。

從行政審判開展十余年來的實際效果看,形勢并不樂觀。雖然受理的案件每年增加,但真正的行政訴訟案件卻未見明顯增長,相反有下降的趨勢。現(xiàn)實生活中行政爭議的數(shù)量與進入行政訴訟領域的行政爭議的數(shù)量在比例上還有很大的差距。而行政機關向法院申請強制執(zhí)行的非訴行政執(zhí)行案件卻增長迅速,遠遠超過了行政訴訟案件。這種本末倒置的怪狀與行政審判的任務大相徑庭。究其原因,無外乎以下幾點:首先,我國受中國幾千年封建專制思想的影響,“民不和官斗”的觀念在絕大多數(shù)人的頭腦中已是根深蒂固。雖然有理,但“民告官”還是讓老百姓望而卻步;其次,懾于行政機關的威脅、刁難、打擊和報復,相對人覺得自己勢單力薄,與“官”斗是拿雞蛋碰石頭,顧慮重重,因而不愿、不能、不敢。即使了,害怕“贏了一陣子,輸了一輩子”,訴訟中也被迫撤訴;再次,相對人對行政訴訟的信心不足,總認為“官官相互”,對法院不信任,對訴訟的結果存在合理的懷疑。雖然期望值很高,但熱情卻偏低,嚴重挫傷了相對人的訴訟積極性。還有執(zhí)行難的問題,更使相對人視“民告官”為畏途。針對相對人的種種擔心,如果能引入法院主持下的人性化的調解,通過法官的說理釋法,促使雙方在心平氣和的友好氣氛中平等協(xié)商,互讓互諒地將紛爭解決,沒有強烈的對抗和怨恨,有利于相對人消除對行政機關日后打擊報復的擔心,改變對法院“官官相互”的看法。與對抗性很強的訴訟和冷酷的判決相比,“成則雙贏,不成也無輸方”的調解,注重矛盾的修復,和睦關系的再造,大大消除了相對人的重重顧慮,免除其后顧之憂,從而增強相對人訴訟的信心,激發(fā)訴訟的積極性。

3、可以切實維護相對人的合法權益,實現(xiàn)“公正與效率”雙重價值。

公正是司法的靈魂,是司法的最終價值取向,失去公正,司法就失去了存在的意義。行政訴訟的根本目的是保護行政相對人的合法權益,而禁止調解的規(guī)定背后隱藏的非正常撤訴的突出問題,不僅未能如其所愿,相反,由于規(guī)避了司法的監(jiān)督,造成原告的權益在訴訟中再次受到侵害仍只能忍氣吞聲、委曲求全,行政權仍有被濫用的可能,使得行政訴訟的立法意圖完全落空。因此,設立調解制度,將當事人的合意置于司法的審查之下,能從根本上保證相對人的合法權益在訴訟中不再受行政權被隨意決定和濫用的侵害,同時也能對已發(fā)生的侵害實施司法救濟。這樣,才能增強相對人對行政訴訟的公正感和認同感,樹立行政訴訟的信心,真正實現(xiàn)行政訴訟的目的,進而推動行政訴訟的法制化進程。

行政審判專業(yè)性強,涉及眾多的行政管理領域,適用的法律、法規(guī)繁雜。隨著行政審判的深入開展,新類型的案件不斷出現(xiàn),新情況、新問題層出不窮。而行政審判起步較晚,無論是理論還是實踐經(jīng)驗都相對薄弱。在目前這種情況下,如果能對行政訴訟案件進行調解,則可以避免對事實和證據(jù)的嚴密分析和認定,節(jié)約了訴訟成本,提高了效率。在案件完全可以調解解決的情況下,強令當事人走完煩瑣冗長的訴訟全過程,強求法官像專家和學者那樣花費長久的時間和精力對疑難問題和法律適用進行周密的分析、研究、論證并做出可能使矛盾更激化的判斷,不符合行政訴訟及時解決行政爭議的目的要求,與“公正和效率”的價值取向背道而馳,顯然沒有任何意義。

4、適應WTO規(guī)則的要求,與國際慣例保持一致。

協(xié)商、調解、斡旋是WTO確立的處理糾紛的基本原則。WTO確立的基本原則是各成員國普遍適用的原則。WTO對我國的行政訴訟制度提出了新的要求。行政審判在審理涉及WTO規(guī)則的糾紛中,理應遵循WTO確立的協(xié)商、調解、斡旋這些處理糾紛的基本原則,才能保證與國際慣例的一致性,才能適應入世的要求,體現(xiàn)效益的價值。而且調解的優(yōu)勢已經(jīng)國內外的實踐檢驗和證實,并被卓有成效地運用著。因此,我們應以入世為契機,在行政訴訟中引入調解機制。

三、建立行政訴訟調解制度的理論基礎

行政訴訟中引入調解制度不僅具有必要性,而且具有可行性,其理論基礎包括如下幾方面:

(一)雙方當事人的法律地位平等

我國《行政訴訟法》第七條規(guī)定:“當事人在行政訴訟中的法律地位平等?!痹撛瓌t貫穿于行政訴訟的整個過程各個方面,其為當事人自愿協(xié)商、平等對話奠定了基礎。在行政執(zhí)法過程中,行政機關和行政管理相對人的地位是不平等的,一方是行政主體,它代表國家行使行政權力,擁有單方做出具體行政行為的權力;另一方是作為行政管理相對人的公民、法人和其它組織,他們是被管理者,具有服從國家行政管理的義務,雙方是管理與被管理,支配與被支配的關系,法律地位是不平等的。但是,一旦行政主體和行政相對人進入行政訴訟程序,成為行政訴訟法律關系的主體后,地位發(fā)生了變化,原來的被管理者成為原告,而管理者即行政機關成了被告,行政主體成為被告,雙方成為行政訴訟案件的當事人,其在行政訴訟法律關系中享有同樣的權利并承擔相應的義務,行政訴訟法律地位平等為原告和被告方調解道路搭建了平臺。

(二)行政自由裁量權的存在

眾所周知,我國行政機關及其工作人員具有廣泛的自由裁量權。自由裁量是行政行為的重要特征,也是行政機關行使行政職權的需要。對行政自由裁量權的含義,不同的學者有不同的理解,他們的相同點有:一是行政自由裁量權的來源都是法律對行政機關的授權;二是在這種授權下,法律規(guī)定兩個以上的法律效果或某種行為范圍;三是行政機關可以根據(jù)自己的判斷決定實行何種行政行為、采取何種實施方式、選擇何種法律效果;四是由行使行政自由裁量權而選擇的行政行為的種類、實施方式及選擇的法律效果都必須在法律規(guī)定的范圍內。筆者認為,行政自由裁量權是國家賦予行政機關在法律、法規(guī)規(guī)定的幅度和范圍內所享有的一定選擇余地的處置權力,它是行政權力的重要組成部分,是行政主體提高行政效率所必需的權限,也是現(xiàn)代行政的必然要求。在行政執(zhí)法中,普遍存在著自由裁量權的現(xiàn)象且法律法規(guī)中包含著彈性伸縮度條款。以行政處罰為例進行說明:第一,對某一行政違法行為的處置,往往因有多個罰種和罰度可適用而可能做出多種具體行政行為,法律遂將處罰的具體適用和處罰的幅度留給行政機關自由裁量;第二,行政處罰幅度太大,給行政自由裁量權的運用營造了寬松環(huán)境。如藥品管理法第73條規(guī)定的行政處罰幅度“處違法生產、銷售的藥品貨值金額二倍以上五倍以下的罰款”。行政機關自由裁量的空間異常廣闊;第三,行政法以不確定之法律概念“情節(jié)嚴重”、“情節(jié)較重”、“情節(jié)較輕”等概括性用語來劃分檔次,并規(guī)定了適用不同檔次法定行政處罰條件。但因其本身未能說明有關“情節(jié)嚴重”、“情節(jié)較重”、“情節(jié)較輕”明確的內涵和外延,在具體的理解和把握上,由執(zhí)法者自由裁量;第四,一些行政處罰規(guī)定沒有明確的幅度,只能由行政機關根據(jù)情勢酌情裁量。

按照行政機關在具體行政行為中的自由度可以將行政行為分為裁量行為與羈束行為。裁量行為又可以分為在法律法規(guī)限定種類、范圍、幅度內的裁量和僅要求符合立法目的和原則的自由裁量行為。但無論哪種裁量行為都對行政機關授予了一定的處分自由度,在此權限內的處分,只要不是恣意和過分,都是行政權的合理行使。如果調解在行政訴訟中可以成立,則首先存在于行政機關擁有裁量權的具體行政行為中。對羈束行為,法律既然對行政機關的權限作了明確規(guī)定,行政機關就無自由余地,也就無妥協(xié)以達成調解的可能。

正是因為行政自由裁量權的存在,一部分行政案件適用調解來解決已成為可能。自由裁量權是法律賦予行政機關的,必然存在一個合法但不合理的問題,現(xiàn)實行政訴訟審判中我們可以對該類案件加大調解力度,通過人民法院的調解能使行政機關改變不合理的行為,防止權力濫用或處罰失當。行政立法給了行政機關大量的自由裁量的空間,這個空間,同時又是行政訴訟調解的空間。每一個不符合法律和理性的自由裁量行為,都可以在法院的主持下讓其“回歸正果”。

(三)公權力的有限處分性

實體處分權是調解產生的基礎和前提,這是公認的觀點。訴訟中是否可進行調解,關鍵問題在于行政機關是否擁有實體處分權。因為調解有時是一個妥協(xié)、讓步的過程,只有在當事人雙方相互放棄某些權利,或是一方主動放棄某些權利,調解才有可能實現(xiàn),只要一方當事人不享有實體處分權,便不存在調解的基礎。反對建立調解制度的觀點認為,行政職權是法律賦予行政機關的國家權力,它同時又是一種職責,是職權、責任、義務的統(tǒng)一體,行政機關只有依照法律規(guī)定實施,既不可變更,也不可放棄,否則就是失職。由此推論,行政訴訟不宜建立調解制度。初看起來,這種排斥調解制度的觀點似乎有一定的道理。但我們千萬不能被這種表面的邏輯推理所誤導。行政職權的實施方式不是死板固定的,其方式的選擇取決于實際的需要。行政機關行使職權固然要遵照法律的規(guī)定,但我們絕不可幼稚地、天真地認為法律的適用就是法律與事實一一對應的過程,法律是針對某一類事實反復適用的,而事實是千變萬化的?,F(xiàn)代法學理論研究表明,法律規(guī)范再嚴密也不能涵蓋行政管理的所有領域,即便涵蓋了行政管理的所有領域,也不能嚴密到與多變的現(xiàn)實一一對應的程度。事實上,適用法律的過程是一個選擇的過程,這種選擇適用具有較大自由裁量的空間,“這樣看來,行政機關依法行使職權,本身就是行使處分權。行政機關在法定權限范圍內可以,對公權力進行有限的處分,行政職權的可處分性為建立行政訴訟調解制度奠定了理論基礎。行政機關享有有限的行政處分權表現(xiàn)在以下幾個方面:

首先,自由裁量權的行使是處分權的表現(xiàn)?!昂戏ǖ臎Q定往往并不是唯一的。行政職權的個案使用離不開行政主體的掂量、比較、評估、權衡和決定。這本身就隱含著對公權力的處分”[⑩].從現(xiàn)行的法律法規(guī)來看,行政主體被賦予了極大的自由裁量權。行政主體在法律明示授權或者消極默許的自由裁量權范圍內,基于行政的目的,自由斟酌,自主選擇而做出具體的行政行為的權力,包含著行政機關對行政權的自由處分。行政權中自由裁量權大量存在,而自由裁量權的行使在某種意義上就表示對公權力在一定程度上的處分。公權力無論是在行政程序階段還是在訴訟程序階段,均存在一個自由裁量的幅度問題,公權力具有有限處分性。

其次,合作行政、契約行政的發(fā)展為行政處分權提供了空間?!昂弦庑姓崩碚撜J為,“行政就是管理,管理就是服務”,而在這種服務型的“合意行政”過程中,行政權已經(jīng)實現(xiàn)了從威權至上向帶有協(xié)商合作精神的公權力的轉變,行政管理已不再僅僅是行政機關單方意志的體現(xiàn),更多的表現(xiàn)為行政機關與行政相對人的合作,這樣不但節(jié)約了行政成本,而且提高了行政效率,使行政目的得以圓滿實現(xiàn)。對相對人而言,參與合作的行政,能使自己受益,享受行政機關提供的高質量的服務。行政機關與相對人的這種合作越充分,兩者雙贏的可能性就越大。行政機關與行政相對人就行政的事項,并非使用行政權力手段,而是常常在與相對人的征詢、協(xié)商、溝通中做出行政行為。行政機關與行政相對人為了實現(xiàn)各自最大化的合法利益,通過溝通協(xié)商并達成協(xié)議的過程,既是行政機關行政的一種方式又是行政權處分的表現(xiàn)。如果行政機關不擁有實體處分權,將無法與相對人達成妥協(xié),但這個處分權的行使,并不必然以損害國家利益、公共利益為前提,相反,這個實體處分權更能保證行政機關以符合法律精神的方式實現(xiàn)其行政目的。因此,我們應當承認在現(xiàn)代行政管理活動中,行政機關有必要、有可能在不損害國家利益、公共利益的前提下,根據(jù)實際需要處分其行政權。實踐中,行政裁決、行政合同、具體行政指導三類行政行為,行政權力的性質都在弱化,為行政訴訟中的調解留下了空間。

最后,政府只能是體現(xiàn)為一個個具體的行政機關,而行政行為總是以一個或多個行政機關自然人的行動出現(xiàn)的。就算是政府完全依法行事,也難以避免主觀意志的存在。因此,認為行政機關沒有處分權,只是就總的情況而言,即在職責上必須維護授權者的總體利益,這和為了實現(xiàn)行政目的,在法律的規(guī)定范圍內行使具體的有限處分權并不矛盾。

(四)彌補判決的缺陷

在我國現(xiàn)行的行政訴訟中,主要有兩種結案方式,即判決與裁定,其中判決又分為維持判決、撤銷判決、履行判決、確認判決和變更判決(僅針對顯失公正的行政處罰)五種。然而,仔細考察后,我們不難發(fā)現(xiàn)無論是判決或是裁定,都是一種非此即彼的結案方式,即使是部分撤銷與變更判決,也并非當事人雙方合意的結果。這樣訴訟雖然已經(jīng)結束,但是在許多情況下,當事人雙方的矛盾并沒有獲得滿意的解決,行政訴訟并沒有實現(xiàn)其目的。這種無法反映當事人雙方“合意”的非此即彼的糾紛解決機制顯然已不能適應現(xiàn)代行政的要求。我國法律規(guī)定,法院對顯失公平的行政處罰可以判決變更,而對其他的違法行為,目前法院只能判決撤銷而不能變更,這對于大多數(shù)原告來說,其合法利益仍然沒有得到有效的保護,因為撤銷違法行為只是確認了具體行政行為的違法性,但對于該行政行為在撤銷后,到底應如何做出,法院無權干涉,只能等待行政機關重新做出具體行政行為,并且對于新做出的行政行為,如果原告仍認為其合法權益受到侵害,行政相對人不得不進行新一輪的行政訴訟,若一審得不到支持還要進入二審程序,這一方面使得原告利益的保護遙遙無期,另一方面無形中也加重了雙方當事人的訴訟成本和訴累,浪費了司法資源。相反,如果在行政訴訟中引進調解機制就正好能夠彌補這方面的不足。如果適用調解,在法院的主持下由行政機關依法改正先前的違法行為,可直接達到原告的目的,保護原告合法權益,雙方?jīng)_突得到了一次性的徹底解決,大大節(jié)省了訴訟時間與成本,減少訴累。因此,在行政訴訟中適用調解是合理之舉。

四、構建行政訴訟調解制度的設想

作為人民法院審理行政案件的一種手段和方法,行政訴訟調解在各類行政案件中大量適用已是不爭的事實,但作為一種制度,行政訴訟中的調解在我國還存在現(xiàn)實的法律障礙,需要一系列的配套資源作為其發(fā)展背景和理論基礎,否則,這種制度就不會在我國真正建立起來。為順應各國行政訴訟調解的程序化、規(guī)范化趨勢,在將來修改行政訴訟法時,應適時把調解作為一種正式制度加以確定,以避免我國目前在這一問題上理論與實踐相脫節(jié)的弊端。為節(jié)省訴訟資源,方便行政相對人與行政主體解決行政糾紛,我國應合理建構符合時代潮流和民主法治精神的行政訴訟調解制度。建立行政訴訟調解制度,首先應考慮行政訴訟的特殊性,同時要借鑒民事訴訟調解制度的成功經(jīng)驗和做法。筆者認為,我們不妨《對行政訴訟法》第五十條作如下修改:“行政訴訟在不違反公共利益且合法、自愿的前提下,可以適用調解,但法律、行政法規(guī)另有規(guī)定或者不宜調解的除外”。為此,筆者提出如下設想:

1、自愿原則

自愿原則,是指行政訴訟調解必須基于當事人雙方的自愿,而不受外在不正當因素的影響。在法院調解的過程中,自愿原則居于核心位置,具有特殊的重要性。調解的本質特征決定了人民法院應充分尊重當事人的意見,因此人民法院啟動、運行與終結調解活動必須以各方當事人的自愿為基礎,切實杜絕強制當事人接受調解,以“和稀泥”的方式,動員原告撤訴,損害當事人的合法權益。自愿原則可以從以下兩個方面理解:

第一,調解的提出和進行必須是雙方當事人的意愿。人民法院只有在雙方當事人自愿接受調解的前提下,才能主持雙方當事人進行調解,如果當事人一方堅持不調解的,人民法院不能強迫或變相強迫進行調解,應當進入訴訟程序及時做出判決。在訴訟過程中,當事人可以自愿申請調解,而人民法院根據(jù)案件的情況也可以主動提出進行調解。但人民法院依職權提出進行調解,必須征得雙方當事人的同意,否則調解也不能進行。

第二,調解達成的協(xié)議內容必須反映雙方當事人的真實意思。調解協(xié)議的內容直接涉及雙方當事人的權利義務,應當由當事人按自己的意思進行處分,人民法院只能根據(jù)政策、法律進行一定的說服教育工作,引導他們解決糾紛。調解協(xié)議的內容,必須是雙方當事人自愿協(xié)商的結果,否則,即使達成協(xié)議,事后也有可能被當事人。

2、合法原則

合法原則,是指人民法院和雙方當事人的調解活動及其協(xié)議的內容,必須符合法律的規(guī)定。合法原則重點強調法院對當事人雙方的調解活動及其方案的合法性進行監(jiān)督。在調解中允許當事人對自己的權利做出處分,但當事人的處分不得違背政策、法律的規(guī)定,或損害國家、集體和其他公民的權益,這是合法原則的基本要求。雙方達成的協(xié)議內容,要符合有關政策、法律的規(guī)定。

當然,對調解協(xié)議合法性要求與對判決合法性的要求應有程度上的不同之處。調解不僅僅是法院運用審判權解決糾紛,它還是法院行使審判權和當事人行使處分權的結合。也就是說,當事人可以運用處分權在不違反禁止性規(guī)定的前提下達成雙方所滿意或者所能接受的調解協(xié)議,因此協(xié)議的內容與法律上嚴格認定的權利義務關系并不完全一致。妥協(xié)與讓步在大多數(shù)情況下對達成調解協(xié)議時必不可少的。因此,我們認為合法性應定位于一種寬松的合法性,它不是指調解內容必須嚴格遵照法律規(guī)定,而是指協(xié)議的內容不得與法律禁止性規(guī)定相沖突,不得違反公共利益和損害第三人合法權益。

這里有必要明確自愿與合法的關系。達成調解協(xié)議必須當事人自愿,但當事人自愿的,不等于都是合法的。若一方當事人為盡快擺脫訴訟或者迫于另一方當事人的要挾,在調解過程中一再放棄自己的權利,這種顯失公平的調解協(xié)議,是違背調解的立法本意的。法院對這種調解協(xié)議應當適度干預,從政策、法律上教育當事人放棄不合理的要求,尊重對方當事人的合法權益。

3、平等原則

是指在行政訴訟調解過程中,當事人雙方訴訟地位平等,適用法律平等和利益保護平等。由于行政主體擁有強大的行政權力而對行政相對人處于優(yōu)勢地位,而在行政訴訟調解過程中,這一優(yōu)勢應該得到矯正,保證原告相對人與被告行政主體在法庭上的平等對峙,通過被告特定義務的履行和原告相應權利的行使,以及法庭對固有優(yōu)勢的抵抗來調節(jié)原被告雙方權利義務的平衡。訴訟調解必須以當事人的地位平等性為基礎,只有當事人地位平等,才不會存在一方壓制強迫另一方接受非真實意思表示的機會,才存在協(xié)商的基礎。

4、有限原則

行政訴訟中并非任何行政案件都可以適用調解,依法行政的法治原則要求行政機關不得任意處分行政權,不同的行政行為和不同類型的行政案件使行政訴訟的調解受到限制。根據(jù)行政機關在行為時受法律、法規(guī)約束的程度為標準,具體行政行為分為羈束行為和自由裁量行為。由于羈束行為的內容、方式、程度等已由法律、法規(guī)做出了非常明確、具體的規(guī)定,行政機關只能嚴格按照執(zhí)行,不得有任何改變,不存在自由選擇的可能,所以,對這種具體行政行為不能適用調解。因此,筆者建議行政訴訟應建立有限的調解機制,法律中有明確限制性規(guī)定的,必須在法律規(guī)定的范圍內進行調解,法律沒有限制性規(guī)定的,調解不得損害公共利益和他人合法權益。

(二)行政訴訟調解的范圍界定

由于沒有法律上的依據(jù),在實踐中出現(xiàn)了某些法官“以壓促調”、“以判壓調”、“以拖壓調”等現(xiàn)象,這種調解不但違背了自愿調解的原則,也導致了多年來撤訴率、特別是非正常撤訴率的居高不下。因此,明確哪些案件可以適用調解,哪些案件不能適用調解,有利于司法統(tǒng)一,防止調解制度適用的隨意性,限制法官調解自由裁量權。筆者認為,行政審判中適用調解的主要有以下幾類案件:[11]

1、行政處罰案件。根據(jù)有關行政法律、法規(guī)的規(guī)定,行政機關進行行政處罰一般都擁有自由裁量權,由此便可能產生處罰輕重失度的情況。由于自由裁量權的存在,行政機關在法定的權限內做出的任一選擇都是合法的。實踐中,若原告以被告的行政處罰“顯失公正”為由提訟,法院對這種合法但不合理的行政行為只能判決維持,這樣的判決就使得行政相對人的合法權益得不到保護。在審理過程中,如果行政機關認識到行政處罰明顯過重,提出將處罰減輕,在審判人員主持庭審的情況下,如果原告同意,則這一糾紛即可獲得解決。這樣,通過調解,既能保護行政相對人的合法權益,及時了結爭議,又達到監(jiān)督行政機關依法行政的目的,實現(xiàn)了法律效果與社會效果的有機統(tǒng)一。

2、行政裁決案件。所謂行政裁決,是指依法由行政機關依照法律授權,對當事人之間發(fā)生的、與行政管理活動密切相關的、與合同無關的民事糾紛進行審查,并做出裁決的行政行為。該類案件,原告的目的實質在于滿足其民事主張,該類案件的調解,其實就是民事糾紛當事人之間的調解。

3、行政許可案件?!缎姓S可法》第二條規(guī)定:“本法所稱行政許可,是指行政機關根據(jù)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的申請,經(jīng)依法審查,準予其從事特定活動的行為?!彪m然《行政許可法》第四條規(guī)定:“設定和實施行政許可,應當依照法定的權限、范圍、條件和程序?!钡S多法律、行政法規(guī)在規(guī)定行政許可的具體標準和條件時,給行政機關以合理裁量權。這就為此類行政訴訟中適用調解制度提供了依據(jù)。當然,在調解中,人民法院必須堅持公平、公正的基本原則。

4、行政征收案件。所謂行政征收,是指行政主體憑借國家行政權,根據(jù)國家和社會公共利益的需要,依法向行政相對人強制地、無償?shù)卣骷欢〝?shù)額金錢或實物的行政行為。目前我國的行政征收體制由稅和費組成。雖然法律、法規(guī)對于行政征收的范圍、標準等都有規(guī)定,但在具體操作中,行政機關在征收時存在自由裁量的空間。如稅法中關于稅收的減、緩、免等方面只有原則性規(guī)定,如何掌握好尺度,就是稅收征管部門的自由裁量權。還有一些費的征收,針對不同情況、不同范圍,行政機關可以自由決定收費數(shù)額。因此,在行政訴訟中,法院可以在此幅度內進行調解。

5、行政補償案件。所謂行政補償是行政主體基于公共利益的需要,在管理國家和社會公共事務的過程中,合法行使公權力的行為而致使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的合法財產及合法權益遭受特別損害,以公平原則并通過正當程序對所遭受的損害給予補償?shù)姆芍贫?。對于合法財產及合法權益的損害程度及補償?shù)臉藴?、方式等,都存在合理及可裁量的問題。因此,此類案件可以適用調解。當然,人民法院在調解時,必須以保護“公共利益”不受侵害為原則。

6、行政合同案件。行政合同是指行政主體以實施行政管理為目的,與行政相對一方就有關事項經(jīng)協(xié)商一致而達成的協(xié)議。行政合同是現(xiàn)代行政法中合意、協(xié)商等行政民主精神的具體體現(xiàn)。正因為行政合同有合同的特性,決定了人民法院在審理此類行政案件中可以適用調解。當然調解時,必須遵守公益優(yōu)先原則,即當私人利益與公共利益發(fā)生明顯沖突時,不得以犧牲公共利益為代價進行違法調解。

(三)行政訴訟調解的達成必須具備以下條件:

1、調解的主體為本案的當事人。行政訴訟是行政相對人一方作為原告,行政主體為被告提起的訴訟,因而訴訟調解的主體必須包含原告方的行政相對人與被告方的行政主體。

2、當事人對訴訟標的有處分權?!八^當事人對訴訟標的有處分權,是指當事人就訴訟標的,事實上有處分的可能,法律上有處分之權限,對于調解標的,有權做成有拘束力之聲明?!盵12]一切調解的基礎以相關當事人擁有實體處分權為前提,不存在實體處分權就不存在調解。

3、以當事人各方意思表示相一致的自愿性為前提。行政訴訟調解必須基于各方當事人自愿,尤其是行政相對人的自愿,否則,就不是其真實的意思表現(xiàn),而只是處于強權地位或主導地位的當事人一方的單方意思體現(xiàn)。

4、不違反法律和不損害公共利益、他人利益。在行政訴訟中適用調解,必須堅持一個前提,即不違反法律和公共利益、他人利益。[13]眾所周知,調解是最直接、最有效解決矛盾糾紛的手段,行政訴訟調解也是如此,其能保障原告與被告在平等協(xié)商的基礎上做出讓步,因此適用調解是首選,但是并非一遇到行政訴訟就套用調解,因為調解的本質特征是始終尊重當事人意見,行政機關不能為了圖方便,超越或放棄法定職權而與原告進行調解,這樣會損害國家權威,其應該在不違背法律的禁止性規(guī)定,不損害國家、集體和他人利益的前提下,通過調解達到化解矛盾糾紛,維護當事人合法權益的目的。

(四)行政訴訟調解的程序

1、調解程序的啟動

在行政訴訟中,提訟的是行政相對人,行政訴訟中調解的申請者也應限于行政相對人,如果允許行政機關申請調解,則可能出現(xiàn)因行政相對人懼于行政機關的行政權力而被迫接受調解的情況。將申請調解的權利賦予相對人,對行政機關則影響不大,行政機關可以接受也可以拒絕,這樣就可以減少運用行政權力而脅迫調解的現(xiàn)象。此外,人民法院根據(jù)案件的具體情況,在征得雙方同意的情況下,也可依職權提出調解。

2、調解方案的達成

調解達成協(xié)議,必須雙方當事人自愿,不得強迫,但法院可以為當事人提出調解方案。在行政糾紛中,如果雙方當事人已有達成協(xié)議的意向,但是由于法律知識或其它知識的欠缺,原告往往不知如何恰當保護自己的合法權益,或由于受到來自外在的壓力而不得不放棄自己的合法權益;另一方面,被告則可能為換取原告人的調解同意而犧牲公共利益。在此情況下,人民法院根據(jù)職權主義原則,對雙方當事人的調解活動進行必要的引導與監(jiān)督,就成為調解能否成功的關鍵。如果協(xié)議內容涉及行政機關重新做出具體行政行為,則行政機關應依協(xié)議內容做出新的具體行政行為并履行之,不能將此協(xié)議直接視為行政機關的行為。如果行政機關事后拒絕履行協(xié)議,法院不能直接以此為執(zhí)行依據(jù),而應根據(jù)行政訴訟法的規(guī)定,按行政機關拒不執(zhí)行判決、裁定的方法處理。

3、堅持調解的合議制

即行政案件是否需要調解,該怎樣調解,應由和議庭成員討論決定。有人將調解與簡易程序等同,認為可由獨任審判員決定并主持調解,這是不對的。如前所述,調解并非不適用法律,相反,與審判一樣需要法官對法律精神、原則的深刻理解和嫻熟運用,成功的調解是對法律目的的完美實現(xiàn)。合議制作為人民法院最基本的審判方式,其優(yōu)點在于可以充分發(fā)揮合議庭成員的集體智慧,對案件事實和法律做出最準確的判斷,而且還可以對個別承辦人員為私利而違法調解實現(xiàn)監(jiān)督。因此,可調解的行政案件并不必然是簡單的案件,適用調解也不等于適用簡易程序。

4、調解的審級

我國民事訴訟法規(guī)定,司法調解適用于當事人之后的任何階段,既包括一審,又包括二審,是人民法院的訴訟活動之一。但是,關于行政訴訟調解,筆者認為,原則上應限定在一審期間,不適用于二審。因為只有在一審期間,行政機關才可以改變原具體行政行為,原告撤訴才能得到行政機關的實質回應。而在二審期間,由于人民法院的審理對象發(fā)生了變化,不僅要審查原行政行為是否合法,還要審查一審法院認定事實和適用法律是否正確,行政機關若改變行政行為,原告撤訴,只能使原審判決生效,并不能給當事人帶來和解的預期效果,故在二審期間法官即使調解也會因缺乏調解基礎而收效甚微。如果調解可適用于任何審級的話,當案件的判決結果對各方當事人都不利時,當事人往往通過調解來避免判決帶來的不利后果,從而規(guī)避了損害國家利益、公共利益和他人合法權益的行為。同時,當事人通過調解來一審或已生效的判決,影響了一審或已生效判決的既判力和穩(wěn)定性,損害了法律的尊嚴和權威。二審或再審的目的旨在糾正一審或已生效判決的錯誤,而不是為了給當事人再提供一次調解的機會。不過,行政賠償訴訟是一個例外,根據(jù)最高法院有關司法解釋規(guī)定,二審法院在審理期間若發(fā)現(xiàn)一審法院遺漏賠償請求的,可以就行政賠償部分進行調解,調解不成的,可以就賠償部分發(fā)回重審。因此調解只適用于一審。

5、確定調解結案為法定的結案方式之一

應當允許人民法院以調解筆錄或當事人提交的調解協(xié)議的書面形式結案,這是行政訴訟調解制度建立的標志。它不同于目前法院對因被告改變具體行政行為,原告申請撤訴予以準許的結案方式,后者實際上是受法律空間的壓迫不得已而為之,這種結案方式常常給人以原告自我妥協(xié)的錯覺,而且掩蓋了法官的勞動,且反映在統(tǒng)計數(shù)字上,撤訴在結案方式中的比重過大,會使整個訴訟制度失去平衡。允許調解,明確調解為法定結案方式之一,就是尊重法官為調解結案而付出的努力,實際上,對于法官來說,調解成功一件案子并不比審理一件案子更輕松,既需要法官對事實的完全把握,也依賴法官對法律的深刻理解力。正如美國學者戈爾丁所指出:“調解需要一種高于運用法律能力的特殊技巧”。[14]總之,調解結案不應被視為訴訟結案的另類,應還其應有的地位。

(五)調解協(xié)議的效力

第一,確定當事人間權利義務關系的效力。人民法院的調解書送達當事人或調解筆錄生效后,表明雙方當事人對曾經(jīng)發(fā)生爭議的法律關系已經(jīng)取得共識并得到法律的確認,權利方應依法行使權利,義務方應依法履行義務,這是法院調解書在實體法上的效力。

第二,結束訴訟的效力。人民法院的調解書送達當事人和調解筆錄依法生效后,當事人之間的行政爭議,在法律上已最終解決,當事人不得以同一事實和理由向人民法院再行,這是法院調解在程序法上的效力。調解書和特定的調解筆錄依法生效后,其法律效力同法院生效判決書一樣,當事人即喪失了上訴權。當事人如對法院的調解書和調解筆錄有異議,也不能上訴。調解協(xié)議是雙方當事人根據(jù)自愿、合法的原則,經(jīng)過充分協(xié)商達成的,并在調解書送達前和調解筆錄依法生效前,還允許雙方當事人反悔。

第三,強制執(zhí)行的效力。調解協(xié)議是雙方當事人在人民法院主持下自愿達成的,一般情況下當事人都能自覺履行。但在司法實踐中,有的當事人拒不履行調解協(xié)議確定的內容,于是就發(fā)生強制執(zhí)行問題。依照法律規(guī)定,若調解書由給付內容的,一方當事人又不履行確定的義務,另一方當事人有權向人民法院申請強制執(zhí)行。

(六)當事人反悔權制度

調解不可能保障百分之百的運行無誤,因此有必要建立相應的救濟制度,當事人的反悔權制度即是其中之一。當事人對調解的反悔包括兩種情況:(1)調解書送達前的反悔,其是指當事人雙方雖然經(jīng)過法院的調解最終達成協(xié)議,但是當事人一方或者雙方又協(xié)議的全部內容或部分內容,或者調解送達時拒不接受調解書,要求重新調解或判決的情形。如果調解書送達前或者送達時當事人拒絕簽收的,調解書不發(fā)生法律效力,法院要及時通知對方當事人并對案件及時進行判決。(2)調解書送達后反悔,其是指當事人在調解書送達后,對已經(jīng)收到的調解書反悔要求法院重新處理的情形。由于調解書自當事人簽收時生效(當事人雙方不在同一時間簽收的,以后收到調解書的當事人簽收的時間為調解書生效的時間),調解書送達后當事人反悔的,應告知當事人如確有證據(jù)證明調解違反自愿原則或者協(xié)議內容違法的,可以向法院申請再審。[15]

(七)法院在調解中的職權

1、調控行政訴訟調解的過程。行政訴訟調解過程在法官的主持下,通過其直接、深入、細致的教育、疏導工作,促使當事人各方在自愿的基礎上達成調解協(xié)議的糾紛解決過程。調解過程由法官和當事人共同參與,由當事人分別提出調解方案進行協(xié)商,或者由法官基于職權提出調解方案以供參考,法官從事實和法律方面為當事人擺明利害關系,當事人則從實現(xiàn)自己利益的角度綜合考慮是否接受調解,這個過程是法官與當事人以及當事人之間意思交換的過程。在調解過程中,法官在調解程序中的具有主導作用,積極主動地介入并引導和促進協(xié)議的達成,實質上是法院代表國家對案件依法行使審判權的一種職能活動。

2、監(jiān)督調解協(xié)議的內容。合法性審查是行政訴訟的核心,同時也是行政訴訟存在的靈魂。雙方達成調解協(xié)議后,需要雙方當事人對法院進行相一致的陳述,由法院對調解協(xié)議的合法性進行審查。這里的合法性審查是指在不違背法律的禁止性規(guī)定,不損害國家、集體和他人利益的前提下,通過調解的低成本、高效率,達到糾正違法或不合理行政行為,監(jiān)督和促進行政機關的依法行政,實現(xiàn)對當事人合法權益的保護的目的。

五、結語

要實現(xiàn)行政訴訟的制度創(chuàng)新,必須把調解置于現(xiàn)代行政法最新發(fā)展的背景下作理解,即隨著公法行為的契約化趨勢不可避免,行政權力和公民權利相互依賴、相互制約正日益深刻地改變現(xiàn)代行政管理的面貌,從而為行政權力的行使賦予了不同于以往的形式和內容,也給以解決行政爭議為已任的行政訴訟提出一個新課題。在實務中,隨著行政行為的多樣化、行政案件的復雜化加劇,如何認識羈束裁量行為在行政管理中的表現(xiàn)形式,明確法官司法自由裁量權的邊界,正確把握調解的度,使之不侵越行政權,成為擺在我們面前的一道嚴峻課題,亟待研究解決。

參考文獻:

1、[美]J.弗爾博格、李志:《美國ADR及其對中國調解制度的啟示》,載《山東法學》1994年第4期;

2、高秦偉:中國行政訴訟調解制度的現(xiàn)狀與課題[J],河南省政法管理干部學院學報,2004(1):137;

3、王養(yǎng)慶主編:《建立行政訴訟調解制度的可行性探討》,法律出版社,1998年版,168頁;

4、杜萬松主編:行政訴訟中排斥調解理由質疑(J)。行政發(fā)展,2003,(12):54-57;

5、王名揚主編:《美國行政法》(上冊),中國法制出版社1995年版,第545-547頁;

6、何海波主編:《行政訴訟撤訴考》,載《中外法學》,2001年第2期;

7、李海亮:《關于非正常撤訴行政案件的法律思考》,載《行政法學研究》,1997年第4期;

8、李牧主編:《中國行政法學總論》,中國方正出版社2006年第一版;

9、應松年主編:《行政法與行政訴訟法學》,法律出版社2005年版;

10、胡錦光主編:《行政法案例分析》,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6年版;

11、方時榮、石佐啟主編:《行政法與行政訴訟法》,北京大學出版社2005年版;

12、姜明安主編:《行政程序研究》,北京大學出版社2006年版;

13、劉恒主編:《行政救濟制度研究》,法律出版社1998年版第191頁;

14、徐靜琳主編:《行政法與行政訴訟法學》,上海大學出版社2005年版;

15、沈海蛟:如何完善我國行政訴訟制度[J].行政與法,2000,(5):13-14;

16、吳庚主編:《行政爭訟法論》,三民書局1999年版,第217頁;

17、王彥:《調解與行政訴訟制度創(chuàng)新》,載法律教育網(wǎng);

18、于安、江必新、鄭淑娜主編:《行政訴訟法學》,法律出版社,1997年版,第86頁;

19、何海波,《行政案件應當允許調解》載與法制日報,2002年3月3日第五版;

20、江必新:行政訴訟法——疑難問題探討[M],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1991.36

21、趙珊:略論我國行政訴訟制度的完善[J],《遼寧行政學院學報》,2004,(1):21.

22、馬懷德、王亦白:透視中國的行政審判體制:問題與改革[J].求是學刊,2002,(3):73-80.

23、薛剛凌、王霽霞:論行政訴訟制度的完善與發(fā)展——《行政訴訟法》修訂之構想[J].中國政法大學學報,2003,(1):137—146.

注釋:

[①]參見方世榮主編:《行政法與行政訴訟法》,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1999年版,第305頁;

[②]參見姜明安主編:《行政法與行政訴訟法》,高等教育出版社,第265-266頁;于安主編:《行政法與行政訴訟法》,法律出版社1997年版,第85-86頁。

[③]參見[美]J.弗爾博格、李志:《美國ADR及其對中國調解制度的啟示》,《山東法學》1994年第4期;

[④]參見王振清主編:《行政訴訟的前洞實務問題研究》,中國方正出版社2004年版,第320頁;

[⑤]參見王名揚主編:《法、美、英、日行政法簡明教程》,山西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61頁;

[⑥]參見烏懷德主編:《司法改革與行政訴訟制度的完善》,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4年版,第326頁。

[⑦]參見楊海坤、朱忠一主編:《我國行政訴訟制度步履艱難的原因探析》,載于《行政法學研究》,1999年第4期;

[⑧]參見孫林生、刑淑艷:“行政訴訟以撤訴方式結案為什么居高不下——對365件撤訴行政案件的調查分析”,《行政法學研究》,1996年第3期;

[⑨]參見《完善行政訴訟專家談》,載于《法制日報》2002/3/2

[⑩]關于不確定法律概念和自由裁量,詳見[德]哈特穆特。毛雷爾:《行政法學總論》,高家偉譯,法律出版社2000年版,第124-148頁。

[11]參見韓猛、施海紅《論行政訴訟調解制度的建立》,安徽司法行政信息網(wǎng)2005年12月27日

[12]參見劉宗德、彭鳳至[臺]:《行政訴訟制度》,發(fā)表于翁岳生[臺]主編:《行政法》,中國法制出版社,2002年9月版,第1465頁。

[13]參見王養(yǎng)慶主編:《建立行政訴訟調解制度的可行性探討》,法律出版社,1998年版,第168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