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夾竹桃教學設計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關鍵詞: 有效閱讀 追求品質(zhì) 智慧生成
審視閱讀教學,老師們追求高效,期待立竿見影。有效閱讀要提高實效,我以為要追求閱讀品質(zhì),提高語用能力。追求有品質(zhì)的閱讀,追求有豐富內(nèi)涵的、有創(chuàng)造的、有境界的教學。
一、有效閱讀追求“品質(zhì)”
語文本是“慢”工夫,這成為大多數(shù)人的共識,要提高語文素養(yǎng),急不得,不是上好一兩節(jié)課,一朝一夕形成的。欲速則不達,訓練能快速見效,基礎仍不實在。內(nèi)在的品質(zhì)需要自然的琢磨,需要熏陶、積淀。
1.過程要重視品質(zhì)
一段時間以來,語文教學重視結果、輕視過程的現(xiàn)象很普遍,知識灌輸,強調(diào)記憶,只要把標準答案交給學生就行,結果學生還是不會閱讀理解。部分教師無視主體,把著“話語權”,把自己的解讀直接塞給學生,合作探究走過場……核心價值沒有體現(xiàn),教學含金量不足。新課改后,我們看到了可喜的變化,不少教師對學科具有獨到的感悟,教學設計體現(xiàn)了匠心,語言靈動充滿著智慧……但教學過程應重視品質(zhì),運用先進的理念、精心的教學設計和策略打造靈動的課堂。過程中的品質(zhì)因素是多樣的,如是否體現(xiàn)三維目標的整合,是否進行創(chuàng)造性教學,是否改變教學方式,是否積極對話展開教學等。
2.有效閱讀重視學習策略
積極學習十分重要。一言堂、填鴨式等教學法已過時,大多教師苦于無處借力,勞心勞力,收效甚微??鬃诱摻逃龝r說過,我聽過的東西,我會忘記;對于我看過的東西,我會記得;對于我做過的東西,我會理解。如果教學中既有聽覺又有視覺維度,信息便被兩個傳遞系統(tǒng)強化??梢?,在學習過程中,課堂氣氛活躍,語文味濃郁,學生全身心參與、體驗,智力、情感、社交、身體等全方位投入,教學效果必然明顯?,F(xiàn)在,多元智能悄悄改變著我們的教育理念,語文課要培養(yǎng)個人的各種智能,只重視語言智能培養(yǎng)對提高學生全面素質(zhì)是不夠的,實施多元智能讓學生體驗成功的喜悅。那些閱讀有障礙的可以嘗試音樂智能,如引入情境激發(fā)興趣,可以繪圖表現(xiàn)自己的理解,還可以發(fā)揮交際能力促進語言實踐。
二、有效閱讀提升品質(zhì)
1.有效閱讀引領智慧
閱讀是一種被引導的創(chuàng)造。和諧的課堂要抓住矛盾的切入點,在牽一發(fā)而動全身的關鍵詞、句、段中尋找矛盾的突破點,在動態(tài)平衡中抓住文本的“領”,“提領而頓,百毛皆順”。應注重語言能力和思維能力共同發(fā)展?,F(xiàn)在的課堂,思維能力訓練重視不夠,問題淺表化、直線式,學生思考缺乏深度,有價值的問題太少,問題密度大,提問質(zhì)量不高。應提問一些需要一番思考才能解決的問題,給孩子思考的時間和空間,避免階梯太小,老師問一句,學生答一句。另外,如思維空間小,問題答案從文中就能找到,則啟發(fā)價值不大。真正有效閱讀應讓學生在文字中虛心涵詠,讓學生經(jīng)歷發(fā)現(xiàn)與收獲,促進學生更高層次思考,可以鼓勵學生質(zhì)疑問難,讓學生的思維從膚淺走向深刻,課堂教學從看似流暢走向歷經(jīng)困惑再到暢通無阻。這樣的實踐對學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引導學生從矛盾中突圍,讓思維螺旋上升,學生的語言和思維才能協(xié)同發(fā)展。
教學《天游峰的掃路人》時,師:一位偉大的文學家曾說過:“外貌是理解人物的鑰匙。找到這把鑰匙,就能走進掃路人?!边@時,孩子從喧鬧走進靜默,走近人物。
師:這位掃路人給我們的第一印象是什么?
在教師的引導下,學生進入整體感知,尋找人物表層印象的過程,走近人物,拉近與文本的語言距離,實現(xiàn)由遠而近的認識目標。
生:精瘦、樸素……
師:從哪里看出來?
一句“從哪里看出來”,再次引導學生走進文本,繼續(xù)尋找,摸索文字,人物有了形象,有了性格,看得更加仔細,和文本距離也縮短了,體現(xiàn)了高超的教學方法和策略。
2.有效閱讀張揚個性
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葉圣陶說:“只有讓讀者自己去揣摩、品味、欣賞、咀嚼、體會、思考,才有所得?!蔽抑v《三打白骨精》一課時,學生讀“悟空見到白骨精笑道”一句話,我問:“你讀這句話知道了什么?‘笑’字后面的意思是什么?”“笑里藏刀!”我又接著問:“‘刀’是怎么理解的?”“這次一定打死白骨精!”“笑得自信,有把握。”一段對話引導學生走進文字中,讀進人物心里。交流中,我認真傾聽,讓學生學會傾聽,鼓勵學生積極思考品味語言,鼓勵學生表達自己的見解。對促進思維能力,個性化閱讀,培養(yǎng)語感非常有效,長期實踐自然內(nèi)化為自己的智慧。
三、有效閱讀促進智慧生成
有品質(zhì)的閱讀教學是生成智慧的教學,讓閱讀和表達同構共生,加強讀寫訓練,促進文本感悟,同時在語言能力上得到鍛煉。
教學《夾竹桃》時,師:讓我們走進夏天的夜晚,站在夾竹桃下,對月吟詩遐想,你想到了什么?
生:花香濃烈,沁人心脾,花氣襲人。
生:葉影參差,花影迷離,可以引起我許多幻想。
師:讓我們跟著幻想,體驗妙處,這景色呀,亦真亦幻,妙不可言!可以靜的,還動呢!你看:這美麗的景象就是一幅活動的圖畫,多么有想象力啊。動靜相生,有了趣味。請大家靜靜思索三分鐘,還能幻想到什么?
生:我幻想它是宇宙中的星系,眼前就真現(xiàn)出一個星系,碰巧幾只飛蟲飛過,那就是宇宙飛船在宇宙中自由翱翔。
生:我幻想它是一個村莊,眼前就真出現(xiàn)一個村子,幾只飛蟲爬過,就是村里田頭忙碌的景象。
孩子樂于在你的課堂自由表達,樂于和你合作,釋放自己的能量,在思維碰撞中生成智慧。回到語言的地面,感悟語言的同時加強表達,在實踐中習得語言。
有品質(zhì)的教學有境界。“語言是存在的家”,語言是心靈的故鄉(xiāng),是人的精神的構成。人們不僅要習得語言,在實踐中積累運用,還要催生思想。激發(fā)思想是激發(fā)學習潛能,提高語文能力,促進學生學習動力,其效果影響深遠。蘇教版每篇課文都體現(xiàn)出優(yōu)秀的思想:民族魂、報國志、師生情……一個個人物形象激勵孩子成長。如堅強不屈的于謙、充滿智慧的孔子、不媚世俗的王冕、豁達開朗的天游峰的掃路人……聯(lián)系生活,體驗文中情感、思想,挖掘價值,生成新的資源,在自己的田野萌生鮮活的思想。
教學《夾竹桃》時,
師:夾竹桃的韌性體現(xiàn)在哪?
生:從春天一直到秋天……花朵無不奉陪。說明開花時間長。
生:生命力頑強。花開得旺盛。
生:“奉陪”還有比一比的意思。
師:春風里花開,暴雨里花開,清秋里花開。花兒有種韌性,讓我們想起一種什么精神?
生:持之以恒、堅持不懈。
師:暴雨里花開,讓你想起?
生:堅韌不拔、百折不撓、堅強不屈、不屈不撓。
師:這精神同院子里的花比一比,顯得可貴。比一比,夾竹桃很普通,可貴之處是什么?
生:它的韌性。
師:僅僅因為韌性?僅僅歌頌的是花?同學們還想起了誰?
從《夾竹桃》一課教學,我覺得學生不光學到知識,而且能觸及語言后的意象。理解字面上的意思,發(fā)現(xiàn)夾竹桃的韌性,體驗到內(nèi)在的價值,發(fā)現(xiàn)內(nèi)在的精神,激發(fā)學生的學習熱情。學生樂意探討,從中受到啟發(fā),精神上有了收獲。
教無止境,藝無止境。我期待著一種更具品質(zhì)的教學,一種師生走向自由,達到生命層面精神氣質(zhì)提升的境界,師生有尊嚴地、有理想地、幸福地走向創(chuàng)造,走向生成,對話民主,走向圓融之境。
參考文獻:
【摘 要】所謂的閱讀教學中的“核心問題”,是相對于課堂教學中那些零碎的、膚淺的、學生活動時間短暫的應答式提問而言的,它是指對課文閱讀教學過程能起引導作用、支撐作用,能從整體參與性上引發(fā)學生思考、討論、理解、品析、創(chuàng)造的重要的提問或問題。它在閱讀教學能做到“一問能抵許多問”藝術效果,實現(xiàn)語文課堂的高效。
關鍵詞 閱讀教學;核心問題;設計方法
在語文閱讀教學中設計“核心問題”,對帶動整篇課文閱讀的教學,對新課程下語文教學的改革,有著重要的價值。也就是說核心問題主宰著整個教學進程,留給學生足夠的思維空間,往往能以問題引發(fā)思考,將學生思維引向更廣闊的天地。因此核心問題設計是否有效決定著課堂的成敗。為了讓核心問題最大程度地發(fā)揮成效,核心問題的設計必須具備一定的條件。
一、核心問題設計必須具有“整體閱讀,深化理解”的帶動性
所謂“整體閱讀”,不是指讓學生讀課文并大致知道課文寫了什么內(nèi)容,而是讓學生圍繞著一個或者幾個“話題”對課文進行深入的分析理解,即引導學生從課文整體的角度去理解課文的情節(jié)、課文的脈絡、課文中的人物、課文中的事件、課文的表現(xiàn)手法等等。這就要求給學生一個切入點,讓學生在這個切入點的引導下得到真正深刻的閱讀體會。在這方面,“核心問題”可以說是有著絕對的優(yōu)勢。教學課文《詹天佑》時,可抓住概括全文思想內(nèi)容的句子:“詹天佑是我國杰出的愛國工程師?!痹O計一個核心問題:你從課文哪些語句能感受到詹天佑的“杰出”和“愛國”?(結合有關的詞句,說說理由。)學生看到這一問題,自然會聯(lián)想當時當?shù)氐那闆r:清政府的腐敗無能、帝國主義的阻撓、工程技術人才缺乏、勞動工具落后、在勘測路線時地勢又險峻、氣候又惡劣、在開鑿隧道時又要過很多高山(居庸關山勢那么高巖層那么厚、八達嶺隧道又是那么長);在設計線路時,青龍橋附近的坡度又特別大等。盡管當時當?shù)氐睦щy很大,可是,詹天佑毅然接受了任務,一絲不茍地工作(周密地勘測線路;采用了不同的鑿進方法;設計了巧妙的“人”字形線路。)并提前兩年竣工,給了藐視中國的帝國主義者一個有力的回擊。這樣設計的問題,教師教的目的明確,學生學的也明白。通過對這一問題的認真思考,講出學生對“詹天佑是我國杰出的愛國工程師?!边@一中心句有較深刻的理解。詹天佑強烈的愛國之心及杰出的才干會深深地銘刻在每位學生的心里。再加上教師不失時機地點撥、引導,學生就會懂得:不管是寫文章還是讀文章一定要“注意當時當?shù)氐那闆r”。讀文章,注意了當時當?shù)氐那闆r,才可以對文章了解得更加透徹;寫文章注意了當時當?shù)氐那闆r,才可以使文章表達得效果更好,真切感人。
二、核心問題設計必須具備“凝聚話題,優(yōu)化活動”的支撐性
“凝聚話題”就是減少提問,“優(yōu)化活動”就是讓學生在課堂上有長時間的閱讀、思考、研討、交流的機會。也就是說“核心問題”有利于大量語文實踐活動的開展,而不是像我們平時的教學一樣,教學內(nèi)容的推進主要依靠師生之間的問與答來進行。如在教學《夾竹桃》一課中關于側面烘托這個問題,可以有兩種不同的設計:(1)課題是夾竹桃,可季羨林老爺爺為什么要用一個小節(jié)來寫夜來香、玉簪花、等其他花呢?(2)課題是夾竹桃,可季羨林老爺爺花了整整一個小節(jié)寫夜來香、玉簪花、等其他花,你認為這樣做值得嗎?理由是什么?這兩種提問看似大同小異,效果卻是大不相同的,我在教學中將它處理成第二種。這種提問將兩種觀點放在學生面前,拓寬了學生的思路,至于到底是不是值得寫,則是完全可以各抒己見的。
這個問題在教學中主導著、牽動著教學進程,充分拓展學生的思維,而且這一問題的形成明顯的長時間地延伸了學生的活動板塊。這樣的教學,可以基本上消除課堂上那種瑣碎的“連鎖式問答”。
三、核心問題設計必須具備“精細思考,深刻探究”的凝聚性
“核心問題”應有利于學生運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法,有利于讓學生的眼光進入到課文的每一個角落,從而達到讓學生精細思考、深刻探究的目的,而這種精細思考與深刻探究,又始終是圍繞著某條主線進行的。
例如蘇教版六年級上冊《最后的姿勢》,課文以感人的筆觸,記敘了汶川地震發(fā)生的瞬間,譚千秋老師張開雙臂,用身體守護四名學生的感人事跡。仔細研讀文本,這篇文章的核心內(nèi)容由三部分組成:一是細節(jié)描寫,二是環(huán)境描寫,三是側面描寫。這些內(nèi)容集中表現(xiàn)了譚老師恪盡職守、一心為學生的無私大愛。本課的核心目標是:“通過語言文字的品讀,感受譚千秋老師對生命意義的追求和詮釋,體會環(huán)境描寫和細節(jié)描寫對表現(xiàn)人物精神品質(zhì)的作用,學習側面烘托人物形象的方法。”于是,我們可以將教學分為三大板塊,每一個板塊設計一個核心問題。第一板塊的核心問題是:“緊扣題目,抓住細節(jié),體會人物形象。即找出文中描寫譚老師最后姿勢的句子,從細節(jié)描寫中感受譚老師是個怎樣的人”。第二板塊的核心問題是:“感受環(huán)境描寫和場景描寫,體會表達效果。即找出文中描寫大地震來臨時的句子,體會這些句子的表達效果”。第三板塊的核心問題是:“學習側面烘托,豐富人物形象。即閱讀課文,找找課文中列舉了哪些人物對譚老師的評價,為什么要寫這些評價?”
這三個“核心問題”。第一個能解決對課文內(nèi)部層次的理解,第二個能解決對故事情節(jié)的理解,第三個能解決對課文的語言欣賞。就實施情況來看這第三問,學生的討論就異常地精彩:
問題的提出便于學生運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法,讓學生的眼光易于進入到課文的每一個角落,學生思考精細了、探究也更趨深刻,研討的氣氛濃厚了,這就是“核心問題”的牽引在發(fā)揮作用。
綜上所述,精心設置合理有效的核心問題,不僅能激發(fā)學生語文學習的積極性,幫助學生理解課文內(nèi)容,也能提升教師教學能力,提高課堂教學的效率。
當然,“核心問題“并不能完全替代課堂上所有的提問。它是教學設計的主干,其它的“枝葉”還需教師發(fā)揮聰明才智在課堂上生成,這樣才能使讓我們的教學有一天真正實現(xiàn)蘇霍姆林斯基所說:“教學的特殊目的就是發(fā)展智力,培養(yǎng)聰明人?!笔箤W生的創(chuàng)新思維得到有效發(fā)展。
參考文獻
[1]《小學語文教學》2008—10. 出版:山西教育出版社編輯:《小學語文教學編輯部》
【中圖分類號】G623.2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6009(2015)17-0068-01
朗讀是語文閱讀教學的一種方式,如何讓學生走進課文,以讀促知,領悟文中情感,又讓學生超越文本,讀出個性呢?下面是我指導學生朗讀的一些認識和體會。
1.初讀,讀前激趣。
蘇教版小學語文教材主編張慶老師認為:“課文不讀熟不開講?!币虼?,初讀課文階段,一定要讓學生反復讀課文。如何吸引學生在一接觸課文就產(chǎn)生要讀好的強烈愿望?這要靠興趣。如:蘇教版二下《快樂的節(jié)日》一文,課文本身就是一首歌,讀起來瑯瑯上口,唱起來更是“回味”無窮,因此,我選擇了先唱再讀,以便更有節(jié)奏地讀。和著音樂節(jié)奏,課文讀起來也流利得多,更讓人感受到了那種輕松愉快的學習氛圍。
2.放讀,讀中有問。
放讀,是在初讀課文的基礎上,對學生提出理解課文的要求,而這個要求是在學生的自讀自悟中達到的。如:教學蘇教版五下《只揀兒童多處行》時,學生讀到“兒童不解春何在,只揀游人多處行”與“游人不解春何在,只揀兒童多處行”時,引導學生思考為什么游人和兒童的選擇不同?繼而有學生提出了這樣的問題:“為什么兒童多處就一定能找到春天?春天和兒童到底有什么關系呢?”這是個有價值的問題,圍繞這個話題,我讓學生再讀課文,比較兩句話的區(qū)別,并討論游人和兒童誰能找到春天,使學生逐步感悟兒童就是春天,感嘆“只揀兒童多處行”就一定能找到春天。
3.精讀,讀中有悟。
“精讀”的過程實質(zhì)上就是學生在理解的基礎上進行積累和運用的過程。精讀,重在指導,教師可以拿起課文像學生一樣瑯瑯讀書,可以在教學設計中多留一些藝術空白……如:教學蘇教版四下《我不是最弱小的》時,主人公薩沙的媽媽對兒子說:“每個人都要保護比自己弱小的人?!边@是課文的主旨所在,在讀媽媽的這句話時,為了強調(diào)肯定的語氣,很多學生都把句子讀得很重。這時我問學生:“想一想,還可以怎樣讀?再讀一讀前面的文字,看看媽媽是在什么情況下說這句話的?”一位學生思考后,輕聲地將這一句讀了出來,他說:“我覺得這句話不僅要讀出肯定的語氣,還要讀出一位媽媽對兒子的疼愛,所以要略微讀輕一點,和藹一點?!蓖瑯右痪湓挘际且獜娬{(diào),卻因為不同的領悟產(chǎn)生了不同效果。
4.品讀,讀后會仿。
學生在品讀的過程中,除了要讀出自己的理解,還要學習文章中語言文字的用法、表現(xiàn)形式,在潛移默化中形成一種積累。品讀積累的最常見形式就是背誦。教學中,可以引導學生看板書讀,借助圖畫讀,通過表演讀……這樣,即使教師不明確要求背誦,學生也會在不知不覺中背誦課文,并力爭學習作者的表達方法,練習仿說、仿寫,初步形成一定的學習技能。
如:教學蘇教版六下《夾竹桃》這一課時,我把學生分成三小組,自讀課文第五自然段,邊讀邊想象,讓學生把讀懂的內(nèi)容畫到黑板上。然后又讓學生讀課文,仔細品味,認真對照,查找圖畫中是否有與課文內(nèi)容不相符的地方。學生再次讀書,逐字逐句比對,互相點評。這需要學生充分發(fā)揮想象,學生感到既新鮮又有趣,背誦自然不成問題,學生還從中學到了作者巧妙的寫作手法。
本站为第三方开放式学习交流平台,所有内容均为用户上传,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若内容不实请联系在线客服删除,服务时间:8:00~2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