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教育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医学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经济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金融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管理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科技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工业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SCI杂志
中科院1区 中科院2区 中科院3区 中科院4区
全部期刊
公務員期刊網 精選范文 二氧化碳排放定義范文

二氧化碳排放定義精選(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二氧化碳排放定義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二氧化碳排放定義

第1篇:二氧化碳排放定義范文

【關鍵詞】碳排放權 會計確認 會計計量

一、碳排放會計基本內涵與實質

碳排放權概念由經濟學家提出的排污權概念而來,在《京都議定書》中規(guī)定,每個參與的國家都限制一定溫室氣體的排放量,既每個國家都有一定的排放權。對于碳排放會計目前為止還沒有一個統(tǒng)一定義,學者也從不同的角度進行研究,給出了不同的定義。

Stewart Jones教授在2008年首次提出“碳會計”這一新概念,并且他將碳排放、交易和鑒證等業(yè)務統(tǒng)一稱為“碳會計”。從此,這個概念首次出現在公眾的面前,學者們也開始加入到“碳會計”研究的行列中。鄭玲和周志方(2010)在研究大量文獻基礎上,認為碳排放主要是以二氧化碳為主要排放物,具有不確定性,它不同于以往的污染物排放,應該單獨設立賬戶對其確認和計量。張巧良(2010)認為碳排放權不僅是經濟問題,而且是政治問題,碳排放權的政治特性決定了會計準則制定必須更多地關注會計的目標。張鵬(2010)指出,碳排放權就是一種溫室氣體排放的權利。實質是“核證的減排量”。苑澤明(2013)分別從法學和經濟學視角闡述了碳排放權的性質。林等人(2013)認為想要研究碳排放會計,首先要明確其概念和本質,他認為碳排放權具有商品屬性。

值得注意的是,在研究碳排放會計定義的過程中,由于目前對碳排放會計的定義還缺乏權威的界定,容易與碳會計混淆,二者存在一定的差異,碳排放會計的側重點在于由碳排放所引起的會計內容的變化。碳會計核算的范圍更加廣泛,包括碳會計核算,固碳會計和碳信用。

二、碳排放權的確認與計量

碳排放權對企業(yè)來說是一種資源,并具有稀缺性,就像其他會計要素一樣,應該將其在會計系統(tǒng)中予以反映。但是究竟作為何種要素、如何反映,我國對此還沒有統(tǒng)一的觀點。

國際會計準則理事會(IASB)和美國財務會計準則委員會(FASB)都相繼出臺過一些準則試圖規(guī)范碳排放會計核算。2003年,IASB下轄的財務報告解釋委員會(IFRIC)根據國際會計準則的要求了關于總量控制交易會計處理意見稿,確定將碳排放計入無形資產中,2004年,又了《國際財務報告解釋公告第3號――排污權》,但是由于與IAS 38存在沖突,隨后被撤銷。

(一)碳排放權的資產確認

根據《企業(yè)會計準則―基本準則》對資產的定義來看,碳排放權屬于資產,這已經達成共識。主要的爭議是把碳排放權確認為何種資產,采用那種計量方式。就目前來說,學者們存在以下幾種意見:一是確認為存貨,二是確認為無形資產,三是確認為金融資產;采用歷史成本計量和采用公允價值計量。

第一種觀點認為,就我國的碳排放權交易是基于CDM項目產生的,核心是減少碳排放量,它存在企業(yè)的日?;顒又校椅覈腃DM項目是為了執(zhí)行銷售合同而持有的,其最終目的是為了出售,而存貨的一個主要的特征就是企業(yè)持有的最終目的就是出售,因此張鵬(2010)、呂矗2012)都認為我國的碳排放量完全符合存貨的特征,應該將碳排放權計入存貨。

第二種觀點,目前在國外市場上已經建立了相對完善的碳排放交易市場,具有完善的定價機制,并且能夠以公允價值計量,另外,在國際市場上,已經有了相關期權期貨的交易,碳排放權和其他普通金融產品一樣,可以在金融市場上進行自由交易。朱敏(2010)、岳常玲和章新蓉(2011)認為,在清潔發(fā)展機制下,企業(yè)獲得碳排放權并不是自己使用,而是將其出售給發(fā)達國家獲得資金或者技術支持,符合金融資產的定義,介于此,應該將其計入金融資產。

第三種觀點認為,從碳排放權的本質而言,在法學的視角下,碳排放權與排污權相類似,是政府為了保護生態(tài)環(huán)境,而特許企業(yè)享有一定的排放權利,對于其他企業(yè)來說,卻不被許與這種排放權,表現為排放一定數量碳的權利,屬于用益物權。在經濟學的視角下,碳排放權雖然與自然資源不同,但被人為制定排放定上限,具有一定的稀缺性,使之具有價值。因此,碳排放權屬于一種被人為制定稀缺性的排放量產權。(王愛國,2012;苑澤明和李元禎,2013)。碳排放權的某些特征和無形資產相類似,首先他不具備其他資產的實物形態(tài),其次可以由企業(yè)出售或者轉讓,能夠為企業(yè)帶來經濟利益流入。鄒武平(2010)認為碳排放權具有土地使用權的性質;肖序和鄭玲(2011)認為碳排放權符合無形資產的定義。

(二)碳排放權的計量

我國碳排放該采用何種方式計量,首先要確認碳排放權應該計入何種資產。根據計入的資產科目不同,采用的計量方式不同。

對于碳排放權計量問題,目前存在以下幾種觀點。第一個觀點認為應以歷史成本進行計量。張鵬(2010)認為碳減排量作為一種存貨,對企業(yè)的意義不在于其歷史成本上的增值,所以初始計量應該根據獲得配額的成本計算,取得后,采用成本與可變現凈值孰低法進行后續(xù)計量。王愛國(2012)認為我國的碳排放交易市場處于一個摸索時期,缺乏成熟完善的市場,公允價值不能可靠獲得,在操作方面存在技術和參照物的缺陷。同時在美國“次貸危機”中公允價值顯現出一些缺陷和不足,在我國更加不適應,在這種情況下,我國更應該采用成本計量。第二種觀點認為應當以公允價值進行計量。朱敏(2010)認為碳排放權應該采用公允價值計量,取得碳排放時采用市場價值進行初始計量,在后續(xù)計量中以實際價格進行計量,差額計入當期損益。苑澤明和李元禎(2013)建議在計量方式上借鑒土地使用權的計量方式,采用公允價值計量模式。外購的排放權采用取得成本入賬,免費獲得的配額,采用公允價值計量,但是此公允價值時經過評估后的價值,這類似于政府劃分土地使用權的計量方式。并定期對排放權進行評估。

三、結論

筆者通過國內外關于碳排放會計核算的研究文獻了解到關于碳排放權的核算現狀。通過研究國內外學者對碳排放會計的定義,筆者認為,碳排放會計是以碳排放量進行確認、計量、報告,以傳遞企業(yè)碳排放和減排情況的會計信息系統(tǒng)。碳排放權作為一種資產已經得到大多數學者的認同,但是由于相關權威會計準則的缺位,導致碳排放會計信息缺乏一致性、可比性和決策相關性,究竟計入哪個資產科目,采用何種計量方式,目前國內外的處理方法不同。本文認為,目前國外碳交易市場已經達到成熟階段,公允價值可以可靠獲得,一些相關的碳資產金融衍生物已經出現。相較于國外,我國碳交易市場處于起步階段,在我國不活躍交易市場下,碳排放已經成為企業(yè)的一個必要品,就像生產企業(yè)必須要有生產許可證一樣?;诖?,我國的碳排放權應該計入無形資產科目,采用歷史成本計量。

近年來,隨著低碳經濟在我國的迅速發(fā)展,越來越多的學者開始研究碳排放會計在我國的應用。但是,與其他的研究項目相比較,碳排放會計的研究還處于滯后的狀態(tài)。本文梳理、總結了近幾年我國碳排放會計研究文獻發(fā)現,由于碳排放會計自身的不確定性,導致對碳排放會計的內涵、碳排放權的分配方式以及碳排放權的資產、負債的確認和計量等一些問題難以得到統(tǒng)一。雖然國外碳排放會計研究相比我國來說比較完善,碳交易市場比較完備,但是由于國際上對于碳排放會計的核算仍然沒有一個統(tǒng)一的會計準則來對其進行規(guī)范,對于碳排放權的確認計量問題存在較大的分歧。

針對以上問題,筆者認為應該以我國國情為基礎,了解企業(yè)實際情況,根據自身的實際吸收國外的先進成果,學為己用。在未來研究中應該注重以下幾方面:第一,加快實現我國碳會計核算體系的建設,借鑒FASB與IASB的經驗,結合我國的國情,構建適合我國的碳會計核算體系,使得我國的碳排放交易在一個穩(wěn)定的環(huán)境中進行。第二,加快我國公允價值的規(guī)范研究,完善體系建設,使得其盡快在我國碳排放中得到試用。第三,盡快完善我國其他會計體系準則,提高碳排放相關會計與其他準則的協調性和系統(tǒng)性。

參考文獻

[1]鄭玲,周志方.全球氣候變化下碳排放與交易的會計問題:最新發(fā)展與評述[J].財經科學,2010(3).

[2]張巧良.碳排放會計處理及信息披露差異化研究[J].當代財經,2010(4).

[3]張鵬.CDM下我國碳減排量的會計確認和計量[J].會計研究,2010(1).

[4]苑澤明,李元禎.總量交易機制下碳排放權確認與計量研究[J].會計研究,2013(11).

[5]林,熊楚熊.碳排放權會計問題初探[J].開放導報,2013(3).

免责声明

本站为第三方开放式学习交流平台,所有内容均为用户上传,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若内容不实请联系在线客服删除,服务时间:8:00~21:00。

AI写作,高效原创

在线指导,快速准确,满意为止

立即体验
文秘服务 AI帮写作 润色服务 论文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