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務員期刊網(wǎng) 精選范文 二氧化碳制取的研究范文

二氧化碳制取的研究精選(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二氧化碳制取的研究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二氧化碳制取的研究

第1篇:二氧化碳制取的研究范文

一、營造氛圍,導入新課

我們探究了空氣的組成,知道二氧化碳只占空氣體積的0.03%,但我們不要小看這0.03%的二氧化碳,它與我們的生活密切相關,它使地球不是很冷,它是光合作用的原料,從而為自然界的生物生存提供保障,說到這兒你是否想知道二氧化碳是什么樣了呢?你是否想知道如何才能獲得二氧化碳呢?(此處引用說課部分的導入語,板書課題。)

二、溫故知新,慢慢求索

師:我們在第二單元學習了氧氣的實驗室制法,請大家回憶回答以下問題:實驗室制取氧氣的藥品、反應原理、裝置以及操作步驟。

生1:藥品用高錳酸鉀、氯酸鉀、過氧化氫溶液。

生2:高錳酸鉀加熱生成錳酸鉀和氧氣。氯酸鉀和二氧化錳作催化劑加熱生成氯化鉀和氧氣。過氧化氫在二氧化錳作催化劑條件下分解生成水和氧氣。

師:兩位同學回答得非常好。不同的反應物可選用不同的裝置。

師:兩套裝置分別適合用哪種藥品制取氧氣?這樣選擇的依據(jù)又是什么?

生3:圖甲適合高錳酸鉀、氯酸鉀加熱制氧氣,圖乙適合過氧化氫溶液分解。

生4:圖甲裝置可加熱,圖乙適合液體參加反應。

師:請結合圖乙回答制氧氣的步驟。

(學生檢查裝置的氣密性;裝入藥品(先固后液);收集驗滿。)

師:在實驗室中制取氣體的思路和方法大致相同。今天我們來探究二氧化碳的制取。

三、啟發(fā)引導,獲取新知

師:在復習裝置選擇時同學提到了選擇裝置的依據(jù)。請再看裝置圖。圖甲除了可加熱外,試管為什么橫放?圖乙為何沒有酒精燈?

生4:因為高錳酸鉀和氯酸鉀是固體,而過氧化氫分解在常溫下進行。

師:你能否把選擇裝置的依據(jù)概括出來?

生4:看反應物的狀態(tài)和反應條件。

師: 圖中兩種收集氣體的方法又是依據(jù)什么呢?

生:氧氣不易溶于水,氧氣密度比空氣的略大。

師:由此選擇收集裝置,先依據(jù)氣體的溶解性和密度選擇收集方法再確定收集裝置。

師:為了更全面具體,請看課本110頁 。

師:我們在實驗室中制取二氧化碳,同樣要確定藥品、反應原理。再選擇適當?shù)难b置進行制取。我們接觸過哪些可以產(chǎn)生二氧化碳的反應?

四、課堂總結,提升素質

師:請同學們總結歸納這節(jié)課的學習收獲。

生17:復習氧氣的實驗室制法,確定制取氣體裝置的

生5:碳在氧氣中燃燒,石蠟在氧氣中燃燒都可以產(chǎn)生二氧化碳。

生6:碳和氧化銅在高溫條件下反應,碳和氧化鐵在高溫條件下反應。

師:以上反應是否適合在實驗室中制取二氧化碳?

生7:碳和石蠟分別在氧氣中燃燒不適合,因為制得的氣體可能不純。

生8:碳分別與氧化銅、氧化鐵反應都需要高溫,反應條件較難滿足。

五、設計實驗、探究交流

師:我給大家準備了一些固體和兩種酸溶液。固體和酸溶液間可反應產(chǎn)生二氧化碳。

師:請利用試管作反應容器,利用老師提前準備的藥品進行實驗。注意觀察反應的速率和反應進行的程度 。

(每相鄰兩組藥品相同,分別為碳酸鈉粉末、碳酸鉀粉末、碳酸氫鈉粉末和塊狀大理石分別與稀鹽酸;碳酸鈉粉末、碳酸鉀粉末、碳酸氫鈉粉末和塊狀大理石分別與稀硫酸。學生分組實驗,分工合作,取加藥品,記錄現(xiàn)象。)

師:大家都完成實驗。請使用不同的藥品的同學間相互交流自己的實驗結果。

生9:我們組用的是碳酸鈉粉末、碳酸鉀粉末、碳酸氫鈉粉末與稀鹽酸的反應,共同點是反應迅速、徹底,沒有固體剩余。

生10:我們組用的是塊狀大理石與稀鹽酸反應。共 同點是比他們的要慢一些,有些固體剩余。

生11:我們組用碳酸鈉粉末、碳酸鉀粉末、碳酸氫鈉粉末與稀硫酸的反應,與用稀鹽酸的組差不多,迅速、徹底反應。

生12:我們組用的是塊狀大理石與稀硫酸反應。與大家的不一樣,反應很慢且一會就停止。

師:那大家覺得哪種藥品組合更合適呢?

生9:我們組的合適,因為反應徹底迅速。

生10:我們組的合適,因為速率適中,便于操作,而且大理石便宜易得。

生13:我贊同使用塊狀大理石分別與稀鹽酸,的確比我們的便于操作。

師:我覺得也是這樣。為什么大理石與稀硫酸不行呢?因為反應產(chǎn)生的硫酸鈣在水中溶解的很少,會覆蓋在大理石的表面,把硫酸與大理石隔開,是反應停止。(板書藥品和原理。)

師:我們確定了藥品。這些反應都在常溫下進行,我們該選怎樣的裝置呢?

生14:與過氧化氫溶液制氧氣的相同。因為反應物的狀態(tài)和反應條件都相同。

師:那收集裝置呢?二氧化碳可溶于水,密度比空氣的大。選擇什么收集方法合適呢?

生:向上排空氣法。

師:請同學們利用提供的儀器組成制取裝置。

(學生開始組合儀器,準備藥品。)

師:組裝后請同學們參考下圖。

師:大家可參照屏幕上給出的步驟實驗。

步驟:1.檢查裝置的氣密性;

2.裝入藥品(先固后液);

3.收集氣體(驗滿);

4.檢驗氣體(通入澄清石灰水);

5.拆卸裝置、清洗。

(學生每組分別制得一瓶二氧化碳。)

師:在今天的學習中,大家善于思考,善于表達。你是否還有疑問,希望大家提出來,我們共同探討解決。

生15:為什么粉末狀的碳酸鈉、碳酸鉀等反應迅速而塊狀大理石反應速率適中。

師:粉末狀固體與鹽酸接觸面積大,而塊狀的大理石接觸面積小影響速率。如果把大理石粉碎也會加快反應速率。另外碳酸鈉、碳酸鉀是純凈物而大理石是混合物。

生16:二氧化碳絕對不能用排水法收集嗎?

師:雖然水中會溶解一些二氧化碳,但也可以用,為減少損失通常不用。你可以課后做一下實驗,驗證一下。

師:請同學們總結歸納這節(jié)課的學習收獲。

生17:復習氧氣的實驗室制法,確定制取氣體裝置的依據(jù)。

第2篇:二氧化碳制取的研究范文

化學作為一門以實驗為基礎的自然科學探究課程,亟待在教改中提出并設計以科學探究開展的教學設計和實踐。當前,我國很多初中化學實驗課自身條件不足,雖然進行了諸多教改,但仍然以教師傳統(tǒng)演示為主,化學實驗課教改仍處于轉型探索期。很多學?;瘜W實驗課并沒能從根本轉變教師灌輸講解和演示的教學現(xiàn)狀,探究性實驗設計和教學實踐并未真正得到踐行。為此,初中化學教師提出多次化學實驗課改,倡導師生共同探究學習,轉變過去化學實驗課學生灌輸式學習方式,設計探究性化學實驗課,經(jīng)過一系列的實驗步驟和流程,從明確實驗教學目標到得出實驗研究結論,養(yǎng)成學生化學科學素養(yǎng),訓練學生化學學習能力??傊?初中化學實驗課教學應以探究性實驗為出發(fā)點和落腳點,充分發(fā)揮科學探究學習優(yōu)勢,增強初中化學實驗課教學有效性,實現(xiàn)化學實驗教學目標。

筆者從初中化學一線教師實踐出發(fā),對初中化學實驗課進行教改,結合化學探究性實驗教學現(xiàn)狀,引入探究性學習理念,設計化學探究性實驗課堂,開展化學探究性教學實踐,整合探究實驗資源,實現(xiàn)探究學習價值。筆者希望通過本文研究,不斷完善初中化學探究性實驗教學理論和實踐,改善化學實驗課沉寂教學現(xiàn)狀,改變學生學習化學的態(tài)度和行為,激活學生探究學習活力,達成化學實驗課教學目標。

2 初中化學探究性實驗設計

初中化學探究性實驗學習是在化學教師指導下,結合化學教學內容,從化學學科或日常生活中提煉出需要解決的問題,引出問題任務,設計化學探究實驗方案,師生共同整合利用實驗資源,按照化學實驗方案展開研究,借助化學實驗展開師生共同研究學習,確定研究對象、認識研究對象,總結實驗性質、結論,以及實驗與其他現(xiàn)象之間的聯(lián)系,掌握化學實驗內涵知識。

初中化學探究性實驗設計具體步驟如下。

第一,明確實驗問題以及目標。教師需要結合教學進度,選定實驗探究內容,明確實驗課教學目標,提煉出適合實驗探究的價值問題,向學生講授清楚即可。

第二,合理推測實驗設計假設。教師向學生提出價值問題后,學生集中注意在問題并產(chǎn)生疑惑,激發(fā)探究學習興趣,能夠結合自己所學,獨立思考后提出實驗假設,預測實驗操作過程和實驗研究結果。

第三,仔細觀察和記錄實驗過程。在教師幫助指導下,學生自己利用化學實驗儀器具體設計實驗方案,并具體操作執(zhí)行實驗,仔細觀察實驗反應,并做好觀察和記錄數(shù)據(jù)、現(xiàn)象工作,掌握一手實驗數(shù)據(jù)和信息。

第四,探究學習化學實驗規(guī)律,并得出最終化學實驗結論。通過化學探究性實驗的操作和觀察,學生對實驗展開討論交流,揭示探究性實驗的規(guī)律,師生共同去偽存真,深化探究性實驗現(xiàn)象,經(jīng)過探究得出化學概念、化學原理、化學規(guī)律。

第五,鞏固并延伸化學實驗結果,實現(xiàn)化學知識遷移發(fā)展。通過化學探究性實驗研究,學生可以結合所學知識解決實驗問題,掌握新的化學知識,鞏固原有知識,實現(xiàn)化學知識遷移發(fā)展。

3 初中化學探究性實驗教學實踐

初中化學實驗課教學實踐可以設計很多探究性實驗,筆者以二氧化碳實驗制取為教學實踐案例進行闡述,分析探究性化學實驗的教學實踐開展狀況,以提高學生化學學習能力。

實驗思路

1)結合初中化學教材中講解的二氧化碳實驗室制取原理,充分利用學?;瘜W實驗室現(xiàn)有資源,采用探究性實驗方式學習。

2)將二氧化碳制取方法和氧氣制取方法進行對比分析。

3)二氧化碳實驗制取的裝置探究要具有開放性,即將班級學生劃分為不同的實驗小組,經(jīng)過交流討論后,在教師的指導下,不局限于化學教材中給出的裝置辦法,各小組組裝探究裝置制取二氧化碳,并展開組間討論分析不同裝置的優(yōu)缺點,評選出最佳制取二氧化碳的實驗裝置,在實驗設計中鼓勵各小組創(chuàng)新制取裝置。

4)在化學探究性實驗中鼓勵創(chuàng)新教材制取裝置方案,倡導學生探究學習。

實驗目標

1)探究制取二氧化碳裝置的實驗研究,訓練學生化學探究創(chuàng)新學習能力。

2)通過化學探究性學習實驗,強化學生小組合作意識。

3)通過二氧化碳探究實驗,引導學生歸納氣體制取的實驗思路和方法。

實驗課型 初中化學探究性實驗課。

實驗方法 小組合作實驗法和探究性實驗法。

實驗儀器 實驗儀器主要包括每小組均有的儀器和每小組不同的儀器,小組學生可以選用提供儀器,也可以自薦用儀器。每小組均有儀器:橡皮管、玻璃導管、玻璃片、集氣瓶、水槽。每小組不同的儀器具體如表1所示。

實驗參考

1)銅和稀硫酸(H2SO4)、稀鹽酸(HCl)均不反應。

2)在標準情況下,二氧化碳的空氣密度是1.293 g/L,二氧化碳的密度是1.977 g/L,二氧化碳能和水反應產(chǎn)生碳酸,且碳酸易分解不穩(wěn)定,二氧化碳溶于水。

實驗過程

1)實驗導入:“二氧化碳作為生活中常見且重要的氣體之一,和人類生活關系密切。在化學實驗中,二氧化碳制取的方法是石灰石或大理石和稀鹽酸反應制取。從化學反應原理思考,二氧化碳制取的裝置應該怎樣確定呢?大家有更好的想法嗎?這節(jié)課,我們以小組為單位,各小組自由選擇提供的實驗儀器,也可以自薦選擇實驗儀器,自行設計二氧化碳制取裝置,展示大家的想法和創(chuàng)意。最后提醒大家的是,一定要注意實驗方案和實驗儀器裝置設計過程中需要注意的操作事項。在大家實驗結束后,我們要選出最與眾不同的二氧化碳制取裝置設計?!?/p>

2)回顧與討論。

①制取二氧化碳的實驗裝置有什么發(fā)生裝置、收集裝置?思考選擇制取裝置的依據(jù)是什么?

②在制取二氧化碳實驗中需要注意哪些問題呢?

3)拋磚引玉。向學生提供雙氧水、二氧化錳化學反應制取氧氣的裝置,并向學生提出考慮這一裝置的缺陷,要求學生獨立思考這一化學實驗的原理。

4)學生設計。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大膽思考,嘗試提出新的裝置設計,利用所學化學知識對其進行驗證,創(chuàng)新二氧化碳制取的裝置。筆者針對實驗現(xiàn)場學生提出的裝置設計,比較分析出9組方案。

5)交流與展示。各小組對設計的實驗裝置進行展示,并相互探討設計思路,總結實驗設計成功和失敗的原因,得出最佳的實驗裝置。

6)評價與反思。各小組學生針對實驗裝置進行自評、互評,結合教師的點評,對實驗裝置進行反思,提出完善設計的措施。

第3篇:二氧化碳制取的研究范文

【關鍵詞】中學化學 問題驅動 問題設計 問題評價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17)01B-0101-02

中學化學相對于其他學科來說,學習內容多、散、碎,但教師如果把學習內容中的重要知識點分成若干個小模塊,針對學生實際水平設計出一個個問題,讓學生來逐個解決完成,那么學生就會在一個個問題的驅動下,沿著“問題路徑”,進行自學、合作、探究等學習活動,從而完成學生對問題探究能力的培養(yǎng),掌握了科學方法,同時體驗了成功解決問題的情感,形成良好的科學品質和素養(yǎng)。在中學化學課堂的“問題驅動”教學方法中,學生通常可以根據(jù)以下流程完成學習:問題情境的創(chuàng)設(教師)―問題的提出(教師或培養(yǎng)學生提出)―圍繞問題的探究(學生)―小組內對問題的討論(學生)―小組間對問題的討論(學生)―歸納出問題的結論(教師或培養(yǎng)學生得出)―鞏固練習(學生)。

一、教學活動案例

問題驅動教學方法是針對某一教學內容,在教學中將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的三維目標進行整體布局,設計出具體明確的、具有啟發(fā)性和一些挑戰(zhàn)性的“問題”,然后在課堂上師生間的對話互動中提出,引發(fā)學生去思考、研究、探討,或預先設計編寫在導學案中引導學生自學、合作、探究解決。下面筆者就從一節(jié)化學課“二氧化碳的實驗室制取”的教學活動案例中,來闡述筆者是怎樣應用這種“問題驅動”進行課堂教學的。

師:當熊熊大火吞噬著人民的生命和財產(chǎn)的時候 是什么熄滅了大火?

生:二氧化碳。

師:自然界中的各種植物能夠茂密地生長,是什么物質起了重要的作用?

生:還是二氧化碳。

師:人們當今非常關注大氣的“溫室效應”,提倡“低碳生活”。但是同學們想象一下,我們生活的地球有一天沒有了二氧化碳,我們人類還能生存下去嗎?

生:不能,因為沒有二氧化碳,綠色植物的光合作用就無法進行,也無法提供人和動物必需的食物和氧氣。

師:二氧化碳這么重要,那么實驗室里是怎樣制取二氧化碳的?

師:同學們前面學習了氧氣的實驗室制取,對實驗室制取氣體有了一定認識,那么實驗室制取二氧化碳的思路和方法也會像氧氣那樣嗎?我們應該研究哪方面的內容?請大家思考。

生:實驗室用什么藥品制取二氧化碳。

生:實驗室用什么實驗裝置來制取。

生:二氧化碳的收集方法是什么。

生:如何檢驗所收集的氣體就是二氧化碳。

生:怎樣檢驗二氧化碳已收集滿。

師:好!我們就按同學們的思路和方法進行探究。首先請各小組討論一下能產(chǎn)生二氧化碳的反應有哪些 。

(五分鐘后,師生一起匯總:木炭燃燒、蠟燭燃燒、酒精燃燒,木炭還原氧化銅或氧化鐵,碳酸分解、碳酸鈣分解,用呼吸的方法,小石子、雞蛋殼與稀鹽酸或稀硫酸反應,碳酸鈣或碳酸鈉與稀鹽酸或稀硫酸反應〈后者是同學們在課本上找到的〉)。

師:同學們的方法真多。下面我們來看看哪些方法更適合實驗室制取較純凈的二氧化碳呢?

生:不能用燃燒的方法 ,因為這些方法所制取的二氧化碳不純。

生:用呼吸的方法制取的二氧化碳也不純。

生:用木炭還原氧化銅或氧化鐵也不好,它們對反應條件的要求比較高,不適合在實驗室制取二氧化碳。

師:同學們對這組分解反應制取二氧化碳,有什么評價?

生:碳酸易分解,實驗室沒有,碳酸鈣分解需高溫,也不合適。

師:同學們回答得真好。下面大家說說最后一組反應的可行性如何?

生:我認為可行。從書上的化學方程式看,反應要求條件很低,反應物在常溫下接觸就能反應,而且只生成二氧化碳氣體。(其他同學也點頭表示贊同)

師:既然同學們都選擇這一組,下面我們來用實驗驗證一下。同學們的實驗桌上都放有固體:碳酸鈉、大理石或石灰石、雞蛋殼(主要成分都是碳酸鈣)。液體有稀鹽酸、稀硫酸。請各小組按要求選擇一種固體分別與稀鹽酸和稀硫酸反應,說出反應現(xiàn)象,并對本實驗進行評價。

(兩分鐘后,實驗完畢。)

師:同學們認為實驗室用什么藥品更合適?

生:用大理石與稀鹽酸反應。

生:用石灰石也可以,雞蛋殼也能代替。

(接著老師還設計了如下問題:①確定制取氣體的裝置應考慮哪些因素?②根據(jù)二氧化碳的反應原理及藥品與制取氧氣的哪種方法相似?③選擇二氧化碳的收集方法主要取決于什么?④二氧化碳適合用什么收集方法?)

在這一節(jié)課中,筆者利用了“問題驅動”教學方法,從學生的生活經(jīng)驗和已有的知識出發(fā),設計出主要探究的問題:制取二氧化碳的藥品、實驗裝置、收集方法、檢驗等。在這幾個具體問題的驅動下,學生探究知識的欲望被激發(fā)了。通過學生的猜想與假設、小組討論、實驗設計和操作,得出了正確結論,總結出了制取氣體的方法和思路,從而達到本節(jié)課的教學目標。

二、注意事項

如何設計好學習“問題”是應用“問題驅動”教學法的關鍵。

(一)設計的“問題”要有目的性

這要求綜合考慮課標要求、學習內容和學情,設計“問題”要w現(xiàn)本節(jié)課三維目標,便于學生朝著一個明確的方向進行學習,也便于問題解決后的評估。如,這節(jié)課設計要學生找出制取二氧化碳的方法時,目標很明確,即找到有二氧化碳生成的反應。在學生已有知識的基礎上,很快能回憶出符合要求的反應,有的學生還能在書上找到即將要學的反應,如大理石或石灰石與稀鹽酸的反應。

(二)設計的“問題”要有層次性

這要根據(jù)學生的經(jīng)驗和學習基礎,把握學生的“最近發(fā)展區(qū)”,使學生感覺能學得下去,并由此產(chǎn)生遷移效應。如,這節(jié)課通過氧氣的制取原理與裝置進行比較、遷移,得出二氧化碳的制取裝置,然后總結出選擇制取氣體的實驗裝置應考慮哪些因素。學生在獲取知識的同時,也獲取了學習方法。

(三)設計的“問題”要有拓展性

要給學生創(chuàng)設一個表現(xiàn)自我和突破自我的機會和空間,讓不同程度的學生根據(jù)自己的條件和需求,都可以做到進一步拓展與提升,最大限度地激發(fā)學生學習的潛能,使課堂取得高效。如,在拓展訓練部分,可設計有關實驗室制取的二氧化硫或氨氣等氣體的反應原理和制取、收集氣體裝置等信息題,使學生的知識和能力在分析、解決延伸的具體問題中得以鞏固和拓展。

“問題驅動”教學還應要求教師必須明確自己所扮演的角色。學生所學的知識,是在教師的指導下,由學生主動建構起來的。學生解決問題中遇到的困難,教師要適時點撥促成突破,但學生能自己探究得出的絕不包辦,學生能獨立思考出的絕不提示。根據(jù)化學是一門以實驗為基礎的學科特點,在學生自主學習能力較弱的情況下,學生在課堂上可沿著教師的提問推進,借助化學實驗,展開合作探究學習,形成新知,學會方法,培養(yǎng)意識,達成目標;或先把本節(jié)課需要學習的問題編制成導學案,讓學生通過導學案中的問題引導閱讀教材、查閱資料、觀看“微課”或做小實驗等方式自學,然后通過合作實驗探究、教師點撥,解決在新課自學中遇到的問題,培養(yǎng)學生自學能力和合作探究意識;隨著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逐步增強,可讓學生在學習新課內容的時候,自行圍繞學習目標主動發(fā)現(xiàn)有價值的問題,自覺與其他同學一起開展對問題進行合作探究,從而形成會學習的自覺意識和獨立意識,發(fā)展學生的核心素養(yǎng)。

在學生探究“問題”過程中,對學生解決問題的評價也顯得十分重要,這種評價不僅有總結性的,而且還應該有生成性的,也不僅來自教師的評價,而且也可以來自自我的評價和“小伙伴”們的評價。這樣從各方面對學生進行適時恰當?shù)脑u價,不僅培養(yǎng)學生的參與意識,而且激發(fā)了學生不斷促進自我上進提高學習的積極性。另外教師還可以在評價學生的過程中了解學生的學習程度,發(fā)現(xiàn)自己在教學中需要改進的地方,促進自己的專業(yè)水平不斷提升。

總之,“問題驅動”教學方法是對某一教學內容,在教學中將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的三維目標進行整體布局,設計出具體明確的、具有啟發(fā)性和一定挑戰(zhàn)性的“問題”,并在“問題”的探究過程中培養(yǎng)發(fā)展學生的核心素養(yǎng)。也就是說,“問題驅動”教學必須以目標為主線,將知識問題化,問題層次化,多角度、全方位地從學生角度出發(fā),仔細推敲每個知識點,為學生設計、構造出一系列典型的驅動性“問題”,使學生能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激發(fā)學習興趣,培養(yǎng)自主學習及合作探究精神,培養(yǎng)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開發(fā)學生的潛能,使學生有成就感、榮譽感,最終達到發(fā)展學生核心素養(yǎng)的目的。

【參考文獻】

[1]陳旭遠.中小學教師視野中的基礎教育課程改革[M].長春:東北師范大學出版,2005

[2]劉知新.化學教學論(第二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3]劉知新,王建成.化學教育測量和評價[M].南寧:廣西教育出版社,1996

[4]施良方.學習論―學習心理學的理論與原理[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

[5]鄭長龍.化學課程與教學論[M].長春:東北師范大學出版社,2005

[6]王 磊.化學教學研究與案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7]周小山,嚴先元.新課程的教學設計思路與教學模式[M].成都:四川大學出版社,2002

第4篇:二氧化碳制取的研究范文

中圖分類號:G632.41

文獻標識碼:B

doi:10.3969/j.issn.1008-0546.2013.01.019

在一些課堂中,教師總是滔滔不絕,剝奪了學生的話語權,讓學生有口難用;或教師拋出問題,學生金口難開,課堂死氣沉沉。這樣的課堂難保教學目標的實現(xiàn),自然談不上高效課堂。高效課堂的一個顯性的指標是課堂上師生、生生互動的自由表達。本文選取《二氧化碳制取的研究》一課的幾個片段就還學生話語權,培養(yǎng)語言表達能力談談自己的做法。

一、 創(chuàng)設情境,讓學生有話敢說

一些課堂上學生不敢說,是因為怕說錯,被同學笑話,遭老師批評。當教師以民主的精神、平等的態(tài)度、友好的方式進行課堂教學,學生就能輕松、自在、無拘無束地表達自己的想法和感受,敢于大膽地說。因此在教學中,要創(chuàng)設一個民主、和諧、寬松的教學氛圍,讓所有的學生敞開心扉,把自己的想法、發(fā)現(xiàn)大膽地表達出來。

片段1:引入新課時趣味實驗激發(fā)興趣,民主氛圍解除學生顧慮。

師:打開一小瓶汽水,塞上帶導管的橡皮塞,將氣體通入澄清的石灰水中。

生:(驚訝地、不約而同地)石灰水渾濁了。

師:說明什么呢?

生:(齊聲說)產(chǎn)生了二氧化碳。

師:你學過了哪些反應會生成二氧化碳呢?說出來與大家一起分享好嗎?(期待的目光、商量的口吻)。

生1:呼吸會生成二氧化碳(平時很膽怯、今天鼓起勇氣的小夏舉起手來,老師抓住機會點了小夏)。

師:說得對,你很會將化學與生活進行聯(lián)系(老師真誠的鼓勵壯大了學生發(fā)言的膽量)。

生2:木炭燃燒生成二氧化碳

生3:(補充)要充分燃燒。

……

教師和藹的笑容、親切的言語、及時的鼓勵,創(chuàng)設了一個民主、平等、自由的教學氛圍,增強他們當眾說話的勇氣和信心。同時以趣味實驗開場調動了學習興趣,寬松愉快的環(huán)境會使學生心情愉悅,樂于思維,敢于表達,激發(fā)學生說的欲望。學生你一言我一語,講出了許多能生成二氧化碳的反應,為探究實驗室制取二氧化碳的反應原理提供了研究對象。

二、 貼近生活,讓學生有話可說

化學學習從根本上是與生活相聯(lián)系的,化學學習的外延就是生活的外延,所以新課程標準要求樹立化學教學生活化的思想。教師要從學生的生活經(jīng)驗和已有的知識出發(fā),讓學生熟知、親近的生活走進化學課堂,使化學課堂變得具體、生動、直觀,充滿生活氣息,這樣學生課堂上就有了能表達的話題,就能生成更多寶貴的學習資源。

片段2:運用生活中的材料組裝制取二氧化碳的發(fā)生裝置。

師:運用現(xiàn)有儀器同學們組裝了多種發(fā)生裝置,能否用生活中的一些材料來代替化學儀器來制取二氧化碳呢?

生1:(短暫思考后)用飲料瓶代替錐形瓶。

生2:(小康拿出身上的藥瓶說)用藥瓶也可做反應容器。

生3:用輸液管代替導氣管。

生4:用注射器代替長頸漏斗。

生5:不能用注射器,我覺得金屬針頭會被酸腐蝕。

師:講得對,你很有化學眼光,其中原理以后我們就知道了。

……

由于問題貼近生活實際,學生感到親切,容易產(chǎn)生聯(lián)想找到生活中的替代品。將豐富的生活素材作為思考的出發(fā)點,學生課上就有話可說,促進了語言表達,活躍了課堂氣氛,激活了學生思考,提高了課堂效率。

三、 搭建平臺,讓學生充分表達

高效課堂是互動的課堂,課堂上搭建互動平臺,創(chuàng)造學生說話表達的機會,使學生能夠充分表達自己的觀點、想法,開拓思維、交流思想,體驗學習過程,感受學習快樂,增強對知識的理解,提高學習的質量。如選擇儀器組裝制取二氧化碳發(fā)生裝置時,進行小組討論,人人發(fā)表意見,共同商討,設計方案。在小組討論后,學習熱情處于高漲,教師因勢利導,組織全班展示,集體交流,讓小組派代表講解每一種裝置的優(yōu)缺點,為學生再次提供表達的機會,從而使信息渠道全面暢通,學生的語言表達逐步得到提高,也使他們的思維得到了一次升華。

片段3:分組討論制取二氧化碳的制取裝置后進行全班展示,講解裝置的優(yōu)缺點

師:剛才各小組通過合作組裝了多種二氧化碳的發(fā)生裝置,接下來請小組推選代表匯報所設計裝置的優(yōu)缺點

生1:我們對制取氧氣的固體加熱型發(fā)生裝置稍作改動,去掉酒精燈,將試管口豎直向上,這樣的裝置非常簡單,操作方便。

生2:我們用長頸漏斗、錐形瓶、帶導管的橡皮塞組裝而成,反應容積增大且可以隨時添加稀鹽酸。

生3:長頸漏斗還可以換成分液漏斗,這樣下端管口不需要伸入液面以下,還能控制反應速率。

生4:我想用底部穿孔的試管、燒杯、帶導管的橡皮塞也可以組裝制取二氧化碳的發(fā)生裝置,能控制反應的開和停。

……

小組討論是學生最自由的交流平臺,學生無拘無束、暢所欲言,大膽表達自己的想法,甚至相互爭論。小組合作后再全班交流,學生代表小組展示合作的成果,表述反應的原理,闡述做法的理由,解釋現(xiàn)象的原因……給學生提供表達交流的更大平臺,鍛煉了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

四、 虛心傾聽,讓學生完善表達

完善的表達必須從虛心傾聽開始,要集中注意傾聽其他同學的發(fā)言和老師的講解,進行自我理解,權衡評價,主動地選擇和組織信息,納入自我認知體系;并且學會在他人發(fā)言的基礎上完善自己的見解,并有所突破,敢于發(fā)表自己獨到的見解。其次在表達過程中及時補充和糾正,注意化學語言的規(guī)范,盡量使自己的語言表達準確、明了、易懂。

片段4:將實驗室制取二氧化碳和氧氣進行對比后,歸納實驗室制取氣體的一般思路。

師:比較了實驗室氧氣和二氧化碳的制取,你能總結實驗室制取氣體的一般思路和方法嗎?

生1:首先選擇制取氣體的反應原理,主要考慮原料的價格、條件難易、速度快慢等方面。

生2:(馬上補充)還要考慮制取的氣體是否能夠純凈。

師:說得好(教師側耳傾聽,適時鼓勵)。

師:反應原理確定后接下來考慮什么呢?

生3:選擇制取氣體所用的裝置。

師:怎樣選擇裝置呢?

生4:根據(jù)反應物的狀態(tài)和反應條件選擇。

生5:(小李馬上糾正)根據(jù)反應物狀態(tài)和反應條件選擇的是發(fā)生裝置,選擇收集裝置則是根據(jù)制取氣體的性質。

師:又是根據(jù)哪些性質呢?

生6:根據(jù)氣體的密度大小和溶解性大小。

師:不錯,你能說說怎樣根據(jù)這密度和溶解性選擇氣體的收集方法?

生7:密度比空氣大的氣體用向上排空氣法收集;密度比空氣小的氣體用向下排空氣法收集;難溶于水的氣體用排水法收集。

生8:(稍作停留后小劉站起來)不一定,也可能不易溶于水,如氧氣。

師:想得很全面(教師表示肯定)。

師:還有補充的嗎?

生9:(一會兒)還要加一條,就是氣體不能與空氣或水反應。

師:(教師立即夸獎)想得非常嚴謹。

……

第5篇:二氧化碳制取的研究范文

一、教師引領探究,突破學生科學探究的障礙

學生在探究的過程中還是會遇到各種困難,需要教師在探究活動中給予必要的指點和引導,此時,老師要做好“助演”的角色,帶領學生克服探究過程中出現(xiàn)的問題,順利完成探究活動。學生在探究活動中經(jīng)常會遇到以下問題:

(一)對化學問題視而不見

例如,在“探究二氧化碳的制取裝置”時,學生比較容易完成實驗室制取二氧化碳簡易裝置的裝配。并對自己的成功沾沾自喜,不再作深入的思考。在此基礎上,我引導學生思考以下問題:①如果酸不夠了,只能將膠塞拔掉,從試管口添加酸,在實驗時操作很不方便,你能否設計一種裝置,不需要拔掉膠塞也能隨時加酸?②長頸漏斗最大的好處是可以隨時添加酸液,但它能使反應隨時停止嗎?有什么辦法能使反應隨時停止?③長頸漏斗可以起控制反應快慢的作用嗎?如果不能,用什么儀器替換,可以起到控制反應速率的作用?學生在這樣的追問中,既熟悉了制取二氧化碳的簡易裝置,也逐步摸清了其他替換裝置的原理。整個過程,學生積極動腦,大膽提出新看法、新方案,考慮問題更加全面,對知識的應用更加靈活,探究意識得到激發(fā),探究能力也在這一步一步的探索中得到鍛煉。

(二)對化學現(xiàn)象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

例如:“二氧化碳與水反應生成酸”的探究,由于該反應沒有明顯的現(xiàn)象,我跟學生探討后,決定通過做“二氧化碳通入紫色石蕊試液”的實驗來證明。學生實驗后,發(fā)現(xiàn)紫色石蕊試液變成了紅色,于是有學生很快得出結論:二氧化碳使紫色石蕊試液變成紅色,二氧化碳與水反應生成了酸。我不緊不慢的提出問題:會不會是二氧化碳本身使紫色石蕊試液變成了紅色?會不會是溶液中的水使紫色石蕊試液變成了紅色?還有不有可能是別的什么物質使紫色石蕊試液變成了紅色?學生恍然大悟,經(jīng)過討論,提出了以下假設:猜想①:二氧化碳使紫色石蕊變?yōu)榧t色;猜想②:水使紫色石蕊變?yōu)榧t色;猜想③:二氧化碳與水反應的生成物使紫色石蕊變?yōu)榧t色。進一步討論后,設計了以下實驗進行探究:(Ⅰ)向干燥的紙花(用石蕊試液浸透的濾紙晾干后制成)噴稀醋酸;(Ⅱ)向干燥的紙花噴水;(Ⅲ)直接把干燥的紙花放入干燥的二氧化碳中;(Ⅳ)將干燥的紙花噴水后放入二氧化碳中。通過分組實驗,得出結論:水和二氧化碳均不能使紫色石蕊變成紅色;二氧化碳與水反應生成了酸,酸使紫色石蕊變成紅色。輕松的突破了難點,掌握了知識。

(三)對探究的過程缺乏反思

例如在“金屬活動性順序”中,學生通過實驗探究,認為“排在前邊的金屬一定能把排在后邊的金屬從它的鹽溶液中置換出來”。此時,我讓學生寫出鈉與硫酸銅溶液反應的化學方程式。學生大都寫成:2Na+CuSO4 = Cu+Na2SO4,請學生描述反應的現(xiàn)象:一般都認為金屬鈉消失,出現(xiàn)紅色的銅,溶液由藍色變淺。對學生的分析推理我并不給予肯定或否定,而是讓學生動手實驗:將一粒鈉放入硫酸銅溶液中。結果學生看到的現(xiàn)象是:金屬鈉熔化成一個閃亮的小球,在液面上游動,發(fā)出“嘶嘶”的響聲,產(chǎn)生大量的氣體,甚至引起燃燒,同時生成藍色的沉淀,并沒有紅色的銅出現(xiàn)。實驗結果大大出乎學生的意料,由于預先的想象與實驗結果產(chǎn)生矛盾,學生必定會迫切想找到答案:為什么會出現(xiàn)這樣的現(xiàn)象?這種生成物又是什么?思維處在高度集中狀態(tài),此時讓學生相互交流討論,教師加以引導,教學效果非常好。

第6篇:二氧化碳制取的研究范文

關鍵詞:問題解決  模式   化學教學

問題解決法是一種融合教學方法與學習方法于一體的綜合方法。 問題解決法廣義的定義為在設問狀態(tài)與解答狀態(tài)的溝谷間架設橋梁。實際的教學中則是通過創(chuàng)設問題情境,在教學內容與學生的求知心理之間建立一種不平衡狀態(tài),把學生引入到與問題有關的情境之中。在化學教學中采用問題解決的模式,激發(fā)學生的主動性和創(chuàng)新意識,促使學生積極主動地學習,使獲得化學知識和技能的過程也成為理解化學、進行科學探究、聯(lián)系社會生活實際和形成科學價值觀的過程。

1、實施“問題解決教學模式”的意義

所謂“問題解決教學模式”,是指在學習活動中,學生總是經(jīng)常地、不斷地要產(chǎn)生疑問,遇到問題;當然有些問題可以利用已有的知識、經(jīng)驗順利地進行解決,而有些問題則需要開動腦筋,積極思維,創(chuàng)造性地尋找積極方法——即這種學習的過程實質就是問題解決地過程。因此,從某種程度上說,解決問題是學習的基本形式和最佳途徑。針對學生而言,解決問題的能力和創(chuàng)造性的發(fā)展不僅直接關系到其學習活動能否順利進行、是否有效,而且還能影響其整體素質的形成、提高和以后的可持續(xù)性發(fā)展。因此,通過教育教學活動促進學生問題解決的能力,培養(yǎng)出有更多創(chuàng)造性的學生,是教育教學活動的基本目標之一

1.1有利于充分發(fā)揮學生的主體作用

時代呼喚主體精神?!皢栴}解決教學模式”與傳統(tǒng)教學模式最大的不同,就在于學生不再是一味聽教師講、看教師做,而是在足夠的時間和空間范圍內,由自己分配時間,對問題進行分析,設計方案并進行實驗,然后對實驗的事實、現(xiàn)象或數(shù)據(jù)加以分析并做出結論。在這樣的學習過程中,學生能真正感受到自己是學習的主人,是課堂教學活動的主體,由此激發(fā)其主動參與的熱情、變“要我學”為“我要學”。

1.2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的學習興趣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鬃釉唬骸爸卟蝗绾弥?,好之者不如樂之者”?!痘瘜W教學大綱》就明確指出:“初三化學的首要任務在于培養(yǎng)學生學習化學的興趣”。而實施“問題解決教學模式”乃是培養(yǎng)學生學習化學興趣的有效途徑。只有當學生通過親自思考現(xiàn)象產(chǎn)生的原因和規(guī)律時所形成的興趣,才具有一定的穩(wěn)定性和持久性。實踐證明,實施“問題解決教學模式”既可促使學生形成對化學學習的持久興趣,同時又可激發(fā)學生的求知欲。

1.3有利于充分挖掘學生的潛力,培養(yǎng)其創(chuàng)造思維能力。

傳統(tǒng)的教學模式往往是教師牽著學生鼻子走,致使學生一味死記硬背, “創(chuàng)造思維”難于得到培養(yǎng)?!皢栴}解決教學模式”給學生提供了主動探求知識的寬松環(huán)境,讓他們在成功的設計和實驗操作的愉悅情緒下,體驗全過程,思維更加活躍,潛力得到充分發(fā)揮。在對未知領域的探索過程中,通過自己的實驗操作和驗證,積極地去思考去探索,從中迸發(fā)出更多的智慧和靈感, 這樣,無疑使學生的創(chuàng)造思維能力得到訓練和培養(yǎng)。

2課堂教學中如何實施問題解決教學 

2.1創(chuàng)設認知沖突,激發(fā)欲望

認知沖突是指某一問題學生急于解決,但用所學過的知識和技能又無法解決的一種心理氣氛,此時很容易激起學生的欲望,進而轉為一種解決問題的動力。這就是教師設疑之處。

亞里士多德講過:“創(chuàng)造性思維就是從疑問和驚奇開始的。”瓦特自水壺蓋跳動生疑,創(chuàng)造發(fā)明了蒸汽機;法拉弟從奧斯特的“電生磁”逆向思維提出問題:“磁能否生電?”經(jīng)十年之努力,終于發(fā)現(xiàn)了電磁感應現(xiàn)象,導致了發(fā)電機的發(fā)明??梢?,無疑不思,無思不“悟”,無“悟”不通。因此,問題是進行創(chuàng)造活動的前提,問題的存在能使學生產(chǎn)生認知沖突,從而激發(fā)探究欲,進而驅動創(chuàng)造力。在老師的誘導下學生自己發(fā)現(xiàn)并提出問題的教學方法,它必然可以促使學生逐步養(yǎng)成質疑、探究的習慣,最終激發(fā)創(chuàng)造動機.

2.2巧設問題、激發(fā)求知

問題從何而來、如何引入、如何設置,設置的問題是否激發(fā)學生的學習動力,產(chǎn)生強烈的探索知識的心理需求至關重要,關系到整個教學過程能否順利的實施完成,能否真正發(fā)揮學生學習主體的作用。在設置問題時,一定要將所需解決的問題有意識巧妙的寓于各種各樣的符合學生實際的知識基礎之中;同時要特別注意問題的難易程度,過難的問題與過于簡單的問題均會抑制學生的思維;只有難度適當?shù)膯栴}才能導致積極有效的學習活動,有利于學生領會鞏固應用與發(fā)展化學知識,促進學生的智能發(fā)展.反之,則不然.前蘇聯(lián)心理學家維果茨基認為:“教育該在學生的最近發(fā)展區(qū)采取行動,要在學生的正在成熟而尚未成熟的心理機能上下功夫”。據(jù)此可知,問題的設置應符合學生的最近發(fā)展區(qū)原理。同時應符合以下幾點:(1)問題明確具體,涉及面不宜過大(2)結構化,邏輯關系清晰(3)循序漸進,具有合理的梯度(4)突出教學目標(5)科學性和系統(tǒng)性(6)有利于反饋調控等。

設計的問題在教學中置于學生的學習狀態(tài)之中,一般可通過教學導入將問題自然巧妙的引出,使學生有一種油然而生之感,使問題與學生的思維產(chǎn)生共鳴。例如在引導學生進行探究實驗時,我改變以往給學生設計步驟的方式,大膽放手讓學生自己去設計,不再擔心學生出錯。例如,在探究石灰石與鹽酸反應時,會出現(xiàn)過量二氧化碳與石灰水反應不出現(xiàn)渾濁的現(xiàn)象。不預先告訴學生這一現(xiàn)象,由他們自己去發(fā)現(xiàn)。通過觀察,發(fā)現(xiàn)各組實驗的現(xiàn)象很不一樣:有的石灰石取的多,有的鹽酸取的多,石灰水取的也很不一樣。針對這現(xiàn)象我要求各組互相交流、討論,由學生得出化學反應的現(xiàn)象與藥品的用量多少有直接關系。然后在引導學生充分討論的基礎上,再進行歸納小結,從而加深學生對這一問題的理解和掌握。每次組織實驗教學時我都嘗試著這樣做,學生逐漸養(yǎng)成了預習實驗的習慣,能根據(jù)教材的提示自己設計簡單的試驗方案。為了激勵學生保持這種良好的學習習慣,我將組織他們參加課外實驗作為獎勵,邀請設計實驗方案較好的學生,利用課余時間到實驗室做實驗。

2.3解決問題、發(fā)展智能

問題解決法的第二階段是學生 在感知問題的基礎上,將問題進行交換,假設處理,通過閱讀、觀察實驗或練習等實踐活動,從而達到分析問題與解決問題。該階段的中心環(huán)節(jié)是解決問題,其核心是通過解決問題的方式來培養(yǎng)與發(fā)展學生的思維能力與能力品質 ----即發(fā)展智能。我以初中化學《二氧化碳的實驗室制法》一節(jié)為例。教師提問:“研究二氧化碳制法,應從哪幾個方面來研究?”解決這個問題是讓學生回顧制氧氣和制氫氣的方法,讓各組同學通過制取兩種氣體方法進行比較、分析,進行交流,討論后分別歸納、總結出本課堂探究的課題:1探究制二氧化碳的化學反應原理。2.探究實驗裝置。3.收集二氧化碳的和驗滿的探究。

1、關于實驗室制取二氧化碳的化學反應原理探究

首先要求學生將前面學習過的所有生成物有二氧化碳的化學方程式寫出來。學生會寫出如下一些方程式:

①Cu2(OH)2CO3=CuO+H2O+CO2        ②C+O2 = CO2

③H2CO3 = H2O+CO2

           

④C+2CuO = 2Cu+CO2

⑤CuO+CO = Cu+CO2

           

⑥CaCO3 = CaO+CO2

然后又要求學生對這些方程式進行逐步探討判斷,它們能否作為實驗室制取二氧化碳的反應?為什么?當學生都能判斷出不能作為反應的原理后,又指導學生閱讀教材,從中找出答案。再創(chuàng)設情景:如果把鹽酸與大理石反應改為鹽酸與碳酸鈉反應能行嗎?學生分組實驗,往碳酸鈉和塊狀大理石的兩只試管中分別滴入稀鹽酸,觀察反應現(xiàn)象,進行對比。通過現(xiàn)象學生很容易得出:碳酸鈉的那只試管反應太劇烈,且碳酸鈉是粉末不適宜作為制CO2的藥品。再進行探究,如果把稀鹽酸改為稀硫酸行嗎?學生分組實驗,觀察現(xiàn)象總結得出稀硫酸與大理石反應太慢也不適宜作制CO2的反應。教師解釋為什么稀硫酸與大理石反應慢。最后學生通過對上面的探究總結得出一致的結論:實驗室制CO2的反應是稀鹽酸與大理石的反應。

2、化學實驗裝置的探究

教師先將實驗室制氫氣和氧氣的兩種裝置畫出來并思考哪一種用于制氧氣?哪一種制氫氣?為什么?教師提示:從反應的條件和反應物的狀態(tài)來分析。通過學生的交流和分析不難得出固態(tài)與固態(tài)反應應用哪種裝置,而固態(tài)與液態(tài)反應用哪種裝置,需要加熱就要用到酒精燈。有了這樣的結論后教師提問,制二氧化碳應用什么裝置?然后要求學生自己動手設計出制二氧化碳的實驗裝置,并將自己組裝出的裝置進行交流。最后教師對每組學生設計的裝置進行評價總結。

3、關于對收集和驗滿方法的探究

學生首先通過對氧氣、氫氣的收集和驗滿方法的回顧后再引導學生思考之所以采用這樣的方法是根據(jù)它們的什么性質,在復氧化碳的有關性質后,學生就不難探索出二氧化碳的收集和驗滿方法了。

當確定的三個課題探究完成后,要求各組學生用桌上的儀器,設計出一套制取和收集二氧化碳的裝置,用這套裝置制取并收集一瓶二氧化碳氣體,并驗證是否收集滿。

課的最后留給學生一個課后的探究思考題:在實驗室制二氧化碳的反應中,如果改稀鹽酸為濃鹽酸,結果又會怎樣呢?這個問題請學生們課后通過實驗來回答。

我在本堂課的學習中,盡量作好引導的作用,給學生創(chuàng)設問題的情景,提供相關的學習材料,讓學生發(fā)揮主體的探索活動,學會研究制取氣體的科學方法,親身體驗設計和制取二氧化碳的操作方法,這樣學生既掌握了本節(jié)課的知識,學會與人合作,又培養(yǎng)了學生的創(chuàng)新精神和創(chuàng)新能力,收到了一定的效果

采用“問題解決教學模式”進行教學時,首先教師應根據(jù)教學內容和學生的實際,精心設計教學過程。其次是對整個教學內容的安排要體現(xiàn)出層次性,要面對全體學生,最大限度的調動學生參與的積極性、主動性,讓學生親自去實踐、去收集和篩選有用證據(jù)、加工和應用各種信息、去尋找解決問題的途徑和方法,自主的、科學的獲得知識與技能,最終學會學習。要努力體現(xiàn)教學的全體性,充分挖掘每個學生的潛能,注重培養(yǎng)他們的創(chuàng)造思維能力。 

 

參考文獻:

1、王祖浩,丁成云?;瘜W問題思維策略及其應用。

第7篇:二氧化碳制取的研究范文

一、教學目標應體現(xiàn)學生的主體地位

新課程理念強調要讓學生有更多的機會主動地體驗探究過程,在探究實踐中逐步形成學習的動力和能力。因此在確立教學目標時,不僅要考慮學生在“知識與技能”方面的發(fā)展,更要設法設計適合每一位學生能夠參與課堂探究,并積極經(jīng)歷探究的過程。比如,人教版九年級化學上冊第二單元《課題3制取氧氣》的教學目標是:①了解實驗室制取氣體和收集氣體的一般思路和方法;②掌握實驗室制取氧氣的原理、裝置和收集方法及注意事項;③要求學生熟練掌握連接儀器的基本操作,并探究氧氣的化學性質;④初步理解通過化學變化制取新物質的方法,體驗實驗過程,嘗試實驗成功的快樂,并學會分析實驗中出現(xiàn)的問題。以此來培養(yǎng)學生的研究意識和技能。

二、注意教學思維的拓展和引伸

在教學中,我們應該根據(jù)教學內容,充分挖掘生活中與教學內容密切相關的、可以培養(yǎng)學生創(chuàng)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材料,利用生活中學生熟悉的素材創(chuàng)設出若干問題,讓學生發(fā)現(xiàn)并提出問題,使學生懷著強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去進行新問題的探究。例如,在進行二氧化碳氣體的制取教學時,讓學生先回憶前面學過的氧氣制取的相關知識,從反應物的狀態(tài)、反應條件、生成物的狀態(tài)性質等方面進行引入和拓展,在回憶的基礎上進行二氧化碳制取的教學,列舉能制取二氧化碳的藥品,如:碳酸鈉、碳酸氫鈉、碳酸鈣、稀鹽酸、稀硫酸等,讓學生根據(jù)所選用的藥品來選擇所需要的發(fā)生裝置和收集裝置。學會根據(jù)反應物的狀態(tài)、反應所需的條件、裝置的優(yōu)缺點歸納總結制取氣體的方法。對制取氣體選擇藥品、發(fā)生裝置和收集裝置有一個系統(tǒng)的思路和方法。

三、教學方法應注重學生探究能力的培養(yǎng)

化學傳統(tǒng)的教學方法是邊演示邊講解,教師怕學生不能聽懂,對步驟講解得很詳細,還反復強調操作要領,這種教學方法不僅過多占去了學生的實踐時間,還會限制學生發(fā)揮自己創(chuàng)造能力的空間,讓老師牽著學生的“鼻子”走,不利于學生創(chuàng)新能力的培養(yǎng)。因此,在教學中創(chuàng)設一些與實驗相類似的問題,讓學生能夠根據(jù)現(xiàn)有的知識進行拓展和引申。例如:學生探究氧氣、二氧化碳的制取后,對制取氣體的方法和步驟、思路大體上掌握了,在此基礎上讓學生探究制取氨氣、甲烷、氫氣等氣體的方法。通過提出新的問題,學生處于積極探究狀態(tài)。

那么,選擇什么樣的裝置來制取和收集上述氣體呢?引導學生對比分析實驗室制取二氧化碳、氧氣的發(fā)生裝置和裝置,由學生歸納出選擇氣體的發(fā)生裝置應考慮反應物的狀態(tài)和反應條件。然后根據(jù)上述氣體的發(fā)生原理,由學生自主設計并動手裝配一套裝置。由教師提供給試管、廣口瓶、錐形瓶、平底燒瓶、單孔橡皮塞、雙孔橡皮塞、長頸漏斗等相關儀器供學生自己選擇組裝。通過探究,學生認識了知識的發(fā)展與形成,體驗了學習的方法和過程,培養(yǎng)了研究意識和技能,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造性思維和發(fā)散思維。

四、注意學生合作意識的培養(yǎng)

第8篇:二氧化碳制取的研究范文

關鍵詞:初中化學教學;探究式教學;實驗教學

中圖分類號:G633.8 文獻標識碼:B文章編號:1672-1578(2017)01-0118-02

現(xiàn)代化學教學觀認為,化學教學不僅應使學生掌握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更應注重對學生進行探索化學知識的過程和學習方法的訓練,以此激發(fā)學生發(fā)現(xiàn)問題,提出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興趣,形成求學所必需的質疑態(tài)度和批判精神,從而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意識和創(chuàng)造能力。新的化學課程標準強調所有學生應提高探究和研究能力,以科學探究成為課程改革的突破口,提倡體驗探究過程,養(yǎng)成科學的態(tài)度,獲得科學的方法,通過"做科學"的探究實踐培養(yǎng)探究能力。

1.把握好將探究實驗運用于教學中的時機

學生升入九年級后,如何改變學生的學習態(tài)度,使學生對化學課感興趣,真正地走入化學課堂,我們覺得更應該從化學學科的特點--實驗出發(fā),通過實驗探究教學培養(yǎng)學生的科學素養(yǎng),發(fā)揮實驗探究教學的魅力。在實驗分組時,可讓學困生在一組,每組有明確的分工,每次實驗的設計與操作,實驗的觀察與記錄,對實驗現(xiàn)象和結果的討論,作為小組成員,每人都要輪流盡自己責任。這樣避免學困生總被好學生的光環(huán)籠罩,有了他們自己表現(xiàn)的機會。

案例:在實驗課"儀器認識與使用"的教學中,突然聽到一組同學說"試管裂了",面對這種情況,教師請大家分組討論分析一下試管破裂的可能原因,先請學困生小組的同學先說出他們認為試管可能破裂的原因,然后請那位同學說一下試管損壞時的情形,最后其它小組的同學補充。雖然學困生小組分析的原因不全面,但是,從他們躍躍欲試中看到了他們的信心。課堂因為意外而精彩,通過這一發(fā)生的小事故,正好將試管破裂的可能原因通過討論,將事實探究出來了。同時,通過這件事也使學生對實驗室的安全操作有了親身的體驗。

2.以課堂為教學陣地,以實際出發(fā)開展探究實驗

教學中要立足教材,在課堂上進行富有成效的探究活動。如教師可提出教學實驗的問題,然后指導學生小組合作設計初步方案,集中在課堂上進行分組實驗,交流介紹設計實驗的原理、方法、步驟,由學生評定優(yōu)劣,共同探討實驗成敗的原因。

案例:制取二氧化碳的研究。在研究實驗室制取二氧化碳時,可分為以下幾個步驟進行操作:

活動一:探究實驗室制取二氧化碳的理想原料。

首先給出稀鹽酸、稀硫酸、碳酸鈉、碳酸鈣和碳酸鉀這些常用藥品和若干試管(多給碳酸鹽的目的是為后面學習碳酸鹽的知識打下基礎),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自己動手操作、探究,選出自己認為理想的原料。這樣既讓學生認識到對比觀察的科學探究方法,又注重了學生獲取新知識的體驗學習。教師再加以指導,讓學生知道化學反應速度的快慢與物質狀態(tài)的關系以及為什么不能用稀硫酸和碳酸鈣制二氧化碳的原因,可以發(fā)散學生的思維,同時讓學生明白實驗室在選擇藥品制取氣體時應注意的事項。由此確立學生從多角度、多層次觀察和分析問題的意識。

活動二:探究實驗室制取二氧化碳的實驗裝置并驗證。

(1)提出問題:A.實驗室制取氣體的裝置由哪幾部分組成?B.確定氣體發(fā)生裝置時應考慮哪些因素?C.收集氣體一般有哪兩種方法?D.確定氣體收集裝置時應考慮哪些因素?

(2)動手試試看:在每個實驗臺上放置相同的可以組裝不同的裝置的儀器(具體如書),分組討論組裝一套制取二氧化碳的裝置,在教師的指導下,小組之間相互討論各裝置的優(yōu)缺點,然后每組選擇一套最佳裝置來制取二氧化碳,使學生真正成為課堂的主人。

活動三:經(jīng)驗總結。

在學生討論交流的基礎上再提出問題:實驗室制取二氧化碳在選擇藥品和儀器時需要考慮哪些方面的問題呢?師生經(jīng)過回顧剛才實驗,歸納總結出實驗室制取氣體的思路和方法。

這樣的教學,使學生自己通過實驗探究掌握實驗室制取氣體的一般思路,學生學得有趣、主動。

3.要避免重"探究過程 ",輕"試驗操作"

案例:實驗室制取氧氣的探究教學中,教師設計如下問題:

(1)大家知道有哪些方法可以得到氧氣呢?請列舉你所知道的方法。

(2)制取氧氣要如何選擇裝置呢?

(3)用什么方法檢驗一瓶無色無味氣體是否是氧氣?

然后學生分組進行試驗。然而恰恰是在分組試驗過程中,教師并沒有過多的指導,多數(shù)學生在試驗中顧此失彼,亂了陣腳,并不時出現(xiàn)各種錯誤操作,導致試驗成功率不高,一節(jié)課后在亂哄哄的場面中結束,學生活動的興趣和積極性也遭受到了打擊。在試驗操作階段出現(xiàn)這么大的問題,其原因就在于在整個探究過程中,教師設計的重點只是放在了科學探究的基本過程和方法上,而忽視了對科學探究的重要載體--實驗操作的指導和訓練。這也是目前實驗探究教學中存在的比較大的問題,教師過分強調學生科學探究方法的學習,科學精神和價值觀的培養(yǎng),而忽視了基本的化學實驗技能的培養(yǎng)和訓練。

對策:在化學實驗探究教學中,過分地強調科學方法,科學態(tài)度和價值觀的培養(yǎng),或者過分強調實驗技能的熟練化都是不可取的。應當將實驗技能的訓練與培養(yǎng)置于具體的實驗探究活動之中,使二者有機結合起來。對于上述案例存在的問題,教師可針對實驗操作復雜而且教材上對操作細節(jié)的介紹又較少的情況,在學生動手做探究實驗前,全面考慮學生在探究過程中可能出現(xiàn)的疑問和學生容易忽視的細節(jié),寫出全面,細致的問題及引導內容,以書面形式發(fā)給學生,從而幫助學生理清思路,進行嚴謹細則的操作。在氧氣的實驗操作前可設計問題如下:

(1)如何將高錳酸鉀裝入大試管?管口應放什么?

(2)如何連接制取裝置?

(3)要收集幾瓶氣體?操作中應注意什么問題?

第9篇:二氧化碳制取的研究范文

[關鍵詞]化學教學化學實驗改進

在大力提倡素質教育的今天,為了能夠使學生保持持久的興趣,在化學教學中,教師應充分利用實驗這一教學手段。筆者結合教學實際情況,對初中的一些實驗進行了改進和補充,取得了較好的教學效果。

一、增設適當?shù)娜の缎詫嶒?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

俗話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只有不斷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學生的學習熱情才會高漲,才能更好地完成教學。因此,我在教學過程中適當?shù)匾肓艘恍┤の缎缘膶嶒?極大地激發(fā)了學生的學習興趣。

比如,在講“燃燒的條件”時,我補做了“燒不壞的棉花團”實驗(由于棉手帕不如棉花團容易找到,特別是我校為農村中學,棉花常見,材料易得,也能收到同樣的效果),為了能更好地調動起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增強實驗的對比性,我讓學生代表同老師一起配合來完成此實驗。即學生用鑷子夾起未經(jīng)處理過的棉花團,老師則用鑷子夾起蘸過75%酒精的棉花團,然后,師生同時在酒精燈上將其點燃,學生的棉花團很快燃燒起來并且變黑,而老師用酒精處理過的棉花團也能燃燒,但卻安然無恙。學生對此結果表現(xiàn)出了強烈的好奇,非常想知道其中的緣由,這時,教師適時地加以點撥、引導,學生就理解這是由于酒精燃燒放出的熱量使酒精和水份大量揮發(fā),帶走大部分熱量,從而降低了火焰的溫度,以致達不到棉花團的著火點所致。由此,學生對物質的燃燒條件掌握得更加牢固。

同樣,在講燃燒時,有些同學認為,物質要想燃燒,必須通過加熱或點燃的條件,為了改變學生頭腦中的片面認識,對化學的內涵有更深的理解,教學中又增做了另一個趣味實驗,即“魔棒點燈”實驗,為了調動學生參與的熱情,先讓學生直接用玻璃棒靠近酒精燈,酒精燈沒點著,此時老師用蘸有濃硫酸和高錳酸鉀混合物的玻璃棒靠近酒精燈,酒精燈點著了。學生一臉的迷惑,這時再講解其中的原因,是由于高錳酸鉀與濃硫酸混合在一起遇到酒精,發(fā)生劇烈的氧化反應放出熱量,達到酒精的著火點,而使之燃燒。學生這才恍然大悟。由此,學生明白了物質要達到著火點還可通過化學反應或摩擦(如劃火柴)提供的熱量來達到。

再如,講濃硫酸的脫水性時,我沒有做課本中的實驗,而是改為白糖變“黑面包”實驗。隨著老師向白糖中加入濃硫酸,在攪拌的過程中,白糖不斷變黑,體積不斷膨脹,最后變成黑色且疏松多孔,好像“黑面包”一樣。伴隨著白糖體積的膨脹,學生的驚奇也在膨脹,這時,教師在適時講解這是由于濃硫酸具有脫水性,能把蔗糖中的氫、氧元素按水的組成比奪取出來,使蔗糖炭化。同時,濃硫酸與生成的部分炭發(fā)生氧化還原反應,放出二氧化碳和二氧化硫氣體,使混合物體積不斷膨脹。學生在驚奇之余,也對濃硫酸具有脫水性這一特性深信不疑。經(jīng)過對教材如此處理之后,學生學習的興趣更濃,學習的熱情也更加高漲。

二、在原有實驗的基礎上補做相關實驗,加強學生對知識的全面理解和深化

化學教材是實現(xiàn)化學課程目標的一種課程資源,它不是對教學內容的規(guī)定,只是以一定的教學內容和組織形式來具體體現(xiàn)化學課程標準中的課程目標和課程內容。因此,教師不應被化學教材所束縛,而應根據(jù)具體的實際情況,對化學教材的內容、呈現(xiàn)形式、表述等進行創(chuàng)造性的調整、替換或重組,即從“教化學教材”向“用化學教材教”轉變。

例如,在講解二氧化碳的性質時,課本中是向盛有高低不同燃著蠟燭的燒杯中傾倒二氧化碳氣體,由低的蠟燭先熄滅高的蠟燭后熄滅得出結論,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氣的密度大,以及二氧化碳既不燃燒也不支持燃燒的性質。我認為不太全面,為了更加全面地認識二氧化碳的性質,也為了介紹二氧化碳滅火器的滅火范圍打下伏筆,我補做了鎂條在盛有二氧化碳的集氣瓶中能繼續(xù)燃燒的實驗,使學生對二氧化碳的性質有更全面的了解,它只是在一般的條件下既不燃燒也不支持燃燒。

再如,講滅火的原理和方法時,我認為書上的內容不能更好地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因此,我在課堂上發(fā)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讓學生自己想辦法將點燃的蠟燭熄滅,并分析滅火的原理,看誰的方法多。課堂氣氛一下子活躍起來,學生參與的熱情非常高,想到的方法也非常多,除了書本上的方法之外,學生還有用濕布蓋滅的、用沙子蓋滅的、用嘴吹滅的、用剪刀剪去燈芯的、向火焰上方澆水的,等等,這些方法均能有效地達到滅火的效果,學生也容易得出滅火的原理。在輕松愉快的氣氛中,學生體會到參與的快樂,同時也掌握了滅火的原理和方法,對知識的理解也更加深刻。

三、用微型實驗,提高學生的參與意識

微型實驗的使用量比常規(guī)實驗節(jié)省得多,并且許多實驗可以采用代用品實驗,故微型實驗大大節(jié)省實驗經(jīng)費。微型儀器來源廣泛,可以做到人手一套,可使絕大多數(shù)學生都有動手做實驗的機會,改變過去那種“一人做,大家看”的局面,提高學生的參與意識。

初中化學中有關酸、堿、鹽的反應,可用玻璃片代替試管實驗(瓷碗的碎片也可以),學生很容易找到,便于實驗的完成。

比如,鹽酸或鹽酸鹽與硝酸銀溶液的反應,可用一張黑紙墊在玻璃片下面,上面分別用滴管滴加一滴溶液,就能清楚地觀察到白色沉淀的生成。

再如,硫酸銅溶液與氫氧化鈉溶液之間的反應,可用一張白紙墊在玻璃片下面,上面分別用滴管滴加溶液一滴,就能清楚地觀察到藍色沉淀的生成。

用玻璃片作為載體可完成許多的化學實驗,在玻璃片上完成化學實驗相對于在試管、燒杯中完成實驗既節(jié)約藥品,方便操作又能提高參與度。

四、利用自制教具,培養(yǎng)學生的思維和動手能力

教育心理學指出:“學生對知識的理解是通過思維實現(xiàn)的”,只有在豐富的、典型的、正確的感性材料的基礎上,才能更好地進行比較、分析、綜合、抽象、概括,從而理解事物的本質和規(guī)律。教具的直觀性并不滿足于提供感性材料,更重要的是有助于啟發(fā)學生積極的思維以及學生技能的培養(yǎng)。

比如,講二氧化碳制取的研究時,講清楚原理之后,要求學生課下根據(jù)自己的設計思路利用廢舊物品,如注射器、輸液管、飲料瓶、破試管、小藥瓶等,自制了制取二氧化碳的裝置,學生自制的裝置五花八門,但都能制取出二氧化碳氣體。在活動過程中,學生獲得了成功的體驗,學習的積極性更高,并且也加深了對知識的理解和鞏固。

總之,在實驗改進的過程中,要注意其合理性和可行性,要理論和實踐相結合,還要突出實驗的創(chuàng)造性,注重現(xiàn)象的鮮明性。改進的實驗,不僅可以幫助教師更好地完成實驗教學,更能增強學生的學習興趣。因此,在今后的教學過程中,應注意對教材的挖掘,某些實驗可以放手讓學生自己動手設計完成,這樣,對于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造性思維和動手能力是大有裨益的。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