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教育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医学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经济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金融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管理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科技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工业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SCI杂志
中科院1区 中科院2区 中科院3区 中科院4区
全部期刊
公務員期刊網 精選范文 植樹造林的意義范文

植樹造林的意義精選(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植樹造林的意義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植樹造林的意義

第1篇:植樹造林的意義范文

今天我們召開全區(qū)植樹造林工作動員大會,主要任務是動員和組織全區(qū)干部群眾立即行動起來,緊緊抓住即將到來的植樹造林有利時機,掀起全區(qū)“植樹造林,綠化家園”活動的,扎扎實實推進植樹造林工作廣泛開展,全方位提高全區(qū)綠化水平,為實施可持續(xù)戰(zhàn)略夯實基礎。剛才,志純同志宣讀了《區(qū)委、政府關于廣泛開展植樹造林工作的決定》,同志就如何開展植樹造林工作作了一個很好的報告,市林業(yè)局局長同志作了重要講話,同志結合全區(qū)實際談了很好的意見,我很贊同,請大家認真抓好貫徹落實。下面,我就如何開展好這次“植樹造林,綠化家園”活動再強調三點意見。

一、提高認識,切實增強植樹造林、綠化家園的責任感和緊迫感

綠化是人類生存和發(fā)展的環(huán)境基礎,綠色是生命的顏色,植樹造林就是種植生命,保護生態(tài)就是保護生命。抓好植樹造林,優(yōu)化生態(tài)環(huán)境,對促進人與自然和諧發(fā)展有著重要的意義。對于植樹造林工作,一定要站在落實科學發(fā)展觀、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高度提高認識,統(tǒng)一思想。

第一,植樹造林是實施可持續(xù)發(fā)展戰(zhàn)略的強力舉措。植樹造林、綠化家園,是生態(tài)環(huán)境建設中最根本、最長期的措施,在改善生態(tài)、促進經濟社會可持續(xù)發(fā)展過程中發(fā)揮著非常重要的作用。要使我們的可持續(xù)發(fā)展能力不斷增強,使生態(tài)環(huán)境不斷得到改善,推動整個社會走上生產發(fā)展、生活富裕、生態(tài)良好的文明發(fā)展道路,必須高度重視綠化工作。長期以來,雖然我區(qū)在植樹造林和綠化方面作了大量的工作,但全區(qū)總體綠化水平還很低,目前全區(qū)森林覆蓋率僅為**.*%。除了幾個山區(qū)鄉(xiāng)鎮(zhèn)之外,其他地方荒山眾多,很多山嶺都是樹木零星且雜草叢生。造林綠化工作的滯后,不僅影響了生態(tài)環(huán)境,而且?guī)砹怂亮魇А⒑禐念l繁、水資源短缺等一系列環(huán)境問題,嚴重制約了全區(qū)經濟社會的可持續(xù)發(fā)展。面對這種情況,我們必須樹立科學的發(fā)展觀,下定決心搞好造林綠化工作,增加林草植被,保護森林資源,構筑綠色屏障,發(fā)展綠色產業(yè),不斷增強我區(qū)經濟和社會可持續(xù)發(fā)展的能力。

第2篇:植樹造林的意義范文

關鍵詞:大樹;移栽;定植;修剪

中圖分類號:S723.3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4-0432(2014)-02-75-1

1 移栽前的準備

大樹移栽前,首先要確定要移栽的樹木對移栽后的環(huán)境是否能夠適應,了解樹木的生長特性、環(huán)境要求等,盡可能選擇相近的生長環(huán)境或是移后的環(huán)境要優(yōu)于移前的生長環(huán)境,利于大樹成活,否則移栽前后的環(huán)境差異過大,很可能會水土不服而死亡,得不償失。再有要保持移栽樹木的地上部分和地下部分的平衡,也就是樹勢的平衡,同時要調節(jié)水、肥、熱的總體平衡,確保移后根系能早發(fā)育,提高成活率。

1.1 大樹的選擇

在選擇大樹的時候,首選要考慮移栽地的土壤特點、氣候環(huán)境等自然情況,然后根據自然情況來確定選用移栽的品種及規(guī)格,所選品種一定要適合在移栽地生長。選擇大樹時,一定要選擇樹體健壯、枝葉茂盛、無病蟲害、生長能力強的樹木來進行移植。

1.2 工具準備及移栽時期

大樹移栽的時間可以在春季化凍以后,或是在秋后上凍之前,移栽時要帶土球,這樣利于成活,秋季落葉后上凍前帶大球移栽,效果往往要好于春季移栽,因為上凍前樹體處于休眠狀態(tài),樹葉落后,對水分和養(yǎng)分的需求都降到最低點,可以避免因緩苗期養(yǎng)分不足而死亡。移栽前先要根據土球的大小挖好坑穴,考慮好運輸路線,確定所需要的運輸車輛及吊裝工具,編排好移栽的步驟,避免準備不周詳,影響移栽的有序進行。

2 移栽的關鍵技術

2.1 定植穴的開挖

定植穴的挖掘在大樹移栽的過程中尤其重要,現代園林綠化的環(huán)境十分復雜,有的在城市的小區(qū),有的在城鎮(zhèn)的街道兩旁,由于城市建設過程,對土壤層的改變,很多定植的地方土壤的物理性狀千差萬別,土層里混有磚頭、石塊、水泥結塊等建筑垃圾,如果不把這些東西清理干凈,對樹體的成活是有很大影響的,所以在挖定植穴時,坑不僅要大,而且要深,一般要比移植樹土球直徑大半米,挖時清理干凈坑中的建筑垃圾雜物。坑穴挖成鍋底狀。

2.2 大樹的平衡修剪

大樹在移栽前后,要對樹冠和根系進行修剪,這樣能保持移栽后樹體的上下兩部分平衡,避免因上部枝干太多而大量散失水分,影響成活,上下兩部分水分、養(yǎng)分代謝平衡才能提高移栽后的大樹的成活率。移栽前的根部修剪:根部的修剪一般在移栽前進行,多數都在起挖土球時開始,把一些斷根、爛根進行剔除,剪這些根的時候要以斷面無黑點無腐爛為原則,對一些無毛的主根、側根進行適量修剪,修剪時要注意把握好度,不能剪得太過量而影響移栽后根部的再生。可采用斷根縮坨法、根部環(huán)剝法等技術進行根部修剪,同時在斷面應用傷口涂抹劑和生根寶。移栽時的樹冠修剪:樹冠的修剪能減少水分的蒸騰,因為移栽后的大樹,根部還沒有開始生長發(fā)育,處在緩根的階段,還不能滿足大量葉面的水分需要,這時如果不進行修剪,會耗費大量的水分,影響成活。一般落葉喬木要剪掉二分之一左右,對生長較快、樹冠恢復容易的槐、楓、榆、柳等盡量保留1~2級骨干枝重剪;對常綠喬木應盡量保持樹冠完整,對一些枯死枝、過密枝和交叉枝做適當梳剪。

2.3 大樹的捆扎包裝

大樹在吊裝運輸前,為避免運輸過程路上顛簸而致使土散掉,要用草繩進行捆扎,捆扎時先用草繩進行橫向的捆圈,然后再豎向捆扎,橫向和縱向的交叉成網狀,捆扎時不要太緊,以免把土球勒碎,但也不能太松而起不到捆扎固土的目的,以把土球捆實為原則。

3 大樹的促根定植法

大樹運現移栽地后,要盡快進行定植,避免放置時間太久,根部缺水而難以成活,定植時,先把大樹斜吊于事先挖好的定植坑內,然后成包捆土球的繩子撤掉,然后把樹體立正,立正要配合吊車進行,立正時要觀察樹的原來的長勢,調整好樹冠的形態(tài)和方位,要盡量符合原來樹生長的陰陽面,然后就可以培土定植了。一般情況下可以在大樹沒有吊裝入穴前,先在坑中放水,水量以半坑為宜,同時加入一些生根粉,然后加適量的細土,讓坑中的水充分浸泡填入的細土,大樹定植時,把修剪過的大樹帶著土球緩慢放到穴中,這樣由于土球和樹本身的重量,會慢慢下沉,坑中的細土泥漿會慢慢上涌把坑填滿。伴隨著水分的滲透,泥漿會沉降變實。也可以先把樹定植后再加細土和水,同時加入,邊加邊攪動,直到泥漿填滿土坑為止,同時加入生根粉。這些工作完成后,再用一些木桿進行三角固定,制成支架,防止風吹樹搖,根部不穩(wěn)而影響成活。

第3篇:植樹造林的意義范文

2009年全市城鄉(xiāng)園林綠化及生態(tài)建設,經過各級各部門的共同努力,圓滿和超額完成了市級下達的各項任務。2009年全市共計完成各類轄區(qū)綠化面積76980畝(市級轄區(qū)綠化73016畝、生態(tài)隔離林帶建設3964畝),核實率98.64%,平均成活率為90.1%, 根據市委林業(yè)工作會議提出的創(chuàng)建“森林××”的要求,為繼續(xù)深入推進全市城鄉(xiāng)綠化及生態(tài)建設工作,扎實抓好冬春季植樹造林,再掀城鄉(xiāng)綠化生態(tài)建設新,經市政府同意,現就做好冬春季植樹造林工作提出如下意見。

一、總體要求

以科學發(fā)展觀為指導,全面貫徹黨的十七大、十七屆三中全會、中央林業(yè)工作會議、省委林業(yè)工作會議和市委九屆六次全會精神,以實施“五大工程”為著力點,堅持“點、線、面”相結合,因地制宜、科學規(guī)劃、精心布局,選準冬春季綠化的主栽樹種和園林苗木品種,突出營造豐富多彩的景觀生態(tài)林,加快推進城鄉(xiāng)綠化一體化建設,全面鞏固和提升城鄉(xiāng)綠化的質量和水平。

二、目標任務 (二)“五大工程”建設工作。按照2008年制定的三年規(guī)劃,用三年時間基本實施完成五大工程制定的目標,2012年對全市470個滑坡、泥石流地質災害隱患點的整治,對河道、池塘、水庫、滇池等水域淺水區(qū)、濕地實施完成的蘆葦種植1834畝、柳樹種植7379畝進行補植補種;對交通沿線、縣城、鄉(xiāng)鎮(zhèn)、村莊視野可及面山耕地進行種植結構調整完成的各類經濟林果28.55萬畝進行全面補植;全市1307條縣、鄉(xiāng)、村公路沿線實施景觀綠化和經濟林果種植,對已完成的綠化總里程5723公里進行全面查缺補漏和補種。

1、泥石流、滑坡治理區(qū)發(fā)展竹子工程:在滑坡穩(wěn)定區(qū)域,且立地條件適宜區(qū),以選擇金竹、灰金竹、慈竹等鄉(xiāng)土竹種為主,抓住時節(jié)在規(guī)劃的基礎上適時栽種。冬春季綠化完成規(guī)劃任務的40%(470個滑坡、泥石流地質災害隱患點的整治),用三年時間使全市泥石流、滑坡治理區(qū)綠化達85%以上。

2、河道、池塘、水庫、滇池等湖泊淺水區(qū)、濕地區(qū)域整治綠化,實施蘆葦、柳樹工程:在溝旁、水旁使用滇楊、柳樹,川滇榿木、旱冬瓜樹種,池塘、湖泊水庫淺水區(qū)栽種蘆葦,水位線以上的區(qū)域也可栽種滇楊、柳樹,川滇榿木、旱冬瓜、竹子樹種,全面綠化完成查缺補漏和補植補種任務。

3、交通沿線綠化區(qū)域發(fā)展經濟林果景觀綠化工程:因地制宜,原則上在公路沿線以栽種鄉(xiāng)土景觀樹種為主、適度搭配種植彩葉樹和特色經濟林樹種,冬春季實施完成932公里的農村公路綠化種植或補植任務。 5、縣城、鄉(xiāng)鎮(zhèn)、村莊視野可及的面山開荒種糧區(qū)域進行種植結構調整發(fā)展經濟林果工程:結合農業(yè)、林產業(yè)發(fā)展,種植核桃、竹子、花椒以及適宜的水果;與促進產業(yè)發(fā)展相結合,以核桃經濟林的建設為重點,種植完成10萬畝以上的特色經濟林,用三年時間完成85%以上的調整任務,今年調整完成開荒種糧區(qū)域的20%。

三、工作任務

(一)突出重點,精心布局,全面推進冬春季綠化工作

城市園林綠化要繼續(xù)挖掘城市綠化的空間,突出以營造景觀彩色樹種為主,豐富城市的綠化層次和色彩效果。一是在擬建公園、大型綠地中建設秋色葉景觀區(qū)域,增種落葉觀花、觀葉、觀果植物,呈貢新城和各縣、市、區(qū)在現有的大型公園中,補栽落葉樹,打造秋色葉景觀區(qū)域;二是建設“線”型秋色葉景觀網絡。××主城和有條件的縣(市)區(qū),要結合現有秋色葉景觀道路的基礎上,按照“一街一樹一景”的原則,在主要道路和通往風景區(qū)、公園的景觀道路栽種落葉樹,組成城市秋色葉景觀網絡。

市林業(yè)主管部門要組織對今年以來新造林地的成效檢查,對存在的問題和不足加緊進行整改,抓緊時間搞好補植補造,提高植樹的成活率和保存率,鞏固已取得的城鄉(xiāng)園林綠化成果。要結合各地的實際情況,認真分析挖掘冬春季植樹造林的潛力,研究制訂冬春季植樹造林計劃,繼續(xù)推進城市及交通沿線面山、石漠化、“五采區(qū)”、難造林地的綠化。大力種植冬春季落葉彩色樹種和以核桃為主

的經濟林果樹種,確保超額完成年初規(guī)劃安排的10萬畝核桃種植任務。切實加強新造林地的抗旱保苗和病蟲害防治工作,加快苗木基地建設,培植多品種、多規(guī)格的苗木,組織調運儲備苗木,確保苗木供應充足,為今后植樹造林打下基礎。

深入研究滇池沿岸、河道、溝渠綠化工作,科學規(guī)劃,在全市河道、池塘、水庫、滇池等湖泊淺水區(qū)、濕地區(qū)域正常水位以下栽種蘆葦,在正常水位線以上栽種竹子,在正常水位交界處栽種柳樹,打造20條具有秋色景觀的濱河帶。

農田機耕道綠化要統(tǒng)籌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基本農田建設、中低產田改造、農業(yè)綜合開發(fā)項目、鄉(xiāng)村道路、水利工程、小城鎮(zhèn)建設等項目工程,強化工程建設中的綠化建設,努力營造具有田園風光和詩情畫意的新農村景象。

村鎮(zhèn)(村莊)植樹綠化要結合小康村、生態(tài)村建設,把村莊植樹綠化工程與農村環(huán)境綜合治理有機結合,廣

泛發(fā)動農村干部群眾,栽植環(huán)村林、街道樹、庭院果,大力推廣核桃、竹子栽培,逐步使每個村莊都成為“花園式”村莊。

(二)因地制宜,科學規(guī)劃,精心組織實施

冬春季植樹造林工作要堅持“高起點、高品位”的要求,按照“精心、精細、精品”的要求,研究制定總體規(guī)劃和實施方案,堅持依靠科技,創(chuàng)新思路,突破傳統(tǒng)綠化種植的思維和模式,針對不同類型、不同區(qū)域,不同立地條件,特別是石漠化地區(qū)、五采區(qū)、難造林地等地塊,采取超常規(guī)技術措施來實施。優(yōu)先安排視野可及、立地條件好的地塊,對嚴重缺水的,可先行安排進行整地,待明年雨季來臨時再進行造林,確保綠化造林的成效。

(三)適地適樹,大力推廣應用鄉(xiāng)土樹種苗木

市林業(yè)主管部門要根據各地的經濟條件、自然環(huán)境、氣候特征等,指導各地按照適地適樹的原則,以選用培育的鄉(xiāng)土樹種為主,多采用落葉樹種和彩色樹種,補植增添一些有色彩的林木,必要時可采用喬、灌、花、藤及地被植物相結合進行綠化,豐富樹種配置,彰顯季相變化,達到增加森林色彩和層次景觀的效果;要注意營建混交林,預防各種森林病蟲害的發(fā)生;選用高質量的苗木,盡量使用容器苗;與促進林產業(yè)發(fā)展相結合,大量選用以核桃為重點的特色經濟林樹種,鼓勵和提倡栽植經濟林,以經濟效益促進長期管護,為加快林業(yè)產業(yè)發(fā)展打下良好基礎。

(四)強化管護,確保綠化造林的成效

“三分栽,七分管”,搞好新造林木的管護工作是鞏固綠化造林成果的重要保證。針對××冬春季節(jié)干旱少雨的特點,各級各部門要認真研究抓好新造林木的管護工作。在造林的規(guī)劃設計中要充分考慮三年的管護成本以及肥料、澆水、保水和支撐架、地膜覆蓋等設施,解決好干旱問題,提高造林成活率。推行綠化工程管養(yǎng)責任制,把林木存活率作為工程質量考核的重要內容,明確施工主體的管養(yǎng)責任,并根據林木存活率情況分期撥付工程款。對林木存活率不達標的,責成施工單位及時補栽補種。認真研究加強林木管養(yǎng)工作的有效舉措,落實專門養(yǎng)護管理隊伍,落實林木管養(yǎng)經費,建立養(yǎng)護責任及考核獎勵標準,使養(yǎng)護工作人員明確工作責任,盡心盡力做好綠化管養(yǎng)工作,確保新栽樹木的成活率達到95%以上、保存率在95%以上。加大林業(yè)行政執(zhí)法力度,對隨意侵占林地和亂砍濫伐林木等違法行為要進行嚴肅查處,保護全市造林綠化的成果。

四、組織領導

冬春季植樹造林是城鄉(xiāng)綠化工作的補充和完善,是全市生態(tài)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全市各級黨委、政府,各職能部門要貫徹落實全市城鄉(xiāng)園林綠化及生態(tài)建設工作動員大會精神,進一步強化“綠化是第一環(huán)境,第一基礎設施,第一生態(tài)要素、第一景觀要素”的理念,增強做好冬春季植樹造林建設工作的緊迫感和責任感,全方位推進冬春季植樹造林工作。

(一)強化領導,落實責任

各級各有關部門要認真研究,精心安排,做到認識到位、責任到位、指導到位、工作到位,分級管理,層層負責。各級各部門黨政主要領導要進一步強化對植樹造林工作的領導,大力抓落實、抓檢查、抓獎懲、抓問責,做到“心里想著綠化、逢會必講綠化、下鄉(xiāng)定查栽樹、檢查就到地頭”,全力推進冬春季綠化造林工作的落實。

強化組織實施和部門技術指導,確保責任落到實處。按照屬地管理實施原則,由各縣(市)區(qū)負責組織實施,市級國土、環(huán)保、滇管、農業(yè)、林業(yè)、水利、交通、園林、建設等部門負責牽頭和技術指導。國土部門負責泥石流、滑坡治理區(qū)發(fā)展竹子工程的技術指導和協(xié)調工作;水利、滇池管理和環(huán)保部門負責河道、池塘、水庫、滇池等湖泊淺水區(qū)、濕地區(qū)域整治綠化,實施蘆葦、柳樹工程的技術指導和工作協(xié)調;交通和建設部門負責交通沿線可綠化區(qū)域發(fā)展經濟林果和15條道路出入口景觀綠化工程的技術指導和工作協(xié)調;園林和建設部門負責村莊景觀綠化工程的技術指導和工作協(xié)調;農業(yè)和林業(yè)部門負責縣城、鄉(xiāng)鎮(zhèn)、村莊視野可及的面山開荒種糧區(qū)域種植結構調整、發(fā)展經濟林果工程的技術指導和工作協(xié)調。

(二)深入宣傳發(fā)動,再掀綠化造林的新

各地要結合冬春季造林的工作特點,進一步加大宣傳力度,充分利用廣播、電視、報刊、網絡、短信、標語、黑板報、宣傳櫥窗、墻報等媒介,采取多種有效形式,大張旗鼓地宣傳植樹造林的新舉措、新進展、新經驗、新典型,進一步提高全民的綠化造林意識,充分發(fā)動全民參與冬春季綠化,最大限度地調動全社會關心、支持、參與綠化生態(tài)建設的主動性和積極性,推動各項綠化造林工程的順利實施,再掀全市城鄉(xiāng)綠化造林的新。

(三)嚴格把關,確保冬春季綠化工程質量

冬春季植樹造林不能只講數量、不講質量,要把質量標準作為綠化造林的主要指標,切實加強技術指導,嚴格把關,提高植樹造林的成活率和保存率。各地要認真組織綠化造林技術人員,深入山頭地塊進行指導和檢查,做到縣有專家、鄉(xiāng)有檢查員、村有指導員,形成覆蓋全面的綠化造林技術指導體系,對各地的綠化造林實行嚴格的檢查驗收制度。

第4篇:植樹造林的意義范文

關鍵詞:承德避暑山莊;植物造景;園林藝術

1避暑山莊植物造景的概況

山莊在因山、理水、疊石、植樹等方面巧奪天工,因地制宜,精心選材,再現了吳儂軟語的江南水鄉(xiāng)園林、綠草如茵的蒙古草原、廣袤無垠的東北森林,景景古木濃蔭,處處香花異草,意境深遠,野趣天成。避暑山莊植物繁多。木本植物共有36科71屬141種,以油松為主,其它喬木有椿、桑、楓、柳、榆、槐、側柏等,觀花喬灌木有玫瑰、丁香、連翹、山楂、山桃等。此外,還引進了江南的菱角和蘭草、山西五臺山的金蓮花、興安嶺的草荔枝、盛京的黑葡萄等點綴其間,增添山莊的山野氣氛。據筆者考察,避暑山莊中以植物為主題的景觀多達18處,如以樹木色彩四季變化命名的青楓綠嶼;以日光照射,金蓮花金彩煥目命名的金蓮映日等。避暑山莊組景中山水木石的詩情畫意無不體現著設計者的匠心獨運,使人有忘塵世之懷。

2避暑山莊植物造景的特色

2.1天人合一理念,體現自然關

2.1.1植物造景尊重自然。避暑山莊山地森林覆蓋,平地榆柳成蔭,康熙提出“莊園勿動樹勿發(fā)”的思想,保留了大自然鬼斧神工的原始美。山莊西北多山而東南多水。設計者順應自然,借峰嶺的自然地勢劃分景區(qū),形成各具特色,層次豐富的景觀。在西北山區(qū),注意保護天然植被,保留原始的成片松林,人工植樹以鄉(xiāng)土樹種為主,形成針闊葉混交,以油松為主調的山林景觀。在北部平原區(qū),是以楊、柳、榆、槐為主的闊葉林,古木參天,人工造景時宜松則松、宜柳則柳,不破壞自然景致。在東南湖區(qū),種植低矮灌木或小喬木,造就水面漂浮落花的美景。由此可見,避署山莊保持了大自然原始、粗曠的風貌,將自然風景巧妙融匯于園林景觀之中。

2.1.2植物造景法天象地。避暑山莊擬仿自然之形態(tài),利用植物的花期和葉色變化,使園林景觀具有絢麗的季相之美。春天梨花競相開放,輕紗素裹,“微云淡月時情景尤絕”;夏天水濱青萍涌翠,亭亭玉立,荷花朵朵,搖曳生姿,猶如置身于江南水鄉(xiāng);秋天楓葉,溫彩流丹,霞升滿山;冬天以青松、白雪為主題,“批把壘玉、蠟瓣舒香”。避暑山莊推崇天人合一理念,使植物與風霜雨雪霧靄云露交相輝映,利用植物的自然屬性建立眾多景觀,創(chuàng)造一年四季景色,引起品評者“喜怒哀樂,感于吾心”的體會。

2.1.3植物造景人造自然。避暑山莊北部是占地近66.7hm2的平原。開闊的草地,奔馳的駿馬,嬉戲的麋鹿,配上藍天白云,構成一幅空靈與遼闊、恢弘和暢遠的草原畫卷。為了搞好民族關系,在萬樹園北部的草坪上散落著數10座精心搭建的蒙古包,使到此會盟的蒙古上層貴族賓至如歸。這些蒙古包如白玉鑲嵌在碧綠的草坪上,“宛自天開”。乾隆帝贊嘆到“綠毯試云何處,最維避暑此山莊。卻非西旅織裘物,本是北人牧馬場。”

2.2傳統(tǒng)文化理念,體現社會人文關

2.2.1按寓意配置植物。避署山莊借植物寓志,立意高遠。如曲水荷香主要以荷花為主,取義潔凈無暇,“出淤泥而不染”的高尚品格;水系堤岸種植柳樹,柳樹象征吉祥,又被文學家賦予了“離情別意”的韻味;靜寄山房種植槐樹,象征高貴、文化,《全唐詩話》中有“槐花開,舉子忙”的詩句;水流云在種植丁香,被佛門稱為“西海菩提樹”,象征愛情和幸福;松云峽和如意洲種植桃樹,象征辟邪、逃兇,此外與愛情相關聯(lián),有“逃之夭夭,灼灼其華”的美譽;文園獅子林種植竹,象征清高脫俗、虛心堅韌、高風亮節(jié);松鶴齋遍植油松,飼養(yǎng)仙鶴,松濤聲聲,鶴鳴陣陣,寓意松鶴延年。擬人化的植物寄托著山莊主人淡雅的情懷、崇高的理想,含意深邃。

2.2.2按詩情配置植物。避暑山莊配置植物景觀時“栽花種草全憑詩格取裁”,構筑“詩意”空間。如曲水荷香是一座大型重檐攢尖方亭,亭內有流水潺潺,彎環(huán)曲折的石渠,亭外有搖曳生姿的荷花,“荷氣參差遠益清,蘭亭曲水亦虛名”。又如梨花伴月一景,春意黯然時節(jié),皎潔無暇的月光下,簇簇梨花爭相開放,散發(fā)陣陣清香,沁人心脾。一眼望去,潔白的梨花仿佛隆冬時節(jié)的皚皚白雪,飄落枝頭,異常圣潔清涼。植物景觀與古典詩詞相互滲透,文因景就,情景交融,為后人留下了追思往昔繁盛之景的憑借。

2.2.3按畫理配置植物。避暑山莊根據畫理安排風景構圖?!八刹粺┬路N,石皆入古圖”;“山莊也自尋??矗瑢懭氘媹D故合詩”。這些詩歌說明避暑山莊的植物景觀因畫成景,景作畫觀。

第5篇:植樹造林的意義范文

【關鍵詞】干旱地區(qū)造林;立體化保水技術;成活率

引言

為保持生態(tài)平衡,提供一個良好的生存環(huán)境,植樹造林工作在世界各國受到高度重視。多數植被對土壤和水源都有要求,干旱地區(qū)往往不適合栽種。所以如何在干旱地區(qū)植苗造林,成了當前及以后的主要研究方向。日本等國在此領域已有顯著的研究成果,逐步形成了新的綠化技術體系,但需用到專業(yè)的施工機械,且成本過于昂貴,在我國短期內不會大面積推廣。我國干旱的土地面積較多,植樹造林十分艱難,需加大研究力度,研發(fā)出高穩(wěn)定、低成本的綠化技術。這必然要涵養(yǎng)水土,積極改進保水技術。

1.干旱地區(qū)植苗造林研究分析

我國約有42%的土地都屬于干旱半干旱地區(qū),多分布于西部。空氣干燥、降水量少,地表蒸發(fā)量大,在這種環(huán)境下能夠生長的樹木大都比較耐旱。其特征也與其他植被有所不同,如葉量較少、葉面積小,以提高抗旱性。為了能夠在干旱地區(qū)生長,樹木的葉量和葉面積都會隨環(huán)境有所變化,如刺槐在黃土高原的種植,在其根部加入適量的水,葉量會有一定的增加;但在干旱環(huán)境中生長一段時間后,葉量會明顯的減少。

水分是干旱地區(qū)造林的關鍵因素,為提高造林成活率,必須做好水土保持工作。以刺槐、沙棘等植物為例,其萌生能力較強,在造林中通常選擇截桿造林的形式。為保證根部具有一定的濕潤度,需要深栽。挖穴至濕土層,栽完后需輕輕覆土,為蓄水提供方便;為合理地調整水分吸收和蒸發(fā)之間的平衡,還應及時修剪枝葉,可將成活率提高近30%;苗齡較小的苗木栽植后順坡壓倒,在蓋上濕土后壓實,直至發(fā)芽將土揭去并把苗木扶正;為減少水分蒸發(fā)量,栽種苗木后需保持穴內有一定的濕潤度;有些幼苗害怕強光,需要遮陰處理,同時也能減少蒸發(fā)??梢姡诟珊档貐^(qū)造林關鍵在于兩點,既要保持土壤水分,又要減少蒸發(fā)量。

2.試驗材料和方法

2.1實例分析

選擇A、B兩地作為試驗地點,兩地均為干旱石質地,土壤以褐土為主。一年的降雨集中于夏季,年均降水量在710mm―720mm之間,年平均氣溫為14.2℃―15℃。受地質土壤影響,兩地在過去都處于閑置狀態(tài),隨著當地人們環(huán)保意識的提高,綠化面積不斷增加。近些年來,如何利用干旱地,發(fā)揮其自身作用受到當地高度重視。相關部門開始引進一些適合生長的植物,實現干旱地植苗造林。

2.2試驗材料

結合當地的實際情況,最終決定在A地種植核桃和火炬樹,核桃為1年生嫁接苗,以一年生山核桃為砧木;B地則以山桃和黃連木為主,均為一年生播種苗。栽植挖穴時,按照50cm×50cm×50cm的尺寸開挖,株行距為2m×3m,苗木在栽植之前通常會置于清水中浸泡24h,然后用1‰ABT生根粉蘸根處理,用5%的薄膜型抗蒸騰劑Transfilm對苗木的地上部分加以處理。在正式栽植時,每個土穴可施加150g―180g的Broadleaf P4保水劑,然后和沒有經過以上一系列處理的苗木對比。

2.3測定方法的選擇

栽植時應測量土壤中的含水量,20天后再次測定含水量。通常在每年的8月份中旬進行一次成活率統(tǒng)計,發(fā)芽展葉都正常的苗木可判斷為成活。10月下旬開始落葉,在此之前需對新稍生長量進行測定。

3.試驗結果分以及保水技術在旱地植苗造林中的影響

3.1保水劑產與土壤含水量

選擇在B地開展試驗,測定保水劑在造林土壤中會對其含水量帶來什么影響。有兩個測量時間,先在移栽當日測量,20天后再次測量,兩次均使用烘干法。每種保水處理采用10個樣,最后求其平均值,并與對照物對比。從測量結果可知,保水劑有利于增加土壤中的持水量。移栽當天,兩種測量結果分別為29.55%、30.64%,差別不顯著。20天后再次測量時,經保水劑處理的土壤含水量為14.2%,而沒有摻加保水劑的土壤的含水量僅為7.35%。

此次試驗采用的是Broadleaf P4保水劑,交聯(lián)共聚物聚丙烯酰胺是其主要成分,具有較高的吸水性,而且能將吸收水分的95%返回土壤中,起到保水作用,減少水分流失量,從而方便苗木生長。最終可得出如下結論:移栽后20天的與栽植當日的含水量測定值相比有所下降,與沒有經過保水劑處理的土壤相比,含水量有所提升,且發(fā)芽展葉的情況更好。

3.2立體化保水技術和苗木成活率

造林工作于2012年開始,當年8月份對A、B兩地苗木的成活率進行了統(tǒng)計。采用隨機統(tǒng)計的方法,每種苗木取100株,能夠正常發(fā)芽展葉的為成活。從統(tǒng)計結果可知,采用保水技術處理過的苗木的成活率明顯要高于未經處理的苗木。A、B兩地4種經處理苗木的成活率從上而下依次為山桃(98%)、火炬樹(96%)、核桃(95%)、黃連(93%);4種未經處理苗木的成活率從上而下依次為山桃(78.5%)、火炬樹(76%)、黃連木(72%)、核桃(63%)。

干旱脅迫是苗木移栽過程最容易受到的傷害,也是苗木移栽脅迫致死的最主要因素,采用綜合的保水措施,利用保水劑提高土壤持水能力,增加土壤含水量,使土壤中的水分能夠持續(xù)有效地供給苗木根系,利用抗蒸騰劑抑制苗木地上部分的蒸騰作用,提高苗木含水量,增加其抗旱能力,立體化的保水措施對于降低苗木移栽期間所受脅迫程度,提高苗木成活率有著顯著的作用。

3.3立體化保水技術和新稍生長量

于造林當年l0月下旬測量各處理成活苗木的新稍生長量,每個處理隨機選取100株,測量其當年生最長的新稍長度,求平均值。從 試驗的結果可知,采用保水技術處理的苗木生長量顯著大于未經保水處理的苗木。

不采取保水措施的4種苗木移栽當年新稍生長量分別為山桃(32cm)、黃連木(13cm)、核桃(29cm)和火炬樹(33cm);采用立體保水造林技術的4種苗木相應的生長量分別為山桃(57cm)、黃連木(21cm)、核桃(44cm)和火炬樹(47cm),分別比對照多出了78.1%、61.5%、51.7%~I 42%。采用立體化保水技術,有效地保證了苗木移栽期間的水分供應,使苗木受干旱脅迫的影響顯著降低,進而促進了苗木的生長。

4.結束語

在干旱地植苗造林,關鍵在于保持水分,同時減少水分蒸發(fā)量。所以有必要采用各種保水技術,如使用保水劑增加土壤含水量,使用抗蒸騰劑防止植物過度的蒸騰等。結果顯示,經保水技術處理的苗木成活率更高。我國干旱土地面積較廣,在今后的植苗造林中,有必要引進保水技術。

參考文獻

[1]周海燕,李繼東,鄭先波,馮建燦,閆榜澤.立體化保水技術在干旱地植苗造林中的應用[J].河南林業(yè)科技,2012,20(3):180-182.

[2]陳勝,王秉忠,包振國.甘肅中部干旱地區(qū)抗旱造林技術淺議[J].甘肅林業(yè)科技,2010,24(3):142-144.

第6篇:植樹造林的意義范文

資料與方法

一般資料選擇2008年1月-2010年12月在我院行首次腎移植的受者78例,隨機分成兩組。治療組40例,其中男26例。女14例;年齡20~61歲,平均(36.8±12.4)歲;尸體移植31例,親體移植9例;供者年齡(32.2±7.3)歲。對照組38例,其中男22例,女16例;年齡20~59歲,平均(38.5±11.5)歲;尸體移植30例,親體移植8例;供者年齡(33.5±5.7)歲。兩組患者的性別、年齡、組織配型、冷缺血時間、血壓,以及試驗開始時的血清肌酐、血尿素氮、內生肌酐清除率、24小時尿總蛋白和尿N-Z酰-β-D氨基葡萄糖苷酶等各項指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治療方法兩組患者均使用環(huán)孢素A或他克莫司、霉酚酸酯、強的松行三聯(lián)免疫抑制治療。術后前3天給予甲基強的松龍0.5 g,1次/日,靜脈注射;環(huán)孢素A從8 mg/(kg?日)開始,逐漸減量,術后前3個月內使其血藥濃度谷值維持在250 ng/ml左右;他克莫司從0.15 mg/(kg?日)開始,逐漸減量,術后前3個月內使其血藥濃度谷值維持在7~10 ng/ml;霉酚酸酯用量為1.5~2.0 g/日;強的松于術后第4天起口服30 mg/日,以后每周遞減5 mg,維持量為0.3 mg/日(kg?日)。治療組在常規(guī)治療基礎上于術后第3天開始口服復方丹參滴丸(天津天士力制藥股份有限公司,規(guī)格為27 mg/丸)10丸,3次/日,療程6個月。

觀察項目與療效判定標準治療前和治療后每周抽取空腹靜脈血,由我院檢驗科檢測腎功能(包括血清肌酐、血尿素氮、內生肌酐清除率)和血清電解質、血常規(guī)、肝功能、血脂,并記錄患者癥狀、體征、尿量的變化。留24小時尿作尿蛋白定量,留晨尿測定尿N-乙酰-β-D氨基葡萄糖苷酶、24小時尿總蛋白。治療過程中動態(tài)觀察并記錄應用復方丹參滴丸的不良反應。治療6個月后,與研究開始時的基礎值相比,血清肌酐下降或內生肌酐清除率上升>20%視為腎功能好轉;血清肌酐上升或內生肌酐清除率下降>20%視為腎功能惡化;兩者之間視為移植腎功能穩(wěn)定。將腎功能好轉和穩(wěn)定合計為總好轉。

統(tǒng)計學方法 應用SPSS 17.0統(tǒng)計軟件包進行處理,采用t檢驗和χ2檢驗。

結果

治療6個月后,兩組患者各項觀察指標較治療前明顯改善(P

討論

在腎臟移植中,移植腎功能的恢復是一個復雜的病理生理過程。移植腎離開供者后血液循環(huán)一度中斷,缺血可導致移植腎的損傷,直接影響到術后移植腎功能的恢復以及遠期移植效果,因此缺血-再灌注損傷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因素。損傷較重會引起急性腎小管壞死,這也是移植腎發(fā)生腎功能延遲恢復的最主要原因。氧自由基的生成和鈣超載是引起缺血一再灌注損傷的兩個重要因素,如何減少或防止這兩個因素的發(fā)生是移植術后處理的一個重要問題。另外,移植。腎血流的微循環(huán)狀況也是影響移植腎功能的重要因素。腎移植術后,移植腎血管內皮細胞受到攻擊后被激活,釋放血栓素、血小板激活因子等,使血小板聚集,血液黏度增高,在移植腎微循環(huán)內形成微血栓。免疫抑制劑的應用使得這種微血栓的形成較為局限。但在發(fā)生急性血管性排斥反應時,機體呈高凝和纖溶亢進狀態(tài),就會在移植物內廣泛形成微血栓,從而嚴重影響移植腎功能的恢復。因此,腎移植術后降低血液黏度和抑制血小板聚集,進而改善移植腎的微循環(huán),有助于移植腎功能的恢復。近年來發(fā)現,丹參不但對移植腎功能的恢復有促進作用,還可降低術后。腎功能延遲恢復,甚至急性排斥反應的發(fā)生率,從而縮短患者的住院時間。

丹參是傳統(tǒng)的活血化瘀藥,主要成分為丹參素,近年來對其藥理作用有了比較深入的研究。丹參對重要臟器的缺血一再灌注損傷有預防作用,主要機理在于減輕氧自由基和脂質過氧化自由基膜損傷作用,有效清除氧自由基,防止細胞缺血一再灌注期的鈣超載,增加三磷酸腺苷含量,保護細胞膜等;丹參對血小板流變性具有較強的調節(jié)作用,可使血小板維持非聚集狀態(tài),降低血液黏度,調節(jié)纖溶活性,并具有抗凝、擴張血管和改善微循環(huán)的作用;丹參可抑制各種細胞產生白細胞趨化因子和激活劑,如補體C3a、補體C5a、白細胞介素21、白細胞介素26、白細胞介素28、腫瘤壞死因子等,減少白細胞激活和趨化,可直接或間接下調細胞間黏附分子,如CD11b、P-選擇素、E-選擇素、內皮細胞黏附分子和血管內皮黏附分子的表達,抑制白細胞黏附聚集及其游出血管壁等。

第7篇:植樹造林的意義范文

因為近年來我國大力推行植樹造林的林業(yè)政策,植樹造林引起了極大的重視。其對環(huán)境起到一定的保護作用,防風固沙,涵養(yǎng)水源,增大綠化面積,也可以美化環(huán)境。對于環(huán)境和資源的可持續(xù)發(fā)展有著重大的意義。作為國家的林業(yè)政策的基礎,植樹造林技術和養(yǎng)護措施也要有著極大的提高和發(fā)展,因此要對植樹造林的整地、造林和養(yǎng)護三個環(huán)節(jié)重點進行強調,在植樹造林的過程中全面覆蓋新的技術,并加大養(yǎng)護力度,實現植樹造林的功能和價值。

1植樹造林中常見的方法

1.1播種法植樹造林技術

播種法是指依靠機械或者人力直接將樹木種子播種的方法,這種方法成本較低,而且效率較高,實施起來也是比較簡單的,是比較常用的植樹造林的方法。然而這種方法也存在一定的缺點,就是會導致樹木的成活率和成材率較低,影響植樹造林的質量和效率,而且受到自然影響較大,對土地等條件要求也是比較苛刻,要對幼苗進行保護措施,以防其死亡。

1.2植苗法植樹造林技術

植苗法植樹造林技術是指以完整根系苗木為材料的技術,這種技術方法較之播種法,可以有效地提高樹木的成活率,而且受到一些自然條件的限制較小,植樹造林的效率要比播種法更高。然而植苗法也存在一定的缺陷,在成長中很容易導致根系脫水或者損傷而導致植苗死亡,使植樹造林的效率受到極大的影響。因此在運用植苗法時要注意控制植苗根系的水分,也要減少對根系的損傷,最大限度地提高植樹造林的效率。

1.3分殖法植樹造林技術

分殖法一般采用植物的根莖或者枝干作為原料進行植樹造林,因為分殖法是運用營養(yǎng)器官進行植樹造林的繁殖技術,因此在一些優(yōu)良性質的遺傳方面具有一定的穩(wěn)定性[1]。這種方法可以有效地提高效率,而且分殖法植樹造林技術屬于無性繁殖,有著有性繁殖所無法比擬的成功率,極大地節(jié)省了時間。就目前而言,分殖法在楊樹類、柳樹類和松樹類的樹木中應用較為廣泛。

2植樹造林技術和養(yǎng)護措施工作重點

2.1植樹造林程序和技術要點

植樹造林前期,對于造林地的清理可以采用火燒的方法,也可以用化學藥劑進行噴灑,這樣可以對一些枯木雜草進行深度的清理,達到有效的清理效果,而且一些火燒后的雜草可以作為植樹造林樹苗的養(yǎng)料。植樹造林也要因地制宜,增加透光度,合理安排好行間距,能夠改善幼林的生長狀況,有效地提高成活率。播種法要注意防止病蟲害的發(fā)生;植苗法要注意控制根系的水分,也要當心對根系的保護,防止對根系的損壞;分殖法要根據不同的樹種學則健碩的根莖和樹干作為分殖的原材料,有效地提高成活率和樹木的質量。

2.2植樹造林養(yǎng)護措施的工作重點

植樹造林的養(yǎng)護措施可以包括幼林撫育和封山育林。幼林撫育是只要加強對幼林撫育的重視程度,對于光照水分等一些可能會影響到幼林成長的因素,運用科技加以干預,促進幼林更好地生長,同時也要定期對幼林進行一定的除草施肥的處理,可以有效地提高成活率,促進幼林的快速增長。封山育林在植樹造林的養(yǎng)護措施中應該起到輔助的作用,通過有效的封山育林,減少人為干擾,事天然樹木和植樹造林的樹木資源共同發(fā)展,相互促進,相輔相成,這種方法可以在樹木快速生長的情況下最大限度地實現林業(yè)資源的發(fā)展[2]。

3結語

植樹造林是培育森林的一個基本環(huán)節(jié),包括適地適樹,細致整地,良種壯苗,適當密植,撫育保護,工具改革以及可能的灌水施肥等措施[3]。植樹造林可以有效地保持水土,抵抗風沙,清除空氣污染,提高經濟效率。因此,在植樹造林過程中使用正確有效的植樹造林技術和養(yǎng)護措施,對植樹造林的質量和效率有著非常重要的意義。

參考文獻

[1]何宏剛.關于植樹造林技術與管理措施探究[J].黑龍江科技信息,2011,(28):56-57.

[2]黃鶴,姜娜,蘭孝鵬.植樹造林及其養(yǎng)護方法研究[J].中國科技信息,2011,(16):102-103.

第8篇:植樹造林的意義范文

關鍵詞:植樹造林;造林管理;探討

中圖分類號:F326.2

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4-9944(2015)04-0151-02

1引言

隨著我國社會經濟的快速發(fā)展,人們生產生活帶來的生態(tài)環(huán)境問題也日益凸顯。比如溫室效益、水土流失、森林火宅、洪澇災害、土地荒漠化以及物種滅絕等問題,這些問題的出現,與我國森林面積的銳減有著直接關系。大力開展植樹造林工作,既可以讓人們賴以生存的環(huán)境得到保護與改善,同時還對人們自身的生存與發(fā)展十分有利。因此,不斷擴大我國林業(yè)的覆蓋率,實行大面積的植樹造林已是必然的趨勢。在進行植樹造林時,也要注重造林的方法與技術,要加強對植樹造林的方法與技術的研究,并在林業(yè)管理過程中,采用有效的管理措施,只有這樣才能實現林業(yè)質量與面積的提高。

2植樹造林工作的重要意義

植樹造林是指通過人工干預森林的方式,提高森林面積、植物種類和生物多樣化的生產速度,在實現改善生態(tài)環(huán)境、減少環(huán)境污染、涵養(yǎng)淡水資源和重構生態(tài)的同時,還能美化人們生產生活的環(huán)境,推動社會經濟的快速發(fā)展,讓人們在生存發(fā)展的過程中,能夠獲得更好的資源和空間,為人們的可持續(xù)發(fā)展提供可靠保障。另外,植樹造林也是當前世界上廣泛運用的保護生態(tài)環(huán)境的方法,并取得了較為顯著的效果。

3植樹造林的技術種類

3.1播種造林技術

播種造林技術也被稱之為直播造林技術,該技術是將林木種子直接在造林地上進行播種。播種造林技術有著簡單、方便的特點,便于施工,不需要進行育苗的工序,在大面積植樹造林工作中應用的比較廣泛[1]。但是播種造林技術對造林地有著較為嚴格的要求,并且也需要做好幼林撫育措施。一般來說,適合播種造林的樹種要具備種粒較大、發(fā)芽容易、種源充足的特點,比如核桃、油茶、橡櫟類等種粒較大的樹種,或者是馬尾松、華山松、油松等種源、發(fā)芽條件良好的中小粒樹種。另外,在進行造林活動時,也要選擇有良好環(huán)境條件的造林地,要確保造林地受到的各類災害性因素較少,并且還要有較為充足的水源,不能在人煙稀少或者偏遠地區(qū)開展植樹造林活動。

3.2植苗法植樹造林技術

植苗法一般適用于樹種限制大、立地條件差的植樹造林工作,因為植苗法有育苗工序,所以能夠通過人工干預讓種子發(fā)芽率得到提升,從而有效提高種子利用率。在使用植苗法時要選用根系完整的苗木,這樣才能和惡劣的環(huán)境條件進行對抗,并不受苗木缺水與外傷的影響[2]。植苗法對于云南地區(qū)各類樹種都有著較強的適應能力,所以被廣泛應用于植樹造林工作中,尤其是在灌木林更新、跡地更新等工程中,植苗法植樹造林技術是最佳的選擇。

3.3分生造林技術

分生造林技術也被稱作分殖造林技術或者扦插造林技術,該技術直接使用樹木的各營養(yǎng)器官進行扦插造林,比如枝條、樹干、根系等。分生造林技術能有效減少育苗的時間與費用,操作比較簡單容易,并且有著極高的成活率[3]。因為母體為幼苗提供了足夠的營養(yǎng),所以在初期生長很快,抵抗能力也很強。但是分生造林技術對樹種與造林環(huán)境的要求很高,用于扦插的樹種需要有足夠的營養(yǎng),比如楊樹、柳樹、泡桐以及松樹等。同時,也必須要有充足的分生材料,即母樹數量較大,分布集中,有良好的立地條件和疏松濕潤的土壤,這樣才能在插穗時促進根部存活。因此,在云南某地區(qū)選擇分生植樹造林時,首先要看母樹分布是否集中,立地條件是否良好等,否則該地區(qū)在植樹造林時就不能選擇分生造林技術。

4造林管理的措施

4.1幼林撫育管理

在幼苗快速生長時期,幼林主要處在一種散生的狀態(tài),在這種狀態(tài)之下,外界與樹木間的矛盾是幼林成長過程中最主要的矛盾。在進行幼林撫育管理時,為幼林構建一個環(huán)境良好、水分充足、營養(yǎng)豐富的生長條件是主要的任務,讓幼林在生長時所需要的各種元素都能夠得到滿足,從而促進幼林更加快速、健康地生長。因此,在開展幼林撫育管理過程中,對于幼林四周的土壤環(huán)境,要及時做好除草、松土等工作。另外,對與某些土地性質較差的地區(qū),要注意改善其土壤性質,只有這樣,才能為幼林創(chuàng)造良好的生長環(huán)境,并確保幼林能生長得更加旺盛。

4.2封山育林管理

封山育林管理有著眾多的好處與優(yōu)勢,在我國有利于更好地對林區(qū)進行管理。其好處與優(yōu)勢為:第一,封山育林能夠促進植物快速生根發(fā)育,實現植被覆蓋的大面積擴大與提高;第二,封山育林經濟效益很大,并能在一定程度上減少相關費用,用最少的資金獲得最佳的管理效果;第三,封山育林能夠促進森林向著更好的狀態(tài)發(fā)展,不斷提高林區(qū)整體生態(tài)效益。另外,在實行封山育林管理時,和其他造林中同種類植物種植方式不同,一般都是利用多種類樹木混合種植方式,通過運用混合種植方式,能夠最大限度做好水土保持工作,并有效減少各種病蟲害、提升土壤利用率等,混合種植方式能取得良好的效果,管理也簡單。因此,在我國森林資源培育管理方式中,封山育林管理所取得的效果是顯著的,在林業(yè)發(fā)展中有著無可替代的作用。在封山育林管理過程中,必須從封、育兩個方面入手,如果僅僅只做好封的措施,那么就等于任由林區(qū)中的植物隨意發(fā)展,預期的經濟效益是難以實現的,并在很大程度上對森林的發(fā)展帶來不良影響。而只做好育的措施,忽視封的作用,那么樹木生長的環(huán)境就得不到保障,育林目的也不可能實現。所以,在實行封山育林時,封和育都要同時進行,這兩者缺一不可。

4.3退耕還林措施

退耕還林是指有計劃、有針對性地停止耕種,有效減少耕地出現水土流失或者土地沙化的現象。在容易沙化、易發(fā)生水土流失的耕地上實行退耕還林政策,能夠涵養(yǎng)水源、保持水土。因此,大力提倡并堅決落實退耕還林政策,對于國家和民族的長遠發(fā)展,推動社會的可持續(xù)發(fā)展具有重大而深遠的意義。

5結語

目前,國家給予了林業(yè)足夠的重視,因此,在不斷加大植樹造林的同時,還要注重造林技術水平的提高,要綜合使用各種有效的措施,加強對造林的管理,同時還要做好各種宣傳工作,呼吁社會共同參與到植樹造林工作中來,只有這樣,才能推動我國林業(yè)朝著產業(yè)化方向發(fā)展。

參考文獻:

[1]葛愛玲.淺談植樹造林技術與管理[J].農民致富之友,2013(14):83,50.

第9篇:植樹造林的意義范文

【關鍵詞】:植樹造林;技術;管護;措施;探究

目前我國社會和經濟的發(fā)展將生態(tài)環(huán)境保護逐漸提上議事議程,政府和相關的林業(yè)部門正在努力進行植樹造林,社會各個方面的發(fā)展都大力支持植樹造林,進行生態(tài)修復重建工作。 提高植樹造林的科學化,才能更好地適應可持續(xù)發(fā)展的要求。林業(yè)的發(fā)展和振興,需要堅持植樹造林這一基本政策,林業(yè)企業(yè)和相關的林業(yè)部門要及時把握宏觀政策的指導方向,整合環(huán)境治理、防風固沙及涵養(yǎng)水資源等多個項目,保護好林業(yè)資源,為國家經濟發(fā)展創(chuàng)建資源平臺,夯實精品林業(yè)工程建設。

1植樹造林與管護的必要性

植樹造林作為生態(tài)涵養(yǎng)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改善生態(tài)環(huán)境的重要方式,對社會和諧、穩(wěn)定、綠色發(fā)展具有很大的發(fā)展?jié)摿?,其經濟和生態(tài)效益不容忽視。

首先,植樹造林利國利民。改善生態(tài)環(huán)境,綠化自然環(huán)境,給人們創(chuàng)造宜居環(huán)境,維護經濟社會的穩(wěn)定發(fā)展都不能離開植樹造林,植樹造林提高森林覆蓋率才有利于維護生態(tài)系統(tǒng)的平衡和穩(wěn)定。2004年以來,我國的造林管護行業(yè)也迅速崛起,生態(tài)管護技術逐步提高,有利于擴大植樹造林規(guī)模,尤其對于特殊區(qū)域植樹造林能夠有效抵御風沙的侵蝕;涵養(yǎng)的水源能夠避免土地荒漠化;在城市對于降低噪音有特殊功效。

其次,我國目前的林業(yè)資源狀況堪憂。我國人口的膨脹給林業(yè)資源的保護帶來困難,再加上我國植樹造林技術落后,管護措施不到位等因素,使整體的管護水平跟不上來。此外,林業(yè)資源分布情況及品質受到生態(tài)惡化的影響,林分質量明顯下降。

第三,林業(yè)資源因保護不到位,后勁開發(fā)不足,存在各類林業(yè)資源災害隱患;林業(yè)市場受到擠壓,其經濟和環(huán)境價值很難保證。因此加強管理和管護勢在必行。

2植樹造林技術探析

2.1播種法

播種法這項植樹造林技術實用性強,應用時間較長,根據造林地區(qū)的不同的要求,運用機械或者人力等傳統(tǒng)的方式播種,其工作效率高,方便簡單,經濟成本較低,被廣大林區(qū)使用,尤其對于播種面積較大的造林地區(qū),比較實用。但是在播種的過程中,要注意地質條件,把握好播種密度,否則會導致成活率低,或者出現成活但是長勢較差的情況,因此,運用播種法時,要視情況而定,總體來說,據調查播種法在成活、成材及管理方面都優(yōu)于其它的方法。

2.2植苗法

植苗法的造林技術發(fā)展得比較成熟,應用廣泛,主要是充分應用樹苗的根系進行造林。對于不同地質條件,適用性比較強,特別是在生活率方面具有優(yōu)勢。但是植苗法的弊端也比較明顯,受到操作水平的限制,樹苗的根部容易受損,從而影響到樹苗后期的成長,以在應用此種方法時,關鍵要保護樹苗的根系,并且要落實到實處,不能只走形式。

2.3分殖法

分殖法這項技術是近幾年才興起的,在理論研究成熟的基礎上向市場推廣的。主要方法是通過剪裁母樹上面的有營養(yǎng)的器官,再加上對其進行營養(yǎng)培植。在進行剪裁營養(yǎng)器官的時候應該注意要選取有主要分枝的地方和根莖。雖然這樣技術發(fā)展時間比較短,但是效果明顯,尤其在遺傳性狀方面,具有長時間的保持性。此外,在造林時間的安排方面,分殖法能夠適應在有限時間范圍內完成任務,節(jié)約時間。但是它也有自身的缺點,對高科技水平要求比較高,需要較高水平的專業(yè)知識。

3植樹造林的管護措施

雖然植樹造林的技術不斷提高,但是在管護方面還存在一些問題亟待解決。在管護過程中相關的林業(yè)企業(yè)和部門要做好管護規(guī)劃,制定明確的管護目標。植樹造林的管護工作是長期連續(xù)性的,所以管護人員需要提高環(huán)保意識和管護意識,為樹木成長創(chuàng)造良好的生態(tài)環(huán)境。及時進行灌溉、除草、培土等操作項目,在樹木的不同的發(fā)育時期采取相應的措施,確保其有充足的養(yǎng)料,定期松土,加強土壤和空氣的水平對流,此外,還應該科學施肥,可以在樹木的周圍挖施肥坑,保障其成長的空間。具體的管護步驟有:

3.1土地整理

這是植樹造林管護工作的前提和基礎性工作,例如,為了調整土地的酸堿水平,在土壤中加入適量的化學試劑,使土壤和樹種之間有較好的適應性。對土地的整理能夠有效避免害蟲的入侵,使幼苗在合適的環(huán)境下順利成長。

3.2幼林撫育

這是植樹造林管護工作的重要部分,主要是針對幼苗開展的管護工作,運用檢測方式,實時對幼苗的成長情況進行監(jiān)控,監(jiān)控的內容主要有接收陽光的水平、熱度及風力情況等,此外,還可以檢測病蟲害。幼林撫育的最重要的目標就是調整幼苗的水分、光熱及防治病蟲害,為幼苗的順利成長創(chuàng)造良好的環(huán)境,減少不必要的損失。

3.3封山育林

封山育林是充分運用森林自身的更新能力,選取有適宜條件的山區(qū),進行封山,禁止一切的有為破壞活動,給予林木時間恢復森林植被的一種育林方式。表面上并沒有對樹木采取具體的管理措施,實際上對造林意義重大,運用林區(qū)的生態(tài)自我調節(jié)能力,維持生態(tài)平衡。封山育林投入少、見效快,但是在封山育林的過程中要注意解決好當地人民生活所需的放牧及樵采的問題,避免產生矛盾的激化。

3.4加強林業(yè)基地建設

林業(yè)部門和林業(yè)企業(yè)要一方面做好新種植區(qū)域的管護工作,另一方面要做好天然林資源的保護和恢復,提高木材的利用效率,促進林地多樣化經營方式的轉變,此外,加強林地人才培養(yǎng),運用先進的理論和技術武裝自己,提高管護水平。

結語

總之,植樹造林工作是我國生態(tài)環(huán)境保護的重要戰(zhàn)略之一,同時,也具有巨大的林業(yè)資源市場潛力,面對這樣好的局勢,需要上下通力合作為經濟發(fā)展、生態(tài)保護做出貢獻。提高植樹造林技術水平,加強管護不僅是林業(yè)部門工作的核心任務,社會上每個人都要提高保護意識,提高植樹造林的成活率,提升林業(yè)資源的利用率,為國家實現生態(tài)效益和經濟效益保駕護航。

【參考文獻】:

[1]何宏剛.關于植樹造林技術與管理措施探究[J].黑龍江科技信息,2011,(28):256-257.

免责声明

本站为第三方开放式学习交流平台,所有内容均为用户上传,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若内容不实请联系在线客服删除,服务时间:8:00~21:00。

AI写作,高效原创

在线指导,快速准确,满意为止

立即体验
文秘服务 AI帮写作 润色服务 论文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