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教育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医学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经济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金融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管理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科技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工业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SCI杂志
中科院1区 中科院2区 中科院3区 中科院4区
全部期刊
公務員期刊網(wǎng) 精選范文 蠟燭閱讀答案范文

蠟燭閱讀答案精選(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蠟燭閱讀答案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蠟燭閱讀答案

第1篇:蠟燭閱讀答案范文

一、 驅情入境

閱讀情感是讀者的主觀感情和作者滲透在作品中的感情的雙向交流、彼此碰撞而產(chǎn)生的一種內(nèi)心體驗。它是閱讀的“內(nèi)驅力”,有了情感的參與,閱讀勞作的艱辛會化作愉悅,閱讀過程會變得津津有味。

情感的產(chǎn)生首先需要讀者進入讀物的情境,與作者的情感交融。如教《數(shù)星星的孩子》中“一顆,兩顆,一直數(shù)到了幾百顆?!边@句話,教師請數(shù)過星星的同學讀,并說:如果真數(shù)過,那一定會讀得很好。學生積極性高,感情很投入,不少同學讀完“一顆”、“兩顆”都點一下頭。而一位學生竟提出再加上“三顆、四顆”,更能突出星星多,很難數(shù)。學生人人都成了小張衡,這正是教師引導“披文入情”產(chǎn)生的效應。情感產(chǎn)生還需要讀者的情態(tài),即閱讀時注入主體情感,就如冰心所說:“作者只能有一個,讀者同時便可以有千萬。萬千種的心境和成見底下,浮現(xiàn)出來的作品,便可以有萬千的化身,作品的原意已經(jīng)片片地撕碎了?!薄蛾套邮钩分幸痪湓拰W生有多種讀法,表現(xiàn)了他們對楚王不滿、傲慢、尷尬等不同心理的體驗,正所謂“讀者各以其情而自得”:

讀法1:楚王也/只好陪著笑。

讀法2:楚王也只好/陪著笑。

讀法3:楚王/也只好陪著笑。

只有入境入情,才能讀出個性。也只有個性化的解讀才重構了課文意義。我們的教學就是要讓學生不斷地生成出閱讀的情感,使閱讀活動深入持久下去。

二、 珍視體驗。

1. 實踐中體驗

“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不應忽視學生的閱讀實踐和體驗,應讓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啟迪,享受審美樂趣。要珍視學生的獨特感受、體驗和理解?!比缃獭盾娚瘛芬晃臅r,讓學生圍繞“怎樣的人才能稱得上是軍神”這一主題,通過深入體味,的語言、動作、神態(tài)以及沃克醫(yī)生的神態(tài)、語言,讓學生多角度、多層次地與文中的主人公對話,在實踐中對主人公的品質肅然起敬,產(chǎn)生心靈的共鳴。學習《憶江南》時,讓學生在理解詩意的基礎上,根據(jù)自己的喜好,自由結合,有的畫畫,有的寫故事,有的查資料……最后進行交流。由于每組都以學生個性為依據(jù),學生的合作、探索、交流就很充分。

2. 思考中體驗

從眾心理在小學生中普遍存在,表現(xiàn)在閱讀活動上就是人云亦云,不能或不敢提出自己的獨特見解,這顯然不利于個性化閱讀。思考閱讀強調的是學生在獨立閱讀過程中,對課文的語言文字進行感知,對語文的內(nèi)容、層次、思想感情、表現(xiàn)手法、語言特點、精彩片段、重點語句,進行思考、分析、比較、歸納。滿足了個體學習的需要,促進個性品質的發(fā)展,有利于促進學生個性化閱讀。教《麻雀》一文時,我引導學生思考“突然,一只老麻雀從一棵樹上飛下來,像一塊石頭似的落在獵狗面前”中的“落”字,結果,學生從不同的角度表達了各自的認識和理解:有的講速度“來得快而猛”;有的說態(tài)度“真勇敢、堅定、果斷”;有的論感情“一心只愛孩子”;有的談心理“心急如焚”;有的評用詞“簡煉、生動、形象”;有的議人物“真是個奮不顧身的好媽媽”;有的提讀法“‘落’字要讀得重而快”。通過思考,學生既認識了老麻雀舍命救孩子的英勇形象,又對“落”字運用之精妙體會得入木三分。

3. 討論中體驗

語文學科同其他學科在教學形式上不同。它內(nèi)容豐富、知識面廣、形式靈活。同時,它又是重感情的,教學中要鼓勵學生多討論,尊重學生的個人體驗,讓學生不斷質疑、解疑,在共同討論中析疑、解難,從而掌握知識、提高能力。

在閱讀中,學生與文本進行交流,思想產(chǎn)生碰撞,自然會產(chǎn)生一些個人體驗,對于體驗中的局限性,教師不要輕易去否定,要多一些尊重,多一些交流、討論。如上《半截蠟燭》一課時,引導學生討論:你最喜歡誰?說出理由。學生經(jīng)過討論,眾說紛紜,有的說喜歡母親,因為思維與眾不同,認為最顯眼就是不顯眼,把秘密放在堂屋的蠟燭中;有的說喜歡杰克,其實杰克裝作若無其事,借抱柴火想乘機拿走蠟燭;有的說喜歡杰奎琳,因為她知道蠟燭點著快燒到秘密了,因此說要睡覺,拿走蠟燭……無論怎樣只要有理有據(jù),能體會到人物的機智勇敢、沉著、冷靜就行。

三、 評價延時

《課程標準》強調要“逐步培養(yǎng)學生探究性閱讀和創(chuàng)造性閱讀的能力,提倡多角度、有創(chuàng)意的閱讀”。這就要求教師多采用延時性評價。在正常情況下,由于受思維定勢的影響,新穎、獨特、有創(chuàng)意的見解常常會出現(xiàn)在思維過程的后半段,也就是我們常說的“頓悟”和“靈感”,倘若過早地對一個可能有著多種答案的回答給予終結性的評價,可能會扼殺學生創(chuàng)新與發(fā)散思維的火花。運用延時評價,能讓更多的同學有更廣闊的思維空間,產(chǎn)生更多、更美好的創(chuàng)新靈感,使個性思維和個性品質得到充分發(fā)展。如:教師讓學生找出“燕子、老虎、獅子、狐貍”中不屬同類的一個詞,學生輕而易舉地說出“燕子”,理由是老虎、獅子和狐貍都是獸類,燕子是鳥類。教師不忙評價,再問有無其他理由,學生思考后說:“燕子有翅膀,會飛;其他三種沒有翅膀,不會飛?!苯處熇^續(xù)鼓勵學生發(fā)表不同意見,學生們說:“燕子愛吃小蟲,老虎它們愛吃肉。”“燕子是母親下的蛋孵出來的,另外三個不是?!薄把嘧又挥袃芍荒_,其他三個卻有四只腳?!薄囅?,如果教師運用即時評價而不是延時評價,學生能有如此富有個性的思維,多角度、有創(chuàng)意的見解嗎?

第2篇:蠟燭閱讀答案范文

一、例題

例1把重為G1、G2的兩個同種材料的物塊,分別掛在杠桿兩端,杠桿平衡(如圖);若將兩物塊完全浸沒于水中,杠桿仍平衡嗎?(杠桿重力不計,且L1>L2。)

分析不妨設左邊掛G1,右邊掛G2。浸沒前有,G1L1=G2L2;浸沒之后,左邊繩的拉力F1=G1-F浮1。由物體浸沒時的關系

因此,杠桿仍平衡。

例2一根蠟燭(圓柱)長20cm,底面直徑3 cm,在其下部纏上一些鐵絲,使其豎直漂浮在水中,這時量得水上部分高為1 cm,然后點燃蠟燭。已知ρ蠟=0.9×103kg/m3,問:蠟燭燃掉多長之后,被水熄滅?(g=10N/kg)

分析設蠟燭橫截面積為S,總長h,未點燃時浸沒長度為h1,被水熄滅時蠟燭燃掉長度x,則剩余長度h2=h-x。

蠟燭未點燃時,

G鐵+G蠟=F鐵+F蠟G鐵+ρ鐵Vg=F鐵+ρ水V排g

G鐵+ρ蠟Shg=F鐵+ρ水Sh1g ①

蠟燭剛好被水熄滅時,

G鐵+G蠟/=F鐵+F蠟/G鐵+ρ鐵V/g=F鐵+ρ水V排/g

G鐵+ρ蠟S(h-x)g=F鐵+ρ水S(h-x)g ②

①-②得

ρ蠟Shg-ρ蠟S(h-x)g=ρ水Sh1g -ρ水S(h-x)g

ρ蠟h-ρ蠟(h-x)=ρ水h1-ρ水(h-x)

ρ蠟h-ρ蠟h+ρ蠟x=ρ水h1-ρ水h1+ρ水x

ρ水x-ρ蠟x=ρ水h-ρ水h1

這里所涉及物理量,只要相同的物理量一致即可,不一定要求統(tǒng)一到國際單位的主單位。 x=10

二、體會

例2計算結果與g取10N/kg或9.8N/kg有關嗎?與蠟燭的橫截面積大小有關嗎?如果你要去計算蠟燭的橫截面積或者體積,那將會是多么麻煩!

你體會到代數(shù)的魅力了嗎?下面來試一下吧!

例3一個大量筒中裝有適量的水,示數(shù)為300ml,把一個小酒杯放入這個大量筒中漂浮,此時量筒示數(shù)為800ml;然后把酒杯全部浸入量筒的水中,此時量筒示數(shù)為550ml。求這個小酒杯的密度。(ρ水=1×103kg/m3)

參考答案設量筒中裝適量水時示數(shù)為V1,小酒杯漂浮時量筒示數(shù)為V2,小酒杯浸入水中時量筒示數(shù)V3。

小酒杯在量筒的水中漂浮,F(xiàn)浮=G杯,

而F浮=ρ水V排g=ρ水(V2-V1)g

G杯=ρ排V水g

ρ杯V杯g=ρ水(V2-V1)g

又小酒杯在量筒的水中浸沒時,V杯=V3-V1

第3篇:蠟燭閱讀答案范文

關鍵詞:習題;反思;教學片段

文章編號:1008-0546(2014)04-0073-03 中圖分類號:G633.8 文獻標識碼:B

如何深度地解讀教材,創(chuàng)造性地使用教材,充分挖掘教材中的教育功能和價值,在新課程實施過程中顯得尤為重要。近日,我在批改人教版九年級化學第六單元課題3《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的課后習題第4題[設計實驗證明二氧化碳具有下述性質:(1)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氣大;(2)二氧化碳能溶于水。]時,發(fā)現(xiàn)班上40人全部做對的只有11人,第一問做對的是18人,第二問做對的只有13人,第二問大多數(shù)學生的答案是:將二氧化碳通入紫色石蕊溶液或澄清石灰水。說實在的,這道題從難度看不屬于難題,為什么會出現(xiàn)這樣的結果。如此的反饋引發(fā)我對二氧化碳物理性質教學的思考。

教學片段:

師:提問:你所了解的二氧化碳有哪些性質?

生:思考后,回答出:二氧化碳是無色無氣味的氣體;二氧化碳能溶于水;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石灰水變渾濁;二氧化碳密度比空氣大;二氧化碳有氧化性等等。

師:你們回答的很好,今天這些課我們將系統(tǒng)學氧化碳的性質。請認真觀察下面的實驗。

師:在點燃蠟燭的同時讓學生預測實驗現(xiàn)象。

師:演示:用一大瓶雪碧代替集氣瓶中的二氧化碳,用帶導管的橡皮塞塞緊瓶口,并把導管的另一端通到燒杯底部,搖晃雪碧瓶,二氧化碳隨著導管逸入燒杯 。階梯上的蠟燭由低到高依次熄滅。

生:觀察實驗,并將實驗現(xiàn)象記錄在書上。

師:此實驗說明二氧化碳具有什么性質?

生:討論后得出:(1)二氧化碳不能燃燒,也不支持燃燒。

(2)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氣大。

師:讓學生閱讀教材117頁后,提問若按照書上的操作進行實驗需要注意什么問題?

生:生閱讀教材后得出:傾倒二氧化碳要沿著燒杯壁慢慢傾倒。

師:實驗時若發(fā)現(xiàn)上層蠟燭先熄滅,可能是哪些操作導致的?

生:討論后得出:對著上層蠟燭傾倒二氧化碳。

師:進行實驗——向盛滿二氧化碳的軟塑料瓶內(nèi)加入三分之一體積的水,蓋上瓶蓋旋緊并振蕩。

生:觀察實驗現(xiàn)象——塑料瓶變扁。

師:此實驗說明二氧化碳什么樣的性質?

生:二氧化碳能于水。

師:生活中還有什么例子說明二氧化碳可溶于水?

生:工業(yè)制汽水或碳酸飲料。

反思1:從上面的教學片段看,我認為這樣進行教學,學生被調動了起來,都能根據(jù)我的演示實驗順利地看到實驗現(xiàn)象,并從現(xiàn)象分析出二氧化碳的性質。但是仔細一想,學生的行為和思維實際上是對我指令的被動回應,這樣做,看似讓學生觀察與探究,實質上仍然停留在“告訴事實,驗證結論”的水平,同時也是我以自己的教學思路去“引導”學生進入我的預設方案,學生的作用僅僅是配合我完成既定的教學任務。在實驗的過程中,學生的思維活動明顯不足。這就是上述反饋結果出現(xiàn)的真正原因之一。

反思2:為什么一個簡單的實驗設計題,如此多的學生不會設計?我們的學生在做作業(yè)之前有多少人先進行復習?又有多少人能質疑課本中的內(nèi)容,提出自己的想法,面對學生這種“浮光掠影”的浮躁學習心態(tài)和“急于求成”的功利式學習模式,課堂上作為老師的我應該怎么引導?

根據(jù)上面的反思我重新設計教學思路,并將上述習題改為了課堂檢測。

修改后的教學片段:

師:提問:你所了解的二氧化碳的有哪些性質?

生:思考后,回答出:二氧化碳是無色無氣味的氣體;二氧化碳能溶于水;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石灰水變渾濁;二氧化碳密度比空氣大;二氧化碳有氧化性等等。

師:你們回答的很好,今天這些課我們將系統(tǒng)學氧化碳的性質。

師:你能通過哪些事實說明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氣大?

生:展開了激烈的討論:有的說從書上看來的:二氧化碳的密度是1.977g/L,空氣的密度是1.29g/L;有的說利用書上設計的實驗;有的說用天平稱;有的說用杠桿測試……

師:逐一肯定學生的假設后。利用書上的實驗(如右圖所示)進行演示:向燒杯中傾倒。結果由于操作原因,導致燒杯中燃著的蠟燭由高到低熄滅。

師:讓學生閱讀教材117頁后,實驗操作中需要注意什么問題實驗才能成功?

生:生閱讀教材后得出:傾倒要沿著燒杯壁慢慢傾倒。

師:那我剛剛演示的實驗上層蠟燭先熄滅,可能是哪些操作導致的?

生:討論后得出:對著上層蠟燭傾倒二氧化碳。

師:再次實驗,用一大瓶雪碧代替集氣瓶中的二氧化碳,用帶導管的橡皮塞塞緊瓶口,并把導管的另一端通到燒杯底部,搖晃雪血碧瓶,二氧化碳隨著導管逸入燒杯,階梯上的蠟燭由低到高依次熄滅。

生:觀察實驗,并將實驗現(xiàn)象記錄在書上。

師:此實驗說明二氧化碳具有什么性質?

生:討論后得出:(1)二氧化碳不能燃燒,也不支持燃燒。(2)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氣大。

在此基礎上師追問:除了實驗的方法,還能找到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氣大的依據(jù)嗎?

生1:二氧化碳的相對分子質量比空氣的平均相對分子質量大。

生2:意大利的死狗洞。

生3:實驗室采用向上排空氣法收集二氧化碳。

生4:生活中用二氧化碳滅火。

生5:巖洞下層二氧化碳的濃度比上層大,因此,進入巖洞或地窖之前要用燈火試驗。

生6:二氧化碳吹肥皂泡。

生7:充二氧化碳氣球和充空氣的氣球比較下沉。

師:停留了2分鐘讓學生整理課堂筆記后進行下面的教學。

師:生活中哪些事實能夠說明二氧化碳能溶于水?讓學生在講臺上的實驗用品中尋找答案?

生:在上述實驗的基礎上,很快找到了答案:雪碧、可樂等碳酸飲料都能說明二氧化碳能溶于水。

師:你能設計實驗證明二氧化碳能溶于水嗎?

生展開激烈地討論后得出:

方案1:將二氧化碳通入澄清石灰水;

方案2:將雪碧飲料到入澄清石灰水中;

方案3:向盛有二氧化碳的集氣瓶到入少許水后,蓋上玻璃片懸空到放,玻璃片不會掉下來;

方案4(如右圖):向盛滿二氧化碳的軟塑料瓶內(nèi)加入三分之一體積的水,蓋上瓶蓋旋緊并振蕩。

……

師:分析學生的方案,得出方案1只能說明二氧化碳與石灰水發(fā)生反應,但不能說明二氧化碳能溶于水,方案2只能說明雪碧飲料中含有二氧化碳,也不能說明二氧化碳能溶于水。

肯定了方案3和方案4,并表揚了想出方案3的同學。

師:讓設計方案3和方案4的學生分別上臺演示實驗,結果兩組同學的實驗都很成功。

師:帶頭給予掌聲。并留點時間讓學生整理筆記。繼續(xù)講解其余的教學內(nèi)容。在最后的5分鐘讓學生將當堂反饋課后習題4。批改下來的結果是:全班只有6人沒有全部正確。

后來,事隔一周的時間,我又將這題編入了第六單元檢測卷,結果表明,在這道題目上利用修改的教學設計進行教學的得分率明顯高。

利用修改后的教學設計雖然導致我和學生用了30分鐘的時間才討論了二氧化碳的兩條性質,這種教學環(huán)節(jié)的設計表面上看會浪費學生的時間,但實踐證明這是學生成長所必需的經(jīng)歷,課堂的精彩,源于對細節(jié)的關注——教師對課本習題的設計目的、要求和功能要做精細的分析和刻意的揣摩,否則教材中潛在的教育意義和價值就會被忽略。傾倒二氧化碳對任何一個初中化學老師來說是一個平常但又“非?!钡膶嶒?。說它平常,是因為許多老師通過該實驗形象地說明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氣大的結論。說它“非?!保且驗橛胁簧倮蠋熢谧鲈搶嶒灂r往往出現(xiàn)“異?!保鶇s因不知道如何機智地應對而失去了一次點燃學生智慧火花的機會,導致課堂教學效果低?;仡^再看課程標準,要求學氧化碳的性質應采用實驗、讀圖、討論相結合的方式,重點要放在做好教材中安排的幾個實驗和組織學生討論上,從實驗現(xiàn)象的觀察、分析中,歸納總結出二氧化碳的性質。認識二氧化碳的密度時,不能只停留在讓學生掌握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氣大的結論上,而是讓學生掌握比較氣體密度大小的方法。從這個意義上說,我的第一個教學設計符合了課程標準中指出的實驗、讀圖、討論相結合的方式,只是讓學生記住了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氣大的結論,而忽略了科學方法的指導,僅僅是敢于面對熄滅的“火焰”,而沒有善于開啟學生智慧的“火花”。

上面的分析引起我對備課中的反思:在教學活動中,反思是發(fā)現(xiàn)問題的源泉,是優(yōu)化教學設計、提高教學質量的好方法,是促進再認識途徑??梢哉f,沒有反思的經(jīng)驗只是狹隘的經(jīng)驗,至多是膚淺的認識。而反思,可以使存在的問題得到整改,發(fā)現(xiàn)的問題及時探究,積累的經(jīng)驗升華為理論。此外還能提高教學意識,優(yōu)化思維品質:

1. 查找失敗的原因。無論課堂的設計如何完善,教學實踐多么成功,也不可能十全十美,難免有疏漏之處,甚至出現(xiàn)知識性錯誤等。課后要靜下心來,認真反思,仔細分析,查找根源,尋求對策,以免重犯,使教學日益完善。

2. 記錄學生情況。教師要善于觀察和捕捉學生的反饋信息,把學生在學習中遇到的困難和普遍存在的問題記錄下來,以利有針對性改進教學。同時,學生在課堂上發(fā)表的獨到見解,??赏貙捊處煹慕虒W思路,及時記錄在案,師生相互學習,可以實現(xiàn)教學相長。

3. 捕捉教學機智。課堂教學中,隨著教學內(nèi)容的展開,師生的思維發(fā)展及情感交流的融洽,往往會因為一些偶發(fā)事件而產(chǎn)生瞬間靈感,這些“智慧的火花”常常是不由自主、突然而至,若不及時利用課后反思去捕捉,便會因時過境遷而煙消云散,令人遺憾不已。

4. 保留學生創(chuàng)新。在課堂教學過程中,學生是學習的主體,學生總會有“創(chuàng)新的火花”在閃爍,教師應當充分肯定學生在課堂上提出的一些獨特的見解,這樣不僅使學生的好方法、好思路得以推廣,而且對學生也是一種贊賞和激勵。同時,這些難能可貴的見解也是對課堂教學的補充與完善,可以拓寬教師的教學思路,提高教學水平。因此,將其記錄下來,可以補充今后教學的豐富材料養(yǎng)分。

5. 進行二次備課。一節(jié)課下來,靜心沉思,摸索出了哪些教學規(guī)律;教法上有哪些創(chuàng)新;知識點上有什么發(fā)現(xiàn);組織教學方面有何新招;解題的諸多誤區(qū)有無突破;啟迪是否得當;訓練是否到位等等。及時記下這些得失,并進行必要的歸類與取舍,考慮一下再教這部分內(nèi)容時應該如何做,寫出“再教設計”,這樣可以做到揚長避短、精益求精,把自己的教學水平提高到一個新的境界和高度。

在教學中,我們要善于反思,揣摩教材中潛在的教育意義和價值。使我們的課堂教學更有活力。

第4篇:蠟燭閱讀答案范文

如何就高中生物課本中編寫的生物科學史開展學生的生物科學素養(yǎng)培養(yǎng),筆者在教學中作了一些嘗試,下面談談個人的一些做法和體會。

人教版生物必修Ⅰ第五章第4節(jié)的教材編排中,在學生學習光合作用的原理和應用之前介紹了“光合作用的探究歷程”,本節(jié)教學內(nèi)容難就難在教材上沒有把每一個實驗設計的思路講出來,如普利斯特利的實驗:為什么設計把植物和燃燒的蠟燭或小白鼠放在一起進行實驗?該實驗的假設(能從空氣中得到某些物質)和實驗結論(植物可以更新空氣)關系不明顯。有人重復普利斯特利的實驗,為什么得出相反的結論?英格豪斯為什么做了500多次植物更新空氣的實驗才得出結論的?薩克斯的實驗憑什么要鑒定淀粉?魯賓和卡門的實驗為什么要分別標記CO2中的氧和H2O中的氧?學生在學習探究過程中都會覺得很難理解。

我們在教學過程中,圍繞對幾個經(jīng)典實驗的探討分析,再現(xiàn)科學家們探究光合作用的歷程,通過“提出問題-探究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推進,引導學生領悟科學家的思維過程和實驗方法,既促進了學生對光合作用實質的認識,又可以引導學生明確在科學探究過程中如何提出問題和解決問題。

在上“光合作用的原理和應用”的第一課時,我們首先讓學生通過對光合作用概念的閱讀和理解得出光合作用的原料、產(chǎn)物、條件和場所。隨后指出:“為得出光合作用的概念,科學家們可花費了300多年的探索。下面就讓我們一起來重溫這段光合作用的探究歷程,推測科學家當時是怎么想的,又是怎么做的吧。”接著我們開始讓學生們認真閱讀課本101面的第二自然段,然后問道:“請你們推測一下普利斯特利當時為什么會想到做這個實驗呢?”一時間教室里學生們小聲議論起來,有說靈感的,有說想知道植物能否從空氣中得到什么的,有說想使蠟燭在持續(xù)燃燒或讓小白鼠在玻璃罩中成活的,也有說想證實植物是否能更新空氣唄,還有的則茫然不知,對此我并未做直接回復,而是介紹了海爾蒙特的柳樹實驗及其猜想,也說到了在生活中類似于玻璃罩中的蠟燭難以燃燒、玻璃罩中的小白鼠難以成活的一些實例。于是乎學生們明白了普利斯特利的實驗是想巧妙利用生活中實例做改進來解決海爾蒙特提出的猜想:植物可以從空氣中獲得獲得建造自身的原料。:“那么有誰知道當時的普利斯特利做了幾組實驗?”學生們有說兩組的,有說三組的,也有說四組的,我們讓他們回頭再看看普利斯特利的實驗結論,于是乎學生們的看法經(jīng)過紛爭后逐步統(tǒng)一到四組上,“那么再請大家按座位和同坐及座位前后的同學們一起討論一下各組實驗都有什么現(xiàn)象?”隨著學生們的一陣討論后,我們請一個學生代表她們組說了她的想法:“只有蠟燭的玻璃罩中,蠟燭會熄滅,同時放有蠟燭和植物的玻璃罩中蠟燭會繼續(xù)燃燒;只有小白鼠的玻璃罩中,小白鼠會死亡,同時放有小白鼠和植物的玻璃罩中,小白鼠不會死亡”。當我們再問“有植物和無植物的實驗起什么作用?”時,學生們很快知道是對照了。 一串問題后的一番探究,對于對照實驗的設計方法以及實驗現(xiàn)象和實驗結論的關系,學生們有了進一步的理解,就普利斯特利的實驗從提出問題到解決問題學生有了一個完整的了解。

在完成普利斯特利實驗的有關討論后,我們并沒有直接去和學生們探討為什么有人重復普利斯特利的實驗卻得到完全相反的結論,而是讓學生們閱讀了101面的第三自然段,隨后我們又展開了一系列的問題探討。先后提出了如下幾個問題和學生們一起討論:“英格豪斯實驗前提出了什么問題?”“得出普利斯特利的實驗只有在陽光照射下才能成功的結論英格豪斯應怎樣來設計實驗方案?” “得出植物體只有綠葉才能更新空氣的結論英格豪斯又該怎樣來設計實驗方案?”“猜想一下有人在重復普利斯特利實驗后得出植物也能使空氣變污濁的實驗方案與普利斯特利有何不同?”“英格豪斯只做一二次實驗能得出他的結論嗎?”“你能推出英格豪斯的實驗結論嗎?”“英格豪斯的實驗后為什么又過了大約六年人們才知道綠葉在光下能吸收二氧化碳,發(fā)出氧氣?”一系列的問題串提出之后,課堂上紛紛活躍起來,大家各抒己見,有時還發(fā)生爭論,有的對別人的說法作修正,逐步地觀點變得統(tǒng)一起來,大家猜到了英格豪斯的想法,明白了正是科學家的執(zhí)著和付出才使科學不斷發(fā)展,增加了對學科研究的進一步理解,對英格豪斯的實驗從提出問題、探究問題到解決問題有了較完整的了解。采取同樣的方法通過問題探討的方式從實驗前提出的什么問題、采取了什么方案來探索問題的答案、實驗方案實施的需要哪些前提條件、實驗方案如何實施、發(fā)現(xiàn)了什么現(xiàn)象、得出了什么結論等等方面著手,分別再現(xiàn)了薩克斯、魯賓和卡門、卡爾文的實驗探究過程。

第5篇:蠟燭閱讀答案范文

【關鍵詞】話題;交流;話題導學式;教學模式;教學策略

中圖分類號:G623.2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0568 (2014)13-0057-04

反思十年課改,語文課程的實施,更新了我們的理念,開闊了我們的視野,不僅為語文教學指明了方向,也為我們解決傳統(tǒng)語文教學的弊端提供了新思路、新途徑。然而,語文教學中仍然存在著不少問題。傳統(tǒng)教學思想仍左右著我們的教育行為,語文教學深受應試教育的桎梏,學生思維僵化,很難養(yǎng)成良好的閱讀精神和能力;課改之路誤入歧途、矯枉過正,“講”多“悟”少、“問”多“思”少、 “夸”多“批”少,機械訓練多,探究學習少、重技巧,輕本位等問題比較突出。這些現(xiàn)象既不利于學生語文能力的培養(yǎng),也是對新課改的背離。試想,語文素養(yǎng)以語文能力為外在表現(xiàn)形式,語文能力得不到培養(yǎng),素養(yǎng)又何以養(yǎng)成?實施素質教育,豈不成了空話?身為一個熱愛教育事業(yè),對教育充滿夢想的追求者,是多么希望在教育的茫?;脑镩_辟出一條通往理想殿堂的康莊大道。以“話題?研讀?交流”為要素的“話題導學式”閱讀教學模式便是基于閱讀現(xiàn)狀而做出的大膽革新。

一、“話題導學式”閱讀教學模式的圖解與建構

1. 話題?!伴喿x教學是學生、教師、文本之間對話的過程?!睂υ捠菐熒g或師生同文本之間就某一話題而展開的交流。話題作為談話的中心,應用在閱讀課中便是為了更藝術化的點擊教學目標、教學核心(中心) 。但教學核心(中心)往往通過層層剝筍才可以顯現(xiàn),對師生而言,它是一項艱難的長途跋涉的學習歷程,有時教師難免把偏教材,教學目的南轅北轍,勢必造成課堂低效甚至無效。而話題對教學核心起到還原作用,為教師提供一條高效、起碼有效的課堂教學之路。因此,對于話題的認識便顯得非常重要。施教者要達到教學核心,就要全面認識話題,同時也要巧妙處理圍繞話題而產(chǎn)生的一系列問題。因為任何理論的東西都必須通過其外在形式的展現(xiàn)才有意義,問題便是教師圍繞話題在教學坡度上巧作的階梯。但是,由于教學核心的不易把握,無疑給建構者如何引入話題增加難度,這需要在比較中厘清:

結合圖解,通過同傳統(tǒng)教學相區(qū)分,教師應努力使閱讀教學與學生個人的和社會的生活實踐結合起來,以形成閱讀教學的共同話題。通過研究話題特征,便于教學中準確選擇。

(1)切入趣味性特征。學習貴在有趣,趣味是課堂教學的生命。深奧硬澀的話題很難吸引學生的興趣,也無法引起學生的共鳴,課堂便會陷入沉寂。

(2)目標一致性特征。話題的確定應立于“教師、學生、教材” 三維一體的基礎之上,這是確定問題的核心原則。切記盲目混亂、脫離文本、遠離生活的提出問題,更不可能漫無邊際的大論特論。

(3)問題合理性特征。對于話題的外在表現(xiàn),話題往往是通過設置問題的方式呈現(xiàn),一切問題的設置要圍繞話題而展開;課堂上,教師和學生以“問題”為驅動來推進課堂教學進程。問題的提出要和學生的生活經(jīng)驗相聯(lián)系,要研究學生,關注學情。找到文本、學生、生活的切合點。

(4)策略創(chuàng)新性特征。閱讀教學是指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獨立閱讀教學材料,教師要改進教學方法幫助學生理解閱讀內(nèi)容和學會閱讀方法,實現(xiàn)教法向學法的轉變,教師在教學中因時制宜、不失時機地創(chuàng)新教學方法,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 研讀。 現(xiàn)代認知論的代表人物布魯納認為,學習是通過主動發(fā)現(xiàn)而形成認知結構過程的。閱讀教學是一項特殊的認知活動,學生在閱讀課中,通過對課文語言文字的學習,發(fā)現(xiàn)問題,掌握知識。學生的語文能力也在閱讀的過程中逐步形成發(fā)展和完善。在“話題導學式”閱讀課堂模式中,研讀作為一種教學策略,研讀重在“研”的精神和“讀”的方法。其教學環(huán)節(jié)包括:朗讀預習―引入話題―研讀探究―交流鞏固。其中,研讀探究、交流鞏固,兩個環(huán)節(jié)最為關鍵,它是突破教學難點,落實教學目標的關鍵。當然,教學環(huán)節(jié)要根據(jù)教學需要,適度適宜安排,并不拘于形式。

(1)研讀探究,要求在教師的指導下,學生圍繞話題(問題),采用各種讀書方法。根據(jù)學生對課文的理解程度,依據(jù)目標、深入探究,合作攻關,完成既定問題。

(2)交流鞏固,要求學生在研讀文本的基礎上,教師可以組織交流,檢查閱讀情況,發(fā)現(xiàn)問題,及時為學生提供幫助。教師適度進行指導點撥,從規(guī)律、方法、思想等方面幫助學生學習。

“話題導學式” 閱讀教學模式把“讀”放在第一位,既要初讀感知,又要細讀品味。以“研讀”為策略,以“話題”為切入點,訓練學生思維,提高學生學習能力,讓學生自主參與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

3. 交流。傳統(tǒng)教學模式的首創(chuàng)者赫爾巴特認為學生對教師必須保持一種被動狀態(tài)。這一觀點強調教師對學生學習行為的控制,在以教師為中心的觀點下,學生始終處于被動狀態(tài),教師一“講”獨大,學生的思維僵化,與教師、文本的交流始終被限制在“標準答案”的范圍內(nèi),這便妨礙了學生探求知識的欲望和創(chuàng)新精神的發(fā)展。

當然,學生也可以圍繞話題直接展開交流,但交流的過程缺乏依據(jù)、脫離實際、脫離教材,其呈現(xiàn)價值不高。新課改要求閱讀教學應該由重結果轉向重過程。所以,在研讀基礎上的交流便更具有價值。這表明,課堂交流是師生之間,生生之間以及師生同文本、生活之間的一種動態(tài)交往行為。這種參與并不是簡單的你問我答,而是對知識和智慧的分享、情感的共鳴。學生唯有通過自己的思考,領悟所學知識,才會產(chǎn)生強烈的成功感和喜悅感,產(chǎn)生求知的內(nèi)驅力。學生唯有通過對話交流,即通過研讀課文,達到對知識的真正掌握。交流不僅能凸顯學生的主體地位,更能構建新型的師生關系。

二、教學模式的現(xiàn)實意義

教學模式作為一個綜合的整體,彰顯了對閱讀教學本質的認識和實現(xiàn)閱讀教學價值的理性圖解。其中,“話題”既是核心又是切入點,“研讀”既是策略又是過程,“交流”是價值表現(xiàn),三者是點、線、面三位一體相輔相成的關系。它們共同構成具有導向性、研究性、探究性的高效閱讀課堂教學模式。

三、“話題導學式”閱讀教學模式的探索與實踐

1. 教學策略變革的必要性。如果夢想牛換了馬腿就可以跑得像馬一樣快,那簡直是異想天開。這警示我們再好的教學模式如果停留在理論高地,不經(jīng)課堂實踐的檢驗,都不能成為成功的模式。教學活動的成功必須要敢于變革教學策略?!霸诮逃I域,策略主要指教育教學活動的順序安排和師生間連續(xù)的有實在內(nèi)容的交流。” 這便強調應以師生之間的共同參與為起點,注重教師與學生之間以及學生與學生之間的互動、交流。根據(jù)學生的學習規(guī)律和特定教學環(huán)境,靈活機動的選擇和組合相關的內(nèi)容、媒體、組織、評價等手段,真正體現(xiàn)教與學的統(tǒng)一。由此,在教學模式指導下進行教學策略的變革,探求符合教學模式的教學方法,便顯得十分重要。

2. 教學策略在教學模式中的實踐與探索。特級教師于漪說:點睛之筆,把文章的精髓鮮明的突出在學生面前。閱讀教學以“話題”為睛,以“研讀”為筆,以“交流”為墨,勾勒一幅精彩紛呈的課堂生命圖。

(1)趣味契合性策略

案例1:

《半截蠟燭》主要記敘了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期間,法國一個普通家庭的母子三人圍繞“半截蠟燭”同敵人巧妙周旋,斗智斗勇的故事。學生展現(xiàn)出較強的學習興趣。在教學中,我抓住細節(jié),以“我最敬佩的人物”為話題切合點,指導學生發(fā)現(xiàn)式學習。

師:同學們,比較三人的活動,你最敬佩哪一個人物?

生:小女兒杰奎琳,她很可愛,天真。

生:我喜歡伯諾德夫人,她機智勇敢。

生:我喜歡杰克,是個小男子漢。

師:讀書貴在知,你們都有不一樣的感受,這很好。能結合課文談談一家三口都做了哪些事情,讓你敬佩。用筆在文中找找依據(jù)。

(學生快速投入閱讀,邊讀別找。)

生:媽媽一開始就就想出了在半截蠟燭里藏情報的絕妙主意。

生:杰克在被敵人威脅的情形下,保持鎮(zhèn)靜自若。

生:小女兒杰奎琳以天真為掩護,最后保護了藏有秘密的蠟燭。

師:同學們說的好像有些道理。為什么是杰奎琳最后保護住了秘密呢?不是母親和哥哥呢?是不是她的功勞最大?媽媽可是第一個就參與了斗爭??!

生:因為杰奎琳很天真、可愛。

師:你的意思要把功勞都給杰奎琳嗎?媽媽和哥哥沒有功勞?同桌支持哪一種觀點,討論一下。

生:因為這一家人里面,伯諾德夫人年齡最大,斗爭經(jīng)驗最豐富,所以她第一個想到了辦法。

生:媽媽在一開始就試圖用油燈替換蠟燭,輕輕吹熄了蠟燭,緩解了緊張形勢。

生:杰克冒著生命危險借燭生火,雖然沒有成功,但鼓舞了妹妹。

師:同學們能夠這樣思考,這是太好了,伯諾德夫人第一個斗爭,并不僅僅在于她的斗爭經(jīng)驗豐富,而在于我們在這里看到了母性的光輝。杰奎琳的勝利更是全家人的勝利,沒有母親和哥哥的示范,爭取時間,杰奎琳哪來的勇氣和智慧呢?又怎會成功。

“尋找教師和學生的興趣契合點可以縮短兩者之間的距離,加深兩者之間的交流?!痹谶@一教學片段中,以“我最喜歡的人物”為話題切合點,引導學生深入教材,學生在深入研讀的基礎上,通過比較分析,遷移對比, 進而走出教材。活躍了思維,提高觀察力、想象力、創(chuàng)造力。

(2)對比遷移性策略

案例2:

師:同學們已經(jīng)學習了課文,知道《珍珠鳥》一課講述了作者馮驥才贏得珍珠鳥信賴的故事。那么聯(lián)系生活,我們討論一下人與鳥的關系,好嗎?

生1:我爺爺經(jīng)常給鳥兒捉蟲子吃,鳥兒很幸福。

生2:我爺爺經(jīng)常外出遛鳥,對鳥兒進行了無微不至的關懷。

生3:我覺得鳥兒無憂無慮,自由自在,很幸福;我也想成為一只鳥兒。

師:籠中的鳥兒是否都很自由?籠中鳥兒的叫聲是否都很悅耳?籠中鳥兒和你們的爺爺之間相處的都和睦嗎?

一石激起千層浪,學生頓時意見不一,討論起來,有的堅持己見,有的改變主意??磥韺W生們遇到了難題。這時我便引用古詩,巧作對比。

師:幾千年前,人類已經(jīng)注意到了人和鳥的關系,既然大家不好回答,我們就來看看古人是怎么看待這種關系的,出示古詩:

白居易 《鳥》

莫道群生性命微,一般骨肉一般皮。勸君莫打枝頭鳥,子在巢中盼母歸。

(宋)歐陽修 《畫眉鳥》

百囀千聲隨意移,山花紅紫樹高低。始知鎖向金籠聽,不及林間自在啼。

生:鳥兒的生命雖然很低微,也不能傷害,因為它們還要哺育后代。

生:籠子里的鳥兒很可憐,失去了自由。

師:現(xiàn)在,請同學們仔細閱讀《珍珠鳥》這篇課文,同學之間交流感受。

生:作者很了不起,他贏得了珍珠鳥的信賴。

生:應該把珍珠鳥放回大自然,給它自由......

師:在人的世界中,我們倡導以人為本,那么在鳥的世界中,我們應該以鳥為本,這樣才會贏得信賴的根本。

在這一教學環(huán)節(jié)中,學生們結合自己的生活情況談了人和鳥的關系。由于學生認識水平的有限,認識還比較感性,對《珍珠鳥》這篇課文的意蘊缺乏深層的理解。在處理課文時,有必要給學生一些新的認識。而這種新的認識需要新的教學手段的介入,引用古詩對比這一教學策略,激發(fā)了學生的學習興趣,深入了學生的思考,促使學生準確的把握課文,并初步具有簡單的分析、歸納能力。這對于培養(yǎng)學生的閱讀能力與發(fā)展思維是一個良好的途徑。

(3)評價激勵性策略

案例3:

著名特級教師薛法根在教授《臥薪嘗膽》時創(chuàng)設了這樣一個富有現(xiàn)實意義的話題情境:

師:同學們經(jīng)過學習,知道勾踐臥薪嘗膽是要再戰(zhàn)吳國,那么同學們覺得我們現(xiàn)在需不需要臥薪嘗膽?

生1:我覺得不需要,因為我們現(xiàn)在都很幸福。

生2:其他國家都不跟我們戰(zhàn)爭,不需要。

生3:我覺得表面的意思是不需要,里面的意思是需要。

師:(對第三位學生)這就聽不懂了,能不能說清楚一定,我相信你可以說清楚。

生3:像勾踐一樣臥柴草,嘗苦膽,我們現(xiàn)在不需要這樣,不過那種忍辱負重、堅持不懈、發(fā)憤圖強的精神是需要的。

我們可以清晰地看到,薛法根老師通過創(chuàng)設富有新意的話題情境,指導學生自主探究、釋疑解惑。學生積極參與討論,面對學生的回答,薛老師沒有簡單對待,更沒有拿唯一答案去衡量,而是利用有效的激勵和評價機制積極引導學生快速進入學習狀態(tài),調動學生參與問題探討的熱情。學生激活了思維,使教學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話題導學式”閱讀課堂模式引起的思考

構建有效的閱讀課堂模式,對于培養(yǎng)學生的閱讀能力,提高教學質量,提供了有力保障。但是在語文閱讀教學中,想要順利地實現(xiàn)教學任務,取得高效的課堂質量,還要得以于教師個人素質的不斷提升。因為,模式不是萬能的,有一定的局限性,且隨著課改的深入探索會暴露出更多的弊端。

第6篇:蠟燭閱讀答案范文

例12010南京市第20題

如圖所示,小明用蠟燭、凸透鏡和光屏做“探究凸透鏡成像規(guī)律”的實驗.⑴凸透鏡的焦距是10cm,當燭焰在圖示位置時,移動光屏可以在光屏上得到一個倒立、 的實像.在照相機和投影儀中,成像情況與此類似的是 .

(2) 實驗中,蠟燭越燒越短,光屏上燭焰的像(選填“向上”“向下”或“不”)移動.

解析本題意在考查學生全面分析問題的能力.主要表現(xiàn)在 (1)學生識圖能力――讀刻度尺,了解物距u介f、2f之間,相距v大于2f. (2)對凸透鏡成像規(guī)律的理解――根據(jù)物距判斷此時成的像為倒立、放大的實像.此題也可以直接觀察像距比物距的長,判斷出呈倒立、放大、實像. (3)考查了學生靈活應用知識的能力和實際的實驗操作能力.當蠟燭變短時,相當于物體下移,光屏上呈現(xiàn)的倒立的實像上移.

例22010年武漢第10題

小明用凸透鏡、蠟燭、光屏和刻度尺等器材探究凸透鏡成像規(guī)律.

(1) 如圖所示,為了測出凸透鏡的焦距,小明同學將凸透鏡正對著太陽光,再把光屏放在它的另一側,改變凸透鏡與光屏的距離,直到光屏上出現(xiàn)一個 的光斑,就可以測出該凸透鏡的焦距為 cm.

(2) 請在圖中畫出凸透鏡的主光軸.

(3) 小明將燭焰、凸透鏡和光屏的中心高調到同一高度后,在水平桌面上無論怎樣移動光屏,都不能承接到燭焰的像,原因可能是 .

(4) 實驗一段時間后,蠟燭變短了,要使燭焰的像仍然成在光屏的中心,應該將光屏向 移動.

分析考查的知識點有(1)平行光經(jīng)過凸透鏡后會聚于凸透鏡的焦點,所以屏上出現(xiàn)的最小,最亮的光斑,就是焦點,焦點到光心的距離就是焦距.這一實驗考查的目的是如何利用太陽光粗測凸透鏡的焦距.其實在實驗室中我們還經(jīng)常用物象等大法測焦距.(2)利用焦點,光心在主光軸上這一知識,再利用數(shù)學上的兩點確定一條直線即可完成畫圖.(3)考查了實驗時光屏上不能成像的原因是物體通過透鏡成虛像(物體放在焦點上或一倍焦距以內(nèi)).(4)光屏上成的像都是實像且都是倒立的,由于蠟燭變短,相當于物體下移,像上移,要使燭焰的像仍然成在光屏的中心,應該將光屏向上移動即可.

例32010年南昌市第25題

探究名稱探究凸透鏡成像的大小與哪些因素有關?

提出問題小明通過前面物理知識的學習,知道放大鏡就是凸透鏡.在活動課中,他用放大鏡觀察自己的手指(圖甲),看到手指 的像;然后再用它觀察遠處的房屋(圖乙),看到房屋 的像.(選填“放大”“等大”或“縮小”).

他想:凸透鏡成像的大小可能與哪些因素有關?

進行猜想凸透鏡成像的大小可能與 有關.

設計并進行實驗

小明在光具座上,不斷改變蠟燭與透鏡間的距離,并移動光屏進行實驗,所獲得的實驗數(shù)據(jù)如下表所示.

結論與應用

(1) 分析數(shù)據(jù)可知物體到凸透鏡的距離越短,光屏上像的大小就越 ,同時發(fā)現(xiàn)像到凸透鏡的距離就越 .

(2) 小明班照畢業(yè)照時,攝影師發(fā)現(xiàn)兩旁還有同學沒有進入取景框內(nèi),這時攝影師應使照相機 同學(選填“靠近”或“遠離”),同時還應 照相機的暗箱長度(選填“增長”“縮短”或“不改變”).

分析本題意在考查學生的實驗操作和應用知識的能力.

主要表現(xiàn)在(1)凸透鏡呈虛像特點的考查.(2)經(jīng)歷實驗探究過程,考查實驗數(shù)據(jù)的分析能力.(3)根據(jù)結論實際處理問題的能力的考查.

答案:放大;縮??;物距或相距等;大;遠;遠離;縮短.

從2010年部分城市的物理中考題中我們不難發(fā)現(xiàn),在“凸透鏡成像規(guī)律”復習時需掌握的知識點有:

(1) 測焦距的方法

(2) 實像和虛像的區(qū)別(實像是光線通過透鏡后折射光線實際會聚的點,能呈現(xiàn)在光屏上;虛像反之)

(3) 凸透鏡成像規(guī)律(附:凸透鏡成像情況表)

(4) 部分知識總結:

A. 兩個分界點2f是大、小像的分界點,f是虛、實像和正、倒像的分界點.

B. 成實像時,當物體由遠處靠近凸透鏡時,像則遠離透鏡,像逐漸變小.(物近像遠像變大).成虛像時,當物體由遠處靠近凸透鏡時,像則靠近透鏡,像逐漸變小.(物近像近像變小).

C. 由物距u和像距v大小的比較判斷呈放大像和縮小像.U=v,等大像;u<v,放大像;u>v,縮小像.

(5) 注重實驗課的學習,養(yǎng)成良好的實驗習慣和實驗素養(yǎng).只有親自動手實驗,才能得出正確的結論.得出實驗結論后要及時總結實驗規(guī)律,加強記憶,方能輕松解題.此外在實驗過程中需注意實驗細節(jié)的處理.如:成像不在光屏中央的處理辦法.

(6) 加強在真實情景中應用實驗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如:投影儀成像太小如何解決,近(遠)視眼的糾正等.

第7篇:蠟燭閱讀答案范文

把握小說的故事情節(jié),我們應注意以下幾點:

一、抓小說的線索是鑒賞小說故事情節(jié)的前提

一般來說,故事情節(jié)從前到后都有著某種內(nèi)在聯(lián)系,這種內(nèi)在聯(lián)系也就是貫串在整個作品中的情節(jié)線索。小說的情節(jié)線索并不是指我們一般所說的時間線索或空間線索,而是指作品里的基本矛盾沖突所構成的情節(jié)發(fā)展線索。抓住了這條發(fā)展線索,就等于抓住了整個故事情節(jié)的綱,為進一步鑒賞故事情節(jié)鋪平了道路。如沈從文的《邊城》以撐渡老人的外孫女翠翠與船總的兩個兒子天保、儺送的愛情糾葛為線索,表達了作者對田園牧歌式生活的向往和追求。只要能抓住這一線索,就能讀懂沈從文寫作《邊城》的意圖。

二、抓人物性格是鑒賞小說故事情節(jié)的基礎

情節(jié)是展示性格的基礎,性格是情節(jié)發(fā)展的內(nèi)在因素。情節(jié)的發(fā)展,其內(nèi)在根據(jù)是人物性格的變化。人物性格決定情節(jié)的構成和發(fā)展,人物的性格特征決定著一系列事件的發(fā)生及其內(nèi)在邏輯關系的構成。在《三國演義》第四十五回“群英會蔣干中計”中,周瑜利用蔣干明訪舊友暗探軍情的機會,巧施反間計,使曹操錯斬了蔡瑁、張允二員大將。這一段故事中作者抓住周瑜、蔣干和曹操等人的性格特點來敘述故事,使故事情節(jié)的發(fā)展水到渠成。

三、抓細節(jié)描寫是鑒賞小說故事情節(jié)的鑰匙

小說的情節(jié)往往由若干個場面構成,而場面總是由很多個細節(jié)組成的。分析場面和細節(jié)是鑒賞情節(jié)的進一步深入。如《陳奐生上城》中“帽子”的設計。陳奐生上城是為了買帽子,沒買成帽子只好露宿車站,沒有帽子所以感冒了,生病了所以巧遇書記被送進招待所,由此上演了一出“漏斗戶主”住進高級旅館的喜劇。作者抓住陳煥生的“帽子”這一細節(jié),將故事深入推進。

四、抓結構安排是鑒賞小說故事情節(jié)的航標

結構是對人物、事件的組織安排,是謀篇布局、構成藝術形象的重要藝術手段。每篇小說的結構安排都有講究。為使小說的情節(jié)生動曲折、波瀾起伏和扣人心弦,哪些地方該埋伏筆,哪些地方該設照應,哪些地方是有助于塑造人物的精彩描寫,哪些地方是有助于強化主題的細節(jié)刻畫,等等,都是作者在安排結構時需要考慮的,閱讀時我們一定要細細加以賞析。如莫泊桑的《項鏈》一文,女主人公瑪?shù)贍柕乱恢毕蛲狭魃鐣?,部長舞會的請?zhí)o她打開了希望之門。然而她卻沒有漂亮的衣服和飾物。買了衣服和借得項鏈后,她在舞會上大獲成功,卻又丟失項鏈。賠了項鏈,最后才得知項鏈是假的。這些情節(jié)看似出人意料,卻又合乎情理,這與作者在情節(jié)結構上的精心安排是分不開的。

鑒賞小說的情節(jié),不僅要注意情節(jié)本身的變化,還要注意發(fā)掘情節(jié)所寓示著的主題意義。同時,又要看到作者在組織情節(jié)時所顯現(xiàn)出的胸有成竹、高屋建瓴的藝術特點。

【閱讀訓練】

盲人看

畢淑敏

每逢下學的時候,附近的那所小學,就有稠厚的人群,糊在鐵門前,好似風暴前的蟻穴。那是家長等著接各自的孩童回家。

在遠離人群的地方,有個人,倚著毛白楊,悄無聲息地站著,從不張望校門口,直到有一個孩子飛快地跑過來,拉著他說,爸,咱們回家。他把左手交給孩子,右手拄起盲杖,一同橫穿馬路。

多年前,這盲人常蹲在路邊,用二胡奏著很哀傷的曲調。他技藝不好,琴也質劣,音符斷斷續(xù)續(xù)地抽噎,聽了只想快快遠離。他面前盛著零碎錢的破罐頭盒,永遠看得到銹蝕的罐底。我偶爾放一點錢進去,也是堵著耳朵近前。后來,他擺了個小攤子,賣點手絹襪子什么的,生意很淡。一天晚上,我回家時一下公共汽車,黑寂就包抄過來。原來這一片兒突然停電,連路燈都滅了。只有電線桿旁,一束光柱如食指捅破星天??繑n才見是那盲人打了手電,在賣蠟燭火柴,價錢很便宜。我趕緊買了一份,喜滋滋地覺著帶回光明給親人。

之后的某個白日,我又在路旁看到盲人,就氣哼哼地走過去,說,你也不能趁著停電,發(fā)這種不義之財?。∧翘炷阗u的蠟燭,算什么貨色?。肯灎T油四下流,燙了我的手。燭捻一點兒也不亮,小得像個螢火蟲尾巴。

他愣愣地把塌陷的眼窩對著我,半天才說,對不住,我……不知道……蠟燭的光……該有多大。螢火蟲的尾巴……是多亮。那天聽說停電,就趕緊批了蠟燭來賣。我只知道……黑了,難受。

我呆住了。那個漆黑的夜晚,即便燭火如豆,還是比完全的黑暗好了不知幾多。一個盲人,在為明眼人操勞,我還不分青紅皂白地指責他,我好悔。后來,我很長時間沒到他的攤子買東西。確信他把我的聲音忘掉之后,有一天,我買了一堆雜物,然后放下了50塊錢,對盲人說,不必找了。

我抱著那些東西,走了沒幾步,被他叫住了。大姐,你給我的是多少錢???我說,是50元。他說,我從來沒拿過這么大的票子。

見他先是平著指肚兒,后是立起掌根,反復摩挲鈔票的正反面,我說,這錢是真的,您放心。他笑笑說,我從來沒收過假錢。誰要是欺負一個瞎子,他的心先就瞎了。我只是不能收您這么多的錢,我是在做買賣啊。

我知道自己又一次錯了。

不知他在哪里學了按摩,經(jīng)濟上漸漸有了起色,從鄉(xiāng)下找了一個目盲的姑娘,成了親。一天,我到公園去,忽然看到他們夫妻相跟著,沿著花徑在走。四周湖光山色美若仙境,我想,這對他們來講,真是一種殘酷。

閃過他們身旁的時候,聽到盲夫有些炫耀地問,怎么樣?我領你來這兒,景色不錯吧?好好看看吧。

盲妻不服氣地說,好像你看過似的!

盲夫很肯定地說,我看過。常來看的。

聽一個盲人連連響亮地說出“看”這個詞,叫人頓生悲涼,也覺出一些滑稽。盲妻反唇相譏道,介紹人不是說你胎里瞎嗎,啥時看到這里的好景色呢?

盲夫說,別人用眼看。咱可以用心看,用耳朵看,用手看,用鼻子看……加起來一點不比別人少啊。

他說著,用手捉了妻子的指,沿著粗糙的樹皮攀上去,停在一片極小的葉子上,說,你看到了嗎?多老的樹,芽子也是嫩的。

那一瞬,我凜然一驚。世上有很多東西,看了如同未看,我們眼在神不在。記住并真正懂得的東西,必得被心房繭住啊。后來盲夫婦有了果實,一個瞳仁亮如秋水的男孩。他漸漸長大,上了小學,盲人便天天接送。起初那孩童躲在盲人背后,跟著杖子走,慢慢膽子壯了,綠燈一亮,就跳著要越過去。父親總是死死拽住他,用盲杖戳著柏油路說,讓我再聽聽,近處沒有車輪聲,我們才可以走……

終有一天,孩子對父親講,爸,我給你帶路吧。他拉起父親,東張西望,然后一蹦一跳地越過地上的斑馬線。于是盲人第一次提起他的盲杖,跟著目光如炬的孩子,無所顧忌地前行,腳步抬得很高,輕捷如飛。

孩子越來越大了。當明眼人都不再接送這么高的孩子時,盲人依舊每天倚在學校旁的楊樹下,等待著。

(選自《微型小說選刊》2012年第8期)

閱讀上文,回答下列各題。

1.本文的情節(jié)線索是什么?

答:

2.本文的主人公——盲夫,有著怎樣的性格特征?(不少于3點)

答:

3.作者描寫盲夫“用手捉了妻子的指,沿著粗糙的樹皮攀上去,停在一片極小的葉子上,說,你看到了嗎?多老的樹,芽子也是嫩的”這一細節(jié)的意圖是什么?

答:

4.本文是怎樣安排結構的?這樣安排有什么作用?

第8篇:蠟燭閱讀答案范文

上小學的時候,賴老師就是一本百科全書,讓我們閱讀、瀏覽,她帶領我們在知識的海洋里遨游,尋找正確的答案。一些同學上課時提出不懂的問題,賴老師總是不厭其煩地為我們講解、比喻、舉例,讓同學們的謎團逐一解開。

上作文課時,賴老師則像一本作文大全,她讓我們知道了作文來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作文課上,賴老師總是那么細心,那么耐心地教我們寫作文。她找了許多作文書,為我們誦讀,或者在網(wǎng)上下載作文讓我們欣賞。每次作文都認真地為我們批改,寫評語。就是因為賴老師的認真,同學們的作文有了質的飛躍。

每次考試,賴老師像一本考試規(guī)范書,告訴我們:“考試是為了測驗出自己那一個單元或者是那一個學期的知識到底學好了沒有,如果抄了別人的或者是作弊了,那都是別人的成績,雖然得到老師和父母的表揚,但是那對自己沒有一丁點幫助,反而會使自己更加懶惰,更加無心思去學習。”每次考完試,其他老師都是等到過幾天再發(fā)卷子,甚至連卷子都不講。但是,我們的老師不同,賴老師總是在一考完試之后的那個晚上就把卷子給改出來,第二天才能跟我們講卷子,把卷子上我們不懂的全部耐心地給我們講解出來,好讓我們的知識更進一步。

賴老師是一位教學經(jīng)驗非常豐富的老師,教學方法獨特,曾帶過幾屆畢業(yè)班的學生。她上的課總是很有趣,對于一些答案不確定的題目,她經(jīng)常會通過做實驗、同學們的辯駁來求出答案,上課的氣氛總是很活躍。這也讓同學們在探究與實踐中不斷進步,并且都從中愛上了語文課。

對于工作,賴老師勤勤懇懇、一絲不茍,除了特殊情況外,她每天都能按時批改完同學們的作業(yè),并及時評講,使同學們的學習效率也大大提高。賴老師平易近人,和藹可親,當同學們?nèi)〉煤贸煽儠r,她臉上的笑容總是很燦爛;當有些同學犯錯誤時,她并沒有擺出老師高高在上的架子,而是盡全力幫助那些同學改正錯誤。

賴老師,我是您親手栽種的桃李中的一棵,我的萌芽、生長,無不沐浴著您的陽光雨露,花兒以它馥郁的芳香,作為對哺育它的大自然的回報。我就以我學習上的進步向您表示感謝吧!春雨,染綠了世界,而自己卻無聲地消失在泥土之中。賴老師,您就是我們心田的春雨,我們將永遠感謝您。

我愛您,賴老師!

第9篇:蠟燭閱讀答案范文

1.一束光線從空氣射到一種透明物質表面時,同時發(fā)生反射現(xiàn)象和折射現(xiàn)象,反射出的光線與入射光線的夾角為90°,折射光線與反射光線的夾角為105°,則反射角為_______度,折射角為_______度.

2.古詩詞中有許多描述光學現(xiàn)象的詩句,如“潭清疑水淺”說的是光的_______現(xiàn)象;“池水映明月”說的就是光的_______現(xiàn)象.

3.觀察圓形魚缸中的魚,看起來比真實的魚要大.這是因為圓形的魚缸相當于一個_______,看到的是魚的_______(填“實”或“虛”)像.

4.要想利用凸透鏡使小燈泡發(fā)出的光變成平行光線,應該把小燈泡放在凸透鏡的上,遠在公元2000年,我國就有人把冰做成冰透鏡,用它對著太陽來取火,這種冰透鏡實質上是_______透鏡.

5.清晨,草地上或樹木上的露珠下面的葉脈看起來比較大,這是露珠產(chǎn)生_______鏡功能的結果,形成了_______像.

6.如圖1所示,小明用一個透鏡觀看書上的一個英文單詞,他看到了兩個字母“YS”的放大的像.這個透鏡是_______透鏡,這種透鏡對光線有_______作用,利用這種透鏡可制成的光學儀器有_______(只需填寫一種).

7.一束光線從玻璃射向空氣,如圖2所示,則折射角為_______.

8.當小玲在觀察陽光通過甲、乙兩個眼鏡在地面上形成的光斑時,發(fā)現(xiàn)兩個光斑不同.陽光通過眼鏡甲形成的光斑中間較四周亮,而陽光通過眼鏡乙形成的光斑中間較四周暗,由此可以判斷眼鏡甲是_______透鏡,眼鏡乙是_______透鏡.

9.初三的同學在照畢業(yè)照時發(fā)現(xiàn)有一部分同學沒有進入取景框,為了使全班同學都進入鏡頭,應使照相機_______學生,并調節(jié)鏡頭使鏡頭 _______膠片;使用投影儀要使銀幕上的像比原來大一些,應使投影儀_______銀幕,并調節(jié)鏡頭使鏡頭_______投影片.(填“遠離”或“靠近”)

10.如圖3所示,是趙強同學用蠟燭、凸透鏡和光屏研究凸透鏡成像規(guī)律的實驗裝置,其中還需要調整的是_______ .調整后燭焰能在光屏上成_______立的實像,若想使像變大,應將蠟燭向_______移. (填“左”或“右”)

11.如圖4所示是光在空氣和玻璃兩種物質中傳播的路線,請用箭頭標出光線的傳播方向,由圖可知:_______是空氣和玻璃的分界面,反射角為_______度,折射角為_______度.

12.如圖5所示是簡易天文望遠鏡內(nèi)部結構,其中靠近眼睛的透鏡叫做_______鏡,靠近物體的透鏡叫做_______鏡.

二、選擇題(36分)

1.白天,坐在教室里透過窗戶的玻璃看到教室外的景物,是由于光的().

A.直線傳播 B.反射

C.折射_______D.三種都有可能

2.一束光由空氣斜射入水中,入射角逐漸增大,則折射角().

A.逐漸減小

B.不變

C.逐漸增大,但總小于入射角

D.逐漸增大,可能大于入射角

3.某同學做了一架簡易照相機,鏡頭是一個焦距為5cm的凸透鏡,在這架照相機中,膠片應放在距鏡頭().

A.大于10cm

B.小于5cm

C.大于10cm小于20cm

D.大于5cm 小于10cm

4.下面四幅圖中的現(xiàn)象,由于光的折射造成的是().

5.將點燃的蠟燭置于凸透鏡前12cm處時,在透鏡另一側的光屏上得到燭焰清晰、放大的實像,此透鏡的焦距可能是().

A.6cmB.10cm

C.12cm D.16cm

6.“影”是我們?nèi)粘I钪谐R姷墓猬F(xiàn)象,如做光學游戲形成的“手影”、劇院放映的電影、湖岸景色在水中形成的倒影、春游時留下美好記憶的照片――攝影等,以下列出的“影”與物理知識對應關系不正確的是().

A.手影――光的直線傳播

B.倒影――平面鏡成像

C.電影――凸透鏡成像

D.攝影――光的反射

7.許多家庭的門上都裝有防盜門鏡(俗稱“貓眼”).從室內(nèi)透過防盜門鏡向外看,可以看到來客的正立、縮小的像.由此可以斷定,此時防盜門鏡的作用相當于一個().

A.凸透鏡 B.凹透鏡

C.三棱鏡 D.玻璃磚

8.為北京2008年奧運會而建造的國家游泳中心“水立方”的透明薄膜“外衣”上點綴了無數(shù)白色的亮點,它們被稱為鍍點.北京奧運會舉辦時正值盛夏,鍍點能改變光線的方向,將光線擋在場館之外.鍍點對外界陽光的主要作用是().

A.反射太陽光線,遵循光的反射規(guī)律

B.反射太陽光線,不遵循光的反射規(guī)律

C.折射太陽光線,遵循光的反射規(guī)律

D.折射太陽光線,不遵循光的反射規(guī)律

9.把圖6中的凸透鏡看作眼睛的晶狀體,光屏看作是視網(wǎng)膜.給凸透鏡“戴”上近視眼鏡,使燭焰在“視網(wǎng)膜”上成一清晰的像.若“取下”近視眼鏡,為使光屏上的像清晰,在保持燭焰和透鏡位置不變的條件下,應將光屏().

A.保持在原來位置

B.靠近透鏡

C.遠離透鏡

D.無論怎樣移動光屏都不能使像清晰

10.關于望遠鏡與顯微鏡,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A.望遠鏡的物鏡一定是凹透鏡

B.望遠鏡是伽利略發(fā)明的

C.顯微鏡的物鏡焦距很短,目鏡焦距較長

D.望遠鏡與顯微鏡都是由兩個凸透鏡組成物鏡和目鏡的

11.下面四種光的折射光路圖中,正確的是().

12.關于實像與虛像,以下說法中,不正確的是().

A. 實像都是倒立的,而虛像都是正立的

B. 實像能呈現(xiàn)在光屏上,而虛像則不能

C. 實像是經(jīng)凸透鏡所成的,而虛像則不是

D. 實像是實際光線會聚而成的,而虛像則不是

三、 作圖題(15分,每圖3分)

1.完成圖8光路:

2.一點光源S發(fā)出的光線經(jīng)過一透鏡折射后的光路如圖9所示,請在圖中光線偏折處填上適當?shù)耐哥R.

3.圖10中,OA′是光線AO的折射光線,請在圖中大致畫出入射光線BO的折射光線.

4.如圖11所示,a、b為岸上燈泡S發(fā)出的光線射入潛水員眼睛的其中兩條,請作圖找出潛水員看到岸上燈泡的位置.

四、實驗探究題(21分)

1.如圖12所示為“探究凸透鏡成像規(guī)律”的實驗裝置.

(1)點燃蠟燭后,調節(jié)凸透鏡和光屏使它們的中心跟蠟燭的中心大致在_______上.

(2)為了找到像的準確位置,必須做好光屏的微調,即在一定范圍內(nèi)左右移動光屏,使光屏上的像由模糊到_______,直至找到像最清晰的位置.

(3)如圖12,蠟燭恰好在光屏上成倒立、等大、清晰的像,則凸透鏡的焦距是_______cm.

(4)保持蠟燭位置不動,把凸透鏡從距蠟燭一倍焦距處向蠟燭移動2cm,可以從_______(填“光屏一側”或“光屏另一側”)通過凸透鏡觀察到燭焰正立、_______的虛像.

2.王老師在課堂上,看近處課本時要戴上眼鏡,觀察遠處同學時又摘下眼鏡,這樣戴上摘下,非常不方便.王老師的眼睛是_______(填“近視”或“遠視”)眼,可以用_______鏡來矯正.小軍將一種新型眼鏡送給了老師,如圖13所示,鏡片A區(qū)厚度相同,B區(qū)可以矯正視力,現(xiàn)在王老師可以通過_______區(qū)看書,通過_______區(qū)看同學,再不需要頻繁戴上摘下眼鏡.

3.小濤同學有三只大小、形狀完全相同的凸透鏡,分別由玻璃、水晶、塑料制成.小濤想知道“大小、形狀相同的凸透鏡的焦距與制作材料有沒有關系”.請你幫他設計一個實驗,探究這一問題.

(1)寫出實驗所需的器材_____________________

(2)寫出實驗的主要步驟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設計一個表格,記錄實驗數(shù)據(jù)或實驗現(xiàn)象;

(4)寫出你這一實驗中運用的主要科學研究方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透鏡及其應用單元測試》答案

一、 填空題

1.45 30 2.折射 反射 3.凸透鏡 虛 4.焦距 凸 5.凸透 正立、放大的虛 6.凸 會聚 幻燈機(或照相機、放大鏡、投影機) 7.30°8.凸 凹 9.遠離 靠近 遠離 靠近 10.降低光屏的高度 倒 右 11.MM′ 30° 60° 12.目 物

二、 選擇題

1.C 2.C 3.D 4.D 5.B 6.D 7.B

8.A 9.B 10.C 11.B 12.C

三、作圖題(略)

四、實驗探究題

1.(1)同一高度 (2)清晰 (3)10(4)光屏一側 放大 2.遠視 凸透 B A

3.(1)三只凸透鏡、太陽光、刻度尺(2分)

(2)①利用凸透鏡會聚太陽光,用刻度尺測凸透鏡焦距(2分)

②用玻璃凸透鏡會聚光,通過調整它到地面的距離使地面上出現(xiàn)最小的光斑,用刻度尺量出凸透鏡到光斑的距離即焦距(2分)

③用水晶凸透鏡進行上述實驗(1分)

④用塑料凸透鏡進行上述實驗(1分)

⑤比較三種凸透鏡的焦距,得出結論(1分)

(3)表格略(2分)

免责声明

本站为第三方开放式学习交流平台,所有内容均为用户上传,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若内容不实请联系在线客服删除,服务时间:8:00~21:00。

AI写作,高效原创

在线指导,快速准确,满意为止

立即体验
文秘服务 AI帮写作 润色服务 论文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