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教育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医学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经济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金融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管理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科技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工业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SCI杂志
中科院1区 中科院2区 中科院3区 中科院4区
全部期刊
公務(wù)員期刊網(wǎng) 精選范文 李清照詩詞全集范文

李清照詩詞全集精選(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李清照詩詞全集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李清照詩詞全集

第1篇:李清照詩詞全集范文

【關(guān)鍵詞】李清照;情愁;離愁;悲愁

前 言

李清照是我國宋代著名的女作家。她學(xué)識淵博,才華出眾,工于詩詞,精通音律,擅長書畫。在中國古文壇上,猶如一顆璀璨的明珠,放射出異樣的光彩。她一生著作頗豐,詞作方面留有《玉詞》。其中絕大部分為抒情詞,而書寫愁苦情懷的達百分之八十,在作品中直接用到“愁”字的就有十五處之多。其它諸如“淚”,“怨”,“恨”等字在她的詞中更是屢見不鮮。無論是前期閨中生活的閑愁、夫妻暫別的相思淺愁,還是后期夫死家亡的哀愁、國破流離之濃愁,一個“愁”字成為易安詞中的主旋律。作為女性詞人,她又具備男性所不具備的細膩、善感,加之獨特的經(jīng)歷,所以她對離愁別緒的體會就格外真切、格外深刻,以至把愁緒寫到了極致。李清照也就變成愁的化身,下面簡單介紹下李清照的詞中的幾種愁情。

一、單一淳樸的情愁

李清照有著良好的早期教育和寬松自由的家庭環(huán)境。無憂無慮長大的她對美好事物有一份獨特的敏銳和細膩的情感。如在《點絳唇》說“見有人來,襪金釵溜,和羞走,倚門回首,卻把青梅嗅”。少女的李清照天真、純樸、活潑開朗,常愛蕩秋千、踏青。蕩罷秋千,“溥汗輕衣透”,正在這時,有人來了,狼狽急走,可又想看看來者是誰。“倚門回首,卻把青梅嗅”是化用李白《長干行》中“郎騎竹馬來,繞床弄青梅”而來,表現(xiàn)了少女渴望青梅竹馬般甜美的愛情生活的激動心情,同時又將這位情竇初開的少女那種既怕被人發(fā)覺,又想偷偷看看,于是借“嗅梅”來掩飾自己內(nèi)心活動的情態(tài)刻畫得淋漓盡致。由此可見,少女李清照的天真純樸和內(nèi)心的細膩多情。而李清照與趙明誠的婚姻可謂是兩情相悅、志趣相投的美滿婚姻。然而婚后不久,李清照因父親李格非被誣“元奸黨”,公公趙挺之卻升遷為尚書左右丞,崇寧二、三年連續(xù)兩個苛昭,使李清照受到牽連,她在京城已無立足之地,不得已與趙明誠離別回原籍山東投奔父母,這一時期的詞就記下了這位的離愁和受父牽連而變幻莫測的生活境況。

二、內(nèi)涵復(fù)雜的離愁

李清照18歲就嫁給了趙明誠,夫婿是一位翩翩少年,兩人是文學(xué)知己,情投意合。除了一般文人詩詞琴棋的雅興外,還有更相投的事業(yè)結(jié)合點――金石研究,因而婚姻生活美滿并充滿詩意。夫妻相愛甚篤,離別的相思便也化作幸福的愁緒。在李清照現(xiàn)存的幾十首詞中,反映離情別緒的占了近一半,大多數(shù)是寫婚后丈夫出仕后的離別相思之苦。

在《一剪梅》中,紅藕香殘玉簟秋,輕解羅裳,獨上蘭舟。這首抒情的小令真摯而又深沉的抒發(fā)了詞人對初婚不久即離家遠行的丈夫的思念。由己身推想到對方,深知這種相思與閑愁不是單方面的,丈夫一定也同樣因離別而苦惱著,因而是“一種相思,兩處閑愁”,這是有情人的心靈感應(yīng),相互愛慕,溫存?zhèn)渲?,這種獨特的構(gòu)思體現(xiàn)了李清照與趙明誠夫婦二人心心相印、情篤愛深,相思卻又不能相見的無奈思緒。結(jié)句通過“才下眉頭,卻上心頭”的一“下”一“上”,展現(xiàn)“閑愁”由表情向內(nèi)心的轉(zhuǎn)化,迅疾的情緒變化打破了故作平靜的心態(tài),把相思之苦表現(xiàn)得極其真實形象,表達了綿綿無盡的相思與愁情,獨守空房的孤獨與寂寞充滿字里行間,形象地寫出了“剪不斷、理還亂”的纏綿不已的離情別緒。在《滿庭芳》(小閣藏春)中,作者借梅花被風雨摧殘蹂躪的悲苦命運來寫照自己當時的境況。“又何必,臨水登樓”這一句是借用王粲作《登樓賦》不被曹操重用的典故,表明自己被丈夫拋棄,因而發(fā)出一連串的感嘆。在《臨江仙》第一首中作者寫到“感風吟月多少事,如今老去無成”,這一“無成”并非指事業(yè)無成,而是言丈夫作了不歸的“武陵人”而自己已老(生育年齡)再無老蚌生珠之望,故謂“無成”。這是一種比“婕妤之嘆”更甚的“莊姜之悲”。從這些詞作中,我們也深感到她那沉重的心理負擔,那種欲說還休,欲哭無淚的心痛。婕妤之嘆,無嗣之悲時時刻刻在折磨著她。從與丈夫在青州屏居后到四十六歲丈夫去世前的整個中年時期,她的詞,她的人生都籠罩在這種復(fù)雜深重的離愁悲苦之中,然而在這種生離的愁苦、悲傷中還是包含著詞作者的期盼,冷清中還有著熱烈的渴望,渴望與丈夫最終團聚的那一刻。

三、國破家亡的悲愁

李清照的前期因家庭和時世所累而愁苦不堪的話,到她的后期,也就是南渡、喪夫之后,她更經(jīng)歷了人世上少有的悲慘遭遇。北宋滅亡,李清照與丈夫被迫離開故鄉(xiāng),輾轉(zhuǎn)南渡到了建康,二年后,趙明誠在奉詔赴湖州太守任途中,因病身亡。李清照倍受打擊,之后便流落到杭州,越州,金華等地。后來,又改嫁于張汝舟,張汝舟是一個假面書生,他貪圖的是趙明誠留給李清照的金石?!霸?jīng)滄海難為水,心存高潔不低頭”,李清照請求訴訟離婚,歷經(jīng)磨難終于成功,但是卻因此而入獄。國破、家亡、夫死的苦難和各種不幸的遭遇,給李清照的身心帶來了巨大的傷痛,她徹底崩潰了,因此她后期的詞是字字含著血淚,聲聲有如悲鳴。

這一時期的詞再也不是用景物來單純的抒寫個人情感的小境界了。而是將個人情感擴大和轉(zhuǎn)移到對江山社稷關(guān)注的大境界上。如被稱為李清照詞作代表的《聲聲慢》“尋尋覓覓,冷冷清清,凄凄慘慘戚戚。此詞首句十四字采用重疊形式,將她流亡他鄉(xiāng),喪夫之痛,以及金石字畫的丟失和自己孤苦無依的悲慘遭遇形象地刻畫出來,這時候,飽經(jīng)滄桑的詞人借天氣、舊時雁、落英滿地的來表達自己當時的處境和心境,并以“怎一個愁字了得!”在傷感、無奈、自我解嘲中結(jié)尾。詞人因感國事、家事、個人身世面目全非,因而凄苦不堪,這的確是一個“愁”字所不能包容的。梁啟超稱“這首詞寫從早到晚一天的實感。那煢獨棲惶的景況,非本人不能領(lǐng)略,所以一字一淚,都是咬著牙根咽下”。

在《添字采桑子》中,作為北人的李清照逃避到南方,聽不慣雨打芭蕉的聲音,于是“傷心枕上三更雨,點滴霖霪,點滴霖霪。愁擾北人不慣起來聽。”“北人”即流浪之人、亡國之人。作者僅僅是聽不慣南方雨打芭蕉的聲音嗎?非也!自靖康之亂以后,作者就長期過著四處流亡的生活,在艱難轉(zhuǎn)徙中,詞人對南方的風物往往產(chǎn)生異樣的感覺,哪怕是一草一木,乃至風聲雨聲,都能勾起詞人顛沛流離的愁苦,異鄉(xiāng)淪落的悲傷,因此這淋瀝不止的雨點,不是打在芭蕉葉上,而是點點滴滴都砸在詞人的心上,詞人的異鄉(xiāng)之情和憂傷情緒表露無余。

四、結(jié)語

李清照的詞之所以蘊含著那么多說不盡道不完的“愁”,正如她自己所言,一生“憂患得失,何其多也”。她的詞也正是通過抒寫個人的歡樂、痛苦、悲哀、理想、形象地展示她自己的內(nèi)心世界,概括地反映她自己走過的人生道路。我們從中可以看到一個活潑、開朗、有才華、有抱負的女子在寂寞深閨和庭院深深的禁錮下,逐漸變成一個郁郁寡歡,多愁善感的人,也可以看到由于國破家亡夫喪,迫使她流離失所,最后在愁苦不堪中結(jié)束了自己的一生。通過對她的詞作和身世的了解,我們能夠更清楚地再認識這些“愁情”的深刻含義,從而更準確地把握李清照詞的復(fù)雜內(nèi)涵。

【參考文獻】

[1]李清照,王學(xué)初校注.李清照集校注[M].北京:人民文學(xué)出版社,1979.

第2篇:李清照詩詞全集范文

尋尋覓覓,冷冷清清,凄凄慘慘戚戚。乍暖還寒時候,最難將息。三杯兩盞淡酒,怎敵他、晚來風急!雁過也,正傷心,卻是舊時相識。

滿地黃花堆積,憔悴損,如今有誰堪摘?守著窗兒,獨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細雨,到黃昏,點點滴滴。這次第,怎一個愁字了得!

這是通行注本所選的李清照《聲聲慢》詞,也是蘇教版高中《語文》(必修四)所選文字,該書注其出處為:“選自《李清照集箋注》(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比徊樾炫嗑{注、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李清照集箋注》,與教材文字有兩處不同:“怎敵他、晚來風急”句中“風急”作“風力”;“如今有誰堪摘?”句中“堪摘”作“飲摘”。①然,較之“風力”,“風急”更具動感,更能襯托詞人凄寒的心境?!盎终敝皬毕邓卧~常用字,義為高興?!安桓吲d摘”和“不忍心摘”語意上有細微的不同。較之“忺摘”,“堪摘”更為準確地摹寫出詞人對“憔悴”黃花憐之亦自憐的心態(tài)。此外,標點,特別是感嘆號,也存在與出處不一致的情形。又,人教版的《聲聲慢》“選自《李清照集校注》(人民文學(xué)出版社1979年版)”,經(jīng)查對王仲聞《李清照集校注》,教材同樣存在用字、標點與選本不一致的情形。入選教材的詩詞,自以流行注本所選為佳。教材擇善而從無可厚非,但為嚴謹起見,注釋宜做如下說明:個別詞句從通行注本。

若通行注本作品的文字存有爭議,教材如何擇善而從就不妨探討一下了?!叭瓋杀K淡酒,怎敵他、晚來風急?!薄巴韥盹L急”又作“曉來風急”。唐圭璋《讀李清照詞札記》:“此詞上片既言‘晚來’,下片如何可言‘到黃昏’,雨滴梧桐,前后言語重復(fù),殊不可解。若作‘曉來’,自朝至暮,整日凝愁,文從字順,豁然貫通?!皶浴薄巴怼倍种畢^(qū)別何在?“曉來風急”乃寫一整天情事,“晚來風急”則寫一晚間情事?!堵暵暵?gt;所寫實事有:飲酒澆愁、秋風送雁、黃花落地、雨打梧桐。這些事,不太可能完全發(fā)生于“晚”“黃昏”這同一時空條件之下。例如,古人于卯時飲酒稱“卯酒”,亦名“扶頭酒”,便在曉時。“雁過”和“細雨”不太可能同時,“雨”中飛雁畢竟少見。而“風急”和“黃花”存在因果聯(lián)系:正因“曉來風急”,方才有“憔悴”“黃花堆積”?!堵暵暵返臄⑹?,是按照拂曉、白天、黃昏、天黑的時間線索展開的。說《聲聲慢》寫女詞人一整天的活動,符合詞作的內(nèi)在肌理。故比較權(quán)衡,當是“曉來風急”吻合詞境。在這一點上,教材倒不妨擇善而從。

此詞聲譽鵲起,被評家視為李清照代表作,主要原因在詞中所用二十個疊字。古今各種賞析文字對《聲聲慢》所用疊字贊譽已多。其中,尤以傅庚生的分析最為細膩:“良人既己行矣,而心似有未信其即去者,用以‘尋尋’。尋尋之未見也,而心似仍有未信其便去者,用又‘覓覓’;覓者,尋而又細察之也。尋覓之終未有得,是良人真?zhèn)€去矣,閨闥之內(nèi),漸以‘冷冷’;冷冷,外也,非內(nèi)也。繼而‘清清’,清清,內(nèi)也,非復(fù)外矣。又繼之以‘凄凄’,冷清漸蹙而凝于心。又繼之以‘慘慘’,凝于心而心不堪任。故終之以‘戚戚’也,則腸痛心碎,伏枕而泣矣。似此步步寫來,自疑而信,由淺入深,何等層次,幾多細膩!”

但傅先生的分析基于“良人既已行”這一判斷,于詞作實無內(nèi)在的依憑。教者往往僅僅注意詞篇中運用大量疊字,對全首不同尋常的藝術(shù)特色反而有所忽略。此種情形,從教材的引導(dǎo)可見端倪。人教版教材要求“研討”開頭三句“所抒發(fā)的感情的不同層次”④,蘇教版教材要求“討論”“疊字所包孕的情感內(nèi)涵及其遞進層次”⑤,理解詞境,殊不在此。將教學(xué)的重心放在疊字上,不免只見樹木,不見森林,忽略了此篇不同尋常的藝術(shù)特色。這種情形,誠如葉嘉瑩所說:“一般人只知道贊美李清照的《聲聲慢》 -詞在開端連用了十四個疊字,實在只是從皮毛上的一種認識而已?!雹?/p>

《聲聲慢》之情感,唯歷經(jīng)滄桑之女子能有之;《聲聲慢》之筆墨,唯才華橫溢之詞人能出之。故教學(xué)此篇,不可忽略全篇不同尋常的藝術(shù)特色。所謂顧及全篇的“特色”,乃指此篇獨有,而他篇無有,或鮮有,或未能臻于此詞意境者。此方為教學(xué)應(yīng)當著力之處。筆者體會,此詞藝術(shù)特色的欣賞應(yīng)注重三個方面。

所當注重者之一,情景關(guān)系的處理。緣情布景,情隨境遷,景有層次的變化,情有微妙的不同,終歸結(jié)于一個“愁”字。試做全詞情景聯(lián)系的檢索?!皩ひ捯挘ㄇ椋恒蝗羰В?,冷冷清清(景),凄凄慘慘戚戚(情:凄慘憂戚)。乍暖還寒時候(景),最難將息(情:嘆老傷衰)。三杯兩盞淡酒,怎敵他(情:寒意難敵)、晚來風急(景)!雁過也(景),正傷心,卻是舊時相識(情:思舊懷鄉(xiāng))。滿地黃花堆積,憔悴損(景),如今有誰堪摘(情:落寞凄愴)?守著窗兒(景),獨自怎生得黑(情:煢獨凄惶)。梧桐更兼細雨,到黃昏,點點滴滴(景)。這次第(景之總述),怎一個愁字了得(情:愁之總括)!”綜觀全詞,層層畫面無不染上秋愁之色彩,心理起伏皆與景物更迭發(fā)生著密切的配合,在心境與物境的相互作用過程中,愁緒愈積愈濃,最后達到難以遏制的地步,化作“怎一個愁字了得”這一聲令人九曲回腸之哀嘆。

所當注重者之二,意境的營造。從整體意境構(gòu)思看,詞人進行的是一種“滾雪球”式的推進描寫?!帮L急”“雁過”“黃花”“梧桐”“細雨”“黃昏”,這些典型意象組成了一幅幅凄涼的圖景,著力地表現(xiàn)出一種無可奈何、無處擺脫的凄苦心情。這里,不使用一個典實,不抹上一點粉澤,只是一個歷盡風霜無所適從的女詞人,把從早到晚所感受到的情境做了如實的描繪。矚目全篇,無一字無一句無一事無一物不是在抒發(fā)愁情。風急雁來、黃花憔悴,已經(jīng)足夠牽動女主人公的無限愁緒,而“守著窗兒”聆聽不停敲打梧桐樹葉的連綿細雨,“一葉葉,一聲聲,空階滴到明”,惱人的聲響更是聲聲錘擊著詞人凄冷的內(nèi)心。一系列特寫鏡頭組成了一幅幅悲凄畫面,種種惹人愁思的景物,不斷加濃女主人公內(nèi)在的愁緒,女主人公如泣似訴的形神姿態(tài),于幅幅畫面中宛然可見。

所當注重者之三,韻律聲調(diào)的美妙。首先是用險韻。清代萬樹《詞律》:“觀其用上聲、入聲,如‘慘’字、‘戚’字、‘盞’字、‘點’字、‘滴’字等,原可做平,故能諧協(xié),非可泛用仄字而以去聲填入也?!嵴啤兑装簿邮渴螺嫛罚骸捌淝镌~《聲聲慢》云:‘守定窗兒,獨自怎生得黑?!谧终娌辉S第二人押也?!雹嗟诙说故怯械?,辛棄疾《賀新郎》“馬上琵琶關(guān)塞黑”之句當可與之媲美,但宋詞中畢竟少見。至于舌、齒兩聲的運用,則可說是獨步南宋詞壇。對此,夏承燾《李清照詞的藝術(shù)特色》有一具體而微的分析?!坝蒙嗦暤墓彩遄郑旱乘?、地、堆、獨、得、桐、到、點點滴滴、第、得,且齒聲的四十二字:尋尋、清清、凄凄、慘慘、戚戚、乍、時、最、將、息、三、盞、酒、怎、正、傷、心、是、時、相識、積、憔悴損、誰、守、窗、自、怎生、細、這次、怎、愁、字。全調(diào)九十七字,而這兩聲卻多至五十七字,占半數(shù)以上;尤其是末了幾句:‘梧桐更兼細雨,到黃昏,點點滴滴。這次第,怎一個愁字了得!’二十多字里舌齒兩聲交加重疊,這應(yīng)是有意用嚙齒丁寧的口吻,寫自己憂郁惝恍的心情?!比~誦讀朗朗上口鏗鏘悅耳,抑揚頓挫波瀾起伏,富于音樂之美。

很少讀到對<聲聲慢》的批評。但古今評家批評之聲并非沒有。這些批評是否有理,值得一評。首先是質(zhì)疑疊字的運用。清代陳廷焯《白雨齋詞話》卷七:“十四疊字不過造語奇雋耳,詞境深淺,殊不在此。執(zhí)是以論詞,不免魔障。”⑩葉嘉瑩認為,“李清照的《聲聲慢》一詞開頭‘尋尋覓覓,冷冷清清’八個字不錯……后面六個字‘凄凄慘慘戚戚’就不免給人以疊床架屋的感覺了。”筆者認為,不以疊字論詞,無疑是正確的;進而否認《聲聲慢》疊字運用的成功,不免偏頗。此詞疊字的運用可謂前無古人后無來者。試看唐代李商隱的“暗暗淡淡紫,融融冶冶黃”(《菊》),被人譏為笑柄。元人喬吉《天凈沙》:“鶯鶯燕燕春春,花花柳柳真真,事事風風韻韻,嬌嬌嫩嫩,停停當當人人?!毙эA之作,游戲之語,讀之全無意味。疊字本身即具鍛煉堆砌性質(zhì),吻合詞境,氣脈貫通即可?!隘B床架屋”之說,是不是一種苛評呢?

其次是指責詞作“傖氣”。所謂“傖氣”,指粗俗之氣。清代許昂霄《詞綜偶評》:“此詞頗帶傖氣,而昔人極口稱之,殊不可解。”孫致彌《詞鵠>則云:“《聲聲慢》疊用三‘怎’字,雖日讀者全然不覺,究竟敲打出來,終成白璧微瑕?!惫P者認為,“傖氣”一說反映的是評家不同的雅俗眼光,卻不是評判詞作高下的標準?!堵暵暵?gt;不用一個典故,且以口語入詞,明白如話,令販夫走卒皆可聽懂,又本色當行,格高韻絕,渾然天成而毫無粉飾之跡,應(yīng)當說是達到一種很高的藝術(shù)境界。至于“怎敵他、晚來風急”,“獨自怎生得黑”,“這次第,怎一個愁字了得”5句中的“怎”字,皆以反詰句式加強語氣,以縱恣之筆墨抒寫悲愴之情感,詞人凄慘悲戚之心境似可觸摸。“怎”字三用,雖字面相犯,但既然“讀者全然不覺”,不正可以說明作者的用詞是十分精當?shù)膯幔?/p>

再次是認為歇拍系“沒要緊語”。清代王又華《古今詞論》引張祖望語:“‘這次第,怎一個愁字了得’,沒要緊語也?!瘜Υ耍~嘉瑩解釋道:“李清照《聲聲慢》詞的最后一句‘這次第,怎一個愁字了得’,雖是白話,但卻犯了一個毛病,那就是說明的成分太多了,因為文學(xué)是要‘表現(xiàn)’而不是‘說明’的。憂愁是不需明說的,表現(xiàn)出來就好了。’,筆者認為,詞人之“愁”,如前所述,包含著“難以捉摸”的內(nèi)容,給讀者留下了想象的余地解讀的空間?!霸跻粋€愁字了得”,是一句反詰語,說明女主人公在這“愁”字之外,尚有更廣泛、更幽深的情緒未能包孕進去。這個“愁”字,表面看是一個“露”筆,實際上卻是一個“藏”筆,頗具言外之意、弦外之音。何況,乍暖還寒、淡酒澆愁、北雁南飛、黃花滿地、窗口守望、雨打梧桐,詞人愁情之深、之濃、之廣,在這些意境中雖有足夠的“表現(xiàn)”,但缺失囊括主旨的點睛之筆。那么,在充分“表現(xiàn)”的基礎(chǔ)上來一個“說明”,又有什么可以指摘的呢?

①徐培均《李清照集箋注》第161頁,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

②⑦⑧⑨轉(zhuǎn)引自徐北文主編《李清照全集評注》第53、49、50、53頁,濟南出版社2005年。

③傅庚生《中國文學(xué)欣賞舉隅》第3頁,北京出版社2003年。

第3篇:李清照詩詞全集范文

論文摘要:北宋文人集會盛行,集會詩數(shù)量巨大。北宋集會詩歌以人文題材為主,詩中充滿人文意象,體現(xiàn)了深厚的人文旨趣。這是由宋代文人的生活環(huán)境、活動方式、審美趣味決定的。集會創(chuàng)作受逞才爭勝意識影響,往往“以學(xué)問為詩”,著力于立意、用韻、用事,是典型的文人之詩。集會詩不但反映宋詩的典型特征,而且是對北宋盛世文化成果的生動記載,呈現(xiàn)了北宋雅文化的特質(zhì)。

趙宋王朝承繼、完善唐代的科舉制度,又實行崇儒尚文的國策,使得北宋文人群體進一步擴大。群體意識的增強,以及人口密度增加,為城市發(fā)展提供了現(xiàn)實條件,文人群體彼此聯(lián)系變得更加緊密。其突出表現(xiàn):北宋文人集會活動的規(guī)模和頻率大大超過了前代,不但盛行于京城宮廷,而且蔓延到地方;集會主體包括從公卿大臣到舉子書生的文人群體的各個層面,雅集幾乎成為宋代文人的一種生活方式,作為社會的精英分子,北宋文人既有身為精英的身份意識,又實實在在過著精英式生活,他們基于崇雅觀念追求日常生活的審美化,把琴棋書畫、茶酒詩賦、風花雪月的生活環(huán)境和活動方式定型為一種雅化生活范式,而文人群體的詩酒文會正是這種生活范式的復(fù)數(shù)集合。具有社交娛樂性質(zhì)的集會對于宋人尤其是北宋文人群體來說,更主要是文藝創(chuàng)作鑒賞之會、友人談謔相樂之會,文質(zhì)彬彬,格調(diào)高雅,不但漢、唐遜色,元、明、清也望塵莫及。顯示了宋代士大夫作為一個社會集體,在群體人格、價值取向、審美觀念、生活方式方面的獨特風貌。

作詩本是文人聚會的題中應(yīng)有之義,尤其到了北宋,一次宴游動輒作詩達幾十首,集會詩的數(shù)量十分驚人。如果從功利主義的觀念出發(fā),或以純藝術(shù)的標準衡量,雅集詩歌有相當大的一部分是應(yīng)酬游戲之筆,并無太大價值。但任何一種藝術(shù)樣式,都作為社會文化構(gòu)成的方式和層面而存在。正如有的研究者指出,宋詩的美學(xué)意義和文化價值絕非僅僅限于純粹詩學(xué)的范圍內(nèi),而應(yīng)該從更深廣的文化意義和人格心態(tài)的角度來觀照。通過集會詩,我們可對宋世物質(zhì)文明和精神文明所達到的高度窺見一斑。詩中所描繪的文人生活,所反映的文人心態(tài),又使我們對宋代文人的了解更豐富更立體。從文學(xué)本身來說,正如群體傾向總比個體活動更能代表和說明時代風氣,北宋文人集會詩歌呈現(xiàn)的特質(zhì)和變化往往主導(dǎo)并且推動時代詩歌創(chuàng)作與觀念的趨向,并且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宋詩某些典型特征的形成和演進過程。因此關(guān)注集會詩歌,關(guān)注創(chuàng)作主體的狀態(tài)、文學(xué)生成的環(huán)境、探求它們對詩歌內(nèi)容、形式、風格的影響,有助于更加全面、深入和切實地了解、認識宋代的詩人和詩歌。

在北宋文人集會的文雅特質(zhì)影響下,集會詩歌也呈現(xiàn)出相應(yīng)特征。翻檢北宋文人集會詩歌,可知人文題材是集會詩表現(xiàn)的主體,它主要反映在以下三個方面:

首先,舉凡文人雅士們聚會時潑墨揮毫、評書題畫,聽琴對弈、煮茗吟詩、談禪論道、玩賞金石碑帖等等精神文化活動,都是詩歌吟詠的對象。茲舉數(shù)例:如賞鑒書法:《蒙晁美叔秘監(jiān)召觀書帖繼示長句次韻》:“開緘龍蛇踴,偃蹇風濤寬。熟視已收卷,愛惜還重觀?!甭犌伲骸洞雾嵦K公西湖觀月聽琴》:“清湖納明月,遠覽無流云。人生亦何須,有酒與桐君?!庇^畫:《同鄰幾觀中道家書畫》:“宋公好古天下聞,法書奇畫多求真?!b微賞異極毫發(fā),四座若獲千金珍。往往發(fā)狂或大叫,詠詩落筆爭紛綸。……”談禪論道:《和農(nóng)師四和前韻仍有推獎鄙薄之句再次韻》:“……儒林盛會沾恩飫,云閣新圖預(yù)客題。自注:是日農(nóng)師出搨寫美成殿將相橫卷,令坐客題跋。更聽高談造名理,人間無物不均齊。自注:坐中農(nóng)師多談莊語?!蓖尜p金石碑帖:《和永叔小飲懷同州江十學(xué)士》:“翰林文章伯,好古名一世。家無金璧儲,所寶書與器。北堂冬日明,有朋聯(lián)騎至。新樽布幾案,二鼎屹先置。大鼎葛所銘,小鼎澤而粹。……群賢刻金石,墨本來四裔。紛穣罷卷軸,指擿辨分隸。其中石贊藏,家法非一二。精莊與飄逸,兩自有余意?!辈钑骸逗完愖铀捡R上口占令益師攜茶紙赴會之作二首》:“豫約今朝狂醉后,須煩同泛一甌花。早攜數(shù)幅過山隅,明日詩情各有余。案上羅文如已少,金花銀葉也堪書。”此外諸如《依韻和邵不疑以雨止烹茶觀畫聽琴之會》、《觀邵不疑學(xué)士所藏名書名畫》、《和原甫同江鄰幾過凈土院觀古殿吳道子畫楊惠之塑像及顯僧傳當世貴人形骨仁僧鼓琴作》、《圍棋歌戲江瞻道兼呈蔡秘?!贰ⅰ堆討c寺會景純正仲希道介夫明叟納涼同觀建鄴宮中畫像翰林墨跡延慶寺者劉裕故宅中有壽丘山》、《九月十日雨中孚先見過圍棋嘗茶》、《李委吹笛并引》之類的詩題在集會詩中隨處可見。北宋文學(xué)藝術(shù)發(fā)展繁榮,精英文人往往既精于創(chuàng)作又深通賞鑒,是詩人也是畫家,又妙通書法和音樂,堪稱文藝全才。他們不但積累了深厚的文藝修養(yǎng)、又有詩人敏感的審美心靈,品味高雅,文質(zhì)彬彬,因此聚會時雖無歌舞,實有清歡,在人文的世界怡悅情性、流連忘返,所謂“真賞非俗嗜,雅游知勝緣”,集會詩反映了文人集會的真實場景。

其次,集會詩中多有筆、墨、紙、硯、琴、棋、扇、杖等人文意象。不同于前朝詠物詩多以風花雪月、草木蟲魚等自然之物為題,北宋文人分題詠物則多以琴棋書畫、筆墨紙硯、金石古玩等人文物品為對象。一方面這些人文物品在宋代文人生活環(huán)境中比較密集常見,而格外受到注意也是因宋人賞玩趣味變化所致。如歐陽修于聚星堂燕集賦詩:“分韻,公得松字,申公得雪字,劉原父得風字,魏廣得春字,焦千之得石字,王回得酒字,徐無逸得寒字。又賦室中物,公得鸚鵡螺杯,申公得癭壺,劉原父得張越琴,魏廣得澄心堂紙,焦千之得金星研,王回得方竹杖,徐無逸得月硯屏風。又賦席間果,公得橄欖,申公得紅蕉子,劉原父得溫柑,魏廣得鳳棲,焦千之得金橘,王回得荔枝,徐無逸得楊梅。又賦壁間畫像,公得杜甫,申公得李文饒,劉原父得韓退之,魏廣得謝安石,焦千之得諸葛孔明,王回得李白,徐無逸得魏鄭公。詩編成一集,流行于世。當時四方能文之士及館閣諸公,皆以不與此會為恨。”從集會上所賦之物來看,大半是琴、紙、研、杖、硯、畫、藥、酒等人文物品,畫上人物乃歷史名臣或文豪。與花鳥蟲魚等一般自然物不同,筆墨紙硯、琴棋書畫、金石古玩是人類智力活動的文明產(chǎn)物,凝結(jié)了深刻的文化內(nèi)涵,與作為文化傳承者的文人及其生活方式本有天然聯(lián)系。宋代文教大昌,受風氣熏染——正如我們從《休日同宋遐叔詣法云遇李公擇黃魯直公擇烹賜茗出高麗盤龍墨魯直出近作數(shù)詩皆奇絕坐中懷無咎有作呈魯直遐叔》這類詩題及其內(nèi)容:“休日不造請,出游賢友同。城南上人者,宴坐花雨中?!袝停瑑羯缋^雷宗。黃子發(fā)錦囊,句有造物工。握中一寸煤,海外千年松。誰降午睡魔,賜茗屠團龍?!彼姷降?,詩、墨、茗、禪等等構(gòu)成宋代文人士大夫的生活環(huán)境,也成為其生活方式,自然而然,他們的賞玩審美趣味多向負載著文化及智力活動的物象傾斜,偏重人文情趣。

第三,北宋文人登臨游觀,吟詠自然時,往往賦自然物以人文精神,如梅、竹、茶、月等自然意象都被賦予人文內(nèi)涵,成為一種人文符號。這是不同于前人的。前人對自然物的把握,重外在感官經(jīng)驗,詩歌則極物寫貌。宋人除了感受,還通過文化典籍和思致對自然物進一步探究、詮釋,詩歌注重闡發(fā)自然物象內(nèi)在的精神意蘊。如詠茶云:“茶品眾所知,茶德予能剖。烹須清泠泉,性若不容垢。味回始有甘,苦言終驗久。”“中和似此茗,受水不易節(jié)?!庇帧坝袢鞫υ裸妮?,姑射風標兩絶塵?!痹佋略疲骸扒Ю镉窭K斷,萬頃金波開。為我清皮骨,憐我兀塵?!?。詠梅“游蜂野蝶休相顧,本性從來不染埃?!比缭伨铡半m慚老圃秋榮淡,且看寒花晚節(jié)香”;詠瓊花“不從眾格繁,自守幽姿粹?!痹伻傲秩惠^為生厚,名節(jié)猶希到死香”;詠竹“丹心自覺同高節(jié),青眼相看似故人。不染囂塵終冷淡,飽經(jīng)霜雪高精神”等等,詩歌賦予自然物一種德性,將高潔、脫俗等人文精神貫注其中。詩例甚多,不擬贅舉。

綜上所述:宋代集會詩以人文題材為主,詩中充滿繁富的人文意象,體現(xiàn)宋代文人深厚的人文旨趣。這是由文人士大夫的生活環(huán)境與活動方式,以及養(yǎng)成的審美趣味決定的。在崇文風氣下,宋人普遍好讀書,不僅書香門第“萬卷藏書宜子弟”,即使村野間也是“孤村到曉猶燈火,知有人家夜讀書”。因為以讀書為基本生活方式,通過典籍來建立與古今、萬物的認知和聯(lián)系,北宋士大夫?qū)θ宋氖澜绲南矏蹪u漸超過了大自然。如歐陽修晚年以集古錄一千卷、藏書一萬卷、琴一張、棋一局、酒一壺號為六一居士,“華陽楊褒,好故博物,家雖貧,尤好書畫奇玩充實中橐。家姬數(shù)人,布裙糲食而歌舞絕妙”。他們精心營造一種文化和藝術(shù)的氛圍,將日常生活審美化、詩意化了。正如趙希鵠《洞天清錄集》所描述:“殊不知吾輩自有樂地。悅目初不在色,盈耳初不在聲。嘗見前輩諸先生多蓄法書、名畫、古琴、舊硯,良以是也。明窗凈幾,羅列布置,篆香居中,佳客玉立相映。時取古文妙跡以觀鳥篆蝸書、奇峰遠水,摩挲鐘鼎,親見商周瑞研巖泉,焦桐鳴佩,不知身居人世,所謂受用佳福,孰有逾此者乎?是境也,閬苑瑤池未必是過?!?/p>

在筆、墨、紙、硯、琴、棋、扇、杖等人文物品之間,從事著書畫、音樂、詩歌等文學(xué)和藝術(shù)的創(chuàng)作或欣賞,北宋士大夫文人群體的生活環(huán)境和行為方式飽含著人文氣息,與普通人判然有別;而北宋詩人又把創(chuàng)作的視角轉(zhuǎn)向自身所屬群體的生活,將審美對象擴大到日常人文物品,將人文精神投射于自然物,雖然是“文人歌其學(xué),雅士歌其藝”,真實反映自身生存狀態(tài),但正如賈晉華先生分析《漢上題襟集》中“諸書簡對文房四寶的珍重,以及對詞章學(xué)問的夸示”,認為其中隱含著一種“斯文獨在我輩”的特殊文化心理,北宋文人生活環(huán)境與行為方式的審美化、詩意化,以及詩歌對人文題材的關(guān)注,說明“斯文獨在我輩”的文化心理已經(jīng)為北宋文人士大夫群體所自覺,并將其發(fā)展到極至。勿庸置疑的是,那些任意揮灑、各逞風流的文人集會和表現(xiàn)文人群體的文化生活、審美情趣、人文精神的集會詩歌即是這種特殊文化心理最為集中典型的反映。

嚴羽在《滄浪詩話·詩辨》指出:“近代諸公乃作奇特解會,遂以文字為詩,以才學(xué)為詩,以議論為詩?!彪m有疵病之意,但“以學(xué)問為詩”的確是宋詩最顯著的特質(zhì)。北宋文人認為:“詩詞高勝要從學(xué)問中來”,而集會上正是力求爭勝之所,集會詩也多是爭勝之作,因此“學(xué)問為詩”的特點尤其突出,它主要體現(xiàn)在詩歌的用意、用事、用韻三個方面。

如前所述,集會上作詩,參與者不可避免的存在一種競技炫才心理,故力圖立意新穎,議論精辟,以新人耳目。尤其是同題共作,或彼唱我和的情況下,若對原唱之意不能有所闡發(fā),或是另出新見,而淪為人云亦云、異口同聲,就不免失敗了。如關(guān)于王昭君事跡的唱和,王安石曰“君不見咫尺長門閉阿嬌,人生失意無南北”;歐陽修曰“耳目所及尚如此,萬里安能制夷狄”;關(guān)于崇徽公主手痕的唱和,劉敞云:“君念平城三百萬,謀臣奇計已堪休”,歐陽修云“玉顏自古為身累,肉食何曾與國謀”,之所以高出眾作,皆因議論抑揚曲折,顯示出更深刻的識見。而這些杰出的見解、器識勿庸置疑是有深厚文史學(xué)養(yǎng)為基礎(chǔ)的。

除競技心態(tài)的影響之外,宋人對天下事理——舉凡宇宙萬物之物理、社會人生之哲理、做人處世之倫理,頗有“每事思窮究”的興趣(原因姑不展開說明),因此詩中言理成分增加,立意相對較為高深。以集會分題詠物為例,《竹莊詩話》云:“南窗紀談云呂申公為穎州通判,歐陽公為守。歐陽公素不以文靖公為然,及與其子為僚,見其學(xué)識已改觀矣。時劉厚甫、王沈甫皆寓居郡下,四人日相從講學(xué)為事,情好款密,一日分題賦詩,申公得癭木壺,其辭云云,歐陽公見之宜加稱賞,以為有宰相器。”詩曰:“天地產(chǎn)眾材,任材謂之智。棟桷與楹杙,大小無有棄。方者以矩度,圓者中規(guī)制。嗟爾木之癭,何異肉有贅。生成臃腫姿,賦象難取類。隱括所不施,鉤繩為爾廢。大匠睨而往,惻然乃有意。孰非造化功,而終朽不器。刳剔虛其中,朱漆為之偽。……設(shè)之于楹階,十目肯注視?!酥诓判?,夫豈遠于是。性雖有不善,在教之揉勵。才無不可用,由上所措置?!碧K軾《送鄭戶曹賦席上果得榧子》云:“彼美玉山果,粲為金盤實”,“祝君如此果,德膏以自澤”、“愿君如此木,凜凜傲霜雪?!庇轴屩菆A《擬洛下分題》序云:有客示吾西臺集仙公李建中靜居分題者,集仙得松石琴薦,河南法掾鮑當?shù)密蜍呷?,青城僧惟鳳得遞詩筒,巨鹿魏野得文石酒杯。率皆彩筆奇絕,理旨峭拔?!梢娝稳嗽佄镏鞑⒎侵褂谧非罂坍嬓嗡?,而往往要以小見大,有所引申。在交代事物的來歷、事理的原委之外,進一步闡發(fā)其中的理旨與精神內(nèi)涵。窮究物理的思維方式和文化興趣升華為一種通達的人生態(tài)度和價值追求,詠物詩的立意、境界即有所升華。

用事在宋代文人的集會詩中表現(xiàn)更為突出。宋初西昆詩人于館閣修書之際,“歷覽余編,研味前作,挹其芳潤”而更迭唱和,詩中典故密集,如《淚》詩,全詩八句,用典多達七個,“先生老輩患其多用故事,至于語僻難曉”,對此“學(xué)者之弊”,歐陽修認為“其雄文博學(xué),筆力有余,故無施不可?!钡奖彼沃衅谕醢彩?、蘇軾、黃庭堅的時代,作詩用字講究出處和用典,崇學(xué)尚典的詩歌審美意識更普遍、明確與強烈了。蘇軾“平生斟酌經(jīng)傳,貫穿子史,下至小說、雜記、佛經(jīng)、道書、古詩、方言,莫不畢究”,故其詩能“如長江大河,閎肆,變化萬狀”;黃庭堅、陳師道之詩“用事深密,雜以儒佛,虞初稗官之說,雋永鴻寶之書,牢籠漁獵,取諸左右”,“一字一句有歷古人六七作者,蓋其學(xué)蓋通乎儒釋老莊之奧,下至于醫(yī)卜百家之說,莫不盡摘其英華,以發(fā)之于詩。”用典的范圍幾乎擴大到宋人能看到的所有書籍。如蘇軾《劉貢父見余歌詞數(shù)首,以詩見戲,聊次其韻》:“十載飄然未可期,那堪重作看花詩。門前惡語誰傳去,醉后狂歌自不知。刺舌君公猶未戒,炙眉吾亦更何辭?相從痛飲無余事,正是春容最好時?!秉S庭堅《和答錢穆父詠猩猩毛筆》:“愛酒醉魂在,能言機事疏。平生幾兩屐,身后五車書。物色看王會,勛勞在石渠。拔毛能濟世,端為謝楊朱?!痹姼杈渚溆玫?,又很貼切表達了自己的思想和感情。相反,孟浩然詩“韻高而才短,如造那內(nèi)法酒手,而無材料”,秦觀詞“惜無故實”,好似貧家美女,終乏富貴態(tài),因之分別為蘇軾和李清照批評。

在這種詩歌審美意識和競技心理的影響下,集會創(chuàng)作的用事也就變本加厲了。如李復(fù)有《上巳成季召會于西溪會上賦詩須多韻仍用故事或舊詩十事已上未終席而成違者浮以三大白罰者四人予與成季免焉》詩,從詩題可知,文人們已把故事、舊詩作為寫詩的素材庫,甚至變成詩歌的主要內(nèi)容,“資書”成了作詩的重要途徑。

用韻與用事同樣是在雅集唱和中表現(xiàn)才學(xué)的重要方式,二者結(jié)合緊密,幾乎不可分割。舉鄒浩在一次茶會上的三首次韻詩為例:《次韻仲孺見督烹小團》:世事多好還,往躅端可視。崟巖輝奇功,頗愧文王肆。他年焚舟來,幾作涂炭墜。駟馬豈及追,我今亦如是。狂言編虎須,得報逾掐鼻。平生儲春芽,美惡初一意。濁氛騰墨云,君舌故歷試。小龍落幾前,畢竟不知異。方欲事烹煎,姜鹽以為使。賴君呼回頭,絲桐識秋思。會當掃南軒,石銚沃清泚。從此師金人,三緘誠有味。《再酬仲儒》:龍團方啟封,數(shù)子已驚視。端如肖璧人,騎羊入城肆。又如金谷姿,不合樓前墜。囊衣本酸寒,茶具無一是。紛紛詰鄰家,浪欲學(xué)擁鼻。秋空輒云雷,秘昔乃天意。未敢還巾車,且集諸生試。豈非今年芽,歲月與君異。直須如印刓,詩驛趼來使。念君才患多,落筆有余思。盈編故可期,河流幾時泚。君應(yīng)嘲馬肝,不食亦知味。《仲儒督烹小團既而非真物也悵然次韻以謝不敏》:情偽初難分,飽聞不如視。君看求馬詩,安得走唐肆。此茶亦先聲,入手恐失墜。泠然風御還,共飲乃非是。坐令竹邊心,追悔如刻鼻。故人豈欺予,姑以將遠意。由來毀譽間,夫子猶必試。八床志多金,龍斷何足異。胡為不三思,取信鞧軒使。超超莆陽公,銓量妙清思。仰止一喟然,背浹欲流泚。尚賴君詩存,高吟忘肉味。三首古體長篇,立意各有側(cè)重,不但逐句次韻,且句有出典,這無疑需要淵博的學(xué)養(yǎng)來支持。以蘇軾、黃庭堅之廣泛涉獵,無書不讀,故呂本中謂:“近世次韻之妙,無出蘇、黃,雖失古人唱酬之本意,然用韻之工,使事之精,有不可及者?!倍幢闳绱?,亦不免在逞才使氣的次韻唱和中為韻所拘,“因韻求事,至于搜求小說佛書殆盡”,可以說,宋人集會唱和所需要的學(xué)問儲備幾乎是沒有止境的。而不管是詩歌的立意、用韻還是用事,任何一方面要有上佳表現(xiàn)都以學(xué)問的深厚積累為先決條件,故黃庭堅用“長袖善舞,多錢善賈”來比喻作詩好壞與學(xué)問程度深淺的關(guān)系。劉克莊《跋何謙詩》云:“余嘗謂以情性禮義為本,以鳥獸草木為料,風人之詩也。以書為本,以事為料,文人之詩也?!鼻迦松蛏茖氃唬骸帮L人之詩長于言情,故得弦外之音;學(xué)人之詩晦于用意,轉(zhuǎn)少天然之韻?!彼麄兎謩e指出的學(xué)人(文人)之詩與風人之詩的區(qū)別,正好對應(yīng)于本文所討論的話題,集會詩偏重人文題材,以書為本,晦于用意,著力于用韻、用事,是典型的文人之詩。

當然,以人文題材為主的集會詩也會有內(nèi)容瑣屑、筆墨游戲之作;以學(xué)問為詩的手法在往復(fù)唱酬中也會造成詩歌用意深折、晦澀難解,堆垛故實、因韻害意等負面影響,但從文化的視角來看,我們能夠意識文人集會詩歌的價值并不在于創(chuàng)造了或發(fā)展了幾種表現(xiàn)手法,取得了多大的藝術(shù)成就;作為一種類型詩歌,它最全面的展示了北宋文人群體高雅文明的日常生活畫面,集中反映了北宋文人游心翰墨的精神世界和人文旨趣。鄧廣銘先生說:“宋代是我國封建社會發(fā)展的最高階段。兩宋期內(nèi)的物質(zhì)文明和精神文明所達到的高度,在整個封建社會歷史時期之內(nèi),可以說是空前絕后的?!庇捎谖闹螄吆桶倌瓿衅剑詴疄檩d體的人文精神產(chǎn)品的高度積累已經(jīng)超越了其他時代,文化活動的多方面展開和創(chuàng)新在北宋中期達到前所未有的高度。而集會詩是士大夫群體筆下對北宋盛世的文化成果的生動記載,通過它有助于我們今天認識了解北宋雅文化的特質(zhì)。

參考文獻:

[1]傅璇琮.全宋詩[M].北京:北京大學(xué)出版社,1991.

[2]朱弁.風月堂詩話[M].北京:中華書局,1988.

[3]韓琦,李之亮.安陽集編年箋注[M].成都:巴蜀書社,2000.

[4]歐陽修.歐陽修全集[M].北京:中華書局,2001.

[5]王辟之.澠水燕談錄[M].北京:中華書局,1997.

[6]趙希鵠.洞天清錄[M].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7]賈晉華.唐代集會總集與詩人群體研究[M].北京:北京大學(xué)出版社,2000.

[8]嚴羽,郭紹虞.滄浪詩話校釋[M].北京:人民文學(xué)出版社,1983.

[9]胡仔.苕溪漁隱叢話[M].北京:人民文學(xué)出版社,1962.

[10]何溪汶.竹莊詩話[M].北京:中華書局,1984.

[11]何文煥.歷代詩話[M].北京:中華書局,1981.

[12]蘇軾,王十朋.東坡詩集注[M].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13]黃庭堅,任淵.山谷內(nèi)集詩注[M].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14]魏慶之.詩人玉屑[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

[15]李清照,王仲聞.李清照集校注[M].北京:人民文學(xué)出版社,1979.

免责声明

本站为第三方开放式学习交流平台,所有内容均为用户上传,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若内容不实请联系在线客服删除,服务时间:8:00~21:00。

AI写作,高效原创

在线指导,快速准确,满意为止

立即体验
文秘服务 AI帮写作 润色服务 论文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