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務員期刊網(wǎng) 精選范文 落花生教學反思范文

落花生教學反思精選(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落花生教學反思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落花生教學反思

第1篇:落花生教學反思范文

孔子的教學,可以定義為“問對之學”。所謂“問對”,就是一問一答。從以下《問政》內(nèi)容可見一斑:

子貢問政。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弊迂曉唬骸氨夭坏靡讯ィ谒谷吆蜗??”子曰:“去兵?!弊迂曉唬骸氨夭坏靡讯?,于斯二者何先?”曰:“去食。自古皆有死,民無信不立。”

子張問政。子曰:“居之無倦,行之以忠?!?/p>

子路問政。子曰:“先之,勞之?!闭堃妗T唬骸盁o倦?!?/p>

從這幾段文字,可以看出孔子教學特點有三:(一)學生問,教師答;(二)一個問題可以不停地問,教師不停地答;(三)不同的學生問同一個問題,教師有不同的回答。與孔子的“問對之學”相比,如今的課堂教學可以說精彩紛呈,但我們卻發(fā)現(xiàn)學生的問題少了。

孩子小時候總是喜歡問東問西的:“小鳥為什么能飛呀?”“天為什么會下雨呀?”常常問得老師、家長張口結舌。一年級的孩子上課時小手刷刷舉得高高的,下課了,也圍著老師嘰嘰喳喳。可到了六年級,主動提問的很少很少,大多是老師問,學生答。學生的“問題”都去哪兒了?為什么學生沒有“問題”了?

一、 學生沒問的必要

孔子的教學,學生問,教師答;而我們的課堂正好相反,大多是教師問,學生答?;蛘呓處熞龑W生問,學生提出的問題,都是教師預設好的,如果偶爾有與課堂設計有出入的,也得不到很好的解答。學生學什么,學生問什么,怎么學,怎么問,教師已經(jīng)設定了一個框架,在這個框架里,學生學的是老師讓他學的,學生問的是老師讓他問的,而不是出于學生自己的思考。那么我們的學生還需要學,還需要問嗎?只要人云亦云,把自己當容器就好了。有的學生甚至學會了察言觀色,知道什么問題是老師需要的,提問只為投老師所好。

二、 學生的提問沒有得到老師的珍視

五年級人教版教材里有許地山的《落花生》一課。學生問:“老師,為什么叫落花生?”老師答:“落花生就是花生,花生你該見過吧!”學生貌似恍然大悟地走了:“哦,落花生就是花生”。名師支玉恒老師是怎樣回答的呢?“花生是先開花,花落后,花托扎入土里,最后長出果實來,就是花生,所以叫落花生。是一種地下果”。如果都像支玉恒老是這樣慎重對待每個學生的問題,我們的學生也許就會百問不厭了。面對學生的問題,我們的不重視,不以為然,不經(jīng)意間給了學生一種“我很無知”的感覺。學生還有問,還敢問嗎?

三、 老師的“標準答案”不能解決學生的個性問題

孔子針對不同弟子的同樣的問題給出的是不同的答案,這應該算是我們今天常掛在嘴邊的“因材施教”??鬃拥牟煌卮?,應是針對每個弟子的不同特點。我想孔子對每個弟子的性格、文化層次,甚至經(jīng)歷都是了解的吧,這樣才能因人而異。今天,我們也想因材施教,可我們又對學生的心理狀態(tài)、心情、性格、需求,又了解多少?再看前面落花生的問題:教師首先就沒弄明白學生問的實質(zhì),學生要了解的是為什么叫“落花生”,而不是叫其他的名字;而老師卻認為是學生不知道“花生”是什么,所以,才讓老師對問題不以為然,答非所問。

還有,面對現(xiàn)今超級大班的境況,我們也無法像孔子一樣有“不同的答案”。我們只能按照我們設計的固定答案應答學生。我們的“標準答案”是每個學生需要的嗎?學生滿不滿意我們的答案,理解不理解我們的答案,我們完全顧及不到。全班60個學生,就只有一個“標準答案”。這樣,學生還會有問題,還能有問題嗎?

四、學生不敢問

在一段美國課堂教學的錄像上,老師一直蹲下身與學生交流。反思我們的師生關系,老師大多是高高在上地站在講臺上,跟學生交流的語言也是“你要怎么樣”“你不應該這樣”也許我們盡可能地讓自己語調(diào)更親切,更溫和,但高高在上的姿態(tài)仍在,學生對我們只能“仰望”。大多學生對老師都有“畏懼”心理,學生又怎么敢于提問?

“為學患無疑,疑則進也!”“學問,學問,勤學好問?!睂W生都沒問題了,學生就變成了知識的容器,教育培養(yǎng)的就不是人才,而是機器了。把學生的“問題“找回來,必須有一個開放的課堂。怎樣開放?

首先,教師要樹立開放的觀念?!敖虒W不僅僅是一種告訴,更多的是學生的一種體驗、探究和感悟”。教師要轉變觀念,敢于把課堂還給學生,以學生為中心。教師教什么,要看學生需要什么。

其次,開放問題。要把提問的權利、質(zhì)疑的權利還給學生,教會學生從小敢問、善問。我們的課堂教學應朝著激發(fā)學生問的興趣、教給學生問的方法、培養(yǎng)學生問的意識、開掘學生問的潛能,引導學生擴大提問的角度的方向來推進,而不是在師問生答的軌跡上滑行。教師還要鼓勵學生大膽質(zhì)疑,向老師質(zhì)疑,向同學質(zhì)疑,向書本質(zhì)疑。即使質(zhì)疑是錯誤的,我們也應該對質(zhì)疑這種行為本身予以肯定。陶行知曾說過“發(fā)明千千萬,起點在一問”?!皢枴笔莿?chuàng)新的起點,是求知的起點,是進步的起點。

第三,開放時間。課堂教學中,教師講授的多了,學生思考的就少;教師問的多了,學生問的就少了;教師的活動占時多了,學生自主學習的時間就少。我們大多教學過程都由教師事先設計好,每一個細節(jié),都要和教師預先設計一模一樣。雖然從表面上看“節(jié)約”了時間,但是長期這樣的教學方法,只能養(yǎng)成學生依賴的惡習,學生的思考是被動的,又從何談疑問?所以,課堂上,老師要留給學生足夠的主動思考的時間。讓他們用眼觀察,用腦思考,用手去做,用嘴去說,用心去感受、體驗。

第2篇:落花生教學反思范文

1.學會學習,提倡人文性教學法

在閱讀課堂中要想真正實現(xiàn)“關注每一個學生”,讓小學生去享受學習的快樂、得到發(fā)展,就必須大力提倡人文性教學法。有效的人文性教學方法應該是“思考、討論、交流、反省”,在思考中,體現(xiàn)展示學生獨特的思維個性和情感體驗;在討論中,努力使小組中每一位成員的立場得以展現(xiàn);在交流中使各自的觀點受到認可或質(zhì)疑;在反省中使個體發(fā)現(xiàn)認知沖突和內(nèi)心的矛盾。通過這些形式的交往,我們的課堂教學才能克服大班教學所造成的空洞、 低效的弊端,讓每一位小學生感受到真正的人文關懷,使無窮無盡的知識從學生記憶的負擔變成滋養(yǎng)他們幼小心靈、脆弱生命和美好人性的“維生素”。

2.享受學習,積極營造環(huán)境的“人文性”

2.1 關注差異,促進發(fā)展

每個學生都是獨立的人,有自己獨特的個性, 有其生活感受和情感體驗。在教學中,教師應關注學生之間的差異性,對待不同的學生要有不同的要求。只有從學生的差異上去關注每一個學生,為學生營造人文性的學習環(huán)境,才能讓學生得到很好的發(fā)展。例如,筆者在閱讀課上指導朗讀時,讓學生自由選一個同學作為競爭對手練習, 然后上臺比賽。對于平時讀書不流利的學生,只要他敢于挑戰(zhàn)優(yōu)秀的學生,就給予肯定。 在課堂上,只要經(jīng)過自己的思考、努力,積極舉手發(fā)言的就要進行肯定。差生的努力尤其要及時給予鼓勵,不要因為答案不標準或錯誤就冷落他,應告訴他,只要努力,你就會和成功越來越近。當每個小學生看到自己經(jīng)過努力所得到的成績都能得到肯定時,他們會為之驕傲,感受到教師的人文關懷,從而產(chǎn)生繼續(xù)努力學習的動力,促進自身的健康發(fā)展。

2.2 生生互動,自主合作

小組合作學習是新課程所倡導的一種新的學習方式,是以合作學習小組為基本形式,系統(tǒng)利用各因素之間的互動,以團體成績?yōu)樵u價標準,共同達成教學目標的教學組織形式。小組合作學習能使課堂氣氛活躍起來,但也給教師控制課堂秩序帶來了困難,很容易使課堂教學產(chǎn)生看似熱鬧實則混亂,看似體現(xiàn)學生自主發(fā)展、 進行人文關懷實則搞形式的局面。這就需要建立一套“活而有序”的合作常規(guī),并通過訓練使之形成習慣。首先要合理分工,明確職責。小組內(nèi)應設小組長、記錄員、匯報員各一名。小組長應選有較強組織能力和合作意識的學生擔任,主要職責是對本組成員進行分工,組織全組人員有序地展開討論、交流、操作、探究的活動。記錄員的職責是將小組合作學習過程中的重要內(nèi)容記錄下來。匯報員的職責是將本組合作學習的情況進行歸納總結后在全班進行交流匯報。教師應根據(jù)不論文格式同活動的需要設立不同的角色,并要求小組成員既要積極承擔責任,又要相互支持、密切配合、發(fā)揮團隊精神,有效地完成小組學習任務。其次,要培養(yǎng)良好的合作學習習慣。一是獨立思考,以避免小組交流人云亦云、盲目從眾的現(xiàn)象;二是積極參與、踴躍發(fā)言;三是認真傾聽;四是遵守課堂紀律和合作規(guī)則,避免不必要的爭論和爭吵。只要使合作常規(guī)落到實處,為學生創(chuàng)設一個民主、和諧、寬松、自由的學習環(huán)境,尊重和保護學生的參與熱情,就能讓學生充分體會到合作學習的快樂,從而使學生自主、活潑地學習,營造出一個人文性的學習環(huán)境。

2.3 張揚個性,學會自評

長久以來,我們似乎已經(jīng)習慣于一種評價方式,那就是被評價者被動地接受來自外部的教師及其他學生的評價。其實,評價也是一個主動發(fā)展的過程。 在新課程改革中,各國都非常關注評價的主動性。英國曾提出一種“改善學習”的評價,它伴隨著課程學習的始終,以自我為參照基礎,要求學生了解已有的前提,明確學習目標并知道如何彌補達到目標的差距。德國在對教學評價的改革中也反映了這樣一種理念:教學評價應當引入學生自我評價機制。由此可見,評價已越來越重視學生的自我意識與個性張揚。 在教學中,如果把彰顯個性的機會留給被評價者,引導小學生用自我表現(xiàn)作為參照標準,結合教師、同學等的外部評價,對自己在學習中的各種表現(xiàn)進行自我反思性評價,學生才會在評價過程中發(fā)現(xiàn)自己的優(yōu)勢領域及弱勢領域,這種評價方式不僅有利于保護并激發(fā)學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而且有助于學生自我表現(xiàn)的發(fā)展與優(yōu)勢潛能的發(fā)掘,同時也能使學生本身感受到自己是被賞識的,感受到來自教師的信任。在教學中,只有讓學生的個性得到張揚,使學生在互動中學會自我評價,才能更好地促進學生的發(fā)展,創(chuàng)建出人文性的學習環(huán)境。

3. 對文本人文內(nèi)涵的把握和處理有失偏頗

第3篇:落花生教學反思范文

關鍵詞:語文教學;創(chuàng)新意識;更新觀念;教學方法

中圖分類號:G622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2-7661(2014)14-098-01

教育的生命在于創(chuàng)新,創(chuàng)新教育是素質(zhì)教育的最高形式,是素質(zhì)教育的全新境界。小學語文教育是人生開啟“學門”的基礎和工具。長期以來語文教學只停留在“一人教,多人聽學”的原始狀態(tài)。小學語文教學同樣需要實施創(chuàng)新教學,逐漸培養(yǎng)學生創(chuàng)新意識和創(chuàng)造性才能,為學生的一生成長奠定基礎。

一、以趣為徑,創(chuàng)新生動、活潑、開放的教學模式,努力做到培養(yǎng)學生的想像力和合作精神相結合

讀書有疑源于思,在語文教學中重視學生質(zhì)疑是至關重要的。一位老師在教學《落花生》一課時,有的學生提出:“落花生的果實埋在地里,不像桃子、石榴、蘋果把鮮紅嫩綠的果實,高高地掛在枝頭上,使人一見就生愛慕之心?!边@個對比不科學。為什么呢?因為桃子、石榴、蘋果既可觀賞又可食用,這不是一舉幾得嗎?總比落花生只供食用不可觀賞要好的多。雖然學生的理解有失偏頗,但他能向教材挑戰(zhàn),這就難能可貴了。注重質(zhì)疑解疑能力的培養(yǎng),留足時間,激勵表揚,讓學生由不敢問到大膽問再到善于問?!氨е暮⒆娱L不大”,我們要真正解放學生,樹立正確語文教學觀,淡化語文教師的表演欲,從興趣、情感的激活入手,培養(yǎng)學生的表現(xiàn)欲。

1、要注重培養(yǎng)學生的想像力,發(fā)展學生的創(chuàng)新精神

所謂創(chuàng)新就是不墨守陳規(guī),勇于沖破傳統(tǒng)觀念和傳統(tǒng)習俗的束縛,勇敢的走前人沒有走過的道路,勇敢的干前人沒有干過的事情。孩子們思想單純,愛動腦筋,富于幻想。他們頭腦中沒有那么多承認的思想禁錮,對許多習以為常的事情往往有著自己獨特的想法,對自己感興趣的事情常常有一種躍躍欲試的沖動,這些正是創(chuàng)新意識和創(chuàng)新精神的可貴萌芽。對學生表現(xiàn)出來的這種積極性、創(chuàng)造性,教師應予以精心的保護和有力的支持,不要隨意扼殺孩子頭腦中的智慧火花。教材中的許多課文都有不少“空白點”,這是培養(yǎng)學生想像力的極好機會。

2、要注意培養(yǎng)學生的合作精神

由于現(xiàn)在的孩子大多是獨生子女,在家庭生活中缺少與他人相處和合作的機會,容易造成孤僻的性格,不利于形成合作的品質(zhì)。因此,努力培養(yǎng)學生的合作精神,教育孩子善于學習他人的長處,與他人真誠團結、共同合作,是勢在必行的。

二、充分利用現(xiàn)代教育技術,激發(fā)學生興趣,集中注意力,確保傳統(tǒng)語文教學與現(xiàn)代網(wǎng)絡教育技術的有機融合

教育學家夸美紐斯說過:“教學藝術的光亮是注意力。因為注意力,學習的人才能保持心里不跑馬,才能了解放在眼前的一切事物?!闭n堂學習中,學生的注意力是教學是否取得成效的重要因素,如果教師不認真,沒有將注意力放到課堂上,教師教得再好,說得再多,提得再嚴,進入學生耳朵中,頭腦里的內(nèi)容就少得可憐,教師的教學只是是外在因素,學生有沒有認真聽講才是因在因素,所以說,學生在課堂教學中的注意力是獲得良好效果的一個重要前提。傳統(tǒng)教學都是一本書,一支筆,一個老師講半天,學生目光不是看著黑板就是盯著老師,沒有新鮮感。而現(xiàn)代教育技術在課堂中的運用,對于激發(fā)學生興趣,集中學生注意力方面起到了巨大的作用,有著傳統(tǒng)教學不可替代的優(yōu)勢。在課堂教學中運用計算機輔助教學,能夠將傳統(tǒng)教學中的“黑白世界”(黑板和粉筆)改變?yōu)椤安噬澜纭保?、光、電等圖文聲像并茂),讓教學變得更加生動,更加直觀,更富有表現(xiàn)力,能給學生視覺、聽覺上的感官刺激,讓學生的思想意識中覺得課堂不再枯燥無味,大大吸引了學生們的注意力。

三、結束語

總而言之,在小學語文教學中,需要關注多種不同的教學因素,在教學中要不斷更新教學理念,轉變教學思維,使用全新的教學手段和方法,認真按照新的課程標準要求,樹立新的教學觀、學生觀、教學質(zhì)量觀和評價觀,明確學生在學習中的主體地位,激發(fā)學生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激發(fā)學生主動探究,就能讓語文教學效果越來越好??梢哉f,任何一種教學模式都需要一個在學習中探索,在探索中前進,在前進中完善的過程,需要我們不斷探索,不斷完善。我想:只要注重細節(jié),善于學習,勇于反思,終有一日,我們會覓得――教改勁風吹,碩果結滿枝的景象。我們會喊出――看今朝,節(jié)節(jié)課堂精,大家都開懷的自豪。

第4篇:落花生教學反思范文

關鍵詞:延伸;自主;適時;巧妙;適度

在新型的課堂教學中,有效的課外延伸,可以讓良好的信息來源得以有保障,從而讓學生的學習潛力得到激發(fā),促進課堂教學順利進行。

一、自主延伸

在課堂教學時,教師不露痕跡的運用拓展教學往往有助于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對整個課堂教學也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在《麻雀》教學中,一位教師這樣引導學生自主感悟的:

在充分感悟了老麻雀的勇敢和愛的偉大力量之后,教師深情地對學生說:“這時,你最想對老麻雀說什么?”

生1:“老麻雀,你太勇敢了,我很佩服你!”

生2:“老麻雀,你奮不顧身救孩子的精神令我感動?!?/p>

生3:“老麻雀,你真棒!我為你豎大拇指?!?/p>

生4:“老麻雀,我要學習你臨危不懼的精神。

生5:“我想對小麻雀說一句話:你有一位好爸爸或許是媽媽,你長大后要孝順他們。”(這時,班上響起一片熱烈的掌聲。)

在了解了故事的結局后,教師讓同學們以小組為單位展開討論:“獵狗走后會怎樣呢?”一石激起千層浪,此時如同給學生打開了一扇面向生活、社會、世界的窗戶,開闊了他們的視野,引發(fā)了學生更為深刻的思考,這對于提高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培養(yǎng)學生綜合的語文素養(yǎng),無疑是大有益處的。

二、適時延伸

語文課外延伸要把握時機,找準向課外延伸的切入點,遷移運用,從而真正增強學生的語文能力。課標版《落花生》一文,由于文中展現(xiàn)的場景與學生生活有一定的距離,因此學生很難感同身受的理解文中的意境。如果教師也只重視對文章本身的分解和剖析,只見樹木不見森林,就會讓教師的學術視野得到限制,影響學生鑒賞文學作品的創(chuàng)造力。因此,教師有必要在剖析文章前先介紹相應的背景資料,使學生對作品有宏觀的把握,積淀起應有的文化底蘊。

比如文中有句話令學生費解:“所以,我們要像花生一樣,做一個默默無聞,對他人有用的人。”

學生會思考,為什么文章中的父親希望兒子像花生一樣???做人像鮮紅的蘋果和可口的香梨不是也可以對社會有貢獻嗎,而且還更有尊嚴更體面。

對于學生的疑問,教師應該激勵學生在課后查找相關資料,了解作者家庭背景和發(fā)生的巨大變化,使學生了解因為家庭經(jīng)歷了由盛轉衰的變故,父親才希望孩子能夠寵辱不驚的如同落花生一般的做平凡的人,指引學生切身體會父親良苦用心。

感知是認識的第一步,豐富的感性認識是深化我們對客觀事物理性認識的基礎之一。通過這樣的適時延伸,可以讓學生的感性認識得以豐富起來,引起情感的共鳴。學生通過自己獨特的感知體驗,獲得了更多有關于作品的信息,激發(fā)了閱讀欲望和學生的主觀能動性,有利于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zhì)。

三、巧妙延伸

教學中老師在唱好課堂教學重頭戲的基礎上,應該拓展學生的閱讀能力,溝通生活,培養(yǎng)學生語文素養(yǎng),從而使課堂氣氛活躍,教師在教學中應找準切入點,巧妙延伸。

我在教學《我們愛你啊,中國》一課時是這樣延伸的:

師:現(xiàn)在打開我送給你們的梅花圖,這幅梅花圖略顯單薄,希望你們能錦上添花,寫上與梅花有關的詩句。

生:還有“若非一番寒徹骨,哪得梅花撲鼻香?!?/p>

生:我寫的“不要人夸好顏色,只留清氣滿乾坤”……

師:寫得非常貼切,那把你們題寫的這幅詩畫送給你今天在座的朋友吧!

播放《梅花三弄》樂曲(學生交流作品)

師:親愛的同學們,初秋時節(jié)已經(jīng)到來,冬天的腳步也一點點逼近,或許你會埋怨冬天的寒冷,討厭冬天的冰雪。但是,當我們學習了《梅花魂》這篇優(yōu)美的文章后,你一定不會再懼怕寒冬,相反,反而會因為梅花的傲骨為你在嚴冬增添一份自信的美麗而感到溫暖。春風得意時,你可以謙虛地說“俏也不爭春,只把春來報”;遭遇挫折時,你也可以用“若非一番寒徹骨,哪得梅花撲鼻香”的精神鼓勵自己勇敢面對??傊?,希望你們能夠把梅花的精神帶入你的生活、融入你的家庭、感染影響身邊的每一個人。你的生活一定會因此而更加充滿溫馨與幸福。這樣的教學,使學生穩(wěn)穩(wěn)地把握住文脈,并且激發(fā)學生情感上的共鳴,

四、適度延伸

新課標指出:“喜歡閱讀,感受閱讀的樂趣。從中獲得初步的情感體驗,感受語言的優(yōu)美?!遍喿x的目的,在于獲得其中的意義。教學《草船借箭》一課時,周瑜、諸葛亮這兩個人物的性格特點是一個重點。為了讓學生更好地理解這兩個人物,我在課文基礎上,呈現(xiàn)了另一個信息:《三國演義》中孔明借東風的課外材料。于是,學生在閱讀時自覺不自覺地進行了對比、整合,順利地總結出周瑜、諸葛亮等人物的性格特點。除閱讀作品,還有其他延伸方式。比如,讓學生去了解校內(nèi)外最近發(fā)生的重要的事,給學生播放與教學相關的電視、電影;也可以讓學生欣賞名曲名畫,或讓他們對某一現(xiàn)象發(fā)表自己見解,還可以走向大自然去體驗生活。這些活動,既陶冶情操,又提升了學生的文學鑒賞能力和反思精神。另外,將課內(nèi)外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在使學生廣泛涉獵知識的同時,又提高了閱讀能力和實踐經(jīng)驗。

語文課堂教學就如一道道菜肴,課堂教學中的拓展延伸就如燒菜用的鹽,沒了少了,這道菜則給人感覺淡而無味,多了咸了同樣讓人無法入口。因此,自主、適時、巧妙、適度地進行拓展才是真正的有效拓展。

參考文獻:

[1]周成平.中國著名教師的精彩課堂·小學語文卷[M].南京:江蘇

人民出版社,2009.

第5篇:落花生教學反思范文

然而,探究性學習的實施并不容易,甚至是十分艱難的。這主要是由于受傳統(tǒng)教學模式的制約,學生往往缺乏探究精神,探究意識差,難以發(fā)揮內(nèi)在潛力。如何破解這一難題呢?筆者通過多年的小學語文教學實踐,得出以下幾種操作方法。

一、創(chuàng)設情境法

教學中我努力為學生營造良好的氛圍,讓學生置身于探究的情境中,以激發(fā)其學習的欲望,使之樂于學習。如教《草船借箭》一文時,我讓學生從題目入手,捕捉探究著眼點。設疑:草船能借箭嗎?是誰的妙計?從什么地方可看出此人神機妙算?通過設疑和交流,學生步入了探究問題的情境中,再通過閱讀課文,很快就找到了問題的答案。特別是諸葛亮的神機妙算,讓同學們感悟到:一個人不僅要學識淵博,遇事還要勇于探究新思路,努力尋覓解決問題的最佳方法。

二、感悟探究法

語文教材是融思想性、人文性、知識性于一體的經(jīng)典范文集。教學時,教師要大膽地讓學生使用探究的學習方式,既要讓學生掌握基本知識和技能,又要讓學生在訓練語言基本功的同時掌握學法,形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在教《我的戰(zhàn)友》一文前,我先讓學生靜坐五分鐘,要求一動不動,然后讓他們談感受。他們有的說:“太辛苦了!”有的說:“很難受。”隨后,我讓學生聯(lián)系自己以前偶然被燙的經(jīng)歷,啟發(fā)孩子們體會被燙時是怎樣一種感受,從而明白在烈火中所受的煎熬,明白的偉大。這樣,對于課文感情的理解和語感的培養(yǎng)都水到渠成。

三、質(zhì)疑閱讀法

我以培養(yǎng)學生在閱讀中的問題意識為基點,要求學生聯(lián)系自己的生活閱歷和體驗,對文章中所表述的情境和文字質(zhì)疑,從而發(fā)現(xiàn)與作者思想、情感等方面的距離,再通過討論與交流,得以走進作者的精神世界。如此反復閱讀和感悟,層層遞進,語文學習就逐步成為學生形成正確價值觀的過程。同學們在討論中各抒己見,思想的火花也不斷得以迸發(fā)。

四、主題作文法

為了解決學生畏懼寫作的心理,我著力于引導學生養(yǎng)成“我手寫我心”的寫作習慣,培養(yǎng)其用文字表達生活感受的寫作思路。如設置每周一次的生活作文交流課,其形式和內(nèi)容都不加限制,可以針對生活中的熱點問題寫話題作文,也可以結合某一知識點寫想象作文,更可以在對一些生活現(xiàn)象或問題探究的基礎上寫出正式的小論文等。學生對變換了主題和形式的作文課非常樂于接受,也寫出了不少好文章。

五、信息整合法

教材中有不少課文能反映相同的環(huán)境或相同的人物形象,或就某一點有不同的思考。我便因勢利導地提出了信息整合的學習方式,引導學生將課內(nèi)外知識進行有機整合,從而鞏固和延伸所學內(nèi)容。如學了《赤壁之戰(zhàn)》《草船借箭》后,學生對三國故事產(chǎn)生了濃厚的興趣,對曹操的為人產(chǎn)生了種種不同的看法。我便組織了一次“我眼中的曹操”主題學習活動,讓學生在充分掌握歷史史料的基礎上,用討論和舉證的方法進一步了解和分析曹操。這使得學生學習語文的熱情空前高漲。

六、評價反思法

學生在自主探究學習過程中,不可能從一節(jié)課中獲得整個的系統(tǒng)知識和文本知識,也不可能做到所運用的方法都是科學的,更不可能說探究發(fā)現(xiàn)的新事物都是有用的。因此,在課堂探究結束后,教師要指導學生及時評價自己,反思自己所獲取的知識。如教《落花生》一文后,我結合課文中“人要做體面的人,不能做只講體面而對別人沒有好處的人”這一點睛之句,讓學生進一步思考,討論什么樣的人是有用的人、講體面是什么意思。學生討論后得出結論:評價一個人不能只看外表,首先要看其對社會是否有貢獻。由此他們感悟到清潔工、建筑工、送奶員等都是具有花生品格的人,明辨了是非,受到了情感的熏陶。

第6篇:落花生教學反思范文

[關鍵詞] 小學語文 閱讀教學 賞識理念

“賞識”在詞典里的解釋為給人表揚或贊揚,以調(diào)動人的積極性。它使作用對象的生理和心理產(chǎn)生,做起事來心情愉快,干起事來有勁?!百p識教育”,也稱“賞識成功教育”。它是承認差異、允許失敗的教育,它是通過激勵表揚手段,寬容地對待學生,鼓勵學生不斷追求成功的教育。在教育改革的大潮一浪高過一浪的今天,“賞識教育”作為眾多教育方法之一,以其自身的合理性、科學性、有效性乃至必要性得到越來越多的老師與家長的認同。然而,一直以來,語文閱讀教學的“高耗低效”現(xiàn)象長期困擾著眾多的語文教師。反思中,沒有將學生當主人,沒有發(fā)揮教師的主導作用,這已成為教師的共識。但是,我們是否還疏忽了一個原因,那就是我們?nèi)鄙倭速p識。

一、賞識――確立學生學習的主人地位

學生對語文的學習是極富個性和創(chuàng)造力的勞動,這種“勞動”是他人無法替代的?!墩Z文課程標準》明確指出:“學生是語文學習的主人?!彼笪覀儠r刻把學生當著學習的主人,重視學生的情感、意愿、需要與價值觀,營造有利于學生學習的環(huán)境,引導鼓勵學生主動學習,積極思維,主動地獲取知識,形成能力。

二、賞識――營造利于學生施展才華、大膽想象與創(chuàng)造的氛圍

賞識不僅僅是“嘿!嘿!你真棒!”這種簡單的打號子,關鍵是教師要努力營造民主、平等、和諧的課堂教學氛圍,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

近年來,不少地方都倡導小組合作形式的座位方式,這不僅是一種形式,而是融合了賞識教育的理念。在這樣的課堂上,學生一會兒面向老師,接受使命,一會兒分組活動,自成體系,亮出底牌,聽取他論,探索學習,不斷深化。課堂不再是常規(guī)下的法庭,教師高高在上,學生也不再是庭下的旁觀者,更不是隨時聽候傳喚的教師觀點的證人。江蘇省著名特級教師孫雙金甚至在課堂上引導學生自覺形成了正方、反方,引導學生進行辯論,雙方各抒己見,唇槍舌劍。請讓我引用他上《落花生》一課的實錄來看其課堂的氛圍。

(話題:當代社會,你要做怎樣的人?為什么?)

反方甲:當代社會,人貴在精明,不能像花生那樣老實,否則,容易被人騙了。

反方乙:默默無聞的人,永遠不會被發(fā)現(xiàn),有才也會被埋沒,最后當然成不了才。

反方丙:因為默默無聞的人不會被人發(fā)現(xiàn),因此,我要做像蘋果一樣的人,處事要圓滑些。

……

正方甲:蘋果太驕傲,驕傲會落后!

正方乙:社會需要有真才實學的人!

正方丙:通過大家的辯論,我的思想發(fā)生了變化,我要一半做“花生”,一半做“蘋果”。這樣,既有真才實學,又能及時表現(xiàn)自己。

……

學生間互不相讓,就是與臺下的老師爭論也不甘示弱。瞧那個初生牛犢不怕虎的小女孩,竟把問題擺到了聽課教師面前。

生1:在座的教師,我想問一問你們,你們想做“蘋果”,還是想做“花生”?

生2:我還有一個問題,你是想當名老師,還是想當默默無聞的老師?

……

思維多么活躍,個性多么鮮明!她讓我們看到了噴薄的太陽,看到了未來的希望。敢想,敢說,有新意!這不正是我們所渴望的最佳境界、所追求的最佳課堂教學效果嗎?不難看出,如果沒有那樣的氛圍,學生怎會如此表現(xiàn)呢?

三、賞識――善于發(fā)現(xiàn)學生思維的閃光點

教學是師生共同活動的動態(tài)過程。其間常常會出現(xiàn)一些意想不到的事情,以賞識的眼光去看待學生,及時把握時機,引導學生進行研究性學習,學生往往會特別興奮,教學效果會十分明顯。

如筆者在教學《小稻秧脫險記》(蘇教版小語)一文時,同學們都對化學除草劑的神奇功效非常贊賞,特別是文末的兩個自然段:

稻田里的毛毛雨下個不停。雜草有氣無力地說:“完了,我們都……喘不過氣來啦?!辈灰粫?雜草紛紛倒了下去。

一陣微風吹過,小稻秧高興得跳起舞來。他們吸足了營養(yǎng)。又向上挺了挺身子。

這里的雜草在“毛毛雨下過不停”時,就“有氣無力”了,就“不一會兒,紛紛倒了下去”了,這多么讓人為之高興啊!可就在我們動情地欣賞時,一個學生卻半路上殺出個問題來:“老師,這里的‘不一會兒’是多長時間啊?”頓時.同學們議論紛紛:

生1:“幾秒鐘。毛毛雨還在下,它就有氣無力了,話都說不動了,還能會有多長時間?”

生2:“幾分鐘。比如說,教師讓我到前面默寫生字,我不一會兒就默好了?!?/p>

生3:“幾十分種。教師讓我們做作文,我們不一會兒做成了?!?/p>

頓時,教室里亂成了一鍋粥。對此,年輕的教師也許會認為這是學生在搗蛋,也許會認為這無須爭論,可筆者卻認為這是學生思維的“閃光點”,于是趁勢引導:“這個‘不一會兒’到底是多長時間呢,請大家課后想辦法弄清楚?!?/p>

課后有的走訪農(nóng)民伯伯,有的和爸爸媽媽一起試驗,有的到農(nóng)科站請教技術人員。關于“除草劑品名”及“使用效果”的結論終于出來了:60%丁草胺乳油使用藥后5~7天稗草(雜草)葉片發(fā)黃,10天以上心葉開始死亡,15天后整株死亡;50%三氯喹啉酸可濕性粉劑……50%快殺稗可濕性粉劑……30%掃氯特乳油……這樣,學生通過研究性學習,徹底弄清了文中的“不一會兒”只是一種相對而言的說法,屬于藝術化的寫法,旨在強調(diào)化學除草劑功效的神奇。這種研究學習的機會的得來,這種研究性成果的取得,正是賞識理念指導下的結果。

總之,沒有賞識,就沒有教育。賞識是熱愛生命,善待生命,是孩子無形生命的陽光、空氣和水。賞識是溝通,是平等,是生命之間交往的橋梁。賞識是一門藝術,用賞識的理念支配我們的語文教學,把微笑帶進課堂,把激勵帶給學生,讓課堂洋溢著歡樂,充滿了激情,流淌著芳香,閱讀教學定能從“高耗低效”走向“低耗高效”,從而讓學生成為一個大寫的“人”,擁有更加“閃亮”的童年。

參考文獻:

[1]徐玉秀.語文人格教育應重視引導對自我精神世界的追問[J].成都教育學院學報,2006,(04).

[2]魏薇.小學閱讀教學的生活體驗研究[D].山東師范大學,2006.

第7篇:落花生教學反思范文

課堂提問是教師引導學生解讀文本的“鑰匙”,課堂中,若是教師沒有“含金量”高的提問,課堂就缺乏生機和活力,學生缺乏對文本的全面深入理解,難以把握教材與學生的聯(lián)系,使得學生游離于文本主題之外,脫離文本的重點。美國心理學家布魯納曾說:“向學生提出挑戰(zhàn)性的問題,可以引導學生發(fā)展智慧?!眱?yōu)秀教師的課堂教學常常波瀾起伏,有聲有色,令學生入情入境,欲罷不能,其中的一個重要原因就是教師的提問精雕細刻。好的課堂提問能燃起學生思維的火花,激發(fā)學生創(chuàng)新思維方式,激發(fā)學生學習的興趣,調(diào)動學生思維的積極性,使學生暢所欲言,言而有意,提高課堂效率。反之,提問不當,不僅對教學無益,還會使學生思路“卡殼”,窒息課堂氣氛,影響學生與文本的對話。

一、仔細研讀教材,把握文本的主題

教師只從整體上對課文理解,深度把握,才能用有效的提問點燃學生智慧的火花,引導學生感悟,讓字里行間的情理意趣打動學生。課前讀懂文本是精心設計問題的前提,提出的問題必須目標明確,緊扣教學重難點,直入要點。鉆研教材一定要掌握教材的系統(tǒng)性,重難點透徹掌握,融會貫通,還要站在學生的角度去體會感受,才能提出游刃有余的問題,引導學生思考。同時要讓學生多讀,仔細品味揣摩,理解內(nèi)容,體悟情感,真正與文體對話。如竇桂梅在教學《晏子使楚》一文時,楚王讓人關城門,讓晏子從城門旁邊的一個洞進去時,出示補充資料《胯下受辱》,提問:“那么,晏子的‘看了看’與韓信的‘看了看’有什么不同,從晏子的看了看,你看到了晏子的什么呢?”這一問題的提出,一語激起千層浪。學生會仔細品讀,并激起了學生探究的興趣,學生的思維活躍了,積極性被調(diào)動起來,這一提問點燃了學生智慧的火化。

二、問題要有啟發(fā)性,有思考價值,有容量

有啟發(fā)性和思考價值的問題能引導學生主動去探索,誘發(fā)學生展開思維的翅膀,能讓學生獨立思考,質(zhì)疑問難,使學生注意力處于高度集中的狀態(tài),或獨立思考、或相互討論,或質(zhì)疑思考,使課堂動中有靜、靜中有動,達到非說不可的境地。學生勇于發(fā)表自己的獨立見解,積極參與教學活動,突出了主體地位。提問力戒“是不是”的問法。有容量的問題能使學生圍繞教師的提問,在廣闊的思維空間里馳騁,多角度、多渠道體驗感悟。如教學《唯一聽眾》一課,文中三次出現(xiàn)“平靜地望著我”,在此處教師可將問題設計為:從老人眼里第一次讀出了老人對我的 ,第二次讀出了老人對我的 ,第三次讀出了老人對我的 。這樣的問題,啟發(fā)了學生探究的積極性和創(chuàng)新思維。學生積極思考,探求答案,提高了學生對課文主題的理解。又如,教學《草船借箭》時,教師提出四個遞進式的問題:為什么借?怎么借?結果如何?通過借箭說明周瑜與諸葛亮是怎樣的人?一石激起千層浪,學生思維被調(diào)動,會主動積極去閱讀、思考、探究,最終達到了學生與文本的對話。

三、提問要有創(chuàng)新性、開放性,新奇蘊疑

教師要轉變提問的內(nèi)容、方式、角度,提出的問題要聯(lián)系課文內(nèi)容,又不拘泥于課文內(nèi)容,使學生在理解課文內(nèi)容中創(chuàng)造性運用語言,力求滿足學生求異思維,能激起學生強烈的求知欲和濃厚的興趣,開拓學生思維,使課堂充滿生機和活力。提問的目的是點燃學生思維火花,拓展學生思維空間,調(diào)動學生的生活、知識、情感的積累,在文本解讀中對語言意義的理解、語言情感的感悟。如教學《小松鼠找花生》時,教師問:“花生真的被摘走了嗎?”這樣的問題聯(lián)系了課文,又不拘于課文內(nèi)容,學生要在理解課文的基礎上,創(chuàng)造性地運用語言才能完成。如《春雨的色彩》一課提出問題:“春雨到底是什么顏色?”這樣的設計極靈活,能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又能促進學生自主探究。如教學《落花生》一課為研究文章的結構,提問:“課文由三幅有背景、有人物形象的畫組成,是哪三幅?”這樣的問題既新奇、靈活,又轉變了提問的內(nèi)容、方式和角度,出乎意料,啟發(fā)了學生質(zhì)疑,激發(fā)了學習興趣。又如,教學《坐井觀天》一課結束時,教師提出:“青蛙如果真的跳出井口,它會看到什么?會說什么?”這種別開生面的提問,使學生產(chǎn)生強烈的探究興趣,開啟了學生思維的大門。

四、要關注學生的最近發(fā)展區(qū),符合學生的已有認知水平,難易適度

課堂提問要充分考慮學生已有認知水平,不能過高估計學生能力,要化難為易,克服啟而不發(fā)的狀況。教師可先問一些比較簡單的問題,讓學生先嘗到解決問題的一些樂趣,然后再增加難度。如教學《晏子使楚》一文時,教師可在學生認真研讀文本后提出:“晏子與楚王的三次對話妙在哪里?這樣既考慮了學生已有的認知水平,又聯(lián)系了學生對晏子凜然正氣、愛國情懷和他高超的語言藝術的理解,促進學生與文本進一步產(chǎn)生對話,促進課堂的有效生成。又如教學《將相和》一課時,提出三個問題:(1)課文講了哪三個小故事?(2)給三個小故事加上小標題,并說說主要內(nèi)容?(3)說說這三個小故事之間有什么關系?這樣的問題,在文本的解讀中產(chǎn)生學生與文本對話之效,環(huán)環(huán)相扣,層層遞進,化難為易,深題淺問,使學生都跳一跳摘到“果子”,躍進思維的最近發(fā)展區(qū);使學生對藺相如勇敢機智、不畏的斗爭精神和以國家利益為重,顧大局、識大體的可貴品質(zhì)和政治遠見及廉頗勇于改過的精神的理解更加全面準確,對文本的思路也有了清晰的把握。

第8篇:落花生教學反思范文

【關鍵詞】小學語文法制

法制教育是學校德育工作的一項重要內(nèi)容,而小學語文教學在完成德育任務方面則具有得天獨厚的條件。“言之無為,行而不遠”,“道非文不著,文非道不生”,自古以來我們的語文教育就有“文道統(tǒng)一”和“文以明道”的基本傳統(tǒng)和基本原則。在語文教學中,我們可以憑借學科特點,通過多種途徑進行法制教育和德育滲透。

一、找準切合點,課堂教學主滲透

小學語文教材中的德育滲透內(nèi)容很多,如《彩色的翅膀》、《八角樓上》等側重于愛祖國、愛社會主義;《幸福是什么》、《落花生》等側重于滲透世界觀、人生觀教育……在教學中,我們要善于結合實際既深刻挖掘德育內(nèi)容,又巧妙設計滲透方法,把遵紀守法教育滲透其中,使學生在接受知識的同時,潛移默化地接受教育,以達到二者的自然融合。比如在教學《我的戰(zhàn)友》時,我們可以抓住“烈火在他的身上燒了半個鐘頭才漸漸熄滅。這個偉大的戰(zhàn)士,直到最后的一息,也沒有挪動一寸地方,沒有發(fā)出一聲”中的“一寸”、“一聲”這兩個關鍵詞,讓學生理解烈火燒身時,即使發(fā)出“一聲小小的,一點小小的挪動”也是無可厚非的,但沒有這樣做。引導學生理解為了戰(zhàn)友的生命安全,為了整個戰(zhàn)斗的勝利而獻出寶貴生命的自我犧牲精神和集體主義精神。教學進行到這里,可以說已經(jīng)基本完成了課文的德育目標。但我們還可以通過進一步的深入挖掘,找出對學生進行遵紀守法教育的滲透點。我讓學生設身處地想一想:當時他為什么沒有那么做?如果這樣做了會有什么樣的結果?接著引導學生通過進一步閱讀課文明白:咳嗽一聲或動一下腿都可能被敵人發(fā)覺,那么“我們整個班,身后的整個潛伏部隊都會受到重大的損失,這一次作戰(zhàn)計劃就會全部落空”,從而提出每一個小小的疏忽都能帶來嚴重的后果這個淺顯卻又深奧的道理,引導學生聯(lián)系實際進行論證。這樣通過引申拓展,引導學生什么情況下應該怎么做,什么情況下不應該怎么做,什么情況下不能怎么做,對學生進行了遵紀守法教育和日常行為規(guī)范教育。

二、在綜合實踐中模擬,形成法制道德

利用語文綜合性學習,開展豐富多彩的語文活動,是語文教學的重要特色?!墩Z文新課程標準》指出:“語文綜合性學習可以加強語文課程與其他課程以及與生活的聯(lián)系,促進學生語文素養(yǎng)的整體推進和協(xié)調(diào)發(fā)展?!币虼?,開展綜合性學習自然也為學生創(chuàng)設法制氛圍的絕佳途徑。教學中,我積極縮短教學與生活的距離,將學生的感性認識和理性認識統(tǒng)一起來,主動拓展教學空間,開展豐富多彩的課外活動,引導學生在社會實踐過程中得到情感的體驗,從而巧妙地滲透品德教育、法制教育。

三、在習作活動中關注

規(guī)范法制行為習作是學習語文的最高層次。它既是個體對生活現(xiàn)象的深切感受,也是個體對生活實踐的獨特體驗。在習作教學中引入法制事件,誘發(fā)學生思考、分析、反思、討論。如中央電視臺的《今日說法》《道德觀察》《法治在線》《大家看法》等欄目深受觀眾的喜愛,原因不僅是由于它們在選題貼近百姓生活,普及法律常識,而且還得益于每一期都有一個好標題。利用這些媒體資源可以向學生傳授相關知識,提高習作水平,更重要的是能夠以這些特殊的案例,引發(fā)學生的思考,表達自己的看法,規(guī)范自己的行為。在小語習作中,有很多內(nèi)容要求學生關注生活,從現(xiàn)實生活中取材,這就要求教師在指導學生習作時引導學生進行綜合實踐調(diào)查,搜集相關資料,善于用法律標準來明辨是非。在習作中,我還利用寫Et記這一滲透法制教育的重要渠道。學生在寫日記時說的是真話和心里話,這便起到了使人求真的作用。同時,寫日記能規(guī)勸自己上進、自省,勸別人改過。讓學生聯(lián)系生活中不文明、不規(guī)范行為,乃至違法犯罪現(xiàn)象,通過日記這個載體進行內(nèi)心的真實表露,接受深刻的教育。同時教師通過批閱,對學生進行面對面的心理健康指導,針對性地進行日常行為規(guī)范教育和法制教育。

四、在作文教學中引進法制事件,規(guī)范法制行為

習作是學習語文的最高層次,它既是個體對生活現(xiàn)象的深切感受,也是個體對生活實踐的獨特體驗。在習作教學中引入法制事件,誘發(fā)學生思考、分析、比較、反思、議論、總結,不僅可以深化學生的思想認識,提高學生的習作水平,而且還可以規(guī)范學生的法制行為?,F(xiàn)實是活生生的教材,引導學生關注時事,討論分析,明辨是非,做到遵紀守法。新聞上連續(xù)報道建筑大橋坍塌事故,血淋淋的場景令人觸目驚心,遺憾的并且都是國家一流的工程,一流的建筑公司。由于有關建設部門投機取巧,偷工減料,造成質(zhì)量上的嚴重不合格,給國家和人民帶來利益帶來嚴重的損失,責任者往往牟取暴利,以僥幸的心理免于災難。偷稅漏稅,結果咎由自取,走上了犯罪的不歸路。通過一系列的事件,教育學生一定清正廉潔,廉潔奉公,對國家和人民負責,避免悲劇重演,一定要務實求真,真抓實干,從而保證國家建設的質(zhì)量性和技術性。

當然,在語文教學中滲透法制教育要堅持適合、適時、適度、自然的原則,點到為止,決不能任意發(fā)揮,把語文課上成法制課,否則,將會事與愿違,得不償失。我們應積極發(fā)現(xiàn)并巧妙運用教材中或隱或現(xiàn)的合適的法制教育因素,努力實現(xiàn)錦上添花的教育效果。

參考文獻

第9篇:落花生教學反思范文

關鍵詞:小學語文 道德教育 語文素養(yǎng)

新的課程標準把德育教育放在十分重要的地位。新課標指出要“根據(jù)語文的學科特點,對學生進行學習目的教育,愛祖國,愛社會主義,愛科學的教育,辯證唯物主義觀點的啟蒙教育。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和獨立思考、克服困難的精神?!蔽覀円囵B(yǎng)學生的愛國主義、集體主義精神,樹立社會主義民主法制意識,并逐步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具有社會主義責任感,努力為人民服務,使學生成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一代新人。這些要求充分說明了德育教育在我們教育教學過程中占有重要地位,作為基礎學科的語文也必須重視德育教育。

小學語文教學,不只是傳授知識,培養(yǎng)能力和發(fā)展智力,還要體現(xiàn)社會主義教育的性質(zhì),體現(xiàn)素質(zhì)教育的目的。那么如何寓德育于教學之中呢?

一、有機結合,教書育人

語文學科的重要特點是語言文字訓練和思想教育的辯證。這就充分表明了小學語文教學在教書育人工作中的地位和作用。也就是說,我們應當把在閱讀中進行思想教育放在提高民族素質(zhì)的高度來認識。我們的語文老師必須堅定這樣的認識。語文文字的訓練和思想教育的關系是密不可分的。二者應有機結合,相輔相成。因此,語文教師要善于引導學生去仔細地觀察,細心地認識社會,去尋找美,歌頌美,弘揚美,懂得什么是真善美,什么是假惡丑,增強認識問題,識別事物的能力,由穩(wěn)中有降到行,知行統(tǒng)一,達到教書育人的目的。比如學習了《落花生》一文,學生懂得了做人不僅要做到外表美,而更重要的是心靈美。在此基礎上,引導學生去觀察自己周圍的人和事,去尋找心靈善的人,并寫成文章謳歌美。讓學生既深入生活錘煉了語言,又豐富了情感鍛煉了思想。另外,還可結合教材的內(nèi)容,結合學生真實的思想實際開展有關的課外活動,不斷地陶冶學生的情操,以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習慣和道德行為。

二、在識字寫字教學過程中滲透德育

識字寫字教學是小學語文教學的基本環(huán)節(jié)。小學階段,學生要認識2500個左右的常用漢字,教師在識字寫字教學過程中可以結合美學原則,滲透德育。小學語文新課程改革后教材中出現(xiàn)了大量的生字,特別是低年級。加之現(xiàn)在電腦在學習生活中的重要作用日益突出,因此在學生中常有寫不寫漢字無所謂的情緒流露出來。并且學生的字跡也越來越變得潦草。新課標要求我們培養(yǎng)學生熱愛祖國的語言文字的情感。那么在寫字教學中滲透德育就是一個值得思考的問題。例如,在教學《飛向月球》中“膏”這個字時,教師故意把“膏”字上半部寫高大些,而將下半部的“月”寫扁小些,看上去給人一種“月”身上背負了“高”大之物,有不堪重負之感。再讓學生跟寫的規(guī)范的“膏”相比較,看兩種寫法有什么不同,哪種寫法好看。通過一番比較學生便能得出:上下結構的字,為了緊湊,寫時要盡量“上緊下松”些。教師對學生的觀察所得加以肯定,并及時加以點撥:字也有高矮強弱之分,它們也要創(chuàng)建和諧社會,兩個字組成一個新字,它們不爭不吵,互相謙讓,互相協(xié)作,為了適應新環(huán)境,其中某些筆畫還主動發(fā)生了變化。由于它們識大體,顧大局,很順利地就組建成一個和諧而美好的新家庭。就這樣,教者通過引導學生觀察、具體分析字型、同做人處事之間的聯(lián)系,將識字、寫字教學同育人結合起來,讓學生在輕松愉快的學習過程中掌握字的結構,明白做人的道理,受到團結友愛、謙讓互助、集體主義等方面的教育。

三、在挖掘教材內(nèi)容中滲透德育

教師在備課時應充分了解教材中的德育因素,按照課文的實際內(nèi)容和本班學生的實際情況制訂出相應的德育計劃,設計出適宜的施教方法。

(一)把握中心,提高道德認識

要提高學生某一道德素質(zhì),應該準確理解和把握教材的中心思想和道德認識。如《兩只小獅子》,用對比的手法講了一只勤奮的小獅子刻苦鍛煉掌握本領,另一只小獅子怕吃“苦頭”,想依賴父母、依仗父母的權勢生活。聯(lián)系實際:現(xiàn)在獨生子缺乏“獨立生活的能力”,有的小朋友應當自己做的事,如:穿衣、吃飯、整理書包等都還要父母代辦。在講課時,引導學生向勤奮的小獅子學習,從小嚴格要求自己,刻苦地鍛煉自己,培養(yǎng)獨立生活的能力。重點理解獅子媽媽說的話:自己學會生活的本領,才能成為真正的獅子!讓學生明白“真正的獅子”應該具備自己獨立生活的能力。只有很好地把握課文的思想內(nèi)涵,在教學中才能有意識地對學生進行思想品德教育。

(二)借助教材,訓練道德行為

思想品德只有在實踐鍛煉中才能逐步形成與發(fā)展,如果光局限于理解好課文內(nèi)容還是不夠的。如《小白兔和小灰兔》一課,講的是小白兔和小灰兔幫老山羊收白菜。小白兔收下老山羊一包菜籽回家自己種白菜。小灰兔收下老山羊的白菜回家不干活,餓了吃送的白菜。小白兔對小灰兔說:“只有自己種,才有吃不完的菜。”這句話含意深刻,意思是說:“只有靠勞動才能創(chuàng)造無窮無盡的財富”。讓學生學完課文后明白:只有熱愛勞動,靠自己才能生活得好。一年級的小學生,依賴性較強,勞動能力也較差,通過以上教學內(nèi)容的理解,根據(jù)兒童的年齡特點和現(xiàn)存的問題,教師提出一些相應的具體勞動實踐要求。如在校做好值日生、大掃除,在家利用雙休日自己收拾房間,打掃衛(wèi)生等,使學生的思想道德水平得到不斷提高。

總之,在小學語文的教學中,教師只要做有心人,不斷的提高自身的修養(yǎng),研究學生思想品德狀況,抓好德育滲透點,明確內(nèi)容,根據(jù)學生心理特點找好的方法,就能在培養(yǎng)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的同時提高學生的思想品德水平。

參考文獻:

[1]孫進秋.語文教學中的德育滲透[D].東北師范大學,2008.

[2]戴昌貴.淺議小學語文教學中滲透德育的途徑[J].成功(教育),2008,(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