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教育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医学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经济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金融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管理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科技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工业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SCI杂志
中科院1区 中科院2区 中科院3区 中科院4区
全部期刊
公務員期刊網(wǎng) 精選范文 三國演義閱讀體會范文

三國演義閱讀體會精選(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三國演義閱讀體會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三國演義閱讀體會

第1篇:三國演義閱讀體會范文

【關鍵詞】《三國》;語文教師

【中圖分類號】G622 【文獻標識碼】A

“老不看《三國》,少不看《水滸》”, 這句俗話流傳甚廣,但究竟是何含義,民間流傳的說法頗多。有種說法,是因為三國時代的權謀相爭鉤心斗角,對于一個歷經(jīng)人間酸甜苦辣、風風雨雨的老者來說會增添過多的利益比較,而減少其作為老者的豁達恬淡。還有一種說法,《三國演義》里有太多的人生滄桑和人生感嘆在里面,老者讀了《三國演義》回首往事,同自己的人生閱歷相比較,難免會心潮澎湃,不能自抑。從“老不看《三國》”發(fā)起話題,少讀《三國》好像沒有什么歧義。《三國演義》是我國四大古典文學名著之一,被譽為“四大才子書之首”。該書以忠義謀略取勝,也是對歷史經(jīng)驗的深刻總結。書中的故事情節(jié)起伏跌宕,很容易吸引青少年閱讀。書中的許多經(jīng)典故事和人物早就婦孺皆知,成為包括學生在內的平民百姓所津津樂道的話題。

作為一名語文教師,我平時最喜歡閱讀的名著是《三國演義》,因為《三國演義》帶給我太多的人生智慧,給予我很多的人生思考。從兒時的小兒書到小學階段的拼音本,再到成年時的原著,記不清讀了多少遍仍然覺得不過癮,總想著還要再讀一遍,而每一次閱讀都會帶給我新的收獲,產(chǎn)生新的喜悅。激動之余,我忍不住把這本書推薦給了我的學生,讓他們也分享一下閱讀《三國演義》帶來的樂趣。

少讀《三國》,可以讓學生從書上大量的文言句式中體會文言文的奧妙,有利于增強學生掌握文言文的能力,為以后的學習打下扎實的基礎。某學生用文言文寫就的高考作文《赤兔之死》獲得滿分,就是最好的例證。同時,從“致亂之由”到“分久必合”的敘述中加深學生對我國古代歷史特別是三國歷史的了解,從而有利于學生樹立正確的歷史觀。再則,書中人物的塑造很有特點,文章結構巧妙,敘述詳略得當、語言簡練,是學生寫作時借鑒的文學寶庫。如對典型人物的描寫中,作為奸雄代表的曹操、義薄云天的關羽和智慧化身的諸葛亮等,個個栩栩如生,使學生很容易學會抓人物特點刻畫人物的寫作方法,進而克服怕寫作文的心理,為提高學生的寫作水平奠定扎實的基礎。另外,從書上對一些典型事件的描述中,如關羽刮骨療傷、曹操困境大笑等,增強學生克服困難、面對挫折的心理承受能力;從劉備三顧茅廬、曹操的禮遇關羽中認識到人才的重要性,增強學生學習文化知識的信心和動力;從關羽的過五關,斬六將,千里尋兄,到趙云舍命救阿斗的忠義中,學習古人的忠義良善;從“徐庶進曹營一言不發(fā)”中,學習“信”是一個人的立身之本;從劉備的三讓徐州和“舉大事者必以人為本,今人歸我,奈何棄之”的言行中,學習劉備的仁義;更重要的是,我們可以通過指導學生對《三國演義》的學習,能夠讓學生從這部哺育中華文明的精品中,汲取精髓,陶冶情操,增強愛國情感,激發(fā)民族自豪感。

指導學生閱讀《三國演義》千萬急不得,要根據(jù)學生的年齡和身心特點,循序漸進地進行。我在閱讀實踐中采取了七步指導,由淺入深、分層推進的策略,使學生盡早地系統(tǒng)地了解這部古典名著,受益匪淺。

一、介紹《三國演義》人物少兒故事

選擇學生熟悉的重要人物故事特別是書中介紹的少年兒童故事,通過老師生動地講解,使學生了解書中主要人物的故事。如劉備小時候桑樹下立志、曹操詐倒于地欺騙父親,還有孫亮嘗蜜、曹沖稱象以及孔融之子覆巢說、諸葛子瑜之驢說、鐘會汗不敢出說等,這些都是學生喜歡聽的智慧小故事。

二、介紹典型事件

具有重要意義的典型事件在《三國演義》中比比皆是。如桃園結義、走麥城、赤壁之戰(zhàn)、官渡之戰(zhàn)等,這些典型的事件,學生在生活中或多或少都有所耳聞,教師有選擇地給學生講解,學生興趣倍增。

三、觀看《三國演義》影視

指導學生通過影視媒介直觀形象了解《三國演義》內容。這對學生系統(tǒng)了解《三國演義》大有裨益,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同時還可以組織學生開展影評活動,最大限度地調動學生閱讀《三國演義》的積極性。

四、從激發(fā)學生閱讀興趣入手

閱讀淺易的《三國演義》圖書,包括拼音注解的版本和一些連環(huán)畫冊,使學生初步系統(tǒng)地了解《三國演義》的內容,激發(fā)學生閱讀的興趣。

五、與語文教材相結合

教師可以結合語文課本,選讀《三國演義》原著中的一些章節(jié),引領學生學習《三國》片段,為學生解決閱讀中的疑惑,進而激發(fā)學生學習的興趣。如中涓、婦寺等詞,小學生并不知道指的就是太監(jiān)。

六、指導學生借助工具書系統(tǒng)學習原著

一開始的閱讀或許有點囫圇吞棗不求甚解的感覺,對書中有許多生僻的字詞、難以理解的典故,可以粗略帶過。但系統(tǒng)學習階段教師要及時指導,指導學生有效利用工具書學習,使學生學有所得。

七、組織閱讀沙龍

第2篇:三國演義閱讀體會范文

關鍵詞:朕;we;I

中圖分類號:H05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5312(2012)21-0109-01

一、《三國演義》及其翻譯

《三國演義》是中國歷史文化長河中一部偉大的經(jīng)典著作,對中華文明的發(fā)展產(chǎn)生了深遠的影響。迄今為止它已經(jīng)被翻譯成多種語言,成為東西方文化交流的重要橋梁。在我國流行的《三國演義》英譯本主要有四種,現(xiàn)在最流行、影響最深刻的要數(shù)羅慕士(Moss Roberts)翻譯的Three Kingdoms, 該書1991年在英國出版,1995年由外語文學社出版。羅慕士堅持不懈努力了十多年的時間,他的版本在西方引起了極大的興趣,評論界普遍認為他翻譯的版本最為全面,推陳出新。下文將重點討論Three Kingdoms中“朕”的翻譯特點。

二、“朕”的翻譯

我國最早的一部解釋詞義的專著《爾雅·釋詁》說;“朕,身也?!痹谇爻郧埃半蕖笨梢杂脕碇复f話人自己,不分尊卑貴賤。但是,秦始皇嬴政統(tǒng)一天下后,他規(guī)定:“天子自稱曰朕?!弊源耍半蕖敝荒苡苫实凼褂?,以此來彰顯其力量和權勢。

《三國演義》中先后出現(xiàn)十多位皇帝,像劉備、漢獻帝、曹丕等等。因此“朕”出現(xiàn)多達170次,都是皇帝用來指代自己的稱呼?!半蕖笨梢杂米鞫ㄕZ、主語和賓語。翻譯這篇文學著作時,羅慕士注意到了這個特殊的文化現(xiàn)象,并且適當?shù)貙Α半蕖边M行翻譯,使西方讀者能充分理解欣賞當時的社會背景。

在英語中,帝王、王后或者教皇等常用we, our 和us等復數(shù)第一人稱代詞來稱呼自己,表明莊嚴和偉大。語言學家何自然認為說話人能夠使用第一人稱復數(shù)來表示權威。以下是維多利亞女皇所說的話:

1、We are not interested in the possibilities of defeat. 我對失敗的可能性不感興趣。

2、We are not amused. 我不感興趣。

因此,在對“朕”的翻譯過程中,羅慕士采用了動態(tài)對等的翻譯方法,而不是簡單根據(jù)形式進行翻譯。以下是一些具體實例:

1、朕意已決,無得再諫。(Luo Guanzhong, p.1976)

We are resolved. Let there be no further opposition.

2、炎曰:“此是朕意,華但與朕同耳,何必爭辯!” (Luo Guanzhong, p.2898)

“It is our view as well. Zhang Hua is merely agreeing with us. Is this debate necessary?”

在這兩段話中,皇帝用“朕”顯示其尊貴的地位和無上的威嚴。羅慕士相應地用we來顯示皇帝的威嚴和地位。

在Three Kingdoms 里面, “朕”也翻譯成I, me 或者my。羅慕士使用這種方法來顯示皇帝屈尊降貴、平易近人。例如:

1、獻帝泣曰:“朕被二賊欺凌久矣!(Luo Guanzhong, p.292)

How long those two traitors have mistreated me!

在這個句子中漢獻帝在和大臣商量如何才能改變他受到曹操欺凌的狀況。因此羅慕士用me來表示謙恭,使自己更加平易近人。

2、汝兄弟篡位,令百官相逼,朕故不出。(Luo Guanzhong, p.1948)

Your brother, who intends to usurp my throne, has instructed the officials to coerce me. That is why I will not go.

這是漢獻帝和曹操的一段對話,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漢獻帝頗為無奈。羅慕士體會其背后的用意,用I來翻譯“朕”,使西方讀者能更深刻的體會漢獻帝受制于人的無奈。但是在翻譯過程中,羅慕士用coerce(強迫,迫使)這個正式詞語來顯示其地位和威嚴。

三、結語

《三國演義》里第一人稱代詞“朕”體現(xiàn)了中國的文化內涵,因此羅慕士在翻譯過程中不僅僅形式上采用了對等的I, me, mine, 而且結合上下文,適當?shù)姆g出we, us 和our, 使讀者能夠更深刻地理解語言環(huán)境和背景,從而激發(fā)了讀者的興趣。

參考文獻:

第3篇:三國演義閱讀體會范文

《三國演義》是世界十大名著之一,這是一個英雄輩出的時代,一段蕩氣回腸的歷史,是孩子成長必讀的書。書中一個個性格鮮明的人物形象,一出出驚心動魄的生死角逐,都讓人回味無窮。下面是小編整理的關于學生觀看三國演義讀書筆記,歡迎閱讀!

學生觀看三國演義讀書筆記1經(jīng)典名著《三國演義》是我國第一部長篇章回體歷史演義小說,也是我國四大古典名著之一。作者羅貫中在書中敘述了東漢末年群雄割據(jù)混戰(zhàn),魏、蜀、吳三國之間互相爭斗以及司馬炎一統(tǒng)三國,建立晉朝的歷史故事。在介紹漢末這一時代的歷史巨變的同時,作者也為我們塑造了一批栩栩如生、叱咤風云的英雄人物。

如有勇無謀、反復無常的"三國第一猛將"呂布,忠肝義膽而又侍勇自矜的"義絕"關羽,粗獷暴躁而又能敵萬人的虎將張飛,忠心耿耿而又足智多謀的"忠絕"諸葛亮以及智勇雙全、忠心為主的勇將趙云等等,其中讓我印象最為深刻的便是關羽。

關羽的身上具有著忠、義、勇等三種優(yōu)秀的精神品質,讓我對他十分欽佩。故事前期,劉、關、張立根不穩(wěn),頻繁投奔各地勢力,所得領地亦幾得幾失。在徐州失散后,關羽被迫留在曹營,曹操對其三日小宴、五日大宴,又送其錦緞金銀、戰(zhàn)袍髯囊及赤兔馬等,想要收買他,為己所用。但關羽絲毫不為所動,始終心念劉備,想著昔日與劉備同發(fā)的共興漢室的誓言,而早在張遼勸降他之時,他便已與曹操約定"但知皇叔信息,雖遠必往".其忠劉忠漢之心由此可見。

關羽受曹操深恩厚惠,雖然因忠劉而沒有留下來為曹操效力,但是對于曹操的大恩,他始終銘記在心,以致在后來的赤壁大戰(zhàn)之中,于華容道違背軍令狀放走落敗的曹操。x其義薄云天之精神由此可見。

而《三國演義》之中關于關羽之勇早在討伐董卓之時便有所體現(xiàn)。在敵將華雄擊敗討伐聯(lián)軍數(shù)將的情況下,關羽奮然請求出戰(zhàn),迎戰(zhàn)前曹操為其斟酒壯行,而關羽未飲,道是凱旋再飲。當他擊敗華雄歸來時,壯行之酒依然溫熱。其藝勇技高由此可見。然而在《三國演義》之中關羽之勇不僅僅體現(xiàn)在這一情節(jié)之上。如"過五關斬六將"、"千里走單騎"等故事情節(jié)均生動地表現(xiàn)出了關羽之勇。

感悟到了《三國演義》之中關羽的以上優(yōu)秀品質,我認為:在二十一世紀的今天,在學習、生活之上,個人都應該向關羽學習。學習其忠,忠于祖國、忠于人民;學習其義,處事講求道理,講求法律,合乎正義;學習其勇,在學習上,面對困難,能夠迎難直上,不為所懼。

學生觀看三國演義讀書筆記2“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弊x完一本厚厚的《三國演義》,我才真正體會到了“天下之勢,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它是一個歷史人物的舞臺,把重多人物刻畫地淋漓盡致,使我不得掩卷長思.....

先來談談曹操,大多數(shù)人認為他很奸詐,也有人總結了一句話:“亂世之奸雄,治世之能臣?!彼皰短熳右粤钪T侯”體現(xiàn)了他做事周到的特點?!皩幬邑撎煜氯?,莫使天下人負我”是曹操的人生哲學。但曹操也有優(yōu)秀的一面,他求賢若渴,看重人才,無貴賤之分,打破了當時書香門第、貴族子弟才能做官的規(guī)矩。

與曹操相同的人物是劉備,在現(xiàn)在的社會上,人們都打趣的說劉備是“哭來的江山”,劉備膽小,當年他與曹操煮酒論英雄時,曹操說了這樣一句話:“今天下英雄,惟操與使君耳?!笨砂褎鋰槼隽艘簧砝浜?。劉備講仁義,愛戴百姓,他也很注重人才,使得關羽、張飛、趙云都在他帳下聽令。

“遙想公瑾當年,小喬初嫁了,雄姿英發(fā),羽扇綸今......”這就是著名的《念奴嬌.赤壁懷古》,再現(xiàn)了赤壁之戰(zhàn)的戰(zhàn)火紛飛,也為三國鼎立定下了基礎,立下了汗馬功勞,而曹操也差點在赤壁之戰(zhàn)中丟了性命。

一個國君要想建立一個好的帝國需要一個輔佐他的鞠躬盡瘁、死而后已的好大臣,這就是諸葛亮,劉備三顧茅廬請來了諸葛亮。事實也證明,諸葛亮不是一個草包,他一展英才,空城記、草船借箭充分驗證了這一點。而“五丈原前點四十九盞明燈,一心只為酬三顧”看出了諸葛亮的忠心耿耿。

光有“識”可不行,還需要有“膽”,就像趙云,幾乎百戰(zhàn)百勝,無戰(zhàn)不勝,他也稱“趙子龍”,他其時也為曹操效過力,但后來歸了劉。雖說一代天驕是成吉思汗,但子龍也可以做了。我們世紀少年應該具有諸葛亮的“識”,趙子龍的“膽”,這就是膽識?!度龂萘x》有三絕:義絕、奸絕、智絕。恰恰,關羽見證了義絕,曹操見證了奸絕,諸葛亮見證了智絕。讀了這本,《三國演義》,我獲益匪淺。

學生觀看三國演義讀書筆記3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是非成敗轉頭空。青山依舊在,幾度夕陽紅。

從我懂事開始,我接觸到的第一個三國人物就是諸葛亮。打小我就愛上這名字。應該是經(jīng)常聽哥哥們在討論他。游戲里,諸葛亮也被塑造成一個很強大很酷帥的角色。所以對《三國演義》產(chǎn)生向往之情。

爸爸也是三國迷,看出了我的心思。就給我買了本。我廢寢忘食地讀,每一次讀都對書中的靈魂人物諸葛亮有不同的理解。

文中第一次提到諸葛亮。是在徐庶口中提到的“臥龍鳳雛,得其一者得天下?!边@一句話,非常有利的烘托出諸葛亮的“強大”。

確實。草船借箭,借東風,三氣周瑜,智料華容道,巧擺八陣圖,罵死王朗,空城計,七星燈,以木偶退司馬懿,錦囊殺魏延。這些常人所辦不到的,卻被他做到了,無一不體現(xiàn)諸葛亮的“強大”。

但是諸葛亮的最強之處,莫過于他的鞠躬盡瘁,死而后已。在這方面任何人都顯得黯淡,諸葛亮為感先帝知遇之恩,二進《出師表》,出兵平南,七擒孟獲,滅族藤甲軍;不顧眾人反對,毅然揮師北上,圓先帝遺愿。不幸卒于中途,夙愿未了。一代英才就這樣消逝,真令人可惜可嘆。

當今社會又有誰能做到這一點呢。現(xiàn)在一些人為了一點利益,將公司的秘密賣給了他人。最后導致整個公司被同行擊垮,破產(chǎn)。而自己只能生活在無邊的悔恨中度過余生。現(xiàn)代,人能鞠躬盡瘁就已經(jīng)很不錯了,更不要說死而后己。我們應傳承諸葛亮這一優(yōu)秀的品質。

但是,我又看到了諸葛亮的過錯。諸葛亮錯誤的選擇了繼承人。為了實現(xiàn)先帝的遺愿,不顧一切,流出扽山,卻都失敗了。所以我們在做到鞠躬盡瘁死而后已的時候要考慮下,你這么做是不是真的好。

從前我是一個不守本分的壞學生。讀完這一本書互時,我顯得無地自容,羞愧的不知如何是好。所以我要痛改惡習,將優(yōu)良的品質繼承下去。

白發(fā)漁樵江渚上,慣看秋月春風,一壺濁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談中!

學生觀看三國演義讀書筆記4你讀過中國的四大名著之一《三國演義》嗎?它使人受益匪淺,正如此,我愛上了歷史。

早在東漢末年,因為漢靈帝的昏庸無能,許多想稱霸天下的大人物開始出現(xiàn)了,這場長達近百年的大戰(zhàn)拉開了帷幕。

作者羅貫中筆下的張飛是魯莽的,但張飛在我的心中他是一個很不錯的人。張飛為什么會這么魯莽呢?僅是因為他曾是一個屠夫?還是因為他沒有讀過書,沒有像諸葛亮那樣的書香氣?不,都不是。我認為他是為了劉備好,劉備長得那樣和善,這樣去和敵國談判,那敵國還不得得寸進尺嗎!一個人講究的是氣場!但有了張飛可不一樣了,張飛往后一站,敵國就會明白劉備有后盾,雖然劉備他自我沒有什么本事,但是他有兄弟呀!光是張飛的外貌就讓你敬畏三分,這樣的談判,你說還會欺人太甚嗎?

在這本書中,我最崇拜的人物就是諸葛亮。我想他的足智多謀足以讓每一個中國人欽佩。讀完《三國演義》整本書后,我至今還弄不懂諸葛亮為什么會明白還沒有發(fā)生的大事?他又不是神仙。這也許就是諸葛亮的神奇之處吧!他對每一個人的習慣、弱點、性格捉摸得一清二楚。哪一次劉備惹下的婁子不是諸葛亮來收拾?真就應給他頒一個大獎!

他不僅僅聰明過人,還有像海一樣的胸懷。對于張飛的刁難,他并沒有像小人一樣去計較、記恨,而是知輕重的把刁難放下,以大局為重,為劉備辛苦地打江山。

我很感謝作家羅貫中,因為是他寫的《三國演義》教會了我很多人生道理:交朋友就應向劉備學習,有顆“三顧茅廬”的真誠之心;對任何事情的態(tài)度就應向曹操學習,三思而后行;做人就應向魯肅學習,待人誠實……

以上便我對《三國演義》的見解和看法,有時間我們互相交流一下心得和體會。

學生觀看三國演義讀書筆記5讀了《三國演義》這本書,使我意味深長?!度龂萘x》是四大名著之一。這本書刻畫了200多個人物形象,把許多人物寫得淋漓盡致,比如說:劉備、關羽、曹操、諸葛亮等。這本書主要寫魏、蜀、吳三國之間發(fā)生的斗爭,這本書從東漢末年一向寫到晉朝那個時代。書中有幾個人物讓我對他們產(chǎn)生了很深的感受。

首先是劉備,從一開始的桃園三結義這個故事就讓我對劉備產(chǎn)生了很深的感受,他十分重情義,也很有愛心,也十分的顧全大局,就拿三顧茅廬這個故事來說,劉備為了統(tǒng)一亂世,三次才請到了諸葛亮,他的這種堅持不懈的精神讓我十分敬佩他。但劉備也有一個缺點,就是受到打擊不能控制自我,關羽、張飛被殺害后,他無法控制自我的情緒,不聽諸葛亮的話,必須要攻打吳國,導致失去了一員戰(zhàn)將,如果他當時聽從諸葛亮的話,就必須能聯(lián)吳抗曹。

然后是關羽,他一生獲得了許多的戰(zhàn)功,比如說:千里走單騎、過五關斬六將、華容道義釋曹操等等,他為了與劉備會合,便不遠千里來找劉備,斬顏良,誅文丑,結果魯莽的張飛以為他背叛了劉備,準備要殺他,然后又看見他跟敵方打仗,這才明白。于是關羽和張飛準備一齊去找劉備,最后最后與劉備會合,想象著那令人激動的場面,真為他們而高興!在書中描述關羽的一句話是:丹鳳眼、臥蠶眉、面如重棗,手拿青龍偃月刀,還有赤兔馬。這樣搭配,簡直是無人能敵!

最后是曹操,曹操是有名的政治家、軍事家、詩人。他在與劉備煮酒論英雄時說:當這天下,英雄只有你我二人,劉備嚇的把筷子掉在了地上,又裝作害怕打雷,這才蒙混過關。他在統(tǒng)一魏國時,能夠說是知己知彼,百戰(zhàn)百勝。他的策略,無不能夠統(tǒng)一天下。但曹操生性多疑,在赤壁大戰(zhàn)中,只是因為周瑜的一個小計策,而失去了蔡瑁、張允那么好的將軍,也導致了他們沒有好的水軍將領,也沒能識破龐統(tǒng)為他帶給的連環(huán)計,結果大敗而歸,全軍覆沒。最后讓司馬家一統(tǒng)了亂世。

第4篇:三國演義閱讀體會范文

羅貫中的《三國演義》被譽為中國古典四大名著之一,這個暑假,我們品讀了這本書,沉浸在了三國的世界中。讀完《三國演義》之后快來寫寫你的讀書感悟吧!小編在這里給大家?guī)怼度龂萘x》中學生讀書感悟2021范文5篇,但愿對你有借鑒作用!

《三國演義》中學生讀書感悟1在中國五千年的歷史長河中,涌現(xiàn)出了第一本長篇章回體歷史演義小說——《三國演義》?!度龂萘x》是中國古代四大名著之一,它講述了從東漢末年到晉朝統(tǒng)一之間發(fā)生的故事。這本書塑造了近200個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有神機妙算的諸葛亮、智勇雙全的曹操、忠誠勇猛的關羽、武技超強的趙云等。當然,里面的故事也是十分有內涵。

其中,我印象最深的故事便是華佗為關羽刮骨療傷了。關羽起兵攻打樊城,想拿下樊城,嚇退敵人。不料剛抵達樊城門下,右臂上就中了一支毒箭。華佗聽說關羽中箭,特意趕來為關羽療傷。華佗看了關羽的病情,說要馬上刮骨療傷,但擔心關羽害怕。關羽卻說:“我視死如歸,沒什么好怕的!”說完便喝了幾杯酒,開始下起棋來,讓華佗開始刮骨療傷。華佗用刀割開他的胳膊,刮骨頭上的毒。但關羽繼續(xù)鎮(zhèn)定自若的下棋,好像刮骨這種鉆心的痛不是發(fā)生在他身上,并沒有露出痛苦的表情,華佗看了,很佩服他。我看了這個故事,也很敬佩關羽的勇敢、堅強、鎮(zhèn)定。

想起來幾年前的一個下午,我去牙科醫(yī)院拔牙齒。那時的我,十分不愿意,害怕痛,在醫(yī)院里哇哇大哭。媽媽不停地安慰我、勸我,可我就是不肯,害怕醫(yī)生把鉗子放到我嘴巴里。媽媽連拖帶拉才讓我進了診室。進了診室,醫(yī)生要給我打麻藥,我又緊張又害怕,又哭又喊,關羽那時連麻藥都沒有,可我就連有麻藥都害怕得不得了,整個身體都在拒絕?,F(xiàn)在想想,真覺得自己太不勇敢、太不堅強,有點膽小懦弱了。

我以后一定要改變自己,學習關羽鎮(zhèn)定自若、堅強勇敢的精神與性格,坦然、堅強地面對困難,不要懼怕。同時,我們要取長補短,讓自己變成更優(yōu)秀的新時代少先隊員。不學“以善小而不為,以惡小而為之”的僥幸心理,只學寬厚仁義的品質;不學關羽的驕傲大意,只學關羽的勇敢頑強。在這21世紀的新時代,我們要更加努力,學習英雄精神,爭當新時代的優(yōu)秀好少年!

《三國演義》中學生讀書感悟2最近,我讀了羅貫中的《三國演義》,它是中國第一部長篇章回體小說,是歷史演義小說的開山之作。該書描寫了自東漢末年至西晉以曹操、劉備、孫權為首的三個軍事集團政治和軍事斗爭的故事。其中,令我印象深刻的是“挾天子以令諸侯”的一代梟雄曹操。

說到曹操,大家一定會不由自主地想到“奸詐”、“卑鄙”等這些代名詞。可不是嗎?記得書中描述當年曹操與陳宮一起出逃時,住在呂伯奢家中,聽到磨刀之聲,心起疑心,便拔劍而入殺掉呂家8口人,卻發(fā)現(xiàn)只是要殺豬款待他;為絕后患,又將沽酒還家的呂伯奢滅口,甚至說出了“寧教我負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負我”這樣無恥的話。

然而,縱觀歷史長河,我認為曹操有更多積極正面的形象。

雖然曹操在戰(zhàn)場上的機謀常常騙人騙得團團轉,讓人找不著西摸不著北,而且心狠手辣,可是,這曹操也不是都是如此。

在董卓執(zhí)政期間,是曹操上演了一場“謀董賊孟德獻刀”的好戲;在曹操的馬踩壞麥地時,是他割發(fā)代首;在臨終之時,是曹操讓諸妾勤習女工、多造絲縷;也是他,為漢室統(tǒng)一了北方,恢復經(jīng)濟生產(chǎn)和社會秩序。同時,他也是一個杰出的政治家、軍事家、文學家和書法家。

曹操尚禮重法、治軍嚴整、愛惜將才,唯才是舉、廉潔自律。不像劉備,不會文,武也不是很好,全部靠部下出謀劃策、沖鋒陷陣,曹操從小就表現(xiàn)出對武藝的愛好和才能,他博覽群書,尤其喜歡兵法。這使得他后來在戰(zhàn)場上總能想出一個個聰明的謀略,讓對手不明不白地就中了他設下的圈套,成為甕中鱉,任他宰割。有名的“官渡之戰(zhàn)”曹操“以少勝多,以弱勝強”,成為了中國歷史上的著名戰(zhàn)例。曹操他先后下了三次“求賢令”,選拔和任用一些有才能的人,打破漢時期選拔官吏的“被選人既要有仁義孝悌等封建道德品質,又要有高貴的家世出身”的規(guī)則。他選用官員要“明達法理”,能行法治。曹操還提倡廉潔。他在開源的同時,也非常注重節(jié)流,他以身作則,“雅性節(jié)儉,不好華麗,后宮衣不錦繡,侍御履不二采,帷帳屏風,壞則補納,茵蓐取暖,無有緣飾”。他還提倡薄葬。死時,他留下遺囑:“天下尚未安定,未得遵古也。葬畢,皆服。其將兵屯戌者,皆不得離屯部。有司各率乃職。斂以時服,無藏金玉珍寶。”

曹操在文學書法上也很有造詣。不但會作詩、寫賦,著有《孫子略解》《孟德新書》《蒿里行》《苦寒行》《度關山》等,還創(chuàng)建了“建安文學”。他的書法因作品留傳較少,故而鮮為人知,但卻得人好評。《唐人書評》稱“操書如金華細落,遍地玲瓏,荊玉分輝,瑤若璀璨”。

曹操是一個梟雄,也是一個英雄。在書中、在作者的筆下,他是梟雄。拋開歷史政治的色彩,拋開“成則為王敗則為寇”的固思,他是一個英雄。他做到了他自己所說的“夫英雄者,胸懷大志、腹有良謀,有包藏宇宙之機、吞吐天下之志者也”。

《三國演義》中學生讀書感悟3“草船借箭,借東風,木牛流馬……鞠躬盡瘁,死而后已……”在民間流傳中,諸葛亮簡直就是智慧與忠誠的化身,但我通讀完《三國演義》,仔細分析后,我對諸葛亮有了新看法。

首先說忠誠:諸葛亮受劉備白帝城托孤,七擒孟獲,七出祁山,病死五丈原;終其一生,即便明知劉禪不是明君,仍全力扶持,因此被認為是忠誠的楷模。

但是,換個角度講,對于一個身處三國亂世的臣子來說,什么是最高的忠誠?應該是幫忙君主取得成功,也就是輔佐君主,將國家治理好;如果表現(xiàn)更為完美,應該是:結束戰(zhàn)亂,統(tǒng)一國家。

反過來看看諸葛亮他做了什么,劉備的規(guī)劃就是讓諸葛亮輔佐劉禪統(tǒng)一天下,成就霸業(yè);如果諸葛亮在統(tǒng)一天下之后沒有篡權,并幫助劉禪成為一位英主,把國家治理好,那就是真正的忠誠。

而諸葛亮呢?雖然沒有篡權,但他既沒有幫助劉禪統(tǒng)一天下;更沒有把劉禪培養(yǎng)成一代英主,反而讓劉禪出演了“樂不思蜀”的千古笑話。諸葛亮只是成就了自己一代賢相的美名,對蜀國而言,不管是對劉備還是劉禪,他并沒有真正做到人們所誦揚的忠誠。

再說智慧:諸葛亮是中國古代智慧的化身,借東風、空城計、木牛流馬、草船借箭等,均是耳熟能詳?shù)闹腔垠w現(xiàn)。但在我看來,這只能算是一些小智慧罷了。如果作為一個普通人,以上任何一件事,都值得自己吹上個百八十年,但諸葛亮是一位國家的丞相,不是普通人;他的智慧應該表現(xiàn)在如何調動整個國家的聰明才智,讓大家共同努力,把國家治理好;他的智慧應該體現(xiàn)在,如何建立規(guī)范有效的制度,通過合理的制度來管理國家,而不是事必躬親,把國家的治理完全建立在自己一個人的權威上。

諸葛亮沒有成為一個聰明的管理者,他只是像個工作狂似的不停地工作(到晚年連打兩百棍以上的軍罰都要親自前往監(jiān)督);他不相信任何人,認為只有自己才能把事情辦好,別人得不到機會;可能諸葛亮根本就沒有考慮過培養(yǎng)人才這件事,以為自己可以永生不死一樣。結果最后只是把自己身體搞垮了,留下了一些看似“人才”的人才,把蜀國推向了滅亡。正可謂“蜀中無大將,廖化作先鋒”。

可以毫不客氣地講,蜀國的滅亡,諸葛亮這位所謂的賢相負有不可推卸的責任。

所以,我認為諸葛亮只是被無限夸大、吹捧起來的完美先生,像神話人物一樣當故事看看就好!

《三國演義》中學生讀書感悟4今年暑假,我讀完了《三國演義》這本書?!度龂萘x》講述了東漢末年至西晉初的一段漫長的歷史。我讀后眼前還浮現(xiàn)著一個個故事,使我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靜。

當我讀到“孔明正焚香彈琴,笑容可掬,使司馬懿撤軍回城”時。我認識了諸葛亮的儒雅風格。這讓我想起了我去年的一件事。一次與朋友玩,有一個朋友受傷了,腿上鮮血直流。大家有的叫大人;有的驚慌失措;有的哭……而我沉著冷靜,想了一個辦法。我說:“大家不用慌,先用一張紙止血,再拿白布包扎;最后,大家把她送到醫(yī)院,不就行了?”大家聽了,茅塞頓開,像撥開云霧見到了青天。大家有的拿白布;有的拿紙;包扎好后大家送她去了醫(yī)院,醫(yī)生清洗了傷口,敷上藥,包扎好了傷口。以后,我們做事不要驚慌,沉著冷靜想辦法,什么事也會迎刃而解。

當我讀到周瑜“為了東吳,諸葛亮必須離開這個世界”一句時。我怎么也想不通:人家諸葛亮又沒惹怒你,而你卻要殺他,這也太殘忍了吧!做人不能向周瑜有嫉妒心,正巧,我的身邊也有這么一件事:一次期末測驗我的語文考了98。5分,是全班第一。郭子瑄一些朋友為我高興,而李丞正很是不滿,小聲嘀咕:“她一定抄答案?!庇谑?,沒過幾天,我在一堂數(shù)學課發(fā)言了幾次,李丞正沒有一次聽我講話。氣的趙老師走了出去。李丞正還在背地里說我。楊老師知道后說:“嫉妒心是一條毀滅人類心靈的毒蛇,這樣遲早有一天,它會吞了你的?!蔽也荒芟窭钬┱麄円粯蛹刀仕耍獙W會多多向別人請教,使自己的知識充實。

《三國演義》告誡我們:天下不是爭來的,而是人與人真誠互信得來的,只有大家和諧相處,真誠待人,世界就會更加美好!

《三國演義》中學生讀書感悟5一本好書,可以洗滌人的心靈;一本好書,可以陶冶人的情操;一本好書,可以開闊人的視野。這個暑假,我閱讀了經(jīng)典名著《三國演義》。

這本書的故事呢,相信大家都已耳熟能詳。主要講的是在東漢末年群雄并起,再到后面的三國鼎立,直到最后的晉朝。在這當中有許多好故事,比如溫酒斬華雄、大意失荊州、三氣周瑜、諸葛亮罵王朗、火燒連營等等。這些故事都說明了一個道理——驕兵必敗,不能自信過頭。這也正是作者想要表達的吧。我也深刻體會到了這一點,決定以后要收斂自我,不在下課時大聲喧嘩,盡量做好自己,不影響他人。

還有一些故事呢,就講的是關于神機妙算的,比如空城計、水淹七軍、七擒孟獲等。這當中最經(jīng)典的就是空城計了。講的是諸葛亮當時敗給司馬懿,當時只剩一些老弱病殘了。司馬懿后率兵奔赴城下,卻見城門敞開,諸葛亮在城上悠閑自在的彈琴。為什么會讓人頭皮發(fā)麻呢?首先是諸葛亮化解了危機,其次諸葛亮料定司馬懿認為他不會冒險,早已猜透敵方的內心。難怪讓司馬懿都自嘆不如了。

還有就是三顧茅廬、美人計、張飛怒抽張達范疆等。正是有著劉皇叔的禮賢下士,才有了諸葛先生的肝腦涂地,最終合作達到蜀國的鼎盛;因為董卓依仗權勢,目中無人,為了貂蟬欲殺呂布,才有了王允的反間成功,借呂布之手除掉董卓;由于張飛一直不能改掉酒后心情暴躁的陋習,導致張達范疆認為走投無路,殺掉張飛投奔東吳。這些都說明了有時對他人的態(tài)度能決定自己的命運。所以,我將來要善待身邊的每一個人,也許你對他人的尊重會換來自己的如意,正應了一句話“尊重他人就是尊重自己”。

第5篇:三國演義閱讀體會范文

記得年幼時,我得到的第一本課外書就是媽媽送給我的《安徒生童話》了。我常常抱著這本童話集讀得津津有味。讀著讀著,我好像來到富麗堂皇的海底王國,尋找化作泡沫的小小美人魚;我還來到鮮花盛開的森林與美麗的白雪公主和可愛的小矮人做游戲。再看,那可憐的小女孩兒,大年夜獨自一人在街頭賣火柴,可沒有人買她一根火柴,她被活活凍死!我不禁對小女孩的悲慘遭遇深深同情,真想把我擁有的一切與她分享。我愛書,書為我展現(xiàn)了一個五彩斑斕的童話世界,使我明白什么叫真善美,什么叫假惡丑。

我最愛讀的一本書

進入高年級,我閱讀的范圍逐漸擴大,結識了不少好書,它們陪伴我不斷前進。其中讓我最著迷的就是——《三國演義》。

讀到“桃園三結義”時,我感受到了劉備、關羽、張飛的兄弟情誼;讀到“三顧茅廬”時,我體會到了劉備的求賢若渴。在《三國演義》中,諸葛亮是“賢相”的典型,智慧的化身。 “孔明大擺空城計”“草船借箭”“死諸葛嚇退活仲達”等名篇已家喻戶曉,流芳千古。神機妙算的諸葛亮真讓我佩服得五體投地。曹操,既奸詐又頗具雄才大略。他領導的官渡之戰(zhàn),以少勝多,足以顯示他的才能。

讀《三國演義》,我在羅貫中筆下的三國自由飛翔,了解了歷史,開拓了視野,豐富了生活。

好書伴我行

第6篇:三國演義閱讀體會范文

中學生讀小說,特別是讀古典小說,最關注的是情節(jié),容易忽視人物形象,即使注意了人物形象,也只是注意人物性格特點而忽視人物形象的典型意義,很少從小說人物形象身上獲得經(jīng)驗。

作為中學語文教師,我們在指導學生閱讀古典小說時,既要讓學生欣賞亂世英雄,獲得樂趣,又要讓學生形象生動地了解中國歷史,品味傳統(tǒng)文化,從中獲得智慧,以便于他們構建健康的心理,塑造完美的性格。這樣才能實現(xiàn)古典小說“以通俗諭人”的目的。

下面我們就以“三絕”為例,談談如何指導中學生從古典小說人物形象身上受到啟發(fā),塑造個人性格。

一、“智絕”孔明對中學生的啟示

“三個臭皮匠,頂個諸葛亮”,這個熟語說明了人們把孔明當作了智慧的化身。在《三國演義》中,作者把孔明塑造成了三國第一智者,第一賢相形象。這一形象在人們心中根深蒂固,代代相傳。

我們讀《三國演義》時,最佩服諸葛亮的莫過于他的三分天下的先見之明。一席“隆中對策”,讓劉備有了定國之策。鼎立的三國成就了劉備,更成就了諸葛孔明。我們在佩服之余,靜下心來想一想,孔明為什么能提出三分天下而別人沒有提出呢?為什么劉備會屈駕三顧茅廬呢?別看孔明隱居隆中,可是他在潛心博覽群書,他在廣交朋友,洞悉天下形勢,他在待明主而事。一旦“欲伸大義于天下”、“求安邦定國之策”的劉備真誠地請他出山時,他便道出了自己的策略,同時也是自己的理想??酌魅痔煜碌牟呗?,不是他妄為的假想,而是他分析了當時天下的形勢之后提出的奮斗目標。然后君臣一起為實現(xiàn)這一目標而不懈努力,終生奮斗,最終實現(xiàn)了理想。

孔明給我們的啟示是:要想有所成就,必須樹立遠大的理想,要想實現(xiàn)自己的理想,必須做好充分的準備。俗話“機遇總是留給有準備的人”在孔明身上得到了再好不過的體現(xiàn)。

二、“義絕”關羽對中學生的啟示

劉備、關羽、張飛“桃園三結義”成為千古美談。特別是關羽,在《三國演義》中成了“義”的化身。中學生讀《三國演義》,往往只看到了關羽“義”的表象,沒能體味到“義”的深層意義。我們應該辯證地看待關羽的“義”。

首先,我們應該看到關羽的“義”的積極的一面。劉關張“三結義”,不是凡人的結義。他們的“義”體現(xiàn)了“同心協(xié)力,扶困濟危,上報國家,下安黎庶”的政治原則,他們的“義”鞏固了他們三人“朋友而又兄弟,兄弟而又君臣”的特殊關系。他們能夠使劉邦政治集團肩負起常人所無法承受的重擔,以超人的才德和勇武為理想政治的實現(xiàn)奮斗到底。以劉關張為核心的政治軍事集團,經(jīng)過不懈地努力,終于建立了蜀漢政權。他們注重政治廉明,愛民如子,“仁義布于四?!薄R虼?,我們可以說關羽的“義”體現(xiàn)了為勞苦大眾謀福利,在當時社會背景下具有進步意義,有它正確的一面。

其次,我們還應看到關羽的“義”的局限性。關羽的義釋曹操就充分暴露了他的“義”的局限性。他立下軍令狀,把守華容道。曹操赤壁大敗,逃至華容道時,關羽本有機會活捉曹操,但他念及曹操往昔的容留款待之恩,放走了曹操。關羽違反軍令,不講原則,這種“私義”是他性格中的不足之處。

關羽給我們的啟示是:講義氣,要講正義,不要講私義。

三、“奸絕”曹操對中學生的啟示

“寧使我負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負我”,這句話是曹操刺殺董卓失敗,逃匿途中誤殺呂伯奢一家八口,后又故殺呂伯奢本人,遭到陳宮批評時,公然亮出的人生哲學。這句話也成為后來有些人的處世“名言”。

《三國演義》中曹操成了古今第一奸雄。在書中,曹操的性格是雄才大略與奸詐兇殘兩種對立人格的矛盾統(tǒng)一。曹操智高膽雄,見遠識卓,集政治家、軍事家雙重素質于一身,自己也出生入死,馳騁疆場,甚至不缺愛民惜民品質,多數(shù)時候心胸寬大,危難關頭不失幽默。他重視人才,善于招攬四方之士,他手下謀臣如云,戰(zhàn)將如雨,算得上是一代“命世之才”??墒?,在他的那種極端利已主義處世準則指導下,一切被他視為敵手或遭他疑忌的人,他都煞費心機,有的借故而殺,有的假借他人之手而殺。當對他有用的時候,他就竭力拉攏收買,而當觸犯了他的利益的時候,他就會毫不客氣地下毒手。幫他在官渡之戰(zhàn)大獲全勝的許攸對他微露不敬,被他的心腹許褚所殺,多次猜透他內心隱秘的楊修“恃才放曠”被他以擾亂軍心為借口而殺。他一方面用殘暴手段鏟除異已,另一方面又用狡詐手法揩干血跡,穩(wěn)定人心,把殘暴和狡詐巧妙結合。他的這種不以德服人,靠權術詭計稱王的做法同劉備的“仁義”治國之道形成了鮮明對比。因此他只能以一個“亂世之奸雄”的面目出現(xiàn)在人們面前,成了惡德的化身。

第7篇:三國演義閱讀體會范文

一、多種方式,激發(fā)閱讀的興趣

1、看插圖激發(fā)閱讀興趣

教師可以用看課本里的插圖的方式激起學生的閱讀興趣。如讓學生仔細觀察《音樂巨人貝多芬》中的插圖貝多芬像,說一說他看插圖后覺得貝多芬是一個什么性格的人。然后簡單介紹貝多芬的生平和成就,告訴學生在法國作家羅曼·羅蘭的《名人傳》中可以更好地了解貝多芬,激發(fā)學生的閱讀《名人傳》的興趣。

2、放影片激發(fā)閱讀興趣

放影片也可以很好地激起閱讀興趣。如播放《水滸傳》的片段:魯提轄拳打鎮(zhèn)關西、花和尚倒拔垂楊柳、吳用智取生辰綱,讓學生對《水滸傳》中的經(jīng)典故事有初步的了解,告訴學生《水滸傳》中還有很多精彩的故事,激發(fā)學生閱讀《水滸傳》的興趣。

3、講故事激發(fā)閱讀興趣

教師在上《楊修之死》這篇課文時,生動講述“園門闊”“一合酥”等故事,接著告訴學生這些吸引人的故事都出自《三國演義》,激發(fā)學生閱讀《三國演義》的興趣。

二、循序漸進,推薦適合的名著

心理學告訴我們,教師對事物的態(tài)度往往會對學生起到一種暗示的作用,老師關注的名著更能讓學生興趣盎然。教師在考慮學生的年齡特點、興趣愛好后,選擇推薦適合他們閱讀的名著,學生會有興趣閱讀,去尋求這些名著受到老師青睞的原因。

有些名著內容較深,容易使學生產(chǎn)生畏難情緒,影響其閱讀的積極性。因此,一開始教師應選擇一些文字比較淺顯、故事性強的名著,讓學生在短時間內讀完,然后再推薦有一定深度的作品,這樣便能降低他們閱讀的心理壓力,讓他們慢慢的適應并喜愛上名著。

三、略讀精讀,教給閱讀的方法

根說過:“有的書只要閱讀其中一部分,有的書只須知其中梗概即可,而對于少數(shù)好書則要精讀、細讀、反復地讀?!?/p>

略讀法是通過對作品中的非重要情節(jié),以快速閱讀的方法瀏覽,隨意獲取一定的信息,指的就是不要固執(zhí)一點、咬文嚼字,而要前后貫通,了解大意。

第8篇:三國演義閱讀體會范文

關鍵詞:課外閱讀;初中生;語文

中圖分類號:G630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2-7661(2014)03-121-01

一、轉變教學觀念,重視提高學生的自讀能力

語文教學必須以學生為主體,應該讓學生多讀――從課

堂到閱覽室,從課本到報刊、從文學到科技,多多益善,尤其是課堂上要增大容量。那種老師一講到底,把“教參”滴水不漏地傳給學生,而學生一味被動接受的大包大攬式教學方法必須摒棄。德國教育家斯多惠說的:“一個劣等教師,向學生奉送真理;一個優(yōu)等教師,則教學生自己去發(fā)現(xiàn)真理?!蔽覀冋n堂閱讀教學的首要任務是向學生揭示閱讀規(guī)律,教給閱讀方法;教師注意要求學生養(yǎng)成勤查字典、靜心讀書、發(fā)言議論、思考提問、背誦摘錄等良好的閱讀習慣;教會學生能自我獲取知識的“知識”,給學生一把打開知識寶庫的“金鑰匙”,使學生學習得法,變“學會”為“會學”。因此,在閱讀課上,教師要給學生提供閱讀時間,提供自由思索的空間,讓學生用自己的眼睛,自己的頭腦去看、去想、去發(fā)現(xiàn)。

二、激發(fā)興趣,培養(yǎng)多讀習慣

要想提高課外閱讀能力,非多讀不可。但就目前學生閱讀

現(xiàn)狀看,情況不容樂觀,大多數(shù)學生認為初中階段課程多,作業(yè)量大,根本沒有多余時間進行課外閱讀。事實上,這些學生缺乏閱讀興趣,沒有養(yǎng)成閱讀的習慣,把課外閱讀當成負擔,而沒有充分利用“三閑時間”(即“閑話”、“閑事”、“閑思”的時間)進行閱讀,把課外閱讀當作積極的消遣。為此,在初一階段,我就著重于激發(fā)學生閱讀興趣,養(yǎng)成多讀習慣。在初一第一學期一開始,我就在班上開展了“五分鐘讀書競賽”的活動,要求學生每天自己選讀一小段書籍或刊物上的文章,并作摘記(摘錄警句、解釋幾個詞語、歸納大意、寫讀后感、寫簡評等皆可)。利用每節(jié)課前短短的五分鐘,由一位學生向大家朗讀所選的文章和所做的摘記,老師及班委評分,并及時進行評比,予以鼓勵。為了進一步激發(fā)學生課外閱讀的興趣,我每學期組織3-5次別開生面的語文課。如在各衛(wèi)視播放《三國演義》期間,學生熱衷觀看,但對里面的故事情節(jié)和人物形象還存在模糊的認識,為促使學生去細讀古典名著《三國演義》,于是我開設“回腸蕩氣話三國”,讓學生對“三國演義中人物形象”暢所欲言。這樣一舉三得,既加強了學生課外閱讀的興趣,又使學生獲得了閱讀的方法,還培養(yǎng)了學生的審美能力。活動的開展,激發(fā)了學生課外閱讀熱情,使學生變過去的被動閱讀為主動地去找去讀,從而大大增加了閱讀量,逐步養(yǎng)成了多讀的好習慣。

三、立足課內,帶動課外,指導讀法

課外閱讀的效果不但決定于閱讀的內容,而且決定于閱讀

的方法,許多學生因為缺乏指導而貪多圖快,以致讀書不求甚解,或由于不能掌握工具和不良的閱讀習慣,以致費力多而收獲少。對學生課外閱讀方法的指導,應立足于課內,以課文為例,來帶動課外閱讀?!度罩浦袑W語文教學大綱》對中學各年級閱讀能力訓練的基本要求有明確規(guī)定:初中第一學年,要求學生能閱讀記敘文,理解文章的思想內容和記敘的特點。懂得朗讀、默讀的方法。第二學年能閱讀說明文,理解所說明的事物的特征,說明順序和方法,體會語言的準確性;能閱讀簡單的議論文,指出議論的觀點、材料和一些常見的論述方法,領會語言的嚴密性。懂得精讀、略讀的方法。第三學年閱讀不同樣式的一般記敘文、說明文、議論文和應用文,能理解思想內容和主要寫作方法,懂得速讀的方法。在教學中,教師應明確每一學年的閱讀訓練目標,結合教材,向學生講清楚每種讀書法的特點和要求。

四、推薦課外閱讀書目,檢查閱讀效果

初中生的課外閱讀應由三部分組成:一是與課文配套的延

伸閱讀;二是典范的文學讀物,主要是古今中外的文學名著;三是適合中學生閱讀的報刊雜志。為了擴大學生閱讀面,我在班中舉行“讀書報告會”。把任教班級分成若干小組,每小組定期向大家介紹新到書刊、時事新聞,或暢談讀書體會,刺激閱讀熱情,擴大讀書范圍。另外,為了提高學生的文學素質,我總要在正課結束后留幾分鐘簡介一些古今中外的優(yōu)秀作品,并結合教材有關的內容讀上一節(jié)。為了防止少數(shù)學生捧讀不健康的書籍而誤入歧途,我就每學期給學生列出了課外閱讀的書目。在初一階段,我根據(jù)教材及學生的思想實際列出如下書目:《西游記》、《水滸傳》、《紅巖》、《冰心傳》、《魯濱遜飄流記》、《哥德巴赫猜想》、《一千零一夜》、《格林童話》、《湯姆大伯的小屋》、《花季?雨季》等。另有期刊《讀者》、《少年月刊》、《中學生閱讀》、《課堂內外》、《新華文摘》、《作文通訊》等。每學期要求學生至少讀三至五本優(yōu)秀作品和二至三份優(yōu)秀期刊。為了防止出現(xiàn)課外閱讀形同虛設的局面,每學期開學時,我要求學生準備一本課外閱讀筆記本,前面幾頁專門專錄一個學期課外閱讀的書目。記錄的內容包括:次序、作者、書名或篇名、出版社或雜志名、頁數(shù)、閱讀日期等。這樣,教師在檢查時可以及時了解學生課外閱讀的范圍、興趣和動態(tài),為課外閱讀指導提供真實的反饋信息。在每學年的期中、期末要求學生寫課外閱讀總結報告,作為課外閱讀的考查成績。

第9篇:三國演義閱讀體會范文

七擒孟獲的讀書體會在三國演義中,經(jīng)典戰(zhàn)役不少:官渡之戰(zhàn)、赤壁之戰(zhàn)、彝陵之戰(zhàn)、六出祁山等,但我認為,其中最精彩的、最扣人心弦、最值得回味的,當數(shù)七擒孟獲是也。

剛看完這個故事時,我竟頗有些不解:諸葛亮是一個小心謹慎的人,只要有贏的機會就不會放過,那他又為何一次又一次的釋放孟獲給他戰(zhàn)勝自己的機會?他是不是頭發(fā)昏了?

公元220xx年,蜀漢丞相諸葛亮為了鞏固后方,率領軍隊南征,正當大功告成準備撤軍的時候,南方彝族某部落的首領孟獲糾集了被打敗的散兵來進攻蜀軍。諸葛亮從手下那里了解到孟獲不僅作戰(zhàn)勇敢、意志堅強,而且豪爽仗義,在彝族中深得人心,所以想把他爭取過來,為自己日后平定中原,興復漢室掃清障礙。

孟獲雖然很勇敢,但不擅用兵。第一次上陣,見蜀軍敵不過自己,就不顧一切沖上去,結果闖進埋伏圈被俘。孟獲本以為會被諸葛亮處死,沒想到諸葛亮不但給他松了綁,還把他放了。但孟獲并不服氣,當夜,他組織500名刀斧手偷襲蜀軍兵營,不料伏兵四起,孟獲再次被俘,但孟獲還是表示不服,要求給他機會再戰(zhàn),雖然蜀軍將領們都認為不如把死不悔改的孟獲殺了算了,但諸葛亮力排眾議,微笑著又把他放了。就這樣,一而再,再而三,直到第七次被擒,孟獲不得不對用兵如神、足智多謀的諸葛亮心服口服,遂心甘情愿率部眾歸順了蜀漢政權。

其實答案已經(jīng)蘊含在故事中了,諸葛亮的七擒七縱應該是高瞻遠矚之舉。孟獲是南蠻的杰出首領,在眾部落中威望很高,感動了孟獲,就能感動他的族人。只有通過這樣,才能使南方少數(shù)民族真心臣服于蜀漢,才能永久平定南方。因為當時蜀國離這個地方很遠,再加上還有魏國、吳國要對付,難得分身,只有安撫住少數(shù)民族地區(qū),減輕紛擾。一勞永逸的事情,諸葛亮何樂而不為呢?再說西和諸戎,南撫夷越也是諸葛亮在《隆中對》中早就給劉備制定的治國方針,他怎么會忘記呢?

在這場戰(zhàn)役中,《三國演義》將諸葛亮和孟獲的性格特點也可以說刻畫得栩栩如生。諸葛亮的老謀深算、深藏不露與孟獲的淺薄無知、魯莽無禮形成鮮明對比。比如說,在孟獲第一次被放回去前,諸葛亮帶孟獲參觀了蜀軍兵營,兵營里全都是些老弱殘兵(大軍已埋伏起來),諸葛亮富有深意地笑了笑,特意問孟獲:這兵營布置得怎么樣?這足以看出諸葛亮很有謀略和心計,而孟獲卻不以為然,輕率地說:如果你的兵營是這樣子,要贏你并不難!這可以看出孟獲雖勇敢,但很輕敵,不知是詐,缺乏謀略。果不其然,當孟獲為晚上偷襲蜀軍軍營的計劃洋洋得意時,卻不知蜀軍早已做好準備。晚上孟獲一來,蜀軍伏兵四起,孟獲再次被擒。

而且,除了這場戰(zhàn)役外,《三國演義》里幾乎沒有其他的戰(zhàn)役能擒縱如此多的次數(shù)。我認為,這已經(jīng)不是一場戰(zhàn)役,更是對首領膽識的考驗、心理的考驗。諸葛亮的非凡膽魄和寬廣的胸懷使我不禁肅然起敬;而孟獲作為一個失敗者,他那種屢敗屢戰(zhàn)的精神和豪爽仗義的品質也是令人佩服的。

這場戰(zhàn)役最精彩的地方還是在諸葛亮運用的策略上。首先帶孟獲看兵營,讓他掉以輕心,然后等著他中埋伏,真可謂欲擒故縱,實為上策啊!還有,在孟獲營里快斷糧之時,諸葛亮又答應借孟獲糧食,但需要孟獲親自出來,和蜀軍將領一對一比武,結果一連幾場蜀將都敗下陣來。蜀將當即傳達諸葛亮的命令,讓盂獲回去,并把糧食搬走。這既給足了孟獲面子,又使孟獲為諸葛亮的寬容大度所感動,一箭雙雕,真不愧為諸葛孔明是也。

正是因為這場戰(zhàn)役的非同凡響,七擒七縱已成為一個歷史典故,也是一個成語,并常為后人所沿用。其實,這當中也蘊含著一個深刻的人生哲理:只有讓別人對你心悅誠服,才是真正的戰(zhàn)勝了別人,你說是不是這個理兒?

七擒孟獲的學習心得諸葛亮五擒五縱孟獲之后,攻克三江城,直抵良都洞、銀坑山,孟之妻祝融夫人見情況危急,在銀坑山前與蜀軍交鋒,蜀軍失利,蜀軍張飛、馬忠兩位大將被擒,趙云主動請戰(zhàn),定要生擒祝融夫人,諸葛亮認為不可,硬拼不行,必須智取。諸葛亮略施小計,一舉擒獲祝融夫人。諸葛亮為感化夫人,親自給夫人松綁,并設宴款待,放了祝融夫人。祝融夫人回去后,孟獲借木鹿大王的力量與蜀軍對壘,蜀軍未見識過木鹿大王的青獸陣法,只好退兵回營,向諸葛亮報告,諸葛亮安慰眾將,此次失利,只因青獸陣法特殊,諸葛亮心中早有破陣之法。次日,諸葛亮親自上陣指揮,孟獲大敗,無家可歸,祝融夫人勸孟獲投奔烏克國王,孟優(yōu)建議投奔蜀軍,孟獲堅決反對。帶來洞主獻策假降,身藏暗器,趁機刺殺諸葛亮。陰謀沒有得逞,被諸葛亮識破了他們的詭計,將他們一舉擒獲,孟獲不服,諸葛亮曉之以理。孟獲說:這次是我自己來送死,所以不算。諸葛亮說:我已六次擒你,這次不可再放你走了!孟獲說:兩川之地,原本夷人所有,你主恃強奪之,今又犯我南邦,實屬貪得無厭,我世居此地,豈能將大好河山拱手送人。諸葛亮憤怒的說:強詞奪理,一派胡言,向來天下以得人心者得之,當年割據(jù)紛爭,黎明涂炭,是先帝一統(tǒng)西蜀,恩澤兩川,爾等卻興兵鬧事,殺戮朝廷命官,滋擾地方百姓,屢犯邊庭。義師南進以來,你又屢次自言其語,窮兵黷武,使狼煙遍燃沃土,陷夷民于水火之中!罪孽深重、天下共怒!再不歸順,你將有何面目見南邦父老?!孟獲雖有感動,但內心仍有不服,說:孟獲仍有良策,可破蜀軍。如若再敗、不服,當斬孟獲全家。諸葛亮說:既然不服,我再放你回去,忍看硝煙之地重生煙火,痛惜負傷之兵再舉刀槍。此皆你之罪也!諸葛亮為使孟獲心悅沉服,歸順蜀國,竟然給孟獲松綁,全數(shù)釋放。孟獲重整旗鼓,并請烏克國王在桃花寨擺開戰(zhàn)場。諸葛亮指揮各路將士,奮勇破敵,盡管孟獲請來藤甲兵,諸葛亮巧用火攻,孟獲以慘敗告終。第七次被擒,在諸葛亮一再教化下,終于歸順蜀國,從此南中太平。

諸葛亮奇才也,他上懂天文,下知地理,兵法嫻熟,用兵如神,有安幫治國的雄才大略。他平定南中后,揮師北伐,與吳國孫權休好結盟,共討魏國曹丕,匡扶漢室,以投實現(xiàn)先帝劉備的遺愿。諸葛亮的才能來自于勤奮、刻苦學習,深入實際,調查研究。我要向諸葛亮學習,多讀書,讀好書,牢記書山有路勤為徑,學海無涯苦作舟,立志長大后成為國家有用之材,報效祖國。

七擒孟獲讀后感攻心為上,攻城為下。對別人,有時并不一定要用武力去征服而是可以先獲得他們的心這是我對《七擒孟獲》的感悟。

劉備死后,劉禪接位,諸葛亮為了平定南蠻,便點兵南征,不費吹灰之力就抓住了南蠻王孟獲。孟獲不服,諸葛亮便放了他,還好酒好肉的招待他。后來,一次又一次最后在第七次,孟獲他感動了,便歸順了諸葛亮,從此諸葛亮便平定了南蠻。三國的歷史又翻開了新的一頁。

諸葛亮一次又一次放了南蠻王孟獲,如此這般七次,諸葛亮有著么笨嗎?其實諸葛亮擒到的并不是人,而是心。從表面上看來這招并不強大,但為什么卻成了三國演義里最讓人稱道的一段佳話?

免责声明

本站为第三方开放式学习交流平台,所有内容均为用户上传,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若内容不实请联系在线客服删除,服务时间:8:00~21:00。

AI写作,高效原创

在线指导,快速准确,满意为止

立即体验
文秘服务 AI帮写作 润色服务 论文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