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務員期刊網(wǎng) 論文中心 正文

醫(yī)科類學生心理健康調查與分析

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醫(yī)科類學生心理健康調查與分析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醫(yī)科類學生心理健康調查與分析

1對象與方法

1.1對象

采用分層整群抽樣的方法,于2017年10月,對洛陽職業(yè)技術學院一年級、二年級16個班的608名學生進行調查,其中一年級285人,二年級323人;男生216人,女生392人。學生年齡18~21歲,平均(19.3±0.4)歲。

1.2問卷調查

采用癥狀自評量表(SCL-90)和自制調查問卷進行調查,在統(tǒng)一時間,使用統(tǒng)一指導用語,由經(jīng)過培訓的教師現(xiàn)場發(fā)放并回收問卷。共發(fā)放問卷608份,收回有效問卷548份,有效回收率90.1%。參照全國成人常模標準:因子分<1.8分為正常,1.8~2.0分為輕度異常,2.1~3.0分為中度異常,>3分為重度異常進行判斷。

1.3統(tǒng)計學方法

全部有效資料采用SPSS22.0進行數(shù)據(jù)處理,計量資料以(x-±s)表示,采用t檢驗,P<0.05,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結果

2.1學生心理狀況

總均分>1.8占30.5%(167/548),其中輕度異常80.2%(134/167),中度異常15.0%(25/167),重度異常4.2%(7/167)。十個因子中以人際敏感最高,為40.7%(233/548),其次為焦慮、抑郁分別為35.9%(197/548)、31.1%(171/548),再次為軀體化、強迫癥狀和敵對分別占21.2%(116/548)、18.6%(102/548)、15.5%(85/548)。

2.2不同性別學生心理狀況

男、女學生心理問題檢出率分別為18.9%(37/196)和33.2%(117/352),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1);男生在敵對和偏執(zhí)上高于女生;女生在抑郁、焦慮、軀體化、人際敏感上高于男生。

2.3不同年級學生心理狀況

二年級學生在焦慮、偏執(zhí)、抑郁上高于一年級學生;一年級學生在人際敏感、敵對、強迫癥狀因子上高于二年級學生。

2.4不同生源地學生心理狀況

縣及以上生源地學生在焦慮、軀體化上高于縣以下學生;縣以下生源地學生在人際敏感、抑郁上高于縣及以上學生。

3討論

調查發(fā)現(xiàn)高職醫(yī)科學生心理問題檢出率為30.5%,中度異常占15.0%,重度異常占4.2%。可能原因是(1)高考成績不理想;(2)初、高中時因學習成績較差,受表揚和鼓勵較少;(3)醫(yī)科類學生課程較多,學習壓力大;(4)在學習成績不佳,不良行為習慣較多的群體中,個體的同化和彼此影響。針對這樣的群體要以提高他們的自尊、自強意識,在生活和情感上,充分尊重和理解學生,給學生較多的關愛、激勵和表揚為主,通過積極心理學視角下的心理健康教育,從提高學生學習積極性入手,通過不斷提升學生成就感、榮譽感,促使其形成良好的心理狀態(tài)[4-7]。男女學生心理問題檢出率分別為18.9%和33.2%,差異有顯著統(tǒng)計學意義,該結果與陸競文[8]等研究結果一致。男生表現(xiàn)為倔強、偏見,甚至敵對;女生特別關注人際關系,軀體化、焦慮和抑郁發(fā)生率較高。這與遺傳的性別差異有關,也與男女之間的社會角色定位有關。女生感情細膩,情緒波動較大,心理承受能力較差,內心矛盾復雜,由于高職醫(yī)科類女學生偏多,是心理健康問題的重點人群。一年級學生在人際關系、強迫癥狀、敵對因子較高??赡芘c學生到了一個新環(huán)境,面對的都是新同學,在外離家求學和家人溝通交流相對較少,缺乏安全感有關;與需要自我管理時間,合理安排大學生活,但缺乏獨立學習、生活能力有關。提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要及早開展,心理健康教育要有時代特點,要走進大學生的生活。二年級學生焦慮、抑郁、敵對相對較高。與學生們長期在一起共同學習生活,因評先、評優(yōu)、評獎學金產(chǎn)生部分摩擦有關,與學生干部在例行管理時,因方式、方法不當和學生有一部分沖突有關,也有一些是因生活習慣不同、男女交往之間的矛盾有關。調查顯示當遭遇到心理困擾時,向同伴群體尋求幫助的比例達69.4%[9],提示學校在開展心理健康教育時,要加強心理委員等朋輩輔導,構建積極有效的同伴互助網(wǎng)絡,同時要加強學生干部和學生的溝通交流[9-10]??h及以上生源地學生在焦慮、軀體化較高,主要原因是家庭境況較富裕,獨立生活能力不強,個人及家庭期望值較高,理想和現(xiàn)實有一定距離;縣以下學生在人際敏感、抑郁較高,主要原因是家庭經(jīng)濟條件差,以前學習生活環(huán)境不佳的影響。提示要區(qū)分不同情況,有針對性的開展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心理健康教育有效性。綜上所述,提升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水平是當今社會亟需解決的問題,目前我國心理健康教育正處在從教育模式逐漸向服務模式轉變的過程中[11-12],進一步明確大學生心理健康問題涉及到生物學因素、中小學教育、家庭教育、社會環(huán)境等多方面的影響,要優(yōu)生優(yōu)育入手,從中小學教育抓起,從社會環(huán)境、政治生態(tài)環(huán)境等方面不斷加強學校-社會、學校-家庭的聯(lián)動作用,運用網(wǎng)絡、自媒體等手段,多措并舉才能真正提高大學生的心理健康水平[13-15]。

參考文獻

[1]陳明,耿慶山,陳瑞華,等.廣州某醫(yī)學院校學生心理健康狀況調查[J].廣東醫(yī)學,2016,37(20):3113-3115.

[2]吳成.蚌埠醫(yī)學院在校大學生主觀幸福感及影響因素研究[D].濟南:山東大學,2015:11-31.

[3]黃小平,唐標,佘顏.醫(yī)學生心理問題原因及對策分析[J].中國培訓,2017,8:47-48.

[4]俞婷婷.積極心理學視野下的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探析——紹興文理學院元培學院心理工作的實踐總結[J].課程教育研究(新教師教學),2015(35):15.

[5]宋傳穎.積極心理學視角下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改革的思考[J].高教學刊,2016(8):139-140.

[6]劉宗利,劉宗順,文靜.積極心理學視角下的大學生心理健康課程的改革探究[J].中華少年,2017(17):8-9.

[7]卿再花,曹建平,吳彩虹.積極心理學視野下《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教學模式探析》[J].赤峰學院學報,2017,33(11):67-68.

[8]陸競文.高校學生心理狀況實證調查研究[J].淮北師范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15,36(2):53-55,74.

[9]林磊,陶思亮,王群.大學生心理健康狀況調查與分析[J].心理輔導,2015,5:89-92.

[10]李川川.基于團體心理輔導的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模式探微——以某地方本科高校為例[J].廣東水利電力職業(yè)技術學院學報,2016,14(1):

作者:管林麗 劉志宇 張希栓 單位:洛陽職業(yè)技術學院護理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