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教育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医学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经济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金融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管理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科技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工业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SCI杂志
中科院1区 中科院2区 中科院3区 中科院4区
全部期刊
公務員期刊網(wǎng) 論文中心 正文

甘肅地域文化融入中國古代文學教學

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甘肅地域文化融入中國古代文學教學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甘肅地域文化融入中國古代文學教學

[摘要]將甘肅地域文化融入中國古代文學教學,是大文化背景下多元性教學的需要,也是服務于建設甘肅文化大省的需要,有其迫切性和時代意義。就具體途徑而言,可從三個方面入手:整理匯編相關文化資源;合理設計教學內(nèi)容;豐富實踐教學模式。

[關鍵詞]地域文化;甘肅;中國古代文學

中國古代文學在當今高等教育改革中面臨諸多困境,例如:專業(yè)知識教學與人文精神培養(yǎng)的背離;沿襲傳統(tǒng)教學模式,缺乏實踐技能訓練;學生對古代文學的疏離感明顯增強,自主學習、主動學習的能力逐漸降低,以及傳承中國古代優(yōu)秀文學與文化遺產(chǎn)的功能沒有充分發(fā)揮;等等。探究原因,其根本癥結(jié)在于課程教學的內(nèi)生力培育、發(fā)掘不夠。概言之,即專業(yè)教育強,素質(zhì)教育弱;功利教育實,人文教育虛。面對這些問題,以地域文化為切入點,多維度、多層次地探索和研究中國古代文學教學,不失為一種新的嘗試。

一、整理匯編甘肅地域文化資源,以作為教材的有益補充

甘肅多樣的地域文化,在傳承過程中經(jīng)過歲月的打磨,總要留下一些痕跡。但并不是所有的地域文化資源都可以融入古代文學教學,需要挑選甄別,盡量選擇那些典型的,可以與古代文學的教學大綱相輔相成的內(nèi)容。融入地域文化資源的古代文學教學形式,既能深化和豐富古代文學的教學內(nèi)容,又能凸顯甘肅地域文化的特點。

(一)文學作品

文字未興之時,伏羲、女媧的神話傳說已展現(xiàn)出先民最初的詩性智慧;《詩經(jīng)》之時,《無衣》《公劉》等篇章鑄就周秦先祖的發(fā)祥歷程。在中國古代文學史的恢宏書卷上,有不少知名的作家作品與甘肅相關,他們用胸中之墨澆灌著這片沃土,佳作紛呈。有人出生于茲,趙壹、皇甫謐、李益、李夢陽、胡纘宗等,用生花妙筆勾勒出甘肅古代文學的源遠流長;也有人從軍任職于茲、旅居輾轉(zhuǎn)于茲、未至而心向往于茲,班彪、鮑照、王維、杜甫、蘇軾、陸游等,用美景真情豐富了甘肅古代文學內(nèi)涵。悠久的歷史文化積淀,使甘肅古代文學的地域特色十分明顯。尤其是生發(fā)于河西之地的五涼文學和敦煌文學,前者填補了西晉至北朝一百多年間北中國文人創(chuàng)作的空白,后者則真實呈現(xiàn)出多姿多彩的唐五代民間文學面貌及發(fā)展脈絡,值得珍視與深入探究。

(二)文物古跡

文物古跡也是歷史的見證者,飽經(jīng)滄桑、厚實凝重。舊石器時代的涇川大嶺上等遺址,標志著甘肅遠古文化的開端。聞名遐邇的秦安大地灣遺址和馬家窯文化遺址,彩陶藝術(shù)絢麗而典雅,達到登峰造極的高度;齊家文化遺址的冶銅業(yè)成就標志著古人生產(chǎn)技藝上的重要進步。天水伏羲廟和卦臺山、女媧廟、涇川王母宮,使文獻記載中朦朧縹緲的伏羲、女媧、西王母形象及文化蘊含漸趨明朗。禮縣秦公大墓———大堡子山及墓群,是秦人篳路藍縷、自強不息、開創(chuàng)基業(yè)的活水源頭。武威雷臺漢墓,用精巧絕倫的銅車銅馬讓人身臨其境,感受“車轔轔,馬蕭蕭”的悠長與滄桑。亂世異彩的魏晉十六國河西墓壁畫,被譽為“世界最大的地下畫廊”,將當時生機勃勃的河西社會生活的面貌展現(xiàn)于方寸之間的彩繪磚上。光彩奪目的石窟開鑿于河西走廊,歷千年而不毀,敦煌莫高窟、天梯山石窟、炳靈寺石窟等,見證了絲路歷史,也是文化、藝術(shù)、宗教碰撞的結(jié)晶。

(三)民情風俗

甘肅的民情風俗,獨具西部風情與多民族色彩,為中華文化增添了無窮魅力。具體而言,表現(xiàn)在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日常生活、衣食出行、禮節(jié)禮儀、歌舞曲藝、婚喪嫁娶、歲時節(jié)慶等方面。其中歌舞曲藝,如隴東道情、敦煌曲子詞、秦腔、花兒、涼州賢孝等,是甘肅人民在辛苦勞作之余,用他們的樂觀通達開展的游藝活動;歲時節(jié)慶,如天水伏羲廟廟會、西和縣乞巧節(jié),如爛漫山花,開放在西部高原,是甘肅人民在漫長的社會生活中約定俗成并伴隨特定風俗活動內(nèi)容的特定時日。

二、合理設計教學內(nèi)容,加強古代文學課程的內(nèi)涵建設

(一)化整為零,適時營造地域文化氛圍

在古代文學教學中,授課者首先要多鉆研,掌握豐富的地域文化資源,課堂上才能信手拈來。其次,要處理好地域文化資源的引入與文學史教學之間的關系。授課過程中,讓學生了解古代文學發(fā)展的基本脈絡是重點,是主線;補充和點綴地域文化資源,是副線。一些重要的地域文化資源應該是黏附于主線之上,地域文化資源的引入不能打亂古代文學史教學的主線,或適當突出,或點到即止,不宜過度深化。比如“五涼文學”,即十六國時期河西地區(qū)的文學,是影響北朝初期文學的主要因素。現(xiàn)通用的文學史教材對此時期之文學或只字不提,或一筆帶過。講授魏晉南北朝文學時,尤其梳理北朝文學發(fā)展脈絡時,教師可以向?qū)W生介紹五胡十六國的亂世中,中原文化慘遭破壞,而河西地區(qū)卻保持了相對安穩(wěn)的社會局面,出現(xiàn)了像前涼張駿的《東門行》《薤露行》,西涼李暠的《述志賦》、胡叟的《示程伯達詩》等作品。他們似沙漠中的綠洲,根植于擁有豐富文化積淀的河西之地。這種融合,不需硬塞進主線,不需占用太多時間,既可以豐富學生的古代文學知識體系,又可以加深學生對家鄉(xiāng)的了解。

(二)場景還原,充分利用文化遺存

甘肅地域文化內(nèi)涵豐富,但終究是歲月的沉淀,多少有些抽象。若想將其還原,放置于特定的時代背景之下,使抽象的內(nèi)容具體、形象,利用文化遺存是一種途徑。以《詩經(jīng)》為例,講述祭祖頌歌和周族史詩時,可傾向性選擇《豳風•七月》《大雅•公劉》,全面描述不窋、鞠陶、公劉三代在北豳(今甘肅慶城)因地制宜、以農(nóng)為本、繁衍生息、不斷壯大的過程。適時介紹不窋城、周祖陵、公劉廟等文化景觀,并解釋每年農(nóng)歷三月十八的民俗活動———隴東百姓匯聚在西峰市公劉廟,參拜祭祀這位農(nóng)耕文明的開拓者。這樣的講授方式,可以讓更多人知曉“周祖農(nóng)耕之鄉(xiāng)”的深厚人文底蘊,了解豐富多彩的民風民俗。再如“秦代文學”。短暫的十五年國祚,讓秦代文學烙下了“秦世不文”的印記。秦統(tǒng)一中國之后的文學創(chuàng)作,在中國古代文學史中似乎只剩下了李斯的刻石文。授課時,用禮縣大堡子山揭開秦與甘肅的淵源后,引入1986年出土的“天水放馬灘秦簡”(由《日書》和《墓主記》兩部分內(nèi)容組成)。《日書》可以佐證《史記•秦始皇本紀》所言的“所不去者,醫(yī)藥卜筮種樹之書”,《墓主記》可作為教材內(nèi)容的有益補充,是我國目前所見最早的志怪小說。地域文化因為能夠?qū)ぶ雄櫋⒃L之有跡,所以有著極大的吸引力和感染力。

三、豐富實踐教學模式,將甘肅地域文化資源與古代文學實踐教學有機融合起來

(一)拿筆寫

學生可以依托甘肅豐富的地域文化資源及其研究成果,通過“挑戰(zhàn)杯”全國大學生課外學術(shù)科技作品競賽、畢業(yè)論文選題等,領悟地方文化資源的魅力和活力,體會整合開發(fā)文化資源的過程和快樂。說起五泉山,甘肅人人皆知其風景極佳,也皆知其與霍去病的淵源。但很少有人注意到劉爾炘為五泉山所題的楹聯(lián),也很少有人知道劉爾炘在甘肅近代文學史上的地位。因此,教師可以讓學生以此為切入點,探尋與劉爾炘有關聯(lián)的五泉書院,以及秦維岳等文化名人,進一步探究蘭州這座城市所蘊藏的文化底蘊。只有訴之于筆端,形成文字,才能更有感觸。

(二)用眼觀

教師可利用社會實踐活動的機會,指導學生自覺地進行田野調(diào)查;可利用寒暑假,讓學生發(fā)揮探索的精神,用眼睛重新審視自己的家鄉(xiāng),尋找文化遺存;可以到各地的博物館,通過出土文物接近、還原先民的生活場景。完成實踐活動后,要求學生拍攝圖片、攝像、制作PPT,之后和同學分享自己的所見所思。

參考文獻:

[1]陶禮天.文學與地理———中國文學地理學略說[C]//費振剛,溫儒敏.北大中文研究(創(chuàng)刊號).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8.

[2]張兵,李子偉.隴右文化[M].沈陽:遼寧教育出版社,1998.

[3]楊義.重繪中國文學地圖[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3.

[4]雍際春.隴右文化概論[M].蘭州:甘肅人民出版社,2005.

[5]梅新林.中國文學地理形態(tài)與演變[M].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6.

[6]曾大興.文學地理學研究[M].北京:商務印書館,2012.

[7]周振甫.文心雕龍今譯[M].北京:中華書局,1986.

[8]司馬遷.史記•秦始皇本紀[M].裴骃,集解.司馬貞,索隱.張守節(jié),正義.北京:中華書局,1959.

作者:湯靜 單位:西北師范大學知行學院

免责声明

本站为第三方开放式学习交流平台,所有内容均为用户上传,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若内容不实请联系在线客服删除,服务时间:8:00~21:00。

AI写作,高效原创

在线指导,快速准确,满意为止

立即体验
文秘服务 AI帮写作 润色服务 论文发表